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洋思考代入自己應該如何做時,京東路那大雪融化的泥濘道路上,一隊車馬,正緩緩行來。


    一名三十餘歲的中年人手拿書卷,目光沉穩,正反複思考信上文字。


    他名張克戩,是名臣張耆之嫡孫,護守京城守軍的衛尉丞,因為得罪蔡京,已在家閑賦快一載。


    族兄張叔夜邀他入密州,他本不是不想動身,但卻忍不住好奇這位族弟所說的“救亡大宋”之法,到底是什麽東西。


    密州如今已經是比肩成都府、杭州府的大城,羊毛織物遠銷海外,如今大宋地裏鄉間,處處可以看到幾名婦人,盤坐家中、樹下,三三兩兩,以織線為衣,羊毛線也成為兒女陪嫁的常見之物,更是飛快進入了閨秀的女工之技中。


    如今密州一地的財賦,便能比肩整個京東西路,周圍汝州、海州,皆有逃民或渡海、或翻山,前去密州落戶。


    張克戩曾去信詢問,這是如何做到,張叔夜卻是直接邀他前來密州,說是朝聞道夕可死,若是錯過了此地,便如當年大宋錯過王公變法一般可惜。


    張克戩對此嗤之以鼻,他最看不慣的,就是張叔夜這些新法一黨,打著“王公變法本意是好,隻是下邊人做得太急,所以才會害民”的由頭,為王安石辯護。


    真是掩耳盜鈴,那王荊公變法時,提拔的都是“貸出青苗錢最多”、“收來免役錢最多”的官員,如此催促,哪能不出亂子,他不過是為國斂財罷了,說什麽為民。


    所以,他對張叔夜的第一封信,毫無興趣。


    直到張叔夜送來第二封信,說隻要他去密州一趟,就把給他長子的蔭官名額轉贈族弟幼子。


    他張克戩豈會在意一個蔭官之名,隻是既然兄長盛情相邀,他就不推拒了。


    第136章 以理服人


    “我那族弟張克戩, 自幼好讀詩書,二十出頭便進士及第,”張叔夜既然已經把族弟賣出了好價錢, 自然要把對方的底都揭幹淨, “他骨子有幾分自傲,和另外一位族弟張克公關係並不好……”


    張叔夜娓娓道來,張家在本朝也是大族,族人眾多, 但曾祖張耆留下的人脈卻有限, 於是其中自然少不了內鬥和爭奪, 而如今,張家最有名的人物, 就是已經成為禦史的族弟張克公, 他搭上宮中皇後的線, 成了三皇子的人, 所以,就算他兩次彈劾蔡京,蔡京也拿他沒有辦法, 隻能拿張家其他人出氣, 張克戩和張叔夜都是在其中被無辜殃及的池魚。


    說完了生平,張叔夜還細細地講了這個弟弟喜歡什麽, 討厭什麽, 愛讀什麽書, 家裏幾口人, 兒子多大了等等。


    趙士程聽得頗為無語, 等張知州講完, 才神色複雜道:“看你有幾分忿忿, 他這是哪裏惹到你了嗎?”


    張叔夜鎮定自若:“這從何說起,雖然他屢請不至,讓我不得不想了別的辦法,但我這一心為小公子打算的真心,卻是從未變過。”


    趙士程心說我信就有鬼了:“原來如此,那我就先謝過老張你了,那麽就說定了,等他休息兩日,我再登門拜訪。”


    ……


    張克戩來到密州時,已經是三月早春。


    鶯飛草長,蠟林綿延,平坦的大道上煙塵陣陣,到處是運送羊毛、炭石的車馬,每隔幾裏,就有歇腳的茶棚,三兩碗粗茶,一陣輕風,解得一路饑渴疲憊。


    茶棚裏還會賣上幾個幹餅,便宜廉價,隨帶隨走,但讓張克戩感覺到疑惑的是,這茶棚忙裏忙外的都是男子,未見過幾個村婦,便好奇問道:“老丈,我這一路過來,茶棚大多是夫妻一起忙活,為何放了這密州地界,便隻見村夫,不見村婦呢?”


    那賣茶的父子看他氣度衣著不凡,不敢怠慢,便陪笑道:“回這位相公的話,家中婦人,如今大多在織坊上工,薪資不少,便未出來。”


    張克戩疑惑道:“可這離密州城怕是還有數十裏,你們村中婦人,要去如此遠的地方上工麽?”


    那茶倌便細細解釋,如今密州客商,最喜買的便是毛線,而密州城裏已經有許多織坊,依然供不應求,於是便有村中富戶購買織機,又將織機按時辰租給,村裏的婦人前去織線。


    那織機可不得了,一次能紡八股毛線,能賺不少錢,家裏的鹽、鐵器,甚至這開茶棚的架子、爐子、桌凳,都是家裏婦人織線賺來的。


    “那麽多人織線,貨物堆積,你們就不怕賣不出去麽?”張克戩更好奇了。


    茶倌笑道:“回相公的話,這線又放不壞,便是不賣,也可給家裏人織些毛衣毛褲,需要時,若家裏需要花錢,拿去典當或者直接換些財資,都是樂事,又哪怕賣不出去。”


    他頓了頓,還道:“如今大錢廢除,小平錢缺得緊,平時裏買賣些雞子、米糧,還可以直接用這毛線做交易,大家也是認的。”


    張克戩這次是真的驚了:“竟有此事?”


    茶倌於是又向他解釋,這很正常,這村裏村外的,以前常用糧食換物,隻是東西太多,不易攜帶,這毛線就不一樣了,都是挽了稱重,也不像布匹那樣剪小了不好賣,便是剪斷了一股,隻需要重新接上便好。


    這密州附近的商販,都是認的,隻要大家都認,自然也可以用,但要說最好用的,還是那軸承中的滾柱……


    “相公,我看您那馬車也是用的鐵軸,平日裏還是小心些,有些黑心的賊子,最喜歡撬掉軸中的滾柱,”茶倌提醒道,“一根滾柱,能賣上二十文錢呢。”


    張克戩還未說話,身邊的老仆已是怒了:“這些賊子,真是買櫝還珠,那一個上好的鐵軸承,在京城可是要賣上一貫錢的!”


    張克戩皺眉道:“那軸承用的是上品好鋼,用來打造刀槍想來也價值不菲,你此行戒備著些。”


    老仆點頭稱是。


    於是一行人又繼續上路。


    將要入城時,張克戩又看到有一輛平板的牛車上坐著幾名挺著大肚的婦人,一時覺得奇怪,便尋了個在城邊擺攤賣菜的小販,問那是怎麽一回事。


    小販答道,那是城中去醫館待產的婦人,城外七裏坡有一位女大夫,尤擅產科,很多婦人裂傷、出血、胎位不正,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好,但大部分,都能在她手上轉危為安,尤其是頭胎婦人,如今都想在那生子,求個安心。


    張克戩還發現這裏沒見到一個乞丐,便又問了起來。


    小販則說那些殘缺的乞丐都被知州收容了,至於那些手腳完好無事的,則通通被拉去築堤了,張知州打算開一條三十裏水道,讓新鎮的船可以直接來密州,如今正在招人呢。


    張克戩解了疑惑,驚奇於這裏整潔有序之餘,也不得不感歎這位族兄確實有些能力。


    入城去了府衙,見了張叔夜,兩位許久未見的族親熱情地聊了起來,一者歎息如今朝廷的烏煙瘴氣,一者則說起了如今密州的興盛繁華。


    因為羊毛產業的興盛,如今的密州大部分家庭,都可以每月吃上那麽一兩回肉,最近密州在他的推廣下,發行了一種養豬貸,推行養豬。


    “豬貸?”張克戩聽得迷惑了。


    “就是將小豬交給農戶飼養,若是死了,便原價賠償小豬崽,若是養上一年,便按每斤豬肉兩文錢折算成錢,作為農戶的報酬。”張叔夜摸著胡須,自得道,“如今,已經在州城裏簽的契書裏,已經有一千餘張了。”


    張克戩不理解:“三文一斤豬肉,哪怕豬肉價賤,也不應該吧,那農戶不能自已宰殺售賣麽?”


    張叔夜笑道:“豬所食極雜,農人養豬,不為吃肉,多是為了積肥,貧者嫌貴,富者嫌髒,再說了,若是他們自己宰殺,那也是受益,是我等應行之事啊。”


    張克戩不由點頭:“這兩年未來見,兄長是越發有大賢風範了。”


    張叔夜自然是不敢當不敢當。


    相互吹捧一番後,張叔夜試探道:“如今朝廷奸賊橫行,德祥你有何打算?”


    張克戩也明白關鍵來了,微笑道:“自是寄情山水,教子弄孫,隻要我心不動,何處不是桃源?”


    張叔夜看出族弟的口是心非,便拿了一本書,放在桌上,輕輕推了過去:“德祥若是有心,不妨看看這文章,或許,會改變心意。”


    張克戩有些好奇,接過書來。


    ……


    遼東,新城之中。


    陳行舟洗手洗臉,正了衣冠後,虔誠地打開了老師送來的書信。


    信中的內容,十分詳實,有許多陳行舟從未聽聞過的奇思妙想,看得他抓耳撓腮,幾乎就想立刻施行。


    信裏詳細地寫了以村為單位,分發土地,然後建立基層的村組織,同時,要培養自己的基層團隊,萬萬不可以把基層的權力渡讓給鄉村裏的宗族。


    信裏建議他專門建立一個組織,時常下鄉巡邏,幫助調解糾紛,宣傳時事,不可失了把控,才會有更多的支持與兵員,不介意的話,你師兄王洋有幾個不錯的手下,可以派一兩個去幫你,等你那地立穩了,再把他們調回來……


    同時,你要培養更多的心腹,如今你們隻有一個鎮那麽點的土地,自然容易,但若是土盤擴大,就沒那麽容易,到時良莠不齊,反而會尾大不掉。


    陳行舟看得十二分認真,隻是看到派一兩個人手來幫他時,陳行舟忍不住輕嗤了一聲。


    這位代師父寫信的師兄未免太小心了些,還怕惹他猜疑,說什麽立穩了就把他們調回去。


    做什麽春秋大夢呢,他又不是來這當皇帝的,還會怕有人把他架空?


    落到他手裏的人,就別想回去了,再說了,一兩個是什麽鬼,打發乞丐呢!怎麽著也要二十來個吧,他饞王師兄手下的街管們很久了,那些個人,一個個的,又主動,又能幹,還會爭功,都是打著燈籠都不好找手下啊,怎麽可能不要。


    不過……得小心些,不能一次要完,得慢慢挖,每個月哭哭窮賣賣慘,以王師兄的性子,定是會幫忙的。


    “藥師!”他抬起頭,喚了身邊的搭檔。


    郭藥師正看著地圖,思考著要把自己的碰碰船開去哪裏,海上無敵的感覺讓他太沉迷,可惜如今周圍的海寇船都讓他撞光了,這無敵的感覺很久沒享受到,以至於有時恨不得連自家的船也一起撞了,聽到呼喚,不由皺起眉頭看他。


    “曷蘇館部和岩淵城的首領,都不聽撒鸞調遣,你覺得,你教訓的這兩個中的哪一個更容易些?”陳行舟問他。


    郭藥師眼睛一亮:“這兩個都是離我們最近的勢力,曷蘇館部又窮又凶,打他們沒什麽用,要我說,當然是打岩淵城,正好,那邊送了我幾個好東西,能派上用場!”


    陳行舟無奈搖頭:“咱們畢竟還在遼人治下,不能攻城,你得換個法子。”


    郭藥師想了想:“岩淵城的許多士卒都想逃到咱們這來,要不,從這試試?”


    陳行舟眼睛一亮。


    ……


    趙士程並不知道自家徒弟已經準備搞個大新聞,他等了兩天,正聽張叔夜講述自己那族弟對書中內容半信半疑,可惜興趣並不高,如今他對朝廷很失望,不想為官,當然無欲則剛。


    趙士程對此不以為然,人嘛,總會有想要的。


    張克戩若真這麽佛係,也不會在靖康之亂時去前線,守著在孤立無援之中堅守半年,直至城破殉國了。


    對於這樣的人物,當然要隆重一點。


    趙士程於是小手一揮:“老張,把我意……把咱們新鑄的幾門炮拿出來,給你這位弟弟,開開眼界。”


    第137章 你聽我說


    張克戩並沒有被張叔夜說服, 作為一個在蔡京改革科舉前考中進士的卷王,他自然有自己的傲氣,他隻對張叔夜給他的書十分有興趣, 一連幾日,都在研讀揣摩,偶爾還會在密州城中閑逛, 試圖找出應對的地方。


    張克戩也是曾經是有抱負的年輕人,他的前半生幾乎完美無缺,有前程和家世, 自然便有了更高的追求,那時無論是程學、王學還是張學,都是以天下為己任,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許多優秀的學子們都有著一腔抱負,想要拯救大宋的三冗兩積,想要名留青史, 大家想要居廟堂之高,而非處江湖之遠。


    但,夢總是會醒的, 張克戩學成時,正是新帝繼位, 重新提拔蔡京為相後。


    皇帝繼位之初, 還擺著禮賢下士,要求天下人諫言, 可僅僅過了一年, 便原形畢露, 不但提拔了蔡京,設立了東南應奉局,還把當年諫言的人,一一貶斥了。


    那時候,朝廷的有誌之士,便內心發涼。


    這十幾年來,朝廷看著繁華,但內裏的如何,大家不無心中明了,但看著江河日下,卻也隻能徒呼奈何,那些要諫言的,大多已經被貶的貶,遣的遣,早已沒有了忠臣的存身之地。


    他也是如此,宦海沉浮數十年,如今閑賦在家,早已沒有當初為民請命的心思,隻想過此餘生罷了。


    所以,對張叔夜的想法,張克戩甚是輕蔑,他並不覺得一本書就能救天下,當今官家在,便是諸葛孔明來了,也無力回天。


    想到這,他心中煩悶,將書放下,看著庭院裏盛開的春花,長長一歎。


    這裏密州城外的一處別院,依山傍水,人煙寥寥,但再好的風景,也激不活他如今那死水般的心。


    “你為什麽歎氣啊?”一個童稚的聲音問他。


    張克戩抬頭,便看到旁邊的石桌石椅上,不知何時,坐著了一個七八歲的小孩,那孩子長得精致靈巧,長發一束,眉眼靜謐,像畫裏畫出來的人兒,讓他那一點被打擾的不喜飛快散去。


    張克戩坐到旁邊的椅子上,溫和道:“你是哪家孩兒,為何來此?”


    “我來尋張知州,看你對著這書長籲短歎,便來問了。”趙士程看了那書一眼,“是哪裏寫得不對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化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州月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州月下並收藏化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