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是戚太傅也拿她竟然沒什麽辦法,事情自然沒成。
得知戚太傅去也沒用,大臣們不得不重新湊在一起後悔萬分。早知如此,當初無論如何也不該將事情做絕。可惜千金難買早知道。
一群人聚首也不能隻是為了後悔,總是要想出個對策來。
其中忽然有人開口提議:“周女郎一直擔心的不就是聲名?咱們給她造個名正言順不就是了?”
一眾人循聲看去,說話的是王大人,王雎與王栩的父親。
於是數日之後,菩提寺山下有漁樵者在山中發現一碑,碑上刻著“興大雍者,必周女也”。
如此一來也名正言順了。
畢竟石碑上刻的字已然努力在通俗易懂了,隻差將話掰碎了說周寅能使大雍興盛繁榮。如今的大雍正處於動蕩之中,有這樣一則預言,哪怕是虛無縹緲的,也叫人趨之若鶩。
陛下聞石碑之事親迎其碑,其後便往太廟祭告天地。天地回應以“吉”,於是皇上與先太子妃周女郎的婚事終於定下。
如今周寅先太子妃的名頭非但不讓人忌諱,反而是某種應和了預言的存在。原本先太子若娶了周寅,大雍便該繁榮昌盛的。可惜先太子福薄,婚事未成便去了。
不過為時不晚,新皇立周女郎為後也是可以的。
第299章
過了除夕又一年。雖然如今距先皇駕崩不過半年, 但辭舊迎新,過了新春便算是新一年。新一年裏立後與改元等事都該被著手完成。
而自從陛下立後之事定下來後仿佛真應了石碑上的讖言一樣,大雍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
首先是願望被滿足的皇上終於改過自新, 不再像過去一樣日日望妻石般守在謝家, 開始料理國事。積攢下來的奏折被他很快地處理好, 一開始朝臣們還擔心他隻追求數量不重視質量亂改一通,然而奏折分發到各地大臣手上時臣子們才發現他對各地情況十分了解, 提出的政策也言之有物。
與過去他小心翼翼地批閱相比, 他如今似乎得了觀音大士玉淨瓶中甘露水的點化, 下筆果決,用詞精準幹練,絕不瞻前顧後, 完全沒了過去批閱時因為底氣不足而導致的用詞心虛。
送到地方的奏章是看不到了,但中央上書還是有下發到各人手中,不涉重大機密者倒是可以供人參閱。
輔政大臣們坐在一處細品陛下新批的奏章, 滿口都是一個“妙”字。
而陛下前後轉變如此之大,未免叫人嘀咕不已。
“難不成真是石碑顯靈?”
這話一出當即招致諸多白眼。
“那石碑是怎麽一回事旁人不知倒罷了, 你難道也不知?”
石碑之事是在坐諸位商議著來的,準確來說世上根本沒有什麽天生石碑,都是人為。
偏偏皇上的進步之大使得製碑的始作俑者都開始恍惚, 難道石碑之說當真靈驗?
也是亂七八糟的。
皇上的改變是一回事, 另一樁讓人覺得大雍越來越好的事則在於立後之事定下後天氣竟然開始回暖。
今年冬日是出奇的冷, 各地受陛下降旨,已經做好應對嚴寒的準備。然而本是難捱的冷冬在皇上祭告天地後竟然漸漸轉暖, 眼見著大地春回。
縱然子不語怪力亂神, 但這樣的奇異景象也的確讓人驚異。
民間悄然生出與未來皇後周寅有關的流言。
傳說周皇後嚐息洛珈山上, 夢與觀音大士授書。菩薩隨聲應感, 動念垂慈,不忍人世疾苦,特遣之為使下凡救渡眾生。
傳言傳得有鼻子有眼,便是文武百官聽了也不由有片刻的心向往之,不過轉而反應過來後又化成一道輕笑。
傳便傳吧,人們在困苦時的確是需要一樣精神支撐。而周皇後作為大雍的皇後來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撐至少有利於大雍的穩定,更何況以陛下對周女郎的癡迷他是巴不得有這樣的流言蜚語。是以對於這道傳言,大雍完全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任由傳揚。
枝頭的迎春花開了第一束,立後前的諸項流程終於走完。
與尋常百姓成婚過程差不多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等等,但與尋常成婚相比又多了告期、告廟、冊後、命使奉迎、同牢與合香一係列步驟。
總之立後當日從天未亮便開始忙活,直到天光完全沒入黑暗才是堪堪忙完。
鍾鼓喧鳴便是昭告內外皇後入宮,帷帳之內早就擺好筵席等帝後用膳。雙方除去冠冕,換上常服,終於能好好吃今天以來的第一頓飯。
帝後成婚比常人還有一樣好處在於無人會鬧洞房。
饒是深知二人成婚也隻不過是多了一層名分罷了,沈蘭息今日依舊十分歡喜,翹起的嘴角不曾下來過。
待彼此落座,沈蘭息掃了眼侍奉的內侍們緩緩開口:“都下去吧。”
侍立在一旁等著引導二人喝合巹酒的尚宮愣住,提醒道:“陛下,還有步驟尚未走完。”
“不必管這些。”他淡然道。與其讓阿寅可能因為喝合巹酒之事而不自在,不如他主動放棄此事。
能與她成婚已經是上天給予的恩賜,他怎麽可以奢望更多?
尚宮從未遇到過這種禮儀走了一半不走的情況,一時半會兒也不知是該維持舊禮,還是聽陛下的話退下。
她僵在這裏,還是心地善良的周皇後不忍見她為難,溫柔開口:“還要做什麽?麻煩你來引導了。”
皇上向來冷情冷性,對周皇後卻聽之任之。她一開口,他便立刻一改剛才要趕人走的態度,突然包容道:“勞煩。”
尚宮頓時惶恐:“不敢當,隻欠最後一步,喝合巹酒。”
沈蘭息頓時擔憂地看向周寅,生怕她露出一點勉強來。
周寅卻隻是微微一笑,輕輕頷首。
尚宮倒了兩杯合巹酒,驗過毒後才將兩杯酒交予二人。
沈蘭息執酒杯,未飲便醺醺然,怎麽也沒想到還有這種好事!
“陛下,娘娘,請繞臂共飲合巹酒。”尚宮介紹得已經非常明白。
沈蘭息掌心發熱,幾乎拿不穩自己手中的小小酒杯。他顫抖著抬起舉著酒杯的手臂,讓一眾侍立的內侍們摸不著頭腦,總覺得陛下像是犯病了,但仔細看又不像,他好像隻是太高興了?
兩隻手臂像兩條盤踞的蛇一樣交纏在一起,沈蘭息哆哆嗦嗦地去喝酒杯中的酒水,看得眾人擔心不已。
相比於陛下,周皇後便表現出十分的坦然來。她輕抿酒盞,算是將流程走完。
尚宮鬆了口氣,總算沒有丟棄大雍的傳承。她說了兩句吉祥話便帶著內侍們退下,房中隻留皇上與周皇後兩人。
經此一事她算是看出些門道,陛下是個古怪性子,很不在意傳承,也不愛聽人勸導。反倒是周女郎和善可親,不忍讓人為難。
值得慶幸的便是皇上雖然不聽別人勸,但周皇後的話他卻還是聽的。而周皇後是好人,所以應當不會出大亂子。
這麽一想還是石碑說得對啊,興大雍者,必周女也,這倒是和他們在家時常流傳的話是一個道理。
娶妻當娶賢。
大雍有這樣一位賢後,自然隻會越來越好。
但不得不說絕大多數人都被慣性思維引導,以為大雍的興盛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位賢後。
事實上興大雍者也可以不是皇後,是皇上呢?
尚宮想著石碑的事,房中周寅與沈蘭息也在談論此事,更準確來說是沈蘭息隨意找話題與周寅閑聊。
能與周寅麵對麵地單獨坐在宮中吃飯對他來說是隻有夢中夢到才會發生的事,但現在真真切切地發生了,讓他總產生一種慌張來,一種怕好夢驚醒發現現實還是毫無起色的畏懼。所以他要拚命說話,來留住這段美好時光。
“阿寅,你要看看那道出土的碑嗎?”
周寅很驚訝:“你將它拿回來了?”
沈蘭息露出與有榮焉的神色:“是。”
周寅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發熱的臉道:“還是不要看了,石碑上的讖言太重,我怎麽當得起?或許說的‘周’不是我這個‘周’……”她顯示出一種不自信的羞澀來,與過往無異。
事實上她不去看的原因是她早就知道碑上寫的什麽。早到比提出建議的王大人還要早。
第300章
對於沈蘭息來說, 立周寅為後之後的日子都像是在做夢。
他是並不擅長打理朝政的人,做這個皇帝的每一天都有種被趕鴨子上架的痛苦。而周寅在很大程度上解救了他。
她懂朝政,而且懂得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厲害, 從臣子們的反應可以看出。過去他們看他時滿是敷衍與不信任, 如今見了他倒是帶著困惑與敬服。他在那些敬服中獲得了虛假的驕傲, 盡管他們的敬服他完全了解是出於阿寅的妙策。
他對她有關政治方麵的了解全在於大皇兄那一晚隨口同他提的,而他也的確是個並不稱職的皇帝, 讓阿寅接觸政事第一是為了給她提供一個表現自己的平台, 第二則是因為他一接手政治就隻想逃避。
在他看來這樣的日子已經是神仙日子。他並沒有什麽因為不如阿寅而生出來一些陰暗情緒, 相反,他很為周寅有這樣的能力而感到驕傲。如果不是將實話,即奏折全是皇後批改之事說出會使得大臣們炸開了鍋, 他的確很想大聲炫耀。
阿寅也很為他著想,沈蘭息甚至想阿寅應當隻是羞澀內斂,不擅長表達感情的。因為她為了他的名聲甚至會模仿他的字跡來讓他更輕鬆一些, 她學得很快,應當是很了解他。她對他好, 一如當時她在夜裏救了他一命一樣可靠。
每每這麽一想,沈蘭息就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人。唯一不太好的就是阿寅什麽事都不喜歡假以人手,她時常親力親為赴地方去為百姓解決問題, 而他卻不能隨隨便便離開皇宮的, 這讓他們並不能日日見麵。
但他是個懂事的人, 不會因為個人情緒而胡攪蠻纏。他不會給阿寅任何討厭他的機會。
對於文武百官來說,雖然有些不習慣陛下在立後之後飛快地成長起來, 但對於大雍能夠漸漸好起來他們還是鬆一口氣。至於對於陛下成長太快而攫取的權力越來越大與他們原本想象中的傀儡不同這點不快, 倒是被大雍的慢慢好轉而衝散不少。
畢竟三年前大雍儼然有國將不國的危險, 大臣們野心再大也不想當亡國的權臣。弄權的基礎是國還在, 國將不國,還有何權力可弄?甚至會遺臭萬年。
還有一點在於陛下收攏權力的手段並不狠辣果決,用一句很通俗的話說更像是在“溫水煮青蛙”。這份溫吞讓人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地才意識到陛下似乎從他們手中得到了太多東西。
陛下會先給予,給予的內容便很廣了。他似乎一下子變得學識淵博,無所不知,無論是什麽樣棘手的問題——地方暴動、糧食短缺、因溫暖而肆虐的疫病等等在他手上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他作為皇上,到哪裏去都是很重要的事。不比之前做皇子的時候逍遙,可以隨意出入宮闈,如今他到哪裏去都要一群禁衛軍來保護,需要慎之又慎,連出宮都要受到製約,更不必說要遠行。
而周寅為皇後,自然也受到森嚴的禮教與規矩的管束。但她卻能夠叫大臣們鬆口默許她到各不安定之地奔波,一是因為皇上的發瘋,即皇上說皇後可以不去,他親自去就好。那麽這麽一說,還是皇後去吧。所以說調和是多麽好用的方法,至少對於大雍的臣子們來說是這樣。
另一個原因則是一開始大臣們也覺得皇後躬親到各地去似乎太過平易近人,換言之就是自降身價。何況大雍從沒有哪個皇後會親身到民間去探望各地受苦受難的百姓,這總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臣子當中就有口無遮攔者陰陽怪氣道:“皇後娘娘這是什麽意思,真把自己當成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了?”
皇後向佛之事並不是秘密,平素她也像木胎泥塑的菩薩一樣至善至仁。無論善意惡意者都達成了一個共識,再加上傳言影響,於是周皇後在私底下多了一個外號——菩薩。
她的溫柔包容讓伺候之人們如沐春風,但在大臣們眼中則是顯得處事拖泥帶水了,她有著多餘且無用的慈悲。一位國家有這樣一位心善的皇後似乎是幸事,但對於她自己來說卻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一旦有新人入宮,皇後這樣的性格似乎很容易受到欺負,這讓宮中受過皇後恩惠的內侍與宮女們都暗暗著急。
話說回來,皇後親自到各地安撫百姓人人一開始都覺得是無稽之事,畢竟她被人私下叫“菩薩”,總不能真覺得自己是菩薩,到哪裏就能使哪裏的問題解決吧?
但出人意料的是……好像真的是這樣?周皇後所到之處苦百姓已久的問題都多多少少地得到了解決,人民能夠安定下來。
發生□□之處周皇後便帶來了精銳的軍隊平叛。她並未留了軍隊到後方躲著,而是坐鎮前方督戰。或許因為她的存在,連平叛這樣原本轟轟烈烈血腥肅殺的事情也變得似乎不那麽剛硬。
周皇後總是會在商議平叛之事中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並不強硬的要求大家服從她。因為她的身份,眾人雖然覺得她貿然插手是很不知天高地厚的事情,但裝樣子也要裝出認真聽的模樣,再好聲好氣地同她分析她的計劃有多麽淺薄。
隻是這麽一分析眾人忽然尷尬地發現……周皇後說的有道理啊!
得知戚太傅去也沒用,大臣們不得不重新湊在一起後悔萬分。早知如此,當初無論如何也不該將事情做絕。可惜千金難買早知道。
一群人聚首也不能隻是為了後悔,總是要想出個對策來。
其中忽然有人開口提議:“周女郎一直擔心的不就是聲名?咱們給她造個名正言順不就是了?”
一眾人循聲看去,說話的是王大人,王雎與王栩的父親。
於是數日之後,菩提寺山下有漁樵者在山中發現一碑,碑上刻著“興大雍者,必周女也”。
如此一來也名正言順了。
畢竟石碑上刻的字已然努力在通俗易懂了,隻差將話掰碎了說周寅能使大雍興盛繁榮。如今的大雍正處於動蕩之中,有這樣一則預言,哪怕是虛無縹緲的,也叫人趨之若鶩。
陛下聞石碑之事親迎其碑,其後便往太廟祭告天地。天地回應以“吉”,於是皇上與先太子妃周女郎的婚事終於定下。
如今周寅先太子妃的名頭非但不讓人忌諱,反而是某種應和了預言的存在。原本先太子若娶了周寅,大雍便該繁榮昌盛的。可惜先太子福薄,婚事未成便去了。
不過為時不晚,新皇立周女郎為後也是可以的。
第299章
過了除夕又一年。雖然如今距先皇駕崩不過半年, 但辭舊迎新,過了新春便算是新一年。新一年裏立後與改元等事都該被著手完成。
而自從陛下立後之事定下來後仿佛真應了石碑上的讖言一樣,大雍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
首先是願望被滿足的皇上終於改過自新, 不再像過去一樣日日望妻石般守在謝家, 開始料理國事。積攢下來的奏折被他很快地處理好, 一開始朝臣們還擔心他隻追求數量不重視質量亂改一通,然而奏折分發到各地大臣手上時臣子們才發現他對各地情況十分了解, 提出的政策也言之有物。
與過去他小心翼翼地批閱相比, 他如今似乎得了觀音大士玉淨瓶中甘露水的點化, 下筆果決,用詞精準幹練,絕不瞻前顧後, 完全沒了過去批閱時因為底氣不足而導致的用詞心虛。
送到地方的奏章是看不到了,但中央上書還是有下發到各人手中,不涉重大機密者倒是可以供人參閱。
輔政大臣們坐在一處細品陛下新批的奏章, 滿口都是一個“妙”字。
而陛下前後轉變如此之大,未免叫人嘀咕不已。
“難不成真是石碑顯靈?”
這話一出當即招致諸多白眼。
“那石碑是怎麽一回事旁人不知倒罷了, 你難道也不知?”
石碑之事是在坐諸位商議著來的,準確來說世上根本沒有什麽天生石碑,都是人為。
偏偏皇上的進步之大使得製碑的始作俑者都開始恍惚, 難道石碑之說當真靈驗?
也是亂七八糟的。
皇上的改變是一回事, 另一樁讓人覺得大雍越來越好的事則在於立後之事定下後天氣竟然開始回暖。
今年冬日是出奇的冷, 各地受陛下降旨,已經做好應對嚴寒的準備。然而本是難捱的冷冬在皇上祭告天地後竟然漸漸轉暖, 眼見著大地春回。
縱然子不語怪力亂神, 但這樣的奇異景象也的確讓人驚異。
民間悄然生出與未來皇後周寅有關的流言。
傳說周皇後嚐息洛珈山上, 夢與觀音大士授書。菩薩隨聲應感, 動念垂慈,不忍人世疾苦,特遣之為使下凡救渡眾生。
傳言傳得有鼻子有眼,便是文武百官聽了也不由有片刻的心向往之,不過轉而反應過來後又化成一道輕笑。
傳便傳吧,人們在困苦時的確是需要一樣精神支撐。而周皇後作為大雍的皇後來作為人們的精神支撐至少有利於大雍的穩定,更何況以陛下對周女郎的癡迷他是巴不得有這樣的流言蜚語。是以對於這道傳言,大雍完全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任由傳揚。
枝頭的迎春花開了第一束,立後前的諸項流程終於走完。
與尋常百姓成婚過程差不多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等等,但與尋常成婚相比又多了告期、告廟、冊後、命使奉迎、同牢與合香一係列步驟。
總之立後當日從天未亮便開始忙活,直到天光完全沒入黑暗才是堪堪忙完。
鍾鼓喧鳴便是昭告內外皇後入宮,帷帳之內早就擺好筵席等帝後用膳。雙方除去冠冕,換上常服,終於能好好吃今天以來的第一頓飯。
帝後成婚比常人還有一樣好處在於無人會鬧洞房。
饒是深知二人成婚也隻不過是多了一層名分罷了,沈蘭息今日依舊十分歡喜,翹起的嘴角不曾下來過。
待彼此落座,沈蘭息掃了眼侍奉的內侍們緩緩開口:“都下去吧。”
侍立在一旁等著引導二人喝合巹酒的尚宮愣住,提醒道:“陛下,還有步驟尚未走完。”
“不必管這些。”他淡然道。與其讓阿寅可能因為喝合巹酒之事而不自在,不如他主動放棄此事。
能與她成婚已經是上天給予的恩賜,他怎麽可以奢望更多?
尚宮從未遇到過這種禮儀走了一半不走的情況,一時半會兒也不知是該維持舊禮,還是聽陛下的話退下。
她僵在這裏,還是心地善良的周皇後不忍見她為難,溫柔開口:“還要做什麽?麻煩你來引導了。”
皇上向來冷情冷性,對周皇後卻聽之任之。她一開口,他便立刻一改剛才要趕人走的態度,突然包容道:“勞煩。”
尚宮頓時惶恐:“不敢當,隻欠最後一步,喝合巹酒。”
沈蘭息頓時擔憂地看向周寅,生怕她露出一點勉強來。
周寅卻隻是微微一笑,輕輕頷首。
尚宮倒了兩杯合巹酒,驗過毒後才將兩杯酒交予二人。
沈蘭息執酒杯,未飲便醺醺然,怎麽也沒想到還有這種好事!
“陛下,娘娘,請繞臂共飲合巹酒。”尚宮介紹得已經非常明白。
沈蘭息掌心發熱,幾乎拿不穩自己手中的小小酒杯。他顫抖著抬起舉著酒杯的手臂,讓一眾侍立的內侍們摸不著頭腦,總覺得陛下像是犯病了,但仔細看又不像,他好像隻是太高興了?
兩隻手臂像兩條盤踞的蛇一樣交纏在一起,沈蘭息哆哆嗦嗦地去喝酒杯中的酒水,看得眾人擔心不已。
相比於陛下,周皇後便表現出十分的坦然來。她輕抿酒盞,算是將流程走完。
尚宮鬆了口氣,總算沒有丟棄大雍的傳承。她說了兩句吉祥話便帶著內侍們退下,房中隻留皇上與周皇後兩人。
經此一事她算是看出些門道,陛下是個古怪性子,很不在意傳承,也不愛聽人勸導。反倒是周女郎和善可親,不忍讓人為難。
值得慶幸的便是皇上雖然不聽別人勸,但周皇後的話他卻還是聽的。而周皇後是好人,所以應當不會出大亂子。
這麽一想還是石碑說得對啊,興大雍者,必周女也,這倒是和他們在家時常流傳的話是一個道理。
娶妻當娶賢。
大雍有這樣一位賢後,自然隻會越來越好。
但不得不說絕大多數人都被慣性思維引導,以為大雍的興盛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位賢後。
事實上興大雍者也可以不是皇後,是皇上呢?
尚宮想著石碑的事,房中周寅與沈蘭息也在談論此事,更準確來說是沈蘭息隨意找話題與周寅閑聊。
能與周寅麵對麵地單獨坐在宮中吃飯對他來說是隻有夢中夢到才會發生的事,但現在真真切切地發生了,讓他總產生一種慌張來,一種怕好夢驚醒發現現實還是毫無起色的畏懼。所以他要拚命說話,來留住這段美好時光。
“阿寅,你要看看那道出土的碑嗎?”
周寅很驚訝:“你將它拿回來了?”
沈蘭息露出與有榮焉的神色:“是。”
周寅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發熱的臉道:“還是不要看了,石碑上的讖言太重,我怎麽當得起?或許說的‘周’不是我這個‘周’……”她顯示出一種不自信的羞澀來,與過往無異。
事實上她不去看的原因是她早就知道碑上寫的什麽。早到比提出建議的王大人還要早。
第300章
對於沈蘭息來說, 立周寅為後之後的日子都像是在做夢。
他是並不擅長打理朝政的人,做這個皇帝的每一天都有種被趕鴨子上架的痛苦。而周寅在很大程度上解救了他。
她懂朝政,而且懂得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厲害, 從臣子們的反應可以看出。過去他們看他時滿是敷衍與不信任, 如今見了他倒是帶著困惑與敬服。他在那些敬服中獲得了虛假的驕傲, 盡管他們的敬服他完全了解是出於阿寅的妙策。
他對她有關政治方麵的了解全在於大皇兄那一晚隨口同他提的,而他也的確是個並不稱職的皇帝, 讓阿寅接觸政事第一是為了給她提供一個表現自己的平台, 第二則是因為他一接手政治就隻想逃避。
在他看來這樣的日子已經是神仙日子。他並沒有什麽因為不如阿寅而生出來一些陰暗情緒, 相反,他很為周寅有這樣的能力而感到驕傲。如果不是將實話,即奏折全是皇後批改之事說出會使得大臣們炸開了鍋, 他的確很想大聲炫耀。
阿寅也很為他著想,沈蘭息甚至想阿寅應當隻是羞澀內斂,不擅長表達感情的。因為她為了他的名聲甚至會模仿他的字跡來讓他更輕鬆一些, 她學得很快,應當是很了解他。她對他好, 一如當時她在夜裏救了他一命一樣可靠。
每每這麽一想,沈蘭息就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人。唯一不太好的就是阿寅什麽事都不喜歡假以人手,她時常親力親為赴地方去為百姓解決問題, 而他卻不能隨隨便便離開皇宮的, 這讓他們並不能日日見麵。
但他是個懂事的人, 不會因為個人情緒而胡攪蠻纏。他不會給阿寅任何討厭他的機會。
對於文武百官來說,雖然有些不習慣陛下在立後之後飛快地成長起來, 但對於大雍能夠漸漸好起來他們還是鬆一口氣。至於對於陛下成長太快而攫取的權力越來越大與他們原本想象中的傀儡不同這點不快, 倒是被大雍的慢慢好轉而衝散不少。
畢竟三年前大雍儼然有國將不國的危險, 大臣們野心再大也不想當亡國的權臣。弄權的基礎是國還在, 國將不國,還有何權力可弄?甚至會遺臭萬年。
還有一點在於陛下收攏權力的手段並不狠辣果決,用一句很通俗的話說更像是在“溫水煮青蛙”。這份溫吞讓人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地才意識到陛下似乎從他們手中得到了太多東西。
陛下會先給予,給予的內容便很廣了。他似乎一下子變得學識淵博,無所不知,無論是什麽樣棘手的問題——地方暴動、糧食短缺、因溫暖而肆虐的疫病等等在他手上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他作為皇上,到哪裏去都是很重要的事。不比之前做皇子的時候逍遙,可以隨意出入宮闈,如今他到哪裏去都要一群禁衛軍來保護,需要慎之又慎,連出宮都要受到製約,更不必說要遠行。
而周寅為皇後,自然也受到森嚴的禮教與規矩的管束。但她卻能夠叫大臣們鬆口默許她到各不安定之地奔波,一是因為皇上的發瘋,即皇上說皇後可以不去,他親自去就好。那麽這麽一說,還是皇後去吧。所以說調和是多麽好用的方法,至少對於大雍的臣子們來說是這樣。
另一個原因則是一開始大臣們也覺得皇後躬親到各地去似乎太過平易近人,換言之就是自降身價。何況大雍從沒有哪個皇後會親身到民間去探望各地受苦受難的百姓,這總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臣子當中就有口無遮攔者陰陽怪氣道:“皇後娘娘這是什麽意思,真把自己當成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了?”
皇後向佛之事並不是秘密,平素她也像木胎泥塑的菩薩一樣至善至仁。無論善意惡意者都達成了一個共識,再加上傳言影響,於是周皇後在私底下多了一個外號——菩薩。
她的溫柔包容讓伺候之人們如沐春風,但在大臣們眼中則是顯得處事拖泥帶水了,她有著多餘且無用的慈悲。一位國家有這樣一位心善的皇後似乎是幸事,但對於她自己來說卻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一旦有新人入宮,皇後這樣的性格似乎很容易受到欺負,這讓宮中受過皇後恩惠的內侍與宮女們都暗暗著急。
話說回來,皇後親自到各地安撫百姓人人一開始都覺得是無稽之事,畢竟她被人私下叫“菩薩”,總不能真覺得自己是菩薩,到哪裏就能使哪裏的問題解決吧?
但出人意料的是……好像真的是這樣?周皇後所到之處苦百姓已久的問題都多多少少地得到了解決,人民能夠安定下來。
發生□□之處周皇後便帶來了精銳的軍隊平叛。她並未留了軍隊到後方躲著,而是坐鎮前方督戰。或許因為她的存在,連平叛這樣原本轟轟烈烈血腥肅殺的事情也變得似乎不那麽剛硬。
周皇後總是會在商議平叛之事中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並不強硬的要求大家服從她。因為她的身份,眾人雖然覺得她貿然插手是很不知天高地厚的事情,但裝樣子也要裝出認真聽的模樣,再好聲好氣地同她分析她的計劃有多麽淺薄。
隻是這麽一分析眾人忽然尷尬地發現……周皇後說的有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