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點了點頭,教書人說他也做不到,老和尚就心安一分,卻多了一分不忍心。這片無憂之地,遠不是所有人的無憂之地。對所有人來說,都不是無憂之地。五十步笑百步,真的不難,似乎很合情合理。至少這裏,是被認可的,老和尚覺得這一點比其他地方強。
“信使可覆,器欲難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老和尚心中悲苦。
“既然李公子沒有什麽算計,為何還要留在這裏呢?”說到底,老和尚還是不信任李西山。若是和那一夥行商一起離開,老和尚都不用多想,和以前一樣,讓他們完全消失便是。可是李西山這個讀書人,先離開,後返回,反而讓老和尚沒有了動手的理由。
李西山看了看楊見山,楊見山下意識抬頭。
相看兩不厭,還是相看兩厭?老和尚覺得都有,這麽不相同的兩個人,老和尚第一次見,如此不同,卻給老和尚一種水乳交融的感覺,老和尚就有些納悶了。
偏偏不能問。不管李西山給出什麽答案,老和尚都覺得對自己來說,不會是什麽好事。
“知道為何叫心相寺嗎?”
老和尚自問自答,“以己見心中相,以心中相觀己,心外再無身外人。”
老和尚點點頭,對自己剛剛想到的這個說法相當滿意。不過心中相和身外人,都不是什麽外人。再也沒有相看兩厭的念頭了,當然,還是不能做到一別兩寬。隻要還有這個意識,自己就無法真正掌握這片天地。
老和尚收起手中棋子,“做到好,還是做不到好呢?或者說做不到時想做到,做到時反而······有些後悔?”
李西山搖了搖頭,“和尚做不到,別人更做不到了。”
老和尚聽到李西山一句肺腑之言,卻無奈搖頭,聽說有人不止做到了一別兩寬,不過真假難說。
但是在自己看來,不管真假,都已經超出自己太多。
大道之上,並不追求一人獨行,但是大道之所以是大道,還不是真正走上去的人少嗎?試想人人都走在大道上,什麽樣的大道能暢通無阻?
老和尚不再下棋,心中念頭卻搖擺不定。
老和尚再看一眼楊見山,“歲月悠悠,人生百年,哪一個更長一些?對一個人來說,沒什麽區別。對我,卻不一樣。”老和尚猶豫了一下,“也許,對李公子來說,也不一樣。”
老和尚似乎有詢問的意思,楊見山等了一會,搖了搖頭,真的不知道,都不知道老和尚要問什麽,怎麽回答?
老和尚無可奈何,“無憂之人,不是真無憂,其實恰恰相反。”老和尚確定無誤,“都不能說忘憂,是真正的大憂在我,爭取做到我不為大憂所累。”
老和尚更加無奈,這世間,找張白紙都難,更何況,要讓白紙各種顏色都染盡,卻還要保持白紙本色,紙做不到,人又何堪?
老和尚伸手往空中一抓,一顆白色珠子被老和尚虛懸手心。
楊見山目瞪口呆,天空中依然有一輪明月,神韻已失。
白色珠子一片混沌,隻在老和尚手心處微微有些亮光。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算不算贏?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算不算輸?在我這邊,不要想著占便宜,沒機會。”
“有作惡能力,而不去行惡事,算不算善行?明明可以阻止惡行,卻袖手旁觀,是不是為惡?善惡都在我,哪裏有什麽善惡?”
“若殺一人可救千人萬人,這人該不該死?若死千人萬人可救一人,這一人能不能救?除我之外,其他人,根本不用考慮。”
老和尚連問三個問題,然後自問自答,沒等李西山說話,老和尚搖了搖頭,“所以,本心之內,都不是問題。”
李西山皺著眉頭,楊見山更是雲裏霧裏。
“小鎮當初確實不大,現在就大了?”老和尚搖搖頭,“我看未必。”
“李公子說得,李先生卻說不得?衲子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對的。”老和尚感歎一聲,“本心無是非可言,做後無是非可管,是此生無可奈何事。”
李西山終於要說話,卻被老和尚止住,“修行之法,就是追求一個不死,不死之法求不得,那就求一個輪回。老道士修長生,卻求不得真長生。讀書人重身外,卻忘了根本。大和尚不生不死,可得輪回。”
老和尚神采奕奕,朝李西山眨眨眼,再看看楊見山,然後轉過頭看著李西山,“這幾句話,能不能麵見佛祖而無愧?”
李西山想了想,“不能。”
老和尚歎息一聲,是真的見不到佛祖。
即便見到佛祖,也不知道佛祖就在眼前。
就像那時候看教書人,就像一個騙子一樣,總覺得不如自己讀書來得安穩,數千年間,可惜就遇到一次。
騎牛的道士,老和尚沒見過一萬,也見過八千,終究無話可說,即便次次是真,也是次次錯過。說到底,還是本心如此。
其實老和尚也不敢確定那個教書人就是教書人,說不定就真的隻是個教書人,隻是老和尚覺得現在的學問還是沒有他高罷了。要真是一個普通教書人,老和尚搖搖頭,那就隻能用術業有專攻來解釋了。
道法高,佛法遠。
那個很有古風的教書人說過,讀書人的學問,首要落在低處,行在眼前。老和尚覺得太對了,就是因為太對了,反而並不會覺得高深莫測。
老和尚想了想教書人說過的這句話,更加淒苦。一心比高,真到了高處,就真的高嗎?老和尚覺得即便見到佛祖,知道佛祖就在眼前,也更加心虛,抬不起頭。
“無憂之人,是確定沒有了。無憂之地,真的無憂嗎?無非靠大規矩壓人。大大小小的規矩壓在誰的頭頂上?最終又能護住多少人?”老和尚終究不舍得放手,麵色淒苦。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的哪門子佛?”老和尚掩飾不住的鄙夷神色,“其實道理根本不存在的,不過是蠱惑人心的手段罷了——就是糊弄人。實在解決不了,不翻篇,還能怎樣?不過對於阻止人心向下,還是有點用處。雖然有些用處,卻都在讀書人口中,佛門萬萬出不得這般言語。”
“信使可覆,器欲難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老和尚心中悲苦。
“既然李公子沒有什麽算計,為何還要留在這裏呢?”說到底,老和尚還是不信任李西山。若是和那一夥行商一起離開,老和尚都不用多想,和以前一樣,讓他們完全消失便是。可是李西山這個讀書人,先離開,後返回,反而讓老和尚沒有了動手的理由。
李西山看了看楊見山,楊見山下意識抬頭。
相看兩不厭,還是相看兩厭?老和尚覺得都有,這麽不相同的兩個人,老和尚第一次見,如此不同,卻給老和尚一種水乳交融的感覺,老和尚就有些納悶了。
偏偏不能問。不管李西山給出什麽答案,老和尚都覺得對自己來說,不會是什麽好事。
“知道為何叫心相寺嗎?”
老和尚自問自答,“以己見心中相,以心中相觀己,心外再無身外人。”
老和尚點點頭,對自己剛剛想到的這個說法相當滿意。不過心中相和身外人,都不是什麽外人。再也沒有相看兩厭的念頭了,當然,還是不能做到一別兩寬。隻要還有這個意識,自己就無法真正掌握這片天地。
老和尚收起手中棋子,“做到好,還是做不到好呢?或者說做不到時想做到,做到時反而······有些後悔?”
李西山搖了搖頭,“和尚做不到,別人更做不到了。”
老和尚聽到李西山一句肺腑之言,卻無奈搖頭,聽說有人不止做到了一別兩寬,不過真假難說。
但是在自己看來,不管真假,都已經超出自己太多。
大道之上,並不追求一人獨行,但是大道之所以是大道,還不是真正走上去的人少嗎?試想人人都走在大道上,什麽樣的大道能暢通無阻?
老和尚不再下棋,心中念頭卻搖擺不定。
老和尚再看一眼楊見山,“歲月悠悠,人生百年,哪一個更長一些?對一個人來說,沒什麽區別。對我,卻不一樣。”老和尚猶豫了一下,“也許,對李公子來說,也不一樣。”
老和尚似乎有詢問的意思,楊見山等了一會,搖了搖頭,真的不知道,都不知道老和尚要問什麽,怎麽回答?
老和尚無可奈何,“無憂之人,不是真無憂,其實恰恰相反。”老和尚確定無誤,“都不能說忘憂,是真正的大憂在我,爭取做到我不為大憂所累。”
老和尚更加無奈,這世間,找張白紙都難,更何況,要讓白紙各種顏色都染盡,卻還要保持白紙本色,紙做不到,人又何堪?
老和尚伸手往空中一抓,一顆白色珠子被老和尚虛懸手心。
楊見山目瞪口呆,天空中依然有一輪明月,神韻已失。
白色珠子一片混沌,隻在老和尚手心處微微有些亮光。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算不算贏?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算不算輸?在我這邊,不要想著占便宜,沒機會。”
“有作惡能力,而不去行惡事,算不算善行?明明可以阻止惡行,卻袖手旁觀,是不是為惡?善惡都在我,哪裏有什麽善惡?”
“若殺一人可救千人萬人,這人該不該死?若死千人萬人可救一人,這一人能不能救?除我之外,其他人,根本不用考慮。”
老和尚連問三個問題,然後自問自答,沒等李西山說話,老和尚搖了搖頭,“所以,本心之內,都不是問題。”
李西山皺著眉頭,楊見山更是雲裏霧裏。
“小鎮當初確實不大,現在就大了?”老和尚搖搖頭,“我看未必。”
“李公子說得,李先生卻說不得?衲子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對的。”老和尚感歎一聲,“本心無是非可言,做後無是非可管,是此生無可奈何事。”
李西山終於要說話,卻被老和尚止住,“修行之法,就是追求一個不死,不死之法求不得,那就求一個輪回。老道士修長生,卻求不得真長生。讀書人重身外,卻忘了根本。大和尚不生不死,可得輪回。”
老和尚神采奕奕,朝李西山眨眨眼,再看看楊見山,然後轉過頭看著李西山,“這幾句話,能不能麵見佛祖而無愧?”
李西山想了想,“不能。”
老和尚歎息一聲,是真的見不到佛祖。
即便見到佛祖,也不知道佛祖就在眼前。
就像那時候看教書人,就像一個騙子一樣,總覺得不如自己讀書來得安穩,數千年間,可惜就遇到一次。
騎牛的道士,老和尚沒見過一萬,也見過八千,終究無話可說,即便次次是真,也是次次錯過。說到底,還是本心如此。
其實老和尚也不敢確定那個教書人就是教書人,說不定就真的隻是個教書人,隻是老和尚覺得現在的學問還是沒有他高罷了。要真是一個普通教書人,老和尚搖搖頭,那就隻能用術業有專攻來解釋了。
道法高,佛法遠。
那個很有古風的教書人說過,讀書人的學問,首要落在低處,行在眼前。老和尚覺得太對了,就是因為太對了,反而並不會覺得高深莫測。
老和尚想了想教書人說過的這句話,更加淒苦。一心比高,真到了高處,就真的高嗎?老和尚覺得即便見到佛祖,知道佛祖就在眼前,也更加心虛,抬不起頭。
“無憂之人,是確定沒有了。無憂之地,真的無憂嗎?無非靠大規矩壓人。大大小小的規矩壓在誰的頭頂上?最終又能護住多少人?”老和尚終究不舍得放手,麵色淒苦。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的哪門子佛?”老和尚掩飾不住的鄙夷神色,“其實道理根本不存在的,不過是蠱惑人心的手段罷了——就是糊弄人。實在解決不了,不翻篇,還能怎樣?不過對於阻止人心向下,還是有點用處。雖然有些用處,卻都在讀書人口中,佛門萬萬出不得這般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