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除了經濟危機卷土重來這個大新聞之外,還有一個新聞也引起了英國民眾的熱議,那就是在五月份頒布的《女皇稱號法案》(theroyaltitlesbill)。


    這份法案讓維多利亞女王獲得了一個嶄新的頭銜,那就是印度帝國的女皇。


    雖然英國被稱作大英帝國,但英國統治者的頭銜實際上是英國國王或者女王。在歐洲帝國林立之際,英國作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目前也終於向帝國這個等級邁進了一步。


    但相較於歐洲其他帝國的頭銜來說,印度女皇這個頭銜是有些尷尬的。


    歐洲其他國家的帝國頭銜,沙俄帝國號稱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頭銜,奧匈帝國則是由原本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立的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合並而來。


    德意誌帝國雖然隻是德意誌地區的帝國,但德意誌地區曾經擁有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具備合理法理的帝國頭銜。


    反倒是英國人準備了許久的印度女皇,其頭銜法理反而來自於印度地區上一代統治者莫臥爾帝國。


    從帝國頭銜法理上,所謂的印度帝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帝國稱號是完全不成正比的。歐洲又是極其重視法理的地方,這也讓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麵臨許多壓力。


    印度女皇這一稱號,最早來自於印度地區的土邦統治者對英國女王的代稱。當英國統治印度的方式從東印度公司轉變為東印度殖民地的時候,身為英國女王的維多利亞,也開始堅信自己就是印度的女皇。


    從十多年前開始,維多利亞女王就已經習慣了印度女皇的稱號,並且將印度的土地作為自己統治下的帝國的一部分。


    1872年6月,東印度殖民地使者向維多利亞女王匍匐敬禮的時候,維多利亞女王就使用過印度女皇的自稱:“作為印度的女皇,我拒絕接受這樣的禮儀。”


    維多利亞女王公開對印度女皇稱謂的接受和喜愛,讓部分貴族勵誌推動維多利亞女王加冕印度皇位。


    早在三年前,維多利亞女王的秘書弗雷德裏克龐森比就曾經公開向格蘭弗伯爵提議,給維多利亞女王加冕印度女皇的頭銜。


    而弗雷德裏克龐森比給出的理由是,印度女皇這一頭銜很久之前就被用於代指維多利亞女王陛下,隻是沒有進行公開的宣告。


    作為維多利亞女王的秘書,弗雷德裏克龐森比是不可能大肆傳播一些女王不同意的思想的。


    這也代表著,加冕為印度女皇是維多利亞女王本人的意見。


    讓維多利亞女王如此著急成為女皇的原因,除了她對於這樣名頭的喜愛之外,還有一大原因就是他的女婿弗雷德裏希威廉尼古拉斯卡爾已經從普魯士王儲升格為德意誌帝國皇儲,而他的父親威廉一世從普魯士國王升格為德意誌帝國皇帝。


    等將來自己的女婿繼承皇位,自己還隻是英國的女王,在頭銜等級上,不是比自己的女婿低了一等嗎?


    在歐洲五大傳統列強國家當中,德國、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都是帝國等級,法國是共和國不算在其中。


    綜合實力最強大的英國反而隻是一個王國,這也是維多利亞女王不滿意的一點。


    也正因為如此,哪怕英國國內阻力重重,維多利亞女王還是憑借著頭銜法案加冕為印度帝國女皇,成為歐洲各國統治者中第四位具有皇帝頭銜的君主。


    英國在忙著為自己的女王加冕女皇頭銜,英國的死對頭法國也沒閑著。


    在美國即將迎來建國100周年之際,法國國內宣布向美國贈送一尊代表著自由的雕像。這座雕像在後世非常著名,正是代表著美國自由象征的自由女神雕像。


    這一提議由法國政治知識分子愛德華德拉布拉耶在1865年提議,並且得到了包括雕塑家奧古斯特巴托爾迪在內的許多法國人的幫助,還得到了法美兩國政府的許可。


    也正是在這一年,巴托爾迪開始了建造雕像的工作。僅用了很短的時間,他就雕刻完成了自由女神像手舉的火炬,並且將火炬由法國運往美國,參加在費城舉行的百年紀念博覽會。


    百年前美國獨立的時候,法國人就曾出了大力。而百年後的法國人也費盡心思的向美國贈送了後世著名的地標自由女神像,法國對美國可謂恩深義重。


    1876年對於歐洲各國來說是比較忙碌的一年,對西班牙來說同樣也是如此。


    卡洛密切關注著巴爾幹半島的局勢,按目前的俄國人似乎沒有發動戰爭的打算。


    英國人在給維多利亞女王的頭頂增添了一頂印度女皇的頭銜之後,又著急忙慌的準備在英國的加冕典禮。


    畢竟這可是印度的帝國頭銜,如果加冕典禮不在印度舉行的話,所謂的帝國頭銜也就沒什麽存在感了。


    也不得不佩服英國人對巴爾幹半島局勢的關注。在自家已經如此忙碌的前提下,英國人還能密切關注巴爾幹半島的局勢,甚至按時的完成對奧斯曼帝國的物資援助,幫助奧斯曼帝國穩定巴爾幹半島的局勢。


    眼見巴爾幹半島打不起來,卡洛又將目光放回了西班牙國內,一邊修改著西班牙存在問題的法律,一邊加快西班牙的發展進度,朝著讓西班牙再次偉大這個目標前進。


    對於西班牙來說,這幾年的發展還是有很多的好消息的。


    首先是鐵路裏程方麵。


    距離上一次五年計劃結束已經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西班牙在鐵路建設方麵的成就還是相當喜人的。


    進入第二次五年計劃以來,每年平均建造的鐵路裏程超過550公裏,這也讓西班牙現有的鐵路裏程達到了驚人的8875公裏,有希望在今年將鐵路總裏程提高到9000公裏以上。


    按照目前鐵路建設的速度來看,西班牙鐵路總裏程破萬100%會在第二次五年計劃內完成,甚至有希望超額完成第二次五年計劃所製定的1.1萬鐵路公裏裏程的目標。


    在鐵路裏程方麵,西班牙已經超過了曾經和自己半斤八兩的意大利,正在朝著歐洲五大傳統列強奮起直追。


    鐵路裏程的建設帶來的並不止交通方麵的便利,還有鐵路相關的附屬產業的一係列提升。


    通過輻射這些附屬產業,刺激西班牙經濟的總體增長,才是修建鐵路明麵上看不到的好處。


    至於明麵上能看到的,其實也有很多。包括方便西班牙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和貨物運輸,方便西班牙政府更快速有效的掌控各大區,以及刺激人口流動等等,這些都是鐵路帶來的好處。


    西班牙的鐵路總裏程並沒有算上殖民地修建的那些簡易鐵路。要不然,目前西班牙勢力範圍內的鐵路總裏程早就突破了上萬公裏。


    目前西班牙的殖民地可以分為古巴殖民地,南摩洛哥殖民地,幾內亞和剛果殖民地以及菲律賓殖民地。


    西班牙在這四大殖民地都建造了大量的鐵路和公路體係,其中古巴和菲律賓的鐵路是裏程最長的。


    不過伴隨著古巴重要性的降低,以及新占領了南摩洛哥殖民地和剛果領地之後,西班牙在殖民地建設鐵路的重點就放到了非洲地區。


    古巴和菲律賓的鐵路雖然也在建設,但建設的力度和投入資金的比例相較於其他兩個非洲殖民地來說,明顯是更少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軍事指導團抵達蘭芳之後,也策劃了關於連接蘭芳共和國和西班牙占領區的鐵路建造計劃。


    蘭芳共和國和西班牙占領區分別位於加裏曼丹的西南部和東北部,想要建立連接兩個地區的鐵路是比較困難的。


    鐵路走最南邊穿過荷蘭人的殖民地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代表著兩個地區之間的鐵路建設隻有兩個選擇,要麽走北邊穿過砂拉越王國和文萊,要麽就走加裏曼丹中部,穿過原始森林之後再沿著布隆岸蘇丹國一直北上,連接西班牙控製的土地。


    走北邊會經過英國人的勢力範圍,走中部又會經過加裏曼丹島中部的伊蘭山脈,這也讓蘭芳共和國和西班牙控製下的菲律賓殖民地鐵路相連的計劃很難實現。


    好消息是,在軍事指導團的幫助之下,蘭芳共和國的新軍訓練的相當順利。經過了一年的訓練,這支人數大約2萬人左右的軍隊,已經正式成為了蘭芳共和國的主力軍隊。


    在軍隊訓練期間,當地的土著和荷蘭人也不是沒找過麻煩。但因為人數不多的原因,很快就被新組建不久的新軍打敗。


    畢竟是一支人數兩萬人,並且全部使用火槍和大炮的軍隊。雖然武器裝備比不上歐洲國家的主力軍隊,但在加裏曼丹,和那些土著相比還是綽綽有餘的。


    土著的軍隊中大部分都是冷兵器,很少存在熱武器。就算裝備了熱武器,土著士兵也很難弄明白熱武器應該怎樣使用。


    土著所擁有的火槍和大炮也基本都是英國和荷蘭出售給他們的,這也代表著他們極度依賴來自英國和荷蘭的彈藥補給。


    就算他們能夠學會如何使用槍支和火炮,在子彈和炮彈耗盡之後,他們也沒有絲毫的辦法。


    而英國本土和荷蘭本土距離加裏曼丹島相隔了上萬公裏,這也代表著這些土著能獲得的武器裝備和彈藥補給是有限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很難對蘭芳共和國訓練的兩萬新軍起到威脅,除非荷蘭人願意親自出馬,並且在發動戰爭之前就向殖民地率先運輸一批武器彈藥。


    菲律賓殖民地這邊,在統一了整個菲律賓地區之後,西班牙對菲律賓殖民地就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和投資。


    不僅加強了鐵路的建設,確保了殖民政府對殖民地的掌控,還投資了一些種植園和礦場,讓菲律賓殖民地產生足夠的利益。


    對於菲律賓殖民地的管理,西班牙政府采取了分化和打壓的策略。


    將那些新納入統治的土著和原本就歸屬於菲律賓殖民地的土著分隔開來,並且讓原本就屬於菲律賓的土著享有一定的特權。


    這樣一來,菲律賓的土著就不是鐵板一塊,更加利於西班牙的統治。


    那些獲得特權的土著想要維持自己的特權,就必須得支持西班牙在菲律賓的統治,同時對抗那些沒有特權的土著。


    而那些沒有特權的土著麵對的是有特權土著的打壓,他們也會將自己的仇恨轉嫁到那些有特權的土著身上。


    通過分化和打壓的方式,讓原本應該仇視西班牙殖民者的菲律賓人內部分化為兩派,確保他們不會聯合起來反對西班牙的殖民統治。


    其實在卡洛的構思當中,蘭芳共和國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雖然目前通過分化菲律賓土著的方式也能有效的掌控菲律賓,但這麽做終究隻是暫時的。


    菲律賓土著之間是沒有太大的矛盾的,他們的仇恨遲早還會回到西班牙殖民者的身上。


    但要是蘭芳共和國也加入其中,就會演變成蘭芳人和菲律賓人之間的矛盾。


    因為民族和文化不同的原因,這兩個民族很難聯合在一起反對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西班牙也能通過掌控這兩個民族穩定自己在菲律賓的統治,並且讓這兩個民族都成為自己的打手。


    未來的一戰和二戰還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參與戰爭的。西班牙本身的人口並不多,如果能通過菲律賓和蘭芳人提供大量的仆從軍隊,就能夠減少西班牙本土人口的損失。


    而這些仆從軍隊的損失對西班牙來說是可以接受的。哪怕戰損比差一點,隻要能有貢獻,組建軍隊的花費都絲毫不虧。


    人力損失的多少也關乎到戰後利益的分配問題。法國在一戰中的損失不可謂不驚人,差點打沒了法國一代人。


    造成的經濟和農業損失更加慘重,直到一戰結束十多年後,法國才逐漸從一戰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但也隻是從陰影中走了出來而已。戰爭損失的都是青壯勞動力,對國家的影響不是十多年就能夠彌補的。


    後世法國從一個歐洲傳統白人國家變成黑人占據人口大多數的染色國家,和一二戰中的巨大損失也是有著一定關係的。


    一戰法國損失了太多的人口,導致法國不得不依賴殖民地的勞動力補充本土的人力需求。


    這麽做的後果就是大量的白人被染色,法國最終也變成了一個被黑人反客為主的代表國家。


    對於卡洛來說,他可不希望看到西班牙被染色的那一天。也正因為如此,如何在戰爭中盡可能減少西班牙的人力損耗,這是卡洛需要百般思考的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崛起:西班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瘋藝炯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瘋藝炯龍並收藏帝國崛起:西班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