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喚。
“公主。”
他應。
神迷意奪,不知今夕何夕。
直至湯池水涼,漸次清醒,仍眷眷難舍。
遙遙更聲來,是夜已深。
“明日登基大典。”她凝望著他。
蹚過更漏日晷的裂隙,終是跌回今夕。
“皇上仁德,攏天下民心,開萬世先河。”
“你來陪我。”掌中疤印上心頭疤,“殿前階下,無論何處,你來陪我。”
?
天未明,黃袍至。
吉日吉時,祭天地,拜宗廟,告先祖。典儀禮畢,複回乾元殿上,受文武百官拜賀山呼。繼而宣詔書,即位登基,改元靖肅。
帝曰:“朕即位後,首道政令,乃為‘嚴正法紀’。既延‘靖肅’之號,必擔‘靖肅’之責。七日之後,三司會審,究前朝靖肅公主罪責,依《大旻律》懲之,以彰公法。”
三司上下惴惴難安,後得指點拜訪張湍。
問說:“有樁罪名,倘真依刑律懲處,女子當貶為官妓,如何是好?”
張湍回答:“會審期限未到,可先請旨廢止此項刑罰,此難自解。”
次日三司聯名上書,陳明此款刑罰之弊,請旨廢止,帝朱批允之。七日後,三司會審,列條條罪狀,定樁樁刑罰。再七日後,帝於宮門外,刑台上,受刑償罪。
百姓聞訊,萬人空巷。
刑台前,萬民目睹帝直身立、著囚衣、受刑罰,血濺八方。
至刑滿時,帝站立不倒,擲地有聲宣告天下:“旻朝上下,皆以律法治之,天子犯法,同於庶民。朕前身是為公主靖肅,惡行昭昭,天下皆知。今當為表率,踐行法紀。此後再有作奸犯科之王孫、違法亂紀之朝臣,必將嚴懲不貸。”
百官附聲,黎民叩首。
靖肅元年,萬事初定,百廢俱興。帝開恩科,納賢才。遣使臣遊曆四方,尋新作物以蓐萬民?????。拜道宗天師慶愚、禪宗法師緲音並為國師,慶愚羽化,其徒宜巽代之,緲音圓寂,亦詔其徒代之。
靖肅二年,帝重理各司權責,擴六部為九部。增農部,掌天下田地農耕之事;建學部,掌天下學塾科考之事;改察部,掌天下檢舉監察之事。帝複起用張湍,任察部尚書,監察百官,民間稱其職為殿前禦史。
後改組內閣,九部尚書盡為閣臣,帝親攬首輔之職,察部尚書次之。又借男女之別,於禁宮建立女閣,與內閣並稱“兩閣”。命學部開設女學,京城內外官吏女眷凡有誌者,皆可入學,翹楚擢為女賢,經遴選,可入女閣協理政務。
靖肅三年,帝起宗祧之論,以張湍為首之帝黨辯駁群臣,曆經七載,於靖肅十年奉武寧帝趙貞柔入宗廟。
靖肅五年,清查戶籍,同年為解戰亂遺患,帝命清丈田畝,整理賦稅。此後數十年間,作物增產,人口增長,國庫充盈,繁榮昌盛。
靖肅十一年,次輔張湍卒1,諡曰文正,葬於原南。
靖肅五十年,帝壽終而崩,葬於赤嶺長思陵。
原南有座半荒高山,曾燃被大火焚盡植被,因此得名赤嶺。
靖肅帝請國師相地堪輿,陵寢選址赤嶺,開山為陵。又於山間修建行宮,親史書所載,靖肅後期,政務多交由兩閣商定,帝長住赤嶺,親自督建陵寢,最終於赤嶺行宮駕崩。
後世稗官野史所傳,靖肅帝與殿前禦史張湍素有私情,張湍終生未娶,伴君左右,死後葬入長思陵。張湍卒後,修陵工匠常見帝下陵寢,口中多懷思之辭,其情切切,其意昭昭,聞者無不動容落淚。
?
張湍走後的無數日夜,赤嶺行宮空空蕩蕩,寂然無聲。她常走在山間長階,天下繁華盡隨風化作琴音入耳。
她也常常想起那夜張湍所答:
“君為明君,願做賢臣。”
從今往後,明君賢相,千秋萬載,皆會同列青史汗簡之上。
作者有話說:
1不是張湍真正的死亡時間。
——
本來想趕在昨天更新,讓小兩口情人節快樂,但是刪刪改改直到現在才寫完。
正文到這裏就完了,一些沒有回收的內容會放在番外裏,也會盡量在晉江允許的範圍內(?)在番外裏寫點讓大家開心的。
這本連載期間,由於一些原因經常斷更,立正認錯挨打,同時十分感謝大家的寬容。後續番外會視情況更新,主要是想看看完結前有沒有機會上個好點兒的榜單,番外會隨榜更新。
最後,再次感謝大家的陪伴與喜歡。
“公主。”
他應。
神迷意奪,不知今夕何夕。
直至湯池水涼,漸次清醒,仍眷眷難舍。
遙遙更聲來,是夜已深。
“明日登基大典。”她凝望著他。
蹚過更漏日晷的裂隙,終是跌回今夕。
“皇上仁德,攏天下民心,開萬世先河。”
“你來陪我。”掌中疤印上心頭疤,“殿前階下,無論何處,你來陪我。”
?
天未明,黃袍至。
吉日吉時,祭天地,拜宗廟,告先祖。典儀禮畢,複回乾元殿上,受文武百官拜賀山呼。繼而宣詔書,即位登基,改元靖肅。
帝曰:“朕即位後,首道政令,乃為‘嚴正法紀’。既延‘靖肅’之號,必擔‘靖肅’之責。七日之後,三司會審,究前朝靖肅公主罪責,依《大旻律》懲之,以彰公法。”
三司上下惴惴難安,後得指點拜訪張湍。
問說:“有樁罪名,倘真依刑律懲處,女子當貶為官妓,如何是好?”
張湍回答:“會審期限未到,可先請旨廢止此項刑罰,此難自解。”
次日三司聯名上書,陳明此款刑罰之弊,請旨廢止,帝朱批允之。七日後,三司會審,列條條罪狀,定樁樁刑罰。再七日後,帝於宮門外,刑台上,受刑償罪。
百姓聞訊,萬人空巷。
刑台前,萬民目睹帝直身立、著囚衣、受刑罰,血濺八方。
至刑滿時,帝站立不倒,擲地有聲宣告天下:“旻朝上下,皆以律法治之,天子犯法,同於庶民。朕前身是為公主靖肅,惡行昭昭,天下皆知。今當為表率,踐行法紀。此後再有作奸犯科之王孫、違法亂紀之朝臣,必將嚴懲不貸。”
百官附聲,黎民叩首。
靖肅元年,萬事初定,百廢俱興。帝開恩科,納賢才。遣使臣遊曆四方,尋新作物以蓐萬民?????。拜道宗天師慶愚、禪宗法師緲音並為國師,慶愚羽化,其徒宜巽代之,緲音圓寂,亦詔其徒代之。
靖肅二年,帝重理各司權責,擴六部為九部。增農部,掌天下田地農耕之事;建學部,掌天下學塾科考之事;改察部,掌天下檢舉監察之事。帝複起用張湍,任察部尚書,監察百官,民間稱其職為殿前禦史。
後改組內閣,九部尚書盡為閣臣,帝親攬首輔之職,察部尚書次之。又借男女之別,於禁宮建立女閣,與內閣並稱“兩閣”。命學部開設女學,京城內外官吏女眷凡有誌者,皆可入學,翹楚擢為女賢,經遴選,可入女閣協理政務。
靖肅三年,帝起宗祧之論,以張湍為首之帝黨辯駁群臣,曆經七載,於靖肅十年奉武寧帝趙貞柔入宗廟。
靖肅五年,清查戶籍,同年為解戰亂遺患,帝命清丈田畝,整理賦稅。此後數十年間,作物增產,人口增長,國庫充盈,繁榮昌盛。
靖肅十一年,次輔張湍卒1,諡曰文正,葬於原南。
靖肅五十年,帝壽終而崩,葬於赤嶺長思陵。
原南有座半荒高山,曾燃被大火焚盡植被,因此得名赤嶺。
靖肅帝請國師相地堪輿,陵寢選址赤嶺,開山為陵。又於山間修建行宮,親史書所載,靖肅後期,政務多交由兩閣商定,帝長住赤嶺,親自督建陵寢,最終於赤嶺行宮駕崩。
後世稗官野史所傳,靖肅帝與殿前禦史張湍素有私情,張湍終生未娶,伴君左右,死後葬入長思陵。張湍卒後,修陵工匠常見帝下陵寢,口中多懷思之辭,其情切切,其意昭昭,聞者無不動容落淚。
?
張湍走後的無數日夜,赤嶺行宮空空蕩蕩,寂然無聲。她常走在山間長階,天下繁華盡隨風化作琴音入耳。
她也常常想起那夜張湍所答:
“君為明君,願做賢臣。”
從今往後,明君賢相,千秋萬載,皆會同列青史汗簡之上。
作者有話說:
1不是張湍真正的死亡時間。
——
本來想趕在昨天更新,讓小兩口情人節快樂,但是刪刪改改直到現在才寫完。
正文到這裏就完了,一些沒有回收的內容會放在番外裏,也會盡量在晉江允許的範圍內(?)在番外裏寫點讓大家開心的。
這本連載期間,由於一些原因經常斷更,立正認錯挨打,同時十分感謝大家的寬容。後續番外會視情況更新,主要是想看看完結前有沒有機會上個好點兒的榜單,番外會隨榜更新。
最後,再次感謝大家的陪伴與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