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浴火而生
從轉學生開始的交錯時空 作者:曾幾何時的緋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采蘑菇滴小姑娘~”
不得不說,叢林裏的菌類生物是多得驚人,而且在係統白給的鑒定功能麵前,能吃或不能吃一秒鍾就能辨別出來。
『采集食物,經驗+1』
通過驗收,扔進背簍。
美中不足的是係統對采集菌類有著比較高的數量需求,都是能吃的蘑菇,要采好幾個才能再收到係統提示。
好在可食用菌一般都長在一起,有經過強化的觀察能力,看久了也能靠肉眼辨別。
而且同樣得益於體質增益,狄阡可以放心地拔各種不認識的蘑菇和草葉。即使這種行為是野外求生的大忌,因為你不知道哪種生物成分可能會導致中毒或者過敏反應。
“等一下,「白靈」。”墨穎然停在一棵和菠蘿葉子有幾成相似,但尺寸大了好多倍的植物前。
“喔喔~”即將前往下一個蘑菇聚落的狄阡刹住車,“這是變異的大菠蘿嗎?”
流落荒島這麽多天,她除了椰子之外再也沒吃過別的水果,想到有可能是菠蘿都饞了。
說好的熱帶水果多又甜呢,她們在營地和湖泊之間探索了一個多小時,別說有名的榴蓮山竹紅毛丹,連顆荔枝都沒碰上。
你讓她怎麽荔枝?
“這是劍麻。說起來,它和菠蘿還真的算得上遠親。”墨穎然稍稍施力,拔下一枚葉子,“它是硬質葉纖維經濟作物,咱們海軍艦艇上的纜繩都是拿它做出來的。”
劍麻纖維質地光、彈性大、拉力強,既耐鹽堿又耐摩擦,對各種濕度的適應性也不錯。
用它來搓繩子,在海島環境下可能比降落傘的傘繩還好用。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造樹屋了?”狄阡很是開心。
她們在湖畔竹林,靠近叢林深處的一側,發現了一棵恐怕有百歲樹齡的大榕樹。
大榕樹號稱「一木成林」,可見其體態巨大、枝繁葉茂,較低位置的大樹杈離地不過十米,橫向麵積也很可觀,是搭建樹屋的不二之選。
狡兔尚且三窟,她們多幾個據點怎麽了?
考慮到雨季可能麵臨的強降水,和每年都必須遇上的幾個台風,很難認為海灘上的營地能夠撐住。
而大榕樹能在這裏屹立直到長這麽大,四個字概括就是「戰績可查」。
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離海灘上的營地有點遠了,差不多三十分鍾的步程。
“隻要把這些葉子摘下來,曬幹之後磨開分離植物纖維,再搓成繩子就可以用了是吧?那得多摘億些…嘶,這葉子長得也太結實了吧!”
“不結實你能放心用嗎?”
“看你那麽輕鬆,我怎麽感覺我們摘的不是一種葉子。”
“摘葉子也是有技巧的,我來教你…”
…
兩人直接忙到了中午,才扛著一堆劍麻葉子和蘑菇返回海灘邊的營地,準備快速地解決一下午餐。
狄阡把係統認證過的可食用菌拿竹簽串起來煮,剩下的準備仔細甄別、再拿小野豬試驗後再考慮是否食用。
要知道目前人類已知的真菌裏,可食用的還不到一半。華夏西南某省人吃菌子中毒的案例每年都堪稱海量,以至於當地的醫院對治療食物中毒有著領先世界的水平。
即使是野戰軍模式的墨穎然也做不到辨別所有食用野山菌,也就認識常見的牛肝菌、黑白鬆露、羊肚菌、雞樅菌等幾樣。
長得有點像馬桶搋子的虎奶菇還是係統鑒定出來的。
午餐結束,差不多就是潮水位置最低的時候。
趕海的人作息跟著潮汐變,午休是沒辦法午休了,今天還沒向「安傑羅」和它的老伴問好呢。
不知道它變成女孩子了沒有。
家裏多了兩隻小野豬,原本沒必要撿的死魚也有了變廢為寶的機會,專門給它們整了個飼料筐,隻要是沒發臭的大家夥都哐哐往裏扔。
除了不斷變化的漲落潮,趕海似乎成了她們的生活「新常態」:去程隻要好的,到了目的地的椰子林咻咻砸幾隻椰子,返程再根據收獲情況考慮要不要小魚小蝦或者挖貝類。
半途休息時間,狄阡還試著一個人下水搜尋可以使用的水草和藻類。
不是墨穎然不願意一起,而是午後的陽光過於毒辣,這種時候下水其實非常容易曬傷。
也就某個有係統助力的家夥可以在太陽底下肆無忌憚地遊泳和潛水。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是真·耐曬王·牢阡了!
“然然,你看我在什麽樣的海裏挖呀挖呀挖出了什麽!”狄阡雙手舉著兩把綠褐色的水草浮出水麵,“係統提示這玩意兒能吃,我猜是海帶的一種。”
連遊泳技能都提高了,雙腳踩水就能輕快地遊動。
“這是馬尾藻,和海帶甚至不在一個門,除了都是藻類之外幾乎沒有共同之處了。”墨穎然苦笑著解釋。
不過確實能吃,而且兼具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和農用價值。
狄阡一手一把馬尾藻,剛好1點係統經驗的量,她按著大致的份量剛好抓了2點經驗的馬尾藻,避免下一次搜尋藻類食物的時候係統沒提示。
荒島菜譜再加一頁。
焯熟之後過一遍冷水,涼拌著吃口感鬆脆,
“如果有醬油的話就好了…對了然然,我們都在海邊了,是不是可以自己做蠔油?”
正在構思陶碗陶盤的墨穎然:“……”
要不怎麽說恩格爾係數(經濟學術語,指個人或家庭的食品開支占全部開支的比重)對華夏人不適用呢。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還沒保障,已經開始進一步追求口腹之欲的滿足了。
不過要說蠔油難做嗎?答案倒是否定的。
但是一般家庭自製蠔油,主要原料除了生蠔之外,還需要鹽、糖和老抽。
為了替代醬油而想著做蠔油,然而做蠔油需要醬油。
這就相當於想吃蛋了於是去找一隻雞,發現沒有雞之後想著找一隻蛋。
“我們還是盡早做出陶缸,把野豬皮鞣製了吧。不然等它腐爛,一路上帶回來的體力付出就浪費了。”
說起來,那張野豬皮很有可能還是兩隻小野豬的爸爸,還是很有紀念和使用意義的,萬一強冷空氣來襲,還能用它給自己或者小野豬們保暖。
「爸爸再愛我一次」是吧。
雖然墨穎然已經把野豬皮鋪好晾幹,甚至靠著冰山氣場避免蠅蟲染指,但終究避免不了微生物的侵蝕。
所以,下午就來玩陶藝吧!
『製造道具,經驗+1』
對於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高中生校花們來說,製作實用又好看的陶器完全不在話下。
可能是捏出來的陶碗陶盤,在太陽底下烘幹之後就具備容納固態物品的功能,係統很大方地直接給了經驗。
“隻需要八百攝氏度的溫度就能讓其中的顆粒熔化粘合,實現不可逆轉的永久硬化。”
陶器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物質的開端,象征著人類文明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跨越。
窯爐燒得正旺,其中的陶碗和陶盤正在被全方位地烘烤灼燒,迎來字麵意義上鳳凰涅盤的一刻。
隻有經過光與熱的試煉,它們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可堪重任的陶器!
全程燃燒了四個小時。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窯爐的火焰熄滅的時候,太陽已經西斜。
狄阡,或許還有大小姐也是,懷著忐忑和激動的心情,從窯爐中取出作為先驅者的一隻陶碗和一隻陶盤。
浴火重生的它們,散發著不屈服於高溫的倔強,彰顯著勇於挑戰絕境的堅強。
然後…
“啪——”
“…它裂開了。”
不得不說,叢林裏的菌類生物是多得驚人,而且在係統白給的鑒定功能麵前,能吃或不能吃一秒鍾就能辨別出來。
『采集食物,經驗+1』
通過驗收,扔進背簍。
美中不足的是係統對采集菌類有著比較高的數量需求,都是能吃的蘑菇,要采好幾個才能再收到係統提示。
好在可食用菌一般都長在一起,有經過強化的觀察能力,看久了也能靠肉眼辨別。
而且同樣得益於體質增益,狄阡可以放心地拔各種不認識的蘑菇和草葉。即使這種行為是野外求生的大忌,因為你不知道哪種生物成分可能會導致中毒或者過敏反應。
“等一下,「白靈」。”墨穎然停在一棵和菠蘿葉子有幾成相似,但尺寸大了好多倍的植物前。
“喔喔~”即將前往下一個蘑菇聚落的狄阡刹住車,“這是變異的大菠蘿嗎?”
流落荒島這麽多天,她除了椰子之外再也沒吃過別的水果,想到有可能是菠蘿都饞了。
說好的熱帶水果多又甜呢,她們在營地和湖泊之間探索了一個多小時,別說有名的榴蓮山竹紅毛丹,連顆荔枝都沒碰上。
你讓她怎麽荔枝?
“這是劍麻。說起來,它和菠蘿還真的算得上遠親。”墨穎然稍稍施力,拔下一枚葉子,“它是硬質葉纖維經濟作物,咱們海軍艦艇上的纜繩都是拿它做出來的。”
劍麻纖維質地光、彈性大、拉力強,既耐鹽堿又耐摩擦,對各種濕度的適應性也不錯。
用它來搓繩子,在海島環境下可能比降落傘的傘繩還好用。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造樹屋了?”狄阡很是開心。
她們在湖畔竹林,靠近叢林深處的一側,發現了一棵恐怕有百歲樹齡的大榕樹。
大榕樹號稱「一木成林」,可見其體態巨大、枝繁葉茂,較低位置的大樹杈離地不過十米,橫向麵積也很可觀,是搭建樹屋的不二之選。
狡兔尚且三窟,她們多幾個據點怎麽了?
考慮到雨季可能麵臨的強降水,和每年都必須遇上的幾個台風,很難認為海灘上的營地能夠撐住。
而大榕樹能在這裏屹立直到長這麽大,四個字概括就是「戰績可查」。
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離海灘上的營地有點遠了,差不多三十分鍾的步程。
“隻要把這些葉子摘下來,曬幹之後磨開分離植物纖維,再搓成繩子就可以用了是吧?那得多摘億些…嘶,這葉子長得也太結實了吧!”
“不結實你能放心用嗎?”
“看你那麽輕鬆,我怎麽感覺我們摘的不是一種葉子。”
“摘葉子也是有技巧的,我來教你…”
…
兩人直接忙到了中午,才扛著一堆劍麻葉子和蘑菇返回海灘邊的營地,準備快速地解決一下午餐。
狄阡把係統認證過的可食用菌拿竹簽串起來煮,剩下的準備仔細甄別、再拿小野豬試驗後再考慮是否食用。
要知道目前人類已知的真菌裏,可食用的還不到一半。華夏西南某省人吃菌子中毒的案例每年都堪稱海量,以至於當地的醫院對治療食物中毒有著領先世界的水平。
即使是野戰軍模式的墨穎然也做不到辨別所有食用野山菌,也就認識常見的牛肝菌、黑白鬆露、羊肚菌、雞樅菌等幾樣。
長得有點像馬桶搋子的虎奶菇還是係統鑒定出來的。
午餐結束,差不多就是潮水位置最低的時候。
趕海的人作息跟著潮汐變,午休是沒辦法午休了,今天還沒向「安傑羅」和它的老伴問好呢。
不知道它變成女孩子了沒有。
家裏多了兩隻小野豬,原本沒必要撿的死魚也有了變廢為寶的機會,專門給它們整了個飼料筐,隻要是沒發臭的大家夥都哐哐往裏扔。
除了不斷變化的漲落潮,趕海似乎成了她們的生活「新常態」:去程隻要好的,到了目的地的椰子林咻咻砸幾隻椰子,返程再根據收獲情況考慮要不要小魚小蝦或者挖貝類。
半途休息時間,狄阡還試著一個人下水搜尋可以使用的水草和藻類。
不是墨穎然不願意一起,而是午後的陽光過於毒辣,這種時候下水其實非常容易曬傷。
也就某個有係統助力的家夥可以在太陽底下肆無忌憚地遊泳和潛水。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是真·耐曬王·牢阡了!
“然然,你看我在什麽樣的海裏挖呀挖呀挖出了什麽!”狄阡雙手舉著兩把綠褐色的水草浮出水麵,“係統提示這玩意兒能吃,我猜是海帶的一種。”
連遊泳技能都提高了,雙腳踩水就能輕快地遊動。
“這是馬尾藻,和海帶甚至不在一個門,除了都是藻類之外幾乎沒有共同之處了。”墨穎然苦笑著解釋。
不過確實能吃,而且兼具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和農用價值。
狄阡一手一把馬尾藻,剛好1點係統經驗的量,她按著大致的份量剛好抓了2點經驗的馬尾藻,避免下一次搜尋藻類食物的時候係統沒提示。
荒島菜譜再加一頁。
焯熟之後過一遍冷水,涼拌著吃口感鬆脆,
“如果有醬油的話就好了…對了然然,我們都在海邊了,是不是可以自己做蠔油?”
正在構思陶碗陶盤的墨穎然:“……”
要不怎麽說恩格爾係數(經濟學術語,指個人或家庭的食品開支占全部開支的比重)對華夏人不適用呢。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還沒保障,已經開始進一步追求口腹之欲的滿足了。
不過要說蠔油難做嗎?答案倒是否定的。
但是一般家庭自製蠔油,主要原料除了生蠔之外,還需要鹽、糖和老抽。
為了替代醬油而想著做蠔油,然而做蠔油需要醬油。
這就相當於想吃蛋了於是去找一隻雞,發現沒有雞之後想著找一隻蛋。
“我們還是盡早做出陶缸,把野豬皮鞣製了吧。不然等它腐爛,一路上帶回來的體力付出就浪費了。”
說起來,那張野豬皮很有可能還是兩隻小野豬的爸爸,還是很有紀念和使用意義的,萬一強冷空氣來襲,還能用它給自己或者小野豬們保暖。
「爸爸再愛我一次」是吧。
雖然墨穎然已經把野豬皮鋪好晾幹,甚至靠著冰山氣場避免蠅蟲染指,但終究避免不了微生物的侵蝕。
所以,下午就來玩陶藝吧!
『製造道具,經驗+1』
對於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高中生校花們來說,製作實用又好看的陶器完全不在話下。
可能是捏出來的陶碗陶盤,在太陽底下烘幹之後就具備容納固態物品的功能,係統很大方地直接給了經驗。
“隻需要八百攝氏度的溫度就能讓其中的顆粒熔化粘合,實現不可逆轉的永久硬化。”
陶器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物質的開端,象征著人類文明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跨越。
窯爐燒得正旺,其中的陶碗和陶盤正在被全方位地烘烤灼燒,迎來字麵意義上鳳凰涅盤的一刻。
隻有經過光與熱的試煉,它們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可堪重任的陶器!
全程燃燒了四個小時。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窯爐的火焰熄滅的時候,太陽已經西斜。
狄阡,或許還有大小姐也是,懷著忐忑和激動的心情,從窯爐中取出作為先驅者的一隻陶碗和一隻陶盤。
浴火重生的它們,散發著不屈服於高溫的倔強,彰顯著勇於挑戰絕境的堅強。
然後…
“啪——”
“…它裂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