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霄最近發文第六個曆史大底已經形成,股市大底正在逐步抬高,聞到小牛味道了。


    根據a股曆史數據,a股第一次曆史大底在325點,第二次曆史大底在998點,第三次曆史大底在1664點,第四次曆史大底在2440點,第五次曆史大底在2635 點,第六次曆史大底和就發生在2024年。


    曆史上,a股的底部是由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的,一般來說會有“政策底”、“市場底”、“情緒底”,而且這些底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中間會間隔幾個月。從“政策底”到“市場底”,從曆史規律來看的話,通常需要1-6個月,最後一次可能打破了曆史規律。


    股市迎來曆史大底後,一般會迎來上漲,甚至報複性上漲,也往往是牛市的起點。股市一般都會有市場底和政策底的說法,為什麽會有政策底和市場底,這也是我國的特殊國情,特殊的資本市場,我國的股市有一半靠政策消息推動,這也是近三十年的特殊國情。


    炒過股的小夥伴都知道,股市中大級別的底部需要經曆兩次確認,一般大家都稱之為政策底”和“市場底。就拿現在的股市來說,大多數人認為政策底早已經出現了,但是市場還在等市場底的出現。那麽股市為什麽會形成這樣的規律呢?


    肯定都會有曆史原因,股市作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但是一般會先於宏觀經濟出現漲跌。


    當股市連續下跌一段時間後,關於股市和經濟的悲觀情緒逐漸蔓延,此時很多股民被深套在股市中。最近半年的行情比較符合底部區域,比較難熬和難過。


    股市長期下跌調整行情,這時候宏觀經濟基本麵也開始發生變化,各種反映經濟下行的各種指標也陸續出爐,股民會選擇賣出股票止損。


    同時官方會出台各種政策提振經濟,在政策的加持下,一些抄底資金就會進入股市,促使股市出現反彈,這時候所謂的政策底就出現了。但是提振經濟的政策不會立馬見效,市場需要一段時間進行驗證。


    在市場驗證政策的這段時間裏,前期抄底的資金和被一些被深套的散戶見好就收,一般會選擇賣出股票獲利了結。


    新資金不會馬上進場,這會導致股市繼續下跌。當股市再次出現連續下跌,大多數人的悲觀預期和恐慌情緒達到極致,又會有更多人選擇割肉止損甚至退出股市。


    到了這個時候,便宜的籌碼如果達到了很多場外持幣觀望者的心理預期,那麽他們就會攜帶大量現金進入股市掃貨,市場成交量會顯著放大,股票在底部完成換手。


    隻有經過無數次的底部區域煎熬,才會出現所謂的市場底。此後,伴隨著各種政策的利好逐漸落實,經濟指標出現改善,股市開始了新一輪的上漲周期。


    股市的漲跌,各種形態的形成都是特別複雜的,也不會百分百會重複之前的走勢。但還是都可以借鑒一下,不會簡單重演,但都會有一定的共性。


    中國股市,從1990年算起,也大約經曆了35年了。我們總是想著找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不管是空間上的還是時間的。


    中國股市的頂部和底部,在時間上,尤其喜歡落在這兩個時間段。


    順著時間,把上證指數的頂部和底部的時間再捋一遍,看看是不是有所發現。


    1,1991-5-17,104點底部。


    2,1992-5-26,1429點頂部。


    3,1993-2-16,1558點頂部。


    4,1994-7-29,325點底部。


    5,1996-1-22,512點底部。


    6,1997-5-13,1510點頂部。


    7,1999-5-19,1047點啟動“5-19”行情。


    8,2001-6-14,2245點大頂,開啟漫長的4年大熊市。


    9,2005-6-6,998點結束漫長4年大熊市。


    10,2007-5-30,“5-30”提高印花稅頂部,2007-10-16,6124點頂部。


    2008-1-16,開啟大熊市。


    11,2008-10-28,1664點底部。


    12,2013-6-25,1849點底部。


    13,2015年-6-12,5178點頂部。


    14,2016-1-27,左肩;


    2019-1-4,底部;


    2024-2-5,右肩。


    中國股市的頂部和底部時間,特別喜歡落在“1月份到2月份”和“6月份到7月份”之間。


    比如老股民熟知的遠古、中古時代的1999年的519大行情(5月19啟動)、2001年的開啟熊市之前的2245點(6月14啟動)、2005年998點大底(6月6日啟動)、2013年1849點的底部6月25啟動,2015年千古跌停之前的5178點6月12日啟動。


    再之後就進入了我們的近古時代的2016年的2638點(1月27啟動)、2019年的2440點(1月4啟動)、2021年的小高點(2月18啟動)、2024年的2635點(2月5啟動)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例如:2008年的底部1664點以及2009-2010年之間的股市,就有點例外。


    但是,經曆這麽多年,股市仍然喜歡1-2月和6-7月這兩個時間段做頂部和底部。


    或許有巧合,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吧!


    6-7月屬於一年中最熱的時間,1-2月屬於一年中最冷的時間。


    中國股市曆次底部的三大特征都會相通,基本上每次都會體驗一輪。


    曆史大底特征之一:對利好的麻木


    在下跌時市場之所以總是期盼利好的公布,是因為對未來仍有良好的期望,然而一次次的利好推出之後,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的再度下跌,一而再再而三之後投資者對利好已經完全麻木了,對利好的麻木就代表著投資者的絕望。因為沒有什麽再能讓他們對市場產生希望了。一係列利好,市場沒有任何反應,你出你的利好,我走我的下跌,即使這些利好對市場有莫大的支持,也同樣視而不見。


    曆史大底特征之二:對下跌已無感覺


    投資者買賣股票是希望從股價的變動中賺取價差,所以對於價格是相當敏感的。如果是持有股票的投資者,股價下跌了,當然會非常慌張,不知道該繼續持有還是應該賣出,或者應該在什麽位置賣出比較合適,而持有現金的投資者見到股價下跌,則是在思考應該在下跌到什麽價位的時候買入做多賺錢。


    股價在下跌的過程中才會有緩跌、急跌或者是反彈。無論是利好推出或利空登場,指數卻都毫不理會,既不會因利空而加速下跌,也沒有因為利好而大幅度反彈,保持勻速下行而不曾改變。因為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對市場徹底絕望而選擇了離開,而既然要離開了,這時候下跌與否或者跌多跌少已經再不值得關心。


    曆史大底特征之三:連續陰跌和成交量持續低迷


    當市場仍有相當部分人對未來心存希望的話,那麽指數在下跌的過程中,就會經常出現反彈,而成交量也會因為多空雙方的分歧所形成的換手而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當絕大多數人都對市場絕望了,那麽該斬倉出局的人大多都已經退出了,剩下的是一些零星的賣出盤,但因為沒有什麽人願意買入,所以零星的賣盤也能讓個股甚至指數下跌,不過下跌的速度也不會很快,畢竟賣盤有限,所以指數就呈現出連續的陰跌,在量能方麵則表現為成交的持續低迷。


    底部區域還可以通過市盈率和市淨率來判斷。


    市盈率:股票市場永遠在超跌和超漲中循環往複,2007 年造就了平均70倍市盈率的超級泡沫,那是因為牛市,現在平均市盈率不到20倍,但仍然沒有到底部,真正的底部曆史早就告訴我們,會出現10 倍,5倍市盈率的股票,而平均市盈率應該在15倍以下,底部才會真正的到來。


    市淨率:底部來臨的時候,起碼有30%的股票跌破每股淨資產,70%的股票的市淨率在1-1.5倍之間。現在肯定沒有,根據我的研究,目前有三隻股票跌破了每股淨資產,而研究發現,這三個股票各個都是鐵公雞,很多年都不分紅,同時業績也非常的難看。雖然買了股票就等於買了公司,但不掙錢又不分紅的公司誰又願意要呢?如果大家聽信報紙上的一麵之詞,不上當才怪呢。


    從結構來看,目前主要受以滬深300指數為代表大盤股的低估值影響。如果看指數成分股的估值中位數,主要指數估值仍高於2005、2008年。


    從細分行業來看,當前a股6大板塊的108個細分行業中,市盈率低於2005年、2008年、2013年、2019年、2020年、2022年市場底部的分別有45、43、58、38、54、41個細分行業。市盈率同時低於上述六次市場底部的細分行業有13個,主要分布在醫藥、中遊製造、周期板塊。市淨率同時低於上述六次市場底部的細分行業有8個,主要分布在金融地產和周期板塊。


    當前市場“政策底”方向明確根基牢固,國家政策對於資本市場高度重視持續關懷。8月27日,減半征收證券交易印花稅、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規範股份減持行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等重磅政策相繼出台,對股市企穩以及提振股市交易活躍度的作用已經開始顯現。


    目前a股市場整體估值不高,具有較好的投資性價比。展望未來,當下中國經濟運行不斷回穩向好,在“政策底”夯實下,我們認為對後續a股市場的行情應該積極樂觀,市場最終會給理性的投資者予以回報。


    從股權風險溢價(erp)來看,當前國內權益資產具有更好的投資性價比。截至 2023 年 8 月 25 日,目前中債 10 年國債到期收益率為 2.57%,萬得全 a 指數erp(市盈率倒數減去無風險利率)為 3.42%,位於 2010 年以來的 74%分位數水平(erp 越高代表股市相較債券市場的投資性價比更高)。在 a 股近期調整以及央行連續下調多項政策利率影響下,國內股債性價比進一步提升。


    從主要規模指數市盈率(ttm)來看,除國證 2000 指數市盈率接近 2010 年至今的曆史中位數以外,其餘主要指數市盈率都處於曆史較低水平。具體來看,截至2023 年 8 月 25 日,代表大盤股的滬深 300 指數市盈率為 11.4 倍,位於 2010 年至今的 28%的曆史分位數水平,代表中小盤的中證 500 指數和中證 1000 指數市盈率分別為 22.0 倍和 33.8 倍,位於 2010 年至今的曆史分位數的 14%和 25%水平。


    通過與曆次“市場底”估值比較,從整體來看,以萬得全 a 指數衡量的市場整體估值,無論是市盈率還是市淨率(整體法)均已低於 2005 年“998”底部水平,市淨率更是低於 2008 年“1664 點”曆史大底水平。


    從結構來看,滬深 300 指數及上證指數的市盈率、市淨率均顯著低於 2005、2008 年估值水平,不過中證 500 指數市盈率、市淨率仍高於 2008 年水平。這也反映出當前主要是大盤股的低估值帶動整體法下的市場估值低於 2005、2008 年。


    如果看指數的成分股的估值中位數的話(中位數法相對於整體法,受小市值公司影響更明顯),全部 a 股、滬深 300 指數的市盈率、市淨率中位數仍高於 2005、2008 年。中證 500 指數的市盈率、市淨率中位數仍高於 2008 年水平。由此也說明當前大盤股估值偏低。中證 1000、創業板指的發布日期較晚,無法與早期數據比較。


    從主動權益型基金的重倉股估值情況來看,截至2023年 8 月 25 日,前 100 名重倉股市盈率中位數為 28.1 倍,位於 2010 年至今 28%的曆史分位數水平。全部 a 股市盈率中位數為 31.3 倍,位於 2010 年至今 14%的曆史分位數水平。前 100 名重倉股市盈率中位數除以全部 a 股市盈率中位數的當前比值為 0.90,位於 2010 年至今 64%的曆史分位數水平,這一比值已降至 2010 年以來的曆史中樞水平。


    從細分行業來看,截至2023年 8 月 25 日收盤,當前 a 股 6 大板塊的 108 個細分行業中,市盈率低於2005年市場底、2008年市場底、2013年市場底、2019年市場底、2020 年市場底、2022 年市場底的分別有 45、43、58、38、54、41 個細分行業。市盈率同時低於上述六次市場底的細分行業有 13 個,主要分布在醫藥、中遊製造、周期板塊。


    截至2023年 8 月 25 日收盤,市淨率低於 2005 年市場底、2008 年市場底、2013 年市場底、2019年市場底、2020年市場底、2022年市場底的分別達28、42、58、40、58、54 個細分行業。市淨率同時低於上述六次市場底的細分行業有 8 個,主要分布在金融地產和周期板塊。


    底部是技術無法分析的,技術是曆史的總結,而實踐證明,未來雖然有時候和曆史曆史有驚人的相似,但永遠不可能重複曆史,否則曆史學家和證券分析師這兩個名稱就成為永遠的曆史了。而那些所謂幫助人掙錢的分析軟件注定永遠是騙人的鬼把戲。


    俗話說:測頂容易測底難。可見判斷底部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不過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規律,參照過往還是有啟發性的。


    從曆史上來看,每次密集政策出台後的兩三個月後,市場就差不多見底了,這個時候買入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收益。從去年7月份提出活躍資本市場至今差不多過了一年了,很多股票已經跌出了價值,很多人已經繃不住了,但市場底還在磨底,看來市場底不容易探明,政策底就比較直觀。最後一次的市場底真的是太難了,可能是打破了曆史規律,米雲隻能說已經空前了,至於會不會絕後的曆史規律就難說了,曆史階段不能跳躍,誰都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股民的炒股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閑雲小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閑雲小散並收藏股民的炒股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