原本的杏色僧帽,也變成了一頂青灰色補丁僧帽。
李修緣再穿上尺寸合適的百衲衣,頭戴補丁僧帽,手持破蒲扇。
除了年輕的臉龐外,與後世傳頌的濟公,已無甚差別。
李修緣用破蒲扇一拍房門,房門立即變成一麵巨大的門形銅鏡。
他站在銅鏡前走了兩步,開心地笑了起來。
劉老忍不住說:“少爺看起來不像大懸空寺的佛子,倒像是丐幫的乞丐。”
如今徐長生收李修緣為徒,李修緣自然就是大懸空寺的佛子了。
李修緣高興地說:“乞丐也好,鞋
徐長生和李修緣,沿著鄉間小路南行,打算一邊遊曆,一邊去往南瞻部洲的大懸空寺。
途徑許州時,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師徒倆忙跑到路邊的破舊涼亭裏避雨。
他們雖有神通,此刻卻像尋常農夫一般,被雨水淋得渾身濕透。
涼亭裏還有一位貌美如花的村姑,同樣躲雨,衣衫濕透,顯露出曼妙的身段。
李修緣瞧見她烏黑的頭發貼在臉頰上,不由得臉紅,轉過頭,輕念一聲佛號。
“阿彌陀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徐長生神色平淡,仿佛沒看見這一切。
那村姑見狀,噗嗤一笑,說道:“你們一個大和尚,一個小和尚,倒挺有意思的。”
“一個穿得體麵,一個像乞丐,你們真是師徒嗎?”
“女施主,他是我師父。”李修緣側過身,點頭回應。
“小和尚你叫什麽名字?”美貌女子掩嘴輕笑,問道。
“小僧法號道濟,不知女施主如何稱呼?”
女子嫣然一笑,答道:“我就叫蘇小茗吧。”
“原來是蘇施主。”李修緣雙手合十,恭敬地說。
蘇姓女子眼波流轉,明亮如秋水,倚著欄杆,問:“小沙彌,你師父可真是個悶葫蘆。”
李修緣覺得蘇小茗親切隨和,不由得多聊了幾句。
“女施主別見怪,師父他不善言辭,並無他意。”
徐長生敲了敲李修緣的腦袋,雙手合十,念了聲佛號:“阿彌陀佛,貧僧法號玄空,女施主客氣了。”
“師父……”李修緣摸著後腦勺,一臉無辜。
蘇小茗發出銀鈴般的笑聲,答道:“我可不是什麽女菩薩,我隻是一個普通的村姑。”
徐長生微微一笑。
蘇小茗和李修緣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偶爾詢問徐長生的情況。
不久,涼亭外的雨停了。
李修緣探頭看了看,道路兩旁的低窪處都被雨水淹沒。
“好大的雨啊!師父,雨停了。”李修緣回頭說。
徐長生點點頭,起身道:“走吧,我們繼續趕路。”
兩人正要離開,蘇小茗哎喲一聲,喊道:“我的腿!”
“兩位大師,大師……”李修緣扯了扯徐長生的衣角,“師父,女施主要我們幫忙。”
徐長生單手合十,轉身問道:“阿彌陀佛,女施主有何事?”
蘇小茗猶豫了一下,憂慮地說:“小女子從小腿寒,落下病根。”
“剛才淋了雨,腿腳不便,走不了了。”
“大師若方便,能否背我一程?”
“我家就在附近,不遠。”蘇小茗楚楚可憐地看著他們。
她雖非絕色,卻有種莫名的親和力,越看越有韻味。
“師父……”李修緣看向徐長生。
徐長生說:“道濟,你拿蒲扇在女施主腿上拍兩下就行。”
李修緣心想:“女施主明顯是想讓師父背她。”
於是,他拿起破舊的蒲扇,在蘇小茗腿上輕輕拍了拍。
蘇小茗驚喜地說:“好了,竟然好了,多謝小沙彌,你的佛法高深啊。”
“都是師父教導有方。”李修緣雙手合十,鞠躬道。
徐長生回答:“女施主,貧僧和徒兒就先告辭了。”
蘇小茗連忙說:“兩位大師等等!徐長生耐心問道:“女施主有何事?”
蘇小茗道:“下這麽大的雨,路上積水深,我怕弄濕繡花鞋不說,腿寒再犯就麻煩了。”
徐長生手掌一揮,涼亭中浮現出一座華麗的蓮花座,緩緩旋轉。
“女施主上來吧,貧僧送你一程。”
蘇小茗讚歎道:“大師佛法無邊,真厲害。”
三人乘坐六品梵聖蓮台,騰空而起,江山雨後的美景盡收眼底。
“就是那兒!”蘇小茗指著下方的豪宅說道。
徐長生劍眉微挑,額頭上閃過金光,施展梵心法眼。
法眼瞳力流轉,一道金光照向地麵,分辨宅邸真假。
結果發現,下方的豪宅是真實的院子,並非白素貞和小青當初用障眼法變出的醫館。
徐長生說:“沒想到,女施主竟是大戶人家。”
蘇小茗羞澀一笑:“父親是十裏八鄉的大善人,積攢了些金銀,我們姐妹沾了他的福氣。”
徐長生降落六品梵聖蓮台,讓蘇小茗平安落地,回到家中。
徐長生和李修緣準備離開時,蘇小茗挽留道:“兩位大師,天色已晚,不如在此用些齋飯,歇息一晚再走吧。”
李修緣問:“師父,要不我們休息一晚再走?”
蘇小茗說:“小沙彌說得對,大師你就留宿一晚吧。”
徐長生沉默地點點頭。
宅院裏的仆人立刻引著徐長生和李修緣來到客廳。
蘇小茗拍了拍手,清脆的聲音如同黃鸝鳥鳴:“姐妹們,出來見見貴客。”
“來了!”
“姐姐,貴客在哪呢?”
“小茗姐姐,我們來了。”
人還沒到,聲音已傳到客廳。
光聽聲音,就能感覺到蘇小茗的幾個姐妹也是人間罕見的美人。
等她們到來,果然名不虛傳。
四姐妹如春蘭秋菊,各有千秋,美得各有特色。
蘇小茗介紹道:“我是大姐蘇小茗。”
“她是二姐蘇音觀。”
“這
在吃素飯的時候,就能看出蘇家是個鄉紳大戶,素飯豐盛異常,味道鮮美,每一道菜都仿若田野間的素食佳肴。
飯畢,蘇筱茗輕輕拍了拍手,幾個仆人魚貫而入,排成一行,每人手中捧著一個木製的托盤。
托盤上覆蓋著紅色的綢緞,透出一絲鄉土的喜慶氣息。
李修緣再穿上尺寸合適的百衲衣,頭戴補丁僧帽,手持破蒲扇。
除了年輕的臉龐外,與後世傳頌的濟公,已無甚差別。
李修緣用破蒲扇一拍房門,房門立即變成一麵巨大的門形銅鏡。
他站在銅鏡前走了兩步,開心地笑了起來。
劉老忍不住說:“少爺看起來不像大懸空寺的佛子,倒像是丐幫的乞丐。”
如今徐長生收李修緣為徒,李修緣自然就是大懸空寺的佛子了。
李修緣高興地說:“乞丐也好,鞋
徐長生和李修緣,沿著鄉間小路南行,打算一邊遊曆,一邊去往南瞻部洲的大懸空寺。
途徑許州時,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師徒倆忙跑到路邊的破舊涼亭裏避雨。
他們雖有神通,此刻卻像尋常農夫一般,被雨水淋得渾身濕透。
涼亭裏還有一位貌美如花的村姑,同樣躲雨,衣衫濕透,顯露出曼妙的身段。
李修緣瞧見她烏黑的頭發貼在臉頰上,不由得臉紅,轉過頭,輕念一聲佛號。
“阿彌陀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徐長生神色平淡,仿佛沒看見這一切。
那村姑見狀,噗嗤一笑,說道:“你們一個大和尚,一個小和尚,倒挺有意思的。”
“一個穿得體麵,一個像乞丐,你們真是師徒嗎?”
“女施主,他是我師父。”李修緣側過身,點頭回應。
“小和尚你叫什麽名字?”美貌女子掩嘴輕笑,問道。
“小僧法號道濟,不知女施主如何稱呼?”
女子嫣然一笑,答道:“我就叫蘇小茗吧。”
“原來是蘇施主。”李修緣雙手合十,恭敬地說。
蘇姓女子眼波流轉,明亮如秋水,倚著欄杆,問:“小沙彌,你師父可真是個悶葫蘆。”
李修緣覺得蘇小茗親切隨和,不由得多聊了幾句。
“女施主別見怪,師父他不善言辭,並無他意。”
徐長生敲了敲李修緣的腦袋,雙手合十,念了聲佛號:“阿彌陀佛,貧僧法號玄空,女施主客氣了。”
“師父……”李修緣摸著後腦勺,一臉無辜。
蘇小茗發出銀鈴般的笑聲,答道:“我可不是什麽女菩薩,我隻是一個普通的村姑。”
徐長生微微一笑。
蘇小茗和李修緣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偶爾詢問徐長生的情況。
不久,涼亭外的雨停了。
李修緣探頭看了看,道路兩旁的低窪處都被雨水淹沒。
“好大的雨啊!師父,雨停了。”李修緣回頭說。
徐長生點點頭,起身道:“走吧,我們繼續趕路。”
兩人正要離開,蘇小茗哎喲一聲,喊道:“我的腿!”
“兩位大師,大師……”李修緣扯了扯徐長生的衣角,“師父,女施主要我們幫忙。”
徐長生單手合十,轉身問道:“阿彌陀佛,女施主有何事?”
蘇小茗猶豫了一下,憂慮地說:“小女子從小腿寒,落下病根。”
“剛才淋了雨,腿腳不便,走不了了。”
“大師若方便,能否背我一程?”
“我家就在附近,不遠。”蘇小茗楚楚可憐地看著他們。
她雖非絕色,卻有種莫名的親和力,越看越有韻味。
“師父……”李修緣看向徐長生。
徐長生說:“道濟,你拿蒲扇在女施主腿上拍兩下就行。”
李修緣心想:“女施主明顯是想讓師父背她。”
於是,他拿起破舊的蒲扇,在蘇小茗腿上輕輕拍了拍。
蘇小茗驚喜地說:“好了,竟然好了,多謝小沙彌,你的佛法高深啊。”
“都是師父教導有方。”李修緣雙手合十,鞠躬道。
徐長生回答:“女施主,貧僧和徒兒就先告辭了。”
蘇小茗連忙說:“兩位大師等等!徐長生耐心問道:“女施主有何事?”
蘇小茗道:“下這麽大的雨,路上積水深,我怕弄濕繡花鞋不說,腿寒再犯就麻煩了。”
徐長生手掌一揮,涼亭中浮現出一座華麗的蓮花座,緩緩旋轉。
“女施主上來吧,貧僧送你一程。”
蘇小茗讚歎道:“大師佛法無邊,真厲害。”
三人乘坐六品梵聖蓮台,騰空而起,江山雨後的美景盡收眼底。
“就是那兒!”蘇小茗指著下方的豪宅說道。
徐長生劍眉微挑,額頭上閃過金光,施展梵心法眼。
法眼瞳力流轉,一道金光照向地麵,分辨宅邸真假。
結果發現,下方的豪宅是真實的院子,並非白素貞和小青當初用障眼法變出的醫館。
徐長生說:“沒想到,女施主竟是大戶人家。”
蘇小茗羞澀一笑:“父親是十裏八鄉的大善人,積攢了些金銀,我們姐妹沾了他的福氣。”
徐長生降落六品梵聖蓮台,讓蘇小茗平安落地,回到家中。
徐長生和李修緣準備離開時,蘇小茗挽留道:“兩位大師,天色已晚,不如在此用些齋飯,歇息一晚再走吧。”
李修緣問:“師父,要不我們休息一晚再走?”
蘇小茗說:“小沙彌說得對,大師你就留宿一晚吧。”
徐長生沉默地點點頭。
宅院裏的仆人立刻引著徐長生和李修緣來到客廳。
蘇小茗拍了拍手,清脆的聲音如同黃鸝鳥鳴:“姐妹們,出來見見貴客。”
“來了!”
“姐姐,貴客在哪呢?”
“小茗姐姐,我們來了。”
人還沒到,聲音已傳到客廳。
光聽聲音,就能感覺到蘇小茗的幾個姐妹也是人間罕見的美人。
等她們到來,果然名不虛傳。
四姐妹如春蘭秋菊,各有千秋,美得各有特色。
蘇小茗介紹道:“我是大姐蘇小茗。”
“她是二姐蘇音觀。”
“這
在吃素飯的時候,就能看出蘇家是個鄉紳大戶,素飯豐盛異常,味道鮮美,每一道菜都仿若田野間的素食佳肴。
飯畢,蘇筱茗輕輕拍了拍手,幾個仆人魚貫而入,排成一行,每人手中捧著一個木製的托盤。
托盤上覆蓋著紅色的綢緞,透出一絲鄉土的喜慶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