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前,我有機緣讀到海岩的長篇小說《永不瞑目》,不到兩年光景,又讀到他即將出版的長篇新作《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湧上我心頭的一個問題是:這位瘦骨磷峋的侶海岩,哪兒來的那麽多的精力,接二連三地向讀者奉獻一部又一部的長篇新作?一個經管著多家星級賓館的北方公司老總,每天如同箭在弦上,既要應付許許多多棘手的問題,又有必需完成的經濟指標,壓在他那看上去並不健壯的身軀上;難道他有什麽分身之術,或是他還有個隱形腦袋,一個裝著阿拉伯數字的算盤,另一個則裝著文學羅盤?!
有一次,我在電話中提及了我心中的疑惑,他謙遜地表白說,他隻是用晚上一點屬於他的時間,在一個破本本上塗塗抹抹。他說得十分輕鬆,但正是這種輕鬆,使我感受無論從精力上和才情上,都無法與後來人相比了。他說:“不能這麽說,你們那一代作家,都善於好雕細刻,我則是蘿卜白菜……”我說,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麵對海岩這一代作家而言,我們即將成為明日黃花,這是個文學現實。
早在八十年代,海岩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長篇小說《便衣警察》。由於我在漫長勞改生涯中,與警察有著不解之緣,因而本能促使我翻閱了此部作品;盡管當時此書暢銷於一時,我個人的感覺,它在文字上略嫌粗糙了一些,並沒有從書頁中展示出他的文學潛能,在他表現公安領域的作品中,不能說是上乘之作。到了九十年代,海岩的另一部長篇《一場風花雪夜的事》問世,字裏行間明顯的變化,是作者將寫作的目光,轉向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斑駁雜色。這部長篇小說的根須雖然深埋在香港,但它的枝枝蔓蔓已然伸延到了幅員遼闊的內地,這部作品以及根據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我都看過了,留給我的第一印象,海岩正在從單一的公安領域,走向了蛛網般複雜社會生活的多元多極,這對於海岩來說,無疑是一個繭變飛蛾的突破。我個人的生活經曆,雖然決定了我寫不來風花雪月,但我卻十分看重海岩的這一拓寬自己的創作蛻變,因為任何一個固守老營的兵,是無法成為勇士瑞思和巴頓將軍的——果然不出所料,在此作問世不久,作家出版社的編輯,把海岩的又一部長篇新著《永瞑目》送到我案頭,在閱讀此作時,我不僅為海岩孜孜不倦的刻苦精神而悻然情動,更為海岩作品質量的不斷攀升而暗自叫好。隨著時間羅盤的旋轉,海岩雖然仍屬業餘創作之列,但其作品告訴我,他已非昔日文苑單飛的雛鳥,而並隊於飛鳴於長空的文學雁陣之中。這不是簡單的文學移位,而是由量到質的升騰。記得,在讀過該作之後,我曾在中華讀書報上,以《高山呼駿馬》為題,寫過一篇《永不瞑目》的評論文章,在稱讚海岩不斷自我揮鞭。自我超越之餘,期盼他向文學大山的巔峰攀登。不過一年多的光景吧,海岩當真又有一部新作付樣,這就是讓我激動而神往的《你的生命如此分清》。
此部新作,有其創作題材上難以分割的延續性——那就是沒有離開與他生活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公安領域。但就作品生活的廣度和深度而言,此作已非以警匪雙方為其作品的脈絡和神經,而表現了當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作品以女記者林星來訪商界嬌子吳長天為開篇引線,演繹出來的故事涉及到了商界與官場之間,商界與商海之間;以及中國在世紀之交時,依附於生活吸盤上各式各樣的寄生物。如妓女艾麗、阿欣;金錢夢斷後變成酒鬼和無賴的劉文慶……是不是因為海岩步入商海多年之故,在他筆下流滿出來的商海與官場的相互聯係與相互製約,不僅寫得到位並可謂色彩淋漓。我十分欣賞作者對吳長天與市長梅後良的形象雕塑,以及海岩的筆鋒x射線般地在這兩個人物之間那種既彼此相吸又相互衝撞的靈肉掃描。我想,沒有經過南海洗禮的人,是很難有這種認知和體察的。官有官樣,商有商形,那些跟隨其左右的鄭百樣、李大功,亦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逐漸統江出“廬山真麵目”,使其自塑於紙百之上。
讀這些章節時,我有時情不自禁地掩卷而笑,又有時悲們地會卷而思。我笑他筆下人物時陰時睛和陰陰晴晴中流合出的純真(如對吳曉和林星生生死死的情戀描寫);我所以產生了不能自控的悲憤思緒,是屬於小說之外的聯想,想來他在南海生活中,一定對他的各種類型的部下,有一雙穿透力極強的雙眸,不然的話,該如何對付像鄭百樣(實為窺視並想吞占長天集團企業的陰謀家)那樣親密下屬呢?鄭百樣這個人物,盡管作者用在他身上的筆墨不多,但在我讀過描寫商界的作品中,卻是一個初次見麵的人物。他對吳長天貌似有著無可質疑的忠誠,連吳長天那麽一個聰明絕頂的智者,也未曾預料到鄭百祥最後竟是他個人和集團的掘墓人。從阿欣死亡事件發生以後,鄭百祥的生存謀略才初露端倪,直到吳長天斃命河灘,不僅吳長天對他這位部下最後表演瞠目結舌,包括讀者都為這一絕筆,驚愕地為之開顏。我想,如果海岩能在作品的前半部,在這個人物上再多踐陵地埋伏上幾筆,則可能成為文學畫廊裏的一個新的典型。是不是海岩在寫小說時,有時難以解脫影視作品的籠罩,我還無法界定——我能認知的是,鄭百祥這一人物的“蒙太奇”,在影視中的效果無可置疑;但如果以文學作品的永雋而論,多多少少留下了一點遺珠之憾。其實,這個問題的實質,涉及到了文學作品創作與影視作品創作的異同,海岩如果在寫小說時,先不考慮影視的存在;待到改編影視作品時,再刪繁就簡地運用“蒙太奇”,是否會達到兩全齊美的效果?如果再深掘下去,鄭百樣的靈肉形象越是深厚,越有助於影視形象的雕塑,這是許許多多文學名著搬上銀幕時,留給後人的啟示。
縱覽全書,盡管給我留了一絲惋惜惰悻,但《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不失為一部出新的文學力作。海岩的文字功力日漸深厚,筆鋒下洋洋灑灑,其中的有些章節力造紙背,讓人感到秋天果實的沉甸和成熟。除去他的文學造詣,讓人難以掩卷之外,海岩攝取生活的能量絕對屬於一流,有一次在電話中聊天時,我開玩笑地把他比喻為善於勾織纖纖巧手,但這隻是他文學才質中的一麵。與其對立的另一麵則又是一個能用將其編織的故事,撕成縷縷線痕展示給讀者一閱的“酷型”的作家。兩種才智交融於一身,是文學的火與冰相溶相劑,這是最難得的文學智能,在《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充分地展示了海岩這方麵的才情:吳長天的獨子吳曉,與他父親的商業智能判若兩人,其父力挽狂瀾於既倒,把一個瀕臨破產的集團企業,從股票市場上翻雲覆雨使其起死回生;而吳曉每天沉溺於吧台前的雙簧管演奏,身上無一絲其父的精神細胞,父子兩代人肖像可謂江渭分明。將這樣的父子情,事業情——以及吳曉與林星生生死死、幾經波瀾的情緣勾織在一起,是相當困難的。而海岩竟能十分從容地將其溶於一爐(其中還涉及到青海市頭頭千金的矛盾情),這就是火與冰在其書中的靈性顯示。
海岩創作思維的敏捷輕盈,頗有召之即來,狀如岩漿奔湧於胸腹之勢。常見一些把筆鋒伸入到南海裏的作家,文字的描寫中時不時出現捉襟見肘的窘迫,而海岩在這方麵信馬由級,無論是描寫富商的生活場景還是遊刃於其廳堂內合,筆下都有著與眾不同的飄逸輕鬆。我想這既得益於他的商海生涯,更得益於他內在的文學秉賦——從改革開放以來,下海的作家不少,有的因海水苦鹹而上岸,有的被海水淹死;也有個把商海泅渡的成功者,當他們上得岸來重操舊業時,內行看起他們的作品來,總感到某些失聰之憾。海岩至今身在商海之內,能夠弄潮於波濤之舟,又能苦耕於文苑田陌,把世間流傳的“人間百事兩難企”,演繹到這個程度,實是難以想像的一件事情。惟其難得,其人其作才在文苑格外受人矚目。寫此短論,並當此作序跋與海岩共勉。
1999年11月於北京
有一次,我在電話中提及了我心中的疑惑,他謙遜地表白說,他隻是用晚上一點屬於他的時間,在一個破本本上塗塗抹抹。他說得十分輕鬆,但正是這種輕鬆,使我感受無論從精力上和才情上,都無法與後來人相比了。他說:“不能這麽說,你們那一代作家,都善於好雕細刻,我則是蘿卜白菜……”我說,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麵對海岩這一代作家而言,我們即將成為明日黃花,這是個文學現實。
早在八十年代,海岩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長篇小說《便衣警察》。由於我在漫長勞改生涯中,與警察有著不解之緣,因而本能促使我翻閱了此部作品;盡管當時此書暢銷於一時,我個人的感覺,它在文字上略嫌粗糙了一些,並沒有從書頁中展示出他的文學潛能,在他表現公安領域的作品中,不能說是上乘之作。到了九十年代,海岩的另一部長篇《一場風花雪夜的事》問世,字裏行間明顯的變化,是作者將寫作的目光,轉向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斑駁雜色。這部長篇小說的根須雖然深埋在香港,但它的枝枝蔓蔓已然伸延到了幅員遼闊的內地,這部作品以及根據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我都看過了,留給我的第一印象,海岩正在從單一的公安領域,走向了蛛網般複雜社會生活的多元多極,這對於海岩來說,無疑是一個繭變飛蛾的突破。我個人的生活經曆,雖然決定了我寫不來風花雪月,但我卻十分看重海岩的這一拓寬自己的創作蛻變,因為任何一個固守老營的兵,是無法成為勇士瑞思和巴頓將軍的——果然不出所料,在此作問世不久,作家出版社的編輯,把海岩的又一部長篇新著《永瞑目》送到我案頭,在閱讀此作時,我不僅為海岩孜孜不倦的刻苦精神而悻然情動,更為海岩作品質量的不斷攀升而暗自叫好。隨著時間羅盤的旋轉,海岩雖然仍屬業餘創作之列,但其作品告訴我,他已非昔日文苑單飛的雛鳥,而並隊於飛鳴於長空的文學雁陣之中。這不是簡單的文學移位,而是由量到質的升騰。記得,在讀過該作之後,我曾在中華讀書報上,以《高山呼駿馬》為題,寫過一篇《永不瞑目》的評論文章,在稱讚海岩不斷自我揮鞭。自我超越之餘,期盼他向文學大山的巔峰攀登。不過一年多的光景吧,海岩當真又有一部新作付樣,這就是讓我激動而神往的《你的生命如此分清》。
此部新作,有其創作題材上難以分割的延續性——那就是沒有離開與他生活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公安領域。但就作品生活的廣度和深度而言,此作已非以警匪雙方為其作品的脈絡和神經,而表現了當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作品以女記者林星來訪商界嬌子吳長天為開篇引線,演繹出來的故事涉及到了商界與官場之間,商界與商海之間;以及中國在世紀之交時,依附於生活吸盤上各式各樣的寄生物。如妓女艾麗、阿欣;金錢夢斷後變成酒鬼和無賴的劉文慶……是不是因為海岩步入商海多年之故,在他筆下流滿出來的商海與官場的相互聯係與相互製約,不僅寫得到位並可謂色彩淋漓。我十分欣賞作者對吳長天與市長梅後良的形象雕塑,以及海岩的筆鋒x射線般地在這兩個人物之間那種既彼此相吸又相互衝撞的靈肉掃描。我想,沒有經過南海洗禮的人,是很難有這種認知和體察的。官有官樣,商有商形,那些跟隨其左右的鄭百樣、李大功,亦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逐漸統江出“廬山真麵目”,使其自塑於紙百之上。
讀這些章節時,我有時情不自禁地掩卷而笑,又有時悲們地會卷而思。我笑他筆下人物時陰時睛和陰陰晴晴中流合出的純真(如對吳曉和林星生生死死的情戀描寫);我所以產生了不能自控的悲憤思緒,是屬於小說之外的聯想,想來他在南海生活中,一定對他的各種類型的部下,有一雙穿透力極強的雙眸,不然的話,該如何對付像鄭百樣(實為窺視並想吞占長天集團企業的陰謀家)那樣親密下屬呢?鄭百樣這個人物,盡管作者用在他身上的筆墨不多,但在我讀過描寫商界的作品中,卻是一個初次見麵的人物。他對吳長天貌似有著無可質疑的忠誠,連吳長天那麽一個聰明絕頂的智者,也未曾預料到鄭百祥最後竟是他個人和集團的掘墓人。從阿欣死亡事件發生以後,鄭百祥的生存謀略才初露端倪,直到吳長天斃命河灘,不僅吳長天對他這位部下最後表演瞠目結舌,包括讀者都為這一絕筆,驚愕地為之開顏。我想,如果海岩能在作品的前半部,在這個人物上再多踐陵地埋伏上幾筆,則可能成為文學畫廊裏的一個新的典型。是不是海岩在寫小說時,有時難以解脫影視作品的籠罩,我還無法界定——我能認知的是,鄭百祥這一人物的“蒙太奇”,在影視中的效果無可置疑;但如果以文學作品的永雋而論,多多少少留下了一點遺珠之憾。其實,這個問題的實質,涉及到了文學作品創作與影視作品創作的異同,海岩如果在寫小說時,先不考慮影視的存在;待到改編影視作品時,再刪繁就簡地運用“蒙太奇”,是否會達到兩全齊美的效果?如果再深掘下去,鄭百樣的靈肉形象越是深厚,越有助於影視形象的雕塑,這是許許多多文學名著搬上銀幕時,留給後人的啟示。
縱覽全書,盡管給我留了一絲惋惜惰悻,但《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不失為一部出新的文學力作。海岩的文字功力日漸深厚,筆鋒下洋洋灑灑,其中的有些章節力造紙背,讓人感到秋天果實的沉甸和成熟。除去他的文學造詣,讓人難以掩卷之外,海岩攝取生活的能量絕對屬於一流,有一次在電話中聊天時,我開玩笑地把他比喻為善於勾織纖纖巧手,但這隻是他文學才質中的一麵。與其對立的另一麵則又是一個能用將其編織的故事,撕成縷縷線痕展示給讀者一閱的“酷型”的作家。兩種才智交融於一身,是文學的火與冰相溶相劑,這是最難得的文學智能,在《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充分地展示了海岩這方麵的才情:吳長天的獨子吳曉,與他父親的商業智能判若兩人,其父力挽狂瀾於既倒,把一個瀕臨破產的集團企業,從股票市場上翻雲覆雨使其起死回生;而吳曉每天沉溺於吧台前的雙簧管演奏,身上無一絲其父的精神細胞,父子兩代人肖像可謂江渭分明。將這樣的父子情,事業情——以及吳曉與林星生生死死、幾經波瀾的情緣勾織在一起,是相當困難的。而海岩竟能十分從容地將其溶於一爐(其中還涉及到青海市頭頭千金的矛盾情),這就是火與冰在其書中的靈性顯示。
海岩創作思維的敏捷輕盈,頗有召之即來,狀如岩漿奔湧於胸腹之勢。常見一些把筆鋒伸入到南海裏的作家,文字的描寫中時不時出現捉襟見肘的窘迫,而海岩在這方麵信馬由級,無論是描寫富商的生活場景還是遊刃於其廳堂內合,筆下都有著與眾不同的飄逸輕鬆。我想這既得益於他的商海生涯,更得益於他內在的文學秉賦——從改革開放以來,下海的作家不少,有的因海水苦鹹而上岸,有的被海水淹死;也有個把商海泅渡的成功者,當他們上得岸來重操舊業時,內行看起他們的作品來,總感到某些失聰之憾。海岩至今身在商海之內,能夠弄潮於波濤之舟,又能苦耕於文苑田陌,把世間流傳的“人間百事兩難企”,演繹到這個程度,實是難以想像的一件事情。惟其難得,其人其作才在文苑格外受人矚目。寫此短論,並當此作序跋與海岩共勉。
1999年11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