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寧卻否認了他的猜測:“不是,小的時候哪個孩子沒玩過彈弓?您忘了,還沒去私塾念書之前,我在村子裏也是個孩子頭兒,帶著同齡的孩子一起用彈弓打些鳥雀烤著吃過過嘴癮,也是經常的事情,彈弓和弓箭之間其實也沒多大區別,隻要有那份準頭兒,稍微練一練也就上手了。


    不過,剛剛打那隻兔子的時候我用弓還有些不習慣,讓它給跑了,幸好後麵又遇到了兩隻野雞,還有這一窩野雞蛋,這麽說來的話,看樣子我在箭術上還是蠻有天分的嘛。”


    沒多大區別?各自手裏拎著一隻野雞的周大新和楊毅不由得對視一眼,雙雙沉默了,大概周長寧的容易上手和他們理解的容易上手不太一樣吧,特別是楊毅,他可是在家裏練過的人,誰知道在靜態的靶子麵前還能有些準頭,一遇到會跑會跳的野物,一下子就隻能抓瞎了,想想在來之前他還想著怎麽樣在長寧哥麵前露上一手呢,此刻心中就不免有了些羞愧。


    事情的真相自然不會像周長寧所說得那樣輕描淡寫,事實上,前世在大學期間,他也是參加過射箭社團的人,換了副身體,雖然手感不在,但是準頭依舊不差,加上他比旁人更大些的力氣,能夠有如此之高的命中率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者有話說:


    第十八章 人情


    滿滿當當的三背簍柴火,著實沒有分別拎在兩人手中的野雞瞧上去有吸引力,幾家人看過來的目光裏都帶著些驚奇之色,畢竟,楊毅和周長寧也就不說了,也沒聽說過裏正家的老大還擅長打獵呐。


    “大新,這是你打到的?”不止是其他人,就連周家自己人,也都下意識地認為,最有可能打到獵物的大概也就隻有周大新了。


    周老太太一邊問著,一邊看著周大新手裏提著的那隻野雞樂開了花兒,腦海中已經在想著究竟是煲一鍋雞湯給大家都嚐嚐味兒呢,還是加點蔬菜燉著吃,不過,天氣有點兒熱,放到明天恐怕有些放不住吧。


    周老太太心裏盤算著,然而周大新的回答卻是讓她吃了一驚:“哪裏是我?這都是長寧打到的。”說著將整個事情的經過又再次說了一遍,聽得周家人那是一愣一愣的,說完還補充了一句:“我還是第一次知道長寧在這方麵也有些天賦呢。”


    豈止是周大新,周家的其他人同樣也像是第一天認識周長寧一般,將他上上下下又打量了一遍,也沒瞧出來這麽個小身板兒還能有這個本事呀。


    不過,周老太太的關注點那可就截然不同了,一把將自家大孫子拉過來,一邊瞪著周大新道:“還說呢?你這麽大個人了,最後還是得靠我孫子才能打到獵物,自己都不覺得丟人嗎?誒唷,快讓我瞧瞧,可沒傷著手吧?”說著就要檢查一遍。


    她這也是老習慣了,讀書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護好一雙手了,自從知道這一點之後,家裏的重物周老太太是再沒讓周長寧沾過手的。


    “無辜被遷怒”的周大新:......


    周長寧自然是安撫道:“我沒事的,手也好好的,話說回來,奶奶,咱們熬完這鍋粥以後燉些雞湯吧?給各位叔伯家也都多少分一些補補身子。”就這麽一隻還不到三斤重的野雞,要是燉著吃的話隻怕一人都不一定能夠分到一口,但要是熬成雞湯的話,那也不過是多添點兒水的事情,雖說肯定沒有雞肉有營養,但多少也沾點兒肉味兒呢。


    周老太太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原先還想著要不要剁一半留著明天吃呢,現下聽大孫子這麽一說,這才反應過來他們已經是在逃荒的路上了,不比以前在村子裏,現在都是露天做飯,誰家吃了什麽一目了然,雖說是長寧打到的獵物,可他們家也不能吃獨食遭人嫉恨呀,便應下了。


    有了柴火,搭的兩個簡易灶台便有了用武之地,一個用來熬粥,另一個用來烙餅子,理所應當的,這些灶上的活計周長寧是插不上手的,自然,即便他想要沾手,周老太太等人也是不依的。


    一時閑了下來的周長寧便帶著借來的弓箭去了楊家那邊,而此刻,楊永康正看著楊毅拿回來的野雞作難呢。


    “楊叔,東西算是完璧歸趙了,我給你依舊放在板車上了啊。”秉持著“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理念,周長寧也沒有自此霸占著人家的弓箭不放的意思,左右收獲是兩家平分的,有了現成的例子擺在眼前,楊叔隻要自己沒時間去打獵,相信借給他用還是很樂意的。


    然而楊永康的為難也正是在這一點上:“長寧!等等!這野雞你拿回去吧,以後一路上還不知道是個怎樣的光景呢,但是不管怎麽樣,肉總歸是個稀罕東西,獵物是你打到的,我就是借了一副弓箭而已,又沒出力,叔這麽大的人了,怎麽能占你一個孩子這麽大的便宜呢?”


    對於這隻野雞,要說楊永康不心動那是不可能的,倒不是為了他自己,隻是想著逃荒路上的顛簸,自家兒子身子又弱,總得想法子給他補一補,可是,他更知道什麽東西該拿,什麽東西不該拿,自己出了多少力自己心裏最清楚,能打到獵物那也是人家長寧有本事,跟他又沒多大關係,更何況,自家是人最少的,“德不配位”是要遭人眼紅的。


    周長寧隻是略一思索,便明白過來,楊叔說出口的隻是其中一重考量,另一重顧忌他也多少猜到了幾分,便故意稍微放大了音量,確保其他幾家都能聽到他的聲音:


    “誒呀,楊叔,我爹說得果然沒錯,你雖然話不多,但卻是個熱心腸的人,我借了你家的弓箭,和楊毅一起抓到的野雞,結果你還願意把這隻野雞貢獻出來,你放心吧,我奶奶的手藝那是肯定沒得說的,待會兒熬滿滿一大鍋雞湯以後,我和楊毅一定會趁熱給各位叔伯嬸子送過去的。”


    聞言,楊永康有些哭笑不得,用手指虛虛點了點他道:“你呀!”沒再說些什麽,心裏卻是承下 了這份情,自家是唯一的外姓人家,又隻有他們父子倆相依為命,能夠讓別人多少念著點兒自家的好也是件好事情,剛好,借著長寧的口這不就讓別人知道了嗎?這小子!年紀雖小,做事卻是老練!


    雖然因為天色已晚,沒有再出去尋找水源,但是周家中午的時候打的水在做了飯以後還能剩下一多半呢,清洗處理兩隻野雞怎麽著也夠用了,餅子烙好之後,雞湯燉在鍋裏,香味漸漸飄了出來,讓人覺得那股味道似乎在止不住地朝人鼻子裏去鑽呢,盡管眾人都已經用過了晚飯,可是聞著那股香味,再摸摸肚皮,又覺得自己似乎還能再吃一點兒。


    雞湯燉好之後,周長寧也說話算話地喊來了楊毅,兩家空著的飯盆用來盛雞湯,此外,既然事情都做了,那便要做得漂漂亮亮,因此,周老太太還給每個飯盆裏都添了不少雞肉,可謂是誠意十足了。


    一起去給其他四戶人家送湯的時候,楊毅看著周長寧落落大方地口中喊人“二伯,我們兩家打回來的野雞燉了些雞湯,拿過來些給七叔祖補補身子”“六叔......”“七叔......”,心裏別提有多羨慕了,不過,周長寧說話的時候也沒忘記他。


    以往的楊毅不常在村子裏走動,別說各家的長輩們,就連同一輩的孩子們也不一定識得他,然而,在周長寧的介紹之下,又有著那份兒雞湯在,自然得領人家楊家的情,因此,和楊毅說話時也很是溫和,倒讓他少了幾分緊張,回話的時候也從磕磕絆絆變得流暢起來。


    飯後,把“灶台”上架著的鍋取下來,給火堆裏再添些柴火,借著火堆散發出來的微微熱意,白日裏趕路的疲倦似乎也在一波又一波地席卷而來,隻剩下周三全和周成根被安排做了守夜警戒的工作,其他人則是禁不住睡意的侵蝕,漸漸睡沉了過去,除了柴火因燃燒而在火堆裏不時發出來的“啪啦”聲,周遭漸漸安靜了下來。


    作者有話說:


    第十九章 解決


    事實證明,周老爺子和周長寧的判斷並沒有出錯,臨近半夜,其他人早已睡熟,周大新和周其光醒來替換了負責守上半夜的周三全和周成根,然而,這二人剛剛睡下沒一會兒,他們便聽到了從鎮口處依稀傳來的吵鬧聲。


    他們所在的地方距離鎮口不遠,但是想要聽清楚鎮民們和那些兵丁在說些什麽,還是費力了些許,不過,經此一遭,眾人也都陸續醒來了,除了睡得格外沉的周長平以及另外兩家的兩個十歲左右的孩子。


    “長寧,你怎麽看?這些鎮子上住的人能逃出來嗎?”周老爺子竟沒發現,不知不覺之中,他已經養成了萬事和孫子商量一二的習慣,當然,這個習慣也是在周長寧潛移默化地引導下才形成的。


    二叔二嬸正在把晚上為了避免著涼而拿出來蓋著的薄被子收拾放回板車上,周長寧便把小堂弟接過來,抱在懷裏讓他接著睡,同時也沒忘記小聲回答爺爺的話:“兵丁雖然占了武器的便利,但是畢竟人少,況且,有頭有臉的大戶人家都逃了,大家也都不傻,自然明白這下上戰場就是去送死的,肯定會拚命逃出來的。


    問題其實隻在於,他們之間會爆發多大的衝突呢?要是上升到動刀的程度了,百姓們還真不一定能敵得過,說不定咱們還得找幾個身手利索的過去幫一把呢。”


    周長寧倒也不是“聖父心”泛濫,隻是,秦王這次命令的不合理之處相信隻要動腦思考一下的人都能看得出來,眾人也自然會順理成章地推論,秦王這該不會是被逼到絕境了,才想殊死一搏吧?然而,大多數普通百姓可不會想陪著秦王送命,同時,以小見大,征兵命令一下,秦王封地內想要逃走的人家隻怕是數不勝數。


    而他們青石鎮上的人,雖然占了地理位置的便宜,使得那一批兵丁幾乎是最後才抵達黎縣的,但相對應的,他們這一行人啟程逃跑的時間恐怕也會比其他人滯後不少,要是能有桐鄉鎮的人一道打掩護的話,他們也就沒有那麽顯眼了。


    而周老爺子一聽,則是露出了一抹笑意:“說得對,咱們都是被這道命令坑害了的普通人,更何況,桐鄉鎮和青石鎮離得也不遠,平日裏大家偶爾也會來桐鄉鎮趕集,順手幫一把的小事兒,能幫上些忙就幫上些吧。”


    周長寧也沒反駁,倒是突然想到了什麽似的,問道:“爺爺,你來過桐鄉鎮很多次嗎?那你可知道,桐鄉鎮上有沒有哪家醫館,坐診的大夫很是醫術了得?”


    這個話題跨越得幅度之大,令周老爺子都有些一頭霧水了,但他還是努力回想道:“讓我想想啊,咱們家的人看病都是找青石鎮上的李大夫的,桐鄉鎮上的話,我記得有一年秋天的時候,其眾那小子和他的一個朋友偷偷摸摸地進了後山,結果遇到了野豬,明明爬上樹躲過去了,卻倒黴催的,爬下來的時候沒留心,一個栽倒,把腳踝那裏給折了,最後請了桐鄉鎮上的董妙生董大夫,沒過上兩個月就能下地走路了。


    不過,那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了,董大夫年紀也慢慢上來了,現在還在不在醫館坐診我就不清楚了。”說到這兒,周老爺子也就漸漸明白了自家孫子的意圖,的確,逃荒路上,萬一有個頭疼腦熱的,有個大夫同行,多少也能更安心一點兒。


    至於自家二兒媳婦,雖然因為家學淵源懂些醫理,但更多的還是和她娘學的接生的手藝,要說治病,比起正兒八經的大夫來,那還是要差上不少的。


    聞言,周長寧隻是點了點頭,沒再說話,他也隻是有這個想法而已,能不能成還不一定呢。


    那廂,鎮口處的事態似乎也發生了變化,周長寧趕忙在“係統”裏兌換了實時直播功能,雖然半個時辰/5功德點的價格令他有些心疼,但是功德點還能再賺,時機錯過了可就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等到下一個了,畢竟,他們這些人也不可能幹等在這裏和那些兵丁耗著吧。


    在周長寧的視野中,鎮口處的情形被無限放大了,能夠看到的是,鎮民中還是有不少聰明人的,其中有一人打頭,正在嚐試著勸說那些兵丁放棄抵抗,畢竟,像他們這樣最底層的士兵為秦王賣命其實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何況,按照眼前這種情形,就算強行征兵,這些“不聽話”的鎮民也並不是不懂得反抗的。


    他們這一隻小小的隊伍,能夠鎮壓第一次,還能鎮壓得了第二、第三次?倒不如幹脆不回去了,直接趁著上頭的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騎馬趕回自己的家鄉,帶著家人遠走,怎麽著也比白白葬送性命要強吧,他們的馬雖然被鎮長一家離開的時候悄悄牽走了,但是鎮上的錢員外喜好騎馬,金錢開道之下,在家裏養了不少馬,離開的時候也並未全部帶走,還剩下了幾匹普通的馬,隻要他們不再阻攔,便可以讓他們騎走。


    有幾個鎮民手中拿著火把,因而周長寧能夠看到,那幾個兵丁臉上已有幾分意動之色,猶豫倒戈怕也用不了多久了,周長寧便不再關注,轉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為首的那個人身上。


    可以看到的是,那人年歲不大,約摸也就是二十出頭的樣子,但說起話來卻頭頭是道,絕對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說客”了,不過,看他對錢員外家的事情幾乎是了如指掌,難不成,是錢員外刻意留下看守老宅的人?


    周長寧心中不斷猜測著,那邊,兵丁們互相對視一眼,齊齊讓開了道路,早就收拾好了行李、拖家帶口的鎮民們當即麵露喜色,也不再多做耽擱,出了鎮口便向其他三條道路分別駛去,這些人中,或是去投奔親戚,或是去另找地方安置,又或是想要避避風頭,各不相同。


    而那邊的情形也被周長寧一行人看在眼裏,看著眾人趁剛才那會兒功夫就已經把東西全部收拾完畢,周老爺子便沉聲道:“咱們也出發吧,目標,東陽郡!”


    作者有話說:


    第二十章 趕路


    官道自然要比周長寧他們之前走的那種山間小路要寬闊得多,因為天還黑著,借助還沒熄滅的火堆,周家村這一行人也舉著幾個火把,跟在桐鄉鎮的人後麵,也不刻意加快速度,非要冒到人家前麵去。


    雖說正值半夜,但他們睡得早,白日趕路時耗費的精力也算是恢複了大半,唯二會比較辛苦的大概就是剛剛才“換了班”的周三全和周成根了,不過他們倆是大男人,體力自然要好些,再堅持些時間還是沒什麽問題的。


    這會兒的周長平已經被轉移到周家大房推著的板車上了,原本周二柱夫婦是要自己推著兒子的,但是他們家人多,東西自然也多,堆得滿滿當當的,周長平躺都沒地方躺,幸好由於周老爺子和老太太的教導,周家三房之間即便分產不分家了,關係也一如既往得好,一丁點兒小事倒是不必這麽計較。


    周老爺子攙扶著老太太在前麵走著,周家各房以及周家村的其他人家便依次跟在後麵,並沒有並排走著,以免擋到了後麵人的路,當然,腳步比他們還要慢的,除了家裏有老人實在走不動的,便是突然想起落下了什麽重要東西匆匆返回家去取然後又追上來的。


    不得不說,人的心理是很奇怪的,在遇到桐鄉鎮這群人以前,周家村一行人即便相信周老爺子的決策,但是,東陽郡在哪兒?距離他們有多遠,誰也不知道,可是現下有了這麽多人一起走這條官道,一同向著一個方向前進,即便素不相識,也好像是有了許多人的陪同,似乎周老爺子的這個決定也是與許多人不謀而合似的,讓人不由得心中大定。


    那廂,周老爺子一邊走著,一邊也在心裏思索著長寧剛剛提出來的那個建議,他們這群人的準備相比之下還是比較充分的,可是再充分,他們也不可能提前預知到自己會生什麽病把藥材都帶好吧,有個大夫在到底要方便許多,可是,凡是開醫館的,哪能沒有些消息渠道呢?人家說不定早就聽到消息走了,怎麽可能會被他們一行人“招攬”住呢?


    周長寧可不知道,自己隨口的一個建議倒是為難住了老爺子,讓他既意動又發愁,其實眼下,他更想做的是另外一件事情,隻不過,還需要看能不能碰到合適的機會了。


    黑暗之中,每一支“隊伍”都舉起了幾隻火把來,若是此刻有人從上空俯瞰下去,遙遠的點點亮光看上去還真有幾分形似星星呢,眾人雖然都在趕路,卻也沒讓自己的心情就這麽一直愁苦下去,時不時地要麽跟家裏人說幾句,要麽和後方趕上來的人搭兩句話,倒是驅散了黑暗中人們對於未知的某種恐懼。


    直到天色大亮,隊伍才陸陸續續有人停了下來準備用些早飯再出發,周家村這一行人自然也不例外。


    隻不過,把米下到鍋裏以後,周長寧的母親林氏臉上有些發愁地走過來道:“娘,咱們得盡快找找附近有沒有水源了,今天白天一家子人省著點兒喝還是夠用的,但是晚上想要做飯的話,就有些夠嗆了。”


    自從林氏這個長媳進門,周老太太便退居到了廚房二線的位置上,眼下對於水桶裏剩下多少水還真不清楚,當然,林氏這話也不是說給她聽的,一旁的周老爺子沉吟片刻,便交代道:


    “老三,中午快要停下來休息用飯的時候,你帶著長寧先走到前麵去,找找附近有沒有可用的水源。”水一直是他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大難題,當然,對於所有逃荒的隊伍來說都是如此,遭了饑荒的人除外,但是眼下,還有辦法能想一想的時候,周老爺子暫時還不想降低生活質量,畢竟,一開始上路就這麽艱難了的話,大家對於之後的路程就更沒有什麽指望了。


    之所以讓周三全去,一是他身體好,出門在外哪怕和人發生什麽小衝突也吃不了大虧,二是他腦子活泛,為人處世上也更機靈些;至於周長寧,則是因為周老爺子見孫子不管在哪裏落腳都十分注意周遭的環境,而且往往都能有所收獲,那些毛栗子和已經下了肚的雞湯就是鐵證。


    當然,他也不是指望著孫子帶回來什麽東西,隻不過是見他感興趣罷了,再說,長寧是長孫,出去跟人打交道多曆練曆練也是好事兒。


    周老爺子在周家村這支隊伍裏可謂是絕對的權威,他既然叮囑了,周三全和周長寧自然是照做,於是,快到中午的時候,周長寧推著板車的位置由林氏接手,周三全那邊則是周儀霜跑過去了,至於周長平,也懂事地下了板車自己走,雖然走得不快,但是也能勉強跟上隊伍的腳步。


    臨走的時候,周長寧還額外多了個心眼兒,用自家原先拿來綁腿剩的布條把收繳來的兵丁佩刀刀鞘在外麵緊緊地纏了一圈,就連刀把手的位置也沒放過,但這並不影響拔刀,他纏了大概能有三層厚,加上刀鞘本身的厚度,乍一看,還以為他手裏拿了個燒火棍呢。


    看著他的動作,周三全樂嗬嗬地瞅了他一眼:“你小子,真沒想到瞧上去文文弱弱的一個白麵書生,還能有這種心眼兒呢。”雖然這麽說,但是周三全手底下的動作可絲毫不比周長寧慢,仿照著他給自己的那柄佩刀也添了些“裝飾”。


    可以想到的是,如果真有人把這叔侄倆當做軟柿子來捏的話,那絕對是要栽個大跟頭的,眼下眾人還隻能算是才剛剛出發,一切秩序尚算穩定,自家已經有了的東西也就不需要再去羨慕嫉妒別人家的了,可是越到路程後麵,可以預料到,秩序便會越混亂,像周長寧這樣留個心眼兒,不主動招惹別人,可是旁人要過來找事兒的話絕對夠對方喝上一壺的,也算是件好事了。


    不得不說,周老爺子讓周長寧一道跟著出來的這個決定足夠正確,有著隱形“外掛”的周長寧在一旁有意無意地指導,周三全很是順利地便找到了一條小溪,溪水很是清澈。


    完成了老爺子交代下來的任務,周三全顯得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嘿!今天可真是運氣好,都沒走什麽彎路,就找到了這兒,行了,咱們回去吧,待會兒讓大家推著板車帶著各家的水桶過來打水。”


    作者有話說:


    第二十一章 想法


    周長寧一時間竟有些語塞:“三叔,快到吃飯歇息的時間了,停留在這附近的人肯定不少,要是等我們待會兒再過來,想要打水的人可就多了。”


    人多就容易出亂子,這個道理,不用周長寧明著說出來,周三全也能立刻意會:“那成,你在這兒等著,我回去喊幾個人趕快過來打水。”


    周長寧應了一聲,看著周三全的身影漸漸走遠,自己則是在心裏問道:“係統,查找距離我的位置最近的木材資源點,功德點你自己扣。”話雖這麽說,但是僅餘兩位數的功德點明晃晃地擺在那裏呢,看樣子他得想法子“開源”了。


    係統定義的“木材”自然不同於他們隨手撿的柴火,而是樹齡大小適宜、可以被人工砍伐下來做手工藝品的,樹幹太粗根本砍不動的自然不會計算進去,不過,係統找到的地方距離他現在所在的位置還有大約□□公裏的路程,下午走得快一些,比平時晚一點兒休息,應該能夠剛好在那個地方附近落腳的。


    過了大約能有一炷香的時間,周長寧便看到自家三叔帶著幾位叔伯過來了,推著板車,放在車上的是裝水用的空木桶,同時,還有一些人跟在他們身後也陸續走了過來。


    “二伯,你看,這兒有條河,可以打水了。”一個看上去比周長寧年紀要小些的少年語氣有些激動地指著這條消息道,他們也是從桐鄉鎮出發的,隻是沒有過逃荒的經驗,一家子到了快要做飯的時候才曉得沒有水的難處,看到周三全這夥人似乎目標明確,也並沒有要驅趕他們離開的意思,便壯著膽子跟在他們後麵了,這下才順利地找到了水源。


    隻不過,少年原本興奮的神情在看到周長寧已經等在這兒了以後收斂了些許,周長寧隻是往他們那個方向看了一眼便不再關注,打水就打水唄,這條河又不是他們家的,他可沒有那麽霸道。


    返回了自家休息的地方,用過午飯,歇息片刻之後,周長寧這一行人才再次開始趕路,直到接近周長寧心中的“目的地”的時候才停了下來。


    今天下午,在周長寧有意無意的催促下,一行人的速度比昨日要快了些許,隻是也沒有一個可以精確測量的儀器,眾人也僅僅覺得比昨日要累一些而已。


    林氏妯娌三個依舊負責做飯,周儀霜看著周長平不讓他亂跑,周長寧則是找到老爺子跟前道:“爺爺,趁著這會兒沒什麽事情要做,我想出去走一走尋些木頭來,有件東西想試著做一做。”


    周老爺子也不好奇地問具體是想做什麽東西,隻是有些擔心孫子的安全,便道:“讓你二叔陪你去吧,這會兒歇在路邊的可不止咱們一家,輕易不要和人起衝突,當然,咱們這群人身強體壯的也不少。”之所以讓周二柱陪同,便是因為他行事周全,思量周到,進退得當。


    “不用,我喊我爹陪著我一塊兒去。”當初,周大新和林氏議親的時候,可沒少到未來嶽家去幹活,兩個大舅哥都是當木匠的,於是,情理之中的,在一旁跟著打了一段時間下手的周大新也多多少少懂了點兒木工活兒。


    “你要木頭做什麽?這麽粗的樹幹,拿來引火估計都燒不動。”幸好周老太太是個會過日子的人,想著小件兒東西也不占地方,不止把家裏的斧子之類的東西都帶上了,就連不知道什麽時候林氏的二哥送給周大新的一套木匠工具也順手收拾放到了車上,要不然這會兒周長寧即便有主意也得抓瞎。


    然而,砍了幾棵樹之後已經有些氣喘的周大新一邊如是問道,一邊看向自家兒子,同樣是砍樹,動作卻無比順滑,額頭上也不見半點兒汗,而且,在他腳邊堆著的樹幹幾乎是自己砍的兩倍了。


    周大新有些懷疑人生,難道說,自己近些年真是在酒樓裏當掌櫃、養尊處優習慣了,反倒養出了一身富貴病,就連這麽點兒活計都做不動了?他哪裏知道,周長寧可是有外掛在身的人呢?


    估摸著夠用了,周長寧便收了手,轉而將砍下來的樹幹又截成幾段大小合適的木頭,放進帶來的背簍裏,順便回答他爹的問題:“我想讓爹幫忙做一樣東西,就跟咱們家裏的椅子差不多,後麵有一塊板子可以讓人靠著,在兩側分別有一個可以滾動的木輪,跟馬車的輪子差不多,腳底下麵還有塊小木板可以把腳放在上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農門長孫逃荒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夾心棉花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夾心棉花糖並收藏農門長孫逃荒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