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才趕緊別過頭來,抱起拳,卻一下子楞在那裏。
“小弟李西山啊!”
“李賢弟!何時來了此處?”張秀才熱淚盈眶,激動得淚水馬上要流下來了。
劉寡婦目瞪口呆,看著那自稱李西山的青衫讀書人,一時間忘了繼續罵人,更是無論如何也收不回眼神。
“這位······是嫂夫人?”
劉寡婦年輕,和張秀才年齡相仿,不過,這自稱李西山的讀書人剛剛過來,沒聽到這一大籮筐罵人的言語?二裏路之外,也聽得清楚!
張秀才嘴張得有兩個饅頭大,來不及解釋,劉寡婦卻捂著臉,哭著跑了。
劉寡婦雖然年輕,也沒生過孩子,卻已經嫁過人的,哪裏容得下被人這般輕薄?
張秀才大囧,拉著李西山的衣袖,往學塾裏麵請。
李西山和楊見山跟著走進學塾,張秀才把學塾門關上,在門縫裏看著在遠處張望的人都散了,才把門關嚴,張秀才長出一口氣,“賢弟今日救命之恩,愚兄沒齒難忘!”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罷了。”
李西山擺擺手,趕忙謙讓,這張秀才是吃了讀多聖賢書的虧,有些話罵不出口,要不然,哪裏會輸得這麽慘?
張秀才哀歎一聲,既歎息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也驚歎這相貌非凡的讀書人腦洞極大,腦子轉得賊快。
“賢弟如何認得愚兄?”說著話,張秀才趕忙搬過來兩張凳子,放在自己教學用的桌子旁邊,李西山一屁股坐下,楊見山把小竹箱放下,也坐在桌旁。
張秀才最後落座。
李西山咳了兩聲,咽了口唾沫潤潤嗓子。
張秀才趕忙倒了茶水,楊見山也有一杯。
李西山喝了兩口,才開口說道:“小弟到這裏也沒幾天,聽吳縣令說起張兄在此處辦了學塾,萬分仰慕,就趕過來看看。”
李西山趕忙又加了一句,“吳縣令本來要一起過來,實在是公務繁忙,所以······”
張秀才幹咳兩聲,摸了摸脖子,有些不自然,也給自己倒了碗茶水,喝了一小口,才緩緩說道:“那吳縣令,如何說?”
李西山放下茶碗,正襟危坐,“吳縣令說起張兄,十分佩服,說他當這狗屁縣令,萬分汗顏。”
張秀才皺了皺眉,李西山繼續說,“張兄在此處開學塾,自然不為那黃白之物,這份一心為老百姓著想的情懷,委實令人敬仰。”
張秀才斟酌一番,再三看了李西山幾眼,“李賢弟來此······”
李西山有些心虛,說出的話,卻豪情萬丈,“小弟在家鄉還未取得功名,離進京趕考還差了不少火候,幹脆趁著年輕,出來遊曆大好河山。萬卷書,可以留著慢慢讀,這萬裏路,要是老了,就沒法走了。”
李西山說完,看了看楊見山,楊見山微微皺眉,點了兩下頭。
張秀才看了看李西山那身熨帖嶄新的儒衫,略微鬆了口氣,“這萬裏路,賢弟才剛開始?”
“非也,”李西山搖了搖頭,“到這裏,剛好是一萬裏。”
張秀才心中一緊,眉頭又皺了起來,“賢弟接下來有何打算?”
李西山略微沉吟一番,字斟句酌,“相對於萬卷書,似乎萬裏路不算什麽。”李西山瞄了一眼張秀才,見對方隻是皺眉,卻沒說什麽,便以手指輕點桌麵,繼續說道:“古人雲,‘行百裏者半九十’,其實道理沒有講透。”
張秀才實在納悶,“此話怎講?”看字麵意思牽扯極深,本來意思,其實牽扯不大。
李西山往前挪了挪屁股,身體前傾,雙臂壓在桌上,離張秀才更近一些,“不瞞張兄,小弟形單影隻,自幼孤苦,直到如今,並無半點依靠。”
說到此處,李西山深吸一口氣,需要控製一下情緒,讓那眼中霧氣淡一些,雙眼不至於太過朦朧。
李西山歎息一聲,緊接著再灑然一笑,“然則苦難並沒有壓倒小弟。”
李西山再次停頓,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小弟十餘年寒窗苦讀,不曾跨出大門半步,飽讀聖賢書,終於明白了許多道理。”
張秀才不由自主跟著點頭,看起來既有感同身受,也有對李西山的同情。
李西山神情堅定,“我輩讀書人,斷然不可做那隻讀死書的書呆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是讀出個三花聚頂,得道長生,也不過是放在屋子裏的擺放物件,於己,於人,於家,於國,有何益處?”
張秀才點了點頭,自然認同,“那行百裏者半九十······”
李西山擺擺手,示意張秀才莫慌,然後朝楊見山招了招手。
楊見山微微一愣。
就在楊見山就要有所動作的時候,李西山已經搶在楊見山前麵,打開小竹箱,“想來張兄還未用過晚飯,小弟這邊還有一些路上買來的吃食,不如趁此佳節良辰,成那他鄉故知之美,一來免受腹中饑渴,二來可解他鄉羈旅之苦,三來清減一些思鄉憂愁······”
張秀才心裏下意識要阻止,卻沒有立馬動身,實在是有些期待。
李西山說著話,就從小竹箱裏拿出來一張大餅,已經幹透、發硬。
這還是李西山的一個良策。
這麽多天過去,李西山身上的銅錢銅板都花光了。就在李西山眼巴巴看著楊見山的時候,楊見山雙手一攤,很明顯,錢都在李西山那邊,楊見山身上沒有銀子了。
李西山和楊見山都覺得,以後的日子,真不好過了。
尤其是去了一趟吳縣令那邊,好吃好喝管了兩天飯之後,那隻鐵公雞就拔不出半根毛了,委實這吳縣令內人管得太緊。
李西山實在沒轍,掏摸半天,從懷裏摸出兩個銅錢,買了一張大餅,和楊見山合計一番,決定留在實在撐不下去的時候再吃。
要真是買來趁熱吃,也不夠兩人填飽肚子的。
沒想到,在這裏派上了用場!
張秀才身體微微前傾,瞪大了雙眼。
李西山把餅掰成三份,最大的一份有一半左右,放在學塾主人張秀才身前,另一份占了剩下的四分之三,放在楊見山身前,剩下的幾口,李西山拿在自己手中,“千萬不要客氣!”
“小弟李西山啊!”
“李賢弟!何時來了此處?”張秀才熱淚盈眶,激動得淚水馬上要流下來了。
劉寡婦目瞪口呆,看著那自稱李西山的青衫讀書人,一時間忘了繼續罵人,更是無論如何也收不回眼神。
“這位······是嫂夫人?”
劉寡婦年輕,和張秀才年齡相仿,不過,這自稱李西山的讀書人剛剛過來,沒聽到這一大籮筐罵人的言語?二裏路之外,也聽得清楚!
張秀才嘴張得有兩個饅頭大,來不及解釋,劉寡婦卻捂著臉,哭著跑了。
劉寡婦雖然年輕,也沒生過孩子,卻已經嫁過人的,哪裏容得下被人這般輕薄?
張秀才大囧,拉著李西山的衣袖,往學塾裏麵請。
李西山和楊見山跟著走進學塾,張秀才把學塾門關上,在門縫裏看著在遠處張望的人都散了,才把門關嚴,張秀才長出一口氣,“賢弟今日救命之恩,愚兄沒齒難忘!”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罷了。”
李西山擺擺手,趕忙謙讓,這張秀才是吃了讀多聖賢書的虧,有些話罵不出口,要不然,哪裏會輸得這麽慘?
張秀才哀歎一聲,既歎息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也驚歎這相貌非凡的讀書人腦洞極大,腦子轉得賊快。
“賢弟如何認得愚兄?”說著話,張秀才趕忙搬過來兩張凳子,放在自己教學用的桌子旁邊,李西山一屁股坐下,楊見山把小竹箱放下,也坐在桌旁。
張秀才最後落座。
李西山咳了兩聲,咽了口唾沫潤潤嗓子。
張秀才趕忙倒了茶水,楊見山也有一杯。
李西山喝了兩口,才開口說道:“小弟到這裏也沒幾天,聽吳縣令說起張兄在此處辦了學塾,萬分仰慕,就趕過來看看。”
李西山趕忙又加了一句,“吳縣令本來要一起過來,實在是公務繁忙,所以······”
張秀才幹咳兩聲,摸了摸脖子,有些不自然,也給自己倒了碗茶水,喝了一小口,才緩緩說道:“那吳縣令,如何說?”
李西山放下茶碗,正襟危坐,“吳縣令說起張兄,十分佩服,說他當這狗屁縣令,萬分汗顏。”
張秀才皺了皺眉,李西山繼續說,“張兄在此處開學塾,自然不為那黃白之物,這份一心為老百姓著想的情懷,委實令人敬仰。”
張秀才斟酌一番,再三看了李西山幾眼,“李賢弟來此······”
李西山有些心虛,說出的話,卻豪情萬丈,“小弟在家鄉還未取得功名,離進京趕考還差了不少火候,幹脆趁著年輕,出來遊曆大好河山。萬卷書,可以留著慢慢讀,這萬裏路,要是老了,就沒法走了。”
李西山說完,看了看楊見山,楊見山微微皺眉,點了兩下頭。
張秀才看了看李西山那身熨帖嶄新的儒衫,略微鬆了口氣,“這萬裏路,賢弟才剛開始?”
“非也,”李西山搖了搖頭,“到這裏,剛好是一萬裏。”
張秀才心中一緊,眉頭又皺了起來,“賢弟接下來有何打算?”
李西山略微沉吟一番,字斟句酌,“相對於萬卷書,似乎萬裏路不算什麽。”李西山瞄了一眼張秀才,見對方隻是皺眉,卻沒說什麽,便以手指輕點桌麵,繼續說道:“古人雲,‘行百裏者半九十’,其實道理沒有講透。”
張秀才實在納悶,“此話怎講?”看字麵意思牽扯極深,本來意思,其實牽扯不大。
李西山往前挪了挪屁股,身體前傾,雙臂壓在桌上,離張秀才更近一些,“不瞞張兄,小弟形單影隻,自幼孤苦,直到如今,並無半點依靠。”
說到此處,李西山深吸一口氣,需要控製一下情緒,讓那眼中霧氣淡一些,雙眼不至於太過朦朧。
李西山歎息一聲,緊接著再灑然一笑,“然則苦難並沒有壓倒小弟。”
李西山再次停頓,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小弟十餘年寒窗苦讀,不曾跨出大門半步,飽讀聖賢書,終於明白了許多道理。”
張秀才不由自主跟著點頭,看起來既有感同身受,也有對李西山的同情。
李西山神情堅定,“我輩讀書人,斷然不可做那隻讀死書的書呆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是讀出個三花聚頂,得道長生,也不過是放在屋子裏的擺放物件,於己,於人,於家,於國,有何益處?”
張秀才點了點頭,自然認同,“那行百裏者半九十······”
李西山擺擺手,示意張秀才莫慌,然後朝楊見山招了招手。
楊見山微微一愣。
就在楊見山就要有所動作的時候,李西山已經搶在楊見山前麵,打開小竹箱,“想來張兄還未用過晚飯,小弟這邊還有一些路上買來的吃食,不如趁此佳節良辰,成那他鄉故知之美,一來免受腹中饑渴,二來可解他鄉羈旅之苦,三來清減一些思鄉憂愁······”
張秀才心裏下意識要阻止,卻沒有立馬動身,實在是有些期待。
李西山說著話,就從小竹箱裏拿出來一張大餅,已經幹透、發硬。
這還是李西山的一個良策。
這麽多天過去,李西山身上的銅錢銅板都花光了。就在李西山眼巴巴看著楊見山的時候,楊見山雙手一攤,很明顯,錢都在李西山那邊,楊見山身上沒有銀子了。
李西山和楊見山都覺得,以後的日子,真不好過了。
尤其是去了一趟吳縣令那邊,好吃好喝管了兩天飯之後,那隻鐵公雞就拔不出半根毛了,委實這吳縣令內人管得太緊。
李西山實在沒轍,掏摸半天,從懷裏摸出兩個銅錢,買了一張大餅,和楊見山合計一番,決定留在實在撐不下去的時候再吃。
要真是買來趁熱吃,也不夠兩人填飽肚子的。
沒想到,在這裏派上了用場!
張秀才身體微微前傾,瞪大了雙眼。
李西山把餅掰成三份,最大的一份有一半左右,放在學塾主人張秀才身前,另一份占了剩下的四分之三,放在楊見山身前,剩下的幾口,李西山拿在自己手中,“千萬不要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