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匯微微搖頭,這一年來,他都在牢獄裏度過,又哪有時間關注萬裏之外的國度。
趙士程於是簡單地給他講了一下。
遼天祚帝和畫宗不愧是本時代的一對臥龍鳳雛,基本上習慣都長成了一堆,如今遼國皇長子很得人心,但天祚帝一樣中意自己的次子,疏遠了賢惠的蕭瑟瑟,而且寵幸奸臣蕭奉先與其妹妹,並且對治下諸民橫征暴斂,北方已草原叛亂十數年,才將將平定下來,但卻讓國中無數有貴族的私兵,看到了遼國的虛弱,有重演五代十國兵亂之勢,諸地已有不穩之勢。
“我準備讓人送些禮物,討要一個頭下軍州,做為港口,來做生意,但是吧,”趙士程遺憾道,“我畢竟是宗室,不能和那邊牽連太多,你若願意,可以去那裏,本朝功高,無過於收回燕雲十六州,你——懂我的意思麽?”
一瞬間,對麵的青年眸中閃起熊熊火焰。
懂!
陳正匯當然懂!
如果能在遼國內亂之時,趁其不穩,奪回十六州,那麽,無論他有再大的罪,都能瞬間平返,且能名留青史。
或許這其中會很危險,或許可能性很小,但是那又有什麽關係!
如今他已經是個死人,背負大罪,又牽連父親,讓家族蒙羞,不如舍得這一身血肉,去博一個未來!
能得到這種機會,幾乎就是他唯一的機會了!
唯一可以讓父親洗刷怨氣,讓家族揚名,實現自己人生的的機會!
就算他死,也不能放過!
幾乎是顫抖地坐起身,他虔誠地問道:“您、您需要我做什麽?”
趙士程微微一笑:“別急,我們可以慢慢聊。”
魚已經上勾了。
將來的事情,還很多,時間,還很長,他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慢慢改變對方的觀念。
而在這之前,這一位,要學的事情,還有很多。
王洋應該會很高興,有一位同誌來給他分擔任務。
當然,他也不會高興的太久,畢竟,這一位,也是大有用處的。
第119章 同樣的誌向
在統一了利益之後, 這位小陳同學正式加入了趙虎頭的團隊,他原本的名字陳正匯不能用了,便改了個叫陳行舟的名字,意思是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用來勉勵自己將來該怎麽做。
因為他特殊的身份, 趙士程不怕他去舉報或者有什麽異心,所以也沒有耽擱太多, 便開始給他補了一點課。
補的內容當然是去北方該如何打開局麵。
陳行舟本身是非常聰明的人,膽氣應變都不缺,意誌也很堅定, 在牢獄裏怎麽審問也沒有把別人拖下水, 隻是限於這個時代, 他的眼界還不夠高。
“我們去遼國,首先要分析遼國目前的情況。”趙士程又拿出了他那個許久都沒用過的小黑板,在桌子上指點江山。
陳行舟知道這小孩要給他上課時,本來有些困惑,覺得有些荒謬,但在聽了一會後, 他臉上的困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不見, 開始認真聽課,低頭記錄。
“遼國建國兩百年, 一直追求漢化,卻沒有完全漢化,耶律阿保機建國之時, 將其它部族征伐消滅, 但經過兩百年的孕育, 新的、擁有強大的實力的部族又重新演化出來,並且,和大宋一樣,他需要用大量錢財去養育這些權貴。”
“同樣是找錢,我們大宋用的辦法是開源,改革酒稅、茶稅、鹽稅等法子,而遼國卻沒有學會,他們用的辦法是向契丹之外的其它部族,苛以重稅,所以反叛此起彼伏,所以我們可以分清,如今遼國中的矛盾,第一是契丹與其它部族的民族矛盾,然後才是皇權與貴族之間的權力矛盾……”
“遼國能解決民族矛盾麽?”趙士程問他。
陳行舟第一次聽這種說法,覺得很是新奇,卻很有道理,沉思數息後,答道:“不能,苛以重稅可以供養國中權貴,若是不能供養國中權貴,怕是治下會不穩。”
“那麽,遼國應該怎麽解決這個問題?”趙士程反問他。
陳行舟苦思冥想,發現這簡直是自相矛盾,隻能搖頭。
趙士程於是道:“矛盾很難消除,卻可以轉移,最簡單的辦法,便是掀起戰事,從別國掠奪財富,安撫四方。”
陳行舟頓時神色大變:“若如此,我朝豈非危矣?”
“但是若打不下來,便有亡國之危,”趙士程安撫他一句,然後解釋道,“所以,遼帝是沒有魄力南下我朝,畢竟我軍隊龐大,那百萬禁軍,可不是遼國說的那種虛數。”
“好了,說完遼國最大的麻煩,那麽我說就要說遼國如今最有權勢的人物,蕭奉先,他是三皇子的叔叔,也是遼帝最寵幸的臣子,”趙士程寫下一個名字,麵色略帶沉重,“這個人,就是你要在遼國依靠的人,要向他顯上錢財、奇珍,讓他在皇帝麵前為你說話,從而獲得一個頭下軍堡,這種向奸臣諂媚的事情,你能做麽?”
陳行舟微微一笑,輕聲道:“若是要向蔡黨獻媚,自然做不到,但若是潛入敵國,尋間隙奪得江山,那麽,向奸臣賠些笑臉,又有何難,那又不是違心之語。”
蔡黨誤國甚重,而這蕭奉先卻是遼國的蔡京,誤遼國便是幫宋國,這點知識,他還是有的。
趙士程很滿意他的覺悟,繼續道:“你去北邊怎麽做,我不會管,但隻有一條要求,若是有機會,要削弱女直人勢力,遼國可以衰,但不能滅,你可明白?”
陳行舟有些不解:“若是遼國被滅,我朝必能擴大疆域,重複漢唐盛世,為何不能滅?”
趙士程無奈道:“若是神宗、哲宗一朝,女直滅遼而起,還能一爭高下,可是行舟啊,你看如今大宋的樞密使是誰,朝堂上的人物,又是誰?”
陳行舟當然也明白這一點,麵色頓時陰沉了下去。
大宋如今掌軍的樞密使是童貫,而朝廷上掌權的是蔡京,甚至於皇位之上的,也是一位弄出了花石綱,讓東南之地越見凋敝的官家。
趙士程又沉沉道:“自古王朝興起,其勢最盛,如今遼朝動蕩,說不定,便北地蠻夷便又是興盛之時,若女直真的滅了遼朝,一掃其中弊端,揮師南下,而這時我朝又無幽雲之地……”
陳行舟頓時心中一冷,他也是盡讀史書之輩,當然知道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興起時,會給中原帶來何等劫難,順著小趙公子的思路想下去,一時竟然有些心中發涼,冷汗淋漓。
隻能艱難地道:“這,滅一朝何難,這遼國便是將傾,也要些時日吧?”
趙士程淺淺一笑:“行舟啊,二十年後,你多大,我多大,你說,咱們看得到嗎?”
陳行舟悚然一驚。
二十年後,他也才父親的年紀,麵前這個小孩子,又才多大?
他勉強鎮定道:“這些都是猜測,小公子的意思,我已明白,您放心,若有機會,我必會在遼朝進些女直讒言,虛弱的大遼能幫著我朝鎮守草原蠻夷,等他們真的維持不住江山,才是奪取幽雲之時。”
他已經懂了,小公子在告訴他做事要看時機,而不是隻盯著幽雲,遼國會是他大展長才之地,雖然最初時,這些長才,都要靠小公子的錢財才能開展。
趙士程很滿意,又給他講了一些內容,比如遼國混亂,肯定要有一支私兵,這些兵可以暫時給郭藥師指使,他是個粗人,你要多給他講道理。
郭藥師是遼東人,未受過皇恩,不懂大義,所以,你要多站在他的角度考慮。
在一番教育後,趙士程便放人離開,讓他消化一下,明天繼續上課。
陳行舟如今居住在趙府的客房,趙士程許諾他的戶籍籍貫落到密州後,就送他到新鎮去,從那裏出海。
而在這等待的時間,就是了解遼朝的時間。
第二天,趙士程拿起當初給王洋的一些手稿,給他普及了一下生產資料、勞動者之間的關係,陳行舟沒見過這樣的知識,一開始有些不適應,問題越問越多,一整夜都沒有睡好。
到了第三天,趙士程則讓這位年輕人在密州城逛逛,對方從天明出門,天黑方才回來。
對這位年輕人來說,密州城給他的震撼太大了,他先前在江南求學,杭州也是大城,卻也沒有密州這麽富有——或者說,杭州富戶雖多,卻也有貧民衣不蔽體,終日乞食,但這密州卻連乞丐也看不到幾個,雖稱不上夜不閉戶,卻也安寧興旺,最窮的人,也能討得溫飽。
最重要的是,他在仔細詢問這些變化的時間和來源後,豁然明白,那位小公子教給他的知識,到底有什麽用,又該怎麽用了。
他忍不住又回想起自己學過的王學,王公變法之學,也類似的內容,但隻是粗略一提,完全沒有這些知識說得那麽透徹明白,把整個人倫天理,都簡化出來,找出根源的聯係,拋開人心道德,隻講了最純粹的利益。
他甚至有些惶恐,這樣的知識,分明是帝王之術——真是的他能學的麽?
對於他的問題,趙士程嗤之以鼻:“學啊,為什麽不能學,不學這些,你怎麽去讓治下過上更好的日子,一個人穿得了幾件錦衣華服,若是天下人都能穿,又是什麽景象,你若是這個都不敢學,那早點放下,我給你換個身份,自己找塊地當桃花源好了。”
陳行舟被他說得滿臉通紅,弱弱道:“在下隻是一時被驚到,並非不敢修行,趙公子賜法之恩,行舟銘記,一定不會弱了我派名聲。”
趙士程眉頭一皺,不悅道:“什麽我派你派,這沒什麽學派,這就是一本雜書,我怕你看不懂,多講了幾句。”
陳行舟溫和道:“原文晦澀,若我獨自摸索,不知幾年才能明白,是小公子您教導引我入門,在下自知未有成績,尚且不配入此等學派,隻求公子給個機會,讓在下能時常請教便好。”
沒門派,難道小公子你要說自己是生來就懂這個麽,別說笑了。
趙士程知道自己說不清楚了:“等吧,明天你就去新鎮,那裏有個叫王洋的,你不懂的,可以問他……”
陳行舟溫和地應了,看著小孩離開,才抬起頭。
這位年輕人已經沒有了開始時那要死不活的模樣,他眸光裏,像是有一團火。
活著這二十多年,他看著父親被一貶再貶,調任凡二十一次,經八省曆十七州縣,想做一番事業而不得可,而自己成年,又因為惡了蔡京被壓在學舍之中,無法考取進士,而如今,他卻有了幹一番大事的機會。
想到將來在異國他鄉會麵對的困境,他不僅不害怕,反而無盡地期待起來。
-
王洋在幾日後見到了陳行舟,在知道對方都是小公子教出來的後,王洋十分熱情,他和山水姑娘說不到一塊,如今居然有了一位師弟——雖然還沒記名,但總算有可以商量說話的人了。
對於一個為理想奮鬥的年輕人來說,把自己實現理想的過程向懂的人傾述,這簡直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了。
王洋完全控製不住自己,每天帶著這位師弟,恨不得把自己懂的會的全部塞到對方腦子裏。
陳行舟則被比密州城還繁華的新鎮震撼到了,每天跟著王洋認真學習之餘,又忍不住腦補自己是不是能在遼國的眼皮底下建立這樣的一個繁華治所,並在群狼環視中將這樣的地方保護下來——聽說遼東民風彪悍。
而且如今的民戶都是各地的財產,他要怎麽才能找人築建新城呢?
他甚至有些小小的怨念,那個郭藥師啊,你怎麽還不來,隻有你來了,你才能和你一起去遼東啊。
……
時間很快到了七月,這一天,陳行舟正代替王洋處理一些雜務,而王洋坐在一邊的椅子上,悠哉遊哉地一邊品茗,一邊翻看小報。
有一說一,這個師弟真是太勤快了,做起事來從不拖拉,膽大心細,老師對他太好了,居然找了這麽勤快的師弟來幫他!
真是無以回報。
來自京城的小報上,刊登了一個新的消息,王洋看到消息時,帶著複雜的神色,對師弟道:“咱們這裏,怕是又有流民要收攏了!”
陳行舟先是一驚,然後心中一動:“又是哪裏遭災了麽?”
郭藥師還有幾天就回來了,是不是,可以在師兄這裏劫些人,去建新城?
王洋將消息指給他看。
陳行舟認真一看,報上刊登的是內廷建立了一處名為“稻田務”的機構,製定法令求取老百姓的田契,現有手上的田契不算,要找這田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交易過戶時的原本的田契,如果拿不出中間的交易記錄和原本開荒時的契約,就要增加租賦,或者直接將土地收為稻田務所有。
並且,廢堤、棄堰、荒山、退灘及大河淤塞的地方,都定為田地,要求百姓租佃,這個法令,從京東西路的汝州開始,同時,京東東路的梁山泊,現在也歸公有,在這裏捕魚需要按船定租稅,若有違反,以盜竊罪論處!
陳行舟險些氣得吐血,恨聲道:“這等惡行,朝廷怎麽做得出來!”
誰會保存原初的田契?
這幾乎就是赤裸裸地強奪民田!
還有梁山泊,綿亙數百裏,周圍數州百姓,在這裏依靠捕魚為生,這樣的法令,又會令多少貧民難以為生?
王洋也憂慮道:“先準備著吧,如今新鎮很是有名,又緊靠京東西路,以後,怕是每日都有百姓,要走過數百裏前來求活了。”
陳行舟點點頭,捏緊了那張小報,胸口有一團怒火在蔓延,卻又不知向誰發泄。
他知道自己不用擔心民戶來源了,但他一點也不開心,一點也不!
趙士程於是簡單地給他講了一下。
遼天祚帝和畫宗不愧是本時代的一對臥龍鳳雛,基本上習慣都長成了一堆,如今遼國皇長子很得人心,但天祚帝一樣中意自己的次子,疏遠了賢惠的蕭瑟瑟,而且寵幸奸臣蕭奉先與其妹妹,並且對治下諸民橫征暴斂,北方已草原叛亂十數年,才將將平定下來,但卻讓國中無數有貴族的私兵,看到了遼國的虛弱,有重演五代十國兵亂之勢,諸地已有不穩之勢。
“我準備讓人送些禮物,討要一個頭下軍州,做為港口,來做生意,但是吧,”趙士程遺憾道,“我畢竟是宗室,不能和那邊牽連太多,你若願意,可以去那裏,本朝功高,無過於收回燕雲十六州,你——懂我的意思麽?”
一瞬間,對麵的青年眸中閃起熊熊火焰。
懂!
陳正匯當然懂!
如果能在遼國內亂之時,趁其不穩,奪回十六州,那麽,無論他有再大的罪,都能瞬間平返,且能名留青史。
或許這其中會很危險,或許可能性很小,但是那又有什麽關係!
如今他已經是個死人,背負大罪,又牽連父親,讓家族蒙羞,不如舍得這一身血肉,去博一個未來!
能得到這種機會,幾乎就是他唯一的機會了!
唯一可以讓父親洗刷怨氣,讓家族揚名,實現自己人生的的機會!
就算他死,也不能放過!
幾乎是顫抖地坐起身,他虔誠地問道:“您、您需要我做什麽?”
趙士程微微一笑:“別急,我們可以慢慢聊。”
魚已經上勾了。
將來的事情,還很多,時間,還很長,他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慢慢改變對方的觀念。
而在這之前,這一位,要學的事情,還有很多。
王洋應該會很高興,有一位同誌來給他分擔任務。
當然,他也不會高興的太久,畢竟,這一位,也是大有用處的。
第119章 同樣的誌向
在統一了利益之後, 這位小陳同學正式加入了趙虎頭的團隊,他原本的名字陳正匯不能用了,便改了個叫陳行舟的名字,意思是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用來勉勵自己將來該怎麽做。
因為他特殊的身份, 趙士程不怕他去舉報或者有什麽異心,所以也沒有耽擱太多, 便開始給他補了一點課。
補的內容當然是去北方該如何打開局麵。
陳行舟本身是非常聰明的人,膽氣應變都不缺,意誌也很堅定, 在牢獄裏怎麽審問也沒有把別人拖下水, 隻是限於這個時代, 他的眼界還不夠高。
“我們去遼國,首先要分析遼國目前的情況。”趙士程又拿出了他那個許久都沒用過的小黑板,在桌子上指點江山。
陳行舟知道這小孩要給他上課時,本來有些困惑,覺得有些荒謬,但在聽了一會後, 他臉上的困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不見, 開始認真聽課,低頭記錄。
“遼國建國兩百年, 一直追求漢化,卻沒有完全漢化,耶律阿保機建國之時, 將其它部族征伐消滅, 但經過兩百年的孕育, 新的、擁有強大的實力的部族又重新演化出來,並且,和大宋一樣,他需要用大量錢財去養育這些權貴。”
“同樣是找錢,我們大宋用的辦法是開源,改革酒稅、茶稅、鹽稅等法子,而遼國卻沒有學會,他們用的辦法是向契丹之外的其它部族,苛以重稅,所以反叛此起彼伏,所以我們可以分清,如今遼國中的矛盾,第一是契丹與其它部族的民族矛盾,然後才是皇權與貴族之間的權力矛盾……”
“遼國能解決民族矛盾麽?”趙士程問他。
陳行舟第一次聽這種說法,覺得很是新奇,卻很有道理,沉思數息後,答道:“不能,苛以重稅可以供養國中權貴,若是不能供養國中權貴,怕是治下會不穩。”
“那麽,遼國應該怎麽解決這個問題?”趙士程反問他。
陳行舟苦思冥想,發現這簡直是自相矛盾,隻能搖頭。
趙士程於是道:“矛盾很難消除,卻可以轉移,最簡單的辦法,便是掀起戰事,從別國掠奪財富,安撫四方。”
陳行舟頓時神色大變:“若如此,我朝豈非危矣?”
“但是若打不下來,便有亡國之危,”趙士程安撫他一句,然後解釋道,“所以,遼帝是沒有魄力南下我朝,畢竟我軍隊龐大,那百萬禁軍,可不是遼國說的那種虛數。”
“好了,說完遼國最大的麻煩,那麽我說就要說遼國如今最有權勢的人物,蕭奉先,他是三皇子的叔叔,也是遼帝最寵幸的臣子,”趙士程寫下一個名字,麵色略帶沉重,“這個人,就是你要在遼國依靠的人,要向他顯上錢財、奇珍,讓他在皇帝麵前為你說話,從而獲得一個頭下軍堡,這種向奸臣諂媚的事情,你能做麽?”
陳行舟微微一笑,輕聲道:“若是要向蔡黨獻媚,自然做不到,但若是潛入敵國,尋間隙奪得江山,那麽,向奸臣賠些笑臉,又有何難,那又不是違心之語。”
蔡黨誤國甚重,而這蕭奉先卻是遼國的蔡京,誤遼國便是幫宋國,這點知識,他還是有的。
趙士程很滿意他的覺悟,繼續道:“你去北邊怎麽做,我不會管,但隻有一條要求,若是有機會,要削弱女直人勢力,遼國可以衰,但不能滅,你可明白?”
陳行舟有些不解:“若是遼國被滅,我朝必能擴大疆域,重複漢唐盛世,為何不能滅?”
趙士程無奈道:“若是神宗、哲宗一朝,女直滅遼而起,還能一爭高下,可是行舟啊,你看如今大宋的樞密使是誰,朝堂上的人物,又是誰?”
陳行舟當然也明白這一點,麵色頓時陰沉了下去。
大宋如今掌軍的樞密使是童貫,而朝廷上掌權的是蔡京,甚至於皇位之上的,也是一位弄出了花石綱,讓東南之地越見凋敝的官家。
趙士程又沉沉道:“自古王朝興起,其勢最盛,如今遼朝動蕩,說不定,便北地蠻夷便又是興盛之時,若女直真的滅了遼朝,一掃其中弊端,揮師南下,而這時我朝又無幽雲之地……”
陳行舟頓時心中一冷,他也是盡讀史書之輩,當然知道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興起時,會給中原帶來何等劫難,順著小趙公子的思路想下去,一時竟然有些心中發涼,冷汗淋漓。
隻能艱難地道:“這,滅一朝何難,這遼國便是將傾,也要些時日吧?”
趙士程淺淺一笑:“行舟啊,二十年後,你多大,我多大,你說,咱們看得到嗎?”
陳行舟悚然一驚。
二十年後,他也才父親的年紀,麵前這個小孩子,又才多大?
他勉強鎮定道:“這些都是猜測,小公子的意思,我已明白,您放心,若有機會,我必會在遼朝進些女直讒言,虛弱的大遼能幫著我朝鎮守草原蠻夷,等他們真的維持不住江山,才是奪取幽雲之時。”
他已經懂了,小公子在告訴他做事要看時機,而不是隻盯著幽雲,遼國會是他大展長才之地,雖然最初時,這些長才,都要靠小公子的錢財才能開展。
趙士程很滿意,又給他講了一些內容,比如遼國混亂,肯定要有一支私兵,這些兵可以暫時給郭藥師指使,他是個粗人,你要多給他講道理。
郭藥師是遼東人,未受過皇恩,不懂大義,所以,你要多站在他的角度考慮。
在一番教育後,趙士程便放人離開,讓他消化一下,明天繼續上課。
陳行舟如今居住在趙府的客房,趙士程許諾他的戶籍籍貫落到密州後,就送他到新鎮去,從那裏出海。
而在這等待的時間,就是了解遼朝的時間。
第二天,趙士程拿起當初給王洋的一些手稿,給他普及了一下生產資料、勞動者之間的關係,陳行舟沒見過這樣的知識,一開始有些不適應,問題越問越多,一整夜都沒有睡好。
到了第三天,趙士程則讓這位年輕人在密州城逛逛,對方從天明出門,天黑方才回來。
對這位年輕人來說,密州城給他的震撼太大了,他先前在江南求學,杭州也是大城,卻也沒有密州這麽富有——或者說,杭州富戶雖多,卻也有貧民衣不蔽體,終日乞食,但這密州卻連乞丐也看不到幾個,雖稱不上夜不閉戶,卻也安寧興旺,最窮的人,也能討得溫飽。
最重要的是,他在仔細詢問這些變化的時間和來源後,豁然明白,那位小公子教給他的知識,到底有什麽用,又該怎麽用了。
他忍不住又回想起自己學過的王學,王公變法之學,也類似的內容,但隻是粗略一提,完全沒有這些知識說得那麽透徹明白,把整個人倫天理,都簡化出來,找出根源的聯係,拋開人心道德,隻講了最純粹的利益。
他甚至有些惶恐,這樣的知識,分明是帝王之術——真是的他能學的麽?
對於他的問題,趙士程嗤之以鼻:“學啊,為什麽不能學,不學這些,你怎麽去讓治下過上更好的日子,一個人穿得了幾件錦衣華服,若是天下人都能穿,又是什麽景象,你若是這個都不敢學,那早點放下,我給你換個身份,自己找塊地當桃花源好了。”
陳行舟被他說得滿臉通紅,弱弱道:“在下隻是一時被驚到,並非不敢修行,趙公子賜法之恩,行舟銘記,一定不會弱了我派名聲。”
趙士程眉頭一皺,不悅道:“什麽我派你派,這沒什麽學派,這就是一本雜書,我怕你看不懂,多講了幾句。”
陳行舟溫和道:“原文晦澀,若我獨自摸索,不知幾年才能明白,是小公子您教導引我入門,在下自知未有成績,尚且不配入此等學派,隻求公子給個機會,讓在下能時常請教便好。”
沒門派,難道小公子你要說自己是生來就懂這個麽,別說笑了。
趙士程知道自己說不清楚了:“等吧,明天你就去新鎮,那裏有個叫王洋的,你不懂的,可以問他……”
陳行舟溫和地應了,看著小孩離開,才抬起頭。
這位年輕人已經沒有了開始時那要死不活的模樣,他眸光裏,像是有一團火。
活著這二十多年,他看著父親被一貶再貶,調任凡二十一次,經八省曆十七州縣,想做一番事業而不得可,而自己成年,又因為惡了蔡京被壓在學舍之中,無法考取進士,而如今,他卻有了幹一番大事的機會。
想到將來在異國他鄉會麵對的困境,他不僅不害怕,反而無盡地期待起來。
-
王洋在幾日後見到了陳行舟,在知道對方都是小公子教出來的後,王洋十分熱情,他和山水姑娘說不到一塊,如今居然有了一位師弟——雖然還沒記名,但總算有可以商量說話的人了。
對於一個為理想奮鬥的年輕人來說,把自己實現理想的過程向懂的人傾述,這簡直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了。
王洋完全控製不住自己,每天帶著這位師弟,恨不得把自己懂的會的全部塞到對方腦子裏。
陳行舟則被比密州城還繁華的新鎮震撼到了,每天跟著王洋認真學習之餘,又忍不住腦補自己是不是能在遼國的眼皮底下建立這樣的一個繁華治所,並在群狼環視中將這樣的地方保護下來——聽說遼東民風彪悍。
而且如今的民戶都是各地的財產,他要怎麽才能找人築建新城呢?
他甚至有些小小的怨念,那個郭藥師啊,你怎麽還不來,隻有你來了,你才能和你一起去遼東啊。
……
時間很快到了七月,這一天,陳行舟正代替王洋處理一些雜務,而王洋坐在一邊的椅子上,悠哉遊哉地一邊品茗,一邊翻看小報。
有一說一,這個師弟真是太勤快了,做起事來從不拖拉,膽大心細,老師對他太好了,居然找了這麽勤快的師弟來幫他!
真是無以回報。
來自京城的小報上,刊登了一個新的消息,王洋看到消息時,帶著複雜的神色,對師弟道:“咱們這裏,怕是又有流民要收攏了!”
陳行舟先是一驚,然後心中一動:“又是哪裏遭災了麽?”
郭藥師還有幾天就回來了,是不是,可以在師兄這裏劫些人,去建新城?
王洋將消息指給他看。
陳行舟認真一看,報上刊登的是內廷建立了一處名為“稻田務”的機構,製定法令求取老百姓的田契,現有手上的田契不算,要找這田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交易過戶時的原本的田契,如果拿不出中間的交易記錄和原本開荒時的契約,就要增加租賦,或者直接將土地收為稻田務所有。
並且,廢堤、棄堰、荒山、退灘及大河淤塞的地方,都定為田地,要求百姓租佃,這個法令,從京東西路的汝州開始,同時,京東東路的梁山泊,現在也歸公有,在這裏捕魚需要按船定租稅,若有違反,以盜竊罪論處!
陳行舟險些氣得吐血,恨聲道:“這等惡行,朝廷怎麽做得出來!”
誰會保存原初的田契?
這幾乎就是赤裸裸地強奪民田!
還有梁山泊,綿亙數百裏,周圍數州百姓,在這裏依靠捕魚為生,這樣的法令,又會令多少貧民難以為生?
王洋也憂慮道:“先準備著吧,如今新鎮很是有名,又緊靠京東西路,以後,怕是每日都有百姓,要走過數百裏前來求活了。”
陳行舟點點頭,捏緊了那張小報,胸口有一團怒火在蔓延,卻又不知向誰發泄。
他知道自己不用擔心民戶來源了,但他一點也不開心,一點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