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天正被李介賓說懵了,之前他眼裏“溫爾文雅”的李介賓,此時如寶劍出匣般淩厲。


    以前沒看出來呀......


    賓哥,這麽有鋒芒的嘛。


    李介賓飲下杯中酒,繼續對路天正指指點點說:“你給我說說,傷寒傷寒,到底是熱病還是寒病?”


    “外感風寒之邪,風寒束表,感而......”


    李介賓聽完樂了:“那為什麽會發熱?”


    “因為寒邪侵入機體,正邪交爭。”


    李介賓徹底把杯子放下了,“路天正,讀過《內經》嗎?”


    “呃,自然是讀過的。”廢話,我也是家傳中醫好吧,從小讀內經那是基本功。


    “《素問·熱論》中,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你怎麽解釋?”


    “額......”路天正被噎住了,這,廣義狹義之分嘛,不過這話侯偉說了沒事兒,他要是說出來太掉段位了。


    “好!那我問你,同是發熱,體溫升高,你怎麽知道是用麻黃湯!還是白虎湯!”


    “麻黃湯無汗.......白虎湯有大汗、大熱、大渴、脈洪大,四大證......”


    李介賓笑的眼角淚花都要出來了,“那你再告訴我,什麽是寒熱?”


    侯偉已經被這應接不暇的詰問,跟寒呀,熱呀的弄得暈暈乎乎的。


    路天正沒有馬上回答,思考了很久,然後說出了一件事情。


    他爺爺有位學生,是一位老中醫,建國之初就已經有了中醫師證,那個年代還沒有什麽官方稱號,他就是當地的名中醫。


    自己小的時候經常會去他那裏玩,他也很熱情,跟小路天正說很多自己對於中醫藥的診治經驗。


    他說自己過去條件不好,看病就沒有用過體溫計,卻不影響治療療效,現在用上體溫計,反而在用藥的時候進退維穀,仿佛是穿著皮鞋走泥潭,踏不下也走不出。


    以前患者說自己很熱,他就會按照“發熱”的症狀去辨證。


    現在有了體溫計,測出來的體溫升高了,而患者說自己不發熱,這就讓他舉棋不定了。


    如果這個時候患者再說自己有“怕冷”的症狀,就更加棘手了。


    像小青、侯偉這種,聽到這樣描述的症狀,馬上就感覺很別扭。


    一個患者,怕冷不發熱,身體也冷,但是體溫計測的體溫升高......


    那這算什麽?


    按體溫升高說,要辛涼清熱吧,可是......患者不覺得發熱,反而身體惡寒肢冷......


    李介賓聽得津津有味,示意路天正繼續說下去。


    路天正喝了一杯酒,苦笑道:“那時候我還小,沒有經驗,總覺得他有什麽好糾結的,等到我長大後開始給人開方子的時候,遇到內傷雜病還好,一旦遇到外感病,就會麵對跟那位老中醫一樣的問題。”


    “何為寒熱?為什麽高燒要用麻黃?麻黃不是辛溫的嗎?”


    侯偉在一旁不在乎的說:“風寒表實證用麻黃湯,表虛證用桂枝湯,風熱證銀翹散,這不是很簡單的嘛。”


    “那今天那個孩子,你覺得算是什麽證?”


    “這......”


    說風寒吧,他體溫高,說表虛吧,他沒有汗,說風熱吧,他又昏迷而且本身就是用了清熱解毒的牛黃丸導致的......


    侯偉馬上覺得自己的腦子變成了一堆漿糊,原本覺得理所應當的知識就這麽亂成了一鍋粥。


    李介賓已經不再生氣,臉上的笑意越發愉悅:“表虛一說不是張仲景的說法,而是從宋人開始提出來的,所以漢朝的時候是不可能有什麽表虛證的說法的。”


    “就好像古代沒有體溫計,古人不可能告訴你,我這個病人發熱,燒了多少度,算是什麽證,然後用什麽方,喝了之後,燒退了,體溫恢複正常了。”


    “所以我們現在的中醫學教育有個最大的問題,混亂而片麵,將治療目的與治療手法混為一談......認為,失眠要安神、高血壓要降壓、高熱要退熱、六腑以通為用,初學者一旦在腦海中生根發芽,就會誤入歧途。”


    李介賓喝了一杯酒,“尤其是《傷寒論》被《內經》化之後......這是如今傷寒兩大現象。”


    郝老為首的“以經釋經”,就是用經典去解釋經典,聽了之後讓人感覺玄妙無比,開起方子來也覺得那叫一個圓滿無暇,但是明明那麽正確的方子,患者喝了居然沒效!


    而另一派就是胡老這幫,主張給《傷寒論》去《內經》化,理論先放一邊去,從經方本身的方證入手,方證合一,治這個病用什麽方子有效我就怎麽治。


    乃至於到了黃皇這幫人,學了本子的漢方醫學後,更是激進,直接要搞藥證合一,我這味藥是針對的什麽病,我這個方子針對的什麽體質,我一看這個人長的壯,我就給他上柴胡劑......


    學院派的中醫學生尤其深有感觸,經曆過層層考試後,被教材裏麵大量的病因病機理論以及各種辨證方法反複洗刷。


    外感表證的體溫升高用“風熱犯表”來解釋,治療用“辛涼解表”來退熱,這樣更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


    而外感表證體溫升高,反而用辛溫的方藥,就覺得很別扭。


    結果喝了辛溫解表的麻桂劑,患者居然還退熱了!那就是毀“道心”的事情。


    侯偉此時就是“道心”動搖了,現在滿腦子漿糊,李介賓看他這樣,直接一招力劈華山,給他來了個物理冷靜。


    “定神!你學的東西沒有錯!隻是你沒有做到實事求是!就事論事!”


    路天正還好,他與李介賓都是有家學在身,早早就打下了基礎,所以上學的時候,能高屋建瓴,不至於偏聽則暗。


    而李岐黃更不用擔心他,他連衛校都沒畢業......


    “那中醫院校的教材?”


    小青有些沮喪,“豈不是白學了。”


    “不白學。”


    “別鑽牛角尖就行。”


    李介賓與路天正同時說道。


    “如果你按教材的,那就按教材的,如果你學了經方,那麽你就按仲景的六經來,如果你用葉天士吳鞠通的溫病方子,那就按照他們的衛氣營血三焦來。”


    “總之,在中國就說漢語,在本子就說日語,在英國就說英語,說漢語就說漢語,不要說著說著就再夾雜幾句別的語言。”


    李介賓還要再說,而剛好,迎鶴樓的黃河大鯉魚到了......


    李岐黃眼疾手快的倒上酒,師弟,快!頭三尾四!


    李介賓冷哼一聲,給小青滿上。


    腹(福)五!一起喝!


    那麽好的酒,那麽大的黃河大鯉魚,居然讓我講起課來,簡直過分!


    而路天正則是想起了李老給自己講經方的時候說的話,與李介賓剛剛所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學習經方,學習太陽病,首先要明白,傷寒太陽病,是表熱病,這個說法,是人體的反應。


    但是中醫院校教材認為,太陽病是風寒束表,這個觀點是強調了“風寒”這個外在病因而得出來的。


    寒熱就此混淆起來。


    對中醫學外感熱病來說,這是個破壞性的概念,我們診治外感病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去辨別那個是風寒束表,那個是風熱犯表。


    一旦遇到了個真正發熱的患者,馬上就會落入思維的陷阱。


    究竟用辛涼還是辛溫呢?


    鎮壓心魔,回歸源頭,患者此時究竟是什麽症狀體征,然後去用藥,辨證論治是為了讓你抓住病機,而不是讓你受困於病因。


    至於怎麽解決?多看幾個病人就懂了。


    路天正看著一旁觥籌交錯的李介賓,心中越發覺得此人年紀輕輕已經有宗師之風,令人望塵莫及。


    他好奇,究竟是什麽讓他能達到這樣隨心所欲的水平?


    這裏還是太淺了,學校也太小了。


    真想看看,他能走到哪一步,走到多高,又能驚到多少人。


    ————————————


    按語:當中醫學到一定程度,會受到不同思想理念的衝擊,如果是學的本來就不多,同時“道心堅定”,那麽好辦:


    張仲景是醫聖他牛b,溫病的隻會清熱都是一群騙子;


    內經才牛逼,別的都是渣渣;


    什麽太平惠民和劑,朱丹溪說了這些藥都是渣渣;


    張景嶽說了,朱丹溪隻會滋陰清熱,他是渣渣;


    何貴孚說了,張從正就會用破氣藥,貽害無窮,渣渣;


    彎彎的倪海廈才牛b,人家還會算命還會看手相,用的字都是繁體的,你們大陸的中醫都是渣渣;


    什麽玩意兒?他火神派就會用個附子?渣渣!


    怎麽混進來一個中西醫的?中不中,西不西的,渣渣......


    渣渣......


    如果學的越多,會的越多,醫術越精,那麽遇到的困擾也會越大,“心魔”也會越強,這時候,簡單的法子就沒用了。


    過一座山,是另外一座山,推開一扇門,是另外一扇門。


    是非曲直對錯無法單純用言語去評判,用理論去打敗理論,不過還是理論罷了,嘴炮王者侯偉才是嘴強王者。


    而解決這些問題,最終還是要回歸臨床實踐。


    很喜歡王家衛的一句話:功夫,一橫一豎,橫的躺下,豎著的站著。


    醫學亦然,治好了病才是好醫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