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此木土裏長,人中亦平常。
全家穿越:逃荒!還沒金手指! 作者:三各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由此一問,也是因為他認為,像神農這樣的好人,即便是嚐百草死了,也能得道成仙。”
最開始嘲諷沈知秋的那個莽漢,也突然站起身,表示:“那還用說,肯定是啊,還有誰比神農的醫術高嗎?”
後麵不少人一聽有道理啊。
沈知秋再拍醒木:“非也非也,”
老人指著大樹道“此木土裏長,人中亦平常。扶危祛病魔,何須把名揚。”
說完,就飄然而去了。
李厚孝站在那棵樹下,看見這棵樹長滿了橢圓形帶鋸齒的葉子,樹幹粗直,在回想老人說的四句話,正是杜仲二字。
李厚孝十分驚奇,心想這是杜仲樹仙幫他不成?
就在此時,那棵杜仲樹枝葉搖晃,發出瑩瑩綠光,李厚孝肉眼可見的看見其重新長滿了樹皮。
他連忙下跪,口中高呼:“謝樹仙指點。”
而他耳邊也響起了一道神聖縹緲的聲音:“吾並非樹妖,而是因食用此樹樹皮得道飛升。”
於是,李厚孝驚喜啊,這是不是就說明,此樹真的可以治好老娘,他興奮的將旁邊杜仲樹皮剝下來一些,回到村裏,
就給老娘煮水服用,果然效果非常的好,數月後,他娘能再次下床行走了,而且就是氣色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而杜仲樹皮還有強身健體,壯筋健骨,補腎助陽等諸多功效,
李厚孝“孝感動天”得仙人下凡指點的事兒也隨之傳開,就此源遠流長!
沈呦呦都不得不佩服他爹睜眼說瞎話的本事,這根本就是好幾個杜仲樹的故事,加上神農架野人的傳說,整的一個大雜燴,讓他揉把揉把講一起去了,
怪就怪在,貌似好像還像那麽回事兒!
“好,賞,這故事的主人公雖然不像那些英雄人物,武藝高強,人生驚心動魄,但孝心可嘉,不畏險阻,也值得我們佩服。”
更有一位老年富商人感慨:“生子當生李厚孝啊!”
沈知秋看差不多了,又“啪”的一聲。
“各位,今日客棧免費給大家送一杯茶,此茶名叫杜仲茶!”
那位感慨生子要生李厚孝的老富商,驚奇的看著碗中的茶水,色澤深棕透亮:“這就是杜仲茶?”
沈知秋環顧眾人,點頭,然後唉聲歎氣的講述起了他們那邊鬧災,又有兵禍,
他跟著眼前的這些人剖析自己的想法說:不是俺們逃荒的就沒心沒肺,知道有人打進來就跑,沒有為朝廷為國家盡一份力的心氣,
而是俺們真的沒辦法,第一俺們老家的王爺和咱們這邊的燕王不一樣,他不管俺們啊,應是說他管不了,死了嘛,剩下幾個兒子隻顧著爭奪皇位,根本不管邊城百姓死活。
後來發現不管不行了,再自己內鬥,估計就要都把江山拱手讓人了,他們就開始征兵。
國家有難,征兵也是應該,可難就難在,他們是真不顧及俺們的死活,每家隻能留下一個十歲以下的男童,剩下的都要被征走。
大家夥是真沒辦法了,這要是都被征走,剩下的老人,女人,孩子,咋在這個亂世存活?
之後又說,後來就逃荒了,逃荒一路怕人家征兵的追上,就走的山裏,一路上沒吃沒喝,因為有旱災嘛.....劈裏啪啦一頓難處,
說到全村人,因著沒水沒糧,都要放棄自己的生命保全他和孩子們的時候,不少比較感性的,也眼眶通紅,就跟自己也親身經曆了似的。
也正是這個時候,這些人才知道,眼前這位說書的,竟然是個讀書人,還是個秀才。
沈家村幾個在場的,滿臉驕傲:“俺們小三子,還是三場案首嘞,不過俺們不告訴你們。”
“難怪了,這位說書和別人說書就不一樣,講話一套一套的。”
其實他們最震驚於,這個讀書人的與眾不同,他們作為商人,比誰都能清楚有些讀書人的嘴臉,那真是一個個窮酸窮酸的,可眼睛卻長在頭頂。
張口閉口就是商人奸詐,牟取暴利,就連身上都是銅臭氣息。
唉喲喂!聽的他們牙酸?
嫌棄俺們身上有銅臭味兒,俺們還嫌棄你們身上有窮酸味兒呢。
但眼前這人,剛開始那個莽漢和他開玩笑說他是小白臉都沒有計較,要知道他是秀才,真的叫衙役,是能給那個莽漢抓起來的。
可人家大度一笑,說是當誇他英俊了,就讓這群回想起開場時一幕的商人,感覺這樣的才配叫讀書人!
人家一看就是幹大事兒的,有度量。
沈知秋不知道眾人現在都高看他一眼,還在繼續說他們逃荒,後來說道發現杜仲樹,他們在十幾米高的樹上割杜仲皮,
有的從樹上摔下來,弄的滿身的傷,他親侄子胳膊都摔斷了,就是喝杜仲樹皮煮水好的。
“這不我們有幸得燕王庇護收留,但也不想處處向老鄉們乞討,更不想讓人家覺得我們怎麽回事兒似的,可憐俺們。
就想著把割的杜仲皮賣了,杜仲皮都曬幹了,如果要是賣杜仲皮,還能教各位如何做杜仲茶,在配上壺關縣的精美瓷器,相信大家也能大賺一筆,咱們是共贏。”
不知道是因為沈知秋講杜仲樹的故事被感動的,也不知道是被沈知秋他們一行人艱苦逃荒被觸動的。
“後生,你杜仲樹皮有多少斤,一斤多少銀錢?”
沈知秋表示:“俺們幹杜仲皮有一萬兩千斤,一斤100文。”
主要是想給大家留下還價的餘地。
這價格賣幹杜仲樹皮確實貴了,畢竟正常價格在70文左右。
沈知秋自己也清楚,跟著補充:“俺們這杜仲樹皮是在真正的深山老林裏找到的,距離神農架不遠,而且樹齡估計都在五十年以上。”
他可沒說瞎話,畢竟他們走的那山脈,真是和神農架挨著。
問價的老富商也沒嫌貴,這段日子南麵受災,南麵城破,也真是沒少聽。
這客棧住的都是行腳的客商,天南地北的啥地方的都有,每日還有說書人講逃荒如何如何。
可以說目前這個話題,是北境百姓們口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了,幾乎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程度。
最開始嘲諷沈知秋的那個莽漢,也突然站起身,表示:“那還用說,肯定是啊,還有誰比神農的醫術高嗎?”
後麵不少人一聽有道理啊。
沈知秋再拍醒木:“非也非也,”
老人指著大樹道“此木土裏長,人中亦平常。扶危祛病魔,何須把名揚。”
說完,就飄然而去了。
李厚孝站在那棵樹下,看見這棵樹長滿了橢圓形帶鋸齒的葉子,樹幹粗直,在回想老人說的四句話,正是杜仲二字。
李厚孝十分驚奇,心想這是杜仲樹仙幫他不成?
就在此時,那棵杜仲樹枝葉搖晃,發出瑩瑩綠光,李厚孝肉眼可見的看見其重新長滿了樹皮。
他連忙下跪,口中高呼:“謝樹仙指點。”
而他耳邊也響起了一道神聖縹緲的聲音:“吾並非樹妖,而是因食用此樹樹皮得道飛升。”
於是,李厚孝驚喜啊,這是不是就說明,此樹真的可以治好老娘,他興奮的將旁邊杜仲樹皮剝下來一些,回到村裏,
就給老娘煮水服用,果然效果非常的好,數月後,他娘能再次下床行走了,而且就是氣色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而杜仲樹皮還有強身健體,壯筋健骨,補腎助陽等諸多功效,
李厚孝“孝感動天”得仙人下凡指點的事兒也隨之傳開,就此源遠流長!
沈呦呦都不得不佩服他爹睜眼說瞎話的本事,這根本就是好幾個杜仲樹的故事,加上神農架野人的傳說,整的一個大雜燴,讓他揉把揉把講一起去了,
怪就怪在,貌似好像還像那麽回事兒!
“好,賞,這故事的主人公雖然不像那些英雄人物,武藝高強,人生驚心動魄,但孝心可嘉,不畏險阻,也值得我們佩服。”
更有一位老年富商人感慨:“生子當生李厚孝啊!”
沈知秋看差不多了,又“啪”的一聲。
“各位,今日客棧免費給大家送一杯茶,此茶名叫杜仲茶!”
那位感慨生子要生李厚孝的老富商,驚奇的看著碗中的茶水,色澤深棕透亮:“這就是杜仲茶?”
沈知秋環顧眾人,點頭,然後唉聲歎氣的講述起了他們那邊鬧災,又有兵禍,
他跟著眼前的這些人剖析自己的想法說:不是俺們逃荒的就沒心沒肺,知道有人打進來就跑,沒有為朝廷為國家盡一份力的心氣,
而是俺們真的沒辦法,第一俺們老家的王爺和咱們這邊的燕王不一樣,他不管俺們啊,應是說他管不了,死了嘛,剩下幾個兒子隻顧著爭奪皇位,根本不管邊城百姓死活。
後來發現不管不行了,再自己內鬥,估計就要都把江山拱手讓人了,他們就開始征兵。
國家有難,征兵也是應該,可難就難在,他們是真不顧及俺們的死活,每家隻能留下一個十歲以下的男童,剩下的都要被征走。
大家夥是真沒辦法了,這要是都被征走,剩下的老人,女人,孩子,咋在這個亂世存活?
之後又說,後來就逃荒了,逃荒一路怕人家征兵的追上,就走的山裏,一路上沒吃沒喝,因為有旱災嘛.....劈裏啪啦一頓難處,
說到全村人,因著沒水沒糧,都要放棄自己的生命保全他和孩子們的時候,不少比較感性的,也眼眶通紅,就跟自己也親身經曆了似的。
也正是這個時候,這些人才知道,眼前這位說書的,竟然是個讀書人,還是個秀才。
沈家村幾個在場的,滿臉驕傲:“俺們小三子,還是三場案首嘞,不過俺們不告訴你們。”
“難怪了,這位說書和別人說書就不一樣,講話一套一套的。”
其實他們最震驚於,這個讀書人的與眾不同,他們作為商人,比誰都能清楚有些讀書人的嘴臉,那真是一個個窮酸窮酸的,可眼睛卻長在頭頂。
張口閉口就是商人奸詐,牟取暴利,就連身上都是銅臭氣息。
唉喲喂!聽的他們牙酸?
嫌棄俺們身上有銅臭味兒,俺們還嫌棄你們身上有窮酸味兒呢。
但眼前這人,剛開始那個莽漢和他開玩笑說他是小白臉都沒有計較,要知道他是秀才,真的叫衙役,是能給那個莽漢抓起來的。
可人家大度一笑,說是當誇他英俊了,就讓這群回想起開場時一幕的商人,感覺這樣的才配叫讀書人!
人家一看就是幹大事兒的,有度量。
沈知秋不知道眾人現在都高看他一眼,還在繼續說他們逃荒,後來說道發現杜仲樹,他們在十幾米高的樹上割杜仲皮,
有的從樹上摔下來,弄的滿身的傷,他親侄子胳膊都摔斷了,就是喝杜仲樹皮煮水好的。
“這不我們有幸得燕王庇護收留,但也不想處處向老鄉們乞討,更不想讓人家覺得我們怎麽回事兒似的,可憐俺們。
就想著把割的杜仲皮賣了,杜仲皮都曬幹了,如果要是賣杜仲皮,還能教各位如何做杜仲茶,在配上壺關縣的精美瓷器,相信大家也能大賺一筆,咱們是共贏。”
不知道是因為沈知秋講杜仲樹的故事被感動的,也不知道是被沈知秋他們一行人艱苦逃荒被觸動的。
“後生,你杜仲樹皮有多少斤,一斤多少銀錢?”
沈知秋表示:“俺們幹杜仲皮有一萬兩千斤,一斤100文。”
主要是想給大家留下還價的餘地。
這價格賣幹杜仲樹皮確實貴了,畢竟正常價格在70文左右。
沈知秋自己也清楚,跟著補充:“俺們這杜仲樹皮是在真正的深山老林裏找到的,距離神農架不遠,而且樹齡估計都在五十年以上。”
他可沒說瞎話,畢竟他們走的那山脈,真是和神農架挨著。
問價的老富商也沒嫌貴,這段日子南麵受災,南麵城破,也真是沒少聽。
這客棧住的都是行腳的客商,天南地北的啥地方的都有,每日還有說書人講逃荒如何如何。
可以說目前這個話題,是北境百姓們口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了,幾乎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