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vs蛤粉東阿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作者:木子李大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中醫都開始選擇使用電子設備來開具藥方,並將其發送至中藥房。而那些傳統的、需要親手抓藥的老中醫則逐漸減少。
國家工業化的發展使得這種趨勢成為必然,即使是中醫領域也無法避免。盡管這種方式提高了效率和便利性,但卻失去了一些傳統的韻味。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被高樓大廈和鋼鐵森林所包圍,金錢不再是實物而是一串串冰冷的數字;財富也隻是銀行賬戶中的一串符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也變得冷漠和疏離,仿佛每個人都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 npc(非玩家角色)。
然而,每一味藥材都是大自然的恩賜,它們蘊含著天地間的靈氣和生命力。當我們親手觸摸、感受這些藥材時,才能真正領略到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想小的時候,外公還有四季進山采藥的習慣,爺爺經常會把進的中藥進行篩選挑揀加工。
問一個問題,做飯需要學習嗎?好像需要,但是問飯是怎麽做的,有點晉惠帝的幽默了。
陽光透過高大的梧桐樹灑在實訓室的窗台上,今天的天氣挺不錯的。
實訓室內,藥香四溢,同學們圍坐在操作台旁,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李介賓的每一個動作。
他身著一襲白大褂,雙手穩健而隨意地從一旁的桶裏挖起了一碗不知道什麽的粉末,輕輕撒入已經預熱的鍋中。
大樹不禁問道:“那是什麽?也是滑石粉嗎?”
“那是蛤蚧粉。”一旁的小卷毛聶恒鄙視道,但是同時有點疑惑,自己炒製的是水蛭,難點在於控製水蛭不要破碎。
而阿膠的炮製雖然並不複雜,但卻是一項非常考驗炮製者經驗和技巧的工作。
阿膠是由馬科動物驢的皮經過長時間的煎煮、濃縮而成的固體膠。在高溫下,阿膠會烊化,變得柔軟且具有粘性。由於阿膠價格昂貴,如果將其與其他藥材一同煎煮,則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因此,這種方法很少被采用。
通常情況下,阿膠可以直接化入已經煎好的湯藥中服用。
在中國,山東的阿膠以其卓越的品質和良好的口碑而聞名於世。其中,東阿縣所產的阿膠更是被譽為“阿膠之王”,享有盛譽。
東漢時期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使用阿膠時,多數情況下會選擇直接烊化後入藥。而在南北朝時期的《雷公炮製論》一書中,記載了一種用豬脂浸泡並炙烤阿膠的炮製方法。到了唐代,出現了阿膠珠這一新的炮製品種。直到宋代,人們才開始使用蛤蚧粉炒製阿膠,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蛤蚧粉在武火下迅速變得金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香氣,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一般,變得靈活起來。
就在這時,李介賓迅速將剛剛切好的阿膠丁倒入鍋中,然後拿起木鏟,輕輕地翻炒著。這個過程需要特別注意火候,不能讓阿膠融化,否則就會影響到炮製的效果。
在李介賓的炮製下,阿膠開始慢慢地發生變化。經過蛤蚧粉的催化作用,阿膠逐漸化成了一個個小球狀,並鼓起。這一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非常高的技巧和經驗才能完成。
李介賓的動作流暢,似乎已經完全沉浸在了炮製的世界裏。他的雙手如同音樂家一樣,奏出一曲美妙的樂章。
同學們驚歎不已,他們從未見過如此高超的炮製手法。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李介賓的一舉一動,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就連平日裏自視甚高的小卷毛聶恒,也不禁露出了驚訝的目光。雖然心有不甘但此刻,他不得不承認,即使是他自己,也難以達到李介賓這樣的水平。
但是難點還不止於此,聶恒沉默的等待著,心想李介賓應該會犯錯的。
直到鍋中的阿膠粒如珍珠般圓潤,粒粒相擁,毫無瑕疵時,李介賓才小心翼翼地將其從鍋中取出,倒入篩子之中,輕輕晃動,篩去蛤蚧粉,讓阿膠珠在篩子中跳躍滾動。隨後,他將炮製好的阿膠珠緩緩倒入潔白如雪的瓷碗中。
阿膠珠閃爍著晶瑩剔透的光澤,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在白瓷碗的映襯下,熠熠生輝,令人心生喜愛。
小卷毛聶恒看著這樣品色的阿膠珠,有心去驗證一下心中的猜想,但是又遲疑了。
同學們在一起欣賞這作品,這簡直是藝術。就在這個時候,一隻手突然伸了出來,輕輕捏起一顆阿膠珠,然後將其高舉起來,對著陽光仔細地觀察著。
這個人正是聶恒的師兄浩南。
蛤蚧粉炒阿膠的關鍵在於對火候的掌控,要求阿膠不能融化,同時內無溏心。
如果火候掌握不好,阿膠就會融化;如果火候太輕,阿膠內部就會出現溏心現象。然而,李介賓炮製的這一碗阿膠珠卻呈現出完美的狀態,其品相之佳,實屬罕見。
\"李介賓,你的手法真是爐火純青。\"黃毛浩南忍不住讚歎道,\"我自認做不到你這樣的精準和熟練。\"
李介賓微微一笑,謙虛地回答:\"學長過譽了,我隻是一個興趣使然的大二中醫學生而已。\"
浩南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他知道,李介賓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他對中醫藥文化的熱愛和不懈的追求。
他鼓勵所有學生:\"你們都要向李介賓同學學習,不僅要學習他的技藝,更要學習他對中醫藥的熱愛和敬業精神。\"
這樣,也算是給自己的小弟一個台階下,大家麵子都過得去了。
同學們紛紛圍上來,一邊欣賞著那碗阿膠珠,一邊向李介賓請教炮製的技巧和心得。
李介賓耐心地一一解答。
盡管過去的時代一去不回,可能很多都與以前不一樣了,但是中藥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堅持。
而一旁的聶恒看著浩南哥遞給他的那顆阿膠珠,沉默不語。
腦海裏回憶著炮製學裏麵的描述。
阿膠為長方塊或小方塊,呈黑褐色,具光澤,斷麵光亮,對光照視棕色,半透明,質地硬脆,氣微腥,味微甘。
蛤蚧粉炒後,呈圓球形,質鬆泡,外表灰褐色,內部呈蜂窩狀,氣微香,味微甘……
國家工業化的發展使得這種趨勢成為必然,即使是中醫領域也無法避免。盡管這種方式提高了效率和便利性,但卻失去了一些傳統的韻味。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被高樓大廈和鋼鐵森林所包圍,金錢不再是實物而是一串串冰冷的數字;財富也隻是銀行賬戶中的一串符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也變得冷漠和疏離,仿佛每個人都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 npc(非玩家角色)。
然而,每一味藥材都是大自然的恩賜,它們蘊含著天地間的靈氣和生命力。當我們親手觸摸、感受這些藥材時,才能真正領略到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想小的時候,外公還有四季進山采藥的習慣,爺爺經常會把進的中藥進行篩選挑揀加工。
問一個問題,做飯需要學習嗎?好像需要,但是問飯是怎麽做的,有點晉惠帝的幽默了。
陽光透過高大的梧桐樹灑在實訓室的窗台上,今天的天氣挺不錯的。
實訓室內,藥香四溢,同學們圍坐在操作台旁,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李介賓的每一個動作。
他身著一襲白大褂,雙手穩健而隨意地從一旁的桶裏挖起了一碗不知道什麽的粉末,輕輕撒入已經預熱的鍋中。
大樹不禁問道:“那是什麽?也是滑石粉嗎?”
“那是蛤蚧粉。”一旁的小卷毛聶恒鄙視道,但是同時有點疑惑,自己炒製的是水蛭,難點在於控製水蛭不要破碎。
而阿膠的炮製雖然並不複雜,但卻是一項非常考驗炮製者經驗和技巧的工作。
阿膠是由馬科動物驢的皮經過長時間的煎煮、濃縮而成的固體膠。在高溫下,阿膠會烊化,變得柔軟且具有粘性。由於阿膠價格昂貴,如果將其與其他藥材一同煎煮,則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因此,這種方法很少被采用。
通常情況下,阿膠可以直接化入已經煎好的湯藥中服用。
在中國,山東的阿膠以其卓越的品質和良好的口碑而聞名於世。其中,東阿縣所產的阿膠更是被譽為“阿膠之王”,享有盛譽。
東漢時期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使用阿膠時,多數情況下會選擇直接烊化後入藥。而在南北朝時期的《雷公炮製論》一書中,記載了一種用豬脂浸泡並炙烤阿膠的炮製方法。到了唐代,出現了阿膠珠這一新的炮製品種。直到宋代,人們才開始使用蛤蚧粉炒製阿膠,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蛤蚧粉在武火下迅速變得金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香氣,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一般,變得靈活起來。
就在這時,李介賓迅速將剛剛切好的阿膠丁倒入鍋中,然後拿起木鏟,輕輕地翻炒著。這個過程需要特別注意火候,不能讓阿膠融化,否則就會影響到炮製的效果。
在李介賓的炮製下,阿膠開始慢慢地發生變化。經過蛤蚧粉的催化作用,阿膠逐漸化成了一個個小球狀,並鼓起。這一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非常高的技巧和經驗才能完成。
李介賓的動作流暢,似乎已經完全沉浸在了炮製的世界裏。他的雙手如同音樂家一樣,奏出一曲美妙的樂章。
同學們驚歎不已,他們從未見過如此高超的炮製手法。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李介賓的一舉一動,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就連平日裏自視甚高的小卷毛聶恒,也不禁露出了驚訝的目光。雖然心有不甘但此刻,他不得不承認,即使是他自己,也難以達到李介賓這樣的水平。
但是難點還不止於此,聶恒沉默的等待著,心想李介賓應該會犯錯的。
直到鍋中的阿膠粒如珍珠般圓潤,粒粒相擁,毫無瑕疵時,李介賓才小心翼翼地將其從鍋中取出,倒入篩子之中,輕輕晃動,篩去蛤蚧粉,讓阿膠珠在篩子中跳躍滾動。隨後,他將炮製好的阿膠珠緩緩倒入潔白如雪的瓷碗中。
阿膠珠閃爍著晶瑩剔透的光澤,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在白瓷碗的映襯下,熠熠生輝,令人心生喜愛。
小卷毛聶恒看著這樣品色的阿膠珠,有心去驗證一下心中的猜想,但是又遲疑了。
同學們在一起欣賞這作品,這簡直是藝術。就在這個時候,一隻手突然伸了出來,輕輕捏起一顆阿膠珠,然後將其高舉起來,對著陽光仔細地觀察著。
這個人正是聶恒的師兄浩南。
蛤蚧粉炒阿膠的關鍵在於對火候的掌控,要求阿膠不能融化,同時內無溏心。
如果火候掌握不好,阿膠就會融化;如果火候太輕,阿膠內部就會出現溏心現象。然而,李介賓炮製的這一碗阿膠珠卻呈現出完美的狀態,其品相之佳,實屬罕見。
\"李介賓,你的手法真是爐火純青。\"黃毛浩南忍不住讚歎道,\"我自認做不到你這樣的精準和熟練。\"
李介賓微微一笑,謙虛地回答:\"學長過譽了,我隻是一個興趣使然的大二中醫學生而已。\"
浩南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他知道,李介賓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他對中醫藥文化的熱愛和不懈的追求。
他鼓勵所有學生:\"你們都要向李介賓同學學習,不僅要學習他的技藝,更要學習他對中醫藥的熱愛和敬業精神。\"
這樣,也算是給自己的小弟一個台階下,大家麵子都過得去了。
同學們紛紛圍上來,一邊欣賞著那碗阿膠珠,一邊向李介賓請教炮製的技巧和心得。
李介賓耐心地一一解答。
盡管過去的時代一去不回,可能很多都與以前不一樣了,但是中藥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堅持。
而一旁的聶恒看著浩南哥遞給他的那顆阿膠珠,沉默不語。
腦海裏回憶著炮製學裏麵的描述。
阿膠為長方塊或小方塊,呈黑褐色,具光澤,斷麵光亮,對光照視棕色,半透明,質地硬脆,氣微腥,味微甘。
蛤蚧粉炒後,呈圓球形,質鬆泡,外表灰褐色,內部呈蜂窩狀,氣微香,味微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