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記錯,自4月開始,廣州的天氣幾乎全是下雨,即使是難得的晴天也是在工作日,一到休息日就是雨。以前挺喜歡聽雨聲,尤其是晚上聽著雨聲入眠會格外舒服,可是這麽長時間的雨天,空氣中全是潮濕的氣味,竟惹得我有點不耐煩了。
在4月之前的某個周末,天氣陰,偶爾可以看見太陽光,當時不知什麽原因驅使,我竟將家裏的被褥、枕頭都抱去天台晾曬。那次晾曬雖不及晴天的效果好,卻慶幸當時的決定,否則這滿屋子的潮濕味會更重,更是擔心被褥會發黴。隻是家裏這些還來不及清洗、晾曬的冬天的衣服一直掛著而不能收起來,每次看到心裏就覺不舒服,滿心期待著、祈禱著晴天盡快到來。
持續的雨天,家裏的衛生不好打掃,每次拖完地都要好久才能幹,心裏隱隱的不良情緒也沒法清理,總想出去走走、聚聚,讓被陰雨天封鎖的身體得到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洗禮。
說到社會環境,自然想起社交,突然想起這幾年減少了很多,更多的是懶得社交了。這種“懶”,不是身體不願意動,也不是心理拒絕社會交往行為,而是不想在社交方麵花費太多時間與精力,尤其是在維護社交關係方麵。
二十多歲的年紀,喜歡經常跟朋友約著去哪吃飯、去哪玩,一起去探索新的發現,那時候精力與時間都挺充沛。似乎在每周三、四的時候就已經確定好周末的安排,接下來的時間就是滿心歡喜迎接周末的到來,為周末的安排做各種準備。會固定在每周日去雅村做誌願者,會每次活動結束後大家一起聚餐、閑聊,天南海北、思想汪洋;會時常惦記著哪個朋友有多少天沒聯係了,有多久沒有一起出去吃喝玩樂了,沒有成文的規定,可就像有個警鍾在告訴我需要安排下了-----那時的我,不僅僅是精力旺盛,更是這顆“不安的心”不願安靜下來。
那時的我,喜歡跟朋友相聚,也會有各種辦法去維護朋友間的關係,卻也能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雖然別人看我總是嘻嘻哈哈、熱熱鬧鬧,但我會經常隔段時間就給自己安排獨處,或是待在出租屋裏安靜的做飯給自己吃,然後看書、寫作;或是去圖書館隨便拿上一本書,找一個相對安靜的角落待上半天,沉浸在書海裏去認識不一樣的自己;或是去一個想去的地方,即使身邊環境嘈雜,我也能內心很平靜的觀賞周遭的一切……
現在,三十多歲的年紀,更喜歡獨處。偶爾會想去大自然走走,卻怎麽也不會想到要去城市繁華處逛逛。當時選擇住在這個遠離市區的地方,很多人不理解怎麽跑那麽遠,也一直有人勸說有機會就要搬到離市區近點的地方,可我隻是笑笑。這裏離市區是有些距離,卻也不算是特別偏,地鐵出行很方便,與我目前的狀態來說挺好的。遠離城市的喧囂,我可以更加沉下心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有很好的借口不再為了維護人際關係而去參與一些社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與熱鬧隔離開而更方便親近自然……越長大,尤其到了三十歲之後,自在、不被束縛的生活狀態、生活圈子是心裏更想追求的狀態。
“以前的時候,想玩命地做加法,讓人生有更多可能性。但中年以後,這種狀態就要收斂起來了,要重新清理自己的人生,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這是前些天上班路上聽書時聽到的一段話,當時內心像被振動了下,這不就是我目前的狀態嗎。
之前在小視頻刷到過一位企業創始人的發言,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年紀大了,你就會發現,其實壓根不需要那麽多朋友,你也沒有時間去維係那麽多朋友關係。”我想,這句話應該不僅僅是戳中我了。成年人的世界,很多時候身邊的朋友越多,恰恰也是正處在一個被消耗的狀態,因為需要花時間,尤其是精力去維係這些朋友關係。能夠從無意義的人群與喧囂中抽身出來,才能給精神減負,才能去做更多對自己人生而言更有意義的事。
曾經的我經曆過一段與自己較差狀態相鬥爭的時光,那段時光是孤獨的,沒有尋求任何幫助,因為我很清醒的知道沒有人可以真正的幫到我,要麽沉淪,要麽尋找到一個新的自己。現在想起,我很感謝那段艱難時光的自己,讓我深刻的認識到“孤獨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修行,也是與自我相處的最好方式。”現在的我,無論什麽情況下都能自得其樂,善待自己,保持學習,嚐試新的興趣愛好,與先生鬥鬥嘴,一起出去走走,共同暢想未來----知足常樂,順其自然。
今天,天氣預報是有大雨,此刻是陰天,我心裏挺平靜的。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每次感覺情緒狀態不佳隻要坐下看書或者用文字記錄生活,將眼睛看到的、心裏想到的、腦子裏思考到的變成一行行文字,情緒便能逐漸轉好,心裏也會慢慢變得踏實。
“人生最好的藥劑,在獨處時的平靜和心安裏,平靜和心安是人能擁有的最好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這便是我當下的寫照。
(二十多歲的我去了一些地方,感受不同的民俗、文化,感受祖國的強大;二十多歲的我,去做各種嚐試,可以穿著文雅參加文藝類的活動,可以打扮正式去學習、培訓,也可以給人上課,可以戴上安全帽跑工地、走生產現場;二十多歲的我可以動如脫兔享受青春的美好,也可以靜下來開始學習油畫、插花……
三十歲開始,減少了外出,更多是沉靜下來重新思考、開啟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少了照片記錄,記憶刻在腦海,想起的時候可以提筆記錄。
無論哪種,我都喜歡,也更加期待以後的自己。)
在4月之前的某個周末,天氣陰,偶爾可以看見太陽光,當時不知什麽原因驅使,我竟將家裏的被褥、枕頭都抱去天台晾曬。那次晾曬雖不及晴天的效果好,卻慶幸當時的決定,否則這滿屋子的潮濕味會更重,更是擔心被褥會發黴。隻是家裏這些還來不及清洗、晾曬的冬天的衣服一直掛著而不能收起來,每次看到心裏就覺不舒服,滿心期待著、祈禱著晴天盡快到來。
持續的雨天,家裏的衛生不好打掃,每次拖完地都要好久才能幹,心裏隱隱的不良情緒也沒法清理,總想出去走走、聚聚,讓被陰雨天封鎖的身體得到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洗禮。
說到社會環境,自然想起社交,突然想起這幾年減少了很多,更多的是懶得社交了。這種“懶”,不是身體不願意動,也不是心理拒絕社會交往行為,而是不想在社交方麵花費太多時間與精力,尤其是在維護社交關係方麵。
二十多歲的年紀,喜歡經常跟朋友約著去哪吃飯、去哪玩,一起去探索新的發現,那時候精力與時間都挺充沛。似乎在每周三、四的時候就已經確定好周末的安排,接下來的時間就是滿心歡喜迎接周末的到來,為周末的安排做各種準備。會固定在每周日去雅村做誌願者,會每次活動結束後大家一起聚餐、閑聊,天南海北、思想汪洋;會時常惦記著哪個朋友有多少天沒聯係了,有多久沒有一起出去吃喝玩樂了,沒有成文的規定,可就像有個警鍾在告訴我需要安排下了-----那時的我,不僅僅是精力旺盛,更是這顆“不安的心”不願安靜下來。
那時的我,喜歡跟朋友相聚,也會有各種辦法去維護朋友間的關係,卻也能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雖然別人看我總是嘻嘻哈哈、熱熱鬧鬧,但我會經常隔段時間就給自己安排獨處,或是待在出租屋裏安靜的做飯給自己吃,然後看書、寫作;或是去圖書館隨便拿上一本書,找一個相對安靜的角落待上半天,沉浸在書海裏去認識不一樣的自己;或是去一個想去的地方,即使身邊環境嘈雜,我也能內心很平靜的觀賞周遭的一切……
現在,三十多歲的年紀,更喜歡獨處。偶爾會想去大自然走走,卻怎麽也不會想到要去城市繁華處逛逛。當時選擇住在這個遠離市區的地方,很多人不理解怎麽跑那麽遠,也一直有人勸說有機會就要搬到離市區近點的地方,可我隻是笑笑。這裏離市區是有些距離,卻也不算是特別偏,地鐵出行很方便,與我目前的狀態來說挺好的。遠離城市的喧囂,我可以更加沉下心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有很好的借口不再為了維護人際關係而去參與一些社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與熱鬧隔離開而更方便親近自然……越長大,尤其到了三十歲之後,自在、不被束縛的生活狀態、生活圈子是心裏更想追求的狀態。
“以前的時候,想玩命地做加法,讓人生有更多可能性。但中年以後,這種狀態就要收斂起來了,要重新清理自己的人生,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這是前些天上班路上聽書時聽到的一段話,當時內心像被振動了下,這不就是我目前的狀態嗎。
之前在小視頻刷到過一位企業創始人的發言,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年紀大了,你就會發現,其實壓根不需要那麽多朋友,你也沒有時間去維係那麽多朋友關係。”我想,這句話應該不僅僅是戳中我了。成年人的世界,很多時候身邊的朋友越多,恰恰也是正處在一個被消耗的狀態,因為需要花時間,尤其是精力去維係這些朋友關係。能夠從無意義的人群與喧囂中抽身出來,才能給精神減負,才能去做更多對自己人生而言更有意義的事。
曾經的我經曆過一段與自己較差狀態相鬥爭的時光,那段時光是孤獨的,沒有尋求任何幫助,因為我很清醒的知道沒有人可以真正的幫到我,要麽沉淪,要麽尋找到一個新的自己。現在想起,我很感謝那段艱難時光的自己,讓我深刻的認識到“孤獨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修行,也是與自我相處的最好方式。”現在的我,無論什麽情況下都能自得其樂,善待自己,保持學習,嚐試新的興趣愛好,與先生鬥鬥嘴,一起出去走走,共同暢想未來----知足常樂,順其自然。
今天,天氣預報是有大雨,此刻是陰天,我心裏挺平靜的。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每次感覺情緒狀態不佳隻要坐下看書或者用文字記錄生活,將眼睛看到的、心裏想到的、腦子裏思考到的變成一行行文字,情緒便能逐漸轉好,心裏也會慢慢變得踏實。
“人生最好的藥劑,在獨處時的平靜和心安裏,平靜和心安是人能擁有的最好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這便是我當下的寫照。
(二十多歲的我去了一些地方,感受不同的民俗、文化,感受祖國的強大;二十多歲的我,去做各種嚐試,可以穿著文雅參加文藝類的活動,可以打扮正式去學習、培訓,也可以給人上課,可以戴上安全帽跑工地、走生產現場;二十多歲的我可以動如脫兔享受青春的美好,也可以靜下來開始學習油畫、插花……
三十歲開始,減少了外出,更多是沉靜下來重新思考、開啟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少了照片記錄,記憶刻在腦海,想起的時候可以提筆記錄。
無論哪種,我都喜歡,也更加期待以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