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減持公告這個話題,估計中長線投資者會深有體會,持倉票少不了遇上幾次減持公告的,米雲入市十幾年,就經常碰到持倉票發布減持公告,尤其個股高位的時候,一篇減持公告,就把個股的上漲趨勢打到下降趨勢,讓人憤恨不平。


    減持公告在a股幾乎月月發生,讓人憤恨不已,每次股價稍微有點起色,一紙公告襲來,然後股價就會一蹶不振,至少半年沒起色,股價一定會打趴下,上升趨勢變下跌趨勢,股民不幸買到減持公告的股票,如果不舍得割肉出來,一套至少大半年,當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看減持公告的具體內容和股票所在的趨勢,來確定你要不要走,什麽時機出去,爭取到最大收益。


    米雲收納整理了不同類型的財經知識庫,主要方便自己查閱資料。在大a混,不多學點財經知識真不好混,這個市場太難賺錢了。


    投資者看到大股東的減持公告,往往都是內心一顫,仿佛晴天霹靂一般。米雲就深有體會。米雲持倉從十隻票到二十隻票,到現在的三十隻票,碰到減持的票不少,尤其因為堅持公告逆轉個股趨勢的也有過幾次,印象深刻。米雲目前就有一個減持公告的重倉票方正證券,而且已經發布減持公告無數次了。米雲對於減持公告,也是非常無奈,還好近兩年監管層對股東減持做了很多的限製規則。


    大股東套現,對於市場無疑是一種抽血行為,同時,還是大股東對於股票未來並不看好的一種表現。


    這種“利空”之下,散戶該怎麽辦?


    為什麽有一些大股東發布減持公告,股價上漲,有一些則是一路暴跌。還有一些大股東鎖定股份,為什麽股價也不見上漲,依舊該跌還是跌。


    關於股東減持的玄機,可以簡單分析探討一下。


    大股東減持的原因


    首先,要明白股東減持對股價的影響,就要先了解股東減持的原因。


    大股東減持的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純財務投資者離場。


    上市公司的股東中,有一部分就是純財務投資者。最明顯的就是某些投資公司,或者說是風投機構。這些股東本身沒有耐心等待什麽企業成長,上市就是終點,能套現了就立馬走人。


    還有一些公司會存在少量的個人投資者,或者私募股權基金的股東,以有限合夥的形式存在。這部分資金在股票解禁後,也是套現離場的主力軍。


    絕大多數以風投名義進入的資金,是不願意在股票市場多折騰的,套現是唯一的目的。


    這並不代表對於企業長期不看好,隻是認為公司在上市後的增長速度,遠不及上市之前那麽快。


    2、董監高財務需求套現。


    董監高的財務套現需求,其實也是存在的。有一些高管甚至打算跳槽,或者是自立門戶,需要資金,套現是最好的方式。


    另外,部分董監高所持股份的市值,甚至高於幾十年的薪資收入總和,有套現的衝動,也是非常正常的。


    當然,也不排除部分董監高對於公司的未來確實不看好,急於套現。還有一些時候,董監高們,還會根據股價的位置做出對應的選擇。


    股價如果在低位,則按兵不動,一旦遭遇炒作,在高位進行套現。更有甚者,還會做一些高拋低吸,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買入自家股票,以表示對企業未來的發展看好。


    3、認為股價高估套現。


    第三類就是高估套現,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不論大股東,財務投資者,還是高管,都是擋不住高估值套現的。


    100倍市盈率,就代表每年的利潤即便百分百進行分紅,也要100年才能賺到這麽多錢,套現的需求就特別大。


    通常,在企業成長性不足的情況下,超過30倍市盈率,就有資金願意套現。


    畢竟套現出來的現金,存銀行的利息,30年也妥妥翻倍了。企業進入高估值區域後,如果成長性不足預期,一定會引發大量資金套現。


    4、內幕交易減持。


    最後一種,就是內幕交易減持。很多常見的減持,並不是把股份往市場上直接拋售,而是選擇諸如大宗交易的方式。這裏麵的門道就特別多了。


    大宗交易折價,可能會牽扯到利益輸送。有時候,減持股份可能會直接被主力資金買走,用於做底倉。


    這就是為什麽有一些減持剛完成,股價就一路飆升。關於內幕交易減持,就不做過多的說明了,這個懂的人自然懂。


    減持交易規則,過去一共是十二條,其中最重要的幾條給大家解讀一下。近兩年的規定又多了些,加大了限製力度。


    第一條。為了規範上市公司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下簡稱董監高)減持股份行為,促進證券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根據《公司法》《證券法》的有關規定,製定本規定。


    第二條。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 5%以上股東(以下統稱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以及股東減持其持有的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發行的股份、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份,適用本規定。


    大股東減持其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買入的上市公司股份,不適用本規定。


    第一和第二條說明了,董監高和5%股東持有原始股股份,減持時都需要公示,如果是通過二級市場買入的,則不需要公示。


    第八條。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計劃的內容應當包括但不限於:擬減持股份的數量、來源、減持時間區間、方式、價格區間、減持原因。


    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計劃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應當在首次賣出的 15 個交易日前向證券交易所報告並預先披露減持計劃,由證券交易所予以備案。


    也就是說,大股東減持是需要先公示,然後才能減持,減持的數量,方式和價格區間都需要公示,至於減持原因,看看就好,不要太在意。


    第九條。上市公司大股東在 3 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 1%。


    這個限製,說明對於市場總體的衝擊不會太大,因為絕大多數減持都必須通過大宗交易去完成,僅有1%可以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拋售。


    還有一些條文就不給大家一一介紹和解讀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翻看一下相關資料。


    a股市場的大股東減持,比起海外市場,其實是更規範,對市場的影響和衝擊更小的。但對有的個股衝擊還是比較大的,可以讓個股由盛轉衰。


    絕大多數情況,也都是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的,這也就是為什麽有很多時候實際減持會帶來大幅度的上漲,因為折價拿到股份的主力資金,要拉升股價來賺錢。


    如何判斷減持對於股價的影響


    減持一定會導致股價下跌嗎?


    那可不一定。


    減持後股價一路上漲得比比皆是,最有名的就是海康威視。早期的大股東大減持,一路套現200多億,絲毫沒有影響海康威視,股價出現一路飆升。


    所以,減持不代表股價下跌,沒必要一看到減持就恐慌。減持和股價漲跌沒有百分百確定的聯係。但根據一些輔助維度,我們可以判斷出減持對於股價的潛在影響。


    1、發布減持公告時股價的位置。


    高位套現和低位套現的意義完全不同。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股價已經捉襟見肘,股東還在不計成本套現,說明對於上市公司的未來,是極度不看好的,對於股價長期是一種利空。


    而股東如果在高位套現,是情有可原的,也是說明股價目前處於相對高位的一個信號,對於股價短期之內,是一種利空。


    絕大多數的股東減持,多發生於股價暴漲之後,進入高估區域,股東舉牌套現。


    2、減持大股東本身的屬性。


    除了關注股價,要想了解減持後是漲是跌,還要關注到底是誰選擇了減持。


    投資機構進行減持套現,本身並不會對公司未來業績預期產生影響,沒有利好利空一說。


    如果有資金願意接盤,就是利好,沒有資金接盤,自然在承壓之下,股價就會下跌。


    但是對於控股股東,尤其是絕對控股股東的減持行為,要謹慎看待。


    絕對控股股東,即便有資金需求,大多也會選擇質押股份,而不是減持套現。


    減持一定是對於企業短期看空的一種結果。


    3、實際減持的方式。


    減持的方式有很多種,常見的就是在二級市場集合競價拋售股票和大宗交易。


    其中,大宗交易本身,對於市場的衝擊力最小,一般都是機構資金以一定折價的形式進行買入。


    如果直接從二級市場出貨,一定會導致股價的波動,但比例最高僅有1%。減持方式本身,在一定程度影響股價。但直接在二級市場拋售,也未必會導致股價下跌。如果有資金願意入場,是可以拿貨然後拉升的。


    4、公布減持後市場的反應。


    減持公告發布後,股價的漲跌,是最直觀反映市場對此看法的。


    通常減持公告發布後,下跌居多。


    如果能出現上漲,或者在下跌數日後就上漲,說明市場資金對於減持是毫不在意的。


    大股東發布減持公告到實際減持,往往有數月的時間,所以市場的反應,尤其是趨勢走向,才是重中之重。


    市場才是決定走勢的關鍵,並不是股民或者股東本身。要理性地看待減持。


    不管是作為投資者,還是作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或者高管,都是有減持的意圖和衝動的,這很正常。即便看好企業的未來,也並不妨礙在很高市盈率的背景下,提前做出減持,落袋為安。


    既然市場允許減持,在總體的條件框架下如此設計,就代表減持是合理的,沒必要聞之色變。等待市場給出反應,是最妥當的做法,因為市場裏那麽多資金,一定比普通的散戶更聰明。


    在二級市場,股東套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減持對股價或多或少會有影響。當你手裏的股票,恰好遇到股東減持的消息,你會等著上漲還是馬上賣掉呢?當然,這是個開放式的提問,沒有正確答案,如果有,炒股就簡單多了。


    上市公司大股東一旦減持,股票價格就會下跌?很多投資者一聽到上市公司高管減持,認為就是重大的利空。


    如果在熊市下跌或者震蕩市下跌中,上市公司股東高管減持,那麽股票的價格反映也會很是積極,除了下跌還是下跌。


    減持公告發生在股市上漲階段呢?股東減持、高管減持對於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影響也是有限,畢竟市場的投資氛圍比較好。


    所以,處於股市上漲階段的時候,就算是上市公司股東、高管忙著減持,可以把其的影響放到最小程度影響中,隻要總比例不是太大,對於股票的價格影響不會很大。


    那麽,為什麽a股各路資金跑步進場,上市公司股東、高管卻忙著減持呢?


    真正了解上市公司的除了上市公司大股東,還有高管。


    上市公司中的市盈率,從計算方式來看,市盈率=股票市場價格÷每股每年盈利。是一個簡單看上市公司高估、低估的一個指標。也可以說是,看投資以後多少年能夠回本的指標,通常以20倍為準。


    2019年春節過後,股市迎來大漲,從市盈率的角度看,很多的股票,市盈率也出現了大幅攀升,甚至再次回到了40倍、50倍的程度。也是大股東與高管們減持的想法之一,至少當前的減持要比2018年股市下跌時減持,價格方麵要好的多。


    就投資專業性而言,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高管,其實與普通投資者沒有區別。減持有兩個因素:


    1、個人需求資金,所以減持。大股東、高管,自身生活也是有著資金的需求,不管是投資還是改善生活,需要資金。現在股票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也就在價格高的時候套現一部分獲得資金。


    2、對於股市的認知度很低。如果從股市走勢的角度講,a股的走勢呈現的是趨勢性,也就是說出現上漲以後,會接著繼續出現上漲,就算是回調,深度回調的概率比較低。而大股東、高管對於股市的規律認知,並不高。所以,一旦出現了股票價格大幅上漲,也就會急忙減持套現。


    如果大股東、高管減持的比例過大,需要謹慎一些。要是減持的比例不大,也就沒必要過度在意這件事情,執行好製定的投資策略才是重要。但是,大股東的減持占比總股份的比例很大,那麽就需要謹慎了。


    次新股是特殊的品種,新股上市後,原始股東不能馬上套現,而是有限售期,最長的是36個月,也就是頭三年,每滿一年,就會有一批限售股解禁。


    限售股解禁,是我們可以提前知道的,在軟件的f10資料裏能查到。在投資次新股時,就要結合股東解禁來分析,有些個股,在臨近解禁期時,把股價炒高,為了日後能在高價賣票。


    而有的個股,原始股東持股比例很高,特別是一些機構,持有原始股的成本非常低,如果他們不拋出股票,那麽,其他大資金,壓根就不會炒作股票,因為這樣反而幫了原始股東大忙,哪有這種免費的午餐呢,所以,有些股票,在原始股東大量減持後,其他有實力的資金進來,股價開始走強。


    總而言之,高位個股的股東減持,投資者就需要逐步兌現盈利。而低位個股的股東減持,則需要看股票價格的反應。次新股是特殊的品種,如果遇到上市後,一路下跌,在低位長期橫盤,然後在股東限售期滿後,股價開始走強,那麽,這類股票,肯定要去著重研究與跟蹤。


    那麽,應該等著上漲還是馬上賣掉呢?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操作策略:


    假如投資者手中的股票已經經過了大跌,而是股價已經處於底部時候,突然某天出現大股東減持預告,而且大股東減持的股份占比很小,隻是小幅減持而已;


    對於這種情況之下,建議投資者選擇繼續持股待漲,在這個時候出大股東減持的利空消息,往往就是見底之時的信號,不但不賣出,反而還是繼續加倉攤低成本。


    假如手中的股票已經處於啟動了一波拉升,但是還沒有見頂信號出來,上漲趨勢還在,趨勢還非常強勢。


    在這種時候上市公司大股東出減持公告,這個時候我同樣要保持理智;既然大股東在上漲突破出現減持,為了避免大股東出現高位套現,隻能謹慎暫時先持股,如果股票受這個消息出現恐慌跌破上漲趨勢,個人就會毫不猶豫的賣出股票,清倉出局。


    但是如果股票沒有收到這個減持公告的影響,繼續保持上漲趨勢,可以同樣無視這種減持公告,繼續持股待漲,這個時候要保持理智,隨機應變。


    假如手中的股票已經經過了大漲,也就是主升浪高位之時,這個時候不管大股東是小幅減持,還是大幅減持,或者清倉式減持,都應該立即賣出股票,而且是毫不猶豫的賣出,不帶留意的清倉出局。


    因為這樣的高位股票已經沒有什麽價值可以讓投資者繼續持股了,炒股就是要知道改進該退,該出局就出局,猶猶豫豫最終吃虧的就是自己。


    綜合以上三種情況進行的分析,假如手裏的股票,突然出現股東減持的消息,會等著上漲還是馬上賣掉?這個要根據個股情況來定,如果是股票在底部可以選擇持股待漲;如果是發生在中部同樣會持股觀望再定操作;如果是高位,次日應該立即賣出;


    同理假如大股東出現減持隻是小幅減持,占比比例隻有0.01%的話,對於市場拋壓不大,選擇繼續持股;假如減持股份比較大,占比比較高,投資者可以選擇減持部分甚至全部賣出;如果大股東都出現清倉式減持,那就不用說了,立即賣出股票,所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炒股要時刻保持理智,在股市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並非你用眼睛看的就是真實的,股票市場中利好未必是真利好,利空也是未必是真利空,利好利空都是相對的,並非是確定性的。所以當手中股票出現利好利空之時要理智分析,最後才會作出相對應的操作策略。


    看到減持公告不要慌,避免被主力欺騙,散戶在操盤過程中要小心避開主力在成交量上設置的陷阱:


    (1)陷阱一:對倒放量拉升,這是盤中經常可以看到的盤口現象。主力利用人們的“量增價升”慣性思維,在拉升股價時采取不斷的大手筆對敲,持續放出大成交量,製造買盤實力強勁,以吸引場外跟風盤進入,達到趁機出貨的目的。


    (2)陷阱二:借利好放量大漲。當個股年報、中報等成效優秀時,或有龐大利好動靜呈現,有精采題材呈現時,主力凡是會提前把握各利好動靜,從而提前匿伏拉動股價上漲,一旦利好兌現,投資者紛紛看好買入時,而今主力每每借重放量上漲,將籌碼拋給散戶,本身則乘隙減倉或直接出貨。


    (3)陷阱三:借利空大幅殺跌。這 種情況往往出現在大盤和個股已經持續下跌之後,一旦出現利空消息,主力經常喜歡采取放大利空效應,利用大手筆對敲來打壓股價,刻意製造恐慌性破位下行或大 幅殺跌,誘騙持股心態不穩的散戶紛紛拋售股票,以達到主力借機快速收集籌碼的目的。當主力在建倉後進行振倉洗盤時也會經常采取這種手法。


    (4)陷阱四:逆市放量上漲。某隻個股原來都是隨從尾隨大盤並不下跌的,可能你是抗跌、修建平台清算,某日市場俄然放量大跌,千股翻綠,但該股卻你是翻紅,凡是放量上攻,在此番市場中相稱惹眼,而今投資者凡是會以為該股立即逆勢上漲,預示鬥膽跟進,可不測的是此股惟獨一兩天短暫的行情,導致放量上攻當日跟進的投資者紛紛套牢,此類環境凡是是主力探求“接盤俠”常用伎倆。


    (5)陷阱五:縮量跌不深:成交量萎縮往往意味著拋壓在減弱,屬於正常的價量配合關係。然而許多累計升幅巨大的個股主力機構就利用投資者的這種慣性思維,利用縮量陰跌的方式,緩慢出貨,讓高位套牢的投資者產生縮量不會深跌的麻痹思想,喪失警惕性,錯過及時止損出局的較佳機會,一步步掉入深套的陷阱。


    (6)陷阱六:高送配除權後的填權陷阱:一般在個股有大比例送紅股、用公積金轉送和配股消息公布之前,主力通常都會將股票炒得很高了。此時,散戶一般都有畏高症,不會在高價位追高買進,而主力再進一步拉抬也無法吸引跟風盤,隻好等待送紅股或公積金轉送的機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股民的炒股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閑雲小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閑雲小散並收藏股民的炒股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