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托著腮感慨,“其實也沒什麽不好,好吃好喝的,漢子在不在家有什麽要緊。”
珠嫂子噗嗤笑了聲,“我看你還是不懂。你出閣時,你母親嫂嫂沒與你說過?也是,你跟大爺到底還沒做成實實在在的夫妻,你還不曉得其中的滋味。”
這般一說,月貞隱隱有些明白了。但珠嫂子同她嫂嫂一個樣,講話講得含含糊糊的不清晰,最是討厭。
月貞咬一下唇,把眼瞟回來,笑著問她:“實實在在的夫妻是什麽滋味?”
珠嫂子緊著就抬手打了月貞一下,兩隻吊梢眼快要翻到天上去,“問這個,要不要臉?”
“怎的不能問?你們這些人最煩,又要教人家,又不說明白,隻叫人猜。兩個人到底怎麽做實實在在的夫妻?我嫂嫂說過,有一點疼。倒怪了,既然疼,怎麽沒聽見她夜裏罵我哥?她最厲害的個人,平日連我娘也要看她些臉色。”
珠嫂子死活不肯說,剜她一眼,紅著麵皮去將她自己的被子鋪在靠牆的羅漢床上。
月貞一雙好奇的眼在她背後慢慢轉動著,她自己猜測著,想起她嫂子說“解衣裳”的事,也漸漸紅了臉。兩個人做實在夫妻,那滋味應該是好的,否則這些人說起來,怎的都麵紅耳赤?
但倘或真是好的,她們又怎麽遮遮掩掩不坦白?
她帶著這個疑惑入睡,次日天不亮又跪到靈前。一忙活起來,就什麽也顧不上了,隻想著經營她的眼淚。
扶靈下葬那日有一場大哭,可真是令月貞作難。一連哭過了四月光陰,思盡平生傷心事,眼睛早哭幹了。到這日,是死活再哭不出來。
好在下人們滔天的哭聲將她團團圍住,又都穿著素服,街上瞧熱鬧的路人分辨不出哪位是李家大奶奶,不曾盯著她挑錯。
前頭又有了疾領著和尚們誦經,她混在嗚咽的人群裏,掩著麵跟著哼,也算是在哭。
這一路是往鄉下去,出了城,人煙稀疏,路上隻剩些周圍村莊裏務農的人。和尚們停了誦經,拿著法器在前頭走。了疾是李家的子弟,霜太太心疼他,要他到馬車上坐。琴太太也要月貞上車。
可巧幾輛馬車上除了兩宅人口,又搭了些一道回鄉下的親戚,隻剩一輛車還空著。要調動座又嫌麻煩,琴太太便說,“月貞,你去與鶴年坐一輛車。”
月貞心裏咯噔跳一下,在車前低著臉暗自四窺,發現大家並沒有什麽異樣神色。
大約了疾是個和尚,月貞新寡,又是這樣亂糟糟的時候,誰也不會往歪了想。隻得她自己有點心虛。
她點頭應下,給丫頭攙著往後頭去。打簾子鑽進車內,發現除了了疾,還有個鄉下親戚家的小男娃子坐在裏頭,怪道大家都不覺得什麽。
那男娃子大概八.九歲,坐在對著簾子的一方。了疾與月貞分坐左右兩邊,出城後都是山路,坎坎坷坷的,顛得兩個人背後的窗簾子一跳一跳的,躍進來幾塊活潑的陽光。
月貞靜不住,想說話,瞅了眼了疾,扭頭問那男娃,“你是誰家的?”
那男娃也不大認得月貞,咋咋呼呼講不清楚,隻高高地提著嗓門喊:“我爹是李忠。”
月貞聽也沒聽過這號名。了疾在對過把袈裟整了整,笑著解說,“按輩分,他父親是咱們的叔公,他是咱們的小叔叔。”
月貞將那男娃瞅一眼。他洋洋地坐著,屁股被顛下來,又往裏頭扭一扭,兩隻腳懸著,將座下的圍板敲得咚咚直響。他問月貞,“你是誰?”
哥嫂也有兩個兒子,與他一般大,成日鬧得月貞頭疼。她對這年紀的男娃子有著本能的厭嫌。聽見他輩分大,心下更不服,淡淡答道:“我是大奶奶。”
那男娃調高了嗓門道:“噢,你就是我娘說的那個新進門的寡婦!”
月貞剜他一眼,把臉正正地對著了疾,暗悔自己不該去招這些煩嫌人的小孩子。了疾瞧出她不耐煩,偏那孩子沒眼力見,還在那“寡婦寡婦”地嚷個不停,兩隻腳把底下的木圍板敲得更緊了些。
了疾瞧出她不高興,從大袖裏掏出條包好的絹子,打開來遞給那男娃,“吃點梅子,甜得很。”
男娃眼睛一亮,一把搶了去,果然不再吵嚷。
作者有話說:
月貞:實實在在的夫妻是什麽感覺?
鶴年:我也不懂。
月貞:咱們一起鑽研鑽研?
鶴年:……
第7章 聽玉僧(七)
金烏隨路朝西遠,五月初暑,未及正午,天就熱得很了。好在山野長風,在幾片靛青的簾子間穿梭,拂得人心裏癢絲絲的舒服。
那男娃三兩下吃完了衣梅,又朝了疾要。了疾說沒有了,他癟著臉,眼朝下一滾,滾到了疾腿邊擱著的木魚上頭。
他又笑了,將木魚拿在手裏,學個和尚樣子,閉著眼敲。這回連了疾也淡淡蹙額,嗓音有些冷,“小孩子敲不得這個,快放下。”
男娃不聽,攥緊木魚問:“憑什麽你敲得我敲不得?我偏要敲!”說著便狠命地敲起來。
了疾耐心勸說:“敲了這個就娶不著媳婦。你長大了,也不要娶媳婦麽?”
那男娃哪裏懂娶媳婦的好處,當即便大義凜然地表示,“我才不要娶媳婦,我就要這個!”
這聲音了疾做法事的時候敲得平緩空悠,還有幾分好聽。給這孩子催命似的敲出來,莫如在給耳朵上刑。
月貞聽得一陣心煩氣惱,伸手去奪,“叫你不要敲了!”
男娃機敏,掣著胳膊一讓,月貞撲了個空,趕上馬車一顛,險些由座上跌下來。
了疾眼疾手快,欠身托住她的胳膊扶了一把,捏著了她臂上一點軟肉。
那點肉竟像是活的,在他手上軟綿綿地一跳,跳得人忽然心亂如麻。嚇得他忙收了手。
月貞沒搶著,男娃益發得了意,將木魚敲得更緊蹙,心驚肉跳的。了疾倏地將一雙黑漆漆的結冰的眼轉向他,他害怕起來,手上聲音漸漸鬆緩了。
馬車恰好停了,太陽曬得火辣辣的,隻恐抬棺的兩班人扛不住,要稍歇一會。馬車裏的主子客人們坐了一上午,顛散了骨頭,也受不住。
要緊是,霜太太曉得和尚們的規矩,錯過時辰又是一日沒飯吃。她心疼兒子,是她下的令。
這是條岔路繁多的官道,杭州府富庶之鄉,又是浙江布政司衙門的駐地,好些南來北往的客商旅人,或入錢塘,或向仁和,李家的祖地正是在錢塘縣與仁和縣的交界,路上頗為熱鬧。
路邊開設了個大茶棚,砌了灶,好幾個掌櫃夥計跑著腿,為過往旅人供給些簡便的茶水飯食。
大家紛紛下車打尖,那男娃的母親也在馬車外頭喊他。他趁勢將木魚塞還給了疾,吐了吐舌頭,掀開車簾子跳下車。
月貞一雙恨眼追著他下去,扭回來,對著了疾把嘴一噘,抱怨道:“小孩子最是討厭,說又說不聽,打又不好打。我哥哥嫂嫂底下也有兩個男孩子,跟這孩子一模一樣,討人嫌得很。”
事情一過去,了疾眼裏的冰也融了,仍是那副澹然有禮的模樣。對著她滿臉的怨氣,倒笑了笑,“你是姑媽,還怕侄子?”
月貞翻著眼皮咕噥,“那是兩個小霸王,仗著我娘疼他們,在家裏鬧得無法無天的。我嫂子又護著他們,他們一哭,就不問青紅皂白,隻說是我打的。我要分辨,偏她當著麵罵孩子不懂事,背地裏卻說:‘姑娘這樣大的年紀,還跟孩子計較。也是孩子氣,姑娘不嫁人,總也長不大。’倒又扯到我沒人要的話上頭去。”
在家這些年,月貞是受了不少氣的,但平日裏連對她娘也甚少抱怨。
抱怨也沒用,她娘雖是長輩,卻常年病懨懨的。在家做不了什麽活計,自省是個拖累,隻看她哥嫂過日子,哪裏還有能力替月貞做主?月貞說過兩回,她娘反來說她的不是,她也逐漸不說了。
今番對著了疾,倒有一筐抱怨。大概因為他話雖然少,可總寬慰人能寬慰到點子上。
他說了句玩笑話:“誰說沒人要?如今不是給我們李家要來了?”
月貞一聽,立時感到幾分熟稔的親昵。便笑起來,臉上泛著晶瑩的細汗,肩後的那塊簾子給風掠起來,太陽光倏隱倏現,照亮她粉絨絨的腮畔,像個飽滿的蜜桃。
她默一陣,忽然皺著鼻子說:“他敲木魚一點也不好聽,還是你……”
後頭的話還未及說出來,就見琴太太跟前的丫頭挑起簾子,淡淡的口吻,“大奶奶,太太叫你下來用點東西。”
月貞正要答應,丫頭卻將眼一轉,對了疾換上了一副敬重笑顏,“鶴二爺,霜太太也叫您呢。”
這些下人稱月貞不用“您”,一貫用“你”,月貞曉得是瞧她家窮,骨子裏不夠重她。她自己倒覺得不要緊,這些人除了這一點,該是什麽樣就是什麽樣,並沒有太為難她的地方。
她給人一攙下馬車,便將麵上春水輕挹的顏色收斂了。當著人,還是那副哀哀戚戚的情態。
茶棚外頭坐的坐,蹲的蹲,揚長一路的人。除了李家的仆眾,散客也被攆到路上來吃茶用點心,裏頭給他們李家包下,主子客人坐在裏頭。
照舊是男人一邊女人一邊。琴太太與霜太太是分開的兩張八仙桌,各自陪著族中幾位輩分大的女眷。丫頭攙著月貞坐到琴太太那一桌去,因她是新寡,對她格外照應。
她稍稍向桌上眾人見了禮,也不認得,叫她喊什麽便喊什麽,喊完規規矩矩地在琴太太邊上坐著,一言不發。
裏頭有個五十來歲的婆子誇她:“都說我們貞大奶奶是小門戶出來的姑娘,我看不比那些千金小姐差,又懂規矩,又重情義。”
月貞知道,治喪的這段日子,這些人雖然沒與她過多交集,但都拿眼睛盯著她的一舉一動。這些好湊熱鬧的人閑得發慌,希望挑出個錯來去議論。
虧得她該哭時哭,裝得個好模樣。
琴太太微笑著把幾個女人睃一眼,“所以我才揀的月貞呀。那些千金小姐,隨媒人吹得跟朵花似的,咱們還不知道,早叫家裏頭嬌慣壞了。就單說月貞重情義這點,這些日子,眼睛見天哭得紅紅的。我兒沒了,雖然還有個兒子女兒嚜,可他們不懂事。也就是月貞還懂我這份傷心。”
幾個人女人搭著她的話把月貞誇了幾句,卻不是為誇月貞,是為誇琴太太眼光好,心腸好。
月貞置身事外,隨她們褒貶。四下一瞧,大爺的棺槨停在茶棚外頭,給烈日曬著。說是為他下葬,其實是個迫於無奈的幌子,許多人不過是借他來蹭吃蹭喝打秋風。
又有個婦人問月貞:“趕上這椿事,貞大奶奶還不曾回門?”
琴太太歎道:“哪裏回得去呢?章家也不得來。等回家去,再打發管家小廝們帶著禮陪月貞回去一趟。”
那婦人聽見回門禮,知道他們家的厲害,就不為月貞,單為外頭瞧著好看,禮也不會輕。她那雙精明市儈的眼珠子在月貞身上滾一滾,羨慕裏又透著一點瞧不起。是覺得月貞不配。
掌櫃夥計們避在灶後,由李家的下人們侍奉。借了他們的水,茶葉點心都是家裏帶來的。
霜太太尤其細致,使人帶著個大食盒,是給了疾預備的齋飯。
了疾在那桌上,揀了幾碟子齋菜,叫給外頭徒僧們送去,陪著霜太太在那隔壁桌上吃,正好與月貞背對著背。
風穿堂而過,長條凳底下,他的袈裟擦著月貞的裙擺,仿佛兩個孩子在糾纏玩鬧。了疾沒察覺,月貞雖然察覺到,卻任憑它們擦在一處,有一線悄然的愉悅。
聽見霜太太說:“你想著他們做什麽?就剩這兩樣,你如何吃?”
了疾的嗓音如常淡薄,“這兩樣就夠了,出家人不在吃穿上頭。”
月貞悄麽扭頭看一眼,那桌上跟他們桌上一樣,擺滿精致點心。什麽花下藕、帶骨鮑螺、炸鵪鶉、糟乳鴿……
了疾一點不動,隻吃他的稀飯、炒芥菜並清燉山藥。
霜太太臉色不高興,自己也擱下箸兒,向桌上的女人抱怨,“我這兒子哪裏都好,就是脾氣強。”
有人安慰兩句,扭頭勸了疾,“如今出家人也有不守老規矩的。上回我到你們廟子後頭的大慈悲寺上香,看到他們也吃晚飯。他們還是那樣大的寺廟呢。也就是鶴年,還守著這些古板舊律,苦了自己不說,還惹得你母親心疼。”
隻聽見了疾淡笑了兩聲,沒有一句話。
月貞也不能大啖大嚼,一是有孝在身,還得裝出食不下咽的樣子;二是當著一桌子的長輩,她得守規矩。人家想起來給她夾什麽,她才小口小口地吃什麽。
叵奈桌上這些女眷都是來蹭吃蹭喝的,說起來是一家人,到底家業懸殊。他們湊熱鬧好容易吃幾頓好的,哪裏還記得她?
歇了小半個時辰,月貞半點沒吃飽,捧著個饑腸轆轆的肚子登輿。同車的那男娃要睡午覺,擠到他娘那輛馬車上去了,這頭隻得月貞與了疾。
兩個還是對坐,月貞倏地有些尷尬,想說話也不知該說些什麽,隻把臉偏著,將窗簾子挑開一條縫,看路上翠微茫茫,白雲渺渺。
忽然肚子裏“咕嚕咕嚕”響了幾聲,月貞臉上一紅,更有些發窘了,“店家的水不幹淨,吃了他們的水瀹的茶,胃裏不大爽利。”
話音甫落,又恐了疾誤會她是鬧肚子,忙又添補一句,“像是有些脹氣。”
了疾靠車壁上瞅她一眼,發了慈悲,攤開霜太太包給他的帕子遞給她,“和長輩們同席,大約沒吃好?將就吃些,到了老宅裏有席。”
那帕子裏是兩個鮑螺,碎了些渣,陽光從他肩頭落在他的掌心,鮑螺也浮起甜絲絲的奶香味。
“大嫂,吃吧。”了疾喊了聲。
月貞看著那兩隻鮑螺,稍作矜持,沒去接,“霜太太心疼你,給你包的。”
珠嫂子噗嗤笑了聲,“我看你還是不懂。你出閣時,你母親嫂嫂沒與你說過?也是,你跟大爺到底還沒做成實實在在的夫妻,你還不曉得其中的滋味。”
這般一說,月貞隱隱有些明白了。但珠嫂子同她嫂嫂一個樣,講話講得含含糊糊的不清晰,最是討厭。
月貞咬一下唇,把眼瞟回來,笑著問她:“實實在在的夫妻是什麽滋味?”
珠嫂子緊著就抬手打了月貞一下,兩隻吊梢眼快要翻到天上去,“問這個,要不要臉?”
“怎的不能問?你們這些人最煩,又要教人家,又不說明白,隻叫人猜。兩個人到底怎麽做實實在在的夫妻?我嫂嫂說過,有一點疼。倒怪了,既然疼,怎麽沒聽見她夜裏罵我哥?她最厲害的個人,平日連我娘也要看她些臉色。”
珠嫂子死活不肯說,剜她一眼,紅著麵皮去將她自己的被子鋪在靠牆的羅漢床上。
月貞一雙好奇的眼在她背後慢慢轉動著,她自己猜測著,想起她嫂子說“解衣裳”的事,也漸漸紅了臉。兩個人做實在夫妻,那滋味應該是好的,否則這些人說起來,怎的都麵紅耳赤?
但倘或真是好的,她們又怎麽遮遮掩掩不坦白?
她帶著這個疑惑入睡,次日天不亮又跪到靈前。一忙活起來,就什麽也顧不上了,隻想著經營她的眼淚。
扶靈下葬那日有一場大哭,可真是令月貞作難。一連哭過了四月光陰,思盡平生傷心事,眼睛早哭幹了。到這日,是死活再哭不出來。
好在下人們滔天的哭聲將她團團圍住,又都穿著素服,街上瞧熱鬧的路人分辨不出哪位是李家大奶奶,不曾盯著她挑錯。
前頭又有了疾領著和尚們誦經,她混在嗚咽的人群裏,掩著麵跟著哼,也算是在哭。
這一路是往鄉下去,出了城,人煙稀疏,路上隻剩些周圍村莊裏務農的人。和尚們停了誦經,拿著法器在前頭走。了疾是李家的子弟,霜太太心疼他,要他到馬車上坐。琴太太也要月貞上車。
可巧幾輛馬車上除了兩宅人口,又搭了些一道回鄉下的親戚,隻剩一輛車還空著。要調動座又嫌麻煩,琴太太便說,“月貞,你去與鶴年坐一輛車。”
月貞心裏咯噔跳一下,在車前低著臉暗自四窺,發現大家並沒有什麽異樣神色。
大約了疾是個和尚,月貞新寡,又是這樣亂糟糟的時候,誰也不會往歪了想。隻得她自己有點心虛。
她點頭應下,給丫頭攙著往後頭去。打簾子鑽進車內,發現除了了疾,還有個鄉下親戚家的小男娃子坐在裏頭,怪道大家都不覺得什麽。
那男娃子大概八.九歲,坐在對著簾子的一方。了疾與月貞分坐左右兩邊,出城後都是山路,坎坎坷坷的,顛得兩個人背後的窗簾子一跳一跳的,躍進來幾塊活潑的陽光。
月貞靜不住,想說話,瞅了眼了疾,扭頭問那男娃,“你是誰家的?”
那男娃也不大認得月貞,咋咋呼呼講不清楚,隻高高地提著嗓門喊:“我爹是李忠。”
月貞聽也沒聽過這號名。了疾在對過把袈裟整了整,笑著解說,“按輩分,他父親是咱們的叔公,他是咱們的小叔叔。”
月貞將那男娃瞅一眼。他洋洋地坐著,屁股被顛下來,又往裏頭扭一扭,兩隻腳懸著,將座下的圍板敲得咚咚直響。他問月貞,“你是誰?”
哥嫂也有兩個兒子,與他一般大,成日鬧得月貞頭疼。她對這年紀的男娃子有著本能的厭嫌。聽見他輩分大,心下更不服,淡淡答道:“我是大奶奶。”
那男娃調高了嗓門道:“噢,你就是我娘說的那個新進門的寡婦!”
月貞剜他一眼,把臉正正地對著了疾,暗悔自己不該去招這些煩嫌人的小孩子。了疾瞧出她不耐煩,偏那孩子沒眼力見,還在那“寡婦寡婦”地嚷個不停,兩隻腳把底下的木圍板敲得更緊了些。
了疾瞧出她不高興,從大袖裏掏出條包好的絹子,打開來遞給那男娃,“吃點梅子,甜得很。”
男娃眼睛一亮,一把搶了去,果然不再吵嚷。
作者有話說:
月貞:實實在在的夫妻是什麽感覺?
鶴年:我也不懂。
月貞:咱們一起鑽研鑽研?
鶴年:……
第7章 聽玉僧(七)
金烏隨路朝西遠,五月初暑,未及正午,天就熱得很了。好在山野長風,在幾片靛青的簾子間穿梭,拂得人心裏癢絲絲的舒服。
那男娃三兩下吃完了衣梅,又朝了疾要。了疾說沒有了,他癟著臉,眼朝下一滾,滾到了疾腿邊擱著的木魚上頭。
他又笑了,將木魚拿在手裏,學個和尚樣子,閉著眼敲。這回連了疾也淡淡蹙額,嗓音有些冷,“小孩子敲不得這個,快放下。”
男娃不聽,攥緊木魚問:“憑什麽你敲得我敲不得?我偏要敲!”說著便狠命地敲起來。
了疾耐心勸說:“敲了這個就娶不著媳婦。你長大了,也不要娶媳婦麽?”
那男娃哪裏懂娶媳婦的好處,當即便大義凜然地表示,“我才不要娶媳婦,我就要這個!”
這聲音了疾做法事的時候敲得平緩空悠,還有幾分好聽。給這孩子催命似的敲出來,莫如在給耳朵上刑。
月貞聽得一陣心煩氣惱,伸手去奪,“叫你不要敲了!”
男娃機敏,掣著胳膊一讓,月貞撲了個空,趕上馬車一顛,險些由座上跌下來。
了疾眼疾手快,欠身托住她的胳膊扶了一把,捏著了她臂上一點軟肉。
那點肉竟像是活的,在他手上軟綿綿地一跳,跳得人忽然心亂如麻。嚇得他忙收了手。
月貞沒搶著,男娃益發得了意,將木魚敲得更緊蹙,心驚肉跳的。了疾倏地將一雙黑漆漆的結冰的眼轉向他,他害怕起來,手上聲音漸漸鬆緩了。
馬車恰好停了,太陽曬得火辣辣的,隻恐抬棺的兩班人扛不住,要稍歇一會。馬車裏的主子客人們坐了一上午,顛散了骨頭,也受不住。
要緊是,霜太太曉得和尚們的規矩,錯過時辰又是一日沒飯吃。她心疼兒子,是她下的令。
這是條岔路繁多的官道,杭州府富庶之鄉,又是浙江布政司衙門的駐地,好些南來北往的客商旅人,或入錢塘,或向仁和,李家的祖地正是在錢塘縣與仁和縣的交界,路上頗為熱鬧。
路邊開設了個大茶棚,砌了灶,好幾個掌櫃夥計跑著腿,為過往旅人供給些簡便的茶水飯食。
大家紛紛下車打尖,那男娃的母親也在馬車外頭喊他。他趁勢將木魚塞還給了疾,吐了吐舌頭,掀開車簾子跳下車。
月貞一雙恨眼追著他下去,扭回來,對著了疾把嘴一噘,抱怨道:“小孩子最是討厭,說又說不聽,打又不好打。我哥哥嫂嫂底下也有兩個男孩子,跟這孩子一模一樣,討人嫌得很。”
事情一過去,了疾眼裏的冰也融了,仍是那副澹然有禮的模樣。對著她滿臉的怨氣,倒笑了笑,“你是姑媽,還怕侄子?”
月貞翻著眼皮咕噥,“那是兩個小霸王,仗著我娘疼他們,在家裏鬧得無法無天的。我嫂子又護著他們,他們一哭,就不問青紅皂白,隻說是我打的。我要分辨,偏她當著麵罵孩子不懂事,背地裏卻說:‘姑娘這樣大的年紀,還跟孩子計較。也是孩子氣,姑娘不嫁人,總也長不大。’倒又扯到我沒人要的話上頭去。”
在家這些年,月貞是受了不少氣的,但平日裏連對她娘也甚少抱怨。
抱怨也沒用,她娘雖是長輩,卻常年病懨懨的。在家做不了什麽活計,自省是個拖累,隻看她哥嫂過日子,哪裏還有能力替月貞做主?月貞說過兩回,她娘反來說她的不是,她也逐漸不說了。
今番對著了疾,倒有一筐抱怨。大概因為他話雖然少,可總寬慰人能寬慰到點子上。
他說了句玩笑話:“誰說沒人要?如今不是給我們李家要來了?”
月貞一聽,立時感到幾分熟稔的親昵。便笑起來,臉上泛著晶瑩的細汗,肩後的那塊簾子給風掠起來,太陽光倏隱倏現,照亮她粉絨絨的腮畔,像個飽滿的蜜桃。
她默一陣,忽然皺著鼻子說:“他敲木魚一點也不好聽,還是你……”
後頭的話還未及說出來,就見琴太太跟前的丫頭挑起簾子,淡淡的口吻,“大奶奶,太太叫你下來用點東西。”
月貞正要答應,丫頭卻將眼一轉,對了疾換上了一副敬重笑顏,“鶴二爺,霜太太也叫您呢。”
這些下人稱月貞不用“您”,一貫用“你”,月貞曉得是瞧她家窮,骨子裏不夠重她。她自己倒覺得不要緊,這些人除了這一點,該是什麽樣就是什麽樣,並沒有太為難她的地方。
她給人一攙下馬車,便將麵上春水輕挹的顏色收斂了。當著人,還是那副哀哀戚戚的情態。
茶棚外頭坐的坐,蹲的蹲,揚長一路的人。除了李家的仆眾,散客也被攆到路上來吃茶用點心,裏頭給他們李家包下,主子客人坐在裏頭。
照舊是男人一邊女人一邊。琴太太與霜太太是分開的兩張八仙桌,各自陪著族中幾位輩分大的女眷。丫頭攙著月貞坐到琴太太那一桌去,因她是新寡,對她格外照應。
她稍稍向桌上眾人見了禮,也不認得,叫她喊什麽便喊什麽,喊完規規矩矩地在琴太太邊上坐著,一言不發。
裏頭有個五十來歲的婆子誇她:“都說我們貞大奶奶是小門戶出來的姑娘,我看不比那些千金小姐差,又懂規矩,又重情義。”
月貞知道,治喪的這段日子,這些人雖然沒與她過多交集,但都拿眼睛盯著她的一舉一動。這些好湊熱鬧的人閑得發慌,希望挑出個錯來去議論。
虧得她該哭時哭,裝得個好模樣。
琴太太微笑著把幾個女人睃一眼,“所以我才揀的月貞呀。那些千金小姐,隨媒人吹得跟朵花似的,咱們還不知道,早叫家裏頭嬌慣壞了。就單說月貞重情義這點,這些日子,眼睛見天哭得紅紅的。我兒沒了,雖然還有個兒子女兒嚜,可他們不懂事。也就是月貞還懂我這份傷心。”
幾個人女人搭著她的話把月貞誇了幾句,卻不是為誇月貞,是為誇琴太太眼光好,心腸好。
月貞置身事外,隨她們褒貶。四下一瞧,大爺的棺槨停在茶棚外頭,給烈日曬著。說是為他下葬,其實是個迫於無奈的幌子,許多人不過是借他來蹭吃蹭喝打秋風。
又有個婦人問月貞:“趕上這椿事,貞大奶奶還不曾回門?”
琴太太歎道:“哪裏回得去呢?章家也不得來。等回家去,再打發管家小廝們帶著禮陪月貞回去一趟。”
那婦人聽見回門禮,知道他們家的厲害,就不為月貞,單為外頭瞧著好看,禮也不會輕。她那雙精明市儈的眼珠子在月貞身上滾一滾,羨慕裏又透著一點瞧不起。是覺得月貞不配。
掌櫃夥計們避在灶後,由李家的下人們侍奉。借了他們的水,茶葉點心都是家裏帶來的。
霜太太尤其細致,使人帶著個大食盒,是給了疾預備的齋飯。
了疾在那桌上,揀了幾碟子齋菜,叫給外頭徒僧們送去,陪著霜太太在那隔壁桌上吃,正好與月貞背對著背。
風穿堂而過,長條凳底下,他的袈裟擦著月貞的裙擺,仿佛兩個孩子在糾纏玩鬧。了疾沒察覺,月貞雖然察覺到,卻任憑它們擦在一處,有一線悄然的愉悅。
聽見霜太太說:“你想著他們做什麽?就剩這兩樣,你如何吃?”
了疾的嗓音如常淡薄,“這兩樣就夠了,出家人不在吃穿上頭。”
月貞悄麽扭頭看一眼,那桌上跟他們桌上一樣,擺滿精致點心。什麽花下藕、帶骨鮑螺、炸鵪鶉、糟乳鴿……
了疾一點不動,隻吃他的稀飯、炒芥菜並清燉山藥。
霜太太臉色不高興,自己也擱下箸兒,向桌上的女人抱怨,“我這兒子哪裏都好,就是脾氣強。”
有人安慰兩句,扭頭勸了疾,“如今出家人也有不守老規矩的。上回我到你們廟子後頭的大慈悲寺上香,看到他們也吃晚飯。他們還是那樣大的寺廟呢。也就是鶴年,還守著這些古板舊律,苦了自己不說,還惹得你母親心疼。”
隻聽見了疾淡笑了兩聲,沒有一句話。
月貞也不能大啖大嚼,一是有孝在身,還得裝出食不下咽的樣子;二是當著一桌子的長輩,她得守規矩。人家想起來給她夾什麽,她才小口小口地吃什麽。
叵奈桌上這些女眷都是來蹭吃蹭喝的,說起來是一家人,到底家業懸殊。他們湊熱鬧好容易吃幾頓好的,哪裏還記得她?
歇了小半個時辰,月貞半點沒吃飽,捧著個饑腸轆轆的肚子登輿。同車的那男娃要睡午覺,擠到他娘那輛馬車上去了,這頭隻得月貞與了疾。
兩個還是對坐,月貞倏地有些尷尬,想說話也不知該說些什麽,隻把臉偏著,將窗簾子挑開一條縫,看路上翠微茫茫,白雲渺渺。
忽然肚子裏“咕嚕咕嚕”響了幾聲,月貞臉上一紅,更有些發窘了,“店家的水不幹淨,吃了他們的水瀹的茶,胃裏不大爽利。”
話音甫落,又恐了疾誤會她是鬧肚子,忙又添補一句,“像是有些脹氣。”
了疾靠車壁上瞅她一眼,發了慈悲,攤開霜太太包給他的帕子遞給她,“和長輩們同席,大約沒吃好?將就吃些,到了老宅裏有席。”
那帕子裏是兩個鮑螺,碎了些渣,陽光從他肩頭落在他的掌心,鮑螺也浮起甜絲絲的奶香味。
“大嫂,吃吧。”了疾喊了聲。
月貞看著那兩隻鮑螺,稍作矜持,沒去接,“霜太太心疼你,給你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