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馬勃非馬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作者:木子李大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天跟老羅都在說什麽呢?一唱一和跟對對子一樣?”下課後,李介賓幾人打著傘去餐廳吃飯,薛靜沒帶傘,好在李介賓的傘比較大,她就蹭一蹭。
“那都是以人名命名的中藥......”李介賓看著前麵的大樹和張政毅說道:“我也很意外,不過聽起來還挺有趣的。”
“你們男生怎麽對這些感興趣啊?”
“這有啥,又不是隻有女生才能喜歡中醫。”李介賓笑了笑,“而且我覺得了解一些中醫知識挺好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照顧自己和家人。”
“嗯,確實如此,我媽媽經常看一些中醫養生的書,她說中醫可以調理身體,預防疾病。”
“是啊,中醫博大精深,裏麵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李介賓感慨道,“可惜現在很多人都不重視中醫,覺得它太古老、太傳統了。”
“你說得對,中醫要與時俱進,不能固步自封。”
“不過我們也要保護好中醫的傳統文化,讓它傳承下去。”
說話間,他們已經來到了餐廳門口。收起雨傘,一行人走進了餐廳,直接上二樓去吃三千味。雖然外麵下著雨,但他們的心情卻格外愉悅。
馬勃,原本是個放牛娃(話說有個姓朱的也是個放牛娃),有次他跟小夥伴一起上山割草,有個孩子不小心,小腿肚子被劃破了。
那孩子疼的直哭,別的孩子也嚇傻了,這個時候馬勃說:“你別哭,把傷口按住,我給你治。”說完馬勃就在山坡上東轉轉,西轉轉,最後找到一個灰褐色的包樣東西。
馬勃把那灰包一樣的東西往受傷孩子的傷口上一按,用布條紮緊,然後跟小夥伴們一起把他背回了家。
就這樣過了三天,那小孩的家人揭開布條後發現,傷口不僅沒有化膿,而且還長出了新鮮的肉芽,又過了幾天,傷口就全好了。
人們問馬勃:“你小小年紀,怎麽知道這東西能止血?”
馬勃指著自己腿上的一處傷疤說道:“有一次在山上砍柴,一不留神,腿被刀砍了,血流不止,小爺兒我都以為這條命就要交代這兒了,這時候看到旁邊有幾個大灰包,趕緊用它按住傷口,沒想到血竟然止住了,過了幾天,傷口就長好了,以後不管是手破了皮,還是被劃破了,我都去找這大灰包來治療......”
從此後,人們就傳開了,凡是有外傷的人,都來找馬勃來討要大灰包治療,日子一久,大灰包就被人口口相傳成為了“馬勃。”
在餐廳裏,同學聽著李介賓的故事下飯。
“沒想到,我還以為馬勃是馬身上的東西呢......”
“噗,馬身上,勃起那玩意?”有人壞笑道。
“滾!吃飯呢!”
“所以不能望文生義,原來馬勃是個人名兒呀。”
“對,看起來很像個灰蘑菇。”
李介賓還即興賦詩一首:
“蘑菇體型大,草地久腐發。嫩時食鮮美,老軟感潤滑。
辛平歸經肺,止血部位壓。利咽治腫瘤,收斂拔血牙。”
馬勃其實是灰包科真菌脫皮馬勃、大馬勃或紫色馬勃的幹燥子實體。
其性味辛平,有清肺利咽,止血之功效。用於風熱鬱肺咽痛,音啞,咳嗽。外治鼻衄,創傷出血。
“那為什麽現在給歸到清熱藥裏麵了?而且還把清肺利咽放到前麵?”孟青豔好奇問,她早早就進行了預習,所以先入為主以為馬勃就是治療肺病的藥。
“發現的隻是個放牛娃,但是發掘其藥性,功效的,是醫生。”李介賓淡淡說道:“第一個發現的人,隻是當成了止血藥,但是後來有醫家臨床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其很好的清肺利咽的效果,所以就給歸到了清熱藥中。”
“看來,也不是越古老越厲害嘛。”這一聽就是玄幻小說看多了。
想起來剛剛上手的《天回醫簡》,李介賓笑笑不說話。
古老,意味著原始、樸素,代表著蠻荒、愚昧到清明的過程。
那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就如同搭建一座大樓,首先是要打地基,撐起骨架,從低到高慢慢搭建的過程。
地基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是我們要的是能住人的樓房,隻有個地基又有什麽用呢?
現在的很多無腦短劇,還有無腦小說,總是喜歡假設把一些古老的東西拿到現在,然後描述如何如何牛逼多麽多麽打臉,大概就是,拿著地基嘲諷樓房吧。
我這地基打的多深,我這地基打了多久,如何如何......話說,地基應該蓋房子的,留到現在的地基還沒蓋樓呀......哦哦,恒太地基!
開個玩笑,眾所周知,張仲景是在《伊尹湯液經》的基礎上擴寫的《傷寒雜病論》。
《伊尹湯液經》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失傳了,毀於戰火,如今我們搜到的並非原版,不過是清代醫家靠著其他醫書中的隻言片語嚐試複原的產物。
如果真的能挖出來一本《伊尹湯液經》,那整個中醫界都會為之瘋狂,其轟動之處猶在《天回醫簡》之上。
但是,《傷寒雜病論》的實際價值卻在《伊尹湯液經》之上。
哪怕是李介賓,渴求《伊尹湯液經》一觀,也隻是想窺其根源直指。
為什麽呢?
很簡單,這就是地基跟樓房的關係,張仲景在《伊尹湯液經》的基礎上蓋出來了《傷寒雜病論》這座樓房,而後世醫家以《傷寒雜病論》這座樓房為基礎,不斷的添磚加瓦。
經過千年發展,曆代名醫的發揚,現如今的中醫學積累之深厚,遠遠在那些遠祖之上。
隻可惜,寶庫蒙塵呀。
看著眼前打鬧的同學們,李介賓吸溜著麵條,然後心裏歎口氣。
當年的藥王孫思邈,欲一觀仲景方書,但江南諸師秘而不傳,人家當傳家寶一樣,一眼都不給孫思邈看,還是後來唐朝官方修書,晚年的孫思邈才能得償所願......
古人先賢之艱難,對比如今信息之便利,可歎兮~
而今人對中醫之了解,哪怕中醫專業之人,也不過九牛一毛,可悲兮~
“那都是以人名命名的中藥......”李介賓看著前麵的大樹和張政毅說道:“我也很意外,不過聽起來還挺有趣的。”
“你們男生怎麽對這些感興趣啊?”
“這有啥,又不是隻有女生才能喜歡中醫。”李介賓笑了笑,“而且我覺得了解一些中醫知識挺好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照顧自己和家人。”
“嗯,確實如此,我媽媽經常看一些中醫養生的書,她說中醫可以調理身體,預防疾病。”
“是啊,中醫博大精深,裏麵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李介賓感慨道,“可惜現在很多人都不重視中醫,覺得它太古老、太傳統了。”
“你說得對,中醫要與時俱進,不能固步自封。”
“不過我們也要保護好中醫的傳統文化,讓它傳承下去。”
說話間,他們已經來到了餐廳門口。收起雨傘,一行人走進了餐廳,直接上二樓去吃三千味。雖然外麵下著雨,但他們的心情卻格外愉悅。
馬勃,原本是個放牛娃(話說有個姓朱的也是個放牛娃),有次他跟小夥伴一起上山割草,有個孩子不小心,小腿肚子被劃破了。
那孩子疼的直哭,別的孩子也嚇傻了,這個時候馬勃說:“你別哭,把傷口按住,我給你治。”說完馬勃就在山坡上東轉轉,西轉轉,最後找到一個灰褐色的包樣東西。
馬勃把那灰包一樣的東西往受傷孩子的傷口上一按,用布條紮緊,然後跟小夥伴們一起把他背回了家。
就這樣過了三天,那小孩的家人揭開布條後發現,傷口不僅沒有化膿,而且還長出了新鮮的肉芽,又過了幾天,傷口就全好了。
人們問馬勃:“你小小年紀,怎麽知道這東西能止血?”
馬勃指著自己腿上的一處傷疤說道:“有一次在山上砍柴,一不留神,腿被刀砍了,血流不止,小爺兒我都以為這條命就要交代這兒了,這時候看到旁邊有幾個大灰包,趕緊用它按住傷口,沒想到血竟然止住了,過了幾天,傷口就長好了,以後不管是手破了皮,還是被劃破了,我都去找這大灰包來治療......”
從此後,人們就傳開了,凡是有外傷的人,都來找馬勃來討要大灰包治療,日子一久,大灰包就被人口口相傳成為了“馬勃。”
在餐廳裏,同學聽著李介賓的故事下飯。
“沒想到,我還以為馬勃是馬身上的東西呢......”
“噗,馬身上,勃起那玩意?”有人壞笑道。
“滾!吃飯呢!”
“所以不能望文生義,原來馬勃是個人名兒呀。”
“對,看起來很像個灰蘑菇。”
李介賓還即興賦詩一首:
“蘑菇體型大,草地久腐發。嫩時食鮮美,老軟感潤滑。
辛平歸經肺,止血部位壓。利咽治腫瘤,收斂拔血牙。”
馬勃其實是灰包科真菌脫皮馬勃、大馬勃或紫色馬勃的幹燥子實體。
其性味辛平,有清肺利咽,止血之功效。用於風熱鬱肺咽痛,音啞,咳嗽。外治鼻衄,創傷出血。
“那為什麽現在給歸到清熱藥裏麵了?而且還把清肺利咽放到前麵?”孟青豔好奇問,她早早就進行了預習,所以先入為主以為馬勃就是治療肺病的藥。
“發現的隻是個放牛娃,但是發掘其藥性,功效的,是醫生。”李介賓淡淡說道:“第一個發現的人,隻是當成了止血藥,但是後來有醫家臨床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其很好的清肺利咽的效果,所以就給歸到了清熱藥中。”
“看來,也不是越古老越厲害嘛。”這一聽就是玄幻小說看多了。
想起來剛剛上手的《天回醫簡》,李介賓笑笑不說話。
古老,意味著原始、樸素,代表著蠻荒、愚昧到清明的過程。
那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就如同搭建一座大樓,首先是要打地基,撐起骨架,從低到高慢慢搭建的過程。
地基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是我們要的是能住人的樓房,隻有個地基又有什麽用呢?
現在的很多無腦短劇,還有無腦小說,總是喜歡假設把一些古老的東西拿到現在,然後描述如何如何牛逼多麽多麽打臉,大概就是,拿著地基嘲諷樓房吧。
我這地基打的多深,我這地基打了多久,如何如何......話說,地基應該蓋房子的,留到現在的地基還沒蓋樓呀......哦哦,恒太地基!
開個玩笑,眾所周知,張仲景是在《伊尹湯液經》的基礎上擴寫的《傷寒雜病論》。
《伊尹湯液經》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失傳了,毀於戰火,如今我們搜到的並非原版,不過是清代醫家靠著其他醫書中的隻言片語嚐試複原的產物。
如果真的能挖出來一本《伊尹湯液經》,那整個中醫界都會為之瘋狂,其轟動之處猶在《天回醫簡》之上。
但是,《傷寒雜病論》的實際價值卻在《伊尹湯液經》之上。
哪怕是李介賓,渴求《伊尹湯液經》一觀,也隻是想窺其根源直指。
為什麽呢?
很簡單,這就是地基跟樓房的關係,張仲景在《伊尹湯液經》的基礎上蓋出來了《傷寒雜病論》這座樓房,而後世醫家以《傷寒雜病論》這座樓房為基礎,不斷的添磚加瓦。
經過千年發展,曆代名醫的發揚,現如今的中醫學積累之深厚,遠遠在那些遠祖之上。
隻可惜,寶庫蒙塵呀。
看著眼前打鬧的同學們,李介賓吸溜著麵條,然後心裏歎口氣。
當年的藥王孫思邈,欲一觀仲景方書,但江南諸師秘而不傳,人家當傳家寶一樣,一眼都不給孫思邈看,還是後來唐朝官方修書,晚年的孫思邈才能得償所願......
古人先賢之艱難,對比如今信息之便利,可歎兮~
而今人對中醫之了解,哪怕中醫專業之人,也不過九牛一毛,可悲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