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5月,卡洛的目光剛剛從火熱的鬥牛比賽上移開,很快又關注到西班牙的鐵路建設方麵。


    自從卡洛加冕為西班牙國王以來,西班牙爆發了一股鐵路建設浪潮,鐵路裏程也在不斷的增加當中。


    根據目前交通運輸部門的統計,西班牙本土現有的鐵路裏程已經正式超過9100公裏,預計今年內有希望達成9500公裏的目標。


    9500公裏相較於卡洛剛剛加冕時的5000多公裏,鐵路總裏程幾乎翻了一倍。


    完成這一目標卡洛隻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相較於伊莎貝爾女王統治時期來說,這絕對是巨大的改變。


    修建鐵路帶給西班牙的改變並不止鐵路裏程的增加,還有工業方麵的發展和經濟的增加。


    截至目前為止,西班牙工業規模相較於卡洛剛剛加冕時期增長了超過六成,在這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有上千家企業拔地而起,其中有上百家企業已經發展為西班牙著名的工廠和建築公司,這一數據是相當誇張的。


    西班牙的工人數量也從卡洛加冕時的小部分人增長到目前的近百萬人,工人已經成為西班牙極其重要的群體,也是卡洛想要拉攏的目標。


    國王去拉攏工人,這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是卡洛已經要實現的目標。


    在王室企業保證工人利益和收入的前提下,卡洛所掌控的報社大力宣傳王室企業對工人的福利以及卡洛對工人利益的保護,順利的讓西班牙的工人群體對王室保持著愛戴和認可的態度。


    工人仇視的是資本家,準確的來說是那些剝削工人利益,克扣工人薪水的罪惡資本家。


    而像卡洛這樣的官方資本並不在其中,畢竟西班牙的官方資本對工人還是有一定的保護的,至少比資本家工廠內的工人收入和各項待遇要好太多。


    說回西班牙目前的鐵路建設,成果還是相當不錯的。


    拿起整副西班牙的鐵路路線圖,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傾斜的字母y。三條線的交點是西班牙的首都馬德裏,這裏擁有西班牙最繁忙的火車站之一。


    而字母y的三個邊緣,則分別是加利西亞大區的首府城市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加泰羅尼亞大區的首府城市巴塞羅那以及安達盧西亞大區的首府城市塞維利亞。


    形成字母y的這三條鐵路主線,除了以上三個大區之外,還經過了萊昂大區的首府城市巴利亞多利德,阿拉貢大區的首府城市薩拉戈薩以及拉曼查大區的首府城市托萊多。


    而這三條鐵路主線延伸出來的支線,則經過了更多的大區以及更多的城市。


    這些鐵路連接起來共同組成了西班牙的鐵路網絡,但其中最繁忙的仍然是組成字母y的三條主線。


    要說最繁忙的鐵路的話,絕對是馬德裏到巴塞羅那之間的鐵路。馬德裏和巴塞羅那是西班牙最大的兩座城市,中途經過的薩拉戈薩同樣也是西班牙的大城市之一。


    馬德裏和巴塞羅那還是西班牙為數不多的兩大工業城市,兩個城市所擁有的工業產量占據西班牙工業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卡洛之所以關注西班牙鐵路建設的原因,自然是交通運輸部門的一條好消息,那就是馬德裏到埃斯特雷馬杜拉大區的鐵路已經順利通車。


    埃斯特雷馬都拉大區是西班牙的邊境大區,再往西就是葡萄牙的領土。


    卡洛之所以關注這條鐵路的建成,主要還是埃斯特雷馬都拉大區往西就是葡萄牙的波塔萊格裏區,再往西就是聖塔倫和裏斯本,裏斯本就是葡萄牙的首都。


    之前西班牙就和葡萄牙政府達成過關於鐵路對接的合作,這條由馬德裏通往埃斯特雷馬杜拉大區首府城市梅裏達的鐵路,其主要目的正是和葡萄牙的鐵路進行連接,並且直接貫通到葡萄牙的首都裏斯本。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鐵路進行連接,這對兩國來說都是一件大事。


    不算安道爾這個沒有主權的小國,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國家隻有兩個,那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唯一和伊比利亞接壤的法國在鐵路軌道寬度方麵和伊比利亞國家有著極大的差距,這也導致伊比利亞半島和歐洲大陸之間的經濟交流變得極為困難,更多的時候隻能通過海運的方式解決。


    而在伊比利亞半島內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鐵路軌道寬度同樣也有差距。要不是伊比利亞雙牙在造船方麵都具備豐厚底蘊的話,恐怕光是經濟不互通的影響,就能阻礙兩牙的發展。


    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的鐵路連通之後,兩國的經濟發展都能加速。對於人口更多的西班牙來說,獲得的好處肯定也會更多。


    要是葡萄牙政府不控製的話,肯定會有更多的葡萄牙人口流入到西班牙。


    畢竟雙方在語言和文化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西班牙又在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是有著很多葡萄牙人拒絕不了的工作機會的。


    鐵路連通之後,葡萄牙人前往西班牙就變得方便了許多。裏斯本到馬德裏的直線距離隻有500公裏出頭,如果乘坐目前速度比較快的火車,就算加上過境辦手續需要的時間,也絕對用不了24小時。


    這對葡萄牙政府來說將會變得十分艱難。如果不管控這些流出的人口,葡萄牙的人口也會變得越來越少。


    但要是進行管控的話,又該用什麽理由來阻止這些人口的流出呢?要是引起了這些民眾的不滿,很有可能導致葡萄牙人更加仇視政府,這反而會引起更大的問題。


    卡洛當然知道這麽做會給葡萄牙政府帶來很多問題,但誰又在乎呢?


    西班牙的路上鄰國就這麽多,總不能將目光放在英法的身上吧。


    除了英法之外,西班牙能夠動心思的也就隻有鄰國葡萄牙了。關乎到國家利益,這不是一些親戚關係就能夠阻止的。


    更何況,卡洛目前也沒想著吞並葡萄牙,隻是通過鐵路交接的方式引進一部分葡萄牙的人口,同時借助葡萄牙來促進西班牙的發展罷了。


    隨著時間進入1877年的5月,另一條重要消息也改變了巴爾幹半島的局勢,那就是三皇同盟的另一個參與者德國的表態。


    對於德國來說,在這場巴爾幹戰爭中的選擇是十分困難的。德國的盟友俄國是戰爭的參與者之一,另一個盟友則是俄國的反對者。


    德國要是輕易進行選擇的話,很明顯會得罪另一個盟友。


    兩個盟友俄國和奧匈帝國都是列強,同樣都是首相俾斯麥所製定的孤立法國政策的重要執行者。


    對於德國來說,選擇任何一個盟友,都會破壞德國自身的外交計劃。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保持中立,不發表自己的態度,避免損失兩個盟友任何一個。


    但隨著巴爾幹半島局勢的發展,德國最終還是要在兩個盟友中選擇一個的。


    盟友的關係可不是說說而已,是要在關鍵時刻提供自己的幫助的。如果盟友無法為自己提供幫助的話,那麽為什麽要締結這份盟約呢?


    在對奧斯曼帝國宣戰之前,沙皇亞曆山大二世親自向德皇威廉一世發去了電報,來爭取德國人的支持。


    對於俄國來說,德國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德國的支持能夠確保奧匈帝國按兵不動,奧匈帝國打敗俄國人的仰仗是德國的支持。


    其次,有著德國人的支持,能夠確保俄國在整場戰爭期間不會有任何後顧之憂。


    廣袤的俄國領土將會源源不斷的向前線運輸物資,俄國有十足的底氣打贏這場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戰爭。


    最終,德國人還是在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選擇了俄國。


    說起三皇同盟之間的關係,德國和俄國之間是純粹的盟友關係,奧匈帝國更像是一隻舔狗。


    奧匈帝國是主動和德國靠近的,而在奧匈帝國主動示弱之前,德奧兩國的關係還處於敵對狀態。


    相較於幾年前才打過戰爭的奧地利來說,德國人明顯更加相信沒有利益威脅的俄國。


    至少在首相俾斯麥製定的孤立法國策略當中,俄國的作用是比奧匈帝國更加重要的。


    目前德國人最擔心的還是和法國之間的仇恨,和俄國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利益衝突,這也是德國最終選擇俄國的原因。


    有了德國人的支持,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沒了俄國支持的奧匈帝國根本沒有膽量與俄國發動戰爭,這也代表著俄國僅靠外交就有希望讓奧匈帝國在這場戰爭中保持完全中立。


    俄國也確實做到了。奧匈帝國確實沒有膽量單獨和俄國之間爆發戰爭,哪怕英國人有概率支援奧匈帝國。


    在俄國許諾讓奧匈帝國吞並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的情況下,奧匈帝國最終選擇了在這場戰爭中保持中立,放棄了幹涉這場戰爭的想法。


    奧匈帝國的主動放棄,也讓英國人看到了更大的危機。


    沒了奧匈帝國的幹擾,俄國隻需要專心對付奧斯曼帝國即可。奧斯曼帝國早已不是俄國的對手,要是放任俄國對奧斯曼帝國肆意進攻,或許明年君士坦丁堡就變成俄國的了。


    為了幫助奧斯曼帝國抵抗俄國的進攻,號稱已經皈依伊斯蘭教的英國人霍巴特率領著土耳其的艦隊封鎖了黑海,防止俄國人通過海運的方式向前線運輸物資。


    說起霍巴特,他早年服役於英國皇家海軍,並且在十多年前以英國海軍上校的軍銜退役。


    在退役之後,霍巴特就前往奧斯曼帝國並且皈依了伊斯蘭教,被奧斯曼帝國授予帕夏的稱號。


    帕夏在之前被稱作貝蕭,一般代指奧斯曼帝國行政係統中的高級官員,比如總督將軍或者高官等等。


    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目前帕夏稱呼已經演變成一種榮譽稱呼,類似於英國爵位中的勳爵。


    獲得了帕夏稱號的霍巴特在奧斯曼帝國海軍中擁有崇高的地位,甚至在未來還會被授予海軍元帥軍銜。


    當然,現在的霍巴特身份和地位同樣也不低。作為奧斯曼海軍的實際統帥者,他的麾下擁有22艘裝甲艦,82艘非裝甲艦和763門艦炮,共計超過1.5萬名海軍官兵。


    在海軍規模方麵,奧斯曼帝國的黑海艦隊要比俄國建立的黑海艦隊更有優勢。


    為什麽奧斯曼帝國能擁有規模如此龐大的海軍呢?除了少部分是帝國的底蘊之外,大部分都是來自於英國人的幫助。


    英國人為了防止讓俄國占領軍士坦丁堡海峽,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奧斯曼帝國的黑海艦隊也成功的封鎖了黑海,讓俄國隻能用陸路運輸的方式向前線運輸物資。


    雖然這阻礙了前線的進攻,好在問題也不是太大。雖然在海軍方麵陷入劣勢,但俄國的陸軍相較於奧斯曼帝國的陸軍來說,優勢同樣也是很大的。


    既然黑海已經被封鎖,俄國人也就徹底放棄了黑海上的海上運輸線路,並且將進攻的希望全部寄托到了陸軍的身上。


    俄國的陸軍也不負眾望,在和奧斯曼帝國軍隊的作戰當中,以勝多負少的姿態快速將前線推進。


    說是推進,實際上隻是勉強收複了羅馬尼亞被奧斯曼帝國占領的領土。


    因為多瑙河河水泛濫的原因,再加上黑海被封鎖之後,俄國軍隊很難渡過多瑙河同奧斯曼帝國軍隊作戰。


    在五月的大部分時間裏,俄國軍隊和奧斯曼帝國軍隊交火的方式就是雙方隔閡互相炮轟對方,時不時再打幾槍證明戰爭還在持續。


    除了消耗子彈和炮彈之外,雙方士兵的傷亡已經減少到最低。


    本來俄國軍隊在火炮數量方麵是有領先優勢的,但經過四月的消耗之後,前線的炮彈補給已經不足。


    這也導致俄國的火力和奧斯曼帝國的火力幾乎降到了同一水平線,軍隊被多瑙河阻擋在羅馬尼亞的土地上不得寸進。


    攻勢的暫緩,讓俄國政府開始變得有些著急。


    前線每天都在浪費著大量的子彈和炮彈,俄國政府的財政開支也在不斷的增長。


    要是就這麽僵持下去,政府的財政能否支撐暫且不好說,前線子彈和炮彈的補給反正是堅持不下去了。


    前線可是擁有整整3000門火炮,一門火炮每天發射十枚炮彈,加起來消耗的炮彈數量就高達三萬枚。


    一個月下來,消耗的炮彈數量就得接近百萬枚,這是目前俄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怎麽也彌補不了的。


    更別說在戰爭比較焦灼的時間,前線的火炮也會大量的開火。光是炮彈的消耗和後勤補給問題,就足以讓俄國政府頭疼了。


    更別說前線的子彈消耗才是大頭。幾十萬軍隊每天消耗的子彈數量多不勝數,如果不能及時補充的話,前線軍隊就會因為缺少後勤補給從而士氣低落,不僅無法繼續發動進攻,甚至連防守都會很困難。


    總不能讓這些士兵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上去和敵人拚刺刀吧。先不說俄國士兵有沒有勇氣和敵人拚刺刀,就算有,敵人也不會傻的步槍不用去拚刺刀。


    拚刺刀這種情況,要麽是敵人已經攻入戰壕,或者攻入敵人的戰壕,要麽就是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才會進行。


    在其他情況下,特別是奧斯曼帝國武器裝備保持領先的情況下,能用火力壓製的肯定還是用火力壓製為好。


    眼見封鎖黑海很有效果,英國人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雖然不見得這樣的策略能夠幫助奧斯曼帝國打贏這場戰爭,但至少能拖住俄國更長的時間。


    英國也有更長的時間來準備,不管是加入戰爭幫助奧斯曼帝國,還是在戰後確保奧斯曼帝國不會損失更多的利益,特別是確保俄國不會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張到軍士坦丁堡海峽附近,對英國來說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向。


    雖然奧匈帝國因為各種各樣的壓力保持了中立,但英國人不相信奧匈帝國會在俄國勢力範圍吞並巴爾幹半島之時還會保持中立。


    說白了,也就是現在的俄國還沒有獲得戰爭的勝利,奧匈帝國迫於壓力不得不認慫而已。


    等到俄國真的威脅到了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布局,奧匈帝國就算麵臨威脅,肯定也不會無動於衷。


    趁著巴爾幹半島的戰爭吸引了歐洲各大列強關注的時間,西班牙加快了對非洲殖民地和東南亞殖民地的擴張。


    非洲方麵,西班牙主要擴張的方向有兩個。


    一個是南摩洛哥殖民地向西撒哈拉沙漠的擴張。西撒哈拉沙漠雖然是一片不毛之地,人口也沒有多少,但經濟價值還是很高的。


    畢竟是一片沿海地區,西撒哈拉地區的沿岸擁有極其豐富的漁業資源,這裏存在的少量人口也普遍以漁業畜牧業為主。


    除了這些常見的漁業資源之外,西撒哈拉還擁有極其豐富的磷酸鹽礦藏,僅布克拉的儲量就高達17億噸。


    磷酸鹽礦的用處極多,可以廣泛的運用到農業,化工,醫療和工藝品當中。


    其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製作成磷肥,能夠為農作物提供極其重要的磷元素,磷肥也是非常重要的化肥之一。


    對於土地肥力不足的西班牙來說,規模龐大的磷酸鹽礦,能夠為西班牙提供大量的磷肥。


    這些磷肥能夠提高西班牙土地的肥力,幫助農作物進行生產,提高西班牙農作物的產量,讓西班牙的農業發展的更加強大。


    對於西班牙來說,占領西撒哈拉地區是沒有任何難度的。


    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在西班牙建立了南摩洛哥殖民地之後,各國已經默認了西班牙對西撒哈拉地區的占領。


    為什麽這麽說呢?這片土地原本是由摩洛哥控製的,但並沒有進行實際性的管理,隻是處於摩洛哥的勢力範圍之內。


    歐洲的殖民者也來到過這片土地,但對於這片人口稀少的沙漠地區並不感興趣。


    西撒哈拉附近幾百公裏之內,除了西班牙的南摩洛哥殖民地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殖民者的殖民地。


    就算西班牙不在西撒哈拉建立殖民地,也基本不會有其他列強來建立殖民地。


    除非列強對非洲已經瓜分完畢,但在未來十年內,完全瓜分非洲都是很困難的。


    畢竟各大列強之所以沒有深入非洲的原因並不是他們不想,而是深入非洲帶來的成本太大了,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實力開發非洲內陸,自然也就沒有必要深入非洲內陸建立殖民地了。


    像西班牙所建立的剛果領地,雖然也會引起一些列強國家的羨慕,但大部分國家都會將其當做好運。


    畢竟西班牙探索剛果領地的過程充滿了太多巧合,如果不是運氣好的話,恐怕西班牙也無法發現剛果領地如此龐大的領土。


    在歐洲其他列強看來,西班牙建立剛果領地的過程是無法複製的。要是也像西班牙那樣進行非洲內陸的探險,除了花費大量的資金組建探險隊之外,恐怕沒有什麽其他的作用。


    都不如將目光放在非洲沿岸的擴張上,非洲沿岸的土地同樣也沒有被列強瓜分完畢,這裏才是列強重點關注的地方。


    除了在撒哈拉沙漠上進行擴張,西班牙在非洲還有一個擴張方向,那就是剛果領地順著剛果河往下遊擴張。


    根據卡洛的計劃,剛果河領地要和幾內亞殖民地以及剛果河下遊港口進行鐵路連接。


    目前剛果和領地已經完成了和幾內亞殖民地的鐵路連接,但順著剛果河建設鐵路的計劃目前還沒有正式進行。


    主要原因是剛果河下遊有一個存在已久的土著國家,那就是剛果王國。


    剛果王國目前大部分的土地都被葡萄牙控製,葡萄牙也在剛果王國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非洲殖民地。


    西班牙想要在剛果河下遊繼續擴張剛果領地的話,肯定會和葡萄牙爆發新一輪的衝突。


    葡萄牙確實容忍了西班牙在剛果河上遊建立剛果領地,但要是西班牙將手也伸到剛果河的下遊,恐怕葡萄牙人不會那麽容易就退縮。


    畢竟葡萄牙人在剛果王國的擴張已經持續了十多年的時間,又怎麽會因為西班牙的殖民競爭就放棄這些已經建立的殖民地呢?


    好在目前剛果河流域主要的競爭者也就隻有葡萄牙一個,西班牙並不懼怕葡萄牙帶來的威脅。


    趁著葡萄牙的靠山英國人的關注點放在巴爾幹半島戰爭之時,卡洛決定加快對剛果河下遊土地的擴張,盡可能在葡萄牙人之前將剛果王國掌握在西班牙的手中。


    剛果王國擁有大量的土著人口,正好可以用來開發剛果領地。


    完成對剛果河下遊的擴張也能在幾內亞和剛果河流域之間形成一片三角地帶,三角形之中的土地都有可能被西班牙掌控。


    在這片土地沒有其他外來競爭者之前,率先將這些土地進行掌控是很有好處的。就算未來無法開發,也能通過殖民地交換的方式,從其他列強國家的手中交換到西班牙更想要的殖民地。


    就算無法進行殖民地交換,這一塊連成一片的殖民地也更好掌控,隻需要派遣一定規模的軍隊就能夠確保殖民地的穩定。


    6400字第二更,求支持!


    今日更新10400字,順利完成日萬目標,求支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崛起:西班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瘋藝炯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瘋藝炯龍並收藏帝國崛起:西班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