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教研室裏已經聚集了一群人聽李介賓講經。


    知來處去處,明來處去處,為修。


    《黃帝內經》從唐朝王冰整理後,傳到了宋朝已經是錯亂百出,版本各異,在校正過程中,林氏等搜集數十種《素問》傳本及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世者,本“貫穿錯綜,磅礴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泝流而討源,定其可知”之宗旨,“寢尋其義,正其訛舛”。


    凡其校正補注者,均冠以“新校正”三字,所以《新校正》就是《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林億治學十分嚴謹,如校《素問》,采數十家之長,端本尋支,溯流清源,改錯六千餘字,增注兩千餘條。


    現在買上一本《黃帝內經》,裏麵的《素問》就是林億定下來的最終版。


    要不說古人淳樸呢,要是擱到現在,高低要來個四創,然後把書名一改,名字大濕都替林億想好了,就叫《林億內經》,那中醫學發展史也高低要改一改排位了,林億才是醫聖!


    校正醫書所原計劃整理8部醫書,但最終編校了11部醫書,即《嘉佑補注本草》、《本草圖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方》、《金匱玉函經》、《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脈經》、《針灸甲乙經》。


    本計劃校勘的《靈樞》、《太素》、《廣濟》並未見其校正及刊行。


    校正的醫籍奉請皇帝親覽,然後交由國子監刻版刊行,大部分在熙寧間(1068~1077年)陸續刊行。


    由此,醫道大昌,此後千年,百花齊放,名家輩出。如金元四大家之流,多脫始於《內經》,與北宋醫學出版社離不開關係。


    “阿賓,老唐又不在這裏,你吹他家的《內經》也沒人聽呀。”


    被打斷,李介賓有點不滿意了,門戶之見呀,老劉你知道你跟我差到哪裏了嗎?僅僅是年齡嗎?


    不過看著圍起來的一幫研究生們,李介賓覺得還是不要掃了老劉的麵子,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隻是之前其實已經講過關於《傷寒雜病論》的流傳了,重複的內容就當老劉聽過了,這裏講講另一件事情,就是關於張仲景二創的事情。


    “大家聽說過《金匱玉函經》嗎?”


    “那不是《金匱要略》嗎?”一個研究生說道,老劉聽完後,老臉一黑,好家夥,居然是自己的學生,回頭要好好給他開開小灶,避免出來丟人。


    論《金匱要略》跟《金匱玉函經》有哪裏像?哦,名字都有個金匱呀......都研究生了,還望文生義!


    李介賓看著眼前的這幫師兄師姐們,莫來由的開口,聲音渾厚有力,帶著他這個年齡段所沒有的嚴肅與莊重:“張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雜病未見其書,或於諸家方中載其一二矣。


    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於蠹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並療婦人......”


    這幫研究生什麽時候見過這場麵,小夥伴都驚呆了,這是在幹嘛?背書嗎?


    而老劉則有些出神,有些幹涸的嘴唇微動,似乎是在跟著李介賓念著,那是獨屬於他們那個年底的記憶,那個年代,是沒有網絡的......


    當年王叔和整理《傷寒雜病論》的時候,仲景醫書就已經不全了,所以王叔和隻整理了一部分,稱為《傷寒論》,此後數百年流傳,大家都以為這就是張仲景的醫書了。


    然而突然有一天,有個叫王洙的學士在官方圖書館裏泡吧的時候,偶然翻出來一本被蟲蛀的簡書。(東晉末年,政府明令規定停止使用竹簡,而代之以紙作為書寫材料,這標誌著紙張正式成為主要的書籍製作材料。)


    古代整理書籍不像現在那麽方便,需要花費人力物力,曆朝曆代往往是繼承了前朝的書籍後,就往庫房一扔不管了,有需要的時候再派人去找,而這書簡很有可能是晉之前的東西,曆經戰火,六朝風雨,被夾帶裹挾著在暗無天日的地方,靜靜等待著.......


    什麽是命運呢?命運就是個玩笑,或許這卷竹簡最後被蟲吃光了,也沒人發現,那麽我們現在就隻能看到一本《傷寒論》了,但那天,一個愛泡圖書館的年輕人,感覺這書有點意思,似乎不同凡響。


    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影響後世的事情。


    “......乃錄而傳之士流,才數家耳。


    嚐以對方證對者,施之於人,其效若神。”


    上班泡圖書館的王學士,抄了一本書出去。


    幾個好友閑逛看到了。


    這幫人壓根兒不懂醫,但是出於讀書人的好奇,按照書上的方證給病人開藥。


    結果,病人喝了藥,病好了......


    “然而或有證而無方,或有方而無證,救疾治病其有未備。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先校定《傷寒論》,次校定《金匱玉函經》。


    今又校成此書,仍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使倉卒之際,便於檢用也。


    又采散在諸家之方,附於逐篇之末,以廣其法。


    以其傷寒文多節略,故斷自雜病以下,終於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複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舊名曰《金匱方論》.......”


    隨著李介賓抑揚頓挫的聲調,仿佛有種安撫人心的力量,眾人慢慢從一開始的驚訝,好奇,議論紛紛,開始變得安靜起來,他們很多人已經聽不懂這些古白話了,但是還是能感覺到這應該是《金匱要略》這本經典的來由:


    《金匱玉函經》不是《金匱要略》,《金匱玉函經》是《傷寒論》的同體異名,而《金匱要略》則另有出處。


    “.........臣奇嚐讀《魏誌·華佗傳》雲:‘出書一卷曰:此書可以活人’。


    每觀華佗凡所療病,多尚奇怪,不合聖人之經,臣奇謂活人者,必仲景之書也。


    大哉!


    炎農聖法,屬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統,撫育元元,頒行方書,拯濟疾苦,使和氣盈溢,而萬物莫不盡和矣。


    太子右讚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等傳上!”


    至此,已成藝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