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愛上收集石頭,上周他爹不知從哪位村民家裏淘換了一塊斑銅礦來,他差點高興得要抱著石頭睡覺。
還非說這是水晶!
喬茗茗“切”了好一會兒,不肯信。
衡衡氣得跳腳。
結果寧渝洗完澡後說:它也確實算水晶。
呃……尷尬了不是嗎。
於是喬茗茗兩天前到山上找了塊方解石,然後正兒八經地跟小屁孩道歉了。
小屁孩衡衡嘚瑟好一會兒,才抬著下巴表示原諒了媽媽,且表示往後會拉著媽媽一起共同進步的。
小孩被肯定了自己是天才後,決定抱著妹妹,去給妹妹開蒙。
他說:“笨鳥先飛嘛,咱們現在就學,往後不怕學不過別人。”
寧渝無語,怎麽就這麽肯定彰彰笨。
彰彰鬼精鬼精的,村裏所有人都說她往後是個聰明機靈的丫頭,怎麽在哥哥嘴裏就是笨丫頭啦?
衡衡才不管這些,覺得爸媽這是受不了,覺得有自己這麽一個天才兒子在,所以落差有點大。
喬茗茗嗬嗬笑:“明年送衡衡讀書去吧,多做幾題作業就沒這麽閑了。”
寧渝略微一思考,點點頭:“行,明年九月份剛好滿六周歲。”
衡衡八月份生日,九月份開學,準確來說是六周歲零一個月。
如今是七八歲,甚至九歲才送小孩去讀書的,但鄉下沒那麽嚴,多少能通融通融,所以六歲送去也沒問題。
衡衡如今能認識不少字,喬茗茗不是在村小裏代過幾節課嘛,回來就跟寧渝說過:“咱們家衡衡這程度,去上小學三年級都沒問題。”
好些三年級的小孩認識的字都不如他多!
兩人其實沒有怎麽刻意去教,教過數字,教過他寫自己的名字和家長名字,甚至教過英語,就是沒有教語文。
他所處的環境,加上他愛看書的習慣,都能保證他語文不會差。
也確實如此,他這兩年看著看著,故事書看完了,字也學會好多了,甚至連字典都快被他翻破了。
喬小弟拎著兩塊豬腳來,聽到姐姐姐夫在商量著送衡衡去讀書的事兒,便道:“你們當爹媽的也太心狠了,才幾歲啊就送人家去讀書,合該快快樂樂玩的年紀,別說村裏,就是城市裏有幾個六歲小孩被送到一年級去的?”
剛剛聽二姐的語氣,似乎還想著跳級,想著幹脆把衡衡送二年級。
喬茗茗翻了個白眼,都不愛講他。
她穿著拖鞋過來,接過豬腳問:“你這是去哪裏忙活了,我上午去棉花地,怎麽沒在棉花地裏看到你?”
喬小弟坐下,猛喝水:“去隔壁黃莊了,幫忙瞧瞧他們村的菌菇,說是這茬種不出來。”
喬茗茗倒了碗綠豆湯給他:“快喝了消消暑。”接著道,“天氣太熱了唄,種不出來也正常,最近幹。”
幹才好呢,這樣才能收莊稼。
如今家養菌菇在全公社推廣成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菌菇。
材料足夠,不管是木屑還是玉米棒子還是油茶籽殼都能當培養料。
這玩意兒種多了還能送到收購站去,這導致裏最近幾個月縣城竟然不缺新鮮菌菇了!
有些村子聰明,專門騰出幾間房來種,種多多的然後集體統一賣。
雖說賺得不如賣山柚油、山葵的上陽村甚至賣雞賣鴨賣得火熱的黃莊,但也還不錯。
周主任特別高興,他如今又把目光放在果樹上。
如果果樹也能種出來,種滿整個公社……往後真的家家戶戶都能吃飽穿暖了。
這是不歸喬茗茗管,所以最近周主任都在煩著寧渝。
喬小弟又說:“姐,這豬腳是黃莊給的,他們村今天豬不小心跑出去後來掉坑底摔死了,我去的時候正好在殺豬,然後被塞了兩個,你拿去燉黃豆燉了吃吧,衡衡昨兒說想吃。”
這麽熱的天,喬茗茗把豬腳放在冰水裏浸泡,然後又舀了碗黃豆出來泡著。
喬小弟湊到寧渝身邊,問:“真要把衡衡送學校去?還給跳級,這往後不得還不到十四就高中畢業啊?”
衡衡正玩著拚圖呢,撅嘴說:“小銳哥哥也是十四歲就高中畢業的。”
喬小弟眉毛一揚:“小銳哥哥是誰?”
他沒在,怎麽就認了個哥啦?
衡衡抬眸瞅他一眼,又低頭:“比小舅你聰明,比小舅你厲害,還比小舅你小。”
“所以是誰?”喬小弟捏了捏這小屁孩的屁股,“還嫌棄起你舅舅來了,當心我不給你讀故事書!”
寧渝笑笑說:“是董三叔的兒子,才十五,輩分混著叫吧。”
自己和茗茗喊董老三是三叔,結果衡衡喊董銳又是哥哥。
各論各的,沒那麽多講究。
喬茗茗忙好了,擦擦手道:“你多去跟人家學學,這小孩怪聰明的,也懂事。”
喬小弟扁扁嘴:“誰都比你弟弟我懂事。”
喬茗茗:“廢話,衡衡都比你懂事。”
說著,她哼了一聲,乜他說:“你承不承認,你剛剛肯定心裏琢磨著要寫信回家,跟媽告狀,說我明年要讓衡衡去上學。”
喬小弟一梗,嚷嚷:“那、那又怎麽了?”
敢做不敢當
喬茗茗抬手,惡狠狠道:“敢告狀當心我削你!”
寧渝忙拉著她手說:“我幫你削,他皮糙肉厚的,當心你手疼。”
喬小弟嚎了聲:“我不活了!”
然後躲到衡衡房間去,掏出作業來,是真怕他姐姐姐夫削他。
第100章 喜歡的你
榨油坊開業沒吸引來多大的關注, 熱度也未維持多久,因為此時正值秋收,是一年之中最為忙碌的時候。
不過有意思的是榨油坊是為山柚油建的,最先榨的卻是花生油和大豆油。
今年村裏大豆和花生大豐收, 誌斌叔擔心榨油坊往後工作緊張, 就想著先把這兩樣東西榨出來。
董老三點頭, 將煙頭扔了,踩踩道:“確實要先榨榨這兩樣,也好讓那三個小兔崽子來試試手。”
從手生到手熟總有個過程嘛, 山柚油是頂頂要緊的東西,隻能先用大豆和花生來試試。
反正都是自個兒村裏人吃, 不妨礙什麽。
於是沒過多久, 村裏的榨油坊中就傳出來“咚咚咚”的聲音,節奏感非常強,站在遙遠的田野上,都能想象到那金燦燦的油從油槽中流出來, 流到油桶中的情景。
大豆花生豐收, 交完公糧後,剩下的都是他們村裏自己的。
選出一部分來, 由收購站的評定等級,然後再賣給收購站,這也算是村子中的收入渠道之一。
收購站收走後,村裏會得到錢和票, 入賬後年底一起分發。
同樣,其餘的糧食也是如此。
棉花種的不多, 隻夠自己村子用, 倒是今年芋頭種的不錯, 誌斌叔說估摸著能賣個好幾百塊錢。
今年呢,是收購站去隔壁黃莊拉雞蛋的時候,誌斌叔就過去和人交談一番。
於是,等他們下次收雞蛋時,就順路來把村裏的黃豆和花生都給收走了。
最後剩下的才會拿到榨油坊去榨油,今年每家每戶都能比往年多分個四五斤的油。
可別小看四五斤,如今城裏每人每月才半斤油,農村人更少了,隻有二兩!
因為農村養豬,所以有豬油頂著,供應上就比城裏少些。
寧渝科普道:“有些地區壓根就沒供應油,因為那地方就是油料作物生產區,自己就能自給自足。”
這種地方往往會更寬裕點,其他地方食用油真的是要省著點吃,一年下來,能吃上一次油炸物就很不錯了。
反正村裏油多的消息傳出去後,村裏就陸陸續續來了不少人,認下不少幹親。
什麽幹奶奶,什麽遠方姑姑……
認來幹啥?
認來買油!
說買不大合適,陌生人才叫買油,可我們是幹親,親戚能叫買嗎?
叫送!至於我給他錢,那叫補貼親戚!
喬茗茗一家四口,總共得了二十斤的油,藏得老緊了,是半點不敢讓人知道。
這些油是邊榨邊分發,部分村民們壓根沒心思幹活啊,都等著這油來潤潤腸胃,給秋收中的自己和家人補補油水呢。
等這股“油熱”降下來些後,喬茗茗和寧渝就趕緊把油裝到塑料桶中密封著,隻要保存完好,那麽這些油就足夠他們吃好久了。
秋高氣爽,秋風被稻穀染了味兒,勞作的聲音在村中日出不窮。
舊牛棚中,鴿子也長大許多,到了能吃的時候。
最近夜晚,喬茗茗都掰著手指念菜譜。
“烤乳鴿,會不會?”
這能不會嗎?
姥爺是粵菜大廚,能不會烤乳鴿嗎,這話純屬白問。
喬茗茗疑惑:“哎,我記得魯菜好像也有烤乳鴿。”
寧渝:“平原乳鴿?是有,德州菜,這就跟粵菜中的咕咾肉,和閩菜中的荔枝肉差不多,屬於比較相似的菜。但是平原乳鴿放了十多種的中藥材,吃起來味道還是相差得比較大的。”
“那到底是哪邊先出現的?”
寧渝笑笑:“你這個問題問得傻,咱們國家如此之大,地大物博,人口流動遷徙之時又交匯融合,有些菜早已分不清最早是哪個地方先出現。而且就不能各自都想到了嗎,大家用的都是腦子,這麽多人總有腦袋想一處的時候。”
還非說這是水晶!
喬茗茗“切”了好一會兒,不肯信。
衡衡氣得跳腳。
結果寧渝洗完澡後說:它也確實算水晶。
呃……尷尬了不是嗎。
於是喬茗茗兩天前到山上找了塊方解石,然後正兒八經地跟小屁孩道歉了。
小屁孩衡衡嘚瑟好一會兒,才抬著下巴表示原諒了媽媽,且表示往後會拉著媽媽一起共同進步的。
小孩被肯定了自己是天才後,決定抱著妹妹,去給妹妹開蒙。
他說:“笨鳥先飛嘛,咱們現在就學,往後不怕學不過別人。”
寧渝無語,怎麽就這麽肯定彰彰笨。
彰彰鬼精鬼精的,村裏所有人都說她往後是個聰明機靈的丫頭,怎麽在哥哥嘴裏就是笨丫頭啦?
衡衡才不管這些,覺得爸媽這是受不了,覺得有自己這麽一個天才兒子在,所以落差有點大。
喬茗茗嗬嗬笑:“明年送衡衡讀書去吧,多做幾題作業就沒這麽閑了。”
寧渝略微一思考,點點頭:“行,明年九月份剛好滿六周歲。”
衡衡八月份生日,九月份開學,準確來說是六周歲零一個月。
如今是七八歲,甚至九歲才送小孩去讀書的,但鄉下沒那麽嚴,多少能通融通融,所以六歲送去也沒問題。
衡衡如今能認識不少字,喬茗茗不是在村小裏代過幾節課嘛,回來就跟寧渝說過:“咱們家衡衡這程度,去上小學三年級都沒問題。”
好些三年級的小孩認識的字都不如他多!
兩人其實沒有怎麽刻意去教,教過數字,教過他寫自己的名字和家長名字,甚至教過英語,就是沒有教語文。
他所處的環境,加上他愛看書的習慣,都能保證他語文不會差。
也確實如此,他這兩年看著看著,故事書看完了,字也學會好多了,甚至連字典都快被他翻破了。
喬小弟拎著兩塊豬腳來,聽到姐姐姐夫在商量著送衡衡去讀書的事兒,便道:“你們當爹媽的也太心狠了,才幾歲啊就送人家去讀書,合該快快樂樂玩的年紀,別說村裏,就是城市裏有幾個六歲小孩被送到一年級去的?”
剛剛聽二姐的語氣,似乎還想著跳級,想著幹脆把衡衡送二年級。
喬茗茗翻了個白眼,都不愛講他。
她穿著拖鞋過來,接過豬腳問:“你這是去哪裏忙活了,我上午去棉花地,怎麽沒在棉花地裏看到你?”
喬小弟坐下,猛喝水:“去隔壁黃莊了,幫忙瞧瞧他們村的菌菇,說是這茬種不出來。”
喬茗茗倒了碗綠豆湯給他:“快喝了消消暑。”接著道,“天氣太熱了唄,種不出來也正常,最近幹。”
幹才好呢,這樣才能收莊稼。
如今家養菌菇在全公社推廣成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菌菇。
材料足夠,不管是木屑還是玉米棒子還是油茶籽殼都能當培養料。
這玩意兒種多了還能送到收購站去,這導致裏最近幾個月縣城竟然不缺新鮮菌菇了!
有些村子聰明,專門騰出幾間房來種,種多多的然後集體統一賣。
雖說賺得不如賣山柚油、山葵的上陽村甚至賣雞賣鴨賣得火熱的黃莊,但也還不錯。
周主任特別高興,他如今又把目光放在果樹上。
如果果樹也能種出來,種滿整個公社……往後真的家家戶戶都能吃飽穿暖了。
這是不歸喬茗茗管,所以最近周主任都在煩著寧渝。
喬小弟又說:“姐,這豬腳是黃莊給的,他們村今天豬不小心跑出去後來掉坑底摔死了,我去的時候正好在殺豬,然後被塞了兩個,你拿去燉黃豆燉了吃吧,衡衡昨兒說想吃。”
這麽熱的天,喬茗茗把豬腳放在冰水裏浸泡,然後又舀了碗黃豆出來泡著。
喬小弟湊到寧渝身邊,問:“真要把衡衡送學校去?還給跳級,這往後不得還不到十四就高中畢業啊?”
衡衡正玩著拚圖呢,撅嘴說:“小銳哥哥也是十四歲就高中畢業的。”
喬小弟眉毛一揚:“小銳哥哥是誰?”
他沒在,怎麽就認了個哥啦?
衡衡抬眸瞅他一眼,又低頭:“比小舅你聰明,比小舅你厲害,還比小舅你小。”
“所以是誰?”喬小弟捏了捏這小屁孩的屁股,“還嫌棄起你舅舅來了,當心我不給你讀故事書!”
寧渝笑笑說:“是董三叔的兒子,才十五,輩分混著叫吧。”
自己和茗茗喊董老三是三叔,結果衡衡喊董銳又是哥哥。
各論各的,沒那麽多講究。
喬茗茗忙好了,擦擦手道:“你多去跟人家學學,這小孩怪聰明的,也懂事。”
喬小弟扁扁嘴:“誰都比你弟弟我懂事。”
喬茗茗:“廢話,衡衡都比你懂事。”
說著,她哼了一聲,乜他說:“你承不承認,你剛剛肯定心裏琢磨著要寫信回家,跟媽告狀,說我明年要讓衡衡去上學。”
喬小弟一梗,嚷嚷:“那、那又怎麽了?”
敢做不敢當
喬茗茗抬手,惡狠狠道:“敢告狀當心我削你!”
寧渝忙拉著她手說:“我幫你削,他皮糙肉厚的,當心你手疼。”
喬小弟嚎了聲:“我不活了!”
然後躲到衡衡房間去,掏出作業來,是真怕他姐姐姐夫削他。
第100章 喜歡的你
榨油坊開業沒吸引來多大的關注, 熱度也未維持多久,因為此時正值秋收,是一年之中最為忙碌的時候。
不過有意思的是榨油坊是為山柚油建的,最先榨的卻是花生油和大豆油。
今年村裏大豆和花生大豐收, 誌斌叔擔心榨油坊往後工作緊張, 就想著先把這兩樣東西榨出來。
董老三點頭, 將煙頭扔了,踩踩道:“確實要先榨榨這兩樣,也好讓那三個小兔崽子來試試手。”
從手生到手熟總有個過程嘛, 山柚油是頂頂要緊的東西,隻能先用大豆和花生來試試。
反正都是自個兒村裏人吃, 不妨礙什麽。
於是沒過多久, 村裏的榨油坊中就傳出來“咚咚咚”的聲音,節奏感非常強,站在遙遠的田野上,都能想象到那金燦燦的油從油槽中流出來, 流到油桶中的情景。
大豆花生豐收, 交完公糧後,剩下的都是他們村裏自己的。
選出一部分來, 由收購站的評定等級,然後再賣給收購站,這也算是村子中的收入渠道之一。
收購站收走後,村裏會得到錢和票, 入賬後年底一起分發。
同樣,其餘的糧食也是如此。
棉花種的不多, 隻夠自己村子用, 倒是今年芋頭種的不錯, 誌斌叔說估摸著能賣個好幾百塊錢。
今年呢,是收購站去隔壁黃莊拉雞蛋的時候,誌斌叔就過去和人交談一番。
於是,等他們下次收雞蛋時,就順路來把村裏的黃豆和花生都給收走了。
最後剩下的才會拿到榨油坊去榨油,今年每家每戶都能比往年多分個四五斤的油。
可別小看四五斤,如今城裏每人每月才半斤油,農村人更少了,隻有二兩!
因為農村養豬,所以有豬油頂著,供應上就比城裏少些。
寧渝科普道:“有些地區壓根就沒供應油,因為那地方就是油料作物生產區,自己就能自給自足。”
這種地方往往會更寬裕點,其他地方食用油真的是要省著點吃,一年下來,能吃上一次油炸物就很不錯了。
反正村裏油多的消息傳出去後,村裏就陸陸續續來了不少人,認下不少幹親。
什麽幹奶奶,什麽遠方姑姑……
認來幹啥?
認來買油!
說買不大合適,陌生人才叫買油,可我們是幹親,親戚能叫買嗎?
叫送!至於我給他錢,那叫補貼親戚!
喬茗茗一家四口,總共得了二十斤的油,藏得老緊了,是半點不敢讓人知道。
這些油是邊榨邊分發,部分村民們壓根沒心思幹活啊,都等著這油來潤潤腸胃,給秋收中的自己和家人補補油水呢。
等這股“油熱”降下來些後,喬茗茗和寧渝就趕緊把油裝到塑料桶中密封著,隻要保存完好,那麽這些油就足夠他們吃好久了。
秋高氣爽,秋風被稻穀染了味兒,勞作的聲音在村中日出不窮。
舊牛棚中,鴿子也長大許多,到了能吃的時候。
最近夜晚,喬茗茗都掰著手指念菜譜。
“烤乳鴿,會不會?”
這能不會嗎?
姥爺是粵菜大廚,能不會烤乳鴿嗎,這話純屬白問。
喬茗茗疑惑:“哎,我記得魯菜好像也有烤乳鴿。”
寧渝:“平原乳鴿?是有,德州菜,這就跟粵菜中的咕咾肉,和閩菜中的荔枝肉差不多,屬於比較相似的菜。但是平原乳鴿放了十多種的中藥材,吃起來味道還是相差得比較大的。”
“那到底是哪邊先出現的?”
寧渝笑笑:“你這個問題問得傻,咱們國家如此之大,地大物博,人口流動遷徙之時又交匯融合,有些菜早已分不清最早是哪個地方先出現。而且就不能各自都想到了嗎,大家用的都是腦子,這麽多人總有腦袋想一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