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明處處烽煙,各地官府都在自保,都在觀望,皇上都沒了,中央王朝不再運轉。


    不過還好,這江南並沒有亂,就因為大明是兩京製,北邊的皇上沒了,南方的中樞還在呢。


    但就是這樣的備份,卻沒發揮真正的作用,這新皇上是登基了,這速度不能說不快,可很可惜,有和沒有還是一個樣。


    沒有備戰,也沒有調集兵馬,各處的精兵還是分散在各地。也沒有發布什麽有建設性的指導性文件政策,基本還是一盤散沙。


    其實也不難理解,真正的皇上都指揮不了下麵各路軍頭,這個毫無根基的所謂皇上,能指揮得了那些早已經或陽奉陰違,或擁兵自重的各路神仙嗎?


    在各種勢力早已成了盤根錯節的,官僚係統極度腐敗,尾大不掉的情況下,就算是真皇上也沒辦法。


    京城被圍困的時候,皇上發出求救的命令,去救助的最後都成了傻冒,不去營救的都實力大增,發國難之財。


    這時候說話管用的惟一辦法是實力,拳頭大才是硬道理,真理隻在大炮射程之內,這是西方的強盜理論,但很管用。


    這也是李奇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明明知道那建奴在北方攻城掠地,屠殺人民,而隻能在這綠水寨的附近關起門來,小心翼翼的發展,卻沒有一點辦法的原因。


    現在李奇把這酒坊打造成了附近的大企業。


    這酒是合法的買賣,可以隨便賣,沒有人會拿法律條文來要挾你,當然,前提是你的實力足夠大。


    得益於山寨的全力投入,現在酒廠是進入了快速發展的快車道。


    當然,李奇作為一個現代人,雖然不會釀酒,但架不住李奇見識過的酒多啊,見識決定發展高度。


    有李奇的超時代規劃指導,再加上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能找到可以幫助實施發展的人才,那一切都不是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落實,執行。


    酒廠的管事廖炳嘉,在李奇的印象裏是一個花胡子的老頭,但其實也不過是四十多歲,這個年代生活艱辛的人都顯老。


    廖炳嘉是山寨的老臣子了,是最早跟著三個寨主的一批人,也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老兄弟了。


    “三寨主,少寨主。”老管事微微躬身,抱著拳行禮。


    李奇也沒有在長輩麵前失了禮數,馬上抱拳還禮。


    這些山寨的老人,該有的尊重還是要有的,都是老寨主過命的交情的老兄弟,也算是李奇父親給他留下的政治遺產。


    因為能言善辯,在山寨成立不久,就被委派在這個小鎮子上作為一個收集情報的負責人,當然身份是一個賣酒的小老板。


    這麽多年,從一個賣酒的零售鋪,發展成自己釀酒賣的小作坊,都靠他一個人在打拚。


    因不能讓人看出與山寨的聯係,所以山寨一直沒有什麽支持,他一個人把整個灑坊從生產到渠道建設,全包圓了,也算個能人。


    當然,李奇自從頓悟了之後,隨著山寨的一切建設都走上正軌,勢力日益擴張,這才把酒廠擴大經營,生意日漸紅火。


    隨著內銷的各種燒酒的釀造售賣,果酒也釀了出來,現在山寨在慶功時偶爾會飲用的果酒,就是這裏出產的。


    當然,國內獨特的酒文化,追捧的是高度的白酒,像米酒,高粱酒等。果酒的銷量並不高,隻是作為豐富產品種類而存在。


    但是酒廠除了白酒之外,賣的最好的卻是葡萄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這本來是西域的酒類,在唐代是已經很有名了。製作葡萄酒的工藝,也是很成熟。


    但曆史的長河卻沒讓他進一步發揚光大,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變遷,慢慢的不管是中原還是嶺南的人們都很少飲用了,人們也逐漸的忘記了這葡萄酒的存在,葡萄酒沒有市場,也就逐漸的淡出人們的視野。


    但不知何時,也許是經過元代蒙古人的西征,傳播到了西方,反而在西方日益受到貴族們的歡迎,成了價格不菲的侈奢品。


    在李奇的印象中,南方是不適合葡萄種植的,但凡事都有例外。


    南方的雲南,廣西卻是適合種植的地區,在現代也是重要的葡萄生產區。


    而這和廣西的地形極為相似的喀斯特地貌漠陽江的上遊山區,種植水稻雖然產量不高,卻非常適合葡萄的生長,那山腳邊的荒地上的葡萄都長瘋了。


    當然,隻靠書院的人種植,發展太慢了。


    老管事廖炳嘉在李奇的指點下,采用公司加農戶的方式,把種苗發放給農戶,簽訂回收合同,甚至還先付一部分錢,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的農戶成片種植。


    而且,李奇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少數民族也可以加入種植,一樣的信任,並沒有因為他們是土人而區別對待。


    這些少數民族占據的地方,多是無法種植水稻的高海拔山區,卻更適合葡萄的生長,因此,他們的種植熱情更高,現在的產量,都差不多占據了酒廠收購量的一半。


    當然了,這些葡萄酒在國內並沒有太大的市場,卻是下南洋商人的搶手貨。


    這小縣城本是下南洋貨船的一個停靠補給點,以前生產的各種瓷器鐵器遠銷各國。


    各地的遠洋船隻都是在這裏補充淡水,新鮮的蔬果,還有進貨交易。


    但後來那利潤最多,產量最大的瓷器卻因為高嶺土這重要原料的開采殆盡而風光不再,外貿日漸消沉。大部分的瓷窯都往南海遷徙,本地隻餘少量作坊及大量的遺跡。


    可是葡萄酒的大量供應,還有各種鹽鐵等物資的生產交易,卻讓這裏成了很多貨船的進貨地,無他,商人逐利,為帶點葡萄酒,弄點高質量的鋼鐵,到南洋賣個好價錢。


    自從鄭和下西洋終止之後,官方就停止了海外貿易,但官方停止了,不等於可以限製民間的貿易,事實上也不可能禁止。


    利字當頭,禁而不止,民間的人偷偷從事海外貿易的人確是不少,貿易的量也很大,很多南方大族的財富就是從事海貿積累的。但沒有官方支持,偷偷摸摸的,在海外的武裝保障力量不占優勢,勢力是日漸縮小,地盤被侵蝕。


    西洋人逐漸占據了南亞的沿路港口,他們每年從這些港口帶走大量的貨物,當然也帶來了不少的西洋貨。


    重要的是他們壟斷了渠道,強迫交易,其他人再沒有了貿易的自由,征收了大量的財稅,霸占了港口。


    這葡萄酒,正是西洋的暢銷貨。


    而且,經過李奇改良的大明葡萄酒品質,卻是比之不知從哪裏學到釀酒技術的西洋產要好上不少。


    晚上,老管事吩咐擺了好幾桌的酒席,所有的酒廠員工共聚一堂。


    大過年的,一部分員工回家過年了。但生意火爆,酒廠還是要出貨,有不少的員工留在廠裏過年,酒廠也不能缺了他們好吃好喝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江牡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江牡丹並收藏南明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