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承平國的貨幣單位,一文錢約等於十分。
三分錢,在紀煬以往的人生裏,可能從未出現這個算法。
家境遠遠不如他的滕顯都沒這麽算過,他的小廝平安也不會計較這一文錢都不到。
所以在滕顯看來,不算來回路費的情況下,一個器皿賺三分,紀煬瘋了?
滕顯又道:“就算你不在意這仨瓜倆棗,那你提高些價格,也能多付給百家銀錢啊。”
“現在他們做五個葫蘆才一文錢,也太少了。”
紀煬並不說話,反而看看旁邊的玉縣丞。
作為扶江縣本地人,玉縣丞覺得自己有必要出來說句話。
玉縣丞輕咳:“那個,可能滕先生不清楚扶江縣的情況,這會也就是加工葫蘆的消息還沒傳開。”
“若傳開了,別說一文錢加工五個,就算一文錢加工十個,這種活也有人搶著做。”
“還有來回路費跟時間。”
玉縣丞有些無奈笑笑:“對我們來說,來回並不需要路費,隻要帶幾個餅子,渴了找溪流,不行求過往客店討杯水。”
“時間更是沒什麽,別人耽誤一天,可能耽誤差事又耽誤賺錢,對我們來說,卻是沒什麽的。”
“說到底,能用時間跟苦力換個幾文錢,其實很值得,畢竟是額外掙的錢,都是賺的。”
玉縣丞越說,滕顯的眉頭越是緊皺。
生在汴京,又有些家底的他,確實從未接觸過這樣的日子。
一文錢掰成兩半花,竟是真的。
紀煬開口道:“定價高些,自然可以。但葫蘆價格本就低廉,賣得高了,他們為何不去買陶器?再高些,怎麽不買瓷器?”
“用我的名頭也不行?”滕顯下意識道。
雖說之前他對紀煬用他名頭有些不爽,但這會卻自己提了出來,不免有些不好意思。
紀煬並未計較:“騰先生,我說句不該說的,您做的東西確實漂亮。在權貴圈子裏名聲也響亮。”
“但對最普通的百姓們來說,應當還不如一塊餅。”
不是說百姓們不懂什麽是美,什麽是好看。
但欣賞好看的前提是顧得住溫飽。
同樣是汴京葫蘆秀才的名聲,潞州城那邊幾次寫信邀滕顯過去吃宴席。
但人在扶江縣的他,卻並未受到一絲一毫追捧。
現在扶江縣百姓追的是什麽?是臭烘烘的肥料!
他葫蘆秀才算什麽。
滕顯猛然看向紀煬,下意識道:“你金尊玉貴長大,為何會了解這些。”
了解民間疾苦,了解最底層的幾分錢利潤。
甚至也在爭取這幾分錢的利潤。
紀煬並未回答他的問題,隻安撫道:“開始而已,開始都是難的。”
“總有一天,扶江縣不需要再計較這幾分錢的利潤,百姓們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值錢。”
說到這,紀煬話鋒一轉:“不過,既然能用你葫蘆秀才的名聲。那不如幫我個忙。”
“潞州那邊可是捧著銀子找你呢。”
“我也不求別的,你高價賣出東西,我們扶江縣收個商稅,這不過分吧。”
???
滕顯不敢置信,剛剛還一幅為百姓考慮的紀煬,說到高價賣漂亮葫蘆的時候,竟然一點也不客氣?
紀煬拍拍他肩膀:“拜托了,一定要做個極盡奢華的物件出來,商稅百分之二十。你賣出一千兩,我收二百兩,這不過分吧?”
什麽?百姓們做葫蘆也要收稅?
他不太清楚啊。
走出滕顯院子,紀煬算是神清氣爽,玉縣丞也覺得高興。
無論賺的多不多,但能賺錢就行!他們真的不挑!
還有知縣大人說的稅收,聽著就誘人!二百兩啊,他們衙門一年也沒這麽多銀子。
不說了,葫蘆作坊也正式開業!
也不知道這個作坊跟化肥作坊,到底哪個更掙錢!
第22章
紀煬覺得這兩個根本無從比較。
一個是農家,另一個則是手工。
對比起來,農業發展能讓大家吃飽飯,手工業能讓大家享受生活。
現在兩個作坊一起前進,對他來說自然好上加好。
雖說都處於起步階段,但扶江縣百姓已經漸漸感受到知縣大人帶來的活力。
帶來了此處幾個月,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折騰”,意外的是大家都不反感這個折騰。
畢竟不要他們的錢,還帶著他們試著讓糧食增產,還帶著大家賺錢!
雖然這錢不多,可他們都高興啊!
這指的自然是葫蘆作坊開始起步。
化肥作坊交給淩縣尉,葫蘆作坊自然交給玉縣丞。
紀煬沒有讓他們比較的心思,但既然都這樣了,兩人牟足了勁想試試誰厲害?
葫蘆這邊的事情也簡單,玉縣丞把消息放出去,隻要按照他們的要求加工葫蘆,加工五個就給一文錢。
大家覺得自己可以做多少,就領多少葫蘆回來,交回來的自然是加工好的。
這種算是家庭式手工,分派給各家活計,計件算錢。
如今的時間,秋收剛過,今年要交的稅錢也陸陸續續在往衙門送,送過之後,算是到農閑時間。
這會不剛好有時間做個手工,掙個十幾文的,全當零花了。
跟玉縣丞說的一樣,在滕顯口中太過低廉的價格,卻引得不少百姓過來領活。
一個上午時間,三百個葫蘆全都被領回去,大家都經過簡單的教導,這活簡單,估計兩天都能送過來。
誰讓鄉親們都是做慣活的,一定能按照玉縣丞跟滕先生的要求圓滿完成。
滕顯隻覺得心裏不舒服,就算三百個葫蘆全都賣出去,也就掙個九十文。
九十文,還不夠他一杯酒錢。
誰料玉縣丞像是知道他的想法,笑著道:“知縣大人說了,賬不能這樣算。”
滕顯看過去,隻聽玉縣丞原封不動轉達紀煬的意思。
“這次忙到最後,看似咱們的利潤是九十文。”
“但賣出葫蘆的上集村江家,已經掙得二百多文。”
“百姓們加工三百個葫蘆,也掙了五六十文。”
“可不能隻算落到咱們手裏的利潤,更要看這事做完,百姓們的荷包有沒有充裕。說到底,這事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多些銅板而已。”
滕顯被這個理論狠狠震驚。
對啊,紀煬要賺什麽錢,他做這種事的目的,到底是為了百姓。
甚至最後利潤也不是裝他荷包,而是算到衙門的收入裏麵,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如果按照後世的話,那就是創造工作崗位。
紀煬的目的確實如此,隻有越來越多人有事做,有錢賺,日子就會越來越好。
一灘水活起來,就要有個源頭,如今不掙錢的葫蘆作坊便是如此。
可別小看這三分利潤,它可是一切的開始。
如今便宜的葫蘆器皿開始製作,另一邊的紀煬拜托滕顯做的精致葫蘆擺件也開始進行。
這東西就不用紀煬操心了,滕顯最擅長如此,現在已經拿著無腰葫蘆,開始做首飾匣子了。
按照他的話來說,一定要做個世上最華麗的首飾匣子出來。
做什麽都行,紀煬不在乎,他隻在乎賣出去之後,衙門能得多少商稅。
滕顯聽到紀煬這話,竟然也有點期待。
雖說紀煬是要賺他的錢,怎麽他還這樣高興?
好怪的想法!
但紀煬剛走,滕顯忽然想到什麽,直接從一堆信件裏翻出從汴京而來的信件。
這信是紀煬好友麻奮所寫,目的是詢問紀煬的情況。
裏麵言辭懇切,說朋友們是關係紀煬,這才來信。
滕顯此刻發覺有些不對。
他來扶江縣也一個月了,近距離跟紀煬接觸,才知道以前的傳言有多假。
他嘴上雖不說,可也覺得紀煬不僅是好人更是好官,人也聰明得厲害。
這樣的人,在汴京卻是那樣的名聲?
滕顯不由地升起跟林家大公子一樣的想法。
紀煬在汴京必然在守拙!
三分錢,在紀煬以往的人生裏,可能從未出現這個算法。
家境遠遠不如他的滕顯都沒這麽算過,他的小廝平安也不會計較這一文錢都不到。
所以在滕顯看來,不算來回路費的情況下,一個器皿賺三分,紀煬瘋了?
滕顯又道:“就算你不在意這仨瓜倆棗,那你提高些價格,也能多付給百家銀錢啊。”
“現在他們做五個葫蘆才一文錢,也太少了。”
紀煬並不說話,反而看看旁邊的玉縣丞。
作為扶江縣本地人,玉縣丞覺得自己有必要出來說句話。
玉縣丞輕咳:“那個,可能滕先生不清楚扶江縣的情況,這會也就是加工葫蘆的消息還沒傳開。”
“若傳開了,別說一文錢加工五個,就算一文錢加工十個,這種活也有人搶著做。”
“還有來回路費跟時間。”
玉縣丞有些無奈笑笑:“對我們來說,來回並不需要路費,隻要帶幾個餅子,渴了找溪流,不行求過往客店討杯水。”
“時間更是沒什麽,別人耽誤一天,可能耽誤差事又耽誤賺錢,對我們來說,卻是沒什麽的。”
“說到底,能用時間跟苦力換個幾文錢,其實很值得,畢竟是額外掙的錢,都是賺的。”
玉縣丞越說,滕顯的眉頭越是緊皺。
生在汴京,又有些家底的他,確實從未接觸過這樣的日子。
一文錢掰成兩半花,竟是真的。
紀煬開口道:“定價高些,自然可以。但葫蘆價格本就低廉,賣得高了,他們為何不去買陶器?再高些,怎麽不買瓷器?”
“用我的名頭也不行?”滕顯下意識道。
雖說之前他對紀煬用他名頭有些不爽,但這會卻自己提了出來,不免有些不好意思。
紀煬並未計較:“騰先生,我說句不該說的,您做的東西確實漂亮。在權貴圈子裏名聲也響亮。”
“但對最普通的百姓們來說,應當還不如一塊餅。”
不是說百姓們不懂什麽是美,什麽是好看。
但欣賞好看的前提是顧得住溫飽。
同樣是汴京葫蘆秀才的名聲,潞州城那邊幾次寫信邀滕顯過去吃宴席。
但人在扶江縣的他,卻並未受到一絲一毫追捧。
現在扶江縣百姓追的是什麽?是臭烘烘的肥料!
他葫蘆秀才算什麽。
滕顯猛然看向紀煬,下意識道:“你金尊玉貴長大,為何會了解這些。”
了解民間疾苦,了解最底層的幾分錢利潤。
甚至也在爭取這幾分錢的利潤。
紀煬並未回答他的問題,隻安撫道:“開始而已,開始都是難的。”
“總有一天,扶江縣不需要再計較這幾分錢的利潤,百姓們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值錢。”
說到這,紀煬話鋒一轉:“不過,既然能用你葫蘆秀才的名聲。那不如幫我個忙。”
“潞州那邊可是捧著銀子找你呢。”
“我也不求別的,你高價賣出東西,我們扶江縣收個商稅,這不過分吧。”
???
滕顯不敢置信,剛剛還一幅為百姓考慮的紀煬,說到高價賣漂亮葫蘆的時候,竟然一點也不客氣?
紀煬拍拍他肩膀:“拜托了,一定要做個極盡奢華的物件出來,商稅百分之二十。你賣出一千兩,我收二百兩,這不過分吧?”
什麽?百姓們做葫蘆也要收稅?
他不太清楚啊。
走出滕顯院子,紀煬算是神清氣爽,玉縣丞也覺得高興。
無論賺的多不多,但能賺錢就行!他們真的不挑!
還有知縣大人說的稅收,聽著就誘人!二百兩啊,他們衙門一年也沒這麽多銀子。
不說了,葫蘆作坊也正式開業!
也不知道這個作坊跟化肥作坊,到底哪個更掙錢!
第22章
紀煬覺得這兩個根本無從比較。
一個是農家,另一個則是手工。
對比起來,農業發展能讓大家吃飽飯,手工業能讓大家享受生活。
現在兩個作坊一起前進,對他來說自然好上加好。
雖說都處於起步階段,但扶江縣百姓已經漸漸感受到知縣大人帶來的活力。
帶來了此處幾個月,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折騰”,意外的是大家都不反感這個折騰。
畢竟不要他們的錢,還帶著他們試著讓糧食增產,還帶著大家賺錢!
雖然這錢不多,可他們都高興啊!
這指的自然是葫蘆作坊開始起步。
化肥作坊交給淩縣尉,葫蘆作坊自然交給玉縣丞。
紀煬沒有讓他們比較的心思,但既然都這樣了,兩人牟足了勁想試試誰厲害?
葫蘆這邊的事情也簡單,玉縣丞把消息放出去,隻要按照他們的要求加工葫蘆,加工五個就給一文錢。
大家覺得自己可以做多少,就領多少葫蘆回來,交回來的自然是加工好的。
這種算是家庭式手工,分派給各家活計,計件算錢。
如今的時間,秋收剛過,今年要交的稅錢也陸陸續續在往衙門送,送過之後,算是到農閑時間。
這會不剛好有時間做個手工,掙個十幾文的,全當零花了。
跟玉縣丞說的一樣,在滕顯口中太過低廉的價格,卻引得不少百姓過來領活。
一個上午時間,三百個葫蘆全都被領回去,大家都經過簡單的教導,這活簡單,估計兩天都能送過來。
誰讓鄉親們都是做慣活的,一定能按照玉縣丞跟滕先生的要求圓滿完成。
滕顯隻覺得心裏不舒服,就算三百個葫蘆全都賣出去,也就掙個九十文。
九十文,還不夠他一杯酒錢。
誰料玉縣丞像是知道他的想法,笑著道:“知縣大人說了,賬不能這樣算。”
滕顯看過去,隻聽玉縣丞原封不動轉達紀煬的意思。
“這次忙到最後,看似咱們的利潤是九十文。”
“但賣出葫蘆的上集村江家,已經掙得二百多文。”
“百姓們加工三百個葫蘆,也掙了五六十文。”
“可不能隻算落到咱們手裏的利潤,更要看這事做完,百姓們的荷包有沒有充裕。說到底,這事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多些銅板而已。”
滕顯被這個理論狠狠震驚。
對啊,紀煬要賺什麽錢,他做這種事的目的,到底是為了百姓。
甚至最後利潤也不是裝他荷包,而是算到衙門的收入裏麵,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如果按照後世的話,那就是創造工作崗位。
紀煬的目的確實如此,隻有越來越多人有事做,有錢賺,日子就會越來越好。
一灘水活起來,就要有個源頭,如今不掙錢的葫蘆作坊便是如此。
可別小看這三分利潤,它可是一切的開始。
如今便宜的葫蘆器皿開始製作,另一邊的紀煬拜托滕顯做的精致葫蘆擺件也開始進行。
這東西就不用紀煬操心了,滕顯最擅長如此,現在已經拿著無腰葫蘆,開始做首飾匣子了。
按照他的話來說,一定要做個世上最華麗的首飾匣子出來。
做什麽都行,紀煬不在乎,他隻在乎賣出去之後,衙門能得多少商稅。
滕顯聽到紀煬這話,竟然也有點期待。
雖說紀煬是要賺他的錢,怎麽他還這樣高興?
好怪的想法!
但紀煬剛走,滕顯忽然想到什麽,直接從一堆信件裏翻出從汴京而來的信件。
這信是紀煬好友麻奮所寫,目的是詢問紀煬的情況。
裏麵言辭懇切,說朋友們是關係紀煬,這才來信。
滕顯此刻發覺有些不對。
他來扶江縣也一個月了,近距離跟紀煬接觸,才知道以前的傳言有多假。
他嘴上雖不說,可也覺得紀煬不僅是好人更是好官,人也聰明得厲害。
這樣的人,在汴京卻是那樣的名聲?
滕顯不由地升起跟林家大公子一樣的想法。
紀煬在汴京必然在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