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節
穿成科舉大佬的金手指外掛 作者:灰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鄭縣令為表謙虛,一推再推,後來不得不收下,後頭連著一個月,臉上的笑容都沒下去過。
這都是後話了。此時,羅美娘幾人在鋪子裏聽完,也俱是歡喜。
尤其是羅美娘,想著這是個大喜事,就想好頭好尾,在飯齋叫桌席麵招待村人。
唐氏心疼銀子,不大樂意道:“割點肉在家裏包些包子就是了,哪需要花這份冤枉錢?對麵飯齋的席麵叫一回得要半兩多銀子呢,別總想著花錢。”
官司一了,唐氏的本性就複發了。想到羅美娘那些方子,真是肉疼得不得了。
羅美娘卻已經打定主意,請客的事,哪怕羅美娘手上沒錢得跟嫂子拆借,她也會幹。
她為什麽在院子裏專門留下兩間廂房招待鄉親,又為什麽這兩日借住的村人但有所求、她從不嫌棄麻煩,都是為張玉寒名聲著想。
張玉寒以前名聲不大好聽,雖然他自己不大在乎,可仕途上好名聲有多重要,隻看鄭縣令這回能被他的話勸動的事就知道了。
這些日子九十九步都走了,也不差這最後一步。
羅美娘是這麽說服婆婆的:“前幾日大家都吃不好睡不好,我想著給大家接風洗塵,也沒人吃得下去。這回終於有個好結果出來,總得慶祝慶祝。再說了,村長昨日還說回村後跟村裏耆老商量怎麽補償我那些方子的事情,這回吃人嘴短,總得為我們多爭取一些。”
這個理由一出,唐氏就沒話了。倒是高氏,覺得小姑子這回真是傷筋動骨,頭回改了節省的脾氣,私下跟羅美娘商量,要不這錢就她給出了。
都是同個村裏的人,一條藤上的螞蚱,倘妹夫這回搞不定,那一村子的人都得遭殃,高氏還是很感激小姑子兩口子的。
因為李桂芳沒收她那五十兩,羅美娘手上還算寬裕,悄悄跟嫂子道:“不會花多少錢,我和飯齋老板娘相熟,還能打折的。”
林氏也確實給她打個折,前頭張玉寒等人進縣裏,還是林氏叫人去通知他們的。
林氏見著羅美娘就揶揄一笑:“我竟不知道,我還結識了一個奇女子。”
在知道羅美娘托了何家門路找上鄭夫人,拐彎抹角幫丈夫忙後,林氏就覺得她真夠有魄力的。
零食鋪子開在她飯齋對麵,每日盈利幾何,林氏多少也能估算出個數字,雖然不能大富大貴,可一家子日常過日子也是足夠的了,沒想羅美娘眼都不眨一下就把方子都送出去,誰有她這樣的決心。
奇女子什麽的,羅美娘就笑納了,總比叫她零食西施好。
吃了宴席,唐氏就跟著村長幾人一塊回村。
臨走時,羅村長還把這回帶過來的兩百兩銀票做主先給了羅美娘,私下跟她透了句話,說他回去會盡量說服村裏承擔張玉寒讀書的開銷。
以後的事不知道,但目前,羅村長也看出來了,倘村裏真能出一個有出息的人,這人非張玉寒莫屬。
以前張玉寒不愛幹活就愛在外麵混日子,村人都覺得他是個混子無賴,小時候是個小混混,大了就成村痞惡棍;沒想才半年,張玉寒成親之後,從頭到尾都脫胎換骨了。
從他那夜揍得兩王八半死,到當機立斷給人安上罪名,且在鄭縣令跟前還能說上話,真是樣樣都叫人刮目相看。
跟著過來的幾個漢子嘴裏也是連連好評。
來到北關縣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眾人心裏都沒什麽底氣,到達之後卻發現羅美娘他們是這樣的熱情客氣,為人處事處處熨帖,還把壓箱底手藝都拿出來疏通門路,一直盡心盡力幫著把這一攤子事情解決清楚。
他們這樣會做人,幾人回村裏也隻是把事實說出來。
村裏人都被當夜的事嚇得夠嗆,這幾日就是下地幹活也是恍恍惚惚,直到知道官司了結後,心裏才放鬆下來。
在聽完張二郎幾人在其中做的事情使的力氣後,誰心裏不念他一聲好。
接下來小半年時間、直到張玉寒幾人過年回家前,村人說起這個話題都得把張玉寒兩口子拿出來盛讚一回。
以前說他讀書出息了的還有些隨大流的意思,這回卻是全都真心實意認為,張玉寒讀書這件事確實是個大好事。
沒有功名庇佑,便是一個衙門秋後收稅的小吏也能弄得村裏傷筋動骨。
村裏要是想有未來,就得有個有功名的讀書人才行。
羅村長之前就挺想讓村裏多些人進學,這個念頭每年夏秋衙門下來收稅時他都要生出一回,可惜他光有這份眼界,村人卻無甚見識,這些年願意送孩子讀書科考的人家寥寥無幾,更遑論讀出成績來。
這回的事倒是湊巧了,讓村人都生出有條件就得送孩子上學的念頭。
隻是雖然都知道讀出名堂,村裏會像供張玉寒似的承擔部分讀書開銷,可還沒讀出成績之前,就得家裏先行承擔了,這年頭都是地裏刨食的,誰家能有這份財力送孩子念書。
羅村長也想過雇個識字的老童生在村裏教學,一來南山村太偏僻,沒多少人願意來,二來就是來了,村裏也付不起村裏孩子的束脩錢,隻得作罷。
張大郎的媳婦黃氏倒是挺想讓大兒子拴柱去試試,可惜村裏不給出,家裏也沒這份多餘的銀錢。
第三十三章
唐氏倒不知道大兒媳婦心裏在想什麽,雖然這回著實受了不少驚嚇,她回村後,聽到村人爭相誇著兒子兒媳,心裏也是高興得不得了。
唐氏還發展出了一個愛好。
以前唐氏最不喜歡跟人一塊去河邊洗衣服,村裏人愛看她笑話,總喜歡問她張二郎這月在家裏多少日,拿了什麽回來,唐氏又不傻,會把自家的事情說出來讓人聽八卦,別人問得急了她還要跟人對罵幾句。
但回村之後,她最愛幹的,就是挑人多的時候,拿一盆子衣服去河邊洗,即使是大暑天頂著滿腦袋熱汗也願意去,一邊聽別人奉承她,一邊還把縣裏的事車軲轆似的說了一遍又一遍,非得讓別人承認以前是眼睛瞎了看錯張二郎,不過,一有人打聽村裏賠給羅美娘那二百兩,她就閉嘴不言了。
叫人在背後都說她精明得不行,唐氏也不在意,精明怎麽了,精明點才能守住財呢。
夜裏睡覺時,她和老頭子道:“村長做事還是不錯的,我這心可算舒服了些。”說的是村長賠給羅美娘二百兩銀子的事,至於村裏供張玉寒讀書,那不是供出來了還要回報村裏的麽,當然,唐氏想都沒想兒子讀不出來,這回兒子都能搞定這麽嚴重的事情,讀書再艱難,也總不會比村裏人都要被抓去當苦力難。
張大福年紀大些,張玉寒暴打小吏那夜,他看他差點把人打死,嚇得心髒都要驟停,這回就沒跟著去縣裏。
他一輩子都是做莊稼活,對科舉讀書其實也不怎麽了解,不過羅美娘沒了獨家手藝的事他是知道的,張大福歎氣道:“美娘他們繼續開鋪子,攢兩年也能攢出兩百兩。”
倒不是嫌少,二百兩銀子在南山村這種地方,絕對是算多的。
這回村裏拚拚湊湊的,村長都拿出了大半家底,可惜之前聽唐氏說兒媳婦那鋪子每月都能掙十兩,二百兩真的就不多了。
“誰又能說不是呢。”唐氏也歎氣,“二郎說了,這事就是一環扣一環,沒他媳婦在後頭提前疏通縣尊夫人,這事不能這麽順利。美娘可真是個厲害閨女。”
村裏頭都是婦道人家,誰碰到這種大事不心慌的,瞧她和高氏那兩日都是六神無主的,羅美娘眉毛都沒動一根。
要是富貴人家,碰到一個這麽厲害的媳婦許是還得覺得鎮不住,不過在鄉下地方,素來都是能幹閨女要吃香一點。
老兩口說一回兒子兒媳的事也就睡了,明日還有事情做,夏收這一回收的是小麥,等到秋收後還要交粟米,農家就是這樣,地裏活兒總是幹不完的。
村裏有多少人說小叔子兩口子的好話,黃氏心裏就有多鬱悶。尤其是知道羅美娘拿了村裏二百兩之後。
那會兒說要湊銀子去縣裏,張大郎說這是闔村的大事,有錢得出錢,有力得出力,黃氏也割肉似的也拿了兩百文出來。
此時隻要一想要羅美娘那兩百兩裏還有她的一份兒,黃氏真是撓心撓肺,三頓都要少吃幾口。
偏偏這兩人現在都不在村裏,黃氏就是想不要臉麵,上門要回來都不行了。
她本就大著肚子,這會兒月份也差不多了,這一刺激之下,隔日就生了一個男娃出來。
幸好已經足月,大人孩子都沒有受罪。
月子裏看著小兒子,黃氏倒是自我安慰了幾句,人的福氣都是有限的,羅美娘進門都半年了一點動靜都沒有,也不知道能不能生。
要說這人真是經不起惦記。
羅美娘拿了羅村長二百兩,是想著要買個鋪子的,這個事情她前頭就想過了。
羅美娘和丈夫商量這件事,張玉寒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對媳婦的事指手畫腳,之前他在聶家沒法出來,媳婦還不是一人把鋪子開起來了,這回銀子是媳婦手藝換來的,鋪子買回來也是羅美娘的私房,張玉寒對這事沒有別的意見。
羅美娘看他這樣,索性就找了個中人把事情給辦了。林氏已經和她說了,鄭夫人的酒樓已經把零食作為新花樣推出來,這幾日鋪子裏生意少了許多,羅美娘才有閑工夫做這件事。
羅美娘其實頗是看好鄭老板這家店,出過人命,價格上肯定能壓一壓,中人匯報過一回進展,說是鄭老板正在考慮中。
生意清淡,高氏是最心急的,隻是看著小姑子忙著買鋪子也不敢說。
不過,羅美娘卻是想找他們說說這件事的,這個鋪子原先開的時候,是想做成羅家批發生意的零售點,隻是她瞧著心癢,出了不少主意,這才慢慢變成如今現做現賣的模式。
羅美娘自個對做買賣沒那麽熱衷,隻是看哥嫂這麽上進賣力,也不好多說什麽。可她這半年每日早起晚睡幹力氣活,也確實感覺到對身體有不少影響。
這幾日她總覺得累得慌,吃飯都不香了。
這年頭健康是個大事,醫學不發達的年代,腸胃出事要人命的事情多的是,羅美娘在這上頭最謹慎不過。
要說羅美娘也是沒經驗,她上輩子就沒孩子,這幾日事趕事的,又有些苦夏,就沒想到懷孕的事情上。
偏偏高氏有經驗,卻為了鋪子的事心急,也沒有注意到小姑子的異常。
高氏聽小姑子說這些,也想起她原來就是想批發轉零售的,可是在縣裏這些日子,日日有錢進賬,她就覺得在村裏那會兒幹的活真是一點不值錢,此時她看小姑子似乎是不想幹了,就像看到白花花的銀子在離自己遠去,心裏立刻揪成一團。
羅美娘看出嫂子的想法,想想道:“我那鋪子買來也是要做生意的,租金入股還是算兩成,我原來拿四成,以後鋪子裏把以前村裏的批發生意撿起來,零售少做些,我就不幫著灶下幹活了,分成上再少一成。”
也就是利潤上,他們夫妻倆和大哥大嫂對半分。
當然,由於少了縣裏大戶的生意,掙的肯定還是得比以前少,鄭夫人的酒樓就連涼皮也學了去,最近鋪子裏丫鬟婆子的身影基本不見。
不過,她那本冊子寫的隻是縣裏鋪子的零食方子,原先羅家那些還是獨家手藝。這生意還算能做的。別小看羅家的批發生意,以前年前到年尾,來村裏拿貨的貨郎就沒斷過人,要不是有利可圖,那些人怎麽會來得這麽積極?
羅美娘並不是不愛錢,她這輩子長於農家,最知道錢的重要性,不過她確實對掙錢沒那麽大的野心,如今身體不好就是一個信號,讓羅美娘從這大半年的辛苦中瞬間清醒過來。
她看著桌上的綠豆湯,想想又跟高氏出了個主意,“最近天氣熱成這樣,咱們每日熬幾桶酸梅湯、甘草湯在鋪前放著,好歹也是個進項。”
不過這個羅美娘就不摻合了。
高氏聽羅美娘這麽說,心裏這才鬆了些。她難為情道:“我知道妹妹是照顧我,就是鋪子裏掙的少了,我這心就總不安穩。再有,我也怕我和大哥兩人撐不起這一攤子。”
要是隻有她和丈夫單打獨鬥,盈虧自負,高氏自個是沒有信心的。經了這回的事,又再一回證明小姑子的可靠,雖然不合夥,有事發生羅美娘也不會幹看著不幫忙,隻是到底不是那個意思。
…………
“嫂子同意了?”張玉寒拿著一卷書,懶洋洋地靠坐在床上,看媳婦進門就坐起身,把她拉過來,手裏拿把大蒲扇呼呼扇著,又把桌上切好的一牙西瓜遞到她手上。
服務十分周到。
羅美娘臉上一笑,心裏倒也受用。
自打村裏鄉親走後,張玉寒就是這樣貼心得不行,羅美娘當然知道這人是心疼她前幾日忙前忙後的太辛苦,但就跟她和婆婆說的那句話,吃人嘴短,拿人手軟,羅美娘要麽不做,要做就得做到大家都挑不出一個不字,當然她也想過別人不領情怎麽辦,無非就是慢慢扭轉別人對張玉寒的印象罷了,又不是以後都不回村了,總歸日子還長著,還有努力的時候。
張玉寒瞧她臉色沒那麽難看,才露了個笑臉,牽著羅美娘的手揶揄道:“再瘦下去我就像抱竹竿一樣了。”
官司的事對他是沒什麽影響的,他無非就是費點口舌,多請幾日假,可村裏人在家這幾日,他一看媳婦伺候別人,心裏就不高興,可想想又阻止不了——媳婦是為他才想著籠絡村裏人,他不在乎名聲,卻不可能不在乎媳婦對他的一片心意。
等到村人一走,張玉寒就像頭頂的泰山被搬走一般,瞬間覺得天也藍了,風也清了,就連頭頂上的大太陽似乎都沒那麽熱了。
就是媳婦總是苦夏,飯菜都不怎麽吃得下去,這兩日摟著媳婦都沒什麽肉感,張玉寒愁的啊,每日都想著要怎麽哄媳婦多吃幾口。
這不,羅美娘早上說想吃西瓜,張玉寒還專門跑了趟瓜果鋪子。
羅美娘吃完西瓜就想睡覺了,她這幾日夜裏睡不好,白日就總是發困。這兩日三伏天,縣學放了三伏假,張玉寒也陪她睡了個午覺。
羅美娘聽見身邊人呼吸聲均勻之後,就睜開眼睛摸摸他的頭頂。
在官司解決之後,羅美娘就總有種感覺,界麵會有些變化。這事她惦記了好幾日,可惜前頭精神不好一直沒找到時間。
此時張玉寒的頭頂緩緩浮出一個界麵:
宿主:張玉寒
頭銜:大慶朝名臣
這都是後話了。此時,羅美娘幾人在鋪子裏聽完,也俱是歡喜。
尤其是羅美娘,想著這是個大喜事,就想好頭好尾,在飯齋叫桌席麵招待村人。
唐氏心疼銀子,不大樂意道:“割點肉在家裏包些包子就是了,哪需要花這份冤枉錢?對麵飯齋的席麵叫一回得要半兩多銀子呢,別總想著花錢。”
官司一了,唐氏的本性就複發了。想到羅美娘那些方子,真是肉疼得不得了。
羅美娘卻已經打定主意,請客的事,哪怕羅美娘手上沒錢得跟嫂子拆借,她也會幹。
她為什麽在院子裏專門留下兩間廂房招待鄉親,又為什麽這兩日借住的村人但有所求、她從不嫌棄麻煩,都是為張玉寒名聲著想。
張玉寒以前名聲不大好聽,雖然他自己不大在乎,可仕途上好名聲有多重要,隻看鄭縣令這回能被他的話勸動的事就知道了。
這些日子九十九步都走了,也不差這最後一步。
羅美娘是這麽說服婆婆的:“前幾日大家都吃不好睡不好,我想著給大家接風洗塵,也沒人吃得下去。這回終於有個好結果出來,總得慶祝慶祝。再說了,村長昨日還說回村後跟村裏耆老商量怎麽補償我那些方子的事情,這回吃人嘴短,總得為我們多爭取一些。”
這個理由一出,唐氏就沒話了。倒是高氏,覺得小姑子這回真是傷筋動骨,頭回改了節省的脾氣,私下跟羅美娘商量,要不這錢就她給出了。
都是同個村裏的人,一條藤上的螞蚱,倘妹夫這回搞不定,那一村子的人都得遭殃,高氏還是很感激小姑子兩口子的。
因為李桂芳沒收她那五十兩,羅美娘手上還算寬裕,悄悄跟嫂子道:“不會花多少錢,我和飯齋老板娘相熟,還能打折的。”
林氏也確實給她打個折,前頭張玉寒等人進縣裏,還是林氏叫人去通知他們的。
林氏見著羅美娘就揶揄一笑:“我竟不知道,我還結識了一個奇女子。”
在知道羅美娘托了何家門路找上鄭夫人,拐彎抹角幫丈夫忙後,林氏就覺得她真夠有魄力的。
零食鋪子開在她飯齋對麵,每日盈利幾何,林氏多少也能估算出個數字,雖然不能大富大貴,可一家子日常過日子也是足夠的了,沒想羅美娘眼都不眨一下就把方子都送出去,誰有她這樣的決心。
奇女子什麽的,羅美娘就笑納了,總比叫她零食西施好。
吃了宴席,唐氏就跟著村長幾人一塊回村。
臨走時,羅村長還把這回帶過來的兩百兩銀票做主先給了羅美娘,私下跟她透了句話,說他回去會盡量說服村裏承擔張玉寒讀書的開銷。
以後的事不知道,但目前,羅村長也看出來了,倘村裏真能出一個有出息的人,這人非張玉寒莫屬。
以前張玉寒不愛幹活就愛在外麵混日子,村人都覺得他是個混子無賴,小時候是個小混混,大了就成村痞惡棍;沒想才半年,張玉寒成親之後,從頭到尾都脫胎換骨了。
從他那夜揍得兩王八半死,到當機立斷給人安上罪名,且在鄭縣令跟前還能說上話,真是樣樣都叫人刮目相看。
跟著過來的幾個漢子嘴裏也是連連好評。
來到北關縣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眾人心裏都沒什麽底氣,到達之後卻發現羅美娘他們是這樣的熱情客氣,為人處事處處熨帖,還把壓箱底手藝都拿出來疏通門路,一直盡心盡力幫著把這一攤子事情解決清楚。
他們這樣會做人,幾人回村裏也隻是把事實說出來。
村裏人都被當夜的事嚇得夠嗆,這幾日就是下地幹活也是恍恍惚惚,直到知道官司了結後,心裏才放鬆下來。
在聽完張二郎幾人在其中做的事情使的力氣後,誰心裏不念他一聲好。
接下來小半年時間、直到張玉寒幾人過年回家前,村人說起這個話題都得把張玉寒兩口子拿出來盛讚一回。
以前說他讀書出息了的還有些隨大流的意思,這回卻是全都真心實意認為,張玉寒讀書這件事確實是個大好事。
沒有功名庇佑,便是一個衙門秋後收稅的小吏也能弄得村裏傷筋動骨。
村裏要是想有未來,就得有個有功名的讀書人才行。
羅村長之前就挺想讓村裏多些人進學,這個念頭每年夏秋衙門下來收稅時他都要生出一回,可惜他光有這份眼界,村人卻無甚見識,這些年願意送孩子讀書科考的人家寥寥無幾,更遑論讀出成績來。
這回的事倒是湊巧了,讓村人都生出有條件就得送孩子上學的念頭。
隻是雖然都知道讀出名堂,村裏會像供張玉寒似的承擔部分讀書開銷,可還沒讀出成績之前,就得家裏先行承擔了,這年頭都是地裏刨食的,誰家能有這份財力送孩子念書。
羅村長也想過雇個識字的老童生在村裏教學,一來南山村太偏僻,沒多少人願意來,二來就是來了,村裏也付不起村裏孩子的束脩錢,隻得作罷。
張大郎的媳婦黃氏倒是挺想讓大兒子拴柱去試試,可惜村裏不給出,家裏也沒這份多餘的銀錢。
第三十三章
唐氏倒不知道大兒媳婦心裏在想什麽,雖然這回著實受了不少驚嚇,她回村後,聽到村人爭相誇著兒子兒媳,心裏也是高興得不得了。
唐氏還發展出了一個愛好。
以前唐氏最不喜歡跟人一塊去河邊洗衣服,村裏人愛看她笑話,總喜歡問她張二郎這月在家裏多少日,拿了什麽回來,唐氏又不傻,會把自家的事情說出來讓人聽八卦,別人問得急了她還要跟人對罵幾句。
但回村之後,她最愛幹的,就是挑人多的時候,拿一盆子衣服去河邊洗,即使是大暑天頂著滿腦袋熱汗也願意去,一邊聽別人奉承她,一邊還把縣裏的事車軲轆似的說了一遍又一遍,非得讓別人承認以前是眼睛瞎了看錯張二郎,不過,一有人打聽村裏賠給羅美娘那二百兩,她就閉嘴不言了。
叫人在背後都說她精明得不行,唐氏也不在意,精明怎麽了,精明點才能守住財呢。
夜裏睡覺時,她和老頭子道:“村長做事還是不錯的,我這心可算舒服了些。”說的是村長賠給羅美娘二百兩銀子的事,至於村裏供張玉寒讀書,那不是供出來了還要回報村裏的麽,當然,唐氏想都沒想兒子讀不出來,這回兒子都能搞定這麽嚴重的事情,讀書再艱難,也總不會比村裏人都要被抓去當苦力難。
張大福年紀大些,張玉寒暴打小吏那夜,他看他差點把人打死,嚇得心髒都要驟停,這回就沒跟著去縣裏。
他一輩子都是做莊稼活,對科舉讀書其實也不怎麽了解,不過羅美娘沒了獨家手藝的事他是知道的,張大福歎氣道:“美娘他們繼續開鋪子,攢兩年也能攢出兩百兩。”
倒不是嫌少,二百兩銀子在南山村這種地方,絕對是算多的。
這回村裏拚拚湊湊的,村長都拿出了大半家底,可惜之前聽唐氏說兒媳婦那鋪子每月都能掙十兩,二百兩真的就不多了。
“誰又能說不是呢。”唐氏也歎氣,“二郎說了,這事就是一環扣一環,沒他媳婦在後頭提前疏通縣尊夫人,這事不能這麽順利。美娘可真是個厲害閨女。”
村裏頭都是婦道人家,誰碰到這種大事不心慌的,瞧她和高氏那兩日都是六神無主的,羅美娘眉毛都沒動一根。
要是富貴人家,碰到一個這麽厲害的媳婦許是還得覺得鎮不住,不過在鄉下地方,素來都是能幹閨女要吃香一點。
老兩口說一回兒子兒媳的事也就睡了,明日還有事情做,夏收這一回收的是小麥,等到秋收後還要交粟米,農家就是這樣,地裏活兒總是幹不完的。
村裏有多少人說小叔子兩口子的好話,黃氏心裏就有多鬱悶。尤其是知道羅美娘拿了村裏二百兩之後。
那會兒說要湊銀子去縣裏,張大郎說這是闔村的大事,有錢得出錢,有力得出力,黃氏也割肉似的也拿了兩百文出來。
此時隻要一想要羅美娘那兩百兩裏還有她的一份兒,黃氏真是撓心撓肺,三頓都要少吃幾口。
偏偏這兩人現在都不在村裏,黃氏就是想不要臉麵,上門要回來都不行了。
她本就大著肚子,這會兒月份也差不多了,這一刺激之下,隔日就生了一個男娃出來。
幸好已經足月,大人孩子都沒有受罪。
月子裏看著小兒子,黃氏倒是自我安慰了幾句,人的福氣都是有限的,羅美娘進門都半年了一點動靜都沒有,也不知道能不能生。
要說這人真是經不起惦記。
羅美娘拿了羅村長二百兩,是想著要買個鋪子的,這個事情她前頭就想過了。
羅美娘和丈夫商量這件事,張玉寒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對媳婦的事指手畫腳,之前他在聶家沒法出來,媳婦還不是一人把鋪子開起來了,這回銀子是媳婦手藝換來的,鋪子買回來也是羅美娘的私房,張玉寒對這事沒有別的意見。
羅美娘看他這樣,索性就找了個中人把事情給辦了。林氏已經和她說了,鄭夫人的酒樓已經把零食作為新花樣推出來,這幾日鋪子裏生意少了許多,羅美娘才有閑工夫做這件事。
羅美娘其實頗是看好鄭老板這家店,出過人命,價格上肯定能壓一壓,中人匯報過一回進展,說是鄭老板正在考慮中。
生意清淡,高氏是最心急的,隻是看著小姑子忙著買鋪子也不敢說。
不過,羅美娘卻是想找他們說說這件事的,這個鋪子原先開的時候,是想做成羅家批發生意的零售點,隻是她瞧著心癢,出了不少主意,這才慢慢變成如今現做現賣的模式。
羅美娘自個對做買賣沒那麽熱衷,隻是看哥嫂這麽上進賣力,也不好多說什麽。可她這半年每日早起晚睡幹力氣活,也確實感覺到對身體有不少影響。
這幾日她總覺得累得慌,吃飯都不香了。
這年頭健康是個大事,醫學不發達的年代,腸胃出事要人命的事情多的是,羅美娘在這上頭最謹慎不過。
要說羅美娘也是沒經驗,她上輩子就沒孩子,這幾日事趕事的,又有些苦夏,就沒想到懷孕的事情上。
偏偏高氏有經驗,卻為了鋪子的事心急,也沒有注意到小姑子的異常。
高氏聽小姑子說這些,也想起她原來就是想批發轉零售的,可是在縣裏這些日子,日日有錢進賬,她就覺得在村裏那會兒幹的活真是一點不值錢,此時她看小姑子似乎是不想幹了,就像看到白花花的銀子在離自己遠去,心裏立刻揪成一團。
羅美娘看出嫂子的想法,想想道:“我那鋪子買來也是要做生意的,租金入股還是算兩成,我原來拿四成,以後鋪子裏把以前村裏的批發生意撿起來,零售少做些,我就不幫著灶下幹活了,分成上再少一成。”
也就是利潤上,他們夫妻倆和大哥大嫂對半分。
當然,由於少了縣裏大戶的生意,掙的肯定還是得比以前少,鄭夫人的酒樓就連涼皮也學了去,最近鋪子裏丫鬟婆子的身影基本不見。
不過,她那本冊子寫的隻是縣裏鋪子的零食方子,原先羅家那些還是獨家手藝。這生意還算能做的。別小看羅家的批發生意,以前年前到年尾,來村裏拿貨的貨郎就沒斷過人,要不是有利可圖,那些人怎麽會來得這麽積極?
羅美娘並不是不愛錢,她這輩子長於農家,最知道錢的重要性,不過她確實對掙錢沒那麽大的野心,如今身體不好就是一個信號,讓羅美娘從這大半年的辛苦中瞬間清醒過來。
她看著桌上的綠豆湯,想想又跟高氏出了個主意,“最近天氣熱成這樣,咱們每日熬幾桶酸梅湯、甘草湯在鋪前放著,好歹也是個進項。”
不過這個羅美娘就不摻合了。
高氏聽羅美娘這麽說,心裏這才鬆了些。她難為情道:“我知道妹妹是照顧我,就是鋪子裏掙的少了,我這心就總不安穩。再有,我也怕我和大哥兩人撐不起這一攤子。”
要是隻有她和丈夫單打獨鬥,盈虧自負,高氏自個是沒有信心的。經了這回的事,又再一回證明小姑子的可靠,雖然不合夥,有事發生羅美娘也不會幹看著不幫忙,隻是到底不是那個意思。
…………
“嫂子同意了?”張玉寒拿著一卷書,懶洋洋地靠坐在床上,看媳婦進門就坐起身,把她拉過來,手裏拿把大蒲扇呼呼扇著,又把桌上切好的一牙西瓜遞到她手上。
服務十分周到。
羅美娘臉上一笑,心裏倒也受用。
自打村裏鄉親走後,張玉寒就是這樣貼心得不行,羅美娘當然知道這人是心疼她前幾日忙前忙後的太辛苦,但就跟她和婆婆說的那句話,吃人嘴短,拿人手軟,羅美娘要麽不做,要做就得做到大家都挑不出一個不字,當然她也想過別人不領情怎麽辦,無非就是慢慢扭轉別人對張玉寒的印象罷了,又不是以後都不回村了,總歸日子還長著,還有努力的時候。
張玉寒瞧她臉色沒那麽難看,才露了個笑臉,牽著羅美娘的手揶揄道:“再瘦下去我就像抱竹竿一樣了。”
官司的事對他是沒什麽影響的,他無非就是費點口舌,多請幾日假,可村裏人在家這幾日,他一看媳婦伺候別人,心裏就不高興,可想想又阻止不了——媳婦是為他才想著籠絡村裏人,他不在乎名聲,卻不可能不在乎媳婦對他的一片心意。
等到村人一走,張玉寒就像頭頂的泰山被搬走一般,瞬間覺得天也藍了,風也清了,就連頭頂上的大太陽似乎都沒那麽熱了。
就是媳婦總是苦夏,飯菜都不怎麽吃得下去,這兩日摟著媳婦都沒什麽肉感,張玉寒愁的啊,每日都想著要怎麽哄媳婦多吃幾口。
這不,羅美娘早上說想吃西瓜,張玉寒還專門跑了趟瓜果鋪子。
羅美娘吃完西瓜就想睡覺了,她這幾日夜裏睡不好,白日就總是發困。這兩日三伏天,縣學放了三伏假,張玉寒也陪她睡了個午覺。
羅美娘聽見身邊人呼吸聲均勻之後,就睜開眼睛摸摸他的頭頂。
在官司解決之後,羅美娘就總有種感覺,界麵會有些變化。這事她惦記了好幾日,可惜前頭精神不好一直沒找到時間。
此時張玉寒的頭頂緩緩浮出一個界麵:
宿主:張玉寒
頭銜:大慶朝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