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雲苓:雲南的菌子很出名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作者:木子李大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芸回答: “常見的補益藥有黃芪、黨參和人參。
黃芪的藥用部位是根,主要用於補氣固表;
黨參的藥用部位也是根,主要用於補中益氣;
人參則也是根,具有大補元氣、複脈固脫的作用。”
“除了這幾種,西洋參也是常用的補益藥,藥用部位同樣是根,主要用於補氣養陰,適用於氣虛陰虧的患者。”
根、根、根,怎麽全都是根?有時候真的很好奇,當年那些古人是怎麽嚐出來的。
最近網上有個笑話是這樣說的,地球上的動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都會保護自己,所以,為什麽那些植物不讓自己進化的又難吃又帶毒呢?
苦瓜:這是在說我?
附子:這是在內涵我嘍?
東方的勞動人民,那真是絲毫不浪費呀。
連續提問幾個問題,兩隊都是平分秋色,觀眾們都看的直打哈欠,這比賽太沒意思了吧,跟半決賽比起來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好吧。
好在比賽進入了下一個環節,那就是相互提問環節,由兩隊輪流互相提問。
而且這個環節還有個特別的規定,那就是當被提問的隊伍回答出來後,由提問方確定對錯,如果提問方解釋不出來,那麽答題方得分,提問方扣分。
“那好,雙方聽懂規則了吧?那現在,抓鬮決定誰先開始!好的!由中醫學院隊開始!”
大樹跟李介賓相互看了一眼,咋辦?誰問?
大樹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避嫌,讓李介賓提問。
“請問,茯苓的入藥部位是什麽?”李介賓問道。
毫無疑問,信息學院隊回答:“根莖。”
專家席上,老羅跟田教授眼神一凝。
李介賓看向了主持人,“對方回答錯誤,可以再給她們一次機會嗎?”
????
茯苓不就是根莖嗎?
下麵的觀眾來興趣了,怎麽著,還有反轉?
“信息學院隊,還要改答案嗎?”
兩人商量了一下,堅持是根莖。
“好的,回答方堅持自己的答案,那麽現在,提問方,請告知正確答案!”曾小賢一揮手,把c位讓給了李介賓。
“茯苓的藥用部位是,菌核。”
????
不是,這答案好抽象呀,有沒有人幫忙解釋一下。
“信息學院隊,你們對這個答案有異議嗎?好的!有異議!那到底是根莖還是菌核呢?有請我們的專家評委們點評!”
終於,幹坐了半天的專家們有了用武之地。
幾個人,你看我,我看你,那啥我西醫專業的,我研究經典的......
最後還是勤勤懇懇的田教授起身,“這個答案呢,是中醫學院回答正確,茯苓的藥用部位,是菌核,大家可能是見的草類中藥材比較多,而誤以為茯苓也是一種植物,其實不是的,茯苓,其實是一種菌類........”
茯苓是擔子菌綱、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幹燥菌核,靠吸收鬆木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生長......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有詩雲:碧鬆之下茯苓多。
哦,怪不得叫過去上好的茯苓都叫雲苓,雲南的茯苓是道地藥材,雲南那邊兒,盛產菌子呀!
這才有意思嘛!
隨著比賽的深入,李介賓他們的隊伍和信息學院隊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
每個環節都考驗著他們的知識儲備和臨場反應能力。
隻可惜大樹這小子見色忘義,一直在劃水,出工不出力.......其實吧,還不如他來,信息學院隊撞上了李介賓,那是亞曆山大呀!
“請描述瀉下藥中的大黃和芒硝的主要功效及其適用症。”
“大黃性苦寒,主要用於攻下積滯、清熱解毒,適用於熱結便秘、血熱吐衄等症狀。芒硝則性鹹寒,主要用於潤燥通便,適合於實熱便秘、濕熱壅盛等症狀。大黃和芒硝在臨床上常常配合使用,以增強瀉下的效果。但使用時要注意劑量,以免引起腹瀉或其他不適。”
“請講述一下,白茯苓與赤茯苓之間的區別。”
“從外觀上來看,白茯苓一般呈現出白色或者微黃的顏色,質地相對較為堅實;而赤茯苓則多呈淡紅色或棕紅色,質地稍微疏鬆一些。
從功效上來說,白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等作用。對於那些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以及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的人來說,用白茯苓調理更好。
相比之下,赤茯苓更側重於清熱利濕。如果身體裏有濕熱之邪導致的淋濁、帶下等問題,那麽赤茯苓更適合。
在使用方法上,白茯苓常常被用於煮湯、煮粥或者泡茶飲用;赤茯苓則更多地被製成中藥方劑中的成分,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以發揮更好的療效。”
“提問,白茯苓與赤茯苓在來源上有什麽區別嗎?”
“這.......”
“白茯苓采自茯苓菌核的中心,純白的實體部。赤茯苓特指茯苓菌核外層的紅色部分。”
“好的!中醫學院隊得分!”
趙紫苑小嘴一撅:“切!那你給我說一下,茯苓跟茯神的來源部位!”
旁邊的小芸連忙拉了下紫苑衣角。
小傻瓜,既然李介賓一直問茯苓,說明人家對這個茯苓了解頗深,你不知道揚長避短,反而給對方喂分兒呢。
“確定要問這個?”李介賓也是意外,不過作為男生,該有的體麵還是有的,對女生還是客氣一點沒壞處。
“確定!你不是懂得多嘛,那你就說呀!”陳孟德曾說過,不要憤怒,憤怒會降低你的智商。
此時趙紫苑明顯就是上頭了。
“來源不同:茯神是多孔菌科、臥孔屬真菌、茯苓菌核中間抱有鬆根的白色部分;茯苓則是真菌茯苓的幹燥菌核。因其鬆根處如有一眼,故此得名。
功效不同:兩者都具有寧心、安神、利水的功效,但茯苓在此基礎上還具有參濕、健脾、消腫的功效。
主治不同:兩者都可以用於心悸、失眠、水腫等病症的治療,但茯神還可以治療怔忡、健忘、驚癇、小便不利等病症。”
“請問信息學院隊對答案有什麽疑問嗎?”
“沒有......”
真是好姑娘,你看,服軟都要再倔強一番。
黃芪的藥用部位是根,主要用於補氣固表;
黨參的藥用部位也是根,主要用於補中益氣;
人參則也是根,具有大補元氣、複脈固脫的作用。”
“除了這幾種,西洋參也是常用的補益藥,藥用部位同樣是根,主要用於補氣養陰,適用於氣虛陰虧的患者。”
根、根、根,怎麽全都是根?有時候真的很好奇,當年那些古人是怎麽嚐出來的。
最近網上有個笑話是這樣說的,地球上的動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都會保護自己,所以,為什麽那些植物不讓自己進化的又難吃又帶毒呢?
苦瓜:這是在說我?
附子:這是在內涵我嘍?
東方的勞動人民,那真是絲毫不浪費呀。
連續提問幾個問題,兩隊都是平分秋色,觀眾們都看的直打哈欠,這比賽太沒意思了吧,跟半決賽比起來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好吧。
好在比賽進入了下一個環節,那就是相互提問環節,由兩隊輪流互相提問。
而且這個環節還有個特別的規定,那就是當被提問的隊伍回答出來後,由提問方確定對錯,如果提問方解釋不出來,那麽答題方得分,提問方扣分。
“那好,雙方聽懂規則了吧?那現在,抓鬮決定誰先開始!好的!由中醫學院隊開始!”
大樹跟李介賓相互看了一眼,咋辦?誰問?
大樹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避嫌,讓李介賓提問。
“請問,茯苓的入藥部位是什麽?”李介賓問道。
毫無疑問,信息學院隊回答:“根莖。”
專家席上,老羅跟田教授眼神一凝。
李介賓看向了主持人,“對方回答錯誤,可以再給她們一次機會嗎?”
????
茯苓不就是根莖嗎?
下麵的觀眾來興趣了,怎麽著,還有反轉?
“信息學院隊,還要改答案嗎?”
兩人商量了一下,堅持是根莖。
“好的,回答方堅持自己的答案,那麽現在,提問方,請告知正確答案!”曾小賢一揮手,把c位讓給了李介賓。
“茯苓的藥用部位是,菌核。”
????
不是,這答案好抽象呀,有沒有人幫忙解釋一下。
“信息學院隊,你們對這個答案有異議嗎?好的!有異議!那到底是根莖還是菌核呢?有請我們的專家評委們點評!”
終於,幹坐了半天的專家們有了用武之地。
幾個人,你看我,我看你,那啥我西醫專業的,我研究經典的......
最後還是勤勤懇懇的田教授起身,“這個答案呢,是中醫學院回答正確,茯苓的藥用部位,是菌核,大家可能是見的草類中藥材比較多,而誤以為茯苓也是一種植物,其實不是的,茯苓,其實是一種菌類........”
茯苓是擔子菌綱、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幹燥菌核,靠吸收鬆木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生長......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有詩雲:碧鬆之下茯苓多。
哦,怪不得叫過去上好的茯苓都叫雲苓,雲南的茯苓是道地藥材,雲南那邊兒,盛產菌子呀!
這才有意思嘛!
隨著比賽的深入,李介賓他們的隊伍和信息學院隊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
每個環節都考驗著他們的知識儲備和臨場反應能力。
隻可惜大樹這小子見色忘義,一直在劃水,出工不出力.......其實吧,還不如他來,信息學院隊撞上了李介賓,那是亞曆山大呀!
“請描述瀉下藥中的大黃和芒硝的主要功效及其適用症。”
“大黃性苦寒,主要用於攻下積滯、清熱解毒,適用於熱結便秘、血熱吐衄等症狀。芒硝則性鹹寒,主要用於潤燥通便,適合於實熱便秘、濕熱壅盛等症狀。大黃和芒硝在臨床上常常配合使用,以增強瀉下的效果。但使用時要注意劑量,以免引起腹瀉或其他不適。”
“請講述一下,白茯苓與赤茯苓之間的區別。”
“從外觀上來看,白茯苓一般呈現出白色或者微黃的顏色,質地相對較為堅實;而赤茯苓則多呈淡紅色或棕紅色,質地稍微疏鬆一些。
從功效上來說,白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等作用。對於那些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以及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的人來說,用白茯苓調理更好。
相比之下,赤茯苓更側重於清熱利濕。如果身體裏有濕熱之邪導致的淋濁、帶下等問題,那麽赤茯苓更適合。
在使用方法上,白茯苓常常被用於煮湯、煮粥或者泡茶飲用;赤茯苓則更多地被製成中藥方劑中的成分,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以發揮更好的療效。”
“提問,白茯苓與赤茯苓在來源上有什麽區別嗎?”
“這.......”
“白茯苓采自茯苓菌核的中心,純白的實體部。赤茯苓特指茯苓菌核外層的紅色部分。”
“好的!中醫學院隊得分!”
趙紫苑小嘴一撅:“切!那你給我說一下,茯苓跟茯神的來源部位!”
旁邊的小芸連忙拉了下紫苑衣角。
小傻瓜,既然李介賓一直問茯苓,說明人家對這個茯苓了解頗深,你不知道揚長避短,反而給對方喂分兒呢。
“確定要問這個?”李介賓也是意外,不過作為男生,該有的體麵還是有的,對女生還是客氣一點沒壞處。
“確定!你不是懂得多嘛,那你就說呀!”陳孟德曾說過,不要憤怒,憤怒會降低你的智商。
此時趙紫苑明顯就是上頭了。
“來源不同:茯神是多孔菌科、臥孔屬真菌、茯苓菌核中間抱有鬆根的白色部分;茯苓則是真菌茯苓的幹燥菌核。因其鬆根處如有一眼,故此得名。
功效不同:兩者都具有寧心、安神、利水的功效,但茯苓在此基礎上還具有參濕、健脾、消腫的功效。
主治不同:兩者都可以用於心悸、失眠、水腫等病症的治療,但茯神還可以治療怔忡、健忘、驚癇、小便不利等病症。”
“請問信息學院隊對答案有什麽疑問嗎?”
“沒有......”
真是好姑娘,你看,服軟都要再倔強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