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出現應該不低於五年了,米雲印象中如此,接觸量化交易數據的工作也不不會低於五年,隻是之前沒有怎麽注意,半年和一年查一次,2023年以後對量化交易數據的查詢才多了起來,達到某個客戶一月一查對賬單的地步。
量化交易,是指以先進的數學模型替代人為的主觀判斷,比如將股票的漲跌曆史數據、成交量曆史數據、基本麵曆史數據、指數漲跌等曆史數據全部輸入計算機,利用計算機技術從龐大的曆史數據中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利用大數據篩選出炒股成功率高的“大概率”事件以製定策略,設計成計算機自動操盤模式。
不是月初的股市幾百點的行情,量化交易還不能被廣大股民朋友所知,就是米雲本人都是一知半解中間接接觸到了量化交易,而且不下四五年,隻不過以前都是半年左右一查,而且還有可能因為其他原因側麵去查,比如傭金,萬一免五的傭金,量化程序化交易某個客戶一天幾萬筆,很多成交金額不到萬元,收了最低五元手續費,最後量化的客戶找營業部退手續費,因為之前和營業部有協議,免最低五元手續費,米雲也是查詢數據的時候才知道有這回事,營業部要篩查出大於5元的手續費,然後看具體的成交金額,再統計賠客戶多少手續費的問題,這裏就不多聊了。
今年靈均私募就因為量化交易數據被監管抓了典型,暫停三天交易,靈均在米雲工作過的券商就有開戶,米雲記得是有五六個賬戶,曾經也幫他們統計過年度賬單等數據。
深所發文稱,今年以來,靈均量化巨頭名下證券賬戶已多次因異常交易行為被本所采取書麵警示等監管措施,但其仍未改正,繼續發生異常交易行為。
對該機構名下相關證券賬戶采取限製交易措施,限製其在上述期間買賣在本所上市交易的所有股票,並啟動對該機構公開譴責紀律處分的程序。
與此同時,上所也對上述機構限製交易並啟動公開譴責程序。
上所在交易監控中發現,9:30:00至9:31:00,上述機構管理的多個產品大量賣出滬市股票合計11.95億元,期間上證指數短時快速下挫。
量化交易就是通過程序由計算機自動完成股票買進和賣出,交易速度可以達到一秒內完成300筆以上的交易。米雲可以證明的確能達到,買了量化交易的客戶,一天的交易量就有幾萬筆,有的客戶也比較奇葩,還必須要看對賬單,可苦了營業部的電腦員,電腦不堪重負,經常死機,沒辦法打簽報,申請總部後台協助查詢,米雲也有一年多的每月電子對賬單支持。
量化交易的條件是必須t+0,但是我們的股市交易製度是t+1。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的籌碼(底倉籌碼),量化是無法進行的。但為什麽在t+1的製度下,我們的量化會發展得這麽快,又會這麽多呢?
實際上,在t+1製度下,也可以變相做t+0,比如你有底倉,這個底倉就是你今天以前買的股票,你今天買的股不能賣,但你可以把今天以前買的股賣掉,這就是變相的t+0,然而,你的底倉的籌碼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製的做t+0,這樣也沒辦法做量化交易。
後來,專用痛出來了,這就為量化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券源。量化才得以壯大,才得以收割股民的財富。
一邊是廣大散戶隻能t+1,而量化卻可以t+0,廣大股民就淪為了被割的韭菜,一年多以前,量化的客戶都能賺的盆滿缽滿,監管嚴查,各種製度完善,量化的日子要緊張一段時間了。
有人在為量化正名,說國外也有量化,似乎找到了量化存在的理由和根據。但國外是t+0製度,而我們是t+1製度。散戶與量化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就是不公平。人本來就玩不過機器,在加之量化團隊還有資金和信息的優勢,散戶還被t+1所限製,這麽明顯的不公平。
在這個市場交易本來就難,應該是所有股民的共識,首先要明白這一點。無論是主觀還是程序化都是一樣,都是在市場上廝殺的!所以別以為程序化交易就簡單了,量化程序交易對股市的影響非常大。
很多人隻看到量化本身可怕,而沒有看到量化背後的東西才更可怕。
1、規模。量化規模巨大,且統計容易遺漏。財聯社對上海金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進有個采訪,據後者稱:在三年前的2020年,全市場成交量220萬億左右,由程序化工具、算法工具完成的交易量約在10%-20%。
2020年前8個月,平均每個月的成交量在20萬億,全年預計達到或超過240萬億,樂觀估計占比應在20%-30%之間。也就是說,約三分之一是量化交易。 事實上,這個統計可能有很大的遺漏。
因為能夠統計的,隻有機構,及以基金形式存在的量化。還有很多以個人、大戶等非基金形式存在的量化,給遺漏了。我們說量化分為全量化和半量化,前者幾乎絕對用軟件和機器來做,後者加入很大主觀因素,機器軟件隻是來執行。
事實上,量化還可以分為基金式量化和非基金式量化。前者就是備案的,可以統計的,以基金形式運行的量化,後者是一些大戶、個人以及某些非基金的公司所使用的。
2、團隊。
無論是基金形式,還是個人形式,凡是采用量化的,其背後最可怕的不是機器人,而是團隊。個人炒股,無論再天才,都有精力瓶頸。
我們看到很多大佬規模大了之後,都組建團隊,或者來複盤,或者盤中提醒,或者基本麵挖掘,或者做其他研究。
隨著股票數量的增加和信息傳遞速度的加快,個人再聰明才智,總會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團隊的作用就變得不可替代。一些遊資朋友建立核心小群、語音群,其作用就在這裏,其意義就是虛擬團隊。
量化公司,或者這樣說,凡是使用量化者,無論是大戶還是基金公司,無非是團隊化運作。
人家是一群人,還輔助軟件,算法,和機器。即使不是量化,不是軟件,不是機器人,就一堆比你聰明又比你人多的人一起複盤研究、一起商討策略、一起盯盤、一起互相提醒,更甚至一起用資金來拉升某個股票或者某個板塊,都具有個人無與倫比的的優勢。
團隊和組織形式 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無論如何,你喜歡也好,反對也罷,我們已經進入與量化共舞的年代。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我們在這裏研究量化,剖析量化,不是妖魔化,不是反對,也不是盲目恐懼,而是知己知彼。研究它的優點,學習它。發現它的習性,回避它的攻擊。然後學會在機器人年代,做好投資程序化交易,為什麽相對於主觀而言容易成功?
其一,首先要從人性的弱點說起。
人在不確定性麵前,都有恐懼的心理, 比如,你連續虧5筆,你還敢繼續賭下去嗎?人可能不行,但是計算機可以,因為計算機早已算出就算連虧5筆,我最終的結果大概率是贏的,但是人很難做到,沒有時間的積累是無法做到的,所以執行力強。
其二,計算機能夠使用龐大的曆史數據驗證交易思路是否有效。
程序化交易就很簡單,隻需要將自己的交易思路編寫出來,通過龐大的曆史數據進行檢驗其有效性。
量化程序交易近幾年一直都有,大部分私募基金都在使用,貢獻了一定的成交量,隻要不太過分影響市場,造成巨大波動。
隨著新型信息技術廣泛運用,量化交易已成為重要的交易方式。量化交易有助於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促進價格發現。但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相對中小投資者存在明顯的技術、信息和速度優勢,一些時點也存在策略趨同、交易共振等問題,會加大市場波動。
從國際經驗看,境外市場普遍對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實施更為嚴格的監管,以防範對市場秩序造成負麵影響,最近兩年,就吃到了量化交易缺少監管的苦果。
量化交易報告製度已實行近半年,此次進一步釋放了規範量化交易的信號,要求“先報告、後交易”,同時加強行情授權管理。
這是強監管、規範化和透明性的體現,能夠減少量化專業交易者優勢,更好保護中小投資者,推動市場的公平發展。
通過量化交易報告等機製,市場中的信息將更加公開透明,減少了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使投資者能夠基於更加真實、全麵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同時,加強杠杆類產品的監測與規製,防止短時間內出現踩踏等,能夠減少市場的異常波動,維護市場的穩定,為經濟的平穩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監管部門表示,未來相關量化交易監管舉措將成熟一項推出一項,並充分加強與市場各類投資者溝通交流,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規範量化交易,維護市場穩定運行。
幾大交易所將綜合施策,持續加強對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的監測分析,並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將北向投資者量化交易納入報告範圍。上所表示,將加強與香港交易所的溝通,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明確滬港通北向投資者的報告安排,將北向投資者量化交易納入報告範圍。
米雲在券商工作的十年就知道量化交易,經常會幫營業部的運營查詢交易數據,基本上都是半年一查,在2023以後,有些營業部的客戶要求每月一查,一個客戶每月的交易筆數大概200萬條數據,每天交易兩三萬筆,營業部對賬單打不出來,營業部櫃員電腦一查客戶的對賬單就會死機,不得已求助總部支持,米雲差不多在後台數據庫堅持了一年手工出月度電子對賬單給營業部,這是米雲工作中接觸到的量化交易數據,主要聽專業人士的解讀,米雲個人理解可能沒那麽準確。
量化交易,是指以先進的數學模型替代人為的主觀判斷,比如將股票的漲跌曆史數據、成交量曆史數據、基本麵曆史數據、指數漲跌等曆史數據全部輸入計算機,利用計算機技術從龐大的曆史數據中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利用大數據篩選出炒股成功率高的“大概率”事件以製定策略,設計成計算機自動操盤模式。
不是月初的股市幾百點的行情,量化交易還不能被廣大股民朋友所知,就是米雲本人都是一知半解中間接接觸到了量化交易,而且不下四五年,隻不過以前都是半年左右一查,而且還有可能因為其他原因側麵去查,比如傭金,萬一免五的傭金,量化程序化交易某個客戶一天幾萬筆,很多成交金額不到萬元,收了最低五元手續費,最後量化的客戶找營業部退手續費,因為之前和營業部有協議,免最低五元手續費,米雲也是查詢數據的時候才知道有這回事,營業部要篩查出大於5元的手續費,然後看具體的成交金額,再統計賠客戶多少手續費的問題,這裏就不多聊了。
今年靈均私募就因為量化交易數據被監管抓了典型,暫停三天交易,靈均在米雲工作過的券商就有開戶,米雲記得是有五六個賬戶,曾經也幫他們統計過年度賬單等數據。
深所發文稱,今年以來,靈均量化巨頭名下證券賬戶已多次因異常交易行為被本所采取書麵警示等監管措施,但其仍未改正,繼續發生異常交易行為。
對該機構名下相關證券賬戶采取限製交易措施,限製其在上述期間買賣在本所上市交易的所有股票,並啟動對該機構公開譴責紀律處分的程序。
與此同時,上所也對上述機構限製交易並啟動公開譴責程序。
上所在交易監控中發現,9:30:00至9:31:00,上述機構管理的多個產品大量賣出滬市股票合計11.95億元,期間上證指數短時快速下挫。
量化交易就是通過程序由計算機自動完成股票買進和賣出,交易速度可以達到一秒內完成300筆以上的交易。米雲可以證明的確能達到,買了量化交易的客戶,一天的交易量就有幾萬筆,有的客戶也比較奇葩,還必須要看對賬單,可苦了營業部的電腦員,電腦不堪重負,經常死機,沒辦法打簽報,申請總部後台協助查詢,米雲也有一年多的每月電子對賬單支持。
量化交易的條件是必須t+0,但是我們的股市交易製度是t+1。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的籌碼(底倉籌碼),量化是無法進行的。但為什麽在t+1的製度下,我們的量化會發展得這麽快,又會這麽多呢?
實際上,在t+1製度下,也可以變相做t+0,比如你有底倉,這個底倉就是你今天以前買的股票,你今天買的股不能賣,但你可以把今天以前買的股賣掉,這就是變相的t+0,然而,你的底倉的籌碼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製的做t+0,這樣也沒辦法做量化交易。
後來,專用痛出來了,這就為量化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券源。量化才得以壯大,才得以收割股民的財富。
一邊是廣大散戶隻能t+1,而量化卻可以t+0,廣大股民就淪為了被割的韭菜,一年多以前,量化的客戶都能賺的盆滿缽滿,監管嚴查,各種製度完善,量化的日子要緊張一段時間了。
有人在為量化正名,說國外也有量化,似乎找到了量化存在的理由和根據。但國外是t+0製度,而我們是t+1製度。散戶與量化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就是不公平。人本來就玩不過機器,在加之量化團隊還有資金和信息的優勢,散戶還被t+1所限製,這麽明顯的不公平。
在這個市場交易本來就難,應該是所有股民的共識,首先要明白這一點。無論是主觀還是程序化都是一樣,都是在市場上廝殺的!所以別以為程序化交易就簡單了,量化程序交易對股市的影響非常大。
很多人隻看到量化本身可怕,而沒有看到量化背後的東西才更可怕。
1、規模。量化規模巨大,且統計容易遺漏。財聯社對上海金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進有個采訪,據後者稱:在三年前的2020年,全市場成交量220萬億左右,由程序化工具、算法工具完成的交易量約在10%-20%。
2020年前8個月,平均每個月的成交量在20萬億,全年預計達到或超過240萬億,樂觀估計占比應在20%-30%之間。也就是說,約三分之一是量化交易。 事實上,這個統計可能有很大的遺漏。
因為能夠統計的,隻有機構,及以基金形式存在的量化。還有很多以個人、大戶等非基金形式存在的量化,給遺漏了。我們說量化分為全量化和半量化,前者幾乎絕對用軟件和機器來做,後者加入很大主觀因素,機器軟件隻是來執行。
事實上,量化還可以分為基金式量化和非基金式量化。前者就是備案的,可以統計的,以基金形式運行的量化,後者是一些大戶、個人以及某些非基金的公司所使用的。
2、團隊。
無論是基金形式,還是個人形式,凡是采用量化的,其背後最可怕的不是機器人,而是團隊。個人炒股,無論再天才,都有精力瓶頸。
我們看到很多大佬規模大了之後,都組建團隊,或者來複盤,或者盤中提醒,或者基本麵挖掘,或者做其他研究。
隨著股票數量的增加和信息傳遞速度的加快,個人再聰明才智,總會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團隊的作用就變得不可替代。一些遊資朋友建立核心小群、語音群,其作用就在這裏,其意義就是虛擬團隊。
量化公司,或者這樣說,凡是使用量化者,無論是大戶還是基金公司,無非是團隊化運作。
人家是一群人,還輔助軟件,算法,和機器。即使不是量化,不是軟件,不是機器人,就一堆比你聰明又比你人多的人一起複盤研究、一起商討策略、一起盯盤、一起互相提醒,更甚至一起用資金來拉升某個股票或者某個板塊,都具有個人無與倫比的的優勢。
團隊和組織形式 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無論如何,你喜歡也好,反對也罷,我們已經進入與量化共舞的年代。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我們在這裏研究量化,剖析量化,不是妖魔化,不是反對,也不是盲目恐懼,而是知己知彼。研究它的優點,學習它。發現它的習性,回避它的攻擊。然後學會在機器人年代,做好投資程序化交易,為什麽相對於主觀而言容易成功?
其一,首先要從人性的弱點說起。
人在不確定性麵前,都有恐懼的心理, 比如,你連續虧5筆,你還敢繼續賭下去嗎?人可能不行,但是計算機可以,因為計算機早已算出就算連虧5筆,我最終的結果大概率是贏的,但是人很難做到,沒有時間的積累是無法做到的,所以執行力強。
其二,計算機能夠使用龐大的曆史數據驗證交易思路是否有效。
程序化交易就很簡單,隻需要將自己的交易思路編寫出來,通過龐大的曆史數據進行檢驗其有效性。
量化程序交易近幾年一直都有,大部分私募基金都在使用,貢獻了一定的成交量,隻要不太過分影響市場,造成巨大波動。
隨著新型信息技術廣泛運用,量化交易已成為重要的交易方式。量化交易有助於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促進價格發現。但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相對中小投資者存在明顯的技術、信息和速度優勢,一些時點也存在策略趨同、交易共振等問題,會加大市場波動。
從國際經驗看,境外市場普遍對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實施更為嚴格的監管,以防範對市場秩序造成負麵影響,最近兩年,就吃到了量化交易缺少監管的苦果。
量化交易報告製度已實行近半年,此次進一步釋放了規範量化交易的信號,要求“先報告、後交易”,同時加強行情授權管理。
這是強監管、規範化和透明性的體現,能夠減少量化專業交易者優勢,更好保護中小投資者,推動市場的公平發展。
通過量化交易報告等機製,市場中的信息將更加公開透明,減少了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使投資者能夠基於更加真實、全麵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同時,加強杠杆類產品的監測與規製,防止短時間內出現踩踏等,能夠減少市場的異常波動,維護市場的穩定,為經濟的平穩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監管部門表示,未來相關量化交易監管舉措將成熟一項推出一項,並充分加強與市場各類投資者溝通交流,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規範量化交易,維護市場穩定運行。
幾大交易所將綜合施策,持續加強對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的監測分析,並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將北向投資者量化交易納入報告範圍。上所表示,將加強與香港交易所的溝通,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明確滬港通北向投資者的報告安排,將北向投資者量化交易納入報告範圍。
米雲在券商工作的十年就知道量化交易,經常會幫營業部的運營查詢交易數據,基本上都是半年一查,在2023以後,有些營業部的客戶要求每月一查,一個客戶每月的交易筆數大概200萬條數據,每天交易兩三萬筆,營業部對賬單打不出來,營業部櫃員電腦一查客戶的對賬單就會死機,不得已求助總部支持,米雲差不多在後台數據庫堅持了一年手工出月度電子對賬單給營業部,這是米雲工作中接觸到的量化交易數據,主要聽專業人士的解讀,米雲個人理解可能沒那麽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