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州是座偏遠小城,早年受匪患和天災影響,百姓日子過得很苦,她還記得當年她隨父親在街上施粥贈藥,看見無數潦倒的流民和破敗的民房。
如今街市繁華,人流興旺,早不是過去那般頹敗模樣。
她在攤檔前買了隻巴掌大小的銅鏡和珠花,又去街角的攤子上要了一碗麵。
她心裏做好了打算,往後就在此地生活,雲州是她的根,外祖和爹娘留在這裏,她把姐姐的牌位帶回來,也算一家團聚。
她準備先找個藥堂繼續幹活,再多存下一點錢,就在從前的顧家莊邊上買一間小院。
也許她會學著去做一名醫女,再不濟幫人接生也行。她想把外祖教給她的那些東西學以致用,總之,要幫助許多人,要做許多有意義的事。
在街上轉了三四天,大致摸清了雲州地形和風土人情。又過了四五日,總算在南市那邊找了間很小的藥館安頓下來。
坐館先生是個中年郎中,姓古,專瞧跌打損傷之症,這間藥堂開在偏僻的的巷子裏,尋常找來看病的多是附近的貧民,先生隻收很少的診金,遇到格外可憐的患者,甚至不要錢還反送些傷藥。
先生原有五六名弟子,都捱不得苦,也嫌補貼的工錢太少,沒一個做得長遠。
傾城本就是為著學習而來,藥堂供吃住,還有大把時間給她瞧醫術,古先生的妻子待她也很和氣,她覺得沒什麽不好。
轉眼一個多月過去,傾城已經與四鄰熟絡起來。
她不著痕跡的卸去一點藥粉,日漸露出大半的真實麵容。一輩子偽裝是件很辛苦的事,她想長久留在雲州,這是她下半輩子的歸宿,她希望可以不必過得太緊張。
四鄰並沒發現什麽不妥,照常與她寒暄交談。
古先生偶爾也會出診,見她有興趣學,也樂意帶著她去多見識見識。
幾條街外有座名叫花滿樓的楚館,這日一個名叫雅慈的姑娘被人打傷了,鴇母派了小丫頭匆匆來請人。
繞過錦屏彩畫的廊軒,傾城隨在古先生身後來到內裏一間小樓前。
幾名姑娘懶洋洋地坐在大廳裏,看見古先生帶個年輕姑娘,紛紛含笑打趣,“古大夫哪兒來的這樣年輕美貌的徒弟?這麽出雙入對的,古大娘不吃醋嗎?”
濃重的脂粉味縈繞在整個廳中,傾城頭一回來這種地方,好奇地打量著那些濃妝豔抹的女伎。
古先生脾氣一向很好,被揶揄了也隻是靦腆的笑笑,“不可亂說,這是給我們幫忙的顧娘子。”
隨著小丫頭一路上了樓,拂開重重簾帳,床裏躺著個臉色蒼白的年輕姑娘。
聽鴇母說大夫來了,姑娘虛弱地張開眼睛,眼淚一瞬漫出來,楚楚可憐地道:“古大夫救我……我太疼了……”
鴇母歎了一聲,在古先生麵前掀開姑娘身上的錦被。
但見光滑潔白的身子上,數不清的淤青和鞭痕。每一道傷痕都深深刻在血肉裏,被子裏頭已經被血浸透,褥子上更是深紅的一大片,姑娘頭上滲著汗,咬牙顫著忍熬著傷痛。
顧傾隻瞧一眼,就不忍地別過頭去。
聽鴇母在旁與古先生抱怨,“那些客人根本不懂憐香惜玉,可憐我這孩子一身冰膚雪肌,一個晚上就給折磨成這幅模樣,若是落了疤去,往後可還怎麽接客呀?古先生,您趕緊給瞧瞧,不管用多貴的藥,隻要不留下疤痕,怎麽都成。”
就連傾城也知道,這樣的傷是不可能不留疤的。
姑娘躺在那裏,身上隻虛裹件袍子,大片受傷的肌膚露在外頭。
若是在尋常人家,郎中給女子診脈,多是要隔著簾子,蓋著手帕的。
到了這種地方,全沒這些講究。
古先生診了脈,又瞧了幾處格外嚴重的傷,他讓開位置,對傾城點點頭,“顧娘子,你來。”
鴇母立刻不依了,“古大夫,這是誰?她會瞧傷患,會醫病嗎?萬一一個手抖,叫我們雅慈落了傷疤,我找誰說理去?”
古先生收了笑,挽袖從藥箱裏取出棉紗、針線、剪刀和一些簡單的傷藥,“韓媽媽,這是我們藥館做事的顧娘子,跟著我學了幾個月醫理,處理外傷是絕無問題的。我還要回去取些藥來,雅慈姑娘傷勢很重,咱們盡量不要耽擱功夫。”
鴇母聞言,忙喊了小丫頭來,叫她一道隨古先生去取藥。
傾城為傷者用藥粉止血清創,有些傷口太深,肌膚張裂開,需要加以縫合。
她站在床邊,冷靜地道:“將四周窗戶打開,再移兩盞燈過來。”
鴇母揮揮手,自有小丫頭去辦。
傾城用熱水淨了手,穿針引線,開始仔細縫合傷口。
姑娘疼得渾身劇顫,咬著嘴唇,哭聲隱忍地從齒縫中滲出來。
傾城心中苦澀難言,當年若不是姐姐拚命討好那拐子,也許她也會和眼前的姑娘一樣,墮入這種可怖的牢籠裏。
第62章
如今回想,當年一路經風沐雨,姐姐做出過怎樣艱難的抉擇,吃過多少她不知道的苦,才護著她全須全尾的走進京城。她那時太年幼懵懂,根本未曾想過出塵背地裏有過多少犧牲。
在姐姐死去的那個晚上,她一夜之間被迫長大,失去家人庇護,從此後唯一能依靠的隻有自己。
她望著眼前渾身是傷的姑娘,她能感同身受,止不住的心疼。
但她落針的手很穩,她需要盡快縫合好那些傷口,才能讓雅慈姑娘少受一些折磨。
縫合,清創,敷藥,包紮,傷處實在太多,她足足用了兩個時辰才將所有傷處處理好。
古先生帶來了傷藥,仔細吩咐用法,哪些是內服的,哪些是外用的。
送二人出來,鴇母心心念念的還是會否留疤一事,古先生道:“細心調理,按時用藥,興許不會留疤,我明日會遣顧娘子來幫忙換藥重新包紮。今晚上雅慈若發起高熱來,用我先前留下的退熱方子,兩碗水熬成一碗喂她服用。這些日子要讓她多休息,萬萬不可強撐著起來再接客。”
鴇母一一答應下來,熱情地送二人離開。
出來時天色已晚,傾城替古先生背著藥箱,走在昏暗的小道上,她沉默了半晌,終是把心裏的疑問脫口而出,“先生不告訴那位媽媽這樣的傷勢必然會留疤,是擔心她不肯為傷者醫治了麽?”
古先生點頭,“若是知道必然去不掉傷痕,雅慈於那鴇母倪娘而言,便是一顆廢子。不能為花滿樓帶來盈利的姑娘會是什麽下場你可知?她不僅再也得不到醫治,隻怕連基本的吃喝休息都是奢望。”
“可先生允諾不留疤痕,屆時若是做不到,我擔心您……會否惹禍上身?那位媽媽並不像會善罷甘休的人……”傾城的擔憂不無道理,她與古先生親近,自然更盼著古先生平安少禍。
古先生笑了笑,負手迎風走在前,溫聲說:“那又何妨?醫者仁心,隻要雅慈姑娘安妥,我聲名受些損累又有什麽?被倪娘指著鼻子罵幾日,也不過影響些許生意罷了。我開這間醫館,本也沒想指望靠著它令我發家致富腰纏萬貫,再說,我與娘子安居在此,遠近鄰人都知道我古鈞山的為人。”
前方一盞小燈,在幽暗的巷子裏徐徐靠近。古先生加快了步伐,迎上來人,從她手裏接過燈籠,“不是要你別出來見風?仔細夜裏又犯頭疼症。”
來人正是古先生的妻子欒氏,她朝傾城打了聲招呼,與古先生相互挽著手換步朝前走,“怎麽去得這樣久?雅慈姑娘的傷勢很嚴重麽?”
“有一些嚴重,那些富家子弟德行不修,終日以折辱人來取樂,我見著那傷,滿心狂躁,恨不能把人揪過來打一頓。”古先生邊說邊握拳比劃,引得欒氏白他一眼。
“你呀,什麽年歲了,看了多少這樣的慘事,還不能習慣麽?”
“習慣不了,你也知道我自來就是這樣的脾氣。”
“這麽說,晚上飯菜可省了?料你氣也氣飽了。”
“那不行,再怎麽生氣,飯是不能省的。”
“你這把年紀,還說這樣孩子氣的話,也不怕人家顧娘子笑話……”
兩人相偎著一路絮絮叨叨的說話,一路深一腳淺一腳地踩著積雪朝前走。傾城跟在後麵,不知如何突然有些感傷。
她仰頭看了一眼細雪紛飛的陰沉天幕,又快到年關了,一年一年度過去,不知何時才能有個屬於自己的家。
翌日,從花滿樓背著藥囊回來,傾城在醫館門前聽見隔壁的伍大娘和欒氏說話。
“……古老弟天天帶著這麽個年輕小婦人四處走,說什麽閑話的都有,你就半點不防備麽?到底是外鄉人,不知根底的,若是存了什麽心思,將來你上哪兒哭?”
欒氏替她按摩腿骨,抹一層藥膏,雙手合十搓熱,攏在藥膏上令藥滲入皮膚,“我有什麽可不放心的?人家顧娘子年紀輕輕,找什麽人找不著,哪裏瞧得上老古?”
伍大娘道:“話不是這麽說的,她畢竟孤身一個人,女人麽,誰不想有個依靠,古老弟有本事,也沒多大年歲,你倆到如今還沒個孩子,難保人家不從這上頭下手。古老弟再怎麽嘴上說不在乎,心裏頭保不齊也想著傳宗接代……”
“大嫂子您可別再說了,別說顧娘子,就是我聽著,心裏頭都不痛快。顧娘子是個正派人,我家老古我也了解他的,他說不計較就是真不計較,他什麽脾氣我最知道,他和顧娘子清清白白,萬萬不會做出任何越矩的事來。外頭傳瞎話那些人,那是他們自己心髒,咱們自己的日子,該怎麽過還怎麽過,日子過在自己身上,不是過在人家嘴上的。”
她拍拍手,用浸透熱水的紗布替伍大娘擦幹淨餘下的藥膏,“好了,您起來試試,看腿上輕快些沒有?”
伍大娘扶著她手爬起身來,正說著話,傾城撩簾走進來,含笑與她寒暄,“伍大娘來了?”
將藥囊放在櫃台上,走進屋去洗了手,繼續去摘上午沒摘完的草藥。伍大娘臉上訕訕地,傾城回來的時間太巧,也不知有沒有聽見方才屋內的交談。
欒氏倒是一臉坦然,含笑把人送出門,回身朝顧傾揚揚下巴道:“伍大娘跟我們是老鄰居了,她沒壞心,就是嘴碎些,你別往心裏去。”
傾城點點頭,笑道:“到底是我給您和先生添了不少麻煩,虧得您心善,還願意收留我這女徒。換在別的藥堂,怕是要攆我走了。有您這樣的東家,我心裏感激,也知足。”
欒氏走近來,抬手撫了撫她的肩,“你勤快能幹,幫襯了我們不少,你能來,是我倆的福氣。你也知道,我們倆這些年一直沒孩子,世上的親人也都去了,我當你是我親妹子一般,我這一手推拿,還有老古的醫術,你要不嫌棄,盡數傳給你。”
開誠布公的談一回後,她和欒氏的感情更親近了,世俗偏見總會在,流言蜚語總會有,若在從前,傾城也許會悄然離開,盡量不給旁人帶來麻煩。可遇到古氏夫婦,讓她知道這世上總有心中磊落、活得坦蕩、不流於世俗的人。
在她的料理下,雅慈姑娘一日日好起來,大大小小的傷處皆已愈合結痂。花滿樓裏的一些姑娘,偶爾也會來找傾城替她們療傷醫治。
她對療治外傷上手很快,心思細,記性好,肯下功夫,她一日日進步著,有時古先生不在,她也能獨當一麵,替人續骨療傷。
時光飛快流轉,年節前不久,古先生接到一封來信,說是臨近的宜城近來因著雪災,引起不小的傷亡。他舊年行醫結識的友人希望他能前去幫忙。
欒氏什麽都沒說,在古先生開口提出出行之前就替他打點好了行裝。古先生坐在門檻上背對她道:“若是事情棘手,興許過年也不能回來陪你。”
欒氏邊疊衣裳邊道:“誰稀罕你陪?四鄰都是舊相識,你不在,我跟他們摸牌喝酒,更自由痛快。”
古先生又道:“我在外頭,那些長舌婦少不得又來聒噪,說我有外心,想跟別人生孩子。”
欒氏翻了個白眼,把包袱仔細紮好,“誰能瞧得上你,我替她惋惜。半截身子入土的老東西,又窮又邋遢,你要是有了新人不回家,我獨個兒在家裏頭偷著樂。”
倆人說說笑笑,絆著嘴,倒把別離的感傷衝淡不少。
欒氏回身看見端著飯菜走來的傾城,朝她擺擺手,道:“這是現成的偷師機會,老古那個朋友,醫術比他高明不知多少倍,妹子你要是願意,隨他一塊兒去,也替我看著他,別叫他不著調喝太多酒。”
幾日後傾城隨古先生上路,走五日陸路來到宜城。
宜城在雲州南邊,是個水鄉。這裏常年溫和如春,像今年這般大雪,數十年未曾得見。
宜城房屋多是單薄結構,經不得積雪壓覆,幾場大雪下來,許多民房倒塌,造成很大的死傷。
沿街不少斷瓦頹垣,失去遮蔽的百姓拖著一身傷患蹲在街角。
傾城跟在古先生身後,也不先去找友人安頓,沿路遇見能診治的傷患,就停下來幫忙查看一番。
二人在城北沿途醫治傷者,施醫送藥,不取分文,漸漸傳開名聲。不少傷患家屬特地來尋二人,希望能替自己的家眷驗看傷處。
古先生索性當街擺檔,由傾城先將傷者按輕重緩急分成幾等,先療傷重者或急需止血的人,那些瞧上去可怕但並不致命的傷患其次,輕傷或骨裂者再次。
兩個年邁婦人架著個個年幼的孩子大聲嚎哭著擠進人群,“大夫,求求您先給我這孩子瞧一眼。”
傾城替人接上斷骨,站起身走到孩子身邊。
不過是個五六歲的男童,臉色蠟黃,已入昏迷之態,額頭燒得厲害,婦人將他腿上的衣裳揭開,露出已經腐去的小腿。
“有七八天了,沒錢醫治,朝廷的醫官久久不來,大夫您行行好,先給我這可憐的孩子瞧一瞧吧。”
傾城知道這傷勢自己處理不了,她安撫幾句,命婦人帶著孩子先在一旁稍待,等古先生處理完手上的傷重患者,便上前與他耳語,“已經腐爛化膿,孩子的腿怕是不保……”
古先生沒說話,越過人群走到孩子身邊,他翻看了傷處,又掀開孩子的眼皮瞧了瞧,回身朝傾城點點頭,“拿藥粉和鋸子過來。”
婦人一聽,立時急了,“大夫,您的意思是?”
如今街市繁華,人流興旺,早不是過去那般頹敗模樣。
她在攤檔前買了隻巴掌大小的銅鏡和珠花,又去街角的攤子上要了一碗麵。
她心裏做好了打算,往後就在此地生活,雲州是她的根,外祖和爹娘留在這裏,她把姐姐的牌位帶回來,也算一家團聚。
她準備先找個藥堂繼續幹活,再多存下一點錢,就在從前的顧家莊邊上買一間小院。
也許她會學著去做一名醫女,再不濟幫人接生也行。她想把外祖教給她的那些東西學以致用,總之,要幫助許多人,要做許多有意義的事。
在街上轉了三四天,大致摸清了雲州地形和風土人情。又過了四五日,總算在南市那邊找了間很小的藥館安頓下來。
坐館先生是個中年郎中,姓古,專瞧跌打損傷之症,這間藥堂開在偏僻的的巷子裏,尋常找來看病的多是附近的貧民,先生隻收很少的診金,遇到格外可憐的患者,甚至不要錢還反送些傷藥。
先生原有五六名弟子,都捱不得苦,也嫌補貼的工錢太少,沒一個做得長遠。
傾城本就是為著學習而來,藥堂供吃住,還有大把時間給她瞧醫術,古先生的妻子待她也很和氣,她覺得沒什麽不好。
轉眼一個多月過去,傾城已經與四鄰熟絡起來。
她不著痕跡的卸去一點藥粉,日漸露出大半的真實麵容。一輩子偽裝是件很辛苦的事,她想長久留在雲州,這是她下半輩子的歸宿,她希望可以不必過得太緊張。
四鄰並沒發現什麽不妥,照常與她寒暄交談。
古先生偶爾也會出診,見她有興趣學,也樂意帶著她去多見識見識。
幾條街外有座名叫花滿樓的楚館,這日一個名叫雅慈的姑娘被人打傷了,鴇母派了小丫頭匆匆來請人。
繞過錦屏彩畫的廊軒,傾城隨在古先生身後來到內裏一間小樓前。
幾名姑娘懶洋洋地坐在大廳裏,看見古先生帶個年輕姑娘,紛紛含笑打趣,“古大夫哪兒來的這樣年輕美貌的徒弟?這麽出雙入對的,古大娘不吃醋嗎?”
濃重的脂粉味縈繞在整個廳中,傾城頭一回來這種地方,好奇地打量著那些濃妝豔抹的女伎。
古先生脾氣一向很好,被揶揄了也隻是靦腆的笑笑,“不可亂說,這是給我們幫忙的顧娘子。”
隨著小丫頭一路上了樓,拂開重重簾帳,床裏躺著個臉色蒼白的年輕姑娘。
聽鴇母說大夫來了,姑娘虛弱地張開眼睛,眼淚一瞬漫出來,楚楚可憐地道:“古大夫救我……我太疼了……”
鴇母歎了一聲,在古先生麵前掀開姑娘身上的錦被。
但見光滑潔白的身子上,數不清的淤青和鞭痕。每一道傷痕都深深刻在血肉裏,被子裏頭已經被血浸透,褥子上更是深紅的一大片,姑娘頭上滲著汗,咬牙顫著忍熬著傷痛。
顧傾隻瞧一眼,就不忍地別過頭去。
聽鴇母在旁與古先生抱怨,“那些客人根本不懂憐香惜玉,可憐我這孩子一身冰膚雪肌,一個晚上就給折磨成這幅模樣,若是落了疤去,往後可還怎麽接客呀?古先生,您趕緊給瞧瞧,不管用多貴的藥,隻要不留下疤痕,怎麽都成。”
就連傾城也知道,這樣的傷是不可能不留疤的。
姑娘躺在那裏,身上隻虛裹件袍子,大片受傷的肌膚露在外頭。
若是在尋常人家,郎中給女子診脈,多是要隔著簾子,蓋著手帕的。
到了這種地方,全沒這些講究。
古先生診了脈,又瞧了幾處格外嚴重的傷,他讓開位置,對傾城點點頭,“顧娘子,你來。”
鴇母立刻不依了,“古大夫,這是誰?她會瞧傷患,會醫病嗎?萬一一個手抖,叫我們雅慈落了傷疤,我找誰說理去?”
古先生收了笑,挽袖從藥箱裏取出棉紗、針線、剪刀和一些簡單的傷藥,“韓媽媽,這是我們藥館做事的顧娘子,跟著我學了幾個月醫理,處理外傷是絕無問題的。我還要回去取些藥來,雅慈姑娘傷勢很重,咱們盡量不要耽擱功夫。”
鴇母聞言,忙喊了小丫頭來,叫她一道隨古先生去取藥。
傾城為傷者用藥粉止血清創,有些傷口太深,肌膚張裂開,需要加以縫合。
她站在床邊,冷靜地道:“將四周窗戶打開,再移兩盞燈過來。”
鴇母揮揮手,自有小丫頭去辦。
傾城用熱水淨了手,穿針引線,開始仔細縫合傷口。
姑娘疼得渾身劇顫,咬著嘴唇,哭聲隱忍地從齒縫中滲出來。
傾城心中苦澀難言,當年若不是姐姐拚命討好那拐子,也許她也會和眼前的姑娘一樣,墮入這種可怖的牢籠裏。
第62章
如今回想,當年一路經風沐雨,姐姐做出過怎樣艱難的抉擇,吃過多少她不知道的苦,才護著她全須全尾的走進京城。她那時太年幼懵懂,根本未曾想過出塵背地裏有過多少犧牲。
在姐姐死去的那個晚上,她一夜之間被迫長大,失去家人庇護,從此後唯一能依靠的隻有自己。
她望著眼前渾身是傷的姑娘,她能感同身受,止不住的心疼。
但她落針的手很穩,她需要盡快縫合好那些傷口,才能讓雅慈姑娘少受一些折磨。
縫合,清創,敷藥,包紮,傷處實在太多,她足足用了兩個時辰才將所有傷處處理好。
古先生帶來了傷藥,仔細吩咐用法,哪些是內服的,哪些是外用的。
送二人出來,鴇母心心念念的還是會否留疤一事,古先生道:“細心調理,按時用藥,興許不會留疤,我明日會遣顧娘子來幫忙換藥重新包紮。今晚上雅慈若發起高熱來,用我先前留下的退熱方子,兩碗水熬成一碗喂她服用。這些日子要讓她多休息,萬萬不可強撐著起來再接客。”
鴇母一一答應下來,熱情地送二人離開。
出來時天色已晚,傾城替古先生背著藥箱,走在昏暗的小道上,她沉默了半晌,終是把心裏的疑問脫口而出,“先生不告訴那位媽媽這樣的傷勢必然會留疤,是擔心她不肯為傷者醫治了麽?”
古先生點頭,“若是知道必然去不掉傷痕,雅慈於那鴇母倪娘而言,便是一顆廢子。不能為花滿樓帶來盈利的姑娘會是什麽下場你可知?她不僅再也得不到醫治,隻怕連基本的吃喝休息都是奢望。”
“可先生允諾不留疤痕,屆時若是做不到,我擔心您……會否惹禍上身?那位媽媽並不像會善罷甘休的人……”傾城的擔憂不無道理,她與古先生親近,自然更盼著古先生平安少禍。
古先生笑了笑,負手迎風走在前,溫聲說:“那又何妨?醫者仁心,隻要雅慈姑娘安妥,我聲名受些損累又有什麽?被倪娘指著鼻子罵幾日,也不過影響些許生意罷了。我開這間醫館,本也沒想指望靠著它令我發家致富腰纏萬貫,再說,我與娘子安居在此,遠近鄰人都知道我古鈞山的為人。”
前方一盞小燈,在幽暗的巷子裏徐徐靠近。古先生加快了步伐,迎上來人,從她手裏接過燈籠,“不是要你別出來見風?仔細夜裏又犯頭疼症。”
來人正是古先生的妻子欒氏,她朝傾城打了聲招呼,與古先生相互挽著手換步朝前走,“怎麽去得這樣久?雅慈姑娘的傷勢很嚴重麽?”
“有一些嚴重,那些富家子弟德行不修,終日以折辱人來取樂,我見著那傷,滿心狂躁,恨不能把人揪過來打一頓。”古先生邊說邊握拳比劃,引得欒氏白他一眼。
“你呀,什麽年歲了,看了多少這樣的慘事,還不能習慣麽?”
“習慣不了,你也知道我自來就是這樣的脾氣。”
“這麽說,晚上飯菜可省了?料你氣也氣飽了。”
“那不行,再怎麽生氣,飯是不能省的。”
“你這把年紀,還說這樣孩子氣的話,也不怕人家顧娘子笑話……”
兩人相偎著一路絮絮叨叨的說話,一路深一腳淺一腳地踩著積雪朝前走。傾城跟在後麵,不知如何突然有些感傷。
她仰頭看了一眼細雪紛飛的陰沉天幕,又快到年關了,一年一年度過去,不知何時才能有個屬於自己的家。
翌日,從花滿樓背著藥囊回來,傾城在醫館門前聽見隔壁的伍大娘和欒氏說話。
“……古老弟天天帶著這麽個年輕小婦人四處走,說什麽閑話的都有,你就半點不防備麽?到底是外鄉人,不知根底的,若是存了什麽心思,將來你上哪兒哭?”
欒氏替她按摩腿骨,抹一層藥膏,雙手合十搓熱,攏在藥膏上令藥滲入皮膚,“我有什麽可不放心的?人家顧娘子年紀輕輕,找什麽人找不著,哪裏瞧得上老古?”
伍大娘道:“話不是這麽說的,她畢竟孤身一個人,女人麽,誰不想有個依靠,古老弟有本事,也沒多大年歲,你倆到如今還沒個孩子,難保人家不從這上頭下手。古老弟再怎麽嘴上說不在乎,心裏頭保不齊也想著傳宗接代……”
“大嫂子您可別再說了,別說顧娘子,就是我聽著,心裏頭都不痛快。顧娘子是個正派人,我家老古我也了解他的,他說不計較就是真不計較,他什麽脾氣我最知道,他和顧娘子清清白白,萬萬不會做出任何越矩的事來。外頭傳瞎話那些人,那是他們自己心髒,咱們自己的日子,該怎麽過還怎麽過,日子過在自己身上,不是過在人家嘴上的。”
她拍拍手,用浸透熱水的紗布替伍大娘擦幹淨餘下的藥膏,“好了,您起來試試,看腿上輕快些沒有?”
伍大娘扶著她手爬起身來,正說著話,傾城撩簾走進來,含笑與她寒暄,“伍大娘來了?”
將藥囊放在櫃台上,走進屋去洗了手,繼續去摘上午沒摘完的草藥。伍大娘臉上訕訕地,傾城回來的時間太巧,也不知有沒有聽見方才屋內的交談。
欒氏倒是一臉坦然,含笑把人送出門,回身朝顧傾揚揚下巴道:“伍大娘跟我們是老鄰居了,她沒壞心,就是嘴碎些,你別往心裏去。”
傾城點點頭,笑道:“到底是我給您和先生添了不少麻煩,虧得您心善,還願意收留我這女徒。換在別的藥堂,怕是要攆我走了。有您這樣的東家,我心裏感激,也知足。”
欒氏走近來,抬手撫了撫她的肩,“你勤快能幹,幫襯了我們不少,你能來,是我倆的福氣。你也知道,我們倆這些年一直沒孩子,世上的親人也都去了,我當你是我親妹子一般,我這一手推拿,還有老古的醫術,你要不嫌棄,盡數傳給你。”
開誠布公的談一回後,她和欒氏的感情更親近了,世俗偏見總會在,流言蜚語總會有,若在從前,傾城也許會悄然離開,盡量不給旁人帶來麻煩。可遇到古氏夫婦,讓她知道這世上總有心中磊落、活得坦蕩、不流於世俗的人。
在她的料理下,雅慈姑娘一日日好起來,大大小小的傷處皆已愈合結痂。花滿樓裏的一些姑娘,偶爾也會來找傾城替她們療傷醫治。
她對療治外傷上手很快,心思細,記性好,肯下功夫,她一日日進步著,有時古先生不在,她也能獨當一麵,替人續骨療傷。
時光飛快流轉,年節前不久,古先生接到一封來信,說是臨近的宜城近來因著雪災,引起不小的傷亡。他舊年行醫結識的友人希望他能前去幫忙。
欒氏什麽都沒說,在古先生開口提出出行之前就替他打點好了行裝。古先生坐在門檻上背對她道:“若是事情棘手,興許過年也不能回來陪你。”
欒氏邊疊衣裳邊道:“誰稀罕你陪?四鄰都是舊相識,你不在,我跟他們摸牌喝酒,更自由痛快。”
古先生又道:“我在外頭,那些長舌婦少不得又來聒噪,說我有外心,想跟別人生孩子。”
欒氏翻了個白眼,把包袱仔細紮好,“誰能瞧得上你,我替她惋惜。半截身子入土的老東西,又窮又邋遢,你要是有了新人不回家,我獨個兒在家裏頭偷著樂。”
倆人說說笑笑,絆著嘴,倒把別離的感傷衝淡不少。
欒氏回身看見端著飯菜走來的傾城,朝她擺擺手,道:“這是現成的偷師機會,老古那個朋友,醫術比他高明不知多少倍,妹子你要是願意,隨他一塊兒去,也替我看著他,別叫他不著調喝太多酒。”
幾日後傾城隨古先生上路,走五日陸路來到宜城。
宜城在雲州南邊,是個水鄉。這裏常年溫和如春,像今年這般大雪,數十年未曾得見。
宜城房屋多是單薄結構,經不得積雪壓覆,幾場大雪下來,許多民房倒塌,造成很大的死傷。
沿街不少斷瓦頹垣,失去遮蔽的百姓拖著一身傷患蹲在街角。
傾城跟在古先生身後,也不先去找友人安頓,沿路遇見能診治的傷患,就停下來幫忙查看一番。
二人在城北沿途醫治傷者,施醫送藥,不取分文,漸漸傳開名聲。不少傷患家屬特地來尋二人,希望能替自己的家眷驗看傷處。
古先生索性當街擺檔,由傾城先將傷者按輕重緩急分成幾等,先療傷重者或急需止血的人,那些瞧上去可怕但並不致命的傷患其次,輕傷或骨裂者再次。
兩個年邁婦人架著個個年幼的孩子大聲嚎哭著擠進人群,“大夫,求求您先給我這孩子瞧一眼。”
傾城替人接上斷骨,站起身走到孩子身邊。
不過是個五六歲的男童,臉色蠟黃,已入昏迷之態,額頭燒得厲害,婦人將他腿上的衣裳揭開,露出已經腐去的小腿。
“有七八天了,沒錢醫治,朝廷的醫官久久不來,大夫您行行好,先給我這可憐的孩子瞧一瞧吧。”
傾城知道這傷勢自己處理不了,她安撫幾句,命婦人帶著孩子先在一旁稍待,等古先生處理完手上的傷重患者,便上前與他耳語,“已經腐爛化膿,孩子的腿怕是不保……”
古先生沒說話,越過人群走到孩子身邊,他翻看了傷處,又掀開孩子的眼皮瞧了瞧,回身朝傾城點點頭,“拿藥粉和鋸子過來。”
婦人一聽,立時急了,“大夫,您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