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一愣,倒也很快接受,下意識問:“皇兄何日回來。”
“不回來了。”他挑挑眉道,“這位子朕坐著也沒什麽意思,平亂,打壓士族,任用寒門,尊王攘夷,發展民生……”
“該做的事朕都已經做了,剩下的又沒什麽挑戰性,就留給你吧。這個位子朕坐了十二年,實在乏味。”
這回梁王久久的愣住,一時之間,竟也不知自己應該擺出怎樣的神情來應對,大喜?亦或是推辭?好像都不是很恰當。
他隻好遵循本心問:“皇兄是要去找樂安妹妹嗎?”
桓羨淡淡地應:“嗯。”
曾經的他很在意這個位子,認為若無權力,他連庇護自己也做不到。可這些年,隨著心腹之患的相繼被解決,朝臣精明能幹,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他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輕,便開始厭倦起這種單調的生活。
另一麵,他對薛稚的想念愈來愈強烈,實在想見她一麵。又想到他放她走了這幾年,如若謝璟還活著,她理應也放下了。他們未必沒可能重新開始。
梁王也不知該說什麽好,皇兄曆來是極有主見之人,他勸不住,但退位之事何等重大,因而勸了又勸:“此事非同小可,還望皇兄三思啊。”
“沒什麽好思的,你不要,能接這個擔子的也不是沒有。”他皺眉說著。
忽又哼笑一聲:“桓瑾是個厲害的,隻怕你將來降不住。不過這也沒什麽,她終究姓桓,又是女子,就算生子也是外人的,朝臣不能同意。就算你降不住,將來,縉兒還是可以把位子奪回來。”
桓縉是梁王和何令菀的長子,雖才三歲,卻已能出口詠誦鳳凰之詩。正和他那個笨蛋女兒形成鮮明的對比。
梁王愈發尷尬,額上冷汗如滴,這一回,是連勸也不敢勸了,桓羨又道:“朕主意已定,去把大臣們都叫過來吧。”
當日,玉燭殿中頒下旨意,天子退位,禪位給皇太弟桓翰。
旨意一出,朝中自是掀開了轟然大波,無數勸諫的折子遞進玉燭殿,卻都無濟於事——天子主意已定,再難更改。
禪讓之禮前前後後忙碌了快一月,終於上巳之後完成,梁王繼承了皇位,冊發妻何氏為皇後,尊生母為皇太妃,將於次年改年號為永熙。
同時,為了安撫萬年公主,桓羨禪位之前也晉其為鎮國萬年長公主,增其食邑至一千五百戶,一眾昔年跟隨他的臣子各有加封。
馮整因年老請求辭官回鄉,伏胤則選擇了護衛左右。臨行之日,他又特意去到梁王府上,帶走了養在他身邊的樂安公主桓蓁。
蓁兒如今才四歲,她繼承了她母親的封號,因薛稚將她托付給何令菀,一直是跟著梁王夫婦生活,隻在初一十五才會進宮拜見父皇。
而桓羨性情嚴厲,每每她背不出詩書便要打她手心,因而父女倆關係並不親近,被帶走的時候,蓁兒更是抱著叔母的裙子嚎啕大哭,惹得何令菀也掉了眼淚,險些與他爭吵起來。
但終究他還是如願將蓁兒帶到了西去的馬車上,將她抱在膝上,看著她頸上係著的赤繩子,涼涼問:“知道該叫我什麽嗎?”
蓁兒還在用小胖手抹眼淚,粉雕玉堆的臉上掛著金豆豆,可憐極了。
她抽抽噎噎地喚:“阿、阿父。”
“知道就好。”桓羨嫌棄地用帕子替她擦了擦,“阿父是帶你去找阿母,你哭什麽呢。不許再哭。”
蓁兒一向怕他,眼下叔父叔母又都不在,明了自己是沒依靠的,當真止了眼淚。
又忍不住想那未曾謀麵的阿母是什麽模樣,叔母說她很溫柔,是迫不得已才不要她了的,那等見了麵之後呢,她會喜歡自己嗎?
——
涼州,敦煌郡。
城隍安泰,百姓康寧,來往商旅絡繹不絕。
香火旺盛的雷音寺裏,薛稚一身樸素的農婦裝扮,正立在解簽的禪房之外、隊伍之末,有些不安地等著禪師叫她進去。
青黛和木藍陪在她的身側。
她們是來解簽的。
她手裏還捏著方才求得的簽子。這些年,涼州大大小小的郡縣她幾乎都去過了,她打算去更遠的地方,去西域。
這些年,她所過寺廟,無不供設香火,無不求簽,而那些所求得的簽,無論僧廟道觀,無不告訴她他還活著。
她總要尋到他,才能心安。
幾人在外麵等了一陣,前一位求簽的香客出來後,便有小沙彌出來喚他們了。
走進禪房,薛稚虔誠地將所求得的簽子和謝璟的生辰八字奉上,細細說了自己所求之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閉目禪坐,手敲木魚,似進入禪定。
良久之後,手中的念珠才放下來,深深地歎了口氣。
“敢問女施主,所問之人,是你的什麽人。”
她猶豫了一瞬,才答:“是我的前夫。”
“大師,他還活著嗎?”見老和尚神色凝重,她忍不住追問。
“活著,但與女施主有緣無分。”
盡管幾乎每一位解簽的高僧或者道人都這樣告訴她,薛稚歡喜之中,也還是有些悲戚。她笑著連連說道:“活著便好,活著便好。”
她原也沒想再去打擾他、禍害他,隻要他活著,她便心滿意足了。
不想老和尚打量她的八字一晌,又微微笑了:
“我觀女施主的八字,似中桃花煞,當是有一段孽緣……”
她有些不好意思,微微低了臉:“是有一段……”
和尚歎道:“既是孽緣,何嚐又不是緣分呢。若是處置得當,孽緣也一樣可以化解為良緣。我觀女施主眉頭緊鎖,似憂慮過多,長久鬱積於心,困於情債,這對自己也無甚好處,女施主當看開些才是……”
薛稚想,她是能看開,可是他的強求傷害到了別人,找不到謝郎,她如何能釋懷。
然對方既是好意,她也隻有笑笑:“多謝大師,我記住了。”
從禪房中出來後,青黛和木藍便緊張地圍了上來:“怎麽樣?大師怎麽說?”
她微笑:“大師說謝郎還活著,我們很快就能找到他了。”
說著,她視線不經意劃過院門口墜滿許願紅綢的菩提樹,卻是一愣。
寺門那處,桓羨玄袍箭袖,衣著清貴,正不耐煩地抱著個小女孩往樹上掛著紅綢。
他身側還立著伏胤。察覺她目光,他愣怔地輕喚了聲“陛下”,桓羨回過視線來,亦是愣住。
寺廟中人影幢幢,二人眼中卻唯能盛下彼此。而當見到那朝思暮想的人,見她麵上如覆冰霜,桓羨的第一反應,竟是有些心虛。
他抱著蓁兒稍稍走近了些,神色不自然地與她解釋:
“我沒跟蹤你,是蓁兒在外麵瞧見樹上的紅綢非要進來。”
“我隻知道你在敦煌,沒想到會在這處碰見。”
蓁兒……
薛稚的目光掠過他,落在他懷中粉妝玉琢、一臉茫然的稚女身上。
蓁兒……這是她的蓁兒嗎?
她目光不由得柔和下來,情不自禁地走近幾步,然步子才一跨出,又回過了神來,冷冰冰地問:“你來做什麽。”
她隻覺得她在歲月裏平和消弭下去的恨意,此刻又忍不住泛起了波瀾。
果然啊……果然啊……這個人,從來就沒有變過。
“女兒說想你,我就帶她來了。”桓羨說著。
又放下桓蓁,輕輕拍著她的肩,道:“蓁兒,這就是阿母,過去吧。”
父皇的語氣是前所未有的溫和,桓蓁本能地有些疑惑,但她年紀尚小,連疑惑也沒察覺出,依言朝那正緊張望著自己的美婦人走去。
“阿母。”她按照父皇教過的無數遍那樣,櫻桃小口微啟,乖乖糯糯地喚道。
薛稚隻覺心尖一抽,兩行淚水不自禁地滑下兩頰。應了一聲“哎”,將蓁兒抱在了懷裏,止不住地淚水長流。
蓁兒又在她側頰上親了一下,童音稚嫩地問:“阿父說阿母在生我們的氣,所以才離開蓁兒,現在蓁兒已經長大了,蓁兒會很乖的,不會再惹阿母生氣了。阿母還要我們嗎?”
我們?
薛稚一聽便明了這話是誰教的,當真是又氣又無可奈何。她笑著親了蓁兒的小臉蛋,道:“阿母要蓁兒啊,從前是阿母不好,以後,阿母不會再丟下蓁兒了。”
“走吧,咱們回家去。”
說著,她抱著蓁兒徑直朝寺院外走,始終也沒瞧桓羨一眼。
早已愣住的青黛木藍也隻好跟上,女郎不開口,她們也不好招呼他走。隻朝他行了行禮便過去了。
她走得這樣毫無留念,甚至正眼也沒瞧他一眼,桓羨的臉色霎時便不是很好。
好在這時蓁兒回過頭來,有些忐忑地喚了一聲“阿父”,桓羨微咳一聲,順理成章地跟上去:
“你不要去西域了,我已得了消息,他和那戶高昌人家已經搬走,似乎是要來涼州。”
“你就待在敦煌,興許不久,關塞那邊就能傳來消息……”
薛稚忍無可忍:“……閉嘴。”
幾人離開後,又有一位老者在一名小女孩和一名青年的陪伴下途徑寺廟。三人皆是胡人打扮,那小女孩正拉著長者的衣裳,以高昌話道:
“爺爺,這裏有座寺廟。”
“我們也去算一卦吧,算算木頭什麽時候才能想起來他的家人啊。都三年了,他的家人該多擔心他啊。”
“也好。”老人道,又以並不流利的漢話招呼跟隨在後的那名青年男子,“護翰,我們去求一卦吧。也好早日找到你的家人。”
護翰是他給跟在他們身後的青年取的高昌名字。
老人是遊商,三年前從涼州買賣貨物回家的路上,撿到了這個滾落在雪地裏奄奄一息的漢人男子。
當時他受了很重的傷,險些就沒能救過來,等到醒來,更因頭磕在石頭上而前塵盡忘。老人可憐他,就收留了他,猜測他是漢人,積攢了幾年銀錢後帶他來涼州尋親。
可惜這麽多年過去,他也還是什麽都想不起來。
青年生得俊朗,身影頎長,昂勢如竹,雖著稍顯陳舊的胡人衣裳,卻如玉樹一般卓犖不群,姿容清雋雅逸,落落俊美。
他轉過目來,微微一笑,有如蓮生水上:“好。”
方才,他好似聽見了一道很熟悉的聲音,但還未聽清便被周圍的人聲隔斷。
他不知道那是誰,隻本能地覺得是他生命裏很重要的人,碧落黃泉,莫敢相忘。當是,他的妻子。
他記得曾和她攜手陌上,記得曾和她鬧市看燈,也記得他們在月下盟誓,生生世世,都要在一起。
唯獨記不住她的臉,和她的名字、她的聲音。
他也不知道自己叫什麽名字,不知道,自己來自何方,他隻知道他一定要回到建康,他的妻子,還在家中等他。
他又什麽時候才能想起來,回到她的身邊呢。
明天吧,也許明天,他就能回到那個叫建康的地方,回到她的身邊。
等到那時候,他們再不會有片刻的分離。
“不回來了。”他挑挑眉道,“這位子朕坐著也沒什麽意思,平亂,打壓士族,任用寒門,尊王攘夷,發展民生……”
“該做的事朕都已經做了,剩下的又沒什麽挑戰性,就留給你吧。這個位子朕坐了十二年,實在乏味。”
這回梁王久久的愣住,一時之間,竟也不知自己應該擺出怎樣的神情來應對,大喜?亦或是推辭?好像都不是很恰當。
他隻好遵循本心問:“皇兄是要去找樂安妹妹嗎?”
桓羨淡淡地應:“嗯。”
曾經的他很在意這個位子,認為若無權力,他連庇護自己也做不到。可這些年,隨著心腹之患的相繼被解決,朝臣精明能幹,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他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輕,便開始厭倦起這種單調的生活。
另一麵,他對薛稚的想念愈來愈強烈,實在想見她一麵。又想到他放她走了這幾年,如若謝璟還活著,她理應也放下了。他們未必沒可能重新開始。
梁王也不知該說什麽好,皇兄曆來是極有主見之人,他勸不住,但退位之事何等重大,因而勸了又勸:“此事非同小可,還望皇兄三思啊。”
“沒什麽好思的,你不要,能接這個擔子的也不是沒有。”他皺眉說著。
忽又哼笑一聲:“桓瑾是個厲害的,隻怕你將來降不住。不過這也沒什麽,她終究姓桓,又是女子,就算生子也是外人的,朝臣不能同意。就算你降不住,將來,縉兒還是可以把位子奪回來。”
桓縉是梁王和何令菀的長子,雖才三歲,卻已能出口詠誦鳳凰之詩。正和他那個笨蛋女兒形成鮮明的對比。
梁王愈發尷尬,額上冷汗如滴,這一回,是連勸也不敢勸了,桓羨又道:“朕主意已定,去把大臣們都叫過來吧。”
當日,玉燭殿中頒下旨意,天子退位,禪位給皇太弟桓翰。
旨意一出,朝中自是掀開了轟然大波,無數勸諫的折子遞進玉燭殿,卻都無濟於事——天子主意已定,再難更改。
禪讓之禮前前後後忙碌了快一月,終於上巳之後完成,梁王繼承了皇位,冊發妻何氏為皇後,尊生母為皇太妃,將於次年改年號為永熙。
同時,為了安撫萬年公主,桓羨禪位之前也晉其為鎮國萬年長公主,增其食邑至一千五百戶,一眾昔年跟隨他的臣子各有加封。
馮整因年老請求辭官回鄉,伏胤則選擇了護衛左右。臨行之日,他又特意去到梁王府上,帶走了養在他身邊的樂安公主桓蓁。
蓁兒如今才四歲,她繼承了她母親的封號,因薛稚將她托付給何令菀,一直是跟著梁王夫婦生活,隻在初一十五才會進宮拜見父皇。
而桓羨性情嚴厲,每每她背不出詩書便要打她手心,因而父女倆關係並不親近,被帶走的時候,蓁兒更是抱著叔母的裙子嚎啕大哭,惹得何令菀也掉了眼淚,險些與他爭吵起來。
但終究他還是如願將蓁兒帶到了西去的馬車上,將她抱在膝上,看著她頸上係著的赤繩子,涼涼問:“知道該叫我什麽嗎?”
蓁兒還在用小胖手抹眼淚,粉雕玉堆的臉上掛著金豆豆,可憐極了。
她抽抽噎噎地喚:“阿、阿父。”
“知道就好。”桓羨嫌棄地用帕子替她擦了擦,“阿父是帶你去找阿母,你哭什麽呢。不許再哭。”
蓁兒一向怕他,眼下叔父叔母又都不在,明了自己是沒依靠的,當真止了眼淚。
又忍不住想那未曾謀麵的阿母是什麽模樣,叔母說她很溫柔,是迫不得已才不要她了的,那等見了麵之後呢,她會喜歡自己嗎?
——
涼州,敦煌郡。
城隍安泰,百姓康寧,來往商旅絡繹不絕。
香火旺盛的雷音寺裏,薛稚一身樸素的農婦裝扮,正立在解簽的禪房之外、隊伍之末,有些不安地等著禪師叫她進去。
青黛和木藍陪在她的身側。
她們是來解簽的。
她手裏還捏著方才求得的簽子。這些年,涼州大大小小的郡縣她幾乎都去過了,她打算去更遠的地方,去西域。
這些年,她所過寺廟,無不供設香火,無不求簽,而那些所求得的簽,無論僧廟道觀,無不告訴她他還活著。
她總要尋到他,才能心安。
幾人在外麵等了一陣,前一位求簽的香客出來後,便有小沙彌出來喚他們了。
走進禪房,薛稚虔誠地將所求得的簽子和謝璟的生辰八字奉上,細細說了自己所求之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閉目禪坐,手敲木魚,似進入禪定。
良久之後,手中的念珠才放下來,深深地歎了口氣。
“敢問女施主,所問之人,是你的什麽人。”
她猶豫了一瞬,才答:“是我的前夫。”
“大師,他還活著嗎?”見老和尚神色凝重,她忍不住追問。
“活著,但與女施主有緣無分。”
盡管幾乎每一位解簽的高僧或者道人都這樣告訴她,薛稚歡喜之中,也還是有些悲戚。她笑著連連說道:“活著便好,活著便好。”
她原也沒想再去打擾他、禍害他,隻要他活著,她便心滿意足了。
不想老和尚打量她的八字一晌,又微微笑了:
“我觀女施主的八字,似中桃花煞,當是有一段孽緣……”
她有些不好意思,微微低了臉:“是有一段……”
和尚歎道:“既是孽緣,何嚐又不是緣分呢。若是處置得當,孽緣也一樣可以化解為良緣。我觀女施主眉頭緊鎖,似憂慮過多,長久鬱積於心,困於情債,這對自己也無甚好處,女施主當看開些才是……”
薛稚想,她是能看開,可是他的強求傷害到了別人,找不到謝郎,她如何能釋懷。
然對方既是好意,她也隻有笑笑:“多謝大師,我記住了。”
從禪房中出來後,青黛和木藍便緊張地圍了上來:“怎麽樣?大師怎麽說?”
她微笑:“大師說謝郎還活著,我們很快就能找到他了。”
說著,她視線不經意劃過院門口墜滿許願紅綢的菩提樹,卻是一愣。
寺門那處,桓羨玄袍箭袖,衣著清貴,正不耐煩地抱著個小女孩往樹上掛著紅綢。
他身側還立著伏胤。察覺她目光,他愣怔地輕喚了聲“陛下”,桓羨回過視線來,亦是愣住。
寺廟中人影幢幢,二人眼中卻唯能盛下彼此。而當見到那朝思暮想的人,見她麵上如覆冰霜,桓羨的第一反應,竟是有些心虛。
他抱著蓁兒稍稍走近了些,神色不自然地與她解釋:
“我沒跟蹤你,是蓁兒在外麵瞧見樹上的紅綢非要進來。”
“我隻知道你在敦煌,沒想到會在這處碰見。”
蓁兒……
薛稚的目光掠過他,落在他懷中粉妝玉琢、一臉茫然的稚女身上。
蓁兒……這是她的蓁兒嗎?
她目光不由得柔和下來,情不自禁地走近幾步,然步子才一跨出,又回過了神來,冷冰冰地問:“你來做什麽。”
她隻覺得她在歲月裏平和消弭下去的恨意,此刻又忍不住泛起了波瀾。
果然啊……果然啊……這個人,從來就沒有變過。
“女兒說想你,我就帶她來了。”桓羨說著。
又放下桓蓁,輕輕拍著她的肩,道:“蓁兒,這就是阿母,過去吧。”
父皇的語氣是前所未有的溫和,桓蓁本能地有些疑惑,但她年紀尚小,連疑惑也沒察覺出,依言朝那正緊張望著自己的美婦人走去。
“阿母。”她按照父皇教過的無數遍那樣,櫻桃小口微啟,乖乖糯糯地喚道。
薛稚隻覺心尖一抽,兩行淚水不自禁地滑下兩頰。應了一聲“哎”,將蓁兒抱在了懷裏,止不住地淚水長流。
蓁兒又在她側頰上親了一下,童音稚嫩地問:“阿父說阿母在生我們的氣,所以才離開蓁兒,現在蓁兒已經長大了,蓁兒會很乖的,不會再惹阿母生氣了。阿母還要我們嗎?”
我們?
薛稚一聽便明了這話是誰教的,當真是又氣又無可奈何。她笑著親了蓁兒的小臉蛋,道:“阿母要蓁兒啊,從前是阿母不好,以後,阿母不會再丟下蓁兒了。”
“走吧,咱們回家去。”
說著,她抱著蓁兒徑直朝寺院外走,始終也沒瞧桓羨一眼。
早已愣住的青黛木藍也隻好跟上,女郎不開口,她們也不好招呼他走。隻朝他行了行禮便過去了。
她走得這樣毫無留念,甚至正眼也沒瞧他一眼,桓羨的臉色霎時便不是很好。
好在這時蓁兒回過頭來,有些忐忑地喚了一聲“阿父”,桓羨微咳一聲,順理成章地跟上去:
“你不要去西域了,我已得了消息,他和那戶高昌人家已經搬走,似乎是要來涼州。”
“你就待在敦煌,興許不久,關塞那邊就能傳來消息……”
薛稚忍無可忍:“……閉嘴。”
幾人離開後,又有一位老者在一名小女孩和一名青年的陪伴下途徑寺廟。三人皆是胡人打扮,那小女孩正拉著長者的衣裳,以高昌話道:
“爺爺,這裏有座寺廟。”
“我們也去算一卦吧,算算木頭什麽時候才能想起來他的家人啊。都三年了,他的家人該多擔心他啊。”
“也好。”老人道,又以並不流利的漢話招呼跟隨在後的那名青年男子,“護翰,我們去求一卦吧。也好早日找到你的家人。”
護翰是他給跟在他們身後的青年取的高昌名字。
老人是遊商,三年前從涼州買賣貨物回家的路上,撿到了這個滾落在雪地裏奄奄一息的漢人男子。
當時他受了很重的傷,險些就沒能救過來,等到醒來,更因頭磕在石頭上而前塵盡忘。老人可憐他,就收留了他,猜測他是漢人,積攢了幾年銀錢後帶他來涼州尋親。
可惜這麽多年過去,他也還是什麽都想不起來。
青年生得俊朗,身影頎長,昂勢如竹,雖著稍顯陳舊的胡人衣裳,卻如玉樹一般卓犖不群,姿容清雋雅逸,落落俊美。
他轉過目來,微微一笑,有如蓮生水上:“好。”
方才,他好似聽見了一道很熟悉的聲音,但還未聽清便被周圍的人聲隔斷。
他不知道那是誰,隻本能地覺得是他生命裏很重要的人,碧落黃泉,莫敢相忘。當是,他的妻子。
他記得曾和她攜手陌上,記得曾和她鬧市看燈,也記得他們在月下盟誓,生生世世,都要在一起。
唯獨記不住她的臉,和她的名字、她的聲音。
他也不知道自己叫什麽名字,不知道,自己來自何方,他隻知道他一定要回到建康,他的妻子,還在家中等他。
他又什麽時候才能想起來,回到她的身邊呢。
明天吧,也許明天,他就能回到那個叫建康的地方,回到她的身邊。
等到那時候,他們再不會有片刻的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