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豔陽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作者:木子李大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俞樾,清道光元年生人,又名俞曲園。
清道光三十年戊戌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任河南省學政,以事罷歸,僑寓蘇州。因保和殿複試時,以“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豔陽”詩句,獲中第一名。其後在蘇州建造“春在堂”,辟“曲園”,並以《春在堂全書》用作著作總集名。
俞樾博學通貫,學識淵富,重在研治經學,並遍及子學、小學、史學、文學、書法藝術等,著作等身,成就卓異,堪稱文化學術之通儒巨擘,享譽中外之國學大師。其主要著述《羣經平議》、《諸子平議》、《茶香室經說》、《古書疑義舉例》及《第一樓叢書》、《曲園雜纂》......《春在堂日記》、《春在堂尺牘》等,凡500多卷。
當時有句流傳頗廣的話:“李鴻章隻知道作官,俞樾隻知道著書。”
當然,在他著作等身的作品中,對中醫藥影響巨大的,是他的《廢醫論》與《醫藥說》。
他在治經之餘,對中醫藥學也有所涉獵,且能處方治病。在《春在堂全書·讀書餘錄》中,有“內經素問”篇四十八條,乃俞氏校讀《素問》所做的劄記,也是他用考據學方法對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進行“探賾索隱”、“辨訛正誤”的結晶。
基於對中醫的理解,為他的“廢醫存藥”思想的產生埋下理論的根苗。
俞樾被認為近代中國主張廢除中醫的第一人,他提出“醫可廢,藥不可盡廢”的觀點,實際上構成了近代“廢醫存藥”思想的濫觴。
大樹與李介賓在上鋪滾作一團,其他幾人在下麵嘻嘻哈哈看熱鬧不嫌事兒大。
“別動,別動!”李介賓言辭警告,及時收手,不然的話。
兩人打鬧過後,又聊起這位對近代中醫藥影響巨大的國學大師,大樹疑惑道:
“這麽一個人物,聽起來是個正麵角色呀,既然是國學大師,應該弘揚中醫藥文化呀,為什麽會想到廢止中醫?”
李介賓糾正道:“不是廢止中醫,而是廢醫存藥。”
“不要在意這些細節嘛,在你眼裏可能有區別,但是在我們眼裏沒啥區別......對了,他最後廢成了嗎?”
宿舍幾人齊齊叫道:“蠢貨!如果真的讓廢了!你還能在這裏讀中醫學專業嗎?”
大樹摸摸腦袋,傻笑道:“也對,不過他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想法?”
李介賓臉色有點古怪,最後反問了一句:“大樹,你知道魯迅嗎?”
魯迅啊,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學生,沒有幾個不認識的。我家門前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請解析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麽?可以說曆經十年餘,記憶猶新。
“不認識,我隻認識周樹人,魯迅什麽的,真不認識。”大樹這小子居然還開起了玩笑。
最近一部《樓外樓》裏麵一句台詞讓老爺子又火了一把,“你們抓的是周樹人,跟我魯迅什麽關係。”
不過說到魯迅,大家有點明白過來了......
魯迅是學醫的,《藤野先生》裏麵寫了他去日本仙台留學學醫,後來發現學醫救不了中國,所以毅然棄醫從文。
說句題外話,學醫的那都是人才,哪怕不當醫生也能幹出一番大事兒,除了魯迅,還有很多棄醫的名人兒。
孫中山,曾就讀香港西醫書院,是名肄業生,後棄醫投身gm,國父大人。
郭沫若,留學日本,並獲醫學學士學位,後來棄醫從文。
柯南·道爾,代表作《福爾摩斯》,他畢業於愛丁堡醫科大學,由於對醫務並不熱衷,於1891年棄醫從文,專門從事偵探小說寫作,並成功塑造了福爾摩斯這一家喻戶曉的人物。
渡邊淳一,劄幌醫科大學畢業,醫學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整形外科講師,後棄醫從文,著作有《失樂園》。
馮唐,代表作《萬物生長》、《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不二》。馮唐原名張海鵬,是個不折不扣的醫學博士,就讀於協和醫科大學,獲臨床醫學博士,婦科腫瘤專業。
畢淑敏,當代作家,曾擔任內科主治醫師、衛生所所長,從事醫學工作 20 年。46 歲的時候攻讀心理學博士未能畢業(所以嘛......),後考取注冊心理谘詢師。畢淑敏的作品很多都與醫生這個職業有關,代表作品《紅處方》。
池莉,女作家中。1976 年就讀於冶金醫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1979年畢業後在武鋼職業衛生防預站工作三年,曾擔任流行病醫生,後棄醫從文。
餘華,父親是牙醫,他也是個牙醫,人送外號“餘拔牙”,五年後棄醫從文。
羅大佑,華語流行樂教父,出生於醫生世家,畢業於台北中華醫學院,而且曾在台北一家醫院執業,放射科醫生,但最終因對音樂的熱愛難以割舍,辭職成為職業音樂人。
竇唯,音樂家,歌手,作曲家,音樂製作人。曾在 1985 年進入職高,學的是精神病護理專業。所以你在竇唯的不少音樂裏能感到醫院的神秘氣氛也不奇怪了。
費翔,1978年從台北士林美國學校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專業,一年後改學戲劇,後考入紐約專攻舞台表演的史丹佛大學戲劇係求學。1987年費翔在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以《故鄉的雲》、《冬天裏的一把火》而一唱成名。2023年,六十多歲的老頭了,仍然寶刀不老,上演封神榜紂王,pua大師。
木子李大濕,山河省中醫藥大學畢業,三甲醫院臨床科室大夫,網絡半撲街寫手,代表作《祖傳中醫上大學》。
還有許嵩、毛不易、柳岩,這些大家應該熟悉,就不詳細說了,總之,學醫的人才濟濟。
“說重點,你這有轉移話題加水字數的嫌疑!”大樹抓著李介賓的肩膀搖晃道。
“魯迅不是寫過一篇《父親的病》嘛,他父親生病死了,他為此耿耿於懷,這些文人大師好像都愛玩這一手,俞樾也不例外,自己家人接連病故,所以才遷怒於中醫......”
生老病死,歲月枯榮,這是天地的法則,拋卻名人光環,人也還是人。
家庭的不幸成為俞樾憤而議廢醫的直接原因,而晚年的病弱和無助又是促成他撰寫《醫藥說》的重要動機。
清道光三十年戊戌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任河南省學政,以事罷歸,僑寓蘇州。因保和殿複試時,以“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豔陽”詩句,獲中第一名。其後在蘇州建造“春在堂”,辟“曲園”,並以《春在堂全書》用作著作總集名。
俞樾博學通貫,學識淵富,重在研治經學,並遍及子學、小學、史學、文學、書法藝術等,著作等身,成就卓異,堪稱文化學術之通儒巨擘,享譽中外之國學大師。其主要著述《羣經平議》、《諸子平議》、《茶香室經說》、《古書疑義舉例》及《第一樓叢書》、《曲園雜纂》......《春在堂日記》、《春在堂尺牘》等,凡500多卷。
當時有句流傳頗廣的話:“李鴻章隻知道作官,俞樾隻知道著書。”
當然,在他著作等身的作品中,對中醫藥影響巨大的,是他的《廢醫論》與《醫藥說》。
他在治經之餘,對中醫藥學也有所涉獵,且能處方治病。在《春在堂全書·讀書餘錄》中,有“內經素問”篇四十八條,乃俞氏校讀《素問》所做的劄記,也是他用考據學方法對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進行“探賾索隱”、“辨訛正誤”的結晶。
基於對中醫的理解,為他的“廢醫存藥”思想的產生埋下理論的根苗。
俞樾被認為近代中國主張廢除中醫的第一人,他提出“醫可廢,藥不可盡廢”的觀點,實際上構成了近代“廢醫存藥”思想的濫觴。
大樹與李介賓在上鋪滾作一團,其他幾人在下麵嘻嘻哈哈看熱鬧不嫌事兒大。
“別動,別動!”李介賓言辭警告,及時收手,不然的話。
兩人打鬧過後,又聊起這位對近代中醫藥影響巨大的國學大師,大樹疑惑道:
“這麽一個人物,聽起來是個正麵角色呀,既然是國學大師,應該弘揚中醫藥文化呀,為什麽會想到廢止中醫?”
李介賓糾正道:“不是廢止中醫,而是廢醫存藥。”
“不要在意這些細節嘛,在你眼裏可能有區別,但是在我們眼裏沒啥區別......對了,他最後廢成了嗎?”
宿舍幾人齊齊叫道:“蠢貨!如果真的讓廢了!你還能在這裏讀中醫學專業嗎?”
大樹摸摸腦袋,傻笑道:“也對,不過他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想法?”
李介賓臉色有點古怪,最後反問了一句:“大樹,你知道魯迅嗎?”
魯迅啊,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學生,沒有幾個不認識的。我家門前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請解析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麽?可以說曆經十年餘,記憶猶新。
“不認識,我隻認識周樹人,魯迅什麽的,真不認識。”大樹這小子居然還開起了玩笑。
最近一部《樓外樓》裏麵一句台詞讓老爺子又火了一把,“你們抓的是周樹人,跟我魯迅什麽關係。”
不過說到魯迅,大家有點明白過來了......
魯迅是學醫的,《藤野先生》裏麵寫了他去日本仙台留學學醫,後來發現學醫救不了中國,所以毅然棄醫從文。
說句題外話,學醫的那都是人才,哪怕不當醫生也能幹出一番大事兒,除了魯迅,還有很多棄醫的名人兒。
孫中山,曾就讀香港西醫書院,是名肄業生,後棄醫投身gm,國父大人。
郭沫若,留學日本,並獲醫學學士學位,後來棄醫從文。
柯南·道爾,代表作《福爾摩斯》,他畢業於愛丁堡醫科大學,由於對醫務並不熱衷,於1891年棄醫從文,專門從事偵探小說寫作,並成功塑造了福爾摩斯這一家喻戶曉的人物。
渡邊淳一,劄幌醫科大學畢業,醫學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整形外科講師,後棄醫從文,著作有《失樂園》。
馮唐,代表作《萬物生長》、《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不二》。馮唐原名張海鵬,是個不折不扣的醫學博士,就讀於協和醫科大學,獲臨床醫學博士,婦科腫瘤專業。
畢淑敏,當代作家,曾擔任內科主治醫師、衛生所所長,從事醫學工作 20 年。46 歲的時候攻讀心理學博士未能畢業(所以嘛......),後考取注冊心理谘詢師。畢淑敏的作品很多都與醫生這個職業有關,代表作品《紅處方》。
池莉,女作家中。1976 年就讀於冶金醫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1979年畢業後在武鋼職業衛生防預站工作三年,曾擔任流行病醫生,後棄醫從文。
餘華,父親是牙醫,他也是個牙醫,人送外號“餘拔牙”,五年後棄醫從文。
羅大佑,華語流行樂教父,出生於醫生世家,畢業於台北中華醫學院,而且曾在台北一家醫院執業,放射科醫生,但最終因對音樂的熱愛難以割舍,辭職成為職業音樂人。
竇唯,音樂家,歌手,作曲家,音樂製作人。曾在 1985 年進入職高,學的是精神病護理專業。所以你在竇唯的不少音樂裏能感到醫院的神秘氣氛也不奇怪了。
費翔,1978年從台北士林美國學校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專業,一年後改學戲劇,後考入紐約專攻舞台表演的史丹佛大學戲劇係求學。1987年費翔在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以《故鄉的雲》、《冬天裏的一把火》而一唱成名。2023年,六十多歲的老頭了,仍然寶刀不老,上演封神榜紂王,pua大師。
木子李大濕,山河省中醫藥大學畢業,三甲醫院臨床科室大夫,網絡半撲街寫手,代表作《祖傳中醫上大學》。
還有許嵩、毛不易、柳岩,這些大家應該熟悉,就不詳細說了,總之,學醫的人才濟濟。
“說重點,你這有轉移話題加水字數的嫌疑!”大樹抓著李介賓的肩膀搖晃道。
“魯迅不是寫過一篇《父親的病》嘛,他父親生病死了,他為此耿耿於懷,這些文人大師好像都愛玩這一手,俞樾也不例外,自己家人接連病故,所以才遷怒於中醫......”
生老病死,歲月枯榮,這是天地的法則,拋卻名人光環,人也還是人。
家庭的不幸成為俞樾憤而議廢醫的直接原因,而晚年的病弱和無助又是促成他撰寫《醫藥說》的重要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