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說著便聽見一陣笑嚷,再往前看,高黍掩映之下總算得見一片陰涼地,其中用黍竿和燒木的棚子竟有幾間房那樣大,隻是四麵空空,清爽透風。上麵鋪滿幹草的棚頂不知誰順著棚柱引了條葫蘆藤爬進爬出,將半個棚子都遮去,綠意蔭蔭下的棚內早已坐滿了在此午歇的農人,有的已經開始吃些幹糧,有些則還拿著瓢不住從缸裏舀水解渴,而在最前的是個皮膚黝黑不輸莊稼漢的青色官袍男子,他個子很高,眉目能看出點清秀來,隻是也被這曬黑的麵龐給遮掩住,笑起來會有一排更顯明亮的白牙。
卓思衡見他的服飾也是一愣,心道旁人都叫孔宵明是衙差,可孔宵明所穿明明是從八品縣丞的官服,這和沒有官階的衙役全然不同。這和自己從前所知曉也是不大一致。
與此同時,孔宵明也看見了卓思衡,可他隻掃過去一眼,並未多瞧,隻顧和其餘鄉民農戶言笑。
幾個棚子裏的鄉民招呼道:“就差你家了!快走幾步!”
邵老爺子帶著一家便疾走起來,卓思衡整個身體一入蔭涼的棚內,頓覺夏日已然終結,又有人往地上灑水,整個棚內更是清涼宜人。
他也舀水和了兩口,其餘農人都已各自在草席馬紮上就座了,掏出家裏帶來的幹糧,就著水吞咽,鹹菜就擺在地上蒲葉裏,誰想吃一口去夾,但每個人都沒再說笑胡侃,仿佛在安靜等待著什麽,卓思衡也跟著一同噤聲,朝前看去。
“上次咱們說到哪裏了?”孔宵明嘴角的水珠還掛著便開口問道。
“趙雲趙子龍去投了那個公孫啥,然後要他打冀州!”
下麵有人喊道。
“對,就是這,那咱們接著說。”
孔宵明話音剛落,卓思衡便看他身後有個細細的木架子,上麵掛著幾張都飛邊的了布卷,他抬手解開落下一個,上麵寫著趙子龍三字。
“就說這常山趙子龍……”他說趙雲名號時三次頓挫重音,又在那三個字以此按照發音跟隨自己吐字節奏三點,才繼續說道,“就說這公孫瓚,拜子龍為主旗官,子龍辭別了劉關張,跟隨公孫瓚去到易縣,築城屯兵,操練人馬,好不熱鬧!城上四個馬車並排可都跑得開!”
他說到劉關張時,又展開一個布卷,上麵果不其然正是劉關張三字。
“趙子龍又在縣城內正中搭起個土台子,修起了個十五丈的高樓,得是咱們尋常土房子七八個摞在一起那麽高。”
緊接著又是“十五”和“七八”四個字的布卷也列次由孔宵明展開。
“……一個幕僚給主公賀喜說,這個樓修地好啊,若是豐年,可在樓上宴飲慶賀,若是旱年可在樓上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神仙路過一眼就能看到此樓,那肯定要為一方百姓排憂解難……”
卓思衡看到說至此處,周圍的農人也都來了興趣,有的隻把幹糧拿在手裏卻忘了往嘴裏送,瞪著眼睛盯著孔宵明,生怕漏下哪裏沒聽清。
就這樣,田間這一個最熱的時辰,大家都在此處歇息聽書,到了農時休憩完畢,孔宵明還拿著那幾個以姓氏和數字為主的布卷,又問了一遍鄉裏誰是和英雄一個姓氏,眾人紛紛搶著說,哪怕是八竿子挨不著的親戚同姓,也拿來嚼兩嘴,而後才依依不舍離開回去田間。
卓思衡望著眾人有說有笑離去的背影,這回徹底清楚為何霞永縣從一年之前郡內鄉民識字率墊底的地方變作了如今整個豐州鄉下民間農人識字率最高的縣治。
他麵前這位孔衙差必然功不可沒。
第196章
“尊駕覺得我講得如何?”
卓思衡還在思索之際,棚下蔭蔽處已隻剩二人,孔宵明一邊將種種布卷和木架折疊收好,間隙裏抬頭朝卓思衡一笑發問。
卓思衡牢記自己此時身份,忙以民見官之禮相拜道:“草民見過大人。”
百姓尋常會叫辦差的衙役一聲差爺亦或衙役大哥,而尊稱有品級的官吏為老爺與大人,看得出來孔宵明不以官品稱於百姓,是怕百姓忌憚自己身份而不能自如相處交談,故而隱去真正的官職名頭,但他若是假裝認不出這身官袍,就實在不像是行遍大江南北見過世麵的旅商了。
孔宵明也不刻意隱瞞,似是看得出卓思衡雖也是布衣濡汗輕裝簡行,卻氣度談吐明顯有讀書人的風貌,便也順言道:“堂上是大人,草澤就是野人,在田間也就不用講場麵上的話了。不過還從來沒見有讀書人來田間地頭聽我胡說講字,怎麽樣?是否太過粗鄙淺陋?”
“我倒覺得大人所講所傳得地得宜,之乎者也倒是不粗淺,可一頓飯的工夫怕是還不如百姓手中的幹糧餅子更好順下去。”卓思衡也不再過謙自稱,想和孔宵明攀談出想知曉的信息,還是得主動先回答人家的話才行,他視線環顧一周悠然道,“能來田壟上傳道受業,又不拘泥於照本宣科,大人是真心為民謀之,所費心血定然超乎尋常,在下唯有欽佩。”
這倒是卓思衡的真心話。若隻為完成上麵交待的任務,孔宵明大可行走點卯,拿本百家姓給人指認,可他做了宣講的布幅,又編了與之對應的通俗話本故事,以最適合在田間的方式向最匹配的受眾教學,這是卓思衡都未曾有過的巧思。原來這便是本地識字率突飛猛進的根源。
那卓思衡更要花時間了解一下這位孔宵明了。
“都是小節,稍微想想就能用到的心思,別的地方未必無人做到,隻是你單行至此處看了我而已。”孔宵明與其說自謙,不如說是真的隨性,沒有半點官員的架子,他對卓思衡問道,“對了,還沒問你姓甚名誰要去哪處?”
“鄙人姓卓,單名一個衡字。”卓思衡隱去了姓名中字,又主動求行道,“想找個地方歇腳吃些東西,大人熟悉本地,不知是否方便同行?”
他看出孔宵明不是個端架子又心思深沉的人,與其彎彎繞繞,不如直言不諱投其所好。
“從田壟走去,岔路口有家茶酒村店,我總在那裏吃食,一道同去便是。”
果然不出卓思衡所料,孔宵明滿口答應,於是卓思衡主動牽馬跟上,二人一並而行,路上卓思衡便順口問些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鄉路不易走,大人必然不止負責一處村鎮的教務,不知要怎麽逗留又怎麽安排?”
孔宵明應卓思衡邀請將背囊放在了他的馬上,故而感激幫馱,談起自己的事情來不吝相告:“霞永縣各村較為密集,此地又多平坦處,路倒是好走,隻是村鎮多,不好在一個地方逗留,玄鹿鄉這裏我也就待個一旬,就要動身去下處,再輪回來隻怕要半年往上。”
這也太辛苦了,卓思衡又道:“我為腳商,自負去過大江南北,豐州本地官驛算是其中極多,我看大人輕裝上陣,為何不派一官驛車馬隨行送往各處,大人腳程也能更快,於百姓也是方便。”
孔宵明似是驚訝於卓思衡能迅速找出提升效率的要訣方略,卻隻是繼而無奈笑道:“咱隻是個芝麻小官,可沒權力調動官驛車馬。”
“大人官職雖尚是青衣,但所負之事利國利民,我行過這樣多的地方,隻見大人如此盡心竭力施教於民,該是官府多有襄助才對。”卓思衡對自己欣賞的人從來都是不吝誇獎。
“在諸位大人心中,鄉下做農活的百姓哪會一朝高中給他們的績業增光添彩,不過是識的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待學政考課時不教他們挨上峰的訓斥罰俸被參就是天下太平,哪會全情全力去做吃力不討好之事?”
“我也是鄉民出身,多謝鄉裏的師傅教了字,才有今日的前程,若是能施教普惠,未必鄉下子弟就不能金榜題名。”
卓思衡的話似乎觸動了孔宵明的心腸,他忽然站定,望向道邊青青田壟,在起伏的翠色波濤中,一個個曬黑的脊背時隱時現,揮動的鐮刀揚起時,會有明亮的反光映照入他清澈的眸中。
“鄉民……”他的聲音自輕轉臣,仿佛兩個字有千鈞般的力量,“鄉民苦辛何人知?各位大人出身便有詩書可學,自覺高人一等,便將鄉民當做不識書的蠢物,無可能教。可他們要麽是真的不知道,要麽則是裝作不知,鄉民一年四季辛苦勞作看天吃飯,勉強求個溫飽,好年景不過如今,仍是要在這樣的日頭下揮汗如雨才能一年豐足,若是遇到動蕩災年,澇旱蝗病哪個不要了他們的命?無有贍濟,就隻能挨餓,一年到頭僅靠雙手和頭頂青天,全無保靠……這樣的生活換了大人們,又要如何治學?”
他說至動心動情,卓思衡隻在一旁靜聽。
“大人也就罷了,一輩子已是過來人,可小孩子呢?為家中添力,自出生便算作勞力,男孩子十歲上下便開始做農活,女孩也不得閑,家中為農人做飯添柴,哪個不是總角時便擔得起爐灶之事?難道鄉民農戶不想自家兒女能習字念書出人頭地麽?可是他們隻敢想,卻不能,有時候一個村鎮才供得出一個去到鎮上讀書的後生……便是如此,高高在上的士人卻肆意指點妄言,隻說百姓無家學淵源不能潛心治學,不配專教,可是我要我說,若是這些人治政一方能有他們治下百姓務農一半的用心勞苦,那天下早就四海升平了!”
孔宵明不是那種豪言壯語大聲說話的人,如此這般已是激昂言辭,說罷他痛快是痛快了,可已知失言,忙自農田側轉回身來,向卓思衡歉道:“卓老板笑話了,你是四處行路有見識的人,卻聽我說這些不著邊際沒有王法的話,孔某失禮慚愧。”
卓思衡卻心道自己確實是有些見識,可卻從沒見識過如此質樸又剔透的心腸,他笑道:“聽君一席話卻比我行千裏更增見長聞,看來果然是要走過的路才知深淺長短,正如大人所言,你素日與百姓交道,自然知道他們辛苦與所痛所需,待大人高升,必然能真正造福一方為民謀福祉。”
孔宵明似是聽到了極其有趣的事一般,俄而大笑道:“卓老板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孔某不過是個小小縣衙官吏,雖有功名,卻不是榜前,不過數百名後榜,能在微末處就任已是書中自有千鍾粟了,哪敢奢求高位?能步步走步步瞧看,能做多少是多少就是了。”
孔宵明當年發榜名次必然是低於表弟的,卓思衡思量後心道,所以二十餘歲第一個外放任滿仍是外放,不過八品小吏,也未有升任,可他談吐和心思未必就輸給那些高位留京的同榜,卓思衡覺得自己這位名義上的學弟確實是有些東西的,不過考察嘛,不能貿然,還是得再探知一二才能確認。
於是他很快又起了心思,同已抒發完心境的孔宵明朝前繼續行走,口中卻仍是繼續方才的試探說道:“不過孔大人,在下還有一事不明,其實農忙時節,隻能勞煩你四處奔波,但若是秋收後的冬時年節前,類似豐州物候大抵有兩月有餘的光景,為什麽不能抓緊這個時候由衙門多派幾個人,集中給鄉裏的孩子講學?大人或許就像你所言已是無心吃書,但孩子終歸還能有教而學,此舉有何不可?”
冬學本是卓思衡打算開展的策略,但這一計劃要建立在吏學製度逐漸完善的基礎上,但如今的規劃拿來試探孔宵明卻是再好不過。
隻見孔宵明聽後又是停駐腳步,似是專心思量,忽然撫掌道:“是好主意!農閑冬日,大人或許還有些營生補貼的事做,但孩子確實較野,無人看管,我四處行教也看過好些大人冬日裏就找個鄉裏老者來在自家院落裏管束全村年紀稍小些的孩子,要是能……能給他們派人教書……不行,還是不行……”
“哪裏不行?”卓思衡進而試探道。
“衙門沒有這樣多人手負責此事,不瞞你說,我其實是縣裏的縣丞,日常也與主簿共事,無奈我們縣衙實在缺人,更無願意做此等辛苦事之人。”孔宵明苦笑。
卓思衡正欲再說,卻看孔宵明抬手一指,順著望去,隻見一粗布酒幌染了紫蘇的顏色,挑在近前長杆上,旗下有一座三麵草牆一麵全空的長屋,裏麵五六桌座位,遠處就能看見坐滿了大半,似是極為熱鬧。
“就是這裏了。”孔宵明笑道,“我見卓老板也是有見識言之有物之人,不如同我同桌而坐,我倆邊飲邊敘談,如何?”
第197章
孔宵明告訴卓思衡,酒家因在幾處鄉裏道路交匯之處,剛巧又頂於耕作田壟與住落之間,故而客人頗多,但酒水嘛就不過平平了。
按照規矩,卓思衡是不在公務期間飲酒的,但孔宵明似是不在乎此裏,入店便招呼姓方的老板娘上酒,他也不好太規行矩步指正,顯得太不合時宜,多年在地方行走的經驗告訴卓思衡,變必要之通才是令至下而不亂的關鍵,於是他也順而自然,做好違背工作原則的準備。
孔宵明顯然對卓思衡方才的話極感興趣,剛一落座叫了酒菜便問:“你方才說冬學的事……”
然而他的話卻被一聲清脆爽利的吆喝打斷。
“酒來了!”店內也隻有一個方姓老板娘忙前忙後,誰知竟這樣手腳麻利,大概是店麵太小,轉個身就將渾酒端方在二人之間,用腰掛的巾帕擦了擦手,笑道,“孔衙差你一直獨來獨往,這次竟然是帶朋友來照顧我生意,那這次可得給足我酒錢了。”
方老板娘三十歲上下,肩寬手長,體態卻十分輕盈,說話間已將孔、卓二人麵前的酒碗斟滿,長相同語氣一般伶俐,卻不顯市儈,看著便知很是健談。
“方姐姐一直照顧我酒水,今日我來待客,那不更得再便宜點,好顯得您樂善隨和,以後人家再帶朋友來,才是回頭客滿又能賺足了錢。”孔宵明忙笑道。
方老板娘顯然也不是為了要錢,她大方笑過,似是隻想攀談一句,逗逗孔宵明罷了,聽罷轉身要走,可卻在卓思衡身邊站定腳步,猛地湊過來細看,卓思衡唬得一愣。
“誒呦,孔衙差,這是你衙門裏的朋友麽?怎麽你們衙門的小夥子都長得這麽俊?我原本以為你是最出挑的,誰知那句話怎麽說來著……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對!你看看你這位兄弟的長相,不是我說,比你可俊俏不知多少倍!”
方老板娘說完便笑,卓思衡倒有點不好意思,可他看孔宵明也跟著笑,心想大概是沒有什麽惡意也不是什麽黑店,他要是太局促豈不顯得很沒見過世麵,於是故作鎮定也回禮道:“多謝老娘誇獎,今日我一定要孔衙差多點些酒。”
老板娘聽了這話似是十分滿意,孔宵明見狀道:“既然方姐姐覺得我這位朋友長得俊,那就再饒我們兩碟豆子醬菜吧。”
“孔衙差,你可太會說了,這今天帶個俊後生來我店上就敢要我白送兩碟小菜,這哪天要是帶皇帝來,豈不是要吃我一輩子白食?”
方老板娘嗓音清脆嘹亮,一句話給整個酒肆的三兩桌客人全逗笑了,卓思衡也笑著搖搖頭。
他心中清楚,一屋子人顯然村前村後都是認得,與孔宵明也熟識,不礙著他是官身而避忌忌諱,不敢言語,可見孔宵明平常與鄉民相處便是融洽至極無有端架。
鄰桌農具搭在一旁正和飲酒的一個小夥子這時笑著接話道:“你們別說,要是皇帝朕來了咱們鄉裏,到這兒見著方大姐,那豈不魂都沒了?還不得非找方大姐回宮裏封個娘娘去,那咱們到哪喝這摻水的酒啊?”
他說完,眾人便笑得更大聲了,連方老板娘自己都跟著笑了好一會兒才開口道:“皇帝來了怎麽樣?那也是要付酒錢的,除非他封我當個貴妃,這酒錢才能免了!”
“那萬一皇帝是個小娃兒,可以封你當個太後也不賴。”
“胡說八道,太後那得是皇帝的親娘!”
其實不是親娘也行……卓思衡邊笑邊想。
眾酒客越說越離譜,孔宵明不但不製止,反而和村民一道樂起來,卓思衡也深感放鬆,那邊廂幾人爭論起當今聖上究竟多大歲數起來,他飲了口渾酒,竟冷不防沒預料到村釀如此醇味,隻覺辣上了耳朵尖,一時想釋放酥麻的舌頭,順勢說道:“皇上今年千歲正四十。”
鄉民酒客都看了過來,奇道:“果然看著便是見過世麵的俊小夥,知道的就是比咱鄉裏人多。”
孔宵明當然也清楚,他正品嚐美酒,並未言及,聽罷撂下酒碗回身朝眾人笑道:“這位是江南府大商家的腳商,諸位家裏要是有什麽特產,可以找他,要是被商隊相中,那不日就會來人收采的。”
這一說,大家都喝不下去了,紛紛來到卓思衡桌前,孔宵明也不客氣,拿出自己備用的紙筆,遞給卓思衡,原本憨厚的表情此時看來竟也有了一絲狡猾。明白他的意思後,卓思衡也是無奈笑了笑,心想隻能回去寫信給宋端幫幫忙做戲做全套了,於是便耐心詢問眾人家中都有何待售本地特產,大概多少,能否帶些樣品來看看質量如何是否合適售賣。
這樣來回取樣貨和記錄的功夫就花去一個時辰,幾家的沙果幹很是酸甜宜人、菽豆紅潤飽滿、還有些去年攢下的土柿餅也品相不錯,卓思衡一一記下,再讓鄉民確認,他錯愕發現,每個人都能在紙上歪歪扭扭寫出自己的名字,和家中貨物積存的準確數字。
他驚訝地抬頭去看孔宵明,隻見其自斟自飲已將酒喝去大半,略顯黝黑的麵龐上泛著微微酡紅,神情愜意又驕傲。
卓思衡深受觸動,心道這若是旁的商隊來,村民若不識字任由人記,萬一遇見心懷不軌之人,在這難抵聖聽的地方做出損民傷利的事情,隻怕百姓都無個文書作證,就算告到地方官麵前,也無有憑證可佐,隻能暗淚咽虧,但此時,霞永縣各地的百姓如果都能寫自己的名字看懂數字並且會書寫,就知道寫下的契約裏數目和價目如何,憑證有誤就不會相賣,就算真出了分歧走到告官那步,也有白紙黑字,再不會吃這種無奈之虧了。
有那麽一瞬間,卓思衡覺得自己做了如此多的事都不如眼前這個青年這一年所為更驚天動地利國利民,他很想起身去拜,表達心中敬畏,然而卻不想此時就暴露身份,隻能將所有記錄一一驗寫完畢,告知鄉民自己會驛路傳書給東家,叫人來收。
鄉民樂得聽此,開心散去,又再去忙農活與瑣事,方老板娘見狀也大方免去了二人的酒錢,酒肆裏也隻剩下卓思衡與孔宵明仍在對坐。
“原來這是孔大人引我來此吃酒的目的,看來這酒得算我請客了。”卓思衡此時當然再明白不過,可是這樣的“被算計”他卻一點也不惱,隻覺暢快。
孔宵明倒是從方才的閑適變作正襟危坐,朝卓思衡微微頷首道:“卓兄不計較我暗處心思,是卓兄大方有度,我隻有感謝的份兒,玄鹿鄉土地較其他幾處貧瘠不少,大家忙碌一年,收成也不必別處臨鄉,所以家裏多種些果樹補貼。但豐州這裏這些物產也不算稀罕,難得有腳商來,我實在不願放過這個機會替村民們謀劃,還請卓兄見諒。”
“別這樣說,要是我所經之處各地地方官吏能像大人一樣心生為民,天下何愁不能豐樂?”卓思衡也鄭重言說道,“我該向孔大人言敬才對。”
孔宵明不是迂回客套的人,二人這樣一來一回便夠了,他粲然一笑,換回尋常的神色,又給卓思衡添了酒說道:“不過也確實是聽了卓兄高見,想繼續聽聽後續,不如再講講罷!我傍晚雖還有一課要講,但是在務農歸來後村口的水井邊,大家聚來吃飯閑著聽聽,在此之前還有些時間,足夠咱們敘談一二。”
卓思衡再不能樂得與孔宵明這樣的人長歎,便是今夜抵足而眠促膝長談不睡也無妨,於是他說道:“孔大人是感興趣我所言冬學之事?”
“正是,如此奇思妙想,恰巧應了當下學風之用。”
“那我便講講我是如何設想。冬學本就是應農時而設,但也不能隻看時日不看地方南北東西的異況,還得因地製宜,更要……”
“孔衙差!孔衙差!”
卓思衡正講了個興衝衝的開頭,卻被忽然一聲稚嫩喊叫打斷。
原來是個總角的孩童自鄉裏住家處跑來,近前才看清孩子滿頭滿臉都是汗珠,顯然是著急了。
卓思衡見他的服飾也是一愣,心道旁人都叫孔宵明是衙差,可孔宵明所穿明明是從八品縣丞的官服,這和沒有官階的衙役全然不同。這和自己從前所知曉也是不大一致。
與此同時,孔宵明也看見了卓思衡,可他隻掃過去一眼,並未多瞧,隻顧和其餘鄉民農戶言笑。
幾個棚子裏的鄉民招呼道:“就差你家了!快走幾步!”
邵老爺子帶著一家便疾走起來,卓思衡整個身體一入蔭涼的棚內,頓覺夏日已然終結,又有人往地上灑水,整個棚內更是清涼宜人。
他也舀水和了兩口,其餘農人都已各自在草席馬紮上就座了,掏出家裏帶來的幹糧,就著水吞咽,鹹菜就擺在地上蒲葉裏,誰想吃一口去夾,但每個人都沒再說笑胡侃,仿佛在安靜等待著什麽,卓思衡也跟著一同噤聲,朝前看去。
“上次咱們說到哪裏了?”孔宵明嘴角的水珠還掛著便開口問道。
“趙雲趙子龍去投了那個公孫啥,然後要他打冀州!”
下麵有人喊道。
“對,就是這,那咱們接著說。”
孔宵明話音剛落,卓思衡便看他身後有個細細的木架子,上麵掛著幾張都飛邊的了布卷,他抬手解開落下一個,上麵寫著趙子龍三字。
“就說這常山趙子龍……”他說趙雲名號時三次頓挫重音,又在那三個字以此按照發音跟隨自己吐字節奏三點,才繼續說道,“就說這公孫瓚,拜子龍為主旗官,子龍辭別了劉關張,跟隨公孫瓚去到易縣,築城屯兵,操練人馬,好不熱鬧!城上四個馬車並排可都跑得開!”
他說到劉關張時,又展開一個布卷,上麵果不其然正是劉關張三字。
“趙子龍又在縣城內正中搭起個土台子,修起了個十五丈的高樓,得是咱們尋常土房子七八個摞在一起那麽高。”
緊接著又是“十五”和“七八”四個字的布卷也列次由孔宵明展開。
“……一個幕僚給主公賀喜說,這個樓修地好啊,若是豐年,可在樓上宴飲慶賀,若是旱年可在樓上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神仙路過一眼就能看到此樓,那肯定要為一方百姓排憂解難……”
卓思衡看到說至此處,周圍的農人也都來了興趣,有的隻把幹糧拿在手裏卻忘了往嘴裏送,瞪著眼睛盯著孔宵明,生怕漏下哪裏沒聽清。
就這樣,田間這一個最熱的時辰,大家都在此處歇息聽書,到了農時休憩完畢,孔宵明還拿著那幾個以姓氏和數字為主的布卷,又問了一遍鄉裏誰是和英雄一個姓氏,眾人紛紛搶著說,哪怕是八竿子挨不著的親戚同姓,也拿來嚼兩嘴,而後才依依不舍離開回去田間。
卓思衡望著眾人有說有笑離去的背影,這回徹底清楚為何霞永縣從一年之前郡內鄉民識字率墊底的地方變作了如今整個豐州鄉下民間農人識字率最高的縣治。
他麵前這位孔衙差必然功不可沒。
第196章
“尊駕覺得我講得如何?”
卓思衡還在思索之際,棚下蔭蔽處已隻剩二人,孔宵明一邊將種種布卷和木架折疊收好,間隙裏抬頭朝卓思衡一笑發問。
卓思衡牢記自己此時身份,忙以民見官之禮相拜道:“草民見過大人。”
百姓尋常會叫辦差的衙役一聲差爺亦或衙役大哥,而尊稱有品級的官吏為老爺與大人,看得出來孔宵明不以官品稱於百姓,是怕百姓忌憚自己身份而不能自如相處交談,故而隱去真正的官職名頭,但他若是假裝認不出這身官袍,就實在不像是行遍大江南北見過世麵的旅商了。
孔宵明也不刻意隱瞞,似是看得出卓思衡雖也是布衣濡汗輕裝簡行,卻氣度談吐明顯有讀書人的風貌,便也順言道:“堂上是大人,草澤就是野人,在田間也就不用講場麵上的話了。不過還從來沒見有讀書人來田間地頭聽我胡說講字,怎麽樣?是否太過粗鄙淺陋?”
“我倒覺得大人所講所傳得地得宜,之乎者也倒是不粗淺,可一頓飯的工夫怕是還不如百姓手中的幹糧餅子更好順下去。”卓思衡也不再過謙自稱,想和孔宵明攀談出想知曉的信息,還是得主動先回答人家的話才行,他視線環顧一周悠然道,“能來田壟上傳道受業,又不拘泥於照本宣科,大人是真心為民謀之,所費心血定然超乎尋常,在下唯有欽佩。”
這倒是卓思衡的真心話。若隻為完成上麵交待的任務,孔宵明大可行走點卯,拿本百家姓給人指認,可他做了宣講的布幅,又編了與之對應的通俗話本故事,以最適合在田間的方式向最匹配的受眾教學,這是卓思衡都未曾有過的巧思。原來這便是本地識字率突飛猛進的根源。
那卓思衡更要花時間了解一下這位孔宵明了。
“都是小節,稍微想想就能用到的心思,別的地方未必無人做到,隻是你單行至此處看了我而已。”孔宵明與其說自謙,不如說是真的隨性,沒有半點官員的架子,他對卓思衡問道,“對了,還沒問你姓甚名誰要去哪處?”
“鄙人姓卓,單名一個衡字。”卓思衡隱去了姓名中字,又主動求行道,“想找個地方歇腳吃些東西,大人熟悉本地,不知是否方便同行?”
他看出孔宵明不是個端架子又心思深沉的人,與其彎彎繞繞,不如直言不諱投其所好。
“從田壟走去,岔路口有家茶酒村店,我總在那裏吃食,一道同去便是。”
果然不出卓思衡所料,孔宵明滿口答應,於是卓思衡主動牽馬跟上,二人一並而行,路上卓思衡便順口問些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鄉路不易走,大人必然不止負責一處村鎮的教務,不知要怎麽逗留又怎麽安排?”
孔宵明應卓思衡邀請將背囊放在了他的馬上,故而感激幫馱,談起自己的事情來不吝相告:“霞永縣各村較為密集,此地又多平坦處,路倒是好走,隻是村鎮多,不好在一個地方逗留,玄鹿鄉這裏我也就待個一旬,就要動身去下處,再輪回來隻怕要半年往上。”
這也太辛苦了,卓思衡又道:“我為腳商,自負去過大江南北,豐州本地官驛算是其中極多,我看大人輕裝上陣,為何不派一官驛車馬隨行送往各處,大人腳程也能更快,於百姓也是方便。”
孔宵明似是驚訝於卓思衡能迅速找出提升效率的要訣方略,卻隻是繼而無奈笑道:“咱隻是個芝麻小官,可沒權力調動官驛車馬。”
“大人官職雖尚是青衣,但所負之事利國利民,我行過這樣多的地方,隻見大人如此盡心竭力施教於民,該是官府多有襄助才對。”卓思衡對自己欣賞的人從來都是不吝誇獎。
“在諸位大人心中,鄉下做農活的百姓哪會一朝高中給他們的績業增光添彩,不過是識的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待學政考課時不教他們挨上峰的訓斥罰俸被參就是天下太平,哪會全情全力去做吃力不討好之事?”
“我也是鄉民出身,多謝鄉裏的師傅教了字,才有今日的前程,若是能施教普惠,未必鄉下子弟就不能金榜題名。”
卓思衡的話似乎觸動了孔宵明的心腸,他忽然站定,望向道邊青青田壟,在起伏的翠色波濤中,一個個曬黑的脊背時隱時現,揮動的鐮刀揚起時,會有明亮的反光映照入他清澈的眸中。
“鄉民……”他的聲音自輕轉臣,仿佛兩個字有千鈞般的力量,“鄉民苦辛何人知?各位大人出身便有詩書可學,自覺高人一等,便將鄉民當做不識書的蠢物,無可能教。可他們要麽是真的不知道,要麽則是裝作不知,鄉民一年四季辛苦勞作看天吃飯,勉強求個溫飽,好年景不過如今,仍是要在這樣的日頭下揮汗如雨才能一年豐足,若是遇到動蕩災年,澇旱蝗病哪個不要了他們的命?無有贍濟,就隻能挨餓,一年到頭僅靠雙手和頭頂青天,全無保靠……這樣的生活換了大人們,又要如何治學?”
他說至動心動情,卓思衡隻在一旁靜聽。
“大人也就罷了,一輩子已是過來人,可小孩子呢?為家中添力,自出生便算作勞力,男孩子十歲上下便開始做農活,女孩也不得閑,家中為農人做飯添柴,哪個不是總角時便擔得起爐灶之事?難道鄉民農戶不想自家兒女能習字念書出人頭地麽?可是他們隻敢想,卻不能,有時候一個村鎮才供得出一個去到鎮上讀書的後生……便是如此,高高在上的士人卻肆意指點妄言,隻說百姓無家學淵源不能潛心治學,不配專教,可是我要我說,若是這些人治政一方能有他們治下百姓務農一半的用心勞苦,那天下早就四海升平了!”
孔宵明不是那種豪言壯語大聲說話的人,如此這般已是激昂言辭,說罷他痛快是痛快了,可已知失言,忙自農田側轉回身來,向卓思衡歉道:“卓老板笑話了,你是四處行路有見識的人,卻聽我說這些不著邊際沒有王法的話,孔某失禮慚愧。”
卓思衡卻心道自己確實是有些見識,可卻從沒見識過如此質樸又剔透的心腸,他笑道:“聽君一席話卻比我行千裏更增見長聞,看來果然是要走過的路才知深淺長短,正如大人所言,你素日與百姓交道,自然知道他們辛苦與所痛所需,待大人高升,必然能真正造福一方為民謀福祉。”
孔宵明似是聽到了極其有趣的事一般,俄而大笑道:“卓老板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孔某不過是個小小縣衙官吏,雖有功名,卻不是榜前,不過數百名後榜,能在微末處就任已是書中自有千鍾粟了,哪敢奢求高位?能步步走步步瞧看,能做多少是多少就是了。”
孔宵明當年發榜名次必然是低於表弟的,卓思衡思量後心道,所以二十餘歲第一個外放任滿仍是外放,不過八品小吏,也未有升任,可他談吐和心思未必就輸給那些高位留京的同榜,卓思衡覺得自己這位名義上的學弟確實是有些東西的,不過考察嘛,不能貿然,還是得再探知一二才能確認。
於是他很快又起了心思,同已抒發完心境的孔宵明朝前繼續行走,口中卻仍是繼續方才的試探說道:“不過孔大人,在下還有一事不明,其實農忙時節,隻能勞煩你四處奔波,但若是秋收後的冬時年節前,類似豐州物候大抵有兩月有餘的光景,為什麽不能抓緊這個時候由衙門多派幾個人,集中給鄉裏的孩子講學?大人或許就像你所言已是無心吃書,但孩子終歸還能有教而學,此舉有何不可?”
冬學本是卓思衡打算開展的策略,但這一計劃要建立在吏學製度逐漸完善的基礎上,但如今的規劃拿來試探孔宵明卻是再好不過。
隻見孔宵明聽後又是停駐腳步,似是專心思量,忽然撫掌道:“是好主意!農閑冬日,大人或許還有些營生補貼的事做,但孩子確實較野,無人看管,我四處行教也看過好些大人冬日裏就找個鄉裏老者來在自家院落裏管束全村年紀稍小些的孩子,要是能……能給他們派人教書……不行,還是不行……”
“哪裏不行?”卓思衡進而試探道。
“衙門沒有這樣多人手負責此事,不瞞你說,我其實是縣裏的縣丞,日常也與主簿共事,無奈我們縣衙實在缺人,更無願意做此等辛苦事之人。”孔宵明苦笑。
卓思衡正欲再說,卻看孔宵明抬手一指,順著望去,隻見一粗布酒幌染了紫蘇的顏色,挑在近前長杆上,旗下有一座三麵草牆一麵全空的長屋,裏麵五六桌座位,遠處就能看見坐滿了大半,似是極為熱鬧。
“就是這裏了。”孔宵明笑道,“我見卓老板也是有見識言之有物之人,不如同我同桌而坐,我倆邊飲邊敘談,如何?”
第197章
孔宵明告訴卓思衡,酒家因在幾處鄉裏道路交匯之處,剛巧又頂於耕作田壟與住落之間,故而客人頗多,但酒水嘛就不過平平了。
按照規矩,卓思衡是不在公務期間飲酒的,但孔宵明似是不在乎此裏,入店便招呼姓方的老板娘上酒,他也不好太規行矩步指正,顯得太不合時宜,多年在地方行走的經驗告訴卓思衡,變必要之通才是令至下而不亂的關鍵,於是他也順而自然,做好違背工作原則的準備。
孔宵明顯然對卓思衡方才的話極感興趣,剛一落座叫了酒菜便問:“你方才說冬學的事……”
然而他的話卻被一聲清脆爽利的吆喝打斷。
“酒來了!”店內也隻有一個方姓老板娘忙前忙後,誰知竟這樣手腳麻利,大概是店麵太小,轉個身就將渾酒端方在二人之間,用腰掛的巾帕擦了擦手,笑道,“孔衙差你一直獨來獨往,這次竟然是帶朋友來照顧我生意,那這次可得給足我酒錢了。”
方老板娘三十歲上下,肩寬手長,體態卻十分輕盈,說話間已將孔、卓二人麵前的酒碗斟滿,長相同語氣一般伶俐,卻不顯市儈,看著便知很是健談。
“方姐姐一直照顧我酒水,今日我來待客,那不更得再便宜點,好顯得您樂善隨和,以後人家再帶朋友來,才是回頭客滿又能賺足了錢。”孔宵明忙笑道。
方老板娘顯然也不是為了要錢,她大方笑過,似是隻想攀談一句,逗逗孔宵明罷了,聽罷轉身要走,可卻在卓思衡身邊站定腳步,猛地湊過來細看,卓思衡唬得一愣。
“誒呦,孔衙差,這是你衙門裏的朋友麽?怎麽你們衙門的小夥子都長得這麽俊?我原本以為你是最出挑的,誰知那句話怎麽說來著……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對!你看看你這位兄弟的長相,不是我說,比你可俊俏不知多少倍!”
方老板娘說完便笑,卓思衡倒有點不好意思,可他看孔宵明也跟著笑,心想大概是沒有什麽惡意也不是什麽黑店,他要是太局促豈不顯得很沒見過世麵,於是故作鎮定也回禮道:“多謝老娘誇獎,今日我一定要孔衙差多點些酒。”
老板娘聽了這話似是十分滿意,孔宵明見狀道:“既然方姐姐覺得我這位朋友長得俊,那就再饒我們兩碟豆子醬菜吧。”
“孔衙差,你可太會說了,這今天帶個俊後生來我店上就敢要我白送兩碟小菜,這哪天要是帶皇帝來,豈不是要吃我一輩子白食?”
方老板娘嗓音清脆嘹亮,一句話給整個酒肆的三兩桌客人全逗笑了,卓思衡也笑著搖搖頭。
他心中清楚,一屋子人顯然村前村後都是認得,與孔宵明也熟識,不礙著他是官身而避忌忌諱,不敢言語,可見孔宵明平常與鄉民相處便是融洽至極無有端架。
鄰桌農具搭在一旁正和飲酒的一個小夥子這時笑著接話道:“你們別說,要是皇帝朕來了咱們鄉裏,到這兒見著方大姐,那豈不魂都沒了?還不得非找方大姐回宮裏封個娘娘去,那咱們到哪喝這摻水的酒啊?”
他說完,眾人便笑得更大聲了,連方老板娘自己都跟著笑了好一會兒才開口道:“皇帝來了怎麽樣?那也是要付酒錢的,除非他封我當個貴妃,這酒錢才能免了!”
“那萬一皇帝是個小娃兒,可以封你當個太後也不賴。”
“胡說八道,太後那得是皇帝的親娘!”
其實不是親娘也行……卓思衡邊笑邊想。
眾酒客越說越離譜,孔宵明不但不製止,反而和村民一道樂起來,卓思衡也深感放鬆,那邊廂幾人爭論起當今聖上究竟多大歲數起來,他飲了口渾酒,竟冷不防沒預料到村釀如此醇味,隻覺辣上了耳朵尖,一時想釋放酥麻的舌頭,順勢說道:“皇上今年千歲正四十。”
鄉民酒客都看了過來,奇道:“果然看著便是見過世麵的俊小夥,知道的就是比咱鄉裏人多。”
孔宵明當然也清楚,他正品嚐美酒,並未言及,聽罷撂下酒碗回身朝眾人笑道:“這位是江南府大商家的腳商,諸位家裏要是有什麽特產,可以找他,要是被商隊相中,那不日就會來人收采的。”
這一說,大家都喝不下去了,紛紛來到卓思衡桌前,孔宵明也不客氣,拿出自己備用的紙筆,遞給卓思衡,原本憨厚的表情此時看來竟也有了一絲狡猾。明白他的意思後,卓思衡也是無奈笑了笑,心想隻能回去寫信給宋端幫幫忙做戲做全套了,於是便耐心詢問眾人家中都有何待售本地特產,大概多少,能否帶些樣品來看看質量如何是否合適售賣。
這樣來回取樣貨和記錄的功夫就花去一個時辰,幾家的沙果幹很是酸甜宜人、菽豆紅潤飽滿、還有些去年攢下的土柿餅也品相不錯,卓思衡一一記下,再讓鄉民確認,他錯愕發現,每個人都能在紙上歪歪扭扭寫出自己的名字,和家中貨物積存的準確數字。
他驚訝地抬頭去看孔宵明,隻見其自斟自飲已將酒喝去大半,略顯黝黑的麵龐上泛著微微酡紅,神情愜意又驕傲。
卓思衡深受觸動,心道這若是旁的商隊來,村民若不識字任由人記,萬一遇見心懷不軌之人,在這難抵聖聽的地方做出損民傷利的事情,隻怕百姓都無個文書作證,就算告到地方官麵前,也無有憑證可佐,隻能暗淚咽虧,但此時,霞永縣各地的百姓如果都能寫自己的名字看懂數字並且會書寫,就知道寫下的契約裏數目和價目如何,憑證有誤就不會相賣,就算真出了分歧走到告官那步,也有白紙黑字,再不會吃這種無奈之虧了。
有那麽一瞬間,卓思衡覺得自己做了如此多的事都不如眼前這個青年這一年所為更驚天動地利國利民,他很想起身去拜,表達心中敬畏,然而卻不想此時就暴露身份,隻能將所有記錄一一驗寫完畢,告知鄉民自己會驛路傳書給東家,叫人來收。
鄉民樂得聽此,開心散去,又再去忙農活與瑣事,方老板娘見狀也大方免去了二人的酒錢,酒肆裏也隻剩下卓思衡與孔宵明仍在對坐。
“原來這是孔大人引我來此吃酒的目的,看來這酒得算我請客了。”卓思衡此時當然再明白不過,可是這樣的“被算計”他卻一點也不惱,隻覺暢快。
孔宵明倒是從方才的閑適變作正襟危坐,朝卓思衡微微頷首道:“卓兄不計較我暗處心思,是卓兄大方有度,我隻有感謝的份兒,玄鹿鄉土地較其他幾處貧瘠不少,大家忙碌一年,收成也不必別處臨鄉,所以家裏多種些果樹補貼。但豐州這裏這些物產也不算稀罕,難得有腳商來,我實在不願放過這個機會替村民們謀劃,還請卓兄見諒。”
“別這樣說,要是我所經之處各地地方官吏能像大人一樣心生為民,天下何愁不能豐樂?”卓思衡也鄭重言說道,“我該向孔大人言敬才對。”
孔宵明不是迂回客套的人,二人這樣一來一回便夠了,他粲然一笑,換回尋常的神色,又給卓思衡添了酒說道:“不過也確實是聽了卓兄高見,想繼續聽聽後續,不如再講講罷!我傍晚雖還有一課要講,但是在務農歸來後村口的水井邊,大家聚來吃飯閑著聽聽,在此之前還有些時間,足夠咱們敘談一二。”
卓思衡再不能樂得與孔宵明這樣的人長歎,便是今夜抵足而眠促膝長談不睡也無妨,於是他說道:“孔大人是感興趣我所言冬學之事?”
“正是,如此奇思妙想,恰巧應了當下學風之用。”
“那我便講講我是如何設想。冬學本就是應農時而設,但也不能隻看時日不看地方南北東西的異況,還得因地製宜,更要……”
“孔衙差!孔衙差!”
卓思衡正講了個興衝衝的開頭,卻被忽然一聲稚嫩喊叫打斷。
原來是個總角的孩童自鄉裏住家處跑來,近前才看清孩子滿頭滿臉都是汗珠,顯然是著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