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反將李西山一軍,自然有些得意,就不和年輕人一般見識了。
雖然年輕人確實德行不佳,老者現在卻也不再覺得生氣。到底是得道之人,看待山下人,自有獨到眼光。
青衫讀書人沒什麽特別的地方,身邊的少年郎卻有些意思,雖然沒有發生什麽大起大落的事情,但在老者眼中,少年郎那份心境,簡直讓人驚豔。
和年輕人心境大起大落相比,自始至終,少年郎就如泥塑一般,感覺不到絲毫心境變化。
看那少年郎眼神,應該不是個傻子。
老者雖然心動,卻也沒有亂來,收弟子這件事,老者自認眼光太高,到現在也沒有弟子,別說嫡傳,連個記名不記名的也沒有。
倒不是弟子不好找,實在是師父資質絕佳,太過驚世駭俗,順帶著眼光就稍稍高了一點。委實是這份傳承,能接住的人太少。
再說了,能不能接住,真不是自己說了算。
自家山頭還在封山,況且少年郎已經十幾歲了,氣機依然死氣沉沉,毫無開府痕跡,根本不是那所謂的修煉胚子。
老者這樣一想,更加對自己佩服不已,這麽好的心境自己都忍住了,下次要被自己遇到一個能開氣府心境還能這麽好的修煉胚子,就是自己拿滾燙的老臉往人家冷屁股上貼,老者也會毫不猶豫試一試的。
試什麽試,根本不用試的,有一個至少是金丹在府的師父來傳道,很容易?老者隻要一開口,先亮出自己的修為境界,立馬就成了。
雖然一顆金丹早就滿是裂紋,勉強算是有個元嬰境界,但是好歹還有個仙人架勢,可惜本命飛劍已經破碎不堪,再難匯聚成形,要不然,收徒的事情,就更加容易了。
飛劍一出,繞上幾圈,比什麽神仙手段都看起來都更靠譜。
不過能見到心境這麽好的少年郎,老者還是非常高興。
人傑地靈嘛,隻要有第一個,還會有第二個,當然,要是有很多的話,也不一定是好事。
隻要這邊事再也遮掩不住,自己就下山去找。能不能接劍就不管了,先找到能執掌純陽宮的弟子再說。就騙他說當自己的關門弟子,其實關門弟子也就是開山大弟子了,自己這身道法不值錢,師門傳承千萬不能斷。
師門傳承在哪裏?這個問題其實就有點好笑了,純陽宮數千年來,有這個說法?確實沒有。不過呂靜玄覺得應該有了,那就真有了。
能見到心境如此好的少年郎,老者在那裏越想越高興,竟然把自家山上的那個憂愁事暫時拋到腦後了。
萬年憂愁一朝去,始知真仙入夢來。
老者解下腰間酒囊,仰頭就是一陣牛飲,也不過幾個呼吸間,已經搖搖晃站立不住,幹脆躺倒在地,曲肱而枕,眯著眼,半夢半醒,一邊輕輕在自己腿上打著節拍,一邊自顧自哼唱起來,“數百年,深恩負盡,死生師友······”
呂靜玄萬分恬淡悠閑,卻不知不覺已經淚流滿麵,“呂靜玄苟活數百年,惟欠一死!”
李西山楊見山兩人上山也不過才到山腳,那就談不上正兒八經的下山了。
還沒走多遠,就順著來時的山腳小路看到一人。
枯瘦老頭此時也是萬分納悶,忽然看到山上搖頭晃腦走下來一人,再看到身後跟著的少年郎,確實覺得不可思議。
自己第一次見這年輕人,年輕人還沒有穿這身儒衫,一身破破爛爛的衣裳,連要飯的看見,都覺得寒酸。
給自己起了個名叫楊墨的老者根本沒有正眼看上一眼,直到年輕人穿了自家衣館那身儒衫,帶著小書童離開,老者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妥,無非就是年輕人運氣不錯。
年輕人還在那裏賣力顯擺了一番,腦子明顯有點問題的,老者就更不把年輕人當回事了。
在那無憂國,以前的無憂小鎮,也就是老和尚劃出的一片無憂之地,其實在老者看來,就是一處天地牢籠的地方,年輕人四處閑逛,是那般的悠然自得,和每個人在一起,都有種天然獨特的感覺,卻偏偏不讓人覺得有任何不和諧。半點規矩不懂,又似乎和那邊的規矩天然契合。
當然,這個天然契合的感覺,是在年輕人離開那片無憂之地之後,老者才恍然大悟的。其實不管在哪裏,少年郎都絕對無法給人一種和諧的感覺。
問題應該在那個年輕人身上。
楊墨緊趕慢趕,就追過來了,付出的代價不小,大大出乎楊墨意料之外。楊墨萬萬不敢去那大海上耍威風,一旦出了差池,再後悔,也回不了頭了。
更加出乎意料的是,楊墨來早了。那就隻能在這邊隨便逛逛,等年輕人帶著少年郎過來。
為了不出意外,楊墨沒有亂跑,也沒做什麽惹眼的事。
果然,在一條渡船上等到了年輕人和少年郎。
卻沒想到,自認為萬無一失的楊墨失手了,沒能一下子解決掉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
人多的時候,不行,恐怕會壞了規矩,那位先生與老和尚沒有半點相同,不大講規矩······楊墨也說不清了,到底是太講規矩還是不講規矩?
楊墨不敢多想,更不敢多說。反正和迂腐沾不上邊。楊墨趕緊縮了縮脖子。
那就找個人少的地方。年輕人、少年郎和自己一樣,都是外人,真要有點什麽意外,應該不算壞規矩。
看著年輕人和少年郎一前一後走過來,楊墨站在小路中間,前後左右,連個遮掩的東西都沒有。
李西山有些猶疑,再走進一段距離,待看清老者麵容,李西山忽然停下腳步。
“楊墨恭候多時。”老者嘿嘿一笑。
李西山被嚇了一跳,委實沒想到老者一見麵會先報上姓名。報個名也能把李西山嚇一跳?委實是李西山想多了。怪自己腦子太好。
李西山對渡船上的一幕還沒忘,知道是來者不善,“這老家夥跟著你姓,要不然,你去跟他套套近乎?”
套套近乎,說不定就能化幹戈為玉帛,半點不靠譜的酒肉朋友也比那弱小到不值一提的敵人強。
雖然年輕人確實德行不佳,老者現在卻也不再覺得生氣。到底是得道之人,看待山下人,自有獨到眼光。
青衫讀書人沒什麽特別的地方,身邊的少年郎卻有些意思,雖然沒有發生什麽大起大落的事情,但在老者眼中,少年郎那份心境,簡直讓人驚豔。
和年輕人心境大起大落相比,自始至終,少年郎就如泥塑一般,感覺不到絲毫心境變化。
看那少年郎眼神,應該不是個傻子。
老者雖然心動,卻也沒有亂來,收弟子這件事,老者自認眼光太高,到現在也沒有弟子,別說嫡傳,連個記名不記名的也沒有。
倒不是弟子不好找,實在是師父資質絕佳,太過驚世駭俗,順帶著眼光就稍稍高了一點。委實是這份傳承,能接住的人太少。
再說了,能不能接住,真不是自己說了算。
自家山頭還在封山,況且少年郎已經十幾歲了,氣機依然死氣沉沉,毫無開府痕跡,根本不是那所謂的修煉胚子。
老者這樣一想,更加對自己佩服不已,這麽好的心境自己都忍住了,下次要被自己遇到一個能開氣府心境還能這麽好的修煉胚子,就是自己拿滾燙的老臉往人家冷屁股上貼,老者也會毫不猶豫試一試的。
試什麽試,根本不用試的,有一個至少是金丹在府的師父來傳道,很容易?老者隻要一開口,先亮出自己的修為境界,立馬就成了。
雖然一顆金丹早就滿是裂紋,勉強算是有個元嬰境界,但是好歹還有個仙人架勢,可惜本命飛劍已經破碎不堪,再難匯聚成形,要不然,收徒的事情,就更加容易了。
飛劍一出,繞上幾圈,比什麽神仙手段都看起來都更靠譜。
不過能見到心境這麽好的少年郎,老者還是非常高興。
人傑地靈嘛,隻要有第一個,還會有第二個,當然,要是有很多的話,也不一定是好事。
隻要這邊事再也遮掩不住,自己就下山去找。能不能接劍就不管了,先找到能執掌純陽宮的弟子再說。就騙他說當自己的關門弟子,其實關門弟子也就是開山大弟子了,自己這身道法不值錢,師門傳承千萬不能斷。
師門傳承在哪裏?這個問題其實就有點好笑了,純陽宮數千年來,有這個說法?確實沒有。不過呂靜玄覺得應該有了,那就真有了。
能見到心境如此好的少年郎,老者在那裏越想越高興,竟然把自家山上的那個憂愁事暫時拋到腦後了。
萬年憂愁一朝去,始知真仙入夢來。
老者解下腰間酒囊,仰頭就是一陣牛飲,也不過幾個呼吸間,已經搖搖晃站立不住,幹脆躺倒在地,曲肱而枕,眯著眼,半夢半醒,一邊輕輕在自己腿上打著節拍,一邊自顧自哼唱起來,“數百年,深恩負盡,死生師友······”
呂靜玄萬分恬淡悠閑,卻不知不覺已經淚流滿麵,“呂靜玄苟活數百年,惟欠一死!”
李西山楊見山兩人上山也不過才到山腳,那就談不上正兒八經的下山了。
還沒走多遠,就順著來時的山腳小路看到一人。
枯瘦老頭此時也是萬分納悶,忽然看到山上搖頭晃腦走下來一人,再看到身後跟著的少年郎,確實覺得不可思議。
自己第一次見這年輕人,年輕人還沒有穿這身儒衫,一身破破爛爛的衣裳,連要飯的看見,都覺得寒酸。
給自己起了個名叫楊墨的老者根本沒有正眼看上一眼,直到年輕人穿了自家衣館那身儒衫,帶著小書童離開,老者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妥,無非就是年輕人運氣不錯。
年輕人還在那裏賣力顯擺了一番,腦子明顯有點問題的,老者就更不把年輕人當回事了。
在那無憂國,以前的無憂小鎮,也就是老和尚劃出的一片無憂之地,其實在老者看來,就是一處天地牢籠的地方,年輕人四處閑逛,是那般的悠然自得,和每個人在一起,都有種天然獨特的感覺,卻偏偏不讓人覺得有任何不和諧。半點規矩不懂,又似乎和那邊的規矩天然契合。
當然,這個天然契合的感覺,是在年輕人離開那片無憂之地之後,老者才恍然大悟的。其實不管在哪裏,少年郎都絕對無法給人一種和諧的感覺。
問題應該在那個年輕人身上。
楊墨緊趕慢趕,就追過來了,付出的代價不小,大大出乎楊墨意料之外。楊墨萬萬不敢去那大海上耍威風,一旦出了差池,再後悔,也回不了頭了。
更加出乎意料的是,楊墨來早了。那就隻能在這邊隨便逛逛,等年輕人帶著少年郎過來。
為了不出意外,楊墨沒有亂跑,也沒做什麽惹眼的事。
果然,在一條渡船上等到了年輕人和少年郎。
卻沒想到,自認為萬無一失的楊墨失手了,沒能一下子解決掉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
人多的時候,不行,恐怕會壞了規矩,那位先生與老和尚沒有半點相同,不大講規矩······楊墨也說不清了,到底是太講規矩還是不講規矩?
楊墨不敢多想,更不敢多說。反正和迂腐沾不上邊。楊墨趕緊縮了縮脖子。
那就找個人少的地方。年輕人、少年郎和自己一樣,都是外人,真要有點什麽意外,應該不算壞規矩。
看著年輕人和少年郎一前一後走過來,楊墨站在小路中間,前後左右,連個遮掩的東西都沒有。
李西山有些猶疑,再走進一段距離,待看清老者麵容,李西山忽然停下腳步。
“楊墨恭候多時。”老者嘿嘿一笑。
李西山被嚇了一跳,委實沒想到老者一見麵會先報上姓名。報個名也能把李西山嚇一跳?委實是李西山想多了。怪自己腦子太好。
李西山對渡船上的一幕還沒忘,知道是來者不善,“這老家夥跟著你姓,要不然,你去跟他套套近乎?”
套套近乎,說不定就能化幹戈為玉帛,半點不靠譜的酒肉朋友也比那弱小到不值一提的敵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