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山跟著楊見山離開小山村,確實沒有什麽好說的。
離開的時候,李西山多看了兩眼小山村路口的一個破舊石碑,銅羅村三個字還能看出來,隻不過長年累月沒有墨筆描繪,看起來十分費勁。
銅羅村以前有個銅礦,羅家是大姓,數百年來,村裏零零碎碎以出賣銅礦為生,更主要的謀生手段,其實還是種地,那時候的銅羅村,土地並不是特別貧瘠。
後來來了一位讀書人,姓陳,還有秀才功名,落戶後娶了羅家話事人的女兒為妻,之後銅羅村就在陳秀才的帶領下開始提煉銅礦石,打造銅器,除了江陵郡使用之外,還遠銷重山郡。
銅羅村走上致富之路,銅礦石被大量開采,陳秀才成了銅羅村的大英雄,一直到銅礦枯竭,成了一片貧瘠之地。
銅羅村也曾經風光了幾十年。
一個小小的銅羅村,確實沒什麽可以說道的地方。
李西山看了看這片天地,李西山卻不由想起那位老先生。
那位老先生,還能做什麽?還能要求他做什麽?
不過,現在,老先生已經開始揪心揪肺了。
老先生給了那個年輕人韓征一杆細管小毫,好像上麵還刻了兩個字,是放聲?
李西山撇撇嘴,恐怕老先生事後就後悔得不行了,好歹是老先生自己求來的,還搭了一壺酒,那壺酒,老先生真沒舍得自己喝,好不容易攢下來的。心疼是真心疼,不舍得也真是不舍得,於是就在心裏把刻字的老家夥痛罵了一頓。
不過等老家夥刻完字,接過毛筆之後,老先生就真喜歡上這兩個字了——確實比自己刻得好,不止一點半點。老先生看了看那老家夥手裏拿著的那壺酒。老家夥趕緊把那壺酒收了起來。老先生也悻悻然收手,沒來得及把揣在懷裏的酒杯掏出來。
就這樣一杆被老先生真心喜愛的細管小毫,被韓征這個讀書人拿來做那些文章。一味昌明鼎盛、歌功頌德也就罷了,偏偏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好巧不巧來上一兩句。一目十行略過,沒看到也便罷了。讀了一兩遍沒看懂也沒什麽。讀個三五遍十遍八遍咂摸出來一點滋味也還好,反正這樣看文章的實在不少,況且,那隱藏的意思說得也很隱晦了。
偏偏老先生不一樣,世間別說是做學問,就是那些個文字在那裏動上一動,隨隨便便一個排列組合,有些東西,老先生也會心生感應,年輕人如此作為,自己能不揪心揪肺?
自己兩位弟子做就做了,先生沒來得及攔阻,也不舍得攔阻。這個年輕人······老先生確實心疼。
以一身學問合道天地的老先生,還能做什麽?唯有前赴後繼,舍身而已,其餘就管不了了。
韓征自從得了秀才頭銜,幾乎謝絕了任何人情往來,真無法謝絕的,就主動登門做客。其中,登門做客時間最長的一次,是與一位辭去縣衙胥吏官職之後賦閑在家的南安郡郡城老舉人請教學問。雖是胥吏,並非清流官職,也千萬別不當回事,畢竟有個舉人身份,而且,都去縣衙當官了,能是個沒本事的?
當然,一開始是老舉人要舉行家宴,點名了請韓秀才的。畢竟韓秀才也是家住南安郡郡城,老舉人的老鄉。
不過,韓秀才是個懂得人情世故,且會做人的,就換了個說法,說是主動登門,請教老舉人一些學問。沒想到,一進門,一請教,就是半月有餘,期間,韓征沒有踏出老舉人偌大院落半步。差一點就把登門做客變成作客他鄉了。
那次跨出老舉人家院門之後,還沒等韓征想好如何說才能顯得自己輸得並不是太慘,一個說法已經在南安郡漸漸傳開——韓秀才才思敏捷,學貫古今,真不可多得的人才,老朽實在佩服萬分。這話從老舉人口中說出,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反駁。也徹底堵上了韓征再次登門做客的路,難不成韓秀才恃才傲物,還要登門打臉?那也太欺負人了。
老舉人的麵皮確實比學政大人薄了些。
韓征心有戚戚,老舉人家的魚丸味道極佳,自家茶園茶樹種得也好,老舉人家中老管家炒茶的技藝在南安郡排得上號,最關鍵是幾位婢女別管是長相還是身段,都頗有可取之處,環肥燕瘦皆有,和溫學政家那些細腰相比,確實活潑親近些。
其實最主要的是,溫學政位高權重,官威深重,韓征覺得不是那麽平易近人了。和溫學政稱兄道弟,韓征沒這個狗膽。
反正在這之前,凡是登門的,很少有人能見到韓秀才,自那以後,也沒人邀請韓秀才登門做客了。不過,一開始關於韓秀才那一丟丟的質疑,徹底煙消雲散。
潛心做學問之餘,韓征時不時就會寫篇文章,其實論篇章數量,也不多,但是人的名樹的影,每每有韓征的文章問世,那都是會被傳誦一時的。無一例外,都會有那字字珠璣、文采飛揚的評價。
韓征雖然算不上家徒四壁了,但要說家裏多了些什麽東西,卻也有限,尤其按種類說,那就屈指可數了。不過是些書和寫字的筆墨紙硯。
自從高中秀才之後,韓征已經不再刻意練字,尤其是那些自己拓印來的紙張,除了賣出去的,剩下的都燒了,揉碎了用來引燃爐中木炭,效果比用那些麥秸稻草還要好上一些。
韓征雖然很少出門,其實並不會刻意避開人群,而這一次卻不同。
韓征取了昨天晚上就準備好的一壺酒,天還沒亮就出門了不說,還刻意揀選偏僻道路,來到了以前經常會來的地方。這片摩崖石刻,偏僻不說,道路也不好走。
韓征自認不是好酒之人,但是自從成為韓秀才之後,雖然說銀子並不寬裕,卻經過了好多次酒局,之前喝不了幾口酒就覺得不行了的韓征,在經過幾次酒局之後,卻一次次不小心喝倒了很多人,有些還被自己喝到桌子底下去了。
三番五次,韓征竟然贏得了一個“韓不倒”的名聲。
離開的時候,李西山多看了兩眼小山村路口的一個破舊石碑,銅羅村三個字還能看出來,隻不過長年累月沒有墨筆描繪,看起來十分費勁。
銅羅村以前有個銅礦,羅家是大姓,數百年來,村裏零零碎碎以出賣銅礦為生,更主要的謀生手段,其實還是種地,那時候的銅羅村,土地並不是特別貧瘠。
後來來了一位讀書人,姓陳,還有秀才功名,落戶後娶了羅家話事人的女兒為妻,之後銅羅村就在陳秀才的帶領下開始提煉銅礦石,打造銅器,除了江陵郡使用之外,還遠銷重山郡。
銅羅村走上致富之路,銅礦石被大量開采,陳秀才成了銅羅村的大英雄,一直到銅礦枯竭,成了一片貧瘠之地。
銅羅村也曾經風光了幾十年。
一個小小的銅羅村,確實沒什麽可以說道的地方。
李西山看了看這片天地,李西山卻不由想起那位老先生。
那位老先生,還能做什麽?還能要求他做什麽?
不過,現在,老先生已經開始揪心揪肺了。
老先生給了那個年輕人韓征一杆細管小毫,好像上麵還刻了兩個字,是放聲?
李西山撇撇嘴,恐怕老先生事後就後悔得不行了,好歹是老先生自己求來的,還搭了一壺酒,那壺酒,老先生真沒舍得自己喝,好不容易攢下來的。心疼是真心疼,不舍得也真是不舍得,於是就在心裏把刻字的老家夥痛罵了一頓。
不過等老家夥刻完字,接過毛筆之後,老先生就真喜歡上這兩個字了——確實比自己刻得好,不止一點半點。老先生看了看那老家夥手裏拿著的那壺酒。老家夥趕緊把那壺酒收了起來。老先生也悻悻然收手,沒來得及把揣在懷裏的酒杯掏出來。
就這樣一杆被老先生真心喜愛的細管小毫,被韓征這個讀書人拿來做那些文章。一味昌明鼎盛、歌功頌德也就罷了,偏偏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好巧不巧來上一兩句。一目十行略過,沒看到也便罷了。讀了一兩遍沒看懂也沒什麽。讀個三五遍十遍八遍咂摸出來一點滋味也還好,反正這樣看文章的實在不少,況且,那隱藏的意思說得也很隱晦了。
偏偏老先生不一樣,世間別說是做學問,就是那些個文字在那裏動上一動,隨隨便便一個排列組合,有些東西,老先生也會心生感應,年輕人如此作為,自己能不揪心揪肺?
自己兩位弟子做就做了,先生沒來得及攔阻,也不舍得攔阻。這個年輕人······老先生確實心疼。
以一身學問合道天地的老先生,還能做什麽?唯有前赴後繼,舍身而已,其餘就管不了了。
韓征自從得了秀才頭銜,幾乎謝絕了任何人情往來,真無法謝絕的,就主動登門做客。其中,登門做客時間最長的一次,是與一位辭去縣衙胥吏官職之後賦閑在家的南安郡郡城老舉人請教學問。雖是胥吏,並非清流官職,也千萬別不當回事,畢竟有個舉人身份,而且,都去縣衙當官了,能是個沒本事的?
當然,一開始是老舉人要舉行家宴,點名了請韓秀才的。畢竟韓秀才也是家住南安郡郡城,老舉人的老鄉。
不過,韓秀才是個懂得人情世故,且會做人的,就換了個說法,說是主動登門,請教老舉人一些學問。沒想到,一進門,一請教,就是半月有餘,期間,韓征沒有踏出老舉人偌大院落半步。差一點就把登門做客變成作客他鄉了。
那次跨出老舉人家院門之後,還沒等韓征想好如何說才能顯得自己輸得並不是太慘,一個說法已經在南安郡漸漸傳開——韓秀才才思敏捷,學貫古今,真不可多得的人才,老朽實在佩服萬分。這話從老舉人口中說出,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反駁。也徹底堵上了韓征再次登門做客的路,難不成韓秀才恃才傲物,還要登門打臉?那也太欺負人了。
老舉人的麵皮確實比學政大人薄了些。
韓征心有戚戚,老舉人家的魚丸味道極佳,自家茶園茶樹種得也好,老舉人家中老管家炒茶的技藝在南安郡排得上號,最關鍵是幾位婢女別管是長相還是身段,都頗有可取之處,環肥燕瘦皆有,和溫學政家那些細腰相比,確實活潑親近些。
其實最主要的是,溫學政位高權重,官威深重,韓征覺得不是那麽平易近人了。和溫學政稱兄道弟,韓征沒這個狗膽。
反正在這之前,凡是登門的,很少有人能見到韓秀才,自那以後,也沒人邀請韓秀才登門做客了。不過,一開始關於韓秀才那一丟丟的質疑,徹底煙消雲散。
潛心做學問之餘,韓征時不時就會寫篇文章,其實論篇章數量,也不多,但是人的名樹的影,每每有韓征的文章問世,那都是會被傳誦一時的。無一例外,都會有那字字珠璣、文采飛揚的評價。
韓征雖然算不上家徒四壁了,但要說家裏多了些什麽東西,卻也有限,尤其按種類說,那就屈指可數了。不過是些書和寫字的筆墨紙硯。
自從高中秀才之後,韓征已經不再刻意練字,尤其是那些自己拓印來的紙張,除了賣出去的,剩下的都燒了,揉碎了用來引燃爐中木炭,效果比用那些麥秸稻草還要好上一些。
韓征雖然很少出門,其實並不會刻意避開人群,而這一次卻不同。
韓征取了昨天晚上就準備好的一壺酒,天還沒亮就出門了不說,還刻意揀選偏僻道路,來到了以前經常會來的地方。這片摩崖石刻,偏僻不說,道路也不好走。
韓征自認不是好酒之人,但是自從成為韓秀才之後,雖然說銀子並不寬裕,卻經過了好多次酒局,之前喝不了幾口酒就覺得不行了的韓征,在經過幾次酒局之後,卻一次次不小心喝倒了很多人,有些還被自己喝到桌子底下去了。
三番五次,韓征竟然贏得了一個“韓不倒”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