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再也沒人敢給何大人介紹什麽紅粉知己。
這個何府誰說了算,大家也心知肚明。
隻是何夫人再有能耐,眼前這封奏折若是上達天聽且由唐氏一族黨羽細細參詳連縱後,她也無能為力。
所以卓思衡的何府之行勢在必得。
夜雨淋漓,何府風燈隨風抖搖,昏黃光影忽明忽暗,卓思衡跳下馬,故意跑了幾步,好像急得直喘般拍門。
“來人!我是卓通判!求見你家夫人!”
何府在何夫人治下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她的嫁妝據說有一隊從前的王府禁衛,如今跟著她隨夫婿一道至此地,卓思衡也隻是聽聞還未曾得見,此時來開門的是一老者,他問過卓思衡身份,將他帶進門房,得知對方沒帶拜帖後趕忙回稟,再來的就是兩名身著甲胄的軍士,精鎧按劍請他入內。
何夫人於書齋外的會客花廳等候,她左右僅有一名侍婢,其餘廳內二人皆為甲士,英武成雙器宇軒昂,何夫人雖是華服金簪立於其間,卻讓人有種揮斥八極之感。她常聽夫君對這位年輕晚輩的溢美之言,又親自在宴席上見過兩次,對卓思衡印象極佳,見他形容狼狽跌跌撞撞,滿身雨水魂不守舍的樣子,又好似被自己府衛恫嚇一般顯得很是不安,忙命貼身侍婢去取熏暖的絨巾和幹爽的軟布,又讓左右略退幾步,二人在門前,二人在身後,才道:“卓通判不必驚慌,此些甲士乃是我娘家勁卒王府內衛,素日護我家內外,並非險惡之輩,通判入夜疾馳而來想必是有要事,你兄長外出,若此事涉及府上,告知嫂子我也是方便的。”
卓思衡行禮道:“夫人,實在事出有因,否則我也不會來此叨擾……此事涉及何大人,我萬不敢擅專,而大人不在,我常聽大人讚譽倚重夫人之辭,特來求見。”說罷,他遞上書信與奏折木匣,“今日一歹人以長史印鑒於官驛調度馬匹,驛丞不敢不從,誰知那人慌忙中遺落此物,返回尋找時竟縱火燒驛,還好救援及時,未有傷亡。這便是他遺落之物。”
何夫人自侍婢手中接過信箋,聽罷後奇道:“落下了回來取便是,他為何要縱火?難道是裏麵有什麽不可告知的來往怕人知曉故而滅口?”
“不敢欺瞞夫人,奏章盒匣雖然尚未封蠟押印,但下官不敢多看,信箋拆開後實在是……實在是震鑠肺腑,不知天下竟有此等人和事,請夫人探看裁奪!”
見卓思衡如此惶惑不安,何夫人抖開書信,越看眉毛的長尾越往上挑,看到最後竟已手抖發顫,最後將書信重重拍在身側幾案上:“崔逯小人!竟構陷我夫君!欺我府上無人不成?”
“夫人息怒,茲事體大,會否是有人越俎代庖行此等事?”卓思衡小心翼翼問道。
何夫人略微沉吟,伸手取來奏章匣子欲要打開,卓思衡忙上前一步製止:“夫人不可!這是……這是奏章的匣盒,不好壞去規矩。”
“你們這些書生,當真迂腐!”何夫人不耐道,“我怎會不知奏章匣子如何機要?隻是這盒子尚未封蠟,上也沒有加蓋印信,便是還無上奏之物,怎麽就不能看了?要是咱們不看,又如何確定崔逯是不是和姓王的勾結起來證據確鑿?你個大男人不要婆婆媽媽,你兄長不在郡上,此地事物本該由你執掌,這個樣子怎麽能行?”
其實她說的規矩卓思衡在禦前做了三年秘書怎麽會不知道?奏章常有聯名,所以一人寫畢遞至其他人時,奏章還未加封蓋印,也不是什麽機要,隻有最後封好,又在封泥上加蓋地方呈送府衙印信的奏章才有了國法加持,不可隨意拆看。
但如果他先拆開留下痕跡,這個奏章裏麵的東西也就沒了那樣強的說服力,何夫人看完也不會更加怒火中燒。
“好!好一個崔逯!我夫君如此待你,你竟這樣還報?”奏章盒子被暴脾氣的何夫人摜在地上,她已閱畢,此時更是怒不可遏,“卓通判,你還不教我看麽?我若是不看,咱們被人害了都不知道!”
她情急之下直接遞給卓思衡奏章,他趕忙接來,假裝第一次知道上麵的內容一般,慌不擇路驚懼交加道:“……這……這都是謊話啊!他……他怎可如此汙蔑朝廷命宮?這哪是君子所為?”
“你們這些隻會袖手談心性的所謂君子,當真是百無一用惟書生!虧你還在翰林院任職,卻也這樣不同人情。你可知他為何構陷於你和我夫君?”何夫人又怒卓思衡不爭氣,又憐他年紀輕輕怎經得這樣的事,不由得放緩音調提點一二,“如果不是你外任至此,這通判的位置本就是他的,偏偏你來了,他怎會不記恨你?這是其一。其二此次機會千載難逢,我夫君與你若是雙雙因此罷官,因你們在任中,朝廷不成文的規定便是要本地下屬官吏暫代罪臣之職,他餘下兩年豈不直接坐穩刺史之位?這期間多加走動,怕是兩年後再有擢升也未可知!”
卓思衡徘徊半晌,哀哀道:“我與他自是沒有交情,然而何刺史待崔長史如此親厚,我雖方至幾月,亦是耳聞目睹多有欽羨……難道官場上便沒有君子之交麽?難道兄長從善弘達之心便要造此妒恨?”
思及平日裏自己丈夫對崔長史的以禮相待和親厚之舉,這話說得何夫人肺腑中也是滿腔怨悲,直歎天下之間不容斯文之人的餘地,又道:“總之既然已成定局,此文他未必沒有額外之備另冊,你準備怎麽辦?”
“這……不如將崔長史傳喚至郡衙,問對聽答,看他如何解釋?”
“你啊!怎麽和你那不成器的兄長一樣是個柔懦書生!”何夫人十分恨鐵不成鋼,恨不得自己穿上官袍去當這個刺史,“我問你,他要是不從,反倒打草驚蛇,要人給這奏章遞上去,如何?他上麵有王伯棠這廝接應,上達天聽,就算是我娘家也未必有本事轉圜,那個時候若是官家不肯聽旁人言語,將你們落罪,天高皇帝遠,你們兩個連喊冤的機會都沒有!在郡上隻怕就會遭到毒手!”
卓思衡聽完羞愧道:“但兄長不在,我實在不知除此之外還能如何是好……請兄嫂示下!”
聽他換作平日裏私下敬重丈夫和自己的親切稱呼,何夫人對他是驟然心軟,也不忍苛責,心想人家到底是年輕官吏,第一次外任,哪見過這種腥風血雨和官官傾軋的陰謀詭計,稚嫩些也是正常的,自己不該那樣語氣說話,沒得嚇著孩子,於是換了親切的口吻問道:“好!你既然這樣叫我與你兄長,便是信得過我,你兄長不在,我替你們二人拿個主意,保管能處理好此事,你看如何?”
“有兄嫂主心,我當然安泰!”卓思衡立即行禮,“一切聽從兄嫂安排!”
何夫人點點頭,側身叫一直恭候的王府內衛甲士上前吩咐道:“傳我的意思,帶人闖進長史府邸,就說他趁郡望之長不在,竟通挾外官意欲作亂,如今文書證據俱已繳獲,將他一家老小捉拿下獄。”
“是!”
甲士本就是王府出身,隨何夫人至此,對她的命令無不遵從,領命後當即離去點兵出發。
卓思衡心中也暗讚此等雷厲風行,若是真遇到反叛或是內亂,有這樣的魄力絕對可以有本事將暗火滅於爐膛。要是何夫人是安化郡刺史,大概自己也不用費這些周章了。
但戲還是要演的。
“兄嫂!這……他再怎麽說也是朝廷命宮啊!”卓思衡急切勸說道,“且不說這樣是不是會惹朝野非議,若是有損兄長清名,那豈不得不償失?”
此時此情卓思衡還念著自己夫君的名望和官聲,何夫人甚為感動,隻覺得他內心單純質樸,又可憐這樣的人淪落官場,實在猶如鹿入狼群,當真可悲可歎,於是乎她拿出女性長輩的慈愛來寬慰道:“好賢弟,你和你兄長是一樣的慈悲心腸,總把人往好了想的良善君子,你胸無城府心無彎繞,今後在朝為官可如何是好?聽嫂子一句勸,今後遇事可不能再如此徘徊裹足,要拿出些為官的膽識雄魄來,不能放過這些宵小啊!”
她見卓思衡終於在猶豫之後,仿佛下定極大決心般努力點了點頭,說道:“我既已答應唯兄嫂之命是從,便一定會守諾,但還望兄嫂盡快差人喚回兄長……郡上沒有他主事,實在是不行啊……”
“好,我這便差自家信得過之人去通風報信,你也不用焦躁不安,快去郡衙給大獄安排好,很快裏麵可要進人了。”何夫人頗為自得笑道。
夜雨沒有停歇的態勢,但已比方才輕柔許多。
卓思衡從何府出來並沒有第一時間去大獄,而是回了郡衙,調令泉樟城四門明晨之前非郡令不得開,不能耽誤百姓晨起後的正常生活,但晚上還是得防備有人傳出消息,不過以何夫人的雷霆手段,大概家賊和外賊都會手到擒來,他所作的也不過隻是錦上添花和防患於未然。
他並沒有去郡內大獄。
隻因去到何府之前他就按照崔家戶籍上的人口吩咐大獄的獄卒騰好對應數目的囚室,畢竟,他是個柔懦仁善的讀書人,待客之道也是君子的雅量之一,他從不敢忘懷。
第76章
何孟春披星戴月趕路歸來,一入泉樟城所聞所見卻和往日祥和沒有區別,午後令人倦怠的陽光透過香樟和芭蕉的縫隙落滿青灰色石磚鋪就的街巷,往來行人各有各的懶散和匆忙。
夫人口信所說郡衙危矣,他半點都沒看出來。
直到卓思衡也來接他,滿麵愁容人憔悴好多,沿路告知他究竟發生了何事,何大人聽完差點從馬上摔下來,臉色比卓思衡好不到哪去。二人共失魂魄一同回到府上,何夫人屏退左右,直截了當問何大人打算如何處置關在牢裏的崔長史,何大人支支吾吾,又說“痛心疾首”又道“識人不察”,就是說不出該如何是好。
何夫人一拍桌子,開始對卓思衡與何孟春進行同步無差別人身攻擊:
“你們兩個還是讀書人!遇到事情都先沒了主意,還要我個女人拿主意!聖人書裏難不成隻有修身養性就沒有治國之道了嗎?這樣的臣子留在朝中,豈不是你們不能替官家分憂?我看這個官你們做得可真窩囊!一個刺史一個通判,被一個長史欺負成這樣!可憐可笑!”
何大人已經習慣在老婆麵前不敢出大氣,就是在卓思衡麵前略有些羞慚,但看卓思衡挨罵也是畏縮瑟瑟,頓時便有同病相憐之感,也沒什麽不好意思的了。
“好,現在事情已經鬧成這樣,若是再不決斷拖下去,姓崔的是在咱們手裏了,那姓王的人還在永明,你們兩人哪有那個本事管到人家?”何夫人怒氣不見消減。
“既然崔長史……姓崔的已然伏法,全家又都在控製,怎再能通風報信……夫人且寬寬心。”
何孟春本想安慰一下妻子,誰知反倒要她幾乎暴跳如雷,指著他怒道:“你說寬心?我怎麽寬心?捉拿姓崔的那天,若不是我小心防備,咱們早教人賣了!你一天到晚掛在嘴上的摯交竟然在咱們府上埋了眼線,探聽到消息便要去報信,還好我王府戎衛不是隻會說不會做的無能文人,當即將人拿下一並押好,這才沒有後患,否則消息真要遞出去,他跟咱們魚死網破,我們哪有如今這籌碼?你還大言不慚在這說‘怎能通風報信’和‘寬心’這樣的話!”
卓思衡覺得再不開口,何夫人就要動手招呼何大人了,他適時道:“此人用心歹毒,暗中窺伺之人絕非埋伏一日,可見其謀劃良久,意欲除去何大人。多虧夫人急智勇謀,才讓我們拿住這人證。既然崔長史想要誣告的是何大人,恐大人不好出麵親自上奏,便讓我來擬折一封,將其部從口供與他自己的罪證一並交由刑部呈堂。”
何夫人斜了一眼丈夫,仿佛在說你看看人家,又想了想道:“隻你一人恐怕分量不夠,而且既然針對的是刺史,他若不出聲豈不顯得太過奸猾?不可,還是得有一封你們二人的聯名折子才好。”
說到這份兒上,何大人就算再怕麻煩再膽小躲懶,到底性命與仕途攸關,他不敢不聽夫人的謀劃,與卓思衡一道審過崔逯派至其府上的細作,加之派去送信的從屬,拿著二人簽字畫押的罪證加上參奏的折子,由何夫人派遣王府勁卒快馬報回帝京,直去中樞。
卓思衡想的是,這樣一來可以直接將人押送至帝京刑部立案受審,或許可以挖掘出其他關係網來,若是唐家要保下此人,天子腳下也未必如願。
皇上可不是吃素的。
但誰知這些天忙完剛過了兩天消停日子,刑曹的司事夜裏忽然急報,把卓思衡自好不容易的安眠中拽醒。而他聽完後也沒心情再睡,換好官袍直抵大獄,片刻都不敢耽擱。
因崔逯之案牽連甚廣,他家眷屬皆分而在押,崔逯自己單享一個囚室,卓思衡深夜來提,他以為是自己死期將至,見到仇人分外眼紅,隔著監欄怒罵道:“卓思衡!你使計誘我先行,還誆騙何孟春與你共謀!朝中怎會有你這樣歹毒的讀書之人!”
他被關在此地已是七八日,從前的儒雅書卷氣已是蕩然無存,蓬垢之軀仿佛衰老十餘歲,叫罵的底氣也是虛中無力。
卓思衡不想和他過多廢話,站在外麵冷冷道:“共謀?難道不是你與王伯棠將我與何孟春共列為一黨?白紙黑字,崔大人別忘了自己寫過的東西。不過我來不是提審你,今日獄中的晚飯你可吃過了?”
崔逯本已準備好如何狡辯,卻沒想到卓思衡所問竟是這樣小事,一時愣住,而後哈哈大笑:“你特意來獄中就是為了這個?你難道不是盼著我死才對,怎麽會在意這個?還是要做出個青天的模樣來給旁人看?”
卓思衡不想和他過多糾纏,沉著聲音繼續說道:“獄中餐食肯定是比不上你家裏的,但一日三餐也不會使犯人饑迫,尤其是兒婦,你的家眷被關在上層,今日晚餐時,獄卒照常給他們送飯,但因你沒有吃,他便將未動的飯菜一並給了你的家眷,你妻子擔心兒子饑餓,於是都分給他食用。”
崔逯不明白卓思衡為什麽說這個,心中卻忽然升騰起古怪的恐慌感。
“方才刑曹來報,你的兒子一個時辰前忽然倒地抽搐,獄卒領著大夫趕到時已然去世,大夫說他是中毒而亡。他自己那份同其他家人的出自一個食桶內,若是有毒,定然全家中毒,然而隻有他一個毒發,可見是因為他吃了你不肯吃的飯菜才會如此。”
卓思衡明明近在咫尺,但對於崔逯來說,他的話卻好像自遠處飄來,有種不切實的感覺,自聽到“中毒而亡”四字,崔逯便不知道他在說什麽自己在聽什麽,呆呆愣愣一言不發,眼中的光彩一點點消失。
“我們抓住了下毒的人,是個從前的老獄卒,今天本不該他當班,他收了別人的銀錢,於是做出這樣有違國法的事情,你不想知道是誰做的麽?”卓思衡的語調裏沒有任何起伏波動,仿佛一個時漏,點點滴滴精準得說出每一個字。
聽到凶手,崔逯伏地大哭嚎啕,悲慟之聲環震囚室,也不知過了多久,他才抬頭目眥欲裂看向仍舊平靜的卓思衡,整個人撲到欄杆上:“是誰!是誰殺了我兒子!是何孟春是不是!是他那個賊婆娘要置我於死地!”
卓思衡搖搖頭:“你錯了,指使獄卒下藥的正是你的好盟友,王伯棠王知州。”
“你妖言惑眾!不可能!王知州助我除你乃是唐大人的命令!他怎會不聽自己嶽丈的話?說!是不是你!是不是你害我兒子!”
麵對狀若瘋魔的崔逯,卓思衡不露任何神情,聲音很是幹脆:“他知道我與何大人的聯名上奏已至天聽,刑部核對後交由聖上裁斷。聖上見地方官員之間競興私利竟然如此傾軋,天顏震怒,要將你押送入京,著三司會審。所以,王知州才想要你死,因為你活著就會供出他來,這才是他最害怕的事情。為了自己的仕途和嶽丈的名望,他不惜出此下策,反正在他看來,安化郡的吏治和政務也混亂得很,你死後也必然能蒙混過關,但他不知道的是,如今的安化郡已不是從前的安化郡,此時安化郡衙裏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我都可以溯源歸結,盡在掌控,沒有人再敢怠慢政務推諉差工,所以事情一發生我便將人贓並獲。”
像崔逯這樣的人無需多言,隻說出因果便能通透,因為如果是他們自己遇到相同的事情,也定然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他跪在地上嚎哭不停,整個人都在顫抖,牛油燈的光焰忽明忽暗,如果此時身在室外得見天地,好像天地之際的萬物都要被這份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慟而變色——除了卓思衡。他自身後桌上取上紙筆,耐心平和鋪在地上,又緩緩起身一邊研墨一邊慢條斯理說道:“要不要替你兒子複仇,如何替他複仇,你心中清楚,寫下證言畫押,哪怕你的話在帝京諸多阻礙,白紙黑字也是最後的壁壘。”
哭聲漸息,崔逯顫抖的手拿起筆,卻又傴僂大叫,反複幾次,人幾乎是斷了氣去,最後斷斷續續才寫完證詞,枯黃的手指在繚亂泣聲中蘸墨畫押,最後字跡已是淒惶繚亂,隻得勉強辨認。
他看卓思衡動作優雅地疊起證狀,心中又恨又痛,知道自己與小人相謀最終落入陷阱是這個下場,卻沒想到連累自己的兒子,悔極痛極之際,搶地問天哭嚎道:
“我的兒子!子鬆啊!他才十五歲!十五歲啊!”
卓思衡聽了之後傾身蹲下,隔著欄杆一字一頓道:“你的學生高永清與父親相距僅有二十裏路卻天人永隔、冤屈刻骨不能聲張、被你們逼至絕境的時候也隻有十五歲。”
崔逯愣住了。
“你兒子是無辜的,他是被王伯棠害死也是你自己親手襄助,你如果不去與虎謀皮為仕途私利暗害我與何孟春,他也不會今日遭此劫禍。昔年你威逼戕害我永清賢弟時,是否想到會有今日自己也品嚐這份昊天罔極的人倫之痛?”
說罷他站起身,在身後一聲悲過一聲的喊叫中離開了大獄。
第77章
夏日澄空湛湛,其風雖南來,卻尚未有暑熱相侵,加之昨夜有雨,帝京六月的早晨仿佛抖落一身困倦後隻餘下了清爽。
長公主府正門前排排梧桐木下的車馬些許時辰前便已自列成行,為避諱,府前街道已扯開樹好青縹色的帷幔,馬車入內後有人在內重新闔閉幔布,好教外麵無法窺視,帷內女子也可更自如等候。
畢竟自本朝建祚以來,女子參與的學問筆對考校還是開天辟地頭一回,宣儀長公主請下皇命,為彰顯德化遍及內闈,可參照科舉成規,製選撰考,點女撰修五人,共編皇朝女傑述傳。參應女子需依照長公主令不得有違,從嚴而論,舞弊鑽營等罪亦有對應條責,不得越矩。
宣儀長公主於是盡可能按照省試要求製定了選撰考流程,從入門前的侯列座次,到入內後不得隨意出入與交談,最重要的是她還專門找了自己通詩書的婢女,來糊名抄錄試卷,不可不謂精益求精。
此時帷幕之內公主府前已站了百餘位麗裝女子,每個人都是躍躍欲試,這些姑娘都來自朱紫勢位之家,自幼便習通詩書,不敢說才思卓絕,但也絕對乃女中翹楚,更有一些臨近幾州的官宦人家,一切籌備齊整將女兒送至帝京,仿佛真如家中男兒應試趕考一般。
倒也成一番未曾有過之新氣象。
卓慧衡看著眼前來往女子和蜂擁的侍婢,並不覺得緊張焦慮,反倒有些難言的激動於心間醞釀,靠著肖想當年哥哥省試之前是否也有同樣心境來排遣等待的焦急。
這時府中侍女將按照千字文排好的座次榜懸掛至門前挑杆頂,帝京貴女們都自珍自矜,雖是心下焦灼,但又要叫侍女去榜前替自己查看報回。卓慧衡倒是不差這幾步路,自己抬頭仰看,在中央尋得名字緊跟在“王”字之後。
自府內傳出高亢的鳴鑼之聲,長公主府正門緩緩打開,羅元珠自內款步而出,清麗音色此時也有肅穆的鏗鏘:“請列位待考閨士清退左右,獨自入內。”
眾人自侍女處接過裝文房的提盒或是篦籃,準備徐徐入內之際,忽聽一聲嬌語:
“且慢。”
說話的是誰卓慧衡不認識,但自她驕傲的神情來看,大抵家境不會太差。
“竟然不許帶侍女入內應考,那誰來伺候我們筆墨?難道要我們自己舀水磨墨不成?”
此時大家都已站住腳步,其實這件事方才卓慧衡便聽到周圍有人低聲抱怨,許多高門府邸的公卿之女被尊養多年,據說讀書時翻書都有侍女在旁侍奉,雖是樂於參考,但都對諸多規矩頗多怨言。此時亦是有人低聲附和,嘈嘈切切之語不絕於耳。
卓慧衡的心上如果長了眉毛眼睛,定然都會蹙到一塊去,隻是她不願沾染是非,靜靜站著一語不發,也想看羅元珠作為此次選撰考總閱官要如何處置。
羅元珠聲高都不變,平靜道:“此次選撰考按科舉例,我朝科舉取士皆不許攜帶仆從差役。”
這個何府誰說了算,大家也心知肚明。
隻是何夫人再有能耐,眼前這封奏折若是上達天聽且由唐氏一族黨羽細細參詳連縱後,她也無能為力。
所以卓思衡的何府之行勢在必得。
夜雨淋漓,何府風燈隨風抖搖,昏黃光影忽明忽暗,卓思衡跳下馬,故意跑了幾步,好像急得直喘般拍門。
“來人!我是卓通判!求見你家夫人!”
何府在何夫人治下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她的嫁妝據說有一隊從前的王府禁衛,如今跟著她隨夫婿一道至此地,卓思衡也隻是聽聞還未曾得見,此時來開門的是一老者,他問過卓思衡身份,將他帶進門房,得知對方沒帶拜帖後趕忙回稟,再來的就是兩名身著甲胄的軍士,精鎧按劍請他入內。
何夫人於書齋外的會客花廳等候,她左右僅有一名侍婢,其餘廳內二人皆為甲士,英武成雙器宇軒昂,何夫人雖是華服金簪立於其間,卻讓人有種揮斥八極之感。她常聽夫君對這位年輕晚輩的溢美之言,又親自在宴席上見過兩次,對卓思衡印象極佳,見他形容狼狽跌跌撞撞,滿身雨水魂不守舍的樣子,又好似被自己府衛恫嚇一般顯得很是不安,忙命貼身侍婢去取熏暖的絨巾和幹爽的軟布,又讓左右略退幾步,二人在門前,二人在身後,才道:“卓通判不必驚慌,此些甲士乃是我娘家勁卒王府內衛,素日護我家內外,並非險惡之輩,通判入夜疾馳而來想必是有要事,你兄長外出,若此事涉及府上,告知嫂子我也是方便的。”
卓思衡行禮道:“夫人,實在事出有因,否則我也不會來此叨擾……此事涉及何大人,我萬不敢擅專,而大人不在,我常聽大人讚譽倚重夫人之辭,特來求見。”說罷,他遞上書信與奏折木匣,“今日一歹人以長史印鑒於官驛調度馬匹,驛丞不敢不從,誰知那人慌忙中遺落此物,返回尋找時竟縱火燒驛,還好救援及時,未有傷亡。這便是他遺落之物。”
何夫人自侍婢手中接過信箋,聽罷後奇道:“落下了回來取便是,他為何要縱火?難道是裏麵有什麽不可告知的來往怕人知曉故而滅口?”
“不敢欺瞞夫人,奏章盒匣雖然尚未封蠟押印,但下官不敢多看,信箋拆開後實在是……實在是震鑠肺腑,不知天下竟有此等人和事,請夫人探看裁奪!”
見卓思衡如此惶惑不安,何夫人抖開書信,越看眉毛的長尾越往上挑,看到最後竟已手抖發顫,最後將書信重重拍在身側幾案上:“崔逯小人!竟構陷我夫君!欺我府上無人不成?”
“夫人息怒,茲事體大,會否是有人越俎代庖行此等事?”卓思衡小心翼翼問道。
何夫人略微沉吟,伸手取來奏章匣子欲要打開,卓思衡忙上前一步製止:“夫人不可!這是……這是奏章的匣盒,不好壞去規矩。”
“你們這些書生,當真迂腐!”何夫人不耐道,“我怎會不知奏章匣子如何機要?隻是這盒子尚未封蠟,上也沒有加蓋印信,便是還無上奏之物,怎麽就不能看了?要是咱們不看,又如何確定崔逯是不是和姓王的勾結起來證據確鑿?你個大男人不要婆婆媽媽,你兄長不在郡上,此地事物本該由你執掌,這個樣子怎麽能行?”
其實她說的規矩卓思衡在禦前做了三年秘書怎麽會不知道?奏章常有聯名,所以一人寫畢遞至其他人時,奏章還未加封蓋印,也不是什麽機要,隻有最後封好,又在封泥上加蓋地方呈送府衙印信的奏章才有了國法加持,不可隨意拆看。
但如果他先拆開留下痕跡,這個奏章裏麵的東西也就沒了那樣強的說服力,何夫人看完也不會更加怒火中燒。
“好!好一個崔逯!我夫君如此待你,你竟這樣還報?”奏章盒子被暴脾氣的何夫人摜在地上,她已閱畢,此時更是怒不可遏,“卓通判,你還不教我看麽?我若是不看,咱們被人害了都不知道!”
她情急之下直接遞給卓思衡奏章,他趕忙接來,假裝第一次知道上麵的內容一般,慌不擇路驚懼交加道:“……這……這都是謊話啊!他……他怎可如此汙蔑朝廷命宮?這哪是君子所為?”
“你們這些隻會袖手談心性的所謂君子,當真是百無一用惟書生!虧你還在翰林院任職,卻也這樣不同人情。你可知他為何構陷於你和我夫君?”何夫人又怒卓思衡不爭氣,又憐他年紀輕輕怎經得這樣的事,不由得放緩音調提點一二,“如果不是你外任至此,這通判的位置本就是他的,偏偏你來了,他怎會不記恨你?這是其一。其二此次機會千載難逢,我夫君與你若是雙雙因此罷官,因你們在任中,朝廷不成文的規定便是要本地下屬官吏暫代罪臣之職,他餘下兩年豈不直接坐穩刺史之位?這期間多加走動,怕是兩年後再有擢升也未可知!”
卓思衡徘徊半晌,哀哀道:“我與他自是沒有交情,然而何刺史待崔長史如此親厚,我雖方至幾月,亦是耳聞目睹多有欽羨……難道官場上便沒有君子之交麽?難道兄長從善弘達之心便要造此妒恨?”
思及平日裏自己丈夫對崔長史的以禮相待和親厚之舉,這話說得何夫人肺腑中也是滿腔怨悲,直歎天下之間不容斯文之人的餘地,又道:“總之既然已成定局,此文他未必沒有額外之備另冊,你準備怎麽辦?”
“這……不如將崔長史傳喚至郡衙,問對聽答,看他如何解釋?”
“你啊!怎麽和你那不成器的兄長一樣是個柔懦書生!”何夫人十分恨鐵不成鋼,恨不得自己穿上官袍去當這個刺史,“我問你,他要是不從,反倒打草驚蛇,要人給這奏章遞上去,如何?他上麵有王伯棠這廝接應,上達天聽,就算是我娘家也未必有本事轉圜,那個時候若是官家不肯聽旁人言語,將你們落罪,天高皇帝遠,你們兩個連喊冤的機會都沒有!在郡上隻怕就會遭到毒手!”
卓思衡聽完羞愧道:“但兄長不在,我實在不知除此之外還能如何是好……請兄嫂示下!”
聽他換作平日裏私下敬重丈夫和自己的親切稱呼,何夫人對他是驟然心軟,也不忍苛責,心想人家到底是年輕官吏,第一次外任,哪見過這種腥風血雨和官官傾軋的陰謀詭計,稚嫩些也是正常的,自己不該那樣語氣說話,沒得嚇著孩子,於是換了親切的口吻問道:“好!你既然這樣叫我與你兄長,便是信得過我,你兄長不在,我替你們二人拿個主意,保管能處理好此事,你看如何?”
“有兄嫂主心,我當然安泰!”卓思衡立即行禮,“一切聽從兄嫂安排!”
何夫人點點頭,側身叫一直恭候的王府內衛甲士上前吩咐道:“傳我的意思,帶人闖進長史府邸,就說他趁郡望之長不在,竟通挾外官意欲作亂,如今文書證據俱已繳獲,將他一家老小捉拿下獄。”
“是!”
甲士本就是王府出身,隨何夫人至此,對她的命令無不遵從,領命後當即離去點兵出發。
卓思衡心中也暗讚此等雷厲風行,若是真遇到反叛或是內亂,有這樣的魄力絕對可以有本事將暗火滅於爐膛。要是何夫人是安化郡刺史,大概自己也不用費這些周章了。
但戲還是要演的。
“兄嫂!這……他再怎麽說也是朝廷命宮啊!”卓思衡急切勸說道,“且不說這樣是不是會惹朝野非議,若是有損兄長清名,那豈不得不償失?”
此時此情卓思衡還念著自己夫君的名望和官聲,何夫人甚為感動,隻覺得他內心單純質樸,又可憐這樣的人淪落官場,實在猶如鹿入狼群,當真可悲可歎,於是乎她拿出女性長輩的慈愛來寬慰道:“好賢弟,你和你兄長是一樣的慈悲心腸,總把人往好了想的良善君子,你胸無城府心無彎繞,今後在朝為官可如何是好?聽嫂子一句勸,今後遇事可不能再如此徘徊裹足,要拿出些為官的膽識雄魄來,不能放過這些宵小啊!”
她見卓思衡終於在猶豫之後,仿佛下定極大決心般努力點了點頭,說道:“我既已答應唯兄嫂之命是從,便一定會守諾,但還望兄嫂盡快差人喚回兄長……郡上沒有他主事,實在是不行啊……”
“好,我這便差自家信得過之人去通風報信,你也不用焦躁不安,快去郡衙給大獄安排好,很快裏麵可要進人了。”何夫人頗為自得笑道。
夜雨沒有停歇的態勢,但已比方才輕柔許多。
卓思衡從何府出來並沒有第一時間去大獄,而是回了郡衙,調令泉樟城四門明晨之前非郡令不得開,不能耽誤百姓晨起後的正常生活,但晚上還是得防備有人傳出消息,不過以何夫人的雷霆手段,大概家賊和外賊都會手到擒來,他所作的也不過隻是錦上添花和防患於未然。
他並沒有去郡內大獄。
隻因去到何府之前他就按照崔家戶籍上的人口吩咐大獄的獄卒騰好對應數目的囚室,畢竟,他是個柔懦仁善的讀書人,待客之道也是君子的雅量之一,他從不敢忘懷。
第76章
何孟春披星戴月趕路歸來,一入泉樟城所聞所見卻和往日祥和沒有區別,午後令人倦怠的陽光透過香樟和芭蕉的縫隙落滿青灰色石磚鋪就的街巷,往來行人各有各的懶散和匆忙。
夫人口信所說郡衙危矣,他半點都沒看出來。
直到卓思衡也來接他,滿麵愁容人憔悴好多,沿路告知他究竟發生了何事,何大人聽完差點從馬上摔下來,臉色比卓思衡好不到哪去。二人共失魂魄一同回到府上,何夫人屏退左右,直截了當問何大人打算如何處置關在牢裏的崔長史,何大人支支吾吾,又說“痛心疾首”又道“識人不察”,就是說不出該如何是好。
何夫人一拍桌子,開始對卓思衡與何孟春進行同步無差別人身攻擊:
“你們兩個還是讀書人!遇到事情都先沒了主意,還要我個女人拿主意!聖人書裏難不成隻有修身養性就沒有治國之道了嗎?這樣的臣子留在朝中,豈不是你們不能替官家分憂?我看這個官你們做得可真窩囊!一個刺史一個通判,被一個長史欺負成這樣!可憐可笑!”
何大人已經習慣在老婆麵前不敢出大氣,就是在卓思衡麵前略有些羞慚,但看卓思衡挨罵也是畏縮瑟瑟,頓時便有同病相憐之感,也沒什麽不好意思的了。
“好,現在事情已經鬧成這樣,若是再不決斷拖下去,姓崔的是在咱們手裏了,那姓王的人還在永明,你們兩人哪有那個本事管到人家?”何夫人怒氣不見消減。
“既然崔長史……姓崔的已然伏法,全家又都在控製,怎再能通風報信……夫人且寬寬心。”
何孟春本想安慰一下妻子,誰知反倒要她幾乎暴跳如雷,指著他怒道:“你說寬心?我怎麽寬心?捉拿姓崔的那天,若不是我小心防備,咱們早教人賣了!你一天到晚掛在嘴上的摯交竟然在咱們府上埋了眼線,探聽到消息便要去報信,還好我王府戎衛不是隻會說不會做的無能文人,當即將人拿下一並押好,這才沒有後患,否則消息真要遞出去,他跟咱們魚死網破,我們哪有如今這籌碼?你還大言不慚在這說‘怎能通風報信’和‘寬心’這樣的話!”
卓思衡覺得再不開口,何夫人就要動手招呼何大人了,他適時道:“此人用心歹毒,暗中窺伺之人絕非埋伏一日,可見其謀劃良久,意欲除去何大人。多虧夫人急智勇謀,才讓我們拿住這人證。既然崔長史想要誣告的是何大人,恐大人不好出麵親自上奏,便讓我來擬折一封,將其部從口供與他自己的罪證一並交由刑部呈堂。”
何夫人斜了一眼丈夫,仿佛在說你看看人家,又想了想道:“隻你一人恐怕分量不夠,而且既然針對的是刺史,他若不出聲豈不顯得太過奸猾?不可,還是得有一封你們二人的聯名折子才好。”
說到這份兒上,何大人就算再怕麻煩再膽小躲懶,到底性命與仕途攸關,他不敢不聽夫人的謀劃,與卓思衡一道審過崔逯派至其府上的細作,加之派去送信的從屬,拿著二人簽字畫押的罪證加上參奏的折子,由何夫人派遣王府勁卒快馬報回帝京,直去中樞。
卓思衡想的是,這樣一來可以直接將人押送至帝京刑部立案受審,或許可以挖掘出其他關係網來,若是唐家要保下此人,天子腳下也未必如願。
皇上可不是吃素的。
但誰知這些天忙完剛過了兩天消停日子,刑曹的司事夜裏忽然急報,把卓思衡自好不容易的安眠中拽醒。而他聽完後也沒心情再睡,換好官袍直抵大獄,片刻都不敢耽擱。
因崔逯之案牽連甚廣,他家眷屬皆分而在押,崔逯自己單享一個囚室,卓思衡深夜來提,他以為是自己死期將至,見到仇人分外眼紅,隔著監欄怒罵道:“卓思衡!你使計誘我先行,還誆騙何孟春與你共謀!朝中怎會有你這樣歹毒的讀書之人!”
他被關在此地已是七八日,從前的儒雅書卷氣已是蕩然無存,蓬垢之軀仿佛衰老十餘歲,叫罵的底氣也是虛中無力。
卓思衡不想和他過多廢話,站在外麵冷冷道:“共謀?難道不是你與王伯棠將我與何孟春共列為一黨?白紙黑字,崔大人別忘了自己寫過的東西。不過我來不是提審你,今日獄中的晚飯你可吃過了?”
崔逯本已準備好如何狡辯,卻沒想到卓思衡所問竟是這樣小事,一時愣住,而後哈哈大笑:“你特意來獄中就是為了這個?你難道不是盼著我死才對,怎麽會在意這個?還是要做出個青天的模樣來給旁人看?”
卓思衡不想和他過多糾纏,沉著聲音繼續說道:“獄中餐食肯定是比不上你家裏的,但一日三餐也不會使犯人饑迫,尤其是兒婦,你的家眷被關在上層,今日晚餐時,獄卒照常給他們送飯,但因你沒有吃,他便將未動的飯菜一並給了你的家眷,你妻子擔心兒子饑餓,於是都分給他食用。”
崔逯不明白卓思衡為什麽說這個,心中卻忽然升騰起古怪的恐慌感。
“方才刑曹來報,你的兒子一個時辰前忽然倒地抽搐,獄卒領著大夫趕到時已然去世,大夫說他是中毒而亡。他自己那份同其他家人的出自一個食桶內,若是有毒,定然全家中毒,然而隻有他一個毒發,可見是因為他吃了你不肯吃的飯菜才會如此。”
卓思衡明明近在咫尺,但對於崔逯來說,他的話卻好像自遠處飄來,有種不切實的感覺,自聽到“中毒而亡”四字,崔逯便不知道他在說什麽自己在聽什麽,呆呆愣愣一言不發,眼中的光彩一點點消失。
“我們抓住了下毒的人,是個從前的老獄卒,今天本不該他當班,他收了別人的銀錢,於是做出這樣有違國法的事情,你不想知道是誰做的麽?”卓思衡的語調裏沒有任何起伏波動,仿佛一個時漏,點點滴滴精準得說出每一個字。
聽到凶手,崔逯伏地大哭嚎啕,悲慟之聲環震囚室,也不知過了多久,他才抬頭目眥欲裂看向仍舊平靜的卓思衡,整個人撲到欄杆上:“是誰!是誰殺了我兒子!是何孟春是不是!是他那個賊婆娘要置我於死地!”
卓思衡搖搖頭:“你錯了,指使獄卒下藥的正是你的好盟友,王伯棠王知州。”
“你妖言惑眾!不可能!王知州助我除你乃是唐大人的命令!他怎會不聽自己嶽丈的話?說!是不是你!是不是你害我兒子!”
麵對狀若瘋魔的崔逯,卓思衡不露任何神情,聲音很是幹脆:“他知道我與何大人的聯名上奏已至天聽,刑部核對後交由聖上裁斷。聖上見地方官員之間競興私利竟然如此傾軋,天顏震怒,要將你押送入京,著三司會審。所以,王知州才想要你死,因為你活著就會供出他來,這才是他最害怕的事情。為了自己的仕途和嶽丈的名望,他不惜出此下策,反正在他看來,安化郡的吏治和政務也混亂得很,你死後也必然能蒙混過關,但他不知道的是,如今的安化郡已不是從前的安化郡,此時安化郡衙裏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我都可以溯源歸結,盡在掌控,沒有人再敢怠慢政務推諉差工,所以事情一發生我便將人贓並獲。”
像崔逯這樣的人無需多言,隻說出因果便能通透,因為如果是他們自己遇到相同的事情,也定然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他跪在地上嚎哭不停,整個人都在顫抖,牛油燈的光焰忽明忽暗,如果此時身在室外得見天地,好像天地之際的萬物都要被這份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慟而變色——除了卓思衡。他自身後桌上取上紙筆,耐心平和鋪在地上,又緩緩起身一邊研墨一邊慢條斯理說道:“要不要替你兒子複仇,如何替他複仇,你心中清楚,寫下證言畫押,哪怕你的話在帝京諸多阻礙,白紙黑字也是最後的壁壘。”
哭聲漸息,崔逯顫抖的手拿起筆,卻又傴僂大叫,反複幾次,人幾乎是斷了氣去,最後斷斷續續才寫完證詞,枯黃的手指在繚亂泣聲中蘸墨畫押,最後字跡已是淒惶繚亂,隻得勉強辨認。
他看卓思衡動作優雅地疊起證狀,心中又恨又痛,知道自己與小人相謀最終落入陷阱是這個下場,卻沒想到連累自己的兒子,悔極痛極之際,搶地問天哭嚎道:
“我的兒子!子鬆啊!他才十五歲!十五歲啊!”
卓思衡聽了之後傾身蹲下,隔著欄杆一字一頓道:“你的學生高永清與父親相距僅有二十裏路卻天人永隔、冤屈刻骨不能聲張、被你們逼至絕境的時候也隻有十五歲。”
崔逯愣住了。
“你兒子是無辜的,他是被王伯棠害死也是你自己親手襄助,你如果不去與虎謀皮為仕途私利暗害我與何孟春,他也不會今日遭此劫禍。昔年你威逼戕害我永清賢弟時,是否想到會有今日自己也品嚐這份昊天罔極的人倫之痛?”
說罷他站起身,在身後一聲悲過一聲的喊叫中離開了大獄。
第77章
夏日澄空湛湛,其風雖南來,卻尚未有暑熱相侵,加之昨夜有雨,帝京六月的早晨仿佛抖落一身困倦後隻餘下了清爽。
長公主府正門前排排梧桐木下的車馬些許時辰前便已自列成行,為避諱,府前街道已扯開樹好青縹色的帷幔,馬車入內後有人在內重新闔閉幔布,好教外麵無法窺視,帷內女子也可更自如等候。
畢竟自本朝建祚以來,女子參與的學問筆對考校還是開天辟地頭一回,宣儀長公主請下皇命,為彰顯德化遍及內闈,可參照科舉成規,製選撰考,點女撰修五人,共編皇朝女傑述傳。參應女子需依照長公主令不得有違,從嚴而論,舞弊鑽營等罪亦有對應條責,不得越矩。
宣儀長公主於是盡可能按照省試要求製定了選撰考流程,從入門前的侯列座次,到入內後不得隨意出入與交談,最重要的是她還專門找了自己通詩書的婢女,來糊名抄錄試卷,不可不謂精益求精。
此時帷幕之內公主府前已站了百餘位麗裝女子,每個人都是躍躍欲試,這些姑娘都來自朱紫勢位之家,自幼便習通詩書,不敢說才思卓絕,但也絕對乃女中翹楚,更有一些臨近幾州的官宦人家,一切籌備齊整將女兒送至帝京,仿佛真如家中男兒應試趕考一般。
倒也成一番未曾有過之新氣象。
卓慧衡看著眼前來往女子和蜂擁的侍婢,並不覺得緊張焦慮,反倒有些難言的激動於心間醞釀,靠著肖想當年哥哥省試之前是否也有同樣心境來排遣等待的焦急。
這時府中侍女將按照千字文排好的座次榜懸掛至門前挑杆頂,帝京貴女們都自珍自矜,雖是心下焦灼,但又要叫侍女去榜前替自己查看報回。卓慧衡倒是不差這幾步路,自己抬頭仰看,在中央尋得名字緊跟在“王”字之後。
自府內傳出高亢的鳴鑼之聲,長公主府正門緩緩打開,羅元珠自內款步而出,清麗音色此時也有肅穆的鏗鏘:“請列位待考閨士清退左右,獨自入內。”
眾人自侍女處接過裝文房的提盒或是篦籃,準備徐徐入內之際,忽聽一聲嬌語:
“且慢。”
說話的是誰卓慧衡不認識,但自她驕傲的神情來看,大抵家境不會太差。
“竟然不許帶侍女入內應考,那誰來伺候我們筆墨?難道要我們自己舀水磨墨不成?”
此時大家都已站住腳步,其實這件事方才卓慧衡便聽到周圍有人低聲抱怨,許多高門府邸的公卿之女被尊養多年,據說讀書時翻書都有侍女在旁侍奉,雖是樂於參考,但都對諸多規矩頗多怨言。此時亦是有人低聲附和,嘈嘈切切之語不絕於耳。
卓慧衡的心上如果長了眉毛眼睛,定然都會蹙到一塊去,隻是她不願沾染是非,靜靜站著一語不發,也想看羅元珠作為此次選撰考總閱官要如何處置。
羅元珠聲高都不變,平靜道:“此次選撰考按科舉例,我朝科舉取士皆不許攜帶仆從差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