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島船廠裏傳出三聲炮響,船塢裏注滿了水,那兩艘船也就浮起來了。
水手們緊張的升帆,解開纜繩,在李奇的注視下緩緩的駛出船塢,再到外麵的大河裏轉了一圈,就算是啟航成功了。
在以後的日子裏,水手們將要盡快熟悉這船的操作,因為李奇不會給他們太多時間,攻擊牛王山的行動很快就會啟動。
就好像那不好的運氣會一股腦而來一樣,好運氣也會聞風而至。
前段時間運貨去廣州之後,就再沒有消息的三艘海船回來了。
這可是李奇寄予厚望的賣貨之旅,把李奇第一批次生產的優質鋼材全給運走了,就是希望能賣個好價錢,畢竟李奇也喜歡錢,沒有人不喜歡錢,對吧。
廣州果然是個大城市,好的貨物就是不愁賣。
這時間不長,很快就把這幾船優質鋼材給賣完了,還給李奇給運回了幾船的銀子,這真是順利的讓李奇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時代的優質鋼材比同等重量的銀子還要值錢,那這三船銀子一定不會少了,這極大的緩解了綠水書院的財政困難。
這其中最高興的要算是後勤大隊的吳大用了,他不僅要管後勤的各種物資,這財政也是他的重要工作內容,畢竟這綠水書院以前錢財也不多,沒有一個專門的財政部,都是後勤部一手抓。
後勤部就象個大管家,什麽東西都是從這裏發出,各營的糧食收入是他們統計,支出還是他們負責。一句話,綠水書院裏誰沒有吃的,找的一定不是李奇,找的是吳大用。
雖然也在內部發放一些金票,但那也是針對不方便開辦食堂的分散在外的工作人員而設,內部大部分還是沒有現金發放的。
各營除了還有剿匪任務的連隊之外,大部分都已經集合休整,準備為渡海作戰做著準備。
根據參謀部的預計,這渡海作戰不需要強行登陸,隻需要征集民船,把作戰部隊運送過海即可。
這海陵島離大陸並不遠,那海峽兩岸的距離最近的地方也就那麽10裏左右的距離吧,沒什麽難度。
這海陵島也足夠大,土匪不可能分兵在各處防守,不存在強行登陸的說法,也就是說這海島的戰爭不是登陸戰,而是登上海島後的戰爭。
唯一要重視的是,在運送部隊過海的時候,要有戰船進行防守,不能讓運兵船隊被偷襲。
但又要在運兵之前,派出艦隊對海盜的港口進行封鎖,不讓海盜的船隊逃走了,這對綠水書院現在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參謀部裏,參謀們為製定出海作戰計劃而爭吵著。
有的說要先對港口發動進攻,這樣可以封鎖海盜的船隊。
但馬上有人反駁說,沒有陸軍的參與,隻靠海軍,是無法攻下海盜港口的,最多就是對海盜的港口產生破壞,這樣達不到作戰效果。
另又有人說先掩護陸軍過海,登陸後協調作戰。但這樣一來,這麽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打草驚蛇,海盜如果都不逃,那是不可能的。
雖然可以消滅海島上的海盜,但他們的船隊一定會出海逃走。
如果同時展開進攻,那渡海的船隻滿載人員,沒有足夠的武裝艦隊進行掩護,那就會產生很大的風險。
這海上的變數太大,不能冒險。
雖然情報部門對周邊海域的勢力分布有一個大體的了解,派出偵察船在海島外圍遊蕩,通過在海邊遊蕩的偵察船傳回的情報也顯示,海陵島周邊海域除了這澳仔港口裏麵牛王山的海盜船隊,周邊沒有發現其他有威脅的船隊,但這些情報的支持不足以讓綠水書院冒險。
綠水書院冒不起這麽大的風險,按李奇的指示,要穩,求穩,不到萬分火急的時候,不要冒險。
這也是李奇在後世工作中帶來的習慣,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
後世的人對生命的尊重,不能讓生命輕易冒險。
雖然這不一定適合這個時代的情況,但李奇還是認為,現階段綠水書院還是以穩為主。
結硬陣,打呆仗。抓住機會主動靈活出擊,情形不明就安穩防守。不冒險,不前進。
這是這一段時間以來,李奇對剿匪活動的指示精神。這樣的安排,讓綠水書院在剿匪時少受了很多損失,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反正也不趕時間,對吧。
剿匪與開展群眾運動,開辦夜校,減租減稅,清丈田地,收繳超額田地,分田等工作同步推進,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急。
從廣州回來的船隊不但帶回來了銀子,還帶回來了一個所有人都不以為然的消息。
但這消息卻給李奇帶來了巨大的震憾。
在弘光帝稱帝之前,清軍已經入關了,但人們隻傳播崇禎的死亡,之後就是弘光小朝廷的建立,好像那建奴入關隻不過是一件小事。
當然了,這建奴雖然跟明朝廷打了很多年,也多次入關,但都是搶了一些東西就被打跑了,人們習慣了也就見怪不怪了。
和李闖打進北京城,皇上駕崩比起來,這建奴入關的新聞實在是太小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事實是從民間到官府,沒有人把建奴視作最大的威脅。
南京的小朝廷還製定了“聯虜平寇”的政策,這在李奇看來是糟糕的政策,可在這特定的曆史背景之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後世的人都不明白,為什麽人們對異族入侵會有這麽大的寬容。
事實是這時代建州女真人是明皇朝的組成部分,最多是一個鬧獨立的地區。
雖然他們也時常進關搶掠,但這些都是被認為是作亂的行為。反倒是那李闖,把皇帝迫死了,這更為人們所不能容。
這時所有人對明皇朝的感情,並沒有後世曆史書寫的那樣橫征暴斂,恨不得他早點亡。
事實是明皇朝在征收稅賦的時候,有很大的人性,那些暴有錢的無賴、還有無錢的流氓都是收不上稅的,收稅的對象就是老實人。
要是明皇朝是個恐怖的國家機器,也就不會出現皇上派出的征稅官都被人吊在樹上,稅收不上來不說,臉丟盡了也不哼一聲,就這樣不了了之。
扯遠了。
反正是從民間到官府層麵,人們都隻是對李闖的仇恨,人們被這仇恨衝暈了頭,也就錯把建奴當成盟友了。
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麽某三桂家人被李闖扣在手裏,都不肯與李闖合作,寧願選擇了奸詐的建奴。當然錯了就沒法回頭,曆史也不容洗白。
但李奇也隻能是悲天憫人一番,作首打油詩曰:衝冠一怒為紅顏,美人無辜躺中槍,引虎驅狼暈了頭,身敗名裂萬年臭。
水手們緊張的升帆,解開纜繩,在李奇的注視下緩緩的駛出船塢,再到外麵的大河裏轉了一圈,就算是啟航成功了。
在以後的日子裏,水手們將要盡快熟悉這船的操作,因為李奇不會給他們太多時間,攻擊牛王山的行動很快就會啟動。
就好像那不好的運氣會一股腦而來一樣,好運氣也會聞風而至。
前段時間運貨去廣州之後,就再沒有消息的三艘海船回來了。
這可是李奇寄予厚望的賣貨之旅,把李奇第一批次生產的優質鋼材全給運走了,就是希望能賣個好價錢,畢竟李奇也喜歡錢,沒有人不喜歡錢,對吧。
廣州果然是個大城市,好的貨物就是不愁賣。
這時間不長,很快就把這幾船優質鋼材給賣完了,還給李奇給運回了幾船的銀子,這真是順利的讓李奇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時代的優質鋼材比同等重量的銀子還要值錢,那這三船銀子一定不會少了,這極大的緩解了綠水書院的財政困難。
這其中最高興的要算是後勤大隊的吳大用了,他不僅要管後勤的各種物資,這財政也是他的重要工作內容,畢竟這綠水書院以前錢財也不多,沒有一個專門的財政部,都是後勤部一手抓。
後勤部就象個大管家,什麽東西都是從這裏發出,各營的糧食收入是他們統計,支出還是他們負責。一句話,綠水書院裏誰沒有吃的,找的一定不是李奇,找的是吳大用。
雖然也在內部發放一些金票,但那也是針對不方便開辦食堂的分散在外的工作人員而設,內部大部分還是沒有現金發放的。
各營除了還有剿匪任務的連隊之外,大部分都已經集合休整,準備為渡海作戰做著準備。
根據參謀部的預計,這渡海作戰不需要強行登陸,隻需要征集民船,把作戰部隊運送過海即可。
這海陵島離大陸並不遠,那海峽兩岸的距離最近的地方也就那麽10裏左右的距離吧,沒什麽難度。
這海陵島也足夠大,土匪不可能分兵在各處防守,不存在強行登陸的說法,也就是說這海島的戰爭不是登陸戰,而是登上海島後的戰爭。
唯一要重視的是,在運送部隊過海的時候,要有戰船進行防守,不能讓運兵船隊被偷襲。
但又要在運兵之前,派出艦隊對海盜的港口進行封鎖,不讓海盜的船隊逃走了,這對綠水書院現在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參謀部裏,參謀們為製定出海作戰計劃而爭吵著。
有的說要先對港口發動進攻,這樣可以封鎖海盜的船隊。
但馬上有人反駁說,沒有陸軍的參與,隻靠海軍,是無法攻下海盜港口的,最多就是對海盜的港口產生破壞,這樣達不到作戰效果。
另又有人說先掩護陸軍過海,登陸後協調作戰。但這樣一來,這麽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打草驚蛇,海盜如果都不逃,那是不可能的。
雖然可以消滅海島上的海盜,但他們的船隊一定會出海逃走。
如果同時展開進攻,那渡海的船隻滿載人員,沒有足夠的武裝艦隊進行掩護,那就會產生很大的風險。
這海上的變數太大,不能冒險。
雖然情報部門對周邊海域的勢力分布有一個大體的了解,派出偵察船在海島外圍遊蕩,通過在海邊遊蕩的偵察船傳回的情報也顯示,海陵島周邊海域除了這澳仔港口裏麵牛王山的海盜船隊,周邊沒有發現其他有威脅的船隊,但這些情報的支持不足以讓綠水書院冒險。
綠水書院冒不起這麽大的風險,按李奇的指示,要穩,求穩,不到萬分火急的時候,不要冒險。
這也是李奇在後世工作中帶來的習慣,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
後世的人對生命的尊重,不能讓生命輕易冒險。
雖然這不一定適合這個時代的情況,但李奇還是認為,現階段綠水書院還是以穩為主。
結硬陣,打呆仗。抓住機會主動靈活出擊,情形不明就安穩防守。不冒險,不前進。
這是這一段時間以來,李奇對剿匪活動的指示精神。這樣的安排,讓綠水書院在剿匪時少受了很多損失,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反正也不趕時間,對吧。
剿匪與開展群眾運動,開辦夜校,減租減稅,清丈田地,收繳超額田地,分田等工作同步推進,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急。
從廣州回來的船隊不但帶回來了銀子,還帶回來了一個所有人都不以為然的消息。
但這消息卻給李奇帶來了巨大的震憾。
在弘光帝稱帝之前,清軍已經入關了,但人們隻傳播崇禎的死亡,之後就是弘光小朝廷的建立,好像那建奴入關隻不過是一件小事。
當然了,這建奴雖然跟明朝廷打了很多年,也多次入關,但都是搶了一些東西就被打跑了,人們習慣了也就見怪不怪了。
和李闖打進北京城,皇上駕崩比起來,這建奴入關的新聞實在是太小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事實是從民間到官府,沒有人把建奴視作最大的威脅。
南京的小朝廷還製定了“聯虜平寇”的政策,這在李奇看來是糟糕的政策,可在這特定的曆史背景之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後世的人都不明白,為什麽人們對異族入侵會有這麽大的寬容。
事實是這時代建州女真人是明皇朝的組成部分,最多是一個鬧獨立的地區。
雖然他們也時常進關搶掠,但這些都是被認為是作亂的行為。反倒是那李闖,把皇帝迫死了,這更為人們所不能容。
這時所有人對明皇朝的感情,並沒有後世曆史書寫的那樣橫征暴斂,恨不得他早點亡。
事實是明皇朝在征收稅賦的時候,有很大的人性,那些暴有錢的無賴、還有無錢的流氓都是收不上稅的,收稅的對象就是老實人。
要是明皇朝是個恐怖的國家機器,也就不會出現皇上派出的征稅官都被人吊在樹上,稅收不上來不說,臉丟盡了也不哼一聲,就這樣不了了之。
扯遠了。
反正是從民間到官府層麵,人們都隻是對李闖的仇恨,人們被這仇恨衝暈了頭,也就錯把建奴當成盟友了。
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麽某三桂家人被李闖扣在手裏,都不肯與李闖合作,寧願選擇了奸詐的建奴。當然錯了就沒法回頭,曆史也不容洗白。
但李奇也隻能是悲天憫人一番,作首打油詩曰:衝冠一怒為紅顏,美人無辜躺中槍,引虎驅狼暈了頭,身敗名裂萬年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