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個人來帶我去尋郎中,客棧的門還要守緊,樓上那間屋……”
鄭蔚指過去,回過神的老板立刻道:
“大人放心!小人一定派人守好那位姑娘的門!”
鄭蔚點頭,再度看了眼胡珊蘭的房門,就與客棧分派的人一同出去了。
那位最先發覺像是時疫的鎮上的郎中,在發覺的那天就已收拾東西離開長寧鎮了。但鎮上還有一位郎中,年紀輕些,往日生意也遠不如那位郎中,但他在發現之後,還是選擇留下了。他的藥鋪後院兒裏擺滿了藥,他將那些能解毒疏散的藥都擇選出來,這些哪怕不能治療時疫,但或許多多少少還有些用處。
鄭蔚說明來意,年輕的郎中便立刻提著藥箱隨他走。路上鄭蔚問他是否能診斷是時疫,郎中的回答也是模棱兩可。
瞧著症狀是時疫無疑,若非時疫,哪有感染性如此強烈的病症。但要是時疫,源何而起?
總不會無端端就生出了這樣的病。
“最早沾染的幾個人,都已經死了。”
郎中惋惜,因為人命,也因為失去了查探的機會。
“那幾個流民都死了麽?不是說當時收屍的人有一半出了這樣的症狀,剩下的人呢?”
郎中搖頭:
“一共三個流民,先先後後都死了。那日處置屍身的幾個人,後來是隻有一半沾染,當時隻當是病了,隔日剩下的兩個人就也出了這樣的症狀,甚至比先發作的兩個還要厲害,如今都死了。”
如此還真是不好追根溯源了。
二人一行走著,途徑宋員外門外時,大門裏就傳來了大聲呼喊。
“大人!大人!”
鄭蔚看過去,錯開的門縫露出一個包裹嚴實的頭顱,示意鄭蔚到門邊,立刻遞出來幾張銀票:
“大人,我們一家人沒一個沾染的,這幾日也從未出門,還請大人行個方便,放我們出鎮。”
鄭蔚看了眼銀票:
“如今本官都不能出去,員外是這鎮上的百姓,更不能出去了。”
宋員外想發怒,卻還是忍了哀求,鄭蔚道:
“員外不如安頓個人將這些銀子送給看守鎮子的把總,把總會安排人替你采買石灰藥物,灑在門口總是安全些。”
說罷就走了,郎中看著鄭蔚,倒有些欽佩了。
聽說這位大人是在時疫爆發後才進入鎮子的,如今又全靠這位大人統籌全局。
在兵將的壓製下,鄭蔚總算與激越的百姓說明狀況,並將安排說了。鎮民雖畏懼官員,可眼下人命關天的時候,也敢造次的與鄭蔚叫囂:
“大人說分開就分開?難道咱們不顧家人死活?”
“不願意分開的還可以留在自己家裏,但如今看著境況,倘或家中有一人沾染,隻怕全家都無法幸免。”
說話的人不敢再說,方才在鎮口發生的事還叫人心有餘悸。誰也不清楚眼下看起來好端端的人裏,是否就藏著一個已經沾染的人。
“那,那什麽時候開始?已經沾染的人被送去城隍廟,是不是就必死無疑了?”
“州府和縣衙會派人救治他們。”
雖沒人敢大聲質疑,卻還是有人小聲道:
“封鎮都六七日了,若會救治,早該派郎中來了……”
鄭蔚也聽見了,隻朝著鎮民道:
“本官還在這裏,州府自然沒有放棄長寧鎮。”
郎中立時道:
“鄭大人是在封鎮第二天才進的鎮子。”
鎮民窸窸窣窣,末了總算是安靜了。
“不好集聚,諸位還請回家等候,本官會與這位先生挨家挨戶診斷。”
鎮民們這才慢慢往家回去。
鄭蔚喘了口氣,與郎中安置幾句,就匆匆往客棧去。
客棧再度大門緊閉,但前堂並未收拾,看起來一片狼藉,鄭蔚穿過上了二樓。
“胡珊蘭?”
“在。”
立刻回複的聲音讓鄭蔚安心:
“等會兒郎中會來診脈,你一定要捂好口鼻,身上也遮掩仔細。”
胡珊蘭緩了緩才道:
“好。”
鄭蔚才要走,就聽胡珊蘭又道:
“還請大人保重身子。”
雖知道她這話隻因眼下形勢,可鄭蔚還是很高興。
安置好,鄭蔚帶著郎中先到客棧來。他遠遠站著,看郎中給胡珊蘭和展婆子診脈,還有客棧裏的每一個人。幸而這些人都沒沾染,而今天被撲倒的那個小二,日子還淺,暫且也瞧不出,鄭蔚隻叫老板還將他單獨安置。
接下來便是在兵卒的護衛下,一家一戶的診過去,有疫症的自然有人帶走,沒有的暫且在家,等候安排。而他們在一路走過時,竟然還發現有兩戶人家已經全家都死在屋裏了。
整個長寧鎮人心惶惶。
一整個日夜過去,鎮上尚還存活的七百餘人裏,有一百多人都染上疫症。城隍廟安置不下,便將旁邊的兩個宅子也暫且征用。
這兩戶人家也是最早發現染病,並已死絕了人口的人家。
有人哭喊,與家人離別,而家中有人沾染的,顯然成了第三種分類。
鄭蔚並無人能進行商討,一切都隻能自己拿主意。
他要的石灰和藥物並沒在他規定的時間送來,但雖然遲了一日,總還算是送來了。不過那位縣令大人依舊沒有現身。
長寧鎮兩道主街隔開的三段,染疫的在最北邊的城隍廟,家中有人染疫,但現下還好端端的,在中間這段。剩下全家都平安的,在最南邊這道。
客棧在中間,胡珊蘭就麵臨著遷移。
她從客棧離開的時候,再度見到鄭蔚。他裹著棉布,額頭浸濕,但露出的眉眼平和。他陪在胡珊蘭旁邊,三五步之遙,將她送去南邊最靠邊的屋舍。
鎮子周邊撒了厚厚的石灰,鄭蔚還安排人潑了許多烈酒,酒氣彌漫,掩蓋了鎮上似有若無的血腥氣和腐臭味兒。
鄭蔚又寫了信,讓把總安排人帶著他的牙牌去州府尋朱同知。
那位縣令大人顯然被時疫嚇破了膽,隻顧自己躲著,許多事都做的十分不周到,哪怕有州府政令壓著,也還如此。
把總派去的人回來就帶來了朱同知的回信,讓他安心,且表達了欽佩。
過了兩日,州府征的兩位江湖郎中就與護城軍護送的大批藥物、石灰以及糧食炭火,都抵達長寧鎮外。
這些舉動讓百姓安心,但唯一讓人越發恐慌的是城隍廟那邊仍然在不斷傳來有人死去的消息,也有人在更加惡化。而中間那道街上,每日也會有新的染上疫症的人被帶去城隍廟。
客棧那個小二,一直沒有發病。
鄭蔚帶著幾位郎中和兵卒忙碌在鎮上,但歇口氣的時候,總要去南邊的小屋外看看。哪怕隻是緊閉的大門,也無比心安。
在長寧鎮封鎮的第十三日,新任知州大人總算到任。
在路上就聽說了長寧鎮的時疫,這位大人提早做足了功課,但等到了州府再轉去長寧鎮時,就見他想到的,都已經鋪排過了。
得知鎮上如今有位同知大人在統籌全局,霍知州感慨一二,但得知是將陶知州拉下馬的那位探花郎鄭蔚,心情就有點複雜。
把總在鎮外回稟:
“大人,鄭大人說還缺人,缺郎中,缺藥物,缺糧食。”
霍知州立刻分派人去辦,這時候才忽然想到:
“薌城的縣令呢?”
把總道:
“在縣衙。”
霍知州臉色就沉下去了。
這麽大的事,坐縣衙幹什麽?
“把他給我叫來。”
把總立刻安排人去,但跑了一個多時辰回來,隻說縣令大人病了,來不了。
霍知州這會兒已從兵卒口中得知不少,隻是冷笑:
“真是惜命。”
這日裏,鄭蔚與郎中照例到南邊來,給鎮民看診。隔日總會看診一次,防止有人染疫瞞報。胡珊蘭與展婆子診脈的時候,鄭蔚隻遠遠看著。
他近來混跡三邊,並不敢十分靠近胡珊蘭。但眼神總是貪婪的。
胡珊蘭診過脈,才轉身要走,排在後麵的那個男人忽然朝胡珊蘭撲了過去。
鄭蔚眼疾手快衝上去拽開胡珊蘭,那人就直直撞在了鄭蔚身上。鄭蔚踉蹌中又推胡珊蘭一把,將她推的更遠些,而那個撞在他身上的男人趁勢上前,滿是血汙的手拽開了他的麵巾。
第四十二章 長寧鎮
一切不過刹那間, 鄭蔚立刻捂住口鼻,將人踹翻在地。
幾個兵卒跑來將人壓住,鄭蔚轉頭看胡珊蘭, 才站穩回頭的胡珊蘭就瞧見了鄭蔚臉上沾染的幾許血汙, 以及掉在地上的那塊麵巾。
她呆怔著, 從脊梁骨升起一股寒意。
“大人……”
“別過來!”
鄭蔚退開兩步避開胡珊蘭, 在胡珊蘭震驚的眼神裏,他僅露出的眉眼現出笑意:
“沒事,不用擔心。”
他話音沒落, 那個男人就大笑起來:
鄭蔚指過去,回過神的老板立刻道:
“大人放心!小人一定派人守好那位姑娘的門!”
鄭蔚點頭,再度看了眼胡珊蘭的房門,就與客棧分派的人一同出去了。
那位最先發覺像是時疫的鎮上的郎中,在發覺的那天就已收拾東西離開長寧鎮了。但鎮上還有一位郎中,年紀輕些,往日生意也遠不如那位郎中,但他在發現之後,還是選擇留下了。他的藥鋪後院兒裏擺滿了藥,他將那些能解毒疏散的藥都擇選出來,這些哪怕不能治療時疫,但或許多多少少還有些用處。
鄭蔚說明來意,年輕的郎中便立刻提著藥箱隨他走。路上鄭蔚問他是否能診斷是時疫,郎中的回答也是模棱兩可。
瞧著症狀是時疫無疑,若非時疫,哪有感染性如此強烈的病症。但要是時疫,源何而起?
總不會無端端就生出了這樣的病。
“最早沾染的幾個人,都已經死了。”
郎中惋惜,因為人命,也因為失去了查探的機會。
“那幾個流民都死了麽?不是說當時收屍的人有一半出了這樣的症狀,剩下的人呢?”
郎中搖頭:
“一共三個流民,先先後後都死了。那日處置屍身的幾個人,後來是隻有一半沾染,當時隻當是病了,隔日剩下的兩個人就也出了這樣的症狀,甚至比先發作的兩個還要厲害,如今都死了。”
如此還真是不好追根溯源了。
二人一行走著,途徑宋員外門外時,大門裏就傳來了大聲呼喊。
“大人!大人!”
鄭蔚看過去,錯開的門縫露出一個包裹嚴實的頭顱,示意鄭蔚到門邊,立刻遞出來幾張銀票:
“大人,我們一家人沒一個沾染的,這幾日也從未出門,還請大人行個方便,放我們出鎮。”
鄭蔚看了眼銀票:
“如今本官都不能出去,員外是這鎮上的百姓,更不能出去了。”
宋員外想發怒,卻還是忍了哀求,鄭蔚道:
“員外不如安頓個人將這些銀子送給看守鎮子的把總,把總會安排人替你采買石灰藥物,灑在門口總是安全些。”
說罷就走了,郎中看著鄭蔚,倒有些欽佩了。
聽說這位大人是在時疫爆發後才進入鎮子的,如今又全靠這位大人統籌全局。
在兵將的壓製下,鄭蔚總算與激越的百姓說明狀況,並將安排說了。鎮民雖畏懼官員,可眼下人命關天的時候,也敢造次的與鄭蔚叫囂:
“大人說分開就分開?難道咱們不顧家人死活?”
“不願意分開的還可以留在自己家裏,但如今看著境況,倘或家中有一人沾染,隻怕全家都無法幸免。”
說話的人不敢再說,方才在鎮口發生的事還叫人心有餘悸。誰也不清楚眼下看起來好端端的人裏,是否就藏著一個已經沾染的人。
“那,那什麽時候開始?已經沾染的人被送去城隍廟,是不是就必死無疑了?”
“州府和縣衙會派人救治他們。”
雖沒人敢大聲質疑,卻還是有人小聲道:
“封鎮都六七日了,若會救治,早該派郎中來了……”
鄭蔚也聽見了,隻朝著鎮民道:
“本官還在這裏,州府自然沒有放棄長寧鎮。”
郎中立時道:
“鄭大人是在封鎮第二天才進的鎮子。”
鎮民窸窸窣窣,末了總算是安靜了。
“不好集聚,諸位還請回家等候,本官會與這位先生挨家挨戶診斷。”
鎮民們這才慢慢往家回去。
鄭蔚喘了口氣,與郎中安置幾句,就匆匆往客棧去。
客棧再度大門緊閉,但前堂並未收拾,看起來一片狼藉,鄭蔚穿過上了二樓。
“胡珊蘭?”
“在。”
立刻回複的聲音讓鄭蔚安心:
“等會兒郎中會來診脈,你一定要捂好口鼻,身上也遮掩仔細。”
胡珊蘭緩了緩才道:
“好。”
鄭蔚才要走,就聽胡珊蘭又道:
“還請大人保重身子。”
雖知道她這話隻因眼下形勢,可鄭蔚還是很高興。
安置好,鄭蔚帶著郎中先到客棧來。他遠遠站著,看郎中給胡珊蘭和展婆子診脈,還有客棧裏的每一個人。幸而這些人都沒沾染,而今天被撲倒的那個小二,日子還淺,暫且也瞧不出,鄭蔚隻叫老板還將他單獨安置。
接下來便是在兵卒的護衛下,一家一戶的診過去,有疫症的自然有人帶走,沒有的暫且在家,等候安排。而他們在一路走過時,竟然還發現有兩戶人家已經全家都死在屋裏了。
整個長寧鎮人心惶惶。
一整個日夜過去,鎮上尚還存活的七百餘人裏,有一百多人都染上疫症。城隍廟安置不下,便將旁邊的兩個宅子也暫且征用。
這兩戶人家也是最早發現染病,並已死絕了人口的人家。
有人哭喊,與家人離別,而家中有人沾染的,顯然成了第三種分類。
鄭蔚並無人能進行商討,一切都隻能自己拿主意。
他要的石灰和藥物並沒在他規定的時間送來,但雖然遲了一日,總還算是送來了。不過那位縣令大人依舊沒有現身。
長寧鎮兩道主街隔開的三段,染疫的在最北邊的城隍廟,家中有人染疫,但現下還好端端的,在中間這段。剩下全家都平安的,在最南邊這道。
客棧在中間,胡珊蘭就麵臨著遷移。
她從客棧離開的時候,再度見到鄭蔚。他裹著棉布,額頭浸濕,但露出的眉眼平和。他陪在胡珊蘭旁邊,三五步之遙,將她送去南邊最靠邊的屋舍。
鎮子周邊撒了厚厚的石灰,鄭蔚還安排人潑了許多烈酒,酒氣彌漫,掩蓋了鎮上似有若無的血腥氣和腐臭味兒。
鄭蔚又寫了信,讓把總安排人帶著他的牙牌去州府尋朱同知。
那位縣令大人顯然被時疫嚇破了膽,隻顧自己躲著,許多事都做的十分不周到,哪怕有州府政令壓著,也還如此。
把總派去的人回來就帶來了朱同知的回信,讓他安心,且表達了欽佩。
過了兩日,州府征的兩位江湖郎中就與護城軍護送的大批藥物、石灰以及糧食炭火,都抵達長寧鎮外。
這些舉動讓百姓安心,但唯一讓人越發恐慌的是城隍廟那邊仍然在不斷傳來有人死去的消息,也有人在更加惡化。而中間那道街上,每日也會有新的染上疫症的人被帶去城隍廟。
客棧那個小二,一直沒有發病。
鄭蔚帶著幾位郎中和兵卒忙碌在鎮上,但歇口氣的時候,總要去南邊的小屋外看看。哪怕隻是緊閉的大門,也無比心安。
在長寧鎮封鎮的第十三日,新任知州大人總算到任。
在路上就聽說了長寧鎮的時疫,這位大人提早做足了功課,但等到了州府再轉去長寧鎮時,就見他想到的,都已經鋪排過了。
得知鎮上如今有位同知大人在統籌全局,霍知州感慨一二,但得知是將陶知州拉下馬的那位探花郎鄭蔚,心情就有點複雜。
把總在鎮外回稟:
“大人,鄭大人說還缺人,缺郎中,缺藥物,缺糧食。”
霍知州立刻分派人去辦,這時候才忽然想到:
“薌城的縣令呢?”
把總道:
“在縣衙。”
霍知州臉色就沉下去了。
這麽大的事,坐縣衙幹什麽?
“把他給我叫來。”
把總立刻安排人去,但跑了一個多時辰回來,隻說縣令大人病了,來不了。
霍知州這會兒已從兵卒口中得知不少,隻是冷笑:
“真是惜命。”
這日裏,鄭蔚與郎中照例到南邊來,給鎮民看診。隔日總會看診一次,防止有人染疫瞞報。胡珊蘭與展婆子診脈的時候,鄭蔚隻遠遠看著。
他近來混跡三邊,並不敢十分靠近胡珊蘭。但眼神總是貪婪的。
胡珊蘭診過脈,才轉身要走,排在後麵的那個男人忽然朝胡珊蘭撲了過去。
鄭蔚眼疾手快衝上去拽開胡珊蘭,那人就直直撞在了鄭蔚身上。鄭蔚踉蹌中又推胡珊蘭一把,將她推的更遠些,而那個撞在他身上的男人趁勢上前,滿是血汙的手拽開了他的麵巾。
第四十二章 長寧鎮
一切不過刹那間, 鄭蔚立刻捂住口鼻,將人踹翻在地。
幾個兵卒跑來將人壓住,鄭蔚轉頭看胡珊蘭, 才站穩回頭的胡珊蘭就瞧見了鄭蔚臉上沾染的幾許血汙, 以及掉在地上的那塊麵巾。
她呆怔著, 從脊梁骨升起一股寒意。
“大人……”
“別過來!”
鄭蔚退開兩步避開胡珊蘭, 在胡珊蘭震驚的眼神裏,他僅露出的眉眼現出笑意:
“沒事,不用擔心。”
他話音沒落, 那個男人就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