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她一樣,也是一個不經常分享自己生活的人,一年也就幾條朋友圈。突然刷到,她還以為自己看錯了,出現了幻覺。但是那熟悉的頭像,熟悉的名字,她這輩子都不可能會認錯。
是一個視頻,視頻裏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街道,街道兩邊栽種著兩排高高的樹,樹很高,但是枝葉並不繁茂,路邊有幾個行人,路上偶爾有車經過,突然起了一陣風,吹起了一地的黃沙。
配文:起風了。
底下是很多人的評論。
林同問他在哪裏。
他回答在北京。
林同問他北京的空氣是不是不如海城清新。
他回答不如海城。
楊夕月將這段不到二十秒的視頻翻來覆去看了好多遍。像是在尋找著什麽似的,一遍又一遍。想要點讚,但是卻硬生生忍住了。
坐在書桌前,打開抽屜,拿出放在抽屜裏的盒子,裏麵裝著一封信,一張一寸照片,還有一張畢業照。將那封沒有送出去的信拿了出來,打開看了又看。
楊夕月將放在手邊的日記本打開,翻到了新的一頁,在這張空白的紙上寫了他的名字:陳淮予。
一個字一個字,每一筆都極其認真。像是那年教室裏,在他的作文紙上寫上他的名字那樣。
沒有寫時間,一頁空白的紙,上麵就寫了“陳淮予”這三個字。
這個日記,她從高中寫到大學畢業,寫了七年了。斷斷續續,並非每天都寫,但寫的都是關於他。
她的日記中,從來都沒有過他的名字,一個“他”字貫穿了整整七年。隻是在最後,最後一次日記,他補上了他的名字。
陳淮予,她青春故事的男主角。
突然想起給他寫的那個故事,那個幾乎是以她自己一個人視角的故事。
想起文中的她給他寫的一句話——
“我的世界下了一場雨,你來了,天便晴了。後來你走了,從此我的世界,隻剩陰天。”
海城的海還是一如既往的藍,海邊除了風聲,就是海浪的聲音。
楊夕月自己一個人來到了海城的海邊,看著無邊無際的大海,左邊的耳朵上戴著一隻藍牙耳機。
耳機裏麵放著歌——
“從前從前有個人愛你很久,但偏偏風漸漸將距離吹得好遠。”
想起二零一五年那場演唱會上,看著台上唱著歌的人,揮動著熒光棒,她發誓,自己要做最勇敢,最自由的女孩子。
坐在沙灘上,聽著歌,看著海。
忍不住點開朋友圈,再次點開他發的視頻,在視頻被點開的那一刻,耳機裏麵的聲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視頻中呼呼的風聲以及路上汽車經過的聲音。
看了好久好久,最後還是給他點了讚。
視頻停了,耳機裏麵又重新響起了音樂的聲音。
抬頭看向遠處的大海。
從隨身攜帶的包裏麵拿出那封信。拆開信封,將那封送不出去的信看了又看。從這封不長的信裏,看見的是當年少女無盡的悸動和欣喜。
突然一陣風吹過,手沒拿穩,信從手中飄了出去。落到了前麵淺淺的海水中。
楊夕月猛地站起身子,走過去想要撿起來,但是卻被回潮的海水攜帶著往海裏飄,幸好楊夕月及時將它拿了起來,走到岸邊,小心翼翼的拿著。
緩緩地伸展開,上麵的字跡已經有些模糊了,但是還是能看清楚。
信不長,幾句話,足以道盡少女的全部心思。可現在字跡模糊了,永遠也送不出去,他永遠都不會看見,也不會知道,在那個狹小陰暗的角落裏,少女的心思悄悄開出了花,又悄悄枯萎。
陳淮予,真可惜,你不知道我的喜歡。
十年的青春,走到了這裏,她已經盡力了。回首往事,沒有恨,也沒有怨,有些後悔和惋惜,但已知時光不可倒流,唯有接受和釋懷。
回頭看看,十年的春夏秋冬,她好像是一直停留在原地,此刻,也應該往前走了。
陳淮予,我們的人生短暫交錯,經曆潮起潮落,最後歸於平靜。
對於陳淮予,如果此時此刻必須對他說一句話,想來想去,還是和四年寫在留同學錄上的一樣:【前程似錦,後會有期。】
希望我的少年,我故事的男主角,往後的人生,一路平坦,順順利利。遇見一個喜歡你,你也很喜歡的女孩子,你們好好在一起,一定要幸福。
希望我們下次見麵的時候,是在你喜歡的春天,那一定要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枯木逢春,生機勃勃,你站在枝葉繁茂的樹蔭下,逆著光,朝著我笑,喊我的名字。
陳淮予,等到海城的春天,起了黃沙的時候,我就釋懷了。
可是,你知道嗎,海城的春天,永遠都不會起黃沙,起黃沙的,是北京的春天。
海邊突然起了一陣風,那封已經模糊了的信,從手中吹落,在空中搖搖晃晃,最後落在海水中,慢慢地,被海水卷走。
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字跡越來越模糊,最後隻能隱約看見信紙上那模糊的一行字——
“我喜歡你,楊夕月喜歡陳淮予。”
是那句她沒能說出口的喜歡。
-完-
作者有話說:
這本文很短,但是時間跨度卻很長,從高中開學到大學畢業,長達七年的時間。我想盡力將它寫長,但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時間實在是太少。初中同校,高中同班,大學同城市,交集卻並不多。
在連載期間我也有動搖過,想要改一下故事的走向,改成陳淮予並不喜歡沈佳,將故事的走向改成雙向奔赴的圓滿結局。
可是我想來想去,翻遍了無數的蛛絲馬跡,也找不到陳淮予喜歡楊夕月的證據。
他們曖昧嗎?或許有吧,但也隻是這樣了。
注定be的走向,無論怎麽改,都改不成he。
人生漫長,遺憾常有。
陳淮予,我相信你的愛。
最後,我要感謝看到這裏的所有讀者朋友,這本文並不是個很討喜的題材,平淡到沒有什麽新意,但是這是楊夕月的整個青春。感謝大家來見證她的青春。
我們下本見。
下一本《刺青》。
感謝支持。
是一個視頻,視頻裏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街道,街道兩邊栽種著兩排高高的樹,樹很高,但是枝葉並不繁茂,路邊有幾個行人,路上偶爾有車經過,突然起了一陣風,吹起了一地的黃沙。
配文:起風了。
底下是很多人的評論。
林同問他在哪裏。
他回答在北京。
林同問他北京的空氣是不是不如海城清新。
他回答不如海城。
楊夕月將這段不到二十秒的視頻翻來覆去看了好多遍。像是在尋找著什麽似的,一遍又一遍。想要點讚,但是卻硬生生忍住了。
坐在書桌前,打開抽屜,拿出放在抽屜裏的盒子,裏麵裝著一封信,一張一寸照片,還有一張畢業照。將那封沒有送出去的信拿了出來,打開看了又看。
楊夕月將放在手邊的日記本打開,翻到了新的一頁,在這張空白的紙上寫了他的名字:陳淮予。
一個字一個字,每一筆都極其認真。像是那年教室裏,在他的作文紙上寫上他的名字那樣。
沒有寫時間,一頁空白的紙,上麵就寫了“陳淮予”這三個字。
這個日記,她從高中寫到大學畢業,寫了七年了。斷斷續續,並非每天都寫,但寫的都是關於他。
她的日記中,從來都沒有過他的名字,一個“他”字貫穿了整整七年。隻是在最後,最後一次日記,他補上了他的名字。
陳淮予,她青春故事的男主角。
突然想起給他寫的那個故事,那個幾乎是以她自己一個人視角的故事。
想起文中的她給他寫的一句話——
“我的世界下了一場雨,你來了,天便晴了。後來你走了,從此我的世界,隻剩陰天。”
海城的海還是一如既往的藍,海邊除了風聲,就是海浪的聲音。
楊夕月自己一個人來到了海城的海邊,看著無邊無際的大海,左邊的耳朵上戴著一隻藍牙耳機。
耳機裏麵放著歌——
“從前從前有個人愛你很久,但偏偏風漸漸將距離吹得好遠。”
想起二零一五年那場演唱會上,看著台上唱著歌的人,揮動著熒光棒,她發誓,自己要做最勇敢,最自由的女孩子。
坐在沙灘上,聽著歌,看著海。
忍不住點開朋友圈,再次點開他發的視頻,在視頻被點開的那一刻,耳機裏麵的聲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視頻中呼呼的風聲以及路上汽車經過的聲音。
看了好久好久,最後還是給他點了讚。
視頻停了,耳機裏麵又重新響起了音樂的聲音。
抬頭看向遠處的大海。
從隨身攜帶的包裏麵拿出那封信。拆開信封,將那封送不出去的信看了又看。從這封不長的信裏,看見的是當年少女無盡的悸動和欣喜。
突然一陣風吹過,手沒拿穩,信從手中飄了出去。落到了前麵淺淺的海水中。
楊夕月猛地站起身子,走過去想要撿起來,但是卻被回潮的海水攜帶著往海裏飄,幸好楊夕月及時將它拿了起來,走到岸邊,小心翼翼的拿著。
緩緩地伸展開,上麵的字跡已經有些模糊了,但是還是能看清楚。
信不長,幾句話,足以道盡少女的全部心思。可現在字跡模糊了,永遠也送不出去,他永遠都不會看見,也不會知道,在那個狹小陰暗的角落裏,少女的心思悄悄開出了花,又悄悄枯萎。
陳淮予,真可惜,你不知道我的喜歡。
十年的青春,走到了這裏,她已經盡力了。回首往事,沒有恨,也沒有怨,有些後悔和惋惜,但已知時光不可倒流,唯有接受和釋懷。
回頭看看,十年的春夏秋冬,她好像是一直停留在原地,此刻,也應該往前走了。
陳淮予,我們的人生短暫交錯,經曆潮起潮落,最後歸於平靜。
對於陳淮予,如果此時此刻必須對他說一句話,想來想去,還是和四年寫在留同學錄上的一樣:【前程似錦,後會有期。】
希望我的少年,我故事的男主角,往後的人生,一路平坦,順順利利。遇見一個喜歡你,你也很喜歡的女孩子,你們好好在一起,一定要幸福。
希望我們下次見麵的時候,是在你喜歡的春天,那一定要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枯木逢春,生機勃勃,你站在枝葉繁茂的樹蔭下,逆著光,朝著我笑,喊我的名字。
陳淮予,等到海城的春天,起了黃沙的時候,我就釋懷了。
可是,你知道嗎,海城的春天,永遠都不會起黃沙,起黃沙的,是北京的春天。
海邊突然起了一陣風,那封已經模糊了的信,從手中吹落,在空中搖搖晃晃,最後落在海水中,慢慢地,被海水卷走。
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字跡越來越模糊,最後隻能隱約看見信紙上那模糊的一行字——
“我喜歡你,楊夕月喜歡陳淮予。”
是那句她沒能說出口的喜歡。
-完-
作者有話說:
這本文很短,但是時間跨度卻很長,從高中開學到大學畢業,長達七年的時間。我想盡力將它寫長,但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時間實在是太少。初中同校,高中同班,大學同城市,交集卻並不多。
在連載期間我也有動搖過,想要改一下故事的走向,改成陳淮予並不喜歡沈佳,將故事的走向改成雙向奔赴的圓滿結局。
可是我想來想去,翻遍了無數的蛛絲馬跡,也找不到陳淮予喜歡楊夕月的證據。
他們曖昧嗎?或許有吧,但也隻是這樣了。
注定be的走向,無論怎麽改,都改不成he。
人生漫長,遺憾常有。
陳淮予,我相信你的愛。
最後,我要感謝看到這裏的所有讀者朋友,這本文並不是個很討喜的題材,平淡到沒有什麽新意,但是這是楊夕月的整個青春。感謝大家來見證她的青春。
我們下本見。
下一本《刺青》。
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