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節
穿成科舉大佬的金手指外掛 作者:灰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你沒用過吧?”
聽出羅美娘的語氣不太一樣,張玉寒仔細看她一眼,搖頭說:“我又沒受傷,用這幹什麽?”
“就是受傷了也別用這個。”禁毒這事可以算是寫入現代華夏人基因裏的東西,羅美娘就是沒想到換了個朝代,鴉片這種東西居然還會流進大慶。
她拿了個小刀,把匣子裏巴掌大的一塊阿芙蓉膏切成兩塊:“這個東西不能燒,燒起來就跟直接服用一樣,要銷毀得用鹽鹵浸泡半天,再混入生石灰,生石灰會讓鹽水沸騰。”
沒有鹽鹵,羅美娘讓丫鬟拿了點食鹽和刷牆剩下的生石灰,在張玉寒麵前做了一回銷煙實驗。
做完羅美娘還解釋了一句,“我之前在徐先生那裏看得書多,有一本就記載了這個方法。那本書上說阿芙蓉膏致癮。”
至於致癮之後是什麽樣的,羅美娘大致跟張玉寒描繪了一下上輩子在影片中看到的大煙鬼形象。
張玉寒沒糾結媳婦為什麽會知道這些,當初在北陽府時羅美娘幾乎天天去徐先生的女學報道,雙方處得跟母女一樣,學的東西又雜又多他不知道不是很正常嗎。
摸了一下在生石灰作用下變得燙手的洗手盆,張玉寒突如其想:“你說那些海商是不是在用這玩意兒回收白銀?”
這個……羅美娘想了想:“有可能吧,不過他們不是不缺銀子嗎?”
張玉寒臉色變幻莫測,半響,極為肯定道:“不可能不缺銀子。”
“他們在海外可能有很多產礦的小島,但一個銀錠從出礦到提煉到製成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時間,還要把銀子運輸到大慶,行船有風險,萬一遇到海難一切都成泡影。”
“這些都是成本,運銀子過來成本太高,舍不得本錢就隻能在大慶本土打主意。”
張玉寒一邊說一邊捋思路,這裏麵的利害關係也是跟敬新出了一趟海他才了解了一些,“阿芙蓉膏在福州城賣得多貴,比絲綢茶葉還貴,剛才你還說這東西上癮,這東西要不上癮恐怕那些人還不會賣,隻要賣出一份阿芙蓉膏,購買貨物的銀子就能收回去了。”
羅美娘琢磨了下,居然覺得這個邏輯沒毛病。
她努力回想,好像鴉片戰爭的原因就是因為大清對大英帝國的貿易順差。
當年英國需要從大清購買大量的茶葉絲綢陶瓷,而清廷自給自足基本沒有什麽需要國外的東西,真金白銀給出去太多,英國就用了鴉片這種東西來平衡貿易順差。
這個跟張玉寒推論出來的簡直一模一樣。
男人已經忙著把剛才討論的內容寫在折子上,羅美娘忍不住盯著他看了又看。
這腦子究竟怎麽長的,這麽靈光。
按張玉寒的說法,阿芙蓉膏這東西有大用,那些海商就不可能讓他局限在福州城內,也許眼下這玩意兒都在大清生根發芽就等著遍地開花。
文字是有魔力的,張玉寒的文筆也還不錯,看完整本折子,羅美娘都覺得阿芙蓉膏真的在大慶遍地開花了。
這算不算是一種危言聳聽……
羅美娘還在思考這個問題,那邊張玉寒幾筆匆匆結尾,拉她去睡覺,隔日次了個早,先去都察院述職,之後才去了一趟三皇子府。
這半年來,三皇子每月都會收到一份密信,內容就是張玉寒辦事的進度。
起先張玉寒看中敬新這個人選,三皇子不是沒皺眉,想到景澤明和敬新的關係他還想過張玉寒是不是有私心在裏麵。
這人倒也爽快,在信裏直接就認了,他說哪怕他說自己清白得跟白雪一樣,敬新原姓景這事就不可能繞過去,景澤明是他弟子,他想為景家出份力是人之常情,但這是他頭回公幹,他也不會拿自己前程開玩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皇子最終信了他。當然,後來得到的回報也說明他沒看錯人。
看到那些粗煉的銀礦時,三皇子心裏頭是真高興。
他心裏清楚,這才隻是個開頭,證明西洋人手裏確實有不少礦產資源,隻要父皇能下定決心改革水師,以後還有源源不斷的礦石能運回來。
而父皇這幾回看到成果後,態度確實鬆動不少……
這讓三皇子看到張玉寒時,態度也比之前更親切,辦事利索,夠果敢,有魄力,這樣的人才在他麾下,不由得他更重視一點。
讓人上了點心茶水,三皇子拿過張玉寒手中的折子略看了一些就放在一邊,比起看折子他還是想聽張玉寒親口說前後的事。
兩人在書房裏聊了一整個上午,張玉寒嘴都說幹了。
在聽到張玉寒去島上看過,那邊除了銀礦還有銅礦和金礦時,三皇子點頭:“你說得對,先把那些粗煉過的礦石拉回來,等到撿完先人的便宜,再組織人手去挖地下的礦。”
“挖礦的事已經在日程上了,島上有不少土人,之前那支船隊把他們當奴隸使喚非打即罵,每天還不讓他們吃飽。我上島後整理了一些章程,讓敬新運了幾回糧食過去,眼下那些人都對我們歌功頌德,以後我們雇他們挖礦做工不會不同意……”
“對,你做得對,人手的事確實是個問題,不用土人就得從大慶遷人過去,上島的人也不不知道可不可靠,麻煩太多了。”
“我先跟殿下說這件事,就是想著定下基調,我這個巡海禦史不好經常離開,還是要找個靠譜的人去島上看著,那人過去之後最好能跟土人保持良好關係。這回敬新上島能那麽順利,也少不了這些人倒戈相助,讓他們心寒幫了別人我們就得不償失了。”
張玉寒主動提出讓其他人過去,三皇子有點感動,這是真的無私才能把成績讓出去,他關心了一下張玉寒幾句,讓他在外注意身體,又免不了提起羅美娘買地的事。
張玉寒也感謝了一回三皇子的照拂,雙方你來我往,再度說回公事時張玉寒終於提及阿芙蓉膏。
張玉寒是想給三皇子提個醒,雖說昨晚上說的頭頭是道,張玉寒畢竟沒看到被阿芙蓉膏禍害過的人。
但這玩意兒要是當真像羅美娘說的那樣能讓人變得不是人,他這回再過去應該會主動做些事情,主要不能對不起朝廷給的這份俸祿。
說起來張玉寒優點缺點都不少,但做事負責應該是最突出的一個優點了,幹一行愛一行,領了巡海禦史這個差事他就不會讓那些海商在他麵前有弄鬼的機會。
三皇子聽懂了張玉寒是想讓他在朝中為他說話,這倒是沒什麽問題,張玉寒是他的人,自然是要護著些的。
這個時候的三皇子萬萬沒想到張玉寒會捅出一個那麽大的簍子。
第一百一十六章 (完結)
從三皇子府出來後,張玉寒在京裏過了幾日上下班的日子。
他和敬新不同,敬新出海要等季風期,張玉寒是監察禦史,幹的就是到各地巡按的工作,隻要朝中定了日子就得離京。
張家上下都很珍惜他能呆在京城的這一小段時光,對親爹愛得深沉的妞妞更是隻要張玉寒在家,就會在他身後緊緊跟著,活像個小跟屁蟲。
羅美娘坐在簷下的躺椅上看書,每日都能看到父女倆湊在花圃那裏一塊兒嘀嘀咕咕的。
妞妞主要是這樣的:
“爹,這些都是我種的,你喜歡什麽,我都送你!”
“爹,我給你吹小笛子吧,我吹小笛子可好聽了。”
“爹,你渴不渴,我給你倒水喝!”
“……”
羅美娘不知道張玉寒怎麽想的,她自己倒是覺得閨女可真忙,拿著小剪子剪完花朵,這邊獨奏立刻安排上了,吹完笛子,還要跑進去給親爹倒水。
這孩子在家對她都沒這麽孝順過,羅美娘頗有些酸溜溜。
而張玉寒這當爹的也是真的不客氣,把閨女溜得腿都細了,這會兒不知道說了什麽,父女倆就像兩個傻子笑得停不下來。
……
平靜的日子過了小半個月,朝中傳來了一個消息,昭安帝命刑部重審前福建將軍勾結海盜之事。
京城輿論議論這個案子的人很多,景家勾結海盜的案子當年審了好幾回,都是罪證確鑿,這回突然翻出來重查實在讓人驚訝。
因為敬新把證據交給了張玉寒遞上去,外頭人都以為是張玉寒給弟子幫的忙。
他這個新上任的巡海禦史也因此進了眾人的視線。
待知道景澤明是張玉寒的弟子,眾人都以為自己知道原因了。
大家都在等著皇帝的反應,陳年舊案想要平反,一是找到鐵證,再就要看聖心了。
昭安帝的心意其實很明顯,從敬新為他獻上了十幾艘白銀,京城寶源局的缺口就填補了一些,加上敬新確實找到了當年有人誣告景家的證據,對這位功臣,昭安帝也不願意讓他寒心。
至此,景家終於沉冤昭雪。
羅美娘是第二回 見到這位海盜頭子,這人為家裏平反之後,也沒刮掉他那一臉的絡腮胡子,他來張家見景澤明,一會兒就走了,之後景澤明給羅美娘送來一個匣子,打開一看是一摞銀票。
數量之大,羅美娘都驚住了,朝廷給景家平反之後,把流放西北的景家人都釋放了,當年抄家的一些東西都還給景家,虧損全折成銀子補充。
這麽多的銀票,敬新是把朝廷的賠償都送來了?
景澤明悄悄跟她道,“不是,不過舅舅有錢著呢,這回舅舅是說謝謝先生幫他找到關鍵證據,有多的是算是我借住的費用。”
是感謝張玉寒幫忙的,羅美娘就能理解了。
敬新一直想找到當年汙蔑景家勾結海盜的那位商人,可蹉跎了好幾年,隻打聽到這人在福州城有生意,長了一雙吊梢眼外,別的進展一點都沒有。
是張玉寒知道情況後,用係統的監控功能幫了忙。
一開始敬新對他的熱心也隻是心領,其實張玉寒連景家當年的案宗都沒看過,就算想幫忙,能做些什麽,沒想到張玉寒真的幫上大忙。
張玉寒做了什麽,他利用巡海禦史職務之便,把福州城裏大大小小的商人都找了過來。尤其幾個有背景有能量、且在景家倒台之後就發家的商人,更是張玉寒觀察的重點。他跟這些商人假意交往,在他們府外放了一些監控點。
每天處理完公務之後,張玉寒就會抽出一點時間,把視頻裏的可疑分子都圈一遍,那些生了一雙吊梢眼的商人,張玉寒還會提筆把他們的容貌畫出來。
就這麽大海撈針一個個地找著,但有發現,就把線索提供給敬新調查,最後敬新真的找到了當年那個人。
想一想張玉寒在這件事裏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羅美娘也覺得拿得不虧心。
敬新從張家離開之後,第二日就回到福州城,京城輿論驚濤駭浪,其實對張家並沒有什麽影響,有影響的是某些人。譬如燕王這位這些年一直薄待長子的親爹。
之前燕王還能蒙一塊遮羞布,說是忠於朝廷,不願跟罪將之家扯上關係,哪怕有人覺得他涼薄,但畢竟明哲保身也是一種處世之道。
但事情就是這樣,當年景家落魄,燕王勢大,景澤明過了多少苦日子都沒人關心,但景家翻了案,燕王就落人口實了。
從西北回來的景家人一個個活躍在京中,聯係昔日故舊同僚,重建人際關係,燕王這些年的無情無義就開始從各種渠道傳出來。
積少成多,燕王成了京城眾人皆知的渣爹。
燕王府的人來了張家幾回,想把景澤明接回去。
羅美娘問景澤明怎麽想的,想回去就回,反正張家永遠有他的位置。
景澤明非常堅定,他不想回去,回去幹什麽,家裏很早就沒有他的位置了,他在那個家裏一個親人都沒有,哪怕是陌生人,看到一個孩子挨餓受凍都會有惻隱之心,可是在燕王府裏,沒有寵愛的庶長子被下人欺壓是常事。
景澤明從來都沒跟人說,他在燕王府裏就很少吃過幾頓飽飯。嫡母隻會顧著麵上的光鮮,每季衣裳鞋子保質保量,不至於別人看出他在府內的窘境,其他方麵基本上沒有任何關心。
這樣的家,他是腦子被驢踢了才會回去。
除了燕王府,其實重新回到京城的景家人也表示過想讓景澤明一塊住的想法。
景澤明還是沒有答應,舅家沉冤得雪,他當然高興,可是京城的景家現在隻是一些旁支血脈,舅舅不在京城,府裏就沒有他的親人。
景澤明跟羅美娘說了一下他的想法,羅美娘歎口氣,為這孩子覺得傷感,還想安慰他幾句。
但人家說完之後歡歡喜喜地跟妞妞湊一塊去了,哼著小曲的模樣完全沒有傷心的模樣,羅美娘都覺得是不是自己情感過剩了。
倒是托這件事的福,張玉寒在京城出名了。
大家都覺得他當先生真是合格,尤其是對比有渣爹之稱的燕王,張玉寒堪稱亦師亦父,任勞任怨。
認一個這樣的先生,你家裏沒事時也許看不出來,但人有旦夕禍福,有朝一日你落魄時他一定會拉你一把。懷著這樣的念頭,一時間想上門給張玉寒當弟子的人多不勝數,羅美娘接了不少帖子。
就連左右鄰居都有人上門拜訪,甚至還有人想跟妞妞定親……
聽出羅美娘的語氣不太一樣,張玉寒仔細看她一眼,搖頭說:“我又沒受傷,用這幹什麽?”
“就是受傷了也別用這個。”禁毒這事可以算是寫入現代華夏人基因裏的東西,羅美娘就是沒想到換了個朝代,鴉片這種東西居然還會流進大慶。
她拿了個小刀,把匣子裏巴掌大的一塊阿芙蓉膏切成兩塊:“這個東西不能燒,燒起來就跟直接服用一樣,要銷毀得用鹽鹵浸泡半天,再混入生石灰,生石灰會讓鹽水沸騰。”
沒有鹽鹵,羅美娘讓丫鬟拿了點食鹽和刷牆剩下的生石灰,在張玉寒麵前做了一回銷煙實驗。
做完羅美娘還解釋了一句,“我之前在徐先生那裏看得書多,有一本就記載了這個方法。那本書上說阿芙蓉膏致癮。”
至於致癮之後是什麽樣的,羅美娘大致跟張玉寒描繪了一下上輩子在影片中看到的大煙鬼形象。
張玉寒沒糾結媳婦為什麽會知道這些,當初在北陽府時羅美娘幾乎天天去徐先生的女學報道,雙方處得跟母女一樣,學的東西又雜又多他不知道不是很正常嗎。
摸了一下在生石灰作用下變得燙手的洗手盆,張玉寒突如其想:“你說那些海商是不是在用這玩意兒回收白銀?”
這個……羅美娘想了想:“有可能吧,不過他們不是不缺銀子嗎?”
張玉寒臉色變幻莫測,半響,極為肯定道:“不可能不缺銀子。”
“他們在海外可能有很多產礦的小島,但一個銀錠從出礦到提煉到製成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時間,還要把銀子運輸到大慶,行船有風險,萬一遇到海難一切都成泡影。”
“這些都是成本,運銀子過來成本太高,舍不得本錢就隻能在大慶本土打主意。”
張玉寒一邊說一邊捋思路,這裏麵的利害關係也是跟敬新出了一趟海他才了解了一些,“阿芙蓉膏在福州城賣得多貴,比絲綢茶葉還貴,剛才你還說這東西上癮,這東西要不上癮恐怕那些人還不會賣,隻要賣出一份阿芙蓉膏,購買貨物的銀子就能收回去了。”
羅美娘琢磨了下,居然覺得這個邏輯沒毛病。
她努力回想,好像鴉片戰爭的原因就是因為大清對大英帝國的貿易順差。
當年英國需要從大清購買大量的茶葉絲綢陶瓷,而清廷自給自足基本沒有什麽需要國外的東西,真金白銀給出去太多,英國就用了鴉片這種東西來平衡貿易順差。
這個跟張玉寒推論出來的簡直一模一樣。
男人已經忙著把剛才討論的內容寫在折子上,羅美娘忍不住盯著他看了又看。
這腦子究竟怎麽長的,這麽靈光。
按張玉寒的說法,阿芙蓉膏這東西有大用,那些海商就不可能讓他局限在福州城內,也許眼下這玩意兒都在大清生根發芽就等著遍地開花。
文字是有魔力的,張玉寒的文筆也還不錯,看完整本折子,羅美娘都覺得阿芙蓉膏真的在大慶遍地開花了。
這算不算是一種危言聳聽……
羅美娘還在思考這個問題,那邊張玉寒幾筆匆匆結尾,拉她去睡覺,隔日次了個早,先去都察院述職,之後才去了一趟三皇子府。
這半年來,三皇子每月都會收到一份密信,內容就是張玉寒辦事的進度。
起先張玉寒看中敬新這個人選,三皇子不是沒皺眉,想到景澤明和敬新的關係他還想過張玉寒是不是有私心在裏麵。
這人倒也爽快,在信裏直接就認了,他說哪怕他說自己清白得跟白雪一樣,敬新原姓景這事就不可能繞過去,景澤明是他弟子,他想為景家出份力是人之常情,但這是他頭回公幹,他也不會拿自己前程開玩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皇子最終信了他。當然,後來得到的回報也說明他沒看錯人。
看到那些粗煉的銀礦時,三皇子心裏頭是真高興。
他心裏清楚,這才隻是個開頭,證明西洋人手裏確實有不少礦產資源,隻要父皇能下定決心改革水師,以後還有源源不斷的礦石能運回來。
而父皇這幾回看到成果後,態度確實鬆動不少……
這讓三皇子看到張玉寒時,態度也比之前更親切,辦事利索,夠果敢,有魄力,這樣的人才在他麾下,不由得他更重視一點。
讓人上了點心茶水,三皇子拿過張玉寒手中的折子略看了一些就放在一邊,比起看折子他還是想聽張玉寒親口說前後的事。
兩人在書房裏聊了一整個上午,張玉寒嘴都說幹了。
在聽到張玉寒去島上看過,那邊除了銀礦還有銅礦和金礦時,三皇子點頭:“你說得對,先把那些粗煉過的礦石拉回來,等到撿完先人的便宜,再組織人手去挖地下的礦。”
“挖礦的事已經在日程上了,島上有不少土人,之前那支船隊把他們當奴隸使喚非打即罵,每天還不讓他們吃飽。我上島後整理了一些章程,讓敬新運了幾回糧食過去,眼下那些人都對我們歌功頌德,以後我們雇他們挖礦做工不會不同意……”
“對,你做得對,人手的事確實是個問題,不用土人就得從大慶遷人過去,上島的人也不不知道可不可靠,麻煩太多了。”
“我先跟殿下說這件事,就是想著定下基調,我這個巡海禦史不好經常離開,還是要找個靠譜的人去島上看著,那人過去之後最好能跟土人保持良好關係。這回敬新上島能那麽順利,也少不了這些人倒戈相助,讓他們心寒幫了別人我們就得不償失了。”
張玉寒主動提出讓其他人過去,三皇子有點感動,這是真的無私才能把成績讓出去,他關心了一下張玉寒幾句,讓他在外注意身體,又免不了提起羅美娘買地的事。
張玉寒也感謝了一回三皇子的照拂,雙方你來我往,再度說回公事時張玉寒終於提及阿芙蓉膏。
張玉寒是想給三皇子提個醒,雖說昨晚上說的頭頭是道,張玉寒畢竟沒看到被阿芙蓉膏禍害過的人。
但這玩意兒要是當真像羅美娘說的那樣能讓人變得不是人,他這回再過去應該會主動做些事情,主要不能對不起朝廷給的這份俸祿。
說起來張玉寒優點缺點都不少,但做事負責應該是最突出的一個優點了,幹一行愛一行,領了巡海禦史這個差事他就不會讓那些海商在他麵前有弄鬼的機會。
三皇子聽懂了張玉寒是想讓他在朝中為他說話,這倒是沒什麽問題,張玉寒是他的人,自然是要護著些的。
這個時候的三皇子萬萬沒想到張玉寒會捅出一個那麽大的簍子。
第一百一十六章 (完結)
從三皇子府出來後,張玉寒在京裏過了幾日上下班的日子。
他和敬新不同,敬新出海要等季風期,張玉寒是監察禦史,幹的就是到各地巡按的工作,隻要朝中定了日子就得離京。
張家上下都很珍惜他能呆在京城的這一小段時光,對親爹愛得深沉的妞妞更是隻要張玉寒在家,就會在他身後緊緊跟著,活像個小跟屁蟲。
羅美娘坐在簷下的躺椅上看書,每日都能看到父女倆湊在花圃那裏一塊兒嘀嘀咕咕的。
妞妞主要是這樣的:
“爹,這些都是我種的,你喜歡什麽,我都送你!”
“爹,我給你吹小笛子吧,我吹小笛子可好聽了。”
“爹,你渴不渴,我給你倒水喝!”
“……”
羅美娘不知道張玉寒怎麽想的,她自己倒是覺得閨女可真忙,拿著小剪子剪完花朵,這邊獨奏立刻安排上了,吹完笛子,還要跑進去給親爹倒水。
這孩子在家對她都沒這麽孝順過,羅美娘頗有些酸溜溜。
而張玉寒這當爹的也是真的不客氣,把閨女溜得腿都細了,這會兒不知道說了什麽,父女倆就像兩個傻子笑得停不下來。
……
平靜的日子過了小半個月,朝中傳來了一個消息,昭安帝命刑部重審前福建將軍勾結海盜之事。
京城輿論議論這個案子的人很多,景家勾結海盜的案子當年審了好幾回,都是罪證確鑿,這回突然翻出來重查實在讓人驚訝。
因為敬新把證據交給了張玉寒遞上去,外頭人都以為是張玉寒給弟子幫的忙。
他這個新上任的巡海禦史也因此進了眾人的視線。
待知道景澤明是張玉寒的弟子,眾人都以為自己知道原因了。
大家都在等著皇帝的反應,陳年舊案想要平反,一是找到鐵證,再就要看聖心了。
昭安帝的心意其實很明顯,從敬新為他獻上了十幾艘白銀,京城寶源局的缺口就填補了一些,加上敬新確實找到了當年有人誣告景家的證據,對這位功臣,昭安帝也不願意讓他寒心。
至此,景家終於沉冤昭雪。
羅美娘是第二回 見到這位海盜頭子,這人為家裏平反之後,也沒刮掉他那一臉的絡腮胡子,他來張家見景澤明,一會兒就走了,之後景澤明給羅美娘送來一個匣子,打開一看是一摞銀票。
數量之大,羅美娘都驚住了,朝廷給景家平反之後,把流放西北的景家人都釋放了,當年抄家的一些東西都還給景家,虧損全折成銀子補充。
這麽多的銀票,敬新是把朝廷的賠償都送來了?
景澤明悄悄跟她道,“不是,不過舅舅有錢著呢,這回舅舅是說謝謝先生幫他找到關鍵證據,有多的是算是我借住的費用。”
是感謝張玉寒幫忙的,羅美娘就能理解了。
敬新一直想找到當年汙蔑景家勾結海盜的那位商人,可蹉跎了好幾年,隻打聽到這人在福州城有生意,長了一雙吊梢眼外,別的進展一點都沒有。
是張玉寒知道情況後,用係統的監控功能幫了忙。
一開始敬新對他的熱心也隻是心領,其實張玉寒連景家當年的案宗都沒看過,就算想幫忙,能做些什麽,沒想到張玉寒真的幫上大忙。
張玉寒做了什麽,他利用巡海禦史職務之便,把福州城裏大大小小的商人都找了過來。尤其幾個有背景有能量、且在景家倒台之後就發家的商人,更是張玉寒觀察的重點。他跟這些商人假意交往,在他們府外放了一些監控點。
每天處理完公務之後,張玉寒就會抽出一點時間,把視頻裏的可疑分子都圈一遍,那些生了一雙吊梢眼的商人,張玉寒還會提筆把他們的容貌畫出來。
就這麽大海撈針一個個地找著,但有發現,就把線索提供給敬新調查,最後敬新真的找到了當年那個人。
想一想張玉寒在這件事裏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羅美娘也覺得拿得不虧心。
敬新從張家離開之後,第二日就回到福州城,京城輿論驚濤駭浪,其實對張家並沒有什麽影響,有影響的是某些人。譬如燕王這位這些年一直薄待長子的親爹。
之前燕王還能蒙一塊遮羞布,說是忠於朝廷,不願跟罪將之家扯上關係,哪怕有人覺得他涼薄,但畢竟明哲保身也是一種處世之道。
但事情就是這樣,當年景家落魄,燕王勢大,景澤明過了多少苦日子都沒人關心,但景家翻了案,燕王就落人口實了。
從西北回來的景家人一個個活躍在京中,聯係昔日故舊同僚,重建人際關係,燕王這些年的無情無義就開始從各種渠道傳出來。
積少成多,燕王成了京城眾人皆知的渣爹。
燕王府的人來了張家幾回,想把景澤明接回去。
羅美娘問景澤明怎麽想的,想回去就回,反正張家永遠有他的位置。
景澤明非常堅定,他不想回去,回去幹什麽,家裏很早就沒有他的位置了,他在那個家裏一個親人都沒有,哪怕是陌生人,看到一個孩子挨餓受凍都會有惻隱之心,可是在燕王府裏,沒有寵愛的庶長子被下人欺壓是常事。
景澤明從來都沒跟人說,他在燕王府裏就很少吃過幾頓飽飯。嫡母隻會顧著麵上的光鮮,每季衣裳鞋子保質保量,不至於別人看出他在府內的窘境,其他方麵基本上沒有任何關心。
這樣的家,他是腦子被驢踢了才會回去。
除了燕王府,其實重新回到京城的景家人也表示過想讓景澤明一塊住的想法。
景澤明還是沒有答應,舅家沉冤得雪,他當然高興,可是京城的景家現在隻是一些旁支血脈,舅舅不在京城,府裏就沒有他的親人。
景澤明跟羅美娘說了一下他的想法,羅美娘歎口氣,為這孩子覺得傷感,還想安慰他幾句。
但人家說完之後歡歡喜喜地跟妞妞湊一塊去了,哼著小曲的模樣完全沒有傷心的模樣,羅美娘都覺得是不是自己情感過剩了。
倒是托這件事的福,張玉寒在京城出名了。
大家都覺得他當先生真是合格,尤其是對比有渣爹之稱的燕王,張玉寒堪稱亦師亦父,任勞任怨。
認一個這樣的先生,你家裏沒事時也許看不出來,但人有旦夕禍福,有朝一日你落魄時他一定會拉你一把。懷著這樣的念頭,一時間想上門給張玉寒當弟子的人多不勝數,羅美娘接了不少帖子。
就連左右鄰居都有人上門拜訪,甚至還有人想跟妞妞定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