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坐下後,鄭叔也在下首一個凳子上坐下,開始介紹起情況來,
“我姓鄭,叫鄭大海,我們現在這個莊子上還剩三戶人家。”
經過鄭大海的介紹,花蕾大致的了解了莊子上的人員情況。
鄭大叔和妻子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兒子已經娶妻成家,生了一兒一女。中間的兩個女兒已經出嫁。小兒子今年十七,還未成家一大家子現在一共七口人,主管著莊子上的田地。
趙鐵盛和妻子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隻有大兒子趙大虎已經成家,生了兩個兒子,小兒子趙大牛和女兒趙小花都還未說親事。全家一共八口人,幾個男的主管著莊子上的果樹花卉。趙大娘幾個女眷則管著廚房,以及種菜的事務。
而名叫孔培達的小孔哥則是因為識字,在莊子上是管賬冊的,莊子上要和佃戶訂合約什麽的,收租,買種什麽的也都是他在管,妻子已經生了兩個女兒,現在又懷了四個月的身孕,身後就是他生病的母親雷大娘和和離歸家的小妹孔小丫,一家六口人,就他一個男丁,幾個女眷喂養著莊子上的家畜。
花蕾看了小孔哥一家幾眼,微歎口氣,說道“行,人員大致情況我都了解了,現在我們去周圍看看吧。”
“好,陳管事,花小姐,這邊走”鄭叔先帶著花蕾幾個人大致的看了看房舍,橫開五間的大房,前後三排。除了前麵一排是主人的房間和書房外,後麵的兩排應該都是做倉庫用的,裏麵堆放著一些囤糧用的工具,周圍用一人高的磚牆圍著,後麵開了個小門,方便進出。
圍牆後麵一排比較低矮的排房,估計是幾家莊戶的住處,整理的不是很幹淨。屋簷下還晾著一些破舊的衣服。
西邊還有五間磚瓦房,門都是朝東向開著,放著一些農具,還有留給莊子上人用的一些米糧。院子的旁邊,挖著一口井,莊子上的生活用水就靠這個井完成。
幾個男人跟在花蕾一行人後麵,從西麵繞過宅子,就看到宅子的西北麵,靠著山腳處,用竹子圍了一個大籬笆,中間隔了兩個半人高的矮隔斷。
七八隻豬占據一個隔間,此時正一個個躺在地上,呼嚕呼嚕。右邊隔間幾頭牛在悠閑的啃著草,不時地甩著尾巴。左邊旁邊緊挨著的一個大隔間裏,幾十隻雞鴨鵝混養著,雞飛鴨叫鵝撲騰的,和旁邊隔間一副安然的樣子截然相反。
靠著山腳的邊用泥牆圍著,上麵用茅草蓋了頂,充作了牲畜舍。天黑後,這些雞鴨牛豬什麽的都會自行進窩,人到時隻要過來關一下門就可以,倒是安排的很合理。
沿著小路繼續往後麵走,彎彎繞繞的一段上坡路,上坡路的兩邊種了一大片的辣椒,辣椒還隻有成人一節小手指大小,掛在枝上,在葉子的掩映下,不細看還看不出來,估計在過兩個月,就可以看到紅紅的辣椒了。
走過辣椒地,就上了後麵的小山坡,山坡不是很高,最高處垂直高度最多六七十米,這邊種著一片桃樹,大概五六畝地,二百多棵的樣子,令人欣喜的是,桃樹上掛著累累的桃子,很多枝條都被壓彎了。
桃子還有些泛青,花蕾用手捏了幾個桃子,硬邦邦的,還沒有成熟,如果接下來天氣晴好,陽光充足的話,估計過半個月應該就可以大量的采摘了。
桃林的旁邊是種了一大片的梨樹,趙大叔介紹說,梨樹種了大概也有五六畝地,二百多棵的樣子。不過,梨樹上的果子不多,稀稀拉拉的掛著幾顆梨子。
走在旁邊的趙大牛解釋道:“這片桃樹和梨樹都是前麵的東家在三年前買下這莊子時種下的,前東家喜歡花花草草,希望春賞百花,秋食百果,所以在這塊坡地上種了很多的果樹,桃樹,梨樹是種的比較多的。
其他杏子,山楂,紅棗,甚至於檸果都有十幾株等都種了十幾二十棵。不過這幾種現在結果的並不多。
花蕾還看到了離枝樹,就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筆下的那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那個荔枝樹。
荔枝不是生長在嶺南地區的嗎?喜歡高溫高濕的環境,喜歡陽光直射的地方,溫度一般都要二十四五度才能開花結果的。這上京城地處偏北,最冷的時候要零下十幾度,荔枝樹能開花結果嗎?
看到花蕾一直圍著幾棵荔枝樹打轉,邊上的趙大叔又開了口,“這幾棵離枝樹是前麵的東家花了大價錢從南方買過來的,但是買過來以後,種了三年多了,也不見開花,更沒有結果,估計是假的。”
花蕾笑了,這樹倒是真的是荔枝樹,隻不過這邊的生長環境太寒冷幹燥了,不適合它。所以才開不了花,結不了果。看來這個前東家的願望雖然是非常美好的,春賞百花,秋食百果,但是這幾棵荔枝樹估計是不會買他賬的。
花蕾邊走邊看,坡地上還間種著各種的鮮花,不過鮮花好像基本上都是春天開花的多。迎春,月季,玉蘭,玫瑰,薔薇的,還真是應有盡有,花蕾還看到了幾株類似荔枝樹命運的花種。
秋天的則種了幾棵金桂,銀桂,不過因為桂花的花期比較短,大概隻有十五六天,現在已經過了花期了。“仲秋節前後,這裏可香了,老遠就能聞到。我婆娘還曬了很多的幹桂花,可以泡茶喝。可惜沒有糯米粉和糖,不然還可以做桂花糖糕吃。”看的出來,趙大樹也是一個愛花的人,更是一個吃貨。說起桂花糖糕,他一臉的向往。
矮坡上還種了十幾二十棵菊花,此時開的很是旺盛,不過此時的菊花顏色還沒有花蕾前世見到的多,這十幾二十株的菊花都是鮮豔的金黃色。
不由的讓花蕾想起前世詩人黃巢的那首著名的唐詩《不第後賦菊》。尤其是最後一句“滿城盡帶黃金甲”更是讓花蕾記憶猶新。在山坡的北麵,還種了二十幾株臘梅,不過現在還沒開花。
“我姓鄭,叫鄭大海,我們現在這個莊子上還剩三戶人家。”
經過鄭大海的介紹,花蕾大致的了解了莊子上的人員情況。
鄭大叔和妻子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兒子已經娶妻成家,生了一兒一女。中間的兩個女兒已經出嫁。小兒子今年十七,還未成家一大家子現在一共七口人,主管著莊子上的田地。
趙鐵盛和妻子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隻有大兒子趙大虎已經成家,生了兩個兒子,小兒子趙大牛和女兒趙小花都還未說親事。全家一共八口人,幾個男的主管著莊子上的果樹花卉。趙大娘幾個女眷則管著廚房,以及種菜的事務。
而名叫孔培達的小孔哥則是因為識字,在莊子上是管賬冊的,莊子上要和佃戶訂合約什麽的,收租,買種什麽的也都是他在管,妻子已經生了兩個女兒,現在又懷了四個月的身孕,身後就是他生病的母親雷大娘和和離歸家的小妹孔小丫,一家六口人,就他一個男丁,幾個女眷喂養著莊子上的家畜。
花蕾看了小孔哥一家幾眼,微歎口氣,說道“行,人員大致情況我都了解了,現在我們去周圍看看吧。”
“好,陳管事,花小姐,這邊走”鄭叔先帶著花蕾幾個人大致的看了看房舍,橫開五間的大房,前後三排。除了前麵一排是主人的房間和書房外,後麵的兩排應該都是做倉庫用的,裏麵堆放著一些囤糧用的工具,周圍用一人高的磚牆圍著,後麵開了個小門,方便進出。
圍牆後麵一排比較低矮的排房,估計是幾家莊戶的住處,整理的不是很幹淨。屋簷下還晾著一些破舊的衣服。
西邊還有五間磚瓦房,門都是朝東向開著,放著一些農具,還有留給莊子上人用的一些米糧。院子的旁邊,挖著一口井,莊子上的生活用水就靠這個井完成。
幾個男人跟在花蕾一行人後麵,從西麵繞過宅子,就看到宅子的西北麵,靠著山腳處,用竹子圍了一個大籬笆,中間隔了兩個半人高的矮隔斷。
七八隻豬占據一個隔間,此時正一個個躺在地上,呼嚕呼嚕。右邊隔間幾頭牛在悠閑的啃著草,不時地甩著尾巴。左邊旁邊緊挨著的一個大隔間裏,幾十隻雞鴨鵝混養著,雞飛鴨叫鵝撲騰的,和旁邊隔間一副安然的樣子截然相反。
靠著山腳的邊用泥牆圍著,上麵用茅草蓋了頂,充作了牲畜舍。天黑後,這些雞鴨牛豬什麽的都會自行進窩,人到時隻要過來關一下門就可以,倒是安排的很合理。
沿著小路繼續往後麵走,彎彎繞繞的一段上坡路,上坡路的兩邊種了一大片的辣椒,辣椒還隻有成人一節小手指大小,掛在枝上,在葉子的掩映下,不細看還看不出來,估計在過兩個月,就可以看到紅紅的辣椒了。
走過辣椒地,就上了後麵的小山坡,山坡不是很高,最高處垂直高度最多六七十米,這邊種著一片桃樹,大概五六畝地,二百多棵的樣子,令人欣喜的是,桃樹上掛著累累的桃子,很多枝條都被壓彎了。
桃子還有些泛青,花蕾用手捏了幾個桃子,硬邦邦的,還沒有成熟,如果接下來天氣晴好,陽光充足的話,估計過半個月應該就可以大量的采摘了。
桃林的旁邊是種了一大片的梨樹,趙大叔介紹說,梨樹種了大概也有五六畝地,二百多棵的樣子。不過,梨樹上的果子不多,稀稀拉拉的掛著幾顆梨子。
走在旁邊的趙大牛解釋道:“這片桃樹和梨樹都是前麵的東家在三年前買下這莊子時種下的,前東家喜歡花花草草,希望春賞百花,秋食百果,所以在這塊坡地上種了很多的果樹,桃樹,梨樹是種的比較多的。
其他杏子,山楂,紅棗,甚至於檸果都有十幾株等都種了十幾二十棵。不過這幾種現在結果的並不多。
花蕾還看到了離枝樹,就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筆下的那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那個荔枝樹。
荔枝不是生長在嶺南地區的嗎?喜歡高溫高濕的環境,喜歡陽光直射的地方,溫度一般都要二十四五度才能開花結果的。這上京城地處偏北,最冷的時候要零下十幾度,荔枝樹能開花結果嗎?
看到花蕾一直圍著幾棵荔枝樹打轉,邊上的趙大叔又開了口,“這幾棵離枝樹是前麵的東家花了大價錢從南方買過來的,但是買過來以後,種了三年多了,也不見開花,更沒有結果,估計是假的。”
花蕾笑了,這樹倒是真的是荔枝樹,隻不過這邊的生長環境太寒冷幹燥了,不適合它。所以才開不了花,結不了果。看來這個前東家的願望雖然是非常美好的,春賞百花,秋食百果,但是這幾棵荔枝樹估計是不會買他賬的。
花蕾邊走邊看,坡地上還間種著各種的鮮花,不過鮮花好像基本上都是春天開花的多。迎春,月季,玉蘭,玫瑰,薔薇的,還真是應有盡有,花蕾還看到了幾株類似荔枝樹命運的花種。
秋天的則種了幾棵金桂,銀桂,不過因為桂花的花期比較短,大概隻有十五六天,現在已經過了花期了。“仲秋節前後,這裏可香了,老遠就能聞到。我婆娘還曬了很多的幹桂花,可以泡茶喝。可惜沒有糯米粉和糖,不然還可以做桂花糖糕吃。”看的出來,趙大樹也是一個愛花的人,更是一個吃貨。說起桂花糖糕,他一臉的向往。
矮坡上還種了十幾二十棵菊花,此時開的很是旺盛,不過此時的菊花顏色還沒有花蕾前世見到的多,這十幾二十株的菊花都是鮮豔的金黃色。
不由的讓花蕾想起前世詩人黃巢的那首著名的唐詩《不第後賦菊》。尤其是最後一句“滿城盡帶黃金甲”更是讓花蕾記憶猶新。在山坡的北麵,還種了二十幾株臘梅,不過現在還沒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