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他們背靠化肥作坊,根本不缺!
也因此,淩家湖的莊稼是整個扶江縣長勢最好的。
更因這件事,扶江縣其他幾個村子,陸陸續續知道淩家湖可以買肥料的事。
淩家湖的人也放出消息,扶江縣百姓買肥料,一文錢一斤,其他縣城的人買三文錢一斤。
雖說因為交通閉塞,肥料的事並未傳到其他縣城,可這種說法讓扶江縣百姓心裏自然不同。
不愧是自己縣城的人,對自家人就是好!
可話說出來,就算一文錢一斤,絕大多數人家也是買不起的,秋收剛過,各家吃飯的糧食有,銀錢?哪有銀錢啊。
這時候上集村的葫蘆江家率先行動,他家今年因為賣葫蘆給知縣大人,掙了幾百文,這會剛好拿出來去買化肥!
還有些門戶東拚西湊出發。
放在前幾個月,他們絕對不可能花錢買這臭烘烘的東西。
但現在不同,現在家裏長勢極好的莊稼說明了一切!按照有經驗的農人道:“今年的產量,隻怕要翻倍。”
主要是看看這綠油油的葉子,就沒見過這麽漂亮的莊稼。
各家都不用動員,該去買的都買了,農家人心裏也有本賬,這已經算明白施肥的好處。
可能買得起化肥的還是少數,更多百姓隻能心裏焦急。
明明知道有辦法讓糧食增產,明明那邊就有東西,可家裏沒錢啊。
要不然借錢?可借錢又要有利息,要不然典賣家裏的物件,說不定明年還能贖回來。
事情發展到現在,紀煬朝旁邊的玉縣丞跟淩縣尉點點頭。
可以開始了。
十月初七清晨,扶江縣縣衙兩個捕快騎馬到各村傳消息。
大意思是。
沒有錢買化肥的百姓,算好各家田地數目,通過裏長報給衙門,衙門給他們批條子預支所需的化肥。
等明年這茬莊稼收獲了,百姓可以歸還相應數目的化肥,或折成同等價格的穀物跟銀子交上來,再或者折算勞役天數,到時候給扶江縣修路鋪橋。
最遲明年六月歸還或服完勞役。
如今才十月份,明年六月前歸還,時間足夠充裕,利息更是沒提。
這簡直跟天降大餡餅沒區別。
淩縣尉也提前去過淩家湖商議此事。
條子一式三份,衙門存底一份,百姓存一份,淩家湖留一份。
半個月衙門去結一次賬,淩家湖那邊收到多少化肥批條,衙門就給多少錢。
淩裏長自然沒有異議,他甚至從中看出好處,以他們知縣的為人,怎麽也不會賴賬吧?
隻是他們衙門有這麽多錢給嗎?
這件事就交給淩縣尉,他雖未說葫蘆稅收的事,但以他跟老爹的關係,自然他爹放心。
“我會坑咱們淩家湖人嗎?你們隻管答應,知縣大人絕對不會虧待。”
淩裏長思前想後。
知縣大人促成的這件事,對淩家湖有益,那就是可以快點收到錢。
對百姓們也有益,可以提前拿到讓糧食增產的化肥,還不用付利息。
唯一吃虧的,好像隻有衙門?!
不止淩裏長自己想明白這事。
扶江縣各個村子也不由得沉默,更是覺得這事好像不可信。
這天底下還有白吃的午餐,免費的餡餅?
扶江縣糧食產量不高,知縣大人就教他們製化肥。
化肥不夠用,便未卜先知一般開設化肥作坊。
有化肥了但沒錢買,也沒事,知縣大人讓他們先預支還沒利息。
天下間有這樣的好事嗎?
他們怎麽不信。
原本穩坐釣魚台的紀煬,以為預支化肥的消息傳出去,到衙門領批條的百姓肯定蜂擁而至。
可左等右等,一點消息也沒有,衙門門口冷清的蒼蠅都不飛過。
別說紀煬了,衙門眾人也有點迷茫。
他們哪裏做得不對嗎?怎麽跟想象中不一樣啊。
第24章
捕快衛峰衛藍仔仔細細回憶一遍, 他們確實把消息都通知到了,為了保證不出錯, 還讓裏長跟他們複述一遍, 確實沒問題啊。
可這都兩天過去了,怎麽還沒消息?
為數不多來領批條的,還是衙門各家, 全都算好自己要領多少斤化肥,玉縣丞這邊登記一下,他們便拿著條子去淩家湖了。
剩下的百姓那是一點動靜都沒有。
紀煬也看著空白批條疑惑, 扶江縣一共三百二十戶人家,除開淩家湖的三十三戶, 其他家裏應該都需要化肥批條才是, 怎麽都不來?
難道他們擔心明年六月還不清這些錢?
但隨便算算賬就知道。
糧食增產, 等於多賺錢, 那化肥這點成本完全顧得住。
而且他又不要利息, 想還錢還錢,想還糧食還糧食, 實在不行跟著衙門去修路, 總能抵賬。
這為何不來?
紀煬對手下人道:“去查明情況, 問問鄉親們有什麽顧慮。”
“實在不行, 讓除淩家湖外的裏長們來衙門一趟。”
衛峰衛藍剛要稱是,江小子一身泥的回來,一看就是又給誰家幫忙賺餅子吃了。
可他一開口, 就讓捕快停下腳步。
“知縣大人,我知道嬸子他們為什麽不來領化肥。”
別看江小子今年才六歲, 但他四歲失去雙親, 從那時候帶著一歲妹妹走街串巷討飯吃, 心思明白著呢。
昨日他就知道知縣大人在為化肥的事發愁,今天去給隔壁三江村的嬸子家幫忙時,自然問到這件事。
紀煬聽此,也不覺得他是個孩子,認真問道:“為何?”
“嬸子們說,怕衙門騙他們!”
“雖說沒有利息,還能交等價的糧食,又能做勞役償還。”
“但萬一等價糧食之餘,再要些鼠耗,或者派些極為勞累的活計。”
“他們說,反正都是衙門張張嘴的事,誰知道到時候要他們做什麽,所以他們寧願去借些利息高的銀子。”
此處說的鼠耗,原意是老鼠造成的損耗。
可也指百姓交田租時,要在原定的稅收之上,多交一部分,來彌補運輸途中,或者老鼠偷食造成的虧損。
實際上是官府巧立名目,讓百姓多交錢。
首先運輸途中有損耗是必然的,但百姓所交的鼠耗,絕對在正常損耗之上,多餘的自然進衙門腰包。
這種現象十分普遍,也就今年紀煬來了,前段時間交田租的時候,鼠耗才幾乎可以不算。
但在這之前,家家戶戶都出過這份錢,心裏自然有所顧慮。
所以聽到官府給的批條,第一時間並不覺得是好事,反而以為官府肯定借故多要錢糧。
外麵放貸的好歹明說他們要多少利息,官府這批條,那是沒定數的啊。
萬一還東西的時候,多要一些,做活的時候多做一些,交銀子?扶江縣就沒有交銀子的傳統,還是交穀物為多。
說到底,就是不信官府真吃這個虧。
扶江縣那麽多百姓,他們把化肥錢全都墊付了?還不要好處?
以他們樸實無華的人生經驗,還是那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等江小子解釋過後,紀煬扶額。
他確實把這件事忽略了。
就連衙門眾人也愣了下,最近一段時間,他們全心全意在做好差役,竟也忘了扶江縣的實際情況。
百姓們本能不信任,這很正常。
更多的,還是害怕欠官府的東西,畢竟麵對官府,他們確實弱勢。
這種不信任倒也不是針對紀煬,更多是針對官府本身。
以扶江縣這種偏遠地方,其實跟朝堂也好,官府也好,也就交田租的時候接觸,更多時候處於放養狀態,對官府離心離德很正常。
還好,知道問題,就知道怎麽解決。
紀煬無奈,讓衙門周圍不要慌亂,開口道:“既如此,就把規則細化。”
紀煬道:“借多少化肥償還多少化肥,這一條不用說,後麵保證他們絕對買到化肥就行。”
“第二條,以米麥償還,本月米麥價為二百五十文一石,約莫兩文錢一斤。隻是現在剛過秋收,米麥價格低賤,所以按三百六十文一石算,也就是三文錢一斤米。”
“到時候可以用一斤米來償還三斤化肥,按照現在大家對化肥的使用,一畝地基本需要十五斤左右,也就是一畝地成本增加十五文,五斤米,都是在承受範圍之內。”
“第三條,以工代還,明年春後農閑時,修路每日三十文,修河堤每日四十文。”
“也就是說,做一日工,便能得三十斤化肥,足夠兩畝地用。按照每家十畝地左右,隻要做滿五天的工,便可償還所有欠款。”
也因此,淩家湖的莊稼是整個扶江縣長勢最好的。
更因這件事,扶江縣其他幾個村子,陸陸續續知道淩家湖可以買肥料的事。
淩家湖的人也放出消息,扶江縣百姓買肥料,一文錢一斤,其他縣城的人買三文錢一斤。
雖說因為交通閉塞,肥料的事並未傳到其他縣城,可這種說法讓扶江縣百姓心裏自然不同。
不愧是自己縣城的人,對自家人就是好!
可話說出來,就算一文錢一斤,絕大多數人家也是買不起的,秋收剛過,各家吃飯的糧食有,銀錢?哪有銀錢啊。
這時候上集村的葫蘆江家率先行動,他家今年因為賣葫蘆給知縣大人,掙了幾百文,這會剛好拿出來去買化肥!
還有些門戶東拚西湊出發。
放在前幾個月,他們絕對不可能花錢買這臭烘烘的東西。
但現在不同,現在家裏長勢極好的莊稼說明了一切!按照有經驗的農人道:“今年的產量,隻怕要翻倍。”
主要是看看這綠油油的葉子,就沒見過這麽漂亮的莊稼。
各家都不用動員,該去買的都買了,農家人心裏也有本賬,這已經算明白施肥的好處。
可能買得起化肥的還是少數,更多百姓隻能心裏焦急。
明明知道有辦法讓糧食增產,明明那邊就有東西,可家裏沒錢啊。
要不然借錢?可借錢又要有利息,要不然典賣家裏的物件,說不定明年還能贖回來。
事情發展到現在,紀煬朝旁邊的玉縣丞跟淩縣尉點點頭。
可以開始了。
十月初七清晨,扶江縣縣衙兩個捕快騎馬到各村傳消息。
大意思是。
沒有錢買化肥的百姓,算好各家田地數目,通過裏長報給衙門,衙門給他們批條子預支所需的化肥。
等明年這茬莊稼收獲了,百姓可以歸還相應數目的化肥,或折成同等價格的穀物跟銀子交上來,再或者折算勞役天數,到時候給扶江縣修路鋪橋。
最遲明年六月歸還或服完勞役。
如今才十月份,明年六月前歸還,時間足夠充裕,利息更是沒提。
這簡直跟天降大餡餅沒區別。
淩縣尉也提前去過淩家湖商議此事。
條子一式三份,衙門存底一份,百姓存一份,淩家湖留一份。
半個月衙門去結一次賬,淩家湖那邊收到多少化肥批條,衙門就給多少錢。
淩裏長自然沒有異議,他甚至從中看出好處,以他們知縣的為人,怎麽也不會賴賬吧?
隻是他們衙門有這麽多錢給嗎?
這件事就交給淩縣尉,他雖未說葫蘆稅收的事,但以他跟老爹的關係,自然他爹放心。
“我會坑咱們淩家湖人嗎?你們隻管答應,知縣大人絕對不會虧待。”
淩裏長思前想後。
知縣大人促成的這件事,對淩家湖有益,那就是可以快點收到錢。
對百姓們也有益,可以提前拿到讓糧食增產的化肥,還不用付利息。
唯一吃虧的,好像隻有衙門?!
不止淩裏長自己想明白這事。
扶江縣各個村子也不由得沉默,更是覺得這事好像不可信。
這天底下還有白吃的午餐,免費的餡餅?
扶江縣糧食產量不高,知縣大人就教他們製化肥。
化肥不夠用,便未卜先知一般開設化肥作坊。
有化肥了但沒錢買,也沒事,知縣大人讓他們先預支還沒利息。
天下間有這樣的好事嗎?
他們怎麽不信。
原本穩坐釣魚台的紀煬,以為預支化肥的消息傳出去,到衙門領批條的百姓肯定蜂擁而至。
可左等右等,一點消息也沒有,衙門門口冷清的蒼蠅都不飛過。
別說紀煬了,衙門眾人也有點迷茫。
他們哪裏做得不對嗎?怎麽跟想象中不一樣啊。
第24章
捕快衛峰衛藍仔仔細細回憶一遍, 他們確實把消息都通知到了,為了保證不出錯, 還讓裏長跟他們複述一遍, 確實沒問題啊。
可這都兩天過去了,怎麽還沒消息?
為數不多來領批條的,還是衙門各家, 全都算好自己要領多少斤化肥,玉縣丞這邊登記一下,他們便拿著條子去淩家湖了。
剩下的百姓那是一點動靜都沒有。
紀煬也看著空白批條疑惑, 扶江縣一共三百二十戶人家,除開淩家湖的三十三戶, 其他家裏應該都需要化肥批條才是, 怎麽都不來?
難道他們擔心明年六月還不清這些錢?
但隨便算算賬就知道。
糧食增產, 等於多賺錢, 那化肥這點成本完全顧得住。
而且他又不要利息, 想還錢還錢,想還糧食還糧食, 實在不行跟著衙門去修路, 總能抵賬。
這為何不來?
紀煬對手下人道:“去查明情況, 問問鄉親們有什麽顧慮。”
“實在不行, 讓除淩家湖外的裏長們來衙門一趟。”
衛峰衛藍剛要稱是,江小子一身泥的回來,一看就是又給誰家幫忙賺餅子吃了。
可他一開口, 就讓捕快停下腳步。
“知縣大人,我知道嬸子他們為什麽不來領化肥。”
別看江小子今年才六歲, 但他四歲失去雙親, 從那時候帶著一歲妹妹走街串巷討飯吃, 心思明白著呢。
昨日他就知道知縣大人在為化肥的事發愁,今天去給隔壁三江村的嬸子家幫忙時,自然問到這件事。
紀煬聽此,也不覺得他是個孩子,認真問道:“為何?”
“嬸子們說,怕衙門騙他們!”
“雖說沒有利息,還能交等價的糧食,又能做勞役償還。”
“但萬一等價糧食之餘,再要些鼠耗,或者派些極為勞累的活計。”
“他們說,反正都是衙門張張嘴的事,誰知道到時候要他們做什麽,所以他們寧願去借些利息高的銀子。”
此處說的鼠耗,原意是老鼠造成的損耗。
可也指百姓交田租時,要在原定的稅收之上,多交一部分,來彌補運輸途中,或者老鼠偷食造成的虧損。
實際上是官府巧立名目,讓百姓多交錢。
首先運輸途中有損耗是必然的,但百姓所交的鼠耗,絕對在正常損耗之上,多餘的自然進衙門腰包。
這種現象十分普遍,也就今年紀煬來了,前段時間交田租的時候,鼠耗才幾乎可以不算。
但在這之前,家家戶戶都出過這份錢,心裏自然有所顧慮。
所以聽到官府給的批條,第一時間並不覺得是好事,反而以為官府肯定借故多要錢糧。
外麵放貸的好歹明說他們要多少利息,官府這批條,那是沒定數的啊。
萬一還東西的時候,多要一些,做活的時候多做一些,交銀子?扶江縣就沒有交銀子的傳統,還是交穀物為多。
說到底,就是不信官府真吃這個虧。
扶江縣那麽多百姓,他們把化肥錢全都墊付了?還不要好處?
以他們樸實無華的人生經驗,還是那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等江小子解釋過後,紀煬扶額。
他確實把這件事忽略了。
就連衙門眾人也愣了下,最近一段時間,他們全心全意在做好差役,竟也忘了扶江縣的實際情況。
百姓們本能不信任,這很正常。
更多的,還是害怕欠官府的東西,畢竟麵對官府,他們確實弱勢。
這種不信任倒也不是針對紀煬,更多是針對官府本身。
以扶江縣這種偏遠地方,其實跟朝堂也好,官府也好,也就交田租的時候接觸,更多時候處於放養狀態,對官府離心離德很正常。
還好,知道問題,就知道怎麽解決。
紀煬無奈,讓衙門周圍不要慌亂,開口道:“既如此,就把規則細化。”
紀煬道:“借多少化肥償還多少化肥,這一條不用說,後麵保證他們絕對買到化肥就行。”
“第二條,以米麥償還,本月米麥價為二百五十文一石,約莫兩文錢一斤。隻是現在剛過秋收,米麥價格低賤,所以按三百六十文一石算,也就是三文錢一斤米。”
“到時候可以用一斤米來償還三斤化肥,按照現在大家對化肥的使用,一畝地基本需要十五斤左右,也就是一畝地成本增加十五文,五斤米,都是在承受範圍之內。”
“第三條,以工代還,明年春後農閑時,修路每日三十文,修河堤每日四十文。”
“也就是說,做一日工,便能得三十斤化肥,足夠兩畝地用。按照每家十畝地左右,隻要做滿五天的工,便可償還所有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