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節
大院嬌美小媳婦[年代] 作者:舒書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程陳點頭:“肯定不敢讓穗穗受半點委屈。”
該交代的話交代完了,也就放兩人走了。
和陳嫂子的目光隔空碰上,尷尬地笑上一笑。
原本是好鄰居,一下子要變成親家了,確實有點不咋適應。
***
孩子們走後,胡同裏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
而珍珍圓夢舞台以後,仍舊把小提琴當成是興趣愛好,日常沒事的時候練上小半天,剩下大部分時間則還是用在寫作上,給報紙和雜誌的專欄供稿。
今天剛寫了小半天的稿子,忽又有人在院門上敲門。
這時間點,其他的人都還上班沒回來,所以珍珍起身去院門上開門。
打開了院門,隻見外麵站著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
兩個年輕人直接亮出證件跟她說:“林老師您好,我們是熙城晚報的記者,前兩天我們報社跟您約好了的,說是做一個您的專訪。”
確實有這回事,珍珍連忙把人帶進屋,給他們泡上兩杯茶。
兩個年輕人都很客氣,連說不用,等珍珍忙完坐下了,他們也才坐下。
為了不耽誤珍珍的時間,他們和珍珍閑聊上兩句,便直奔主題。
女記者和珍珍聊天問問題做采訪,男記者則在旁邊做記錄。
女記者跟珍珍說:“之前我們晚報登了您演出的事情,很多讀者給我們來信,表現對您的事跡特別感興趣,所以我們報社就決定,過來給您做一次專訪。”
珍珍當天的表演確實登在了晚報上。
她這個事是挺有意思的,作為新聞的看點便是,這麽大年齡堅持學小提琴十幾年,在五十歲生日當天自己為自己舉辦了一場音樂會,極具浪漫和勵誌色彩。
做專訪問的問題就更為深入一些。
女記者問珍珍為什麽會想到學小提琴,是什麽樣的契機促使她開始學的,又是什麽樣的力量支撐她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學下來的,年齡上有沒有什麽障礙。
本來記者以為會聽到一個勵誌且又枯燥乏味的故事,但沒想到,聽完以後,意外發現自己聽了一個十分甜蜜又浪漫的愛情故事。
珍珍給出的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那個愛她的人。
記者聽得滿麵都是笑意,看著珍珍動情地說:“能遇到這樣的愛人,真的是人生中最幸運的事情。看您的眼睛和言談就知道,您過得非常幸福。”
珍珍也笑,“謝謝。”
記者繼續問自己的問題:“很多讀者都來信說,把您當成了榜樣,希望您能繼續堅持下去,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想看一場您的演奏會,不知道您以後還會不會再開辦自己的演奏會?”
珍珍想一下道:“如果真有人願意看的話,會考慮開。”
誰會拒絕在舞台上發光呢,隻要有機會,不管年歲幾何,都盡情地去發光吧。
兩個記者采訪完,又給珍珍拍了一組練琴時的照片。
與她在舞台上不同,她此時站在自家的院子裏,像往常的每一天一樣,認真而投入地拉小提琴。
陽光灑下來,打在她身上。
? 第109章
“我現在算是明白什麽叫‘大器晚成’了, 你看看你這一天天忙的,不是去作協,就去籌備開演奏會, 又是作家,又是演奏家的。”
幹休所大門外, 珍珍、李爽、阿雯和陳嫂子四人說著話往裏走。
聽到李爽這麽說自己, 珍珍笑著道:“哪有你說的這麽忙呀?”
作協不是每天都有活動要去參加, 演奏會那一年下來也就在本地開一次。
陳嫂子跟著說:“我們都退休了, 比起我們,你現在那就是大忙人。”
珍珍沒再繼續否認,仍是笑著說:“這麽比那確實是忙一點。”
阿雯又道:“珍珍姐你可真是, 越老越發光啊。”
從五十到五十七, 又多七年的努力與沉澱,她的人生畫卷更加絢麗斑斕了。
而再往前想想, 她從年輕的時候什麽都不懂,到現在擁有這樣的成就與地位, 既覺得十分的不可思議,又覺得都在情理之中。
畢竟她是怎麽一步步走過來的,她們都知道。
能僅憑喜歡把枯燥無味的事情堅持個十年二十年的,那都不是普通人。
她似乎也沒想過要幹成多大的成就, 可成就偏就跟著她了。
有些人不愛爭名奪利,名利卻自覺跟在她身後。
珍珍大約就是這樣的人了。
四個人說著話, 慢著步子進了幹休所。
不再說珍珍忙不忙的事情, 轉頭左右看上一看,李爽忽又看向珍珍問:“那個老周和吳大鳳, 他們是不是也是住在這裏啊?”
珍珍點點頭, “對, 退休後就申請搬來這裏了,住了有幾年了。”
因為老周和吳大鳳是侍丹玲的公公婆婆,和侍丹玲周吉明偶爾見麵的時候,難免會聊到一些,所以老周和吳大鳳兩人的事情,珍珍還是知道個大概的。
但因為珍珍和李爽與吳大鳳之間過去沒什麽好的交情,所以老周和吳大鳳搬過來以後,她們沒有特意約著吳大鳳見過麵,照舊各有各的生活。
當然老周和侍淮銘何碩是見過麵的,那是他們之間的事。
李爽粗略算了算,又說:“這都快三十年沒見了。”
聽她這麽說,珍珍笑著問:“你這是很想見她呀?”
李爽連忙搖頭,“那倒是沒有多想。”
當然也沒有不想,見或者不見的,都沒什麽太大所謂。
到了這把年紀,人生經曆了那麽多的起伏,心境早已平和了。
年輕時候的好與不好,這會都在腦海裏模糊了。
有關吳大鳳的話題,阿雯和陳嫂子說不上,自也沒插話。
然李爽嘴上剛說完沒多想見吳大鳳,四人走到幹休所的小廣場上,就巧不巧地看到了從斜對麵走過來的吳大鳳。
吳大鳳雖然頭發都白了,老得很厲害,但樣貌上的變化看起來似乎又不大。
她當年年輕些的時候就是這副打扮,現在差不多還是那個樣子。
即便接近三十年沒見了,還是一眼就能認出來。
看到吳大鳳,李爽和珍珍都稍微愣了一下。
恰好吳大鳳目光瞥過來也看到了她們。
這樣對視了小片刻,吳大鳳先出聲道:“珍珍?”
珍珍回過神來,忙笑著道:“大鳳嫂子?”
聽到珍珍叫出她的名字,吳大鳳也笑起來,“還真是你呀。”
說著幾步過來走到珍珍麵前,把珍珍上下打量一番,又笑著說:“你變化不大。”
珍珍則笑著應話,“老啦。”都是快六十的人了。
吳大鳳說:“白頭發這麽少,不老。”
和珍珍說了幾句話,吳大鳳又看向珍珍旁邊的李爽。
李爽也笑著,和她打招呼:“吳嫂子,你好啊。”
吳大鳳端詳李爽一會,“你是……”
李爽接上:“李爽呀。”
吳大鳳意外地“哎喲”一聲,“你變化挺大的,你不說我不敢認。”
說著想到什麽,又繼續說道:“想來是那些年裏,你受了不少的罪。”
從軍校畢業以後,她就沒再見過李爽,印象中李爽還是漂亮傲氣的樣子。
現在眼前的這個李爽,跟她一樣蒼老了,也沒了傲氣了。
這和她記憶中的那個李爽,不大對得上號。
那些事都過去多少年了,又敏感,李爽自然不多提。
站著寒暄了幾句,吳大鳳又問珍珍:“你們怎麽在這裏?也搬過來了?”
珍珍看著她道:“還沒有呢,但近來是都辦完退休了,咱們幾家打算過幾天一起搬過來,今天剛好路過,就過來認個路,看看分到的房子。”
分開了那麽長的時間,如今再見麵和初相識也沒什麽不同。
吳大鳳依然熱心又熱情,“你們房子分在哪?我帶你們去,這裏房子很不錯的。”
珍珍也沒拒絕吳大鳳的好意,“那就麻煩嫂子了。”
有吳大鳳帶路,珍珍和李爽自然跟著她走。
她們在前麵敘舊,說些從前的事情,也說了些近來的事情。
而近來能說的,大多還是有關孩子們的,各自說了說各家的孩子如今如何。
阿雯和陳嫂子走在後麵,聽她們說了一會。
提到程陳和丹穗,阿雯轉過頭問陳嫂子:“對了,我一直想問你呢,嫂子你怎麽不去京都,跟程陳他們住一起啊?”
照理說她該去京都找程陳,結果沒想到她也申請來幹休所。
她的申請是最近才批準下來的,剛好也就和阿雯她們一起搬家過來。
陳嫂子道:“我不想去,到了那裏就認識幾個孩子,不如跟你們在一起舒服。”
阿雯笑,“那倒也是。”她們這些老的聚在一起養老,才是最熱鬧的。
孩子們工作都忙,跟孩子們住一起可冷清呢。
吳大鳳帶著珍珍她們去看了房子,珍珍她們對房子都很滿意。
看完後李爽感慨一句:“以後就到這裏養老啦。”
阿雯接話:“確實還挺不錯的。”
陳嫂子在旁邊點頭。
該交代的話交代完了,也就放兩人走了。
和陳嫂子的目光隔空碰上,尷尬地笑上一笑。
原本是好鄰居,一下子要變成親家了,確實有點不咋適應。
***
孩子們走後,胡同裏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
而珍珍圓夢舞台以後,仍舊把小提琴當成是興趣愛好,日常沒事的時候練上小半天,剩下大部分時間則還是用在寫作上,給報紙和雜誌的專欄供稿。
今天剛寫了小半天的稿子,忽又有人在院門上敲門。
這時間點,其他的人都還上班沒回來,所以珍珍起身去院門上開門。
打開了院門,隻見外麵站著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
兩個年輕人直接亮出證件跟她說:“林老師您好,我們是熙城晚報的記者,前兩天我們報社跟您約好了的,說是做一個您的專訪。”
確實有這回事,珍珍連忙把人帶進屋,給他們泡上兩杯茶。
兩個年輕人都很客氣,連說不用,等珍珍忙完坐下了,他們也才坐下。
為了不耽誤珍珍的時間,他們和珍珍閑聊上兩句,便直奔主題。
女記者和珍珍聊天問問題做采訪,男記者則在旁邊做記錄。
女記者跟珍珍說:“之前我們晚報登了您演出的事情,很多讀者給我們來信,表現對您的事跡特別感興趣,所以我們報社就決定,過來給您做一次專訪。”
珍珍當天的表演確實登在了晚報上。
她這個事是挺有意思的,作為新聞的看點便是,這麽大年齡堅持學小提琴十幾年,在五十歲生日當天自己為自己舉辦了一場音樂會,極具浪漫和勵誌色彩。
做專訪問的問題就更為深入一些。
女記者問珍珍為什麽會想到學小提琴,是什麽樣的契機促使她開始學的,又是什麽樣的力量支撐她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學下來的,年齡上有沒有什麽障礙。
本來記者以為會聽到一個勵誌且又枯燥乏味的故事,但沒想到,聽完以後,意外發現自己聽了一個十分甜蜜又浪漫的愛情故事。
珍珍給出的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那個愛她的人。
記者聽得滿麵都是笑意,看著珍珍動情地說:“能遇到這樣的愛人,真的是人生中最幸運的事情。看您的眼睛和言談就知道,您過得非常幸福。”
珍珍也笑,“謝謝。”
記者繼續問自己的問題:“很多讀者都來信說,把您當成了榜樣,希望您能繼續堅持下去,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想看一場您的演奏會,不知道您以後還會不會再開辦自己的演奏會?”
珍珍想一下道:“如果真有人願意看的話,會考慮開。”
誰會拒絕在舞台上發光呢,隻要有機會,不管年歲幾何,都盡情地去發光吧。
兩個記者采訪完,又給珍珍拍了一組練琴時的照片。
與她在舞台上不同,她此時站在自家的院子裏,像往常的每一天一樣,認真而投入地拉小提琴。
陽光灑下來,打在她身上。
? 第109章
“我現在算是明白什麽叫‘大器晚成’了, 你看看你這一天天忙的,不是去作協,就去籌備開演奏會, 又是作家,又是演奏家的。”
幹休所大門外, 珍珍、李爽、阿雯和陳嫂子四人說著話往裏走。
聽到李爽這麽說自己, 珍珍笑著道:“哪有你說的這麽忙呀?”
作協不是每天都有活動要去參加, 演奏會那一年下來也就在本地開一次。
陳嫂子跟著說:“我們都退休了, 比起我們,你現在那就是大忙人。”
珍珍沒再繼續否認,仍是笑著說:“這麽比那確實是忙一點。”
阿雯又道:“珍珍姐你可真是, 越老越發光啊。”
從五十到五十七, 又多七年的努力與沉澱,她的人生畫卷更加絢麗斑斕了。
而再往前想想, 她從年輕的時候什麽都不懂,到現在擁有這樣的成就與地位, 既覺得十分的不可思議,又覺得都在情理之中。
畢竟她是怎麽一步步走過來的,她們都知道。
能僅憑喜歡把枯燥無味的事情堅持個十年二十年的,那都不是普通人。
她似乎也沒想過要幹成多大的成就, 可成就偏就跟著她了。
有些人不愛爭名奪利,名利卻自覺跟在她身後。
珍珍大約就是這樣的人了。
四個人說著話, 慢著步子進了幹休所。
不再說珍珍忙不忙的事情, 轉頭左右看上一看,李爽忽又看向珍珍問:“那個老周和吳大鳳, 他們是不是也是住在這裏啊?”
珍珍點點頭, “對, 退休後就申請搬來這裏了,住了有幾年了。”
因為老周和吳大鳳是侍丹玲的公公婆婆,和侍丹玲周吉明偶爾見麵的時候,難免會聊到一些,所以老周和吳大鳳兩人的事情,珍珍還是知道個大概的。
但因為珍珍和李爽與吳大鳳之間過去沒什麽好的交情,所以老周和吳大鳳搬過來以後,她們沒有特意約著吳大鳳見過麵,照舊各有各的生活。
當然老周和侍淮銘何碩是見過麵的,那是他們之間的事。
李爽粗略算了算,又說:“這都快三十年沒見了。”
聽她這麽說,珍珍笑著問:“你這是很想見她呀?”
李爽連忙搖頭,“那倒是沒有多想。”
當然也沒有不想,見或者不見的,都沒什麽太大所謂。
到了這把年紀,人生經曆了那麽多的起伏,心境早已平和了。
年輕時候的好與不好,這會都在腦海裏模糊了。
有關吳大鳳的話題,阿雯和陳嫂子說不上,自也沒插話。
然李爽嘴上剛說完沒多想見吳大鳳,四人走到幹休所的小廣場上,就巧不巧地看到了從斜對麵走過來的吳大鳳。
吳大鳳雖然頭發都白了,老得很厲害,但樣貌上的變化看起來似乎又不大。
她當年年輕些的時候就是這副打扮,現在差不多還是那個樣子。
即便接近三十年沒見了,還是一眼就能認出來。
看到吳大鳳,李爽和珍珍都稍微愣了一下。
恰好吳大鳳目光瞥過來也看到了她們。
這樣對視了小片刻,吳大鳳先出聲道:“珍珍?”
珍珍回過神來,忙笑著道:“大鳳嫂子?”
聽到珍珍叫出她的名字,吳大鳳也笑起來,“還真是你呀。”
說著幾步過來走到珍珍麵前,把珍珍上下打量一番,又笑著說:“你變化不大。”
珍珍則笑著應話,“老啦。”都是快六十的人了。
吳大鳳說:“白頭發這麽少,不老。”
和珍珍說了幾句話,吳大鳳又看向珍珍旁邊的李爽。
李爽也笑著,和她打招呼:“吳嫂子,你好啊。”
吳大鳳端詳李爽一會,“你是……”
李爽接上:“李爽呀。”
吳大鳳意外地“哎喲”一聲,“你變化挺大的,你不說我不敢認。”
說著想到什麽,又繼續說道:“想來是那些年裏,你受了不少的罪。”
從軍校畢業以後,她就沒再見過李爽,印象中李爽還是漂亮傲氣的樣子。
現在眼前的這個李爽,跟她一樣蒼老了,也沒了傲氣了。
這和她記憶中的那個李爽,不大對得上號。
那些事都過去多少年了,又敏感,李爽自然不多提。
站著寒暄了幾句,吳大鳳又問珍珍:“你們怎麽在這裏?也搬過來了?”
珍珍看著她道:“還沒有呢,但近來是都辦完退休了,咱們幾家打算過幾天一起搬過來,今天剛好路過,就過來認個路,看看分到的房子。”
分開了那麽長的時間,如今再見麵和初相識也沒什麽不同。
吳大鳳依然熱心又熱情,“你們房子分在哪?我帶你們去,這裏房子很不錯的。”
珍珍也沒拒絕吳大鳳的好意,“那就麻煩嫂子了。”
有吳大鳳帶路,珍珍和李爽自然跟著她走。
她們在前麵敘舊,說些從前的事情,也說了些近來的事情。
而近來能說的,大多還是有關孩子們的,各自說了說各家的孩子如今如何。
阿雯和陳嫂子走在後麵,聽她們說了一會。
提到程陳和丹穗,阿雯轉過頭問陳嫂子:“對了,我一直想問你呢,嫂子你怎麽不去京都,跟程陳他們住一起啊?”
照理說她該去京都找程陳,結果沒想到她也申請來幹休所。
她的申請是最近才批準下來的,剛好也就和阿雯她們一起搬家過來。
陳嫂子道:“我不想去,到了那裏就認識幾個孩子,不如跟你們在一起舒服。”
阿雯笑,“那倒也是。”她們這些老的聚在一起養老,才是最熱鬧的。
孩子們工作都忙,跟孩子們住一起可冷清呢。
吳大鳳帶著珍珍她們去看了房子,珍珍她們對房子都很滿意。
看完後李爽感慨一句:“以後就到這裏養老啦。”
阿雯接話:“確實還挺不錯的。”
陳嫂子在旁邊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