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濯回到府中時,天幕飄悠悠地又下了一場雪。
他望著雪幕,半闔著眼眸,在庭院中孤立片刻,壓下喉間翻湧的血腥氣,才邁入屋舍中。
屋舍中燃著燈,貓兒盤踞著桌麵。聽到他的腳步聲,它從桌子上一躍而下,極快地跑向他。
宋濯冷厲的神色才稍緩一些,拂去身上的細雪,微微俯身,貓兒熟練地躍入他懷中,尋了個舒適的角度臥著。
這些沒有姚蓁的時日,幸得有貓兒同他相伴。
宋濯坐到桌案前,從抽屜中取出妝奩,長指撥開鎖,將妝奩打開。
那裏麵,盛放著許多屬於姚蓁的私物。
宮城中燃起了大片的煙花,絢麗非凡,萬家團圓。
而他居於這寂靜的角落,孤身一人,隻得同她的私物相伴。
許是宋濯出神太久,將貓兒箍緊了,它有些不滿;或者是煙火的動靜太大,驚嚇了貓兒。貓兒從他手臂間掙脫出,扒著抽屜,躍向屋舍深處。
它將抽屜撥亂,弄出的一陣嘈雜動靜令宋濯回神。
宋濯攏著衣袖,整理抽屜。
他清點著抽屜深處的兵符,動作忽地一頓。
少了一枚兵符。屬於吳地的兵符。
找到姚蓁時,她身上並無兵符;那群叛軍手中亦未曾繳出。
——丟失的這一枚,恰好是吳地的兵符。
明滅絢麗的煙火透過窗,映在宋濯臉上。
他聽著喧囂的煙火聲,沉寂許久的心髒,忽地突突跳動起來。
他想到了一個姚蓁還活著的可能。
第98章 告急
臨安的元日, 習俗同望京並不相同。
新歲即將來臨時,身為公主的姚蓁,往年會同父皇、母後, 以及皇室諸多子弟,一齊行過年終祭祀儀後, 舉辦除夕晚宴。宴中,除卻豐盛的各類菜肴外,還須得食用餃子。
臨安則不同, 當地的百姓鮮少知餃子其物,他們過元日,從歲首至元宵,食用“十碗頭”。
驪府中的庖丁不會包餃子。
驪氏人曾居於魯地, 是慣常食用餃子的。又有姚蓁在府中,驪夫人便親自動手包了餃子。
學堂休假後, 姚蓁頗為清閑,便偎在驪夫人身側, 請教她如何包。
驪夫人極有耐心的教她, 奈何姚蓁從未做過這種活,包出的勉強有個形狀, 並不美觀;拿給驪夫人看過之後, 驪夫人笑著搖頭,說容易散餡。多次嚐試失敗後, 姚蓁無奈地擱下餃子皮,左右看了看,沒有自己幫上忙的地方, 決定厚著臉皮坐享其成。
很快便到了除夕。
淨庭戶這種瑣事, 並不需主人家親自動手去做。姚蓁往年在宮中, 從未見過這般的習俗,十分稀罕。驪蘭玦便教她釘桃符。
當夜,三人圍桌而坐,手邊各自擺了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因著是家宴,便沒有什麽顧及,驪夫人取了一雙幹淨的筷著,邊用筷著翻著瓷碗中的餃子,邊同麵前的兩個孩子說著喜慶的話。
姚蓁的話並不多,捧著雞湯暖手,慢吞吞地啜飲著,安靜地聽她說話。
未幾,屋舍外燃起大片絢麗的煙火,姚蓁有些懵懂地抬頭,烏黑清湛地眼眸中映著煙花,流光溢彩。
她抬頭的同時,兩雙筷著同時伸到她麵前。
姚蓁訝然低頭,眨眨眼,望向驪夫人,又望向驪蘭玦。
驪蘭玦放下餃子後,飛快地收回筷著,迎著她的目光,溫潤一笑。
驪夫人也笑,慈祥地道:“好孩子,快吃罷。”
姚蓁夾起餃子,在他們的注視下,各自咬了兩口,分別吃出一塊碎銀子、一枚銅錢來。
硬物將她的牙硌得有些酸,她訝然地捂著臉頰,滿麵錯愕,驪夫人和驪蘭玦見此,倒是開懷地笑起來。
驪夫人笑道:“窈窈吃到了兩口好福氣呢,來年必定福氣滿滿!”
驪蘭玦低聲同她解釋。
姚蓁以往從不知有這樣的習俗,如今知曉,感覺到親人明目張膽的偏愛,心中湧起一股暖意。
晚宴後,三人圍著銅爐守歲。
焰火之下,一屋之中,歡聲笑語,成夜不休。
於姚蓁而言,這是她度過的最清冷的一個除夕夜,亦是最溫馨的一個除夕夜。
誠然,望京中的煙火要比臨安的絢麗許多。姚蓁卻牢牢地記住了這一場煙火。
-
新春佳節,轉瞬即逝。
元日之後,學堂複學時,姚蓁的學堂又來了許多新麵孔。
臨安城皆知通判府中有位貌若天仙的女先生,教書教的極好,聲名遠揚。
男子讀書,多有學堂與族塾。女子讀書倒是稀罕事,有些清貴人家的女子,欲求學亦是有路無門。聽聞城中有女先生後,除卻驪蘭玦招攬來得學生外,漸漸的,自發來了許多求知若渴的學生。
學生愈發的多,通判府中的那間屋舍的空間,不夠用。姚蓁知會了驪蘭玦一聲,另設學舍,擴張了學堂的規格。
姚蓁的授學之道,與這些女子尋常聽聞的並不相同。
她不授《女誡》《女訓》,不教女子們如何為婦,而是教授《韜晦術》《論語》等一些晦澀、卻知世明禮的著作,啟蒙女子亦可從政,立一番功績。
她教的內容,於當地女子而言,有著極大的衝擊力,猶如重觀世間一般。
這種教學方式,傳到坊間時,起先遭人詬病,紛紛揚揚議論了一陣子。但學堂中的學子們倒是極其受教。
長此久往,於她們的開慧之上,頗有成效。
姚蓁看到她們的轉變,自然是喜聞樂見。
隻是,偶有一次,她授課之時,被學子提問治世之道。她不假思索地脫出而出一番言論,旋即猛然發覺自己說出的,同往年宋濯所傳授的如出一轍。
姚蓁怔忪片刻,安慰自己,自己畢竟曾為宋濯的學生,理念相同,無可避免。
然而回望往昔,她驚覺宋濯的言行滲透在她的思想裏,無微不至地影響著她,如同在她的腦中烙下極其深刻的印記。
姚蓁忽地有些心亂。
-
新春之後,沒過多久,便是正月十五上元節。
這一日,民間習俗,女子可大大方方地出行,不必遮麵,穿梭於街坊之間,尋有情之人,共賞滿城花燈。
姚蓁為學子們休了一日假。
夜幕降臨時,驪夫人將她同驪蘭玦推出府門,笑道:“過節哪有在家中的道理,你們二人出去逛逛。”
姚蓁觸及她的眼神,明白她是在撮合他們,有些局促。反觀驪蘭玦,倒是一臉淡然,接過家仆遞過來的花燈,引著她往城中去。
城中很是熱鬧,西子湖上漂著許多各式的花燈,人群熙熙攘攘。
兩人同熱鬧的人群擦肩而過。
他們都不是多話的人,沉默地沿河堤走著。
行至斷橋上,人流越發地密集。
驪蘭玦護著姚蓁,穿梭在人群中,簇擁的人群推了他們一把,令驪蘭玦虛虛擁了姚蓁一下。
姚蓁渾然不覺,有些懵,隻知他似乎被撞到,便關切地偏過頭問他:“表兄,你無事罷?”
驪蘭玦搖搖頭。
卻沒有繼續往前走。
他單手撐著橋欄,將姚蓁虛虛地護在懷中,目光溫潤,一直望著她。
姚蓁不解:“表兄?”
驪蘭玦鬆開手,像是才回過神一般,帶著歉意地笑了笑:“方才有些出神。”
姚蓁敏銳地察覺,他似乎有些話沒有說出。
他沒有說,她便沒有問。
二人沿著西子湖,慢悠悠地繞了一圈。
節日喜慶的氣氛太過濃鬱,回程時,姚蓁漸漸被這種氣氛感染,頻頻注目在沿途的小商鋪上。待走到一個做工精良的花燈鋪子前,她看得有些出神,不禁停駐腳步。
驪蘭玦察覺到,便買了兩盞花燈,來到波光粼粼的河畔,同她一起放花燈。
第二日清晨,姚蓁晨起之後,方知嶺南戰事告急。
她匆忙洗漱過後出府,緊趕緊慢地出了府,望見了一身銀色輕鎧,立於馬上的驪蘭玦。
驪蘭玦勒著馬,沒有多說什麽,溫和地看她一陣,隻溫聲囑托:“照顧好自己。”
-
閑適的日子,總是過得極快的。
姚蓁的學堂,所收的學費不多,至多受一些紙墨筆硯的散錢;若是遇到家境貧寒的女學子,便會免去學費。
念著於夫人的幺女已到了啟蒙的年歲,姚蓁托驪夫人同於夫人說道說道,將於家小女接到學堂。旁的學子習課業時,姚蓁得了空,便教她識一些字。
這小女娃頗為聰慧,亦喜愛讀書,姚蓁教她並不費力,她也極喜歡親近姚蓁。
許是因為幺女在她這邊求學的緣故,於夫人常常會呈上拜帖,來驪府做客,每次一來,還會將姚蓁召到身側。
起初姚蓁並未覺得什麽。
然而時日一長,驪夫人問及她的年歲,感慨她到了應嫁人的年歲;又同驪夫人說起,自己兒子及冠後尚未婚配。
饒是姚蓁愚鈍,亦聽出她話中有意無意地旁敲側擊,心中微有些不適。
宋濯回到府中時,天幕飄悠悠地又下了一場雪。
他望著雪幕,半闔著眼眸,在庭院中孤立片刻,壓下喉間翻湧的血腥氣,才邁入屋舍中。
屋舍中燃著燈,貓兒盤踞著桌麵。聽到他的腳步聲,它從桌子上一躍而下,極快地跑向他。
宋濯冷厲的神色才稍緩一些,拂去身上的細雪,微微俯身,貓兒熟練地躍入他懷中,尋了個舒適的角度臥著。
這些沒有姚蓁的時日,幸得有貓兒同他相伴。
宋濯坐到桌案前,從抽屜中取出妝奩,長指撥開鎖,將妝奩打開。
那裏麵,盛放著許多屬於姚蓁的私物。
宮城中燃起了大片的煙花,絢麗非凡,萬家團圓。
而他居於這寂靜的角落,孤身一人,隻得同她的私物相伴。
許是宋濯出神太久,將貓兒箍緊了,它有些不滿;或者是煙火的動靜太大,驚嚇了貓兒。貓兒從他手臂間掙脫出,扒著抽屜,躍向屋舍深處。
它將抽屜撥亂,弄出的一陣嘈雜動靜令宋濯回神。
宋濯攏著衣袖,整理抽屜。
他清點著抽屜深處的兵符,動作忽地一頓。
少了一枚兵符。屬於吳地的兵符。
找到姚蓁時,她身上並無兵符;那群叛軍手中亦未曾繳出。
——丟失的這一枚,恰好是吳地的兵符。
明滅絢麗的煙火透過窗,映在宋濯臉上。
他聽著喧囂的煙火聲,沉寂許久的心髒,忽地突突跳動起來。
他想到了一個姚蓁還活著的可能。
第98章 告急
臨安的元日, 習俗同望京並不相同。
新歲即將來臨時,身為公主的姚蓁,往年會同父皇、母後, 以及皇室諸多子弟,一齊行過年終祭祀儀後, 舉辦除夕晚宴。宴中,除卻豐盛的各類菜肴外,還須得食用餃子。
臨安則不同, 當地的百姓鮮少知餃子其物,他們過元日,從歲首至元宵,食用“十碗頭”。
驪府中的庖丁不會包餃子。
驪氏人曾居於魯地, 是慣常食用餃子的。又有姚蓁在府中,驪夫人便親自動手包了餃子。
學堂休假後, 姚蓁頗為清閑,便偎在驪夫人身側, 請教她如何包。
驪夫人極有耐心的教她, 奈何姚蓁從未做過這種活,包出的勉強有個形狀, 並不美觀;拿給驪夫人看過之後, 驪夫人笑著搖頭,說容易散餡。多次嚐試失敗後, 姚蓁無奈地擱下餃子皮,左右看了看,沒有自己幫上忙的地方, 決定厚著臉皮坐享其成。
很快便到了除夕。
淨庭戶這種瑣事, 並不需主人家親自動手去做。姚蓁往年在宮中, 從未見過這般的習俗,十分稀罕。驪蘭玦便教她釘桃符。
當夜,三人圍桌而坐,手邊各自擺了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因著是家宴,便沒有什麽顧及,驪夫人取了一雙幹淨的筷著,邊用筷著翻著瓷碗中的餃子,邊同麵前的兩個孩子說著喜慶的話。
姚蓁的話並不多,捧著雞湯暖手,慢吞吞地啜飲著,安靜地聽她說話。
未幾,屋舍外燃起大片絢麗的煙火,姚蓁有些懵懂地抬頭,烏黑清湛地眼眸中映著煙花,流光溢彩。
她抬頭的同時,兩雙筷著同時伸到她麵前。
姚蓁訝然低頭,眨眨眼,望向驪夫人,又望向驪蘭玦。
驪蘭玦放下餃子後,飛快地收回筷著,迎著她的目光,溫潤一笑。
驪夫人也笑,慈祥地道:“好孩子,快吃罷。”
姚蓁夾起餃子,在他們的注視下,各自咬了兩口,分別吃出一塊碎銀子、一枚銅錢來。
硬物將她的牙硌得有些酸,她訝然地捂著臉頰,滿麵錯愕,驪夫人和驪蘭玦見此,倒是開懷地笑起來。
驪夫人笑道:“窈窈吃到了兩口好福氣呢,來年必定福氣滿滿!”
驪蘭玦低聲同她解釋。
姚蓁以往從不知有這樣的習俗,如今知曉,感覺到親人明目張膽的偏愛,心中湧起一股暖意。
晚宴後,三人圍著銅爐守歲。
焰火之下,一屋之中,歡聲笑語,成夜不休。
於姚蓁而言,這是她度過的最清冷的一個除夕夜,亦是最溫馨的一個除夕夜。
誠然,望京中的煙火要比臨安的絢麗許多。姚蓁卻牢牢地記住了這一場煙火。
-
新春佳節,轉瞬即逝。
元日之後,學堂複學時,姚蓁的學堂又來了許多新麵孔。
臨安城皆知通判府中有位貌若天仙的女先生,教書教的極好,聲名遠揚。
男子讀書,多有學堂與族塾。女子讀書倒是稀罕事,有些清貴人家的女子,欲求學亦是有路無門。聽聞城中有女先生後,除卻驪蘭玦招攬來得學生外,漸漸的,自發來了許多求知若渴的學生。
學生愈發的多,通判府中的那間屋舍的空間,不夠用。姚蓁知會了驪蘭玦一聲,另設學舍,擴張了學堂的規格。
姚蓁的授學之道,與這些女子尋常聽聞的並不相同。
她不授《女誡》《女訓》,不教女子們如何為婦,而是教授《韜晦術》《論語》等一些晦澀、卻知世明禮的著作,啟蒙女子亦可從政,立一番功績。
她教的內容,於當地女子而言,有著極大的衝擊力,猶如重觀世間一般。
這種教學方式,傳到坊間時,起先遭人詬病,紛紛揚揚議論了一陣子。但學堂中的學子們倒是極其受教。
長此久往,於她們的開慧之上,頗有成效。
姚蓁看到她們的轉變,自然是喜聞樂見。
隻是,偶有一次,她授課之時,被學子提問治世之道。她不假思索地脫出而出一番言論,旋即猛然發覺自己說出的,同往年宋濯所傳授的如出一轍。
姚蓁怔忪片刻,安慰自己,自己畢竟曾為宋濯的學生,理念相同,無可避免。
然而回望往昔,她驚覺宋濯的言行滲透在她的思想裏,無微不至地影響著她,如同在她的腦中烙下極其深刻的印記。
姚蓁忽地有些心亂。
-
新春之後,沒過多久,便是正月十五上元節。
這一日,民間習俗,女子可大大方方地出行,不必遮麵,穿梭於街坊之間,尋有情之人,共賞滿城花燈。
姚蓁為學子們休了一日假。
夜幕降臨時,驪夫人將她同驪蘭玦推出府門,笑道:“過節哪有在家中的道理,你們二人出去逛逛。”
姚蓁觸及她的眼神,明白她是在撮合他們,有些局促。反觀驪蘭玦,倒是一臉淡然,接過家仆遞過來的花燈,引著她往城中去。
城中很是熱鬧,西子湖上漂著許多各式的花燈,人群熙熙攘攘。
兩人同熱鬧的人群擦肩而過。
他們都不是多話的人,沉默地沿河堤走著。
行至斷橋上,人流越發地密集。
驪蘭玦護著姚蓁,穿梭在人群中,簇擁的人群推了他們一把,令驪蘭玦虛虛擁了姚蓁一下。
姚蓁渾然不覺,有些懵,隻知他似乎被撞到,便關切地偏過頭問他:“表兄,你無事罷?”
驪蘭玦搖搖頭。
卻沒有繼續往前走。
他單手撐著橋欄,將姚蓁虛虛地護在懷中,目光溫潤,一直望著她。
姚蓁不解:“表兄?”
驪蘭玦鬆開手,像是才回過神一般,帶著歉意地笑了笑:“方才有些出神。”
姚蓁敏銳地察覺,他似乎有些話沒有說出。
他沒有說,她便沒有問。
二人沿著西子湖,慢悠悠地繞了一圈。
節日喜慶的氣氛太過濃鬱,回程時,姚蓁漸漸被這種氣氛感染,頻頻注目在沿途的小商鋪上。待走到一個做工精良的花燈鋪子前,她看得有些出神,不禁停駐腳步。
驪蘭玦察覺到,便買了兩盞花燈,來到波光粼粼的河畔,同她一起放花燈。
第二日清晨,姚蓁晨起之後,方知嶺南戰事告急。
她匆忙洗漱過後出府,緊趕緊慢地出了府,望見了一身銀色輕鎧,立於馬上的驪蘭玦。
驪蘭玦勒著馬,沒有多說什麽,溫和地看她一陣,隻溫聲囑托:“照顧好自己。”
-
閑適的日子,總是過得極快的。
姚蓁的學堂,所收的學費不多,至多受一些紙墨筆硯的散錢;若是遇到家境貧寒的女學子,便會免去學費。
念著於夫人的幺女已到了啟蒙的年歲,姚蓁托驪夫人同於夫人說道說道,將於家小女接到學堂。旁的學子習課業時,姚蓁得了空,便教她識一些字。
這小女娃頗為聰慧,亦喜愛讀書,姚蓁教她並不費力,她也極喜歡親近姚蓁。
許是因為幺女在她這邊求學的緣故,於夫人常常會呈上拜帖,來驪府做客,每次一來,還會將姚蓁召到身側。
起初姚蓁並未覺得什麽。
然而時日一長,驪夫人問及她的年歲,感慨她到了應嫁人的年歲;又同驪夫人說起,自己兒子及冠後尚未婚配。
饒是姚蓁愚鈍,亦聽出她話中有意無意地旁敲側擊,心中微有些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