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大盤3陽夾2陰,連續震蕩走強,終結八連陰態勢。在周初創出了調整新低,在周中暫停轉融通,提高量化交易手續費等重量級護盤利好支撐下,大盤最終成功止跌,站上了5日線,並且向關鍵的20日線壓力位發起衝擊。
從成交量上看,也慢慢恢複到了7000億左右的水平,整個市場已經走出了極度低迷的連續地量狀態,米雲沒記錯的話,成交量創了連續五天的地量行情,隻有在長期熊市的市場才能見到天天連續的地量,沒有任何交易量,投資者深套,不願看盤的時間段。
米雲在入市的十幾年中,不是沒有經曆過連續地量行情,而且是多次見證了地量行情,什麽是地量和地量行情。可以簡單聊聊這個話題。米雲一般都是隨時隨地根據當前的現狀來確定主題創作,隨意性比較大,不會有條條框框的限製。
股票地量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股票成交的數量比正常成交量要低。在技術分析中,股票地量通常被視為是股票價格下跌的信號之一。
這是因為成交量的下降可能表明市場對於該股票的興趣度降低,從而導致股價下跌。正常情況下,成交量的大小與股票價格呈正相關關係,即成交量越大,股票價格越高。但是,當成交量開始下降,而股票價格仍然保持在高位時,就有可能出現股票地量的情況。
地量形成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地量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沒有人願意出售或購買,而股票價格往往極其低迷的位置。
1.地量在大盤行情清淡時出現得最多
此時人氣鬆懈,交易不活躍,股價波動狹窄,市場套利機會少,幾乎沒有盈利效果。持有股票的不想賣股票,持有錢的不想買股票。這個時期往往是長線買入的時候。
2.地量在股價即將見底時出現得也很多
經過一番炒作,總有一個股票有價值回歸的時候。在其漫長的衰退期,雖然偶爾會出現地量,因為此時地量的連續性極差,所以很快就會被更多的拋壓淹沒。股價快要見底的時候,該賣的都已經賣了,沒賣的不想再賣了。因此,地量不斷出現,可持續性強。
3.地量在莊家震倉洗盤的末期必然出現
莊家在坐莊時,都不願意為別人抬轎子,以免增加套利壓力。所以他隻好反複震倉,把盈利板塊清理幹淨再拉上去。那麽,莊家如何判斷他的震倉是否有效,是否應該結束?
其中有許多方法和手段,地量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技術信號。此時持有股票的人不願意低價賣出,而持有硬幣的人因為對該股的市場前景迷茫,不敢輕易進場反彈,所以成交比較清淡,地量是天生的,一般有一定的連續性。這個時期往往是中線入市的機會。
4.地量在拉升前整理的時候也會間斷性地出現
在拉起一隻股票之前,需要不斷確認板塊是否輕,以免拉起時坐莊壓力過大而失效。換句話說,在拉起之前,有必要把大部分籌碼鎖好,也就是“鎖好倉庫”。
判斷一隻股票的鎖定程度,從技術上來說地量的間歇性出現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因為莊家需要不斷地製造成交數量以達到震倉的目的,所以在這個階段地量的出現是斷斷續續的。如果你能在這個時期結束時遇到上莊,你可能會得到這支股票中最豐厚的部分。
股票地量的出現一般都是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比如市場情緒的變化、投資者對公司業績的擔憂、市場流動性的變化等等。在技術分析中,股票地量通常是與股票價格下跌相伴而來。因此,投資者在進行股票交易時應該注意觀察成交量的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
應對股票地量的情況,投資者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策略:及時割肉,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等待市場情緒的變化和股票價格的回升;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以及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麵,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從而製定出更為合理的投資策略。通過這些措施,投資者可以更好地管理風險,並在適當的時候調整投資策略。
地量就是股市成交量很低、極低的意思。地量經常出現在空頭或者多頭出現能量衰竭的時候。
在股票交易中,成交量是衡量股票交易活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其大小直接關係到市場的熱度。正常情況下,成交量的大小與股票價格呈正相關關係,即成交量越大,股票價格越高。但是,當成交量開始下降,而股票價格仍然保持在高位時,就有可能出現股票地量的情況。
如何判斷股票地量?
判斷股票地量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過股票成交量的大小與之前的成交量對比來判斷。一般來說,如果股票成交量低於之前幾天的平均成交量,則可以認為出現了股票地量的情況。此外,還可以通過技術指標來判斷股票地量,如obv、成交量指標等。
股票地量的應對措施:
當股票出現地量的情況時,投資者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以避免損失的進一步擴大。一般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應對措施:
及時割肉:如果股票價格已經處於高位,而成交量出現地量的情況,就應該及時割肉,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等待轉機:有時候股票價格下跌並不一定是壞事,有可能隻是暫時的調整。此時,投資者可以等待市場情緒的變化,等待股票價格的回升。
分散投資:為了降低投資風險,投資者可以將資金分散投資到多個股票中,以分散風險。
研究公司基本麵:如果股票地量的出現與公司基本麵有關,投資者應該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麵,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等,從而製定出更為合理的投資策略。
地量見地價”,但凡遇到這“3種地量”經典形態,都可以果斷下手介入。
股市中有句老話:“技術指標千變萬化,成交量才是實打實的買賣。”
可以說,成交量的大小,直接表明了市場上多空雙方對市場某一時刻的技術形態最終的認同程度。如果繼續深入研讀,想要判斷大致的價格拉抬時間,此時的成交量就成為關鍵因素,此時它就已經成為短線交易者必須注意的一個因素,是力量之源。
成交量指成交手數、成交金額、換手率,市場評論中的成交量一般指成交金額。成交金額和換手率是成交量分析的主要關注內容。
在技術分析中,研究量與價的關係占據了極重要的地位。成交量是推動股價上的原動力,市場的有效變動必須要有成交量的配合,成交量是一種關鍵的指標,成交量的大小反映該種股票受投資者關注的程度。
成交量的表現形式:
1、縮量:市場交投表現為相對比較清淡,大部分人對市場後期走勢認同較高。而他一般是與前麵的成交量相比較而得出的一個增減概念。
2、地量:是縮量的一種極端表現,市場交投極為清淡,成交量創出較長時間段內的最低水平。
3、放量:市場交投變現為開始活躍,投資人對後市分歧逐漸加大,對後期走勢認同度降低。
4、天量:是放量的一種極端表現形態,市場交投極為活躍,成交量創出較長時間段內的最高水平。
在證券市場交易中有三種“地量”情形:一是股價近期極度強勢,開盤直接封漲停後沒有人願意賣出,導致成交量很小;
二是股價近期極度弱勢,很小的成交量就能夠造成股價大跌,說明拋盤極其強盛,而買盤很小,買賣力量極度懸殊,縮量下跌的趨勢難以改變,底下有底,不宜抄底。
三是股價經過中線的連續下跌之後,近期沒有繼續下跌,但成交量很小。股價在近期內沒有繼續下跌,說明已經沒有直接做空的籌碼,但買盤還沒有大量出現,一旦賣盤衰竭、買盤轉強後,就是中長線最低點。第三種形態往往叫“地量見底”。此外,波段放量建倉之後的縮量洗盤,一旦量能縮小到極致,往往也是洗盤的極限低點。
地量抄底,主要有以下三類情形:
1、放量做空之後的地量見底股價在下跌過程中出現很大的成交量,說明空方賣出的意願極其強烈,多方節節敗退。
在走勢上,k線形態處於連續下降的趨勢中,波段跌幅巨大,由於空方賣出的籌碼很多,成交量也很大。
隨著空方不斷賣出,手裏籌碼在不斷減少。一旦籌碼基本賣完後,打壓股價的力量也就基本消失。由於已經沒有做空籌碼,極少的買盤就能夠抵抗住股價的繼續下跌。
在走勢形態上,成交量已經處於波段下跌以來的最低水平,且股價已經開始低位橫盤整理,或開始低位小幅反彈。
這時候說明買賣雙方的力量已經趨於平衡,一旦抄底資金或中線買方資金進場,成交量會在地量水平上開始放大,上漲趨勢就開始形成了。而抵抗下跌的地量成交區域就形成了中長線底部。
2、中線低位平台確認之後的地量見底在股價向下調整的過程中,一旦某一價格水平連續多次形成了支撐,沒有繼續向下突破,說明該價格位置有較強的支撐力量。說明低位賣出籌碼的意願已經很低。
特別是在股價中長線沒有出現較大的跌幅,但成交量在連續縮小。這種情況說明並沒有太多的中線做空籌碼,連續的低位橫盤、縮量調整已經使籌碼分布比較集中。
另一方麵,由於近期股價沒有出現大幅上漲或大幅下跌的情形,短線籌碼進入很少,並沒有形成太多的短線獲利和中線套牢盤。且下方重要的支撐位又封閉了下跌空間,所以,一旦股價萎縮到了極致,往往就是中線最低點的確認了。
後市隨著買方資金的進場,成交量會逐步放大、股價會逐步走強。而低位橫盤整理的區域就形成重要的中長線大底。
3、短線洗盤之後的地量見底上麵兩種情形都是中線地量見底的情形。而短線的地量往往則難以判斷,特別是下跌中的地量,往往更難以判斷是否見底。
但有一種情形卻是比較確定的,那就是連續波段建倉之後的連續洗盤。在確認波段洗盤之前,首先要確認兩點:一是要注意建倉波段的位置與加權成本和最低成本;二是要注意建倉波段要明顯放量,而洗盤波段則相對縮量。
對於一些中小盤股而言,主力在建倉之後比較喜歡洗盤。但一般不會洗過建倉的平均成本,而開始建倉的最低k線位置,也就是最低成本區域,往往是洗盤的極限低點。
股票地量在2016年和2018年的曆史出現次數最多。
在2016年,市場上日均成交額低於1000萬元的地量股數量要遠多於同為市場低穀的2016年年初,即當時的大盤階段性底部區域。
到了2018年,地量的情況依然顯著,尤其是在大盤行情清淡時、股價即將見底時、莊家震倉洗盤的末期、拉升前整理的時候以及強勢股放量上漲後調整的情況下,地量出現的頻率較高。
這些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8年都是股票市場中地量現象較為突出的年份,尤其是在市場行情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地量股的數量顯著增多。
a股老話講地量之後有地價,這成為很多投資者期待市場走出反彈的核心理由。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可以對比a股曆史上最典型的幾次地量的時間點交易數據。
2007年5月30日,a股經曆了“530”暴跌行情,當日上證指數成交額達到了2713億元,創下當時的曆史新高。
此後上證指數繼續上漲了5個月,但成交量卻再也沒有回到峰值水平。隨後,經過一年的持續暴跌,上證指數直到2008年10月28日才見底,當日上證指數總成交額為398億元,近5日成交量均值為252.77億元,不足2007年5月峰值水平的十分之一。
在2008年10月28日並非是08年熊市的地量,真正的地量出現在1個月前的9月9日224億。換句話說,地量之後的一個月,市場出現地價。
2009年8月4日,a股經曆了9個月的短暫牛市後,上證指數在3478點見頂,就在幾個交易日前的2009年7月29日,上證指數成交額達到2969.26億元,也是此輪小牛市的峰值。
隨後a股經過近一年的震蕩下跌,在2010年7月2日見到階段低點2319.74點,成交量萎縮至430億元,這一成交量僅為前期峰值2969.26億元的七分之一左右。
隨後a股自2319.74點持續反彈了四個月,於2010年11月11日見頂3186.72點,此時上證成交量最高衝至3065.09億元。應該說2010年的地量幾乎是伴隨地價同時產生的。
2010年11月11日,上證指數階段見頂後一路震蕩走低,直到2012年12月4日才見到1949.46點的“解放底”,其成交量一度萎縮至331.8億元,不到頂峰時期的九分之一。
不過此“解放底並非真正的大底。股指反彈僅持續了2個月,就再度下挫,直到2013年6月才見到“錢荒”利空引發的“黃金坑”。期間上證指數從見地量到見底部,用時7個月。
類似的情況事實上在2018年的調整中也再次出現,地量出現在9月17日的869億,但隨後市場繼續回撤接近10%,至2440點低價出現終於形成企穩。
曆年的曆史數據,可以看到地量之後市場確實出現地價,曆史的低點往往是與成交量低點共生的關係。
但顯然從曆次重要的曆史拐點來看,這種共生卻並不一定同步。曆史上兩次最有效的量價低點的同步,分別出現在2010年7月和2012年12月的兩次觸底過程中。
為什麽這兩次地量之後很快形成了真正的低價呢?
其實很簡單,本質上還是要看後續的成交量變化。市場的成交量和人氣有太多因素影響。
關注地量在於全市場人氣和成交量的變化,地量的出現代表著人氣進入冰點。但地量出現後市場往往麵臨著兩種選擇,人氣的停止不動或者人氣的快速恢複。
如果市場交投意願始終保持低迷態勢,那麽自然地量之後股價或者指數還要有漫長的尋底過程。2013年錢荒後以及2018年全市場信心渙散之後的漫長尋底就是如此。但如果人氣快速複蘇,則成交量一旦出現爆炸式的放大,則地量之後地價也會馬上現身。
回歸到今天的行情也是如此。曆史不會簡單重複,但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接下來的行情能否形成反彈,或者說能形成什麽級別的反彈,就完全要看成交量的配合。橫向對比了整個a股曆史上最重要的幾個地量時刻,可以看出,地量之後隻有看到快速的放量才是投資者勇敢放大倉位的信號。
在地量煎熬期間,是投資者精選個股的黃金時機,一些率先底部放量,形態提前完成修複的品種,將成為市場觸底回升後的急先鋒和主力軍,值得投資者牢牢鎖定。
市場經驗可以積累,交易知識可以學習,但一個交易者的修養和境界,則需要有一個長期追求和領悟的過程。
行情每時每刻都在漲跌,但是屬於投資者自己的交易機會並不多,這是交易者應該學會的第一課,更不要想可以每次都能從低點抓到高點,這樣的市場永遠都不會存在,因為作為你的對手,也就是“別人”是肯定不會答應的。
人生總是伴隨著起起落落,交易也是一樣,不貪,不嗔,不癡。平常心即道,道法自然,一切都在規律之中,複雜的不是行情,而是人心。
交易之道,大道至簡,小術無常,唯有用心感悟,身體力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服從趨勢,堅守原則,倚仗概率優勢,做好資金和倉位管理,做好風險管理。
做投資就是要計劃好交易,交易好計劃。每個投資者,都要有屬於自己的交易體係,適合自己的交易體係,在交易者心中都要有一個大概的計劃,但在交易時可能會有變故,但大方針不變,根據計劃止盈止損,特殊情況下也要止盈止損,風險管理和安全第一,賺錢第二。
從成交量上看,也慢慢恢複到了7000億左右的水平,整個市場已經走出了極度低迷的連續地量狀態,米雲沒記錯的話,成交量創了連續五天的地量行情,隻有在長期熊市的市場才能見到天天連續的地量,沒有任何交易量,投資者深套,不願看盤的時間段。
米雲在入市的十幾年中,不是沒有經曆過連續地量行情,而且是多次見證了地量行情,什麽是地量和地量行情。可以簡單聊聊這個話題。米雲一般都是隨時隨地根據當前的現狀來確定主題創作,隨意性比較大,不會有條條框框的限製。
股票地量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股票成交的數量比正常成交量要低。在技術分析中,股票地量通常被視為是股票價格下跌的信號之一。
這是因為成交量的下降可能表明市場對於該股票的興趣度降低,從而導致股價下跌。正常情況下,成交量的大小與股票價格呈正相關關係,即成交量越大,股票價格越高。但是,當成交量開始下降,而股票價格仍然保持在高位時,就有可能出現股票地量的情況。
地量形成的原因一般有哪些?
地量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沒有人願意出售或購買,而股票價格往往極其低迷的位置。
1.地量在大盤行情清淡時出現得最多
此時人氣鬆懈,交易不活躍,股價波動狹窄,市場套利機會少,幾乎沒有盈利效果。持有股票的不想賣股票,持有錢的不想買股票。這個時期往往是長線買入的時候。
2.地量在股價即將見底時出現得也很多
經過一番炒作,總有一個股票有價值回歸的時候。在其漫長的衰退期,雖然偶爾會出現地量,因為此時地量的連續性極差,所以很快就會被更多的拋壓淹沒。股價快要見底的時候,該賣的都已經賣了,沒賣的不想再賣了。因此,地量不斷出現,可持續性強。
3.地量在莊家震倉洗盤的末期必然出現
莊家在坐莊時,都不願意為別人抬轎子,以免增加套利壓力。所以他隻好反複震倉,把盈利板塊清理幹淨再拉上去。那麽,莊家如何判斷他的震倉是否有效,是否應該結束?
其中有許多方法和手段,地量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技術信號。此時持有股票的人不願意低價賣出,而持有硬幣的人因為對該股的市場前景迷茫,不敢輕易進場反彈,所以成交比較清淡,地量是天生的,一般有一定的連續性。這個時期往往是中線入市的機會。
4.地量在拉升前整理的時候也會間斷性地出現
在拉起一隻股票之前,需要不斷確認板塊是否輕,以免拉起時坐莊壓力過大而失效。換句話說,在拉起之前,有必要把大部分籌碼鎖好,也就是“鎖好倉庫”。
判斷一隻股票的鎖定程度,從技術上來說地量的間歇性出現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因為莊家需要不斷地製造成交數量以達到震倉的目的,所以在這個階段地量的出現是斷斷續續的。如果你能在這個時期結束時遇到上莊,你可能會得到這支股票中最豐厚的部分。
股票地量的出現一般都是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比如市場情緒的變化、投資者對公司業績的擔憂、市場流動性的變化等等。在技術分析中,股票地量通常是與股票價格下跌相伴而來。因此,投資者在進行股票交易時應該注意觀察成交量的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
應對股票地量的情況,投資者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策略:及時割肉,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等待市場情緒的變化和股票價格的回升;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以及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麵,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從而製定出更為合理的投資策略。通過這些措施,投資者可以更好地管理風險,並在適當的時候調整投資策略。
地量就是股市成交量很低、極低的意思。地量經常出現在空頭或者多頭出現能量衰竭的時候。
在股票交易中,成交量是衡量股票交易活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其大小直接關係到市場的熱度。正常情況下,成交量的大小與股票價格呈正相關關係,即成交量越大,股票價格越高。但是,當成交量開始下降,而股票價格仍然保持在高位時,就有可能出現股票地量的情況。
如何判斷股票地量?
判斷股票地量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過股票成交量的大小與之前的成交量對比來判斷。一般來說,如果股票成交量低於之前幾天的平均成交量,則可以認為出現了股票地量的情況。此外,還可以通過技術指標來判斷股票地量,如obv、成交量指標等。
股票地量的應對措施:
當股票出現地量的情況時,投資者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以避免損失的進一步擴大。一般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應對措施:
及時割肉:如果股票價格已經處於高位,而成交量出現地量的情況,就應該及時割肉,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等待轉機:有時候股票價格下跌並不一定是壞事,有可能隻是暫時的調整。此時,投資者可以等待市場情緒的變化,等待股票價格的回升。
分散投資:為了降低投資風險,投資者可以將資金分散投資到多個股票中,以分散風險。
研究公司基本麵:如果股票地量的出現與公司基本麵有關,投資者應該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麵,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等,從而製定出更為合理的投資策略。
地量見地價”,但凡遇到這“3種地量”經典形態,都可以果斷下手介入。
股市中有句老話:“技術指標千變萬化,成交量才是實打實的買賣。”
可以說,成交量的大小,直接表明了市場上多空雙方對市場某一時刻的技術形態最終的認同程度。如果繼續深入研讀,想要判斷大致的價格拉抬時間,此時的成交量就成為關鍵因素,此時它就已經成為短線交易者必須注意的一個因素,是力量之源。
成交量指成交手數、成交金額、換手率,市場評論中的成交量一般指成交金額。成交金額和換手率是成交量分析的主要關注內容。
在技術分析中,研究量與價的關係占據了極重要的地位。成交量是推動股價上的原動力,市場的有效變動必須要有成交量的配合,成交量是一種關鍵的指標,成交量的大小反映該種股票受投資者關注的程度。
成交量的表現形式:
1、縮量:市場交投表現為相對比較清淡,大部分人對市場後期走勢認同較高。而他一般是與前麵的成交量相比較而得出的一個增減概念。
2、地量:是縮量的一種極端表現,市場交投極為清淡,成交量創出較長時間段內的最低水平。
3、放量:市場交投變現為開始活躍,投資人對後市分歧逐漸加大,對後期走勢認同度降低。
4、天量:是放量的一種極端表現形態,市場交投極為活躍,成交量創出較長時間段內的最高水平。
在證券市場交易中有三種“地量”情形:一是股價近期極度強勢,開盤直接封漲停後沒有人願意賣出,導致成交量很小;
二是股價近期極度弱勢,很小的成交量就能夠造成股價大跌,說明拋盤極其強盛,而買盤很小,買賣力量極度懸殊,縮量下跌的趨勢難以改變,底下有底,不宜抄底。
三是股價經過中線的連續下跌之後,近期沒有繼續下跌,但成交量很小。股價在近期內沒有繼續下跌,說明已經沒有直接做空的籌碼,但買盤還沒有大量出現,一旦賣盤衰竭、買盤轉強後,就是中長線最低點。第三種形態往往叫“地量見底”。此外,波段放量建倉之後的縮量洗盤,一旦量能縮小到極致,往往也是洗盤的極限低點。
地量抄底,主要有以下三類情形:
1、放量做空之後的地量見底股價在下跌過程中出現很大的成交量,說明空方賣出的意願極其強烈,多方節節敗退。
在走勢上,k線形態處於連續下降的趨勢中,波段跌幅巨大,由於空方賣出的籌碼很多,成交量也很大。
隨著空方不斷賣出,手裏籌碼在不斷減少。一旦籌碼基本賣完後,打壓股價的力量也就基本消失。由於已經沒有做空籌碼,極少的買盤就能夠抵抗住股價的繼續下跌。
在走勢形態上,成交量已經處於波段下跌以來的最低水平,且股價已經開始低位橫盤整理,或開始低位小幅反彈。
這時候說明買賣雙方的力量已經趨於平衡,一旦抄底資金或中線買方資金進場,成交量會在地量水平上開始放大,上漲趨勢就開始形成了。而抵抗下跌的地量成交區域就形成了中長線底部。
2、中線低位平台確認之後的地量見底在股價向下調整的過程中,一旦某一價格水平連續多次形成了支撐,沒有繼續向下突破,說明該價格位置有較強的支撐力量。說明低位賣出籌碼的意願已經很低。
特別是在股價中長線沒有出現較大的跌幅,但成交量在連續縮小。這種情況說明並沒有太多的中線做空籌碼,連續的低位橫盤、縮量調整已經使籌碼分布比較集中。
另一方麵,由於近期股價沒有出現大幅上漲或大幅下跌的情形,短線籌碼進入很少,並沒有形成太多的短線獲利和中線套牢盤。且下方重要的支撐位又封閉了下跌空間,所以,一旦股價萎縮到了極致,往往就是中線最低點的確認了。
後市隨著買方資金的進場,成交量會逐步放大、股價會逐步走強。而低位橫盤整理的區域就形成重要的中長線大底。
3、短線洗盤之後的地量見底上麵兩種情形都是中線地量見底的情形。而短線的地量往往則難以判斷,特別是下跌中的地量,往往更難以判斷是否見底。
但有一種情形卻是比較確定的,那就是連續波段建倉之後的連續洗盤。在確認波段洗盤之前,首先要確認兩點:一是要注意建倉波段的位置與加權成本和最低成本;二是要注意建倉波段要明顯放量,而洗盤波段則相對縮量。
對於一些中小盤股而言,主力在建倉之後比較喜歡洗盤。但一般不會洗過建倉的平均成本,而開始建倉的最低k線位置,也就是最低成本區域,往往是洗盤的極限低點。
股票地量在2016年和2018年的曆史出現次數最多。
在2016年,市場上日均成交額低於1000萬元的地量股數量要遠多於同為市場低穀的2016年年初,即當時的大盤階段性底部區域。
到了2018年,地量的情況依然顯著,尤其是在大盤行情清淡時、股價即將見底時、莊家震倉洗盤的末期、拉升前整理的時候以及強勢股放量上漲後調整的情況下,地量出現的頻率較高。
這些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8年都是股票市場中地量現象較為突出的年份,尤其是在市場行情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地量股的數量顯著增多。
a股老話講地量之後有地價,這成為很多投資者期待市場走出反彈的核心理由。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可以對比a股曆史上最典型的幾次地量的時間點交易數據。
2007年5月30日,a股經曆了“530”暴跌行情,當日上證指數成交額達到了2713億元,創下當時的曆史新高。
此後上證指數繼續上漲了5個月,但成交量卻再也沒有回到峰值水平。隨後,經過一年的持續暴跌,上證指數直到2008年10月28日才見底,當日上證指數總成交額為398億元,近5日成交量均值為252.77億元,不足2007年5月峰值水平的十分之一。
在2008年10月28日並非是08年熊市的地量,真正的地量出現在1個月前的9月9日224億。換句話說,地量之後的一個月,市場出現地價。
2009年8月4日,a股經曆了9個月的短暫牛市後,上證指數在3478點見頂,就在幾個交易日前的2009年7月29日,上證指數成交額達到2969.26億元,也是此輪小牛市的峰值。
隨後a股經過近一年的震蕩下跌,在2010年7月2日見到階段低點2319.74點,成交量萎縮至430億元,這一成交量僅為前期峰值2969.26億元的七分之一左右。
隨後a股自2319.74點持續反彈了四個月,於2010年11月11日見頂3186.72點,此時上證成交量最高衝至3065.09億元。應該說2010年的地量幾乎是伴隨地價同時產生的。
2010年11月11日,上證指數階段見頂後一路震蕩走低,直到2012年12月4日才見到1949.46點的“解放底”,其成交量一度萎縮至331.8億元,不到頂峰時期的九分之一。
不過此“解放底並非真正的大底。股指反彈僅持續了2個月,就再度下挫,直到2013年6月才見到“錢荒”利空引發的“黃金坑”。期間上證指數從見地量到見底部,用時7個月。
類似的情況事實上在2018年的調整中也再次出現,地量出現在9月17日的869億,但隨後市場繼續回撤接近10%,至2440點低價出現終於形成企穩。
曆年的曆史數據,可以看到地量之後市場確實出現地價,曆史的低點往往是與成交量低點共生的關係。
但顯然從曆次重要的曆史拐點來看,這種共生卻並不一定同步。曆史上兩次最有效的量價低點的同步,分別出現在2010年7月和2012年12月的兩次觸底過程中。
為什麽這兩次地量之後很快形成了真正的低價呢?
其實很簡單,本質上還是要看後續的成交量變化。市場的成交量和人氣有太多因素影響。
關注地量在於全市場人氣和成交量的變化,地量的出現代表著人氣進入冰點。但地量出現後市場往往麵臨著兩種選擇,人氣的停止不動或者人氣的快速恢複。
如果市場交投意願始終保持低迷態勢,那麽自然地量之後股價或者指數還要有漫長的尋底過程。2013年錢荒後以及2018年全市場信心渙散之後的漫長尋底就是如此。但如果人氣快速複蘇,則成交量一旦出現爆炸式的放大,則地量之後地價也會馬上現身。
回歸到今天的行情也是如此。曆史不會簡單重複,但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接下來的行情能否形成反彈,或者說能形成什麽級別的反彈,就完全要看成交量的配合。橫向對比了整個a股曆史上最重要的幾個地量時刻,可以看出,地量之後隻有看到快速的放量才是投資者勇敢放大倉位的信號。
在地量煎熬期間,是投資者精選個股的黃金時機,一些率先底部放量,形態提前完成修複的品種,將成為市場觸底回升後的急先鋒和主力軍,值得投資者牢牢鎖定。
市場經驗可以積累,交易知識可以學習,但一個交易者的修養和境界,則需要有一個長期追求和領悟的過程。
行情每時每刻都在漲跌,但是屬於投資者自己的交易機會並不多,這是交易者應該學會的第一課,更不要想可以每次都能從低點抓到高點,這樣的市場永遠都不會存在,因為作為你的對手,也就是“別人”是肯定不會答應的。
人生總是伴隨著起起落落,交易也是一樣,不貪,不嗔,不癡。平常心即道,道法自然,一切都在規律之中,複雜的不是行情,而是人心。
交易之道,大道至簡,小術無常,唯有用心感悟,身體力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服從趨勢,堅守原則,倚仗概率優勢,做好資金和倉位管理,做好風險管理。
做投資就是要計劃好交易,交易好計劃。每個投資者,都要有屬於自己的交易體係,適合自己的交易體係,在交易者心中都要有一個大概的計劃,但在交易時可能會有變故,但大方針不變,根據計劃止盈止損,特殊情況下也要止盈止損,風險管理和安全第一,賺錢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