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凡感慨道:“據傳,古埃及的繪畫文字,隨著拿破侖的遠征軍帶回來的羅塞塔斯殘片石碑的破譯,才明白了它的內容。現在已經能夠用這種文字自由自如的寫東西了,破解者是年輕的法蘭西人香波林,這是多麽偉大的任務。而張仲景其實做到了同樣的事情。”


    孟超凡這個比喻還挺別出心裁的。


    用“破譯”來比喻中醫藥,那麽張仲景的《傷寒論》無疑是在教會人如何去運用中藥治病。


    那一味味中藥無疑就是文字,而那一首首方劑,就是最美妙的詩句。


    李介賓三人對孟超凡的話語很是滿意,而李介賓也以桂枝湯為例講了自己的推理過程:


    第一階段:遠古先民們發現了桂枝、芍藥證,首先在藥物的應用上,肯定是從單味藥開始的,大量的試錯,偶然得到了每一味藥物自己的固定功效。


    這個功效不同於現在中藥學課本上的藥物功效,相對來說更為原始古樸,更接近本來麵貌。


    比如桂枝是治療心悸、出汗、氣上衝的。


    芍藥是治療腹痛、頭痛、腿抽筋的。


    並不是說現代中藥學課本上寫的不對,而是經過了千年的發展,豐富確實豐富,但是卻將核心的東西,給隱藏了起來。


    這一點李介賓並不居功,他是從一位來自日本的交換生湯本月池那裏學到的。


    吉益東洞的《藥征》給他打開了新的大門。


    聽到湯本這個姓氏,老劉神色凝重。


    湯本求真輝煌的那個年代,大陸的經方家們,都心有戚戚。


    而等到湯本求真去世,他的弟子大塚敬節出世,真正迎來了日本漢方醫學界的巔峰時期,雖然到了今日隨著老一輩的強者凋零輝煌不再,但對其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忽視的。


    李介賓繼續講第二階段的演化。


    也就是兩味藥的組合。


    這不同於後來說的藥對,或者對藥,而是更緊密貼合的組合。


    中醫初學者被告知,不要隨意組方,而是要用成方。


    有些就不服氣,開藥的時候總是想挑戰一下自我,可惜都沒有天才的命,往往自己隨意組方,效果差強人意。


    一世之才如何比得過萬世之才?


    曆代能創出自己方子,且能流傳後世的醫家,那都是一個時代的巔峰。


    按辰紅毛的說法,那都是走出了自己的路,證道成帝的人物。


    於是,當桂枝與甘草相遇,發現效果更好的時候,不免形成了“藥基”。


    在康治本傷寒論裏,凡用桂枝者,必有甘草!


    “甘草味甘,可以矯味,可以舒緩,古人尚且知道用甘草來調味,而現在的人卻說什麽良藥苦口,開藥時隨意加減,有時候反而弄巧成拙。”李介賓說道。


    在座三位先不說學術水平,就說臨床實踐水平,一定是孟超凡第一。


    而老劉跟老唐,之前應該是老劉比老唐強些,而現在老唐偷偷學習,卻是不知道兩人誰更勝一籌了。


    但是三位教授聽了李介賓的話,都是若有所思。


    有些人就是這樣,開藥開的久了,忘記了初心。


    追尋古人的足跡,並非是古人更牛逼,而是能站在他們的肩膀上,走上新的巔峰。


    李介賓講到了第三階段變化。


    當發現有患者身上存在著心悸、汗出的桂枝甘草湯證,又存在著腹痛、頭痛、小腿痙攣的芍藥甘草湯證的時候,自然就會想,能不能合在一起使用。


    這就誕生了諸如芍藥甘草湯、甘草幹薑湯、幹薑附子湯、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等等以全部藥名為湯名的方劑。


    孟超凡不禁自語:“嶽美中有言:察證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劑而不言藥性,準當前之象征,投藥石以祛疾......”


    老劉也在嘟囔,這不就是不說“為什麽這樣治”,隻說“怎麽樣治”嘛。


    還有第四階段。


    依然是為了喝著好喝,治療心悸、發汗、身痛的桂枝芍藥甘草組合,就加上了生薑、大棗。


    結果發現不僅好喝了,而且效果變得更好了!


    現在的網上有專門賣桂枝湯的,就是配好的那種,當成了飲料來賣。


    先不說這種行為是否安全,為什麽會有人買?


    原因可能想不到。


    那就是桂枝湯其實真的挺好喝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