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潘廣淩第一次見何大人大聲拍胸脯講話。
而且何大人從來少管地方事務,隻是如實報上派下,甚至都少有幹涉過問,可他居然給縣派下郡令,那自己和卓大人這一路上豈不是不會有半個人敢找麻煩?
“那下官就多謝大人照拂了。”
“雲山啊,這是我為你特設的餞別私宴,無需這樣稱呼。”
“伯瀾兄,那小弟就卻之不恭了。”
卓思衡的稱呼轉換如此絲滑,神態表情卻依舊從容,仿佛和何大人已結識良久兄弟情深,自然而然便有此一呼。
“好!來,愚兄敬你一杯!”
席間何夫人也出來應客,她談吐很是爽朗痛快,比她那位不文縐縐不會說話的丈夫要好得多,她見何大人如此看重卓思衡,便要自己府上得力的護衛道中護送,卓思衡謝過但說,本地在何大人治下民風淳樸怡然,自己走最險難的山路入郡都未曾遇賊,此次更不用如此大張旗鼓耗費人力。何大人和何夫人聽了受用無比,都讚卓思衡勤儉平和,有淳古吏風。
幾巡之後,何大人酒還沒喝多少,人已經飄了,卓思衡將敬酒一飲而盡,笑道:“其實,小弟此去還有一事相求。”
“但講無妨!”
卓思衡舉杯相懸,敬道:“我知道伯瀾兄興好遊山樂水之事,郡內各處多有墨寶,皆是在景秀天然之處山水融洽之地,此去一路我也想沿途尋兄之腳步,再朝郡外走探,亦步亦趨,探看秀色品略兄之文墨,但又不知究竟哪處可堪一遊?哪處有兄長題墨?還望兄長賜教親勞,替我簡要繪製一圖,好因就尋之,瞻仰一二。”
聽了是這理由,何大人當即說了三聲好,命人去開郡府庫,取出瑾州輿圖來,白描紅繪,將整個安化郡與周邊兩郡的地誌圖畫下,於上點了十幾個墨點,詳細告知卓思衡沿途美景和自己的題刻都在何處,還一一標記,生怕他記不住。
潘廣淩心中是震撼的。要知道州輿圖因涉及軍府布防與地要關壘非刺史不得閱,卓思衡的品級看到安化郡輿圖倒是足夠,要想再看周邊卻難,眼看卓思衡雖是在極認真地附和何大人的景點介紹,可目光卻飛快掃覽滑閱整張圖,仿佛要將目之所及統統記住一般。
然後,到了刺史巡郡真正出發的時候,拿著帶何大人親注的地圖,卓思衡帶潘廣淩走得路卻全都繞著上麵的題記走,一處也沒停留觀看。
“大人回去還要給何大人交詩詞什麽的,一眼都不看,如何交差?”潘廣淩跟在大步流星的卓思衡身後不禁擔憂。
誰知卓思衡卻隻是笑了笑:“我半個月前給家裏去信,要我在書院讀書的弟弟拿些他和他同窗平日課上寫得詩作寄來,大概咱們回去的時候就能拿到,到時候隨便改改,換幾個字,他山作此山,就當做是本地遊覽興作,以何大人的水平是絕對不會發現的。”
麵對施展瞞天過海之計智多近妖的卓大人,潘廣淩一時覺得自己的擔憂像個傻子一樣。
相比自己,身側卓大人的隨從,那個看起來不過十四五歲的男孩就淡定許多,仿佛已經習慣卓思衡這些眼花繚亂的操作,沒有半點錯愕。
“可是……大人難道不覺得委屈嗎?”潘廣淩跟上卓思衡腳步,實在憋不下心中的疑惑了。
“委屈?”卓思衡轉頭看他,“為什麽會覺得我委屈呢?”
“大人心有宏略,又負大才,卻要為施展二者不得不折腰摧眉,難道心中不會委屈嗎?”山路無人,潘廣淩也說得意從心起,聲音越來越急,“何大人是什麽樣的人,我在安化郡這五年再清楚不過!他雖無大過,卻從不作為,遇事便攤派他人,隻關心自己那點子風月文墨,去到地方從不去關心農作耕事和鄉情諸事,六曹公務從不過問,不說別的,他到安化郡兩任做滿已是六年有餘,連一句本地話都不會說!遇到個別公案需要升堂,還得專門有人替他譯話才能同本地人交流,這樣的父母官怎麽算合格?這也便罷了,偏偏他自己附庸風雅不夠,還帶得全郡上下官吏都往這條不務正業的道上走,由他牽頭,誰敢不從?自他來了後,郡上大小官吏為博得他青睞,各個開始鑽研詩文駢賦,談論正事時也是不是來上一句毫不切題的典故,此風一長,再難收拾!如今郡衙什麽樣子您也看到了,難道不是何大人的過錯嗎?”
卓思衡聽罷大笑道:“你是想說‘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是不是?誒?潘司事看我這個《韓非子》的典故用得切題不切題?”
潘廣淩是急脾氣,滔滔替人著想的肺腑之言後卻好像拳打棉花,滿腔不平都塞住在心窩,別提有多難受。卓思衡看他神色也不再打趣,放慢腳步走在他身邊舒緩道:“千人千麵,在朝為官總會見到各種不同的人,要是各個都像你這樣負氣而對,豈不在施展抱負前先拖垮自己?真正的氣要留給那些貪贓枉法有悖人為的人,像何大人這種,與其生氣,不如聽上他幾句廢話又有何妨?”
“但何大人雖說沒有貪贓枉法,卻也能力腐朽,哪配造福一方百姓?”潘廣淩仍是不能接受。
“那我問你,我們此行的目的是什麽?”卓思衡順手摘下片藤葉轉在指尖,遞給陳榕,示意他收好,準備拿這個葉形舒展的不知名花木回去給妹妹做書簽用。
“查訪四縣,了解民情,體探鄉風,尋知利弊,做好這些方能知己知彼真正為安化郡做適合的實事與能事。”這是出發前卓思衡對潘廣淩說的,那時他聽完滿腔熱血都好像燒起來一般,覺得自己總算盼來個能做實事的上峰。
“做到這些需要什麽呢?”卓思衡拿出當年卓衍教自己的耐心勁兒來。
潘廣淩昂首道:“自然是需要我們有責細心,不畏辛苦,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留存任何一個紕漏,凡事多用心,去真正用雙腳踏足四方,務實走訪查探一番。”
“很好。如何才能不放過一個細節一個紕漏?當然是要按照輿圖走訪到每個地點,去過每個村寨,才能說到做到,沒有輿圖隻靠兩腿,我倆怕是連前提都做不到。但我們如果向何大人直說討要輿圖,難免有越權之嫌,又顯得好像我們勤懇實幹,他便是躲懶懈怠,必然是得不到襄助的,不如兩句不費心力的好話說到點子上,利器到手信手拈來。你啊……又不是說要咱們出賣臣節為虎作倀,去做那些必然不行的有違原則之事。有時為達到目的,稍稍走段彎路還或許是更快的捷徑,隻要目的確鑿,那也是不算辜負了讀過的聖賢之書。”
潘廣淩聽到超出自己接受能力範圍的道理時,就會張大嘴顯得有點呆滯,卓思衡輕拍他肩膀,將他喚回來:“你看,如今我們遊走各縣各鄉都無人刁難,也沒人拿我當新官上任的熱柴亂燒一通糊弄過去,去看些文書和要務記錄也都唾手可得,省去的那些各級之間糾纏打滑的時間拿來多走幾處,不是能做更多實事要事?這些還多虧了何大人的安排囑咐。所以我委屈什麽呢?我不要太寬心,此刻隻管上路,還有更多事等著咱們去做。”
平心而論,卓思衡也極不喜歡安化郡的風氣和這種風氣的始作俑者何孟春,但他卻覺得這人其實並不複雜,甚至很好利用,拿來當做傀儡名目做些實事不但不會成為阻礙,反而利用得當還能襄助一臂之力,又何苦費心刁難抗拒?
說到底,還是要理清輕重,將民生政事放在自己的心緒感受之前多做思量。
但此等道理直說出來潘廣淩未必願意聽得進去,非得細細用實例證明,他這人才會心服口服。
雖然他太耿直又不知變通,可也是可造之材,最起碼他的心氣為身都極正,這已是很難得的了。
再加上他是曾大人故舊的兒子,多了這層情分在,無論多不好說通,自己也會想辦法將肺腑之言講透。
不過潘廣淩也有個好處,隻要將話講透,他立即便能轉過彎來,不管哪處脾氣裏都透著風風火火的勁頭,埋頭便做,根本不顧虛理,卓思衡倒覺得他是很適合在地方做事的秉性。
談話間,沿山路翻越崇山峻嶺之際,潘廣淩已將此地許多從前陳榕沒說到的地方給卓思衡補充得七七八八,還有一些過去的官府舊事舊政,都事無巨細一五一十講來。
“大人此行最先要去的汀岩縣就在浮汀山北麓。”潘廣淩用手指在輿圖上畫出一道彎曲的線,此時他看這張點滿黑點的輿圖怎麽看怎麽順眼,“隻是不能直走,要從山道先穿過穀地,再朝前行,需要大概半日山路,沿途有兩個村寨可供留宿。”
卓思衡抬頭看著天色道:“未到晌午,我們先不用歇,我想先去看看縣裏的岩窯,這兩個村寨返程時再來。”他需要帶著問題上路,給思考留下更多時間。
潘廣淩心中奇怪,但也覺得今天自己問了太多問題,若是再喋喋不休,一是顯得他也太笨!二是如今他再不能更相信卓通判的心中謀略,隻言聽計從稱是。
“廣淩,我之前聽本地人講,浮汀山的岩茶隻出自南麓,北麓卻是一棵茶樹都沒有,這是為何?”
這是陳榕說過的。
卓思衡主動發話提問,也剛好問到自己的業務範圍,潘廣淩立即亮了眼睛抖擻精神說道:“大人看輿圖,海風自臨海的永明郡和潮平郡吹來,卻遇到兩座山阻隔,一座是潮平郡與我們郡之間南北走向的東姥山,另一座是永明郡和咱們之間東西走向再加一拐的浮汀山,兩座山脈將安化郡圈得嚴嚴實實,不止堵住了人,更堵住了潮濕海風與豐沛降水,故而喜濕潤的茶樹不可能長在幹燥少雨的浮汀山北麓。不過這也是成就了北麓的土質少水疏鬆,倒適合拿來做坯燒瓷。”
卓思衡點點頭,沒有再說話。這次潘廣淩覺得卓大人忽然變得心事重重。
他並不知道的是,這座岩窯和燒製出的土瓷,正是皇上給卓思衡這任外放的一道必答題。
第66章
抵達汀岩縣的岩窯廠時,剛好一爐新瓷燒出,十餘名工匠吆喝起腔調拉開第一道爐窯門,熱流自內封口縫隙滲出,噴湧得整座院落裏仿佛炎炎夏日,卓思衡覺得自己眉毛好像都要燒著了一般。
“這已是降過溫的爐子了。”遇到自己專業時,潘廣淩總是能更耐心說話,“燒好後的瓷器要靜置在爐內一段時間,用餘火烘出最後的水分來,瓷才又硬又鏘經久耐用。”
卓思衡第一次見這樣場景,滿心激蕩,恨不得自己也挽起袖子拉住麻繩,與窯工一道齊心協力扯開封門磚。
連話少的陳榕都忍不住開口道:“我也是本地人,可從沒聽過他們唱得號子,有些字眼也聽不懂,不像是咱們郡裏的方言?”
潘廣淩搖頭道:“我倒是來過很多次,也曾問過,隻是聽他們說是為齊心喊唱的,都是本地窯工之間口耳相傳,卻不是縣裏的鄉音,那些詞句我也聽不懂。”
“那是伊州古調。”
說話的是一個赤膊上身的漢子,他正拿浸水的毛巾擦自己光禿的腦頂,用帶本地口音的官話向三人搭茬。
“小吳師傅。”對這裏的人和事最熟悉的潘廣淩認出此人,忙給卓思衡介紹,“這是岩窯的窯主吳興,年紀輕輕便繼承了這座窯廠,經驗卻最老道,關於岩窯一切事宜都可問他。”
言畢,又對還在猛勁兒擦汗的吳興說道:“這是咱們郡新到任的卓通判,巡視當下來縣裏看看,特意過來窯廠。”
吳興在頭頂亂抹的手猛地停住,正要行禮,卻聽遠處有人喊他道:“吳當家!通窯了!”於是顧不上那些,丟下三人奔至窯前,將手腕粗的繩子往臂間一繞,朝後大喊:“唱起來!”
“他們要扯開第二道封著的窯口。”潘廣淩怕卓思衡介意吳興的無禮,趕忙替他解釋,“一定要在窯溫未完全降下時趕緊打開泄熱,否則一窯的器皿就要壞了。”
卓思衡卻根本顧不上這個,隻認真在看在聽。
隻見十餘個滿麵紅光的漢子唱起他們聽不懂的蒼涼古調,散碎的動作逐漸整齊劃一,待到歌至最後一句,音調高亢變唱為喊,幾近吼出,窯門應聲而倒,窯內紅光熾盛,照得人眼前好像隻剩一種顏色。
好一會兒三人才從這壯麗又雄渾的人為景象裏緩過神來,此時吳興已帶十餘人站好朝卓思衡行禮,領頭拜道:“卓大人,請救救岩窯吧!”
……
帝京,卓宅。
天氣漸熱,涼閣的卷幕已都換做竹簾,窗格卸下,好風隨入,如今這裏歸了慧衡使用,從前卓思衡的書籍與文房她都照原樣保持,隻自己單獨支張小桌挨著大桌,點算賬目與閑暇閱讀都於其間,是不是側頭看看依舊例擺放的大桌筆硯,仍覺大哥尚在帝京,隻晚些就能自翰林院歸家。
但今天,慧衡手上捧著的卻不是書卷,而是個泥黃色的岩窯瓷洗。
旬修的悉衡換過衣袍拿著書箱走至簾前,涼閣無門,他便叫了聲二姐姐,慧衡過於全神貫注,聽到聲音才恍然抬頭喚他入內。
“詩作我已整理好,我自己的居多,還有幾個有來往的同窗習作,一百一十七首。”悉衡撂下一摞裝訂好的簿冊,還已細心地裱糊上厚紙的封皮。
熊崖書院課業繁重,一旬就能攢下這些詩作來,慧衡心疼弟弟,讓他先去歇息,誰知悉衡卻搖頭坐下,沉聲道:“有一件事我想隨二姐姐的信附上告訴大哥。”
“很要緊麽?”慧衡邊問邊轉身拿來紙筆,“此時記下,我明日便教人送去驛站。”
“是關於高大哥的。”
慧衡愣了愣。她當然知道高永清在卓思衡心中的分量,他們二人是由各自父親介紹結識的故交,情誼非比尋常,自高永清被貶謫後,卓思衡每每提及都要憂思無解,如今他們一個西南一個東南,兩地相隔山川,再加上朝堂之爭在先,更不好交聯,卓思衡走前曾叮囑慧衡,若是京中有高永清的消息務必急驛告之,但她才拜訪曾大人不久,佟師沛前幾日也有和趙蘭萱來訪敘談,並未提及朝中何事與高永清有關。
“我在書院有一還算熟悉的同窗,他長兄如今在威州武寧郡州府軍做七品的校尉,他們的駐節地就在郡內的金川縣,高大哥就是在那裏做縣尉。”悉衡頓了頓,接過姐姐遞給他的水卻沒有喝,“他長兄兩日前寄信給他,要他照顧父母身體替他多盡孝道,說自己今年因軍中出事無法歸家,信裏說,金川縣的縣尉——就是高大哥,拿住問罪斬了一個州府軍的五品參將,府軍險些嘩變。”
慧衡騰得站起來,臉色都有些變白,定得什麽罪她不清楚,但州府軍嘩變卻是大事。
州府軍軍力雖不如幾處軍治監與禁軍二司,然而好些駐邊州府軍也是精兵銳卒防範邊境的勁旅。威州地處西陲,與古蕃接臨,兩地雖戴白者不見幹戈,卻也曾有過刀兵,此地駐軍若有嘩變恐危朝綱,是極要緊的事!
“你朋友可告訴你那參將犯了什麽罪?”慧衡驚懼之後鎮定問道。
“高大哥定他恃醉行凶,戕害兩個牧民。”悉衡輕聲道,“那牧民的獨子拿了那日行凶的匕首來狀告,人證物證俱在,其實那個參將抵賴不了的。然而他卻口口聲聲說自己什麽都不記得,若要處置也該論軍法而非民吏,個中細節同窗兄長心裏也未寫明,隻說當堂判了參將個斬立決,州府軍戍衛將領趕到時,人頭已落地多時了。”
“若罪狀屬實,確實也該等府軍之人協從定罪。”慧衡清楚律條,知道七品以上的軍中官職即便落罪入衙,也要有其所在軍監的長官在才可議罪,但高永清不是那樣魯莽的人,除非他有別的理由,她略微思考後說道,“為自己手下的五品參將嘩變?除非這個戍衛將領是他親爹不成?此事定然還有隱情。”
悉衡料到自己姐姐敏銳聰慧,當即說道:“此事或許機要,即便兄長也不方便對弟弟多說,我那同窗隻說,戍衛將領欲要大事化小,可此參將一直頗得人心,他手下好些卒勇見主將不肯做主,便糾結起幾十個不怕死的硬闖縣衙要殺高大哥還命。然而他們不但撲了個空,又誤殺了衙役和衙仆幾人,縣令一怒之下將此事當做嘩變上報郡州,兩級官長都是怒火滿熾,不肯調和罷休,這些人現已押在州牢內,隻是……”
“隻是上達天聽後卻還沒有下文。”慧衡想都不想便說道。
“不知官家如何裁斷。”說到此處,悉衡臉上忽然閃過一個冷漠諷刺的笑,“別又是上次一樣,各打五十大板,像是自己多處事明正從不偏倚……”
“悉衡。”慧衡以少有的嚴厲目光製止他的話,“大哥教過我們什麽你都忘了麽?縱然我們一代四人坎坷非常,也不該多有怨懟之語,不為別的,隻為不該以此困頓心境,徒增煩惱,須著眼當下眺看前路,才能不負父母希冀。”
悉衡自知失言,沉默半晌低頭道:“二姐,我知錯了。”
慧衡也覺得方才之語太過森嚴,心中自責暗道悉衡最是深沉內斂,若不是對著自己,怎麽會說出心裏話來?對旁人他是必然不會開此口的,於是便輕輕扶住弟弟肩膀放緩聲音道:“是姐姐不好,哥哥不在,姐姐不會疏引教導,你別難過。隻是你心裏縱然不喜……今後難道就不入朝堂為哥哥臂膀了麽?念及此心,也該從此時學著裏不露表,跡不由心。隻看咱們哥哥平時是如何做為,你也該心中有數。”
悉衡愧意終於稍稍褪去,須臾後方才開口:“二姐,我這些日子時常在想一件事。”
“你說,姐姐在聽。”
十六歲少年的眼中忽然有了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深沉,隻聽他低聲說道:“我是必然不會眼見哥哥一人在朝堂泥淖之中孤軍奮戰的,可是,襄助兄長的路難道就隻有科舉入仕一條麽?”
這次,慧衡沒有斥責弟弟這番聽起來似有狂悖之意的話語,她隻是靜靜看著弟弟的眼睛,許久不語,隻聽春露滴落花木的脆響悠悠傳入耳際,她才用那柔緩又堅定的語氣說道:
“你我並無通天曉地之能,也無未卜先知之術。但哥哥所走之路定然是荊棘險途實在無需二者亦能知曉。我們做妹妹和弟弟的若隻是待到愁來才想分憂,豈不是太過無能?我們的大哥不是一般的手足,他既是你我的父親也是你我的母親,何止血濃於水?家中最悲苦之際,你恨自己年幼我恨自己孱弱,都是無能為力不得替大哥分憂,如今我們再不是從前的樣子,也是時候該是與哥哥並肩同擔一路風雨了。”
悉衡沒見過姐姐眼中曾閃爍過如此攀星勝月的明光,他知自己此時定然亦是如此。
“但,隻有一樣。”慧衡用最輕的語氣說出最強硬的話來,“我們的抉擇不論如何都要告知哥哥,不可一意孤行,讓他從中為難。”
“我明白二姐的意思。”悉衡的這個笑容終於有了少年人肆意舒暢的感覺,從唇角到眉眼都自如展開,發自內心地呈上了他的許諾與決意。
第67章
“我家先祖列代都為匠作官人,隋朝時隨主將受封伊州,舉家遷徙至西北,到了晚唐連年戰亂,西北已是無法維係,剩餘族人隻好歸還家鄉瑾州重新落腳,至今也已百餘年了。在西北時先祖隨軍燒窯都是就地取材,也跟四麵到此的匠人們學到一身好本領,歸來後便也世世代代以此謀生,大人聽不懂的那些歌謠正是伊州古調,我們都是跟家裏老匠人們學的。”
吳興講起家珍娓娓道來,半點沒有拉窯時的粗獷豪邁,他替卓思衡又倒一杯酒,也給潘廣淩再度斟滿酒杯。
“原來如此,所以你們的技巧都是祖傳。可我聽說,瓷窯最要緊的是‘一火二土三細工’人力終究是最末,技巧再好也要看窯的天時地利,你們先祖帶著滿身技藝自西北歸來,想必也適應了好久本地水土,才重新燒出岩窯堅而不摧的奧妙來。”卓思衡將酒一飲而盡,看著岩窯燒製的平口酒碟緩緩說道。
吳興自方才起就對這雖是初來乍到卻能滿口講出燒窯行裏話的年輕官吏心生敬意,此時聽他講出瓷窯的根本三要,更是五體投地道:“大人從前是在工部還是在修內司專管禦窯和官窯上進的官?怎麽知道得這樣詳細。”
而且何大人從來少管地方事務,隻是如實報上派下,甚至都少有幹涉過問,可他居然給縣派下郡令,那自己和卓大人這一路上豈不是不會有半個人敢找麻煩?
“那下官就多謝大人照拂了。”
“雲山啊,這是我為你特設的餞別私宴,無需這樣稱呼。”
“伯瀾兄,那小弟就卻之不恭了。”
卓思衡的稱呼轉換如此絲滑,神態表情卻依舊從容,仿佛和何大人已結識良久兄弟情深,自然而然便有此一呼。
“好!來,愚兄敬你一杯!”
席間何夫人也出來應客,她談吐很是爽朗痛快,比她那位不文縐縐不會說話的丈夫要好得多,她見何大人如此看重卓思衡,便要自己府上得力的護衛道中護送,卓思衡謝過但說,本地在何大人治下民風淳樸怡然,自己走最險難的山路入郡都未曾遇賊,此次更不用如此大張旗鼓耗費人力。何大人和何夫人聽了受用無比,都讚卓思衡勤儉平和,有淳古吏風。
幾巡之後,何大人酒還沒喝多少,人已經飄了,卓思衡將敬酒一飲而盡,笑道:“其實,小弟此去還有一事相求。”
“但講無妨!”
卓思衡舉杯相懸,敬道:“我知道伯瀾兄興好遊山樂水之事,郡內各處多有墨寶,皆是在景秀天然之處山水融洽之地,此去一路我也想沿途尋兄之腳步,再朝郡外走探,亦步亦趨,探看秀色品略兄之文墨,但又不知究竟哪處可堪一遊?哪處有兄長題墨?還望兄長賜教親勞,替我簡要繪製一圖,好因就尋之,瞻仰一二。”
聽了是這理由,何大人當即說了三聲好,命人去開郡府庫,取出瑾州輿圖來,白描紅繪,將整個安化郡與周邊兩郡的地誌圖畫下,於上點了十幾個墨點,詳細告知卓思衡沿途美景和自己的題刻都在何處,還一一標記,生怕他記不住。
潘廣淩心中是震撼的。要知道州輿圖因涉及軍府布防與地要關壘非刺史不得閱,卓思衡的品級看到安化郡輿圖倒是足夠,要想再看周邊卻難,眼看卓思衡雖是在極認真地附和何大人的景點介紹,可目光卻飛快掃覽滑閱整張圖,仿佛要將目之所及統統記住一般。
然後,到了刺史巡郡真正出發的時候,拿著帶何大人親注的地圖,卓思衡帶潘廣淩走得路卻全都繞著上麵的題記走,一處也沒停留觀看。
“大人回去還要給何大人交詩詞什麽的,一眼都不看,如何交差?”潘廣淩跟在大步流星的卓思衡身後不禁擔憂。
誰知卓思衡卻隻是笑了笑:“我半個月前給家裏去信,要我在書院讀書的弟弟拿些他和他同窗平日課上寫得詩作寄來,大概咱們回去的時候就能拿到,到時候隨便改改,換幾個字,他山作此山,就當做是本地遊覽興作,以何大人的水平是絕對不會發現的。”
麵對施展瞞天過海之計智多近妖的卓大人,潘廣淩一時覺得自己的擔憂像個傻子一樣。
相比自己,身側卓大人的隨從,那個看起來不過十四五歲的男孩就淡定許多,仿佛已經習慣卓思衡這些眼花繚亂的操作,沒有半點錯愕。
“可是……大人難道不覺得委屈嗎?”潘廣淩跟上卓思衡腳步,實在憋不下心中的疑惑了。
“委屈?”卓思衡轉頭看他,“為什麽會覺得我委屈呢?”
“大人心有宏略,又負大才,卻要為施展二者不得不折腰摧眉,難道心中不會委屈嗎?”山路無人,潘廣淩也說得意從心起,聲音越來越急,“何大人是什麽樣的人,我在安化郡這五年再清楚不過!他雖無大過,卻從不作為,遇事便攤派他人,隻關心自己那點子風月文墨,去到地方從不去關心農作耕事和鄉情諸事,六曹公務從不過問,不說別的,他到安化郡兩任做滿已是六年有餘,連一句本地話都不會說!遇到個別公案需要升堂,還得專門有人替他譯話才能同本地人交流,這樣的父母官怎麽算合格?這也便罷了,偏偏他自己附庸風雅不夠,還帶得全郡上下官吏都往這條不務正業的道上走,由他牽頭,誰敢不從?自他來了後,郡上大小官吏為博得他青睞,各個開始鑽研詩文駢賦,談論正事時也是不是來上一句毫不切題的典故,此風一長,再難收拾!如今郡衙什麽樣子您也看到了,難道不是何大人的過錯嗎?”
卓思衡聽罷大笑道:“你是想說‘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是不是?誒?潘司事看我這個《韓非子》的典故用得切題不切題?”
潘廣淩是急脾氣,滔滔替人著想的肺腑之言後卻好像拳打棉花,滿腔不平都塞住在心窩,別提有多難受。卓思衡看他神色也不再打趣,放慢腳步走在他身邊舒緩道:“千人千麵,在朝為官總會見到各種不同的人,要是各個都像你這樣負氣而對,豈不在施展抱負前先拖垮自己?真正的氣要留給那些貪贓枉法有悖人為的人,像何大人這種,與其生氣,不如聽上他幾句廢話又有何妨?”
“但何大人雖說沒有貪贓枉法,卻也能力腐朽,哪配造福一方百姓?”潘廣淩仍是不能接受。
“那我問你,我們此行的目的是什麽?”卓思衡順手摘下片藤葉轉在指尖,遞給陳榕,示意他收好,準備拿這個葉形舒展的不知名花木回去給妹妹做書簽用。
“查訪四縣,了解民情,體探鄉風,尋知利弊,做好這些方能知己知彼真正為安化郡做適合的實事與能事。”這是出發前卓思衡對潘廣淩說的,那時他聽完滿腔熱血都好像燒起來一般,覺得自己總算盼來個能做實事的上峰。
“做到這些需要什麽呢?”卓思衡拿出當年卓衍教自己的耐心勁兒來。
潘廣淩昂首道:“自然是需要我們有責細心,不畏辛苦,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留存任何一個紕漏,凡事多用心,去真正用雙腳踏足四方,務實走訪查探一番。”
“很好。如何才能不放過一個細節一個紕漏?當然是要按照輿圖走訪到每個地點,去過每個村寨,才能說到做到,沒有輿圖隻靠兩腿,我倆怕是連前提都做不到。但我們如果向何大人直說討要輿圖,難免有越權之嫌,又顯得好像我們勤懇實幹,他便是躲懶懈怠,必然是得不到襄助的,不如兩句不費心力的好話說到點子上,利器到手信手拈來。你啊……又不是說要咱們出賣臣節為虎作倀,去做那些必然不行的有違原則之事。有時為達到目的,稍稍走段彎路還或許是更快的捷徑,隻要目的確鑿,那也是不算辜負了讀過的聖賢之書。”
潘廣淩聽到超出自己接受能力範圍的道理時,就會張大嘴顯得有點呆滯,卓思衡輕拍他肩膀,將他喚回來:“你看,如今我們遊走各縣各鄉都無人刁難,也沒人拿我當新官上任的熱柴亂燒一通糊弄過去,去看些文書和要務記錄也都唾手可得,省去的那些各級之間糾纏打滑的時間拿來多走幾處,不是能做更多實事要事?這些還多虧了何大人的安排囑咐。所以我委屈什麽呢?我不要太寬心,此刻隻管上路,還有更多事等著咱們去做。”
平心而論,卓思衡也極不喜歡安化郡的風氣和這種風氣的始作俑者何孟春,但他卻覺得這人其實並不複雜,甚至很好利用,拿來當做傀儡名目做些實事不但不會成為阻礙,反而利用得當還能襄助一臂之力,又何苦費心刁難抗拒?
說到底,還是要理清輕重,將民生政事放在自己的心緒感受之前多做思量。
但此等道理直說出來潘廣淩未必願意聽得進去,非得細細用實例證明,他這人才會心服口服。
雖然他太耿直又不知變通,可也是可造之材,最起碼他的心氣為身都極正,這已是很難得的了。
再加上他是曾大人故舊的兒子,多了這層情分在,無論多不好說通,自己也會想辦法將肺腑之言講透。
不過潘廣淩也有個好處,隻要將話講透,他立即便能轉過彎來,不管哪處脾氣裏都透著風風火火的勁頭,埋頭便做,根本不顧虛理,卓思衡倒覺得他是很適合在地方做事的秉性。
談話間,沿山路翻越崇山峻嶺之際,潘廣淩已將此地許多從前陳榕沒說到的地方給卓思衡補充得七七八八,還有一些過去的官府舊事舊政,都事無巨細一五一十講來。
“大人此行最先要去的汀岩縣就在浮汀山北麓。”潘廣淩用手指在輿圖上畫出一道彎曲的線,此時他看這張點滿黑點的輿圖怎麽看怎麽順眼,“隻是不能直走,要從山道先穿過穀地,再朝前行,需要大概半日山路,沿途有兩個村寨可供留宿。”
卓思衡抬頭看著天色道:“未到晌午,我們先不用歇,我想先去看看縣裏的岩窯,這兩個村寨返程時再來。”他需要帶著問題上路,給思考留下更多時間。
潘廣淩心中奇怪,但也覺得今天自己問了太多問題,若是再喋喋不休,一是顯得他也太笨!二是如今他再不能更相信卓通判的心中謀略,隻言聽計從稱是。
“廣淩,我之前聽本地人講,浮汀山的岩茶隻出自南麓,北麓卻是一棵茶樹都沒有,這是為何?”
這是陳榕說過的。
卓思衡主動發話提問,也剛好問到自己的業務範圍,潘廣淩立即亮了眼睛抖擻精神說道:“大人看輿圖,海風自臨海的永明郡和潮平郡吹來,卻遇到兩座山阻隔,一座是潮平郡與我們郡之間南北走向的東姥山,另一座是永明郡和咱們之間東西走向再加一拐的浮汀山,兩座山脈將安化郡圈得嚴嚴實實,不止堵住了人,更堵住了潮濕海風與豐沛降水,故而喜濕潤的茶樹不可能長在幹燥少雨的浮汀山北麓。不過這也是成就了北麓的土質少水疏鬆,倒適合拿來做坯燒瓷。”
卓思衡點點頭,沒有再說話。這次潘廣淩覺得卓大人忽然變得心事重重。
他並不知道的是,這座岩窯和燒製出的土瓷,正是皇上給卓思衡這任外放的一道必答題。
第66章
抵達汀岩縣的岩窯廠時,剛好一爐新瓷燒出,十餘名工匠吆喝起腔調拉開第一道爐窯門,熱流自內封口縫隙滲出,噴湧得整座院落裏仿佛炎炎夏日,卓思衡覺得自己眉毛好像都要燒著了一般。
“這已是降過溫的爐子了。”遇到自己專業時,潘廣淩總是能更耐心說話,“燒好後的瓷器要靜置在爐內一段時間,用餘火烘出最後的水分來,瓷才又硬又鏘經久耐用。”
卓思衡第一次見這樣場景,滿心激蕩,恨不得自己也挽起袖子拉住麻繩,與窯工一道齊心協力扯開封門磚。
連話少的陳榕都忍不住開口道:“我也是本地人,可從沒聽過他們唱得號子,有些字眼也聽不懂,不像是咱們郡裏的方言?”
潘廣淩搖頭道:“我倒是來過很多次,也曾問過,隻是聽他們說是為齊心喊唱的,都是本地窯工之間口耳相傳,卻不是縣裏的鄉音,那些詞句我也聽不懂。”
“那是伊州古調。”
說話的是一個赤膊上身的漢子,他正拿浸水的毛巾擦自己光禿的腦頂,用帶本地口音的官話向三人搭茬。
“小吳師傅。”對這裏的人和事最熟悉的潘廣淩認出此人,忙給卓思衡介紹,“這是岩窯的窯主吳興,年紀輕輕便繼承了這座窯廠,經驗卻最老道,關於岩窯一切事宜都可問他。”
言畢,又對還在猛勁兒擦汗的吳興說道:“這是咱們郡新到任的卓通判,巡視當下來縣裏看看,特意過來窯廠。”
吳興在頭頂亂抹的手猛地停住,正要行禮,卻聽遠處有人喊他道:“吳當家!通窯了!”於是顧不上那些,丟下三人奔至窯前,將手腕粗的繩子往臂間一繞,朝後大喊:“唱起來!”
“他們要扯開第二道封著的窯口。”潘廣淩怕卓思衡介意吳興的無禮,趕忙替他解釋,“一定要在窯溫未完全降下時趕緊打開泄熱,否則一窯的器皿就要壞了。”
卓思衡卻根本顧不上這個,隻認真在看在聽。
隻見十餘個滿麵紅光的漢子唱起他們聽不懂的蒼涼古調,散碎的動作逐漸整齊劃一,待到歌至最後一句,音調高亢變唱為喊,幾近吼出,窯門應聲而倒,窯內紅光熾盛,照得人眼前好像隻剩一種顏色。
好一會兒三人才從這壯麗又雄渾的人為景象裏緩過神來,此時吳興已帶十餘人站好朝卓思衡行禮,領頭拜道:“卓大人,請救救岩窯吧!”
……
帝京,卓宅。
天氣漸熱,涼閣的卷幕已都換做竹簾,窗格卸下,好風隨入,如今這裏歸了慧衡使用,從前卓思衡的書籍與文房她都照原樣保持,隻自己單獨支張小桌挨著大桌,點算賬目與閑暇閱讀都於其間,是不是側頭看看依舊例擺放的大桌筆硯,仍覺大哥尚在帝京,隻晚些就能自翰林院歸家。
但今天,慧衡手上捧著的卻不是書卷,而是個泥黃色的岩窯瓷洗。
旬修的悉衡換過衣袍拿著書箱走至簾前,涼閣無門,他便叫了聲二姐姐,慧衡過於全神貫注,聽到聲音才恍然抬頭喚他入內。
“詩作我已整理好,我自己的居多,還有幾個有來往的同窗習作,一百一十七首。”悉衡撂下一摞裝訂好的簿冊,還已細心地裱糊上厚紙的封皮。
熊崖書院課業繁重,一旬就能攢下這些詩作來,慧衡心疼弟弟,讓他先去歇息,誰知悉衡卻搖頭坐下,沉聲道:“有一件事我想隨二姐姐的信附上告訴大哥。”
“很要緊麽?”慧衡邊問邊轉身拿來紙筆,“此時記下,我明日便教人送去驛站。”
“是關於高大哥的。”
慧衡愣了愣。她當然知道高永清在卓思衡心中的分量,他們二人是由各自父親介紹結識的故交,情誼非比尋常,自高永清被貶謫後,卓思衡每每提及都要憂思無解,如今他們一個西南一個東南,兩地相隔山川,再加上朝堂之爭在先,更不好交聯,卓思衡走前曾叮囑慧衡,若是京中有高永清的消息務必急驛告之,但她才拜訪曾大人不久,佟師沛前幾日也有和趙蘭萱來訪敘談,並未提及朝中何事與高永清有關。
“我在書院有一還算熟悉的同窗,他長兄如今在威州武寧郡州府軍做七品的校尉,他們的駐節地就在郡內的金川縣,高大哥就是在那裏做縣尉。”悉衡頓了頓,接過姐姐遞給他的水卻沒有喝,“他長兄兩日前寄信給他,要他照顧父母身體替他多盡孝道,說自己今年因軍中出事無法歸家,信裏說,金川縣的縣尉——就是高大哥,拿住問罪斬了一個州府軍的五品參將,府軍險些嘩變。”
慧衡騰得站起來,臉色都有些變白,定得什麽罪她不清楚,但州府軍嘩變卻是大事。
州府軍軍力雖不如幾處軍治監與禁軍二司,然而好些駐邊州府軍也是精兵銳卒防範邊境的勁旅。威州地處西陲,與古蕃接臨,兩地雖戴白者不見幹戈,卻也曾有過刀兵,此地駐軍若有嘩變恐危朝綱,是極要緊的事!
“你朋友可告訴你那參將犯了什麽罪?”慧衡驚懼之後鎮定問道。
“高大哥定他恃醉行凶,戕害兩個牧民。”悉衡輕聲道,“那牧民的獨子拿了那日行凶的匕首來狀告,人證物證俱在,其實那個參將抵賴不了的。然而他卻口口聲聲說自己什麽都不記得,若要處置也該論軍法而非民吏,個中細節同窗兄長心裏也未寫明,隻說當堂判了參將個斬立決,州府軍戍衛將領趕到時,人頭已落地多時了。”
“若罪狀屬實,確實也該等府軍之人協從定罪。”慧衡清楚律條,知道七品以上的軍中官職即便落罪入衙,也要有其所在軍監的長官在才可議罪,但高永清不是那樣魯莽的人,除非他有別的理由,她略微思考後說道,“為自己手下的五品參將嘩變?除非這個戍衛將領是他親爹不成?此事定然還有隱情。”
悉衡料到自己姐姐敏銳聰慧,當即說道:“此事或許機要,即便兄長也不方便對弟弟多說,我那同窗隻說,戍衛將領欲要大事化小,可此參將一直頗得人心,他手下好些卒勇見主將不肯做主,便糾結起幾十個不怕死的硬闖縣衙要殺高大哥還命。然而他們不但撲了個空,又誤殺了衙役和衙仆幾人,縣令一怒之下將此事當做嘩變上報郡州,兩級官長都是怒火滿熾,不肯調和罷休,這些人現已押在州牢內,隻是……”
“隻是上達天聽後卻還沒有下文。”慧衡想都不想便說道。
“不知官家如何裁斷。”說到此處,悉衡臉上忽然閃過一個冷漠諷刺的笑,“別又是上次一樣,各打五十大板,像是自己多處事明正從不偏倚……”
“悉衡。”慧衡以少有的嚴厲目光製止他的話,“大哥教過我們什麽你都忘了麽?縱然我們一代四人坎坷非常,也不該多有怨懟之語,不為別的,隻為不該以此困頓心境,徒增煩惱,須著眼當下眺看前路,才能不負父母希冀。”
悉衡自知失言,沉默半晌低頭道:“二姐,我知錯了。”
慧衡也覺得方才之語太過森嚴,心中自責暗道悉衡最是深沉內斂,若不是對著自己,怎麽會說出心裏話來?對旁人他是必然不會開此口的,於是便輕輕扶住弟弟肩膀放緩聲音道:“是姐姐不好,哥哥不在,姐姐不會疏引教導,你別難過。隻是你心裏縱然不喜……今後難道就不入朝堂為哥哥臂膀了麽?念及此心,也該從此時學著裏不露表,跡不由心。隻看咱們哥哥平時是如何做為,你也該心中有數。”
悉衡愧意終於稍稍褪去,須臾後方才開口:“二姐,我這些日子時常在想一件事。”
“你說,姐姐在聽。”
十六歲少年的眼中忽然有了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深沉,隻聽他低聲說道:“我是必然不會眼見哥哥一人在朝堂泥淖之中孤軍奮戰的,可是,襄助兄長的路難道就隻有科舉入仕一條麽?”
這次,慧衡沒有斥責弟弟這番聽起來似有狂悖之意的話語,她隻是靜靜看著弟弟的眼睛,許久不語,隻聽春露滴落花木的脆響悠悠傳入耳際,她才用那柔緩又堅定的語氣說道:
“你我並無通天曉地之能,也無未卜先知之術。但哥哥所走之路定然是荊棘險途實在無需二者亦能知曉。我們做妹妹和弟弟的若隻是待到愁來才想分憂,豈不是太過無能?我們的大哥不是一般的手足,他既是你我的父親也是你我的母親,何止血濃於水?家中最悲苦之際,你恨自己年幼我恨自己孱弱,都是無能為力不得替大哥分憂,如今我們再不是從前的樣子,也是時候該是與哥哥並肩同擔一路風雨了。”
悉衡沒見過姐姐眼中曾閃爍過如此攀星勝月的明光,他知自己此時定然亦是如此。
“但,隻有一樣。”慧衡用最輕的語氣說出最強硬的話來,“我們的抉擇不論如何都要告知哥哥,不可一意孤行,讓他從中為難。”
“我明白二姐的意思。”悉衡的這個笑容終於有了少年人肆意舒暢的感覺,從唇角到眉眼都自如展開,發自內心地呈上了他的許諾與決意。
第67章
“我家先祖列代都為匠作官人,隋朝時隨主將受封伊州,舉家遷徙至西北,到了晚唐連年戰亂,西北已是無法維係,剩餘族人隻好歸還家鄉瑾州重新落腳,至今也已百餘年了。在西北時先祖隨軍燒窯都是就地取材,也跟四麵到此的匠人們學到一身好本領,歸來後便也世世代代以此謀生,大人聽不懂的那些歌謠正是伊州古調,我們都是跟家裏老匠人們學的。”
吳興講起家珍娓娓道來,半點沒有拉窯時的粗獷豪邁,他替卓思衡又倒一杯酒,也給潘廣淩再度斟滿酒杯。
“原來如此,所以你們的技巧都是祖傳。可我聽說,瓷窯最要緊的是‘一火二土三細工’人力終究是最末,技巧再好也要看窯的天時地利,你們先祖帶著滿身技藝自西北歸來,想必也適應了好久本地水土,才重新燒出岩窯堅而不摧的奧妙來。”卓思衡將酒一飲而盡,看著岩窯燒製的平口酒碟緩緩說道。
吳興自方才起就對這雖是初來乍到卻能滿口講出燒窯行裏話的年輕官吏心生敬意,此時聽他講出瓷窯的根本三要,更是五體投地道:“大人從前是在工部還是在修內司專管禦窯和官窯上進的官?怎麽知道得這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