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站在那白日女屍體前,輕輕的掀開了那蓋著的白布,他望了一眼,滿臉驚訝的說道:“是她,怎麽會是她。”


    張漢雖然經過李奇的提醒,有心理準備,還是對這白日女的身份感覺到震驚,他怎麽也想不通,他和大哥二哥見義勇為,拚盡全力,不惜受傷,才從那倭寇的淩辱之下解救出來的少女,竟然是這些倭寇的首領。


    “怎麽可能?我拚盡全力把她從倭寇的手中救出來。”張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還是以為自己是從倭寇的淩辱之下把白日女救出來,可他一個傳統的大明子民,怎麽會想明白倭寇家裏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呢。


    隻怪他知識太少了,白白的誤了他大哥的性命,要不是那橋下他們三兄弟自己以為的見義勇為,解救被淩辱少女這一戰,他大哥二哥也不至於英年早逝。


    李奇也不說破,輕歎一聲,走了出去,他要讓張漢慢慢的冷靜下來,讓他自己接受這事實。


    海灣裏,張又鳴接管了大批的艦船,雖然這些艦船大小不一,遠沒有達到綠水書院戰船的標準,可還是非常高興,這海軍沒有船能叫海軍嗎?當然不能。


    但現在他有船了,就是正兒八經的海軍,雖然這海軍的船上沒有艦炮,他們最多就是坐上了船的陸戰隊。


    李奇也不去管這軍中的事兒,仗打勝了,自有那參謀部的參謀去收拾攤子,如果連這些破事都要管,那李奇什麽也不用幹了。


    李奇隻管去謀劃種田去了,什麽?種田?對的,就是種田,種田者,國之大計也。


    這鑒江三角洲一馬平川,隻要站在那不太高的麗山上,就可以一覽這平原的景色,還可以沿著這平原望到大海。


    平原好哇,平原意味著有無數的耕地,意味著可以開發無數的農場。


    一想到農場,李奇就想起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裏麵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當然,李奇不是想去隱居,他隻是想把這些倭寇分成一組一組,去開發這三角洲的肥沃土地,讓這土地產出無數的糧食,李奇不管去到那裏,都忘不了這農民的本色,誰叫我們是一個種田的民族呢。


    陽光下,那緊跟著軍隊步伐而來的民政部的工作人員,已經在軍隊的配合下,開始指揮這些倭寇耕種了。


    第一步當然是要先搞好交通,要想富,先修路嘛。


    這種田當然也要先修路,陶淵明不是說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嗎?當然是交通先行。


    荒地裏,沼澤下,到處都是修路的倭寇,李奇可不會讓這些倭寇平白無故的消耗他的糧食,這些倭寇從被接收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工作了。


    就算李奇不計較這些,李奇手下的人也不會讓倭寇閑著,因為我們綠水書院的人都很勤奮,絕對接受不了隻吃飯不幹活的事。


    當然,隻幹活也不行,還要學習,不學習能叫做書院嗎?什麽?你們倭寇是俘虜?俘虜也要學習,還要更認真的學習。


    這春天都來了,不趕緊把地給修理平整,種上點什麽。


    這是什麽地?這草這麽高了,該拔的草拔掉。


    什麽這水窪積水種不了田?那該排水的排掉,先種點能快收獲的植物,咱們這些農人,能接受地裏不長莊稼嗎。


    這修了路,那水溝是不是也要修下,要不春耕的時候,如何引水,這工程需要無數的人力,多少俘虜都不夠。


    這地處亞熱帶的南方要是那天地裏不長莊稼了,那這家主一定是一個懶人,要知道亞熱帶可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莊稼的,隻不過種植的作物不同罷了。


    縣城裏,那安民告示也發下來了,大紅紙上寫著:茲有倭寇作亂,綠水書院奉總督府令,把倭寇盡數殲滅,餘者皆送勞動農場勞動,讓他們自食其力。如有漏網者,凡大明子民,皆可擒拿,送縣府法辦,重賞。落款是總督東南諸省府。


    縣城的市民大多都回來了,但經濟被破壞了,沒有這麽快恢複過來,顯的冷冷清清,有很多家庭也貼上了白對聯,那是在補辦喪事,這次倭寇作亂,不知有多少家庭破碎。


    街道上有那巡邏的綠水書院士兵,一隊接一隊的走過,倒是安全的很,沒人敢乘機作亂,要知道那綠水書院的農場,可是多少人都可以容納下來,多多益善,沒有人想去吃綠水書院義務勞動的硬飯,雖然夥食不差。


    為了盡快的恢複經濟,也為了讓這剛逃過劫難的人民能有一口飯吃,綠水書院啟動了吳川船廠建設,正在招收工人,這船廠可以帶動經濟,這就是以工代賑的方法,形成一條龍的產業鏈。


    當然,隻這造船廠一點工程是不夠的,但還有大量的開墾荒地、造田的計劃陸續推出,不管是婦女,還是上了年紀的人,隻要肯幹,那總有一款工作適合你,當然,高工資那就不要想了,綠水書院現在雖然有錢,但那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那解了圍的莫家堡,也對李奇說要捐銀子,以幫助這些逃過了一劫的群眾,卻被李奇給拒絕了,李奇說:“捐錢就免了,但你們莫家堡可以出錢,把這莫家堡通往縣城的道路修一下,方便運貨。”


    莫家堡對這個提議當然接納,反正他們都要把錢給捐了,現在可以一舉兩得,既可以幫助這些一貧如洗的災民,又可以把他們莫家堡通往縣城的路給修了,這不雙贏嗎。


    要知道那倭寇想把城防炮運去攻打莫家堡,可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結果卻是一直到被完全殲滅,這計劃也沒有完成,為什麽?還不是因為路不好走的緣故。


    隨著綠水書院收複了吳川縣城,那一定會在這裏發展產業,把這裏當作根據地來建設,不可能退出,吃到嘴裏的香餑餑不可能吐出來,那以後莫家堡的生意一定是能做的更紅火,用莫家主那不太好使的腦子都能想出來,那莫少紅能想不到嗎?


    這也是莫家堡示好的原因,這戰車是一上來,就不容易下了,再說這深度綁定利益,對莫家堡隻有好處。


    莫少紅是一個聰明人,怎麽會看不到這綠水書院的發展潛力呢。


    恩平縣,王洋把李奇的命令送達那向陽江迫近,正駐紮在台恩平與台山交界處的官軍,命令上是這樣寫的:總督府令,著駐台山部參將,於接令時起,回歸軍營,加緊訓練,待總督府後繼命令北上擊奴。落款是總督東南諸省府。


    當然,那帶隊的明軍參將,是不可能奉李奇的什麽狗屁命令的,隻不過搏他一笑而已,這綠水書院的人,不知天高地厚,什麽總督府,不管真假,現在還能命令他們這些已經高度軍閥化了的軍隊嗎?那南明小朝廷做不到的事,李奇一樣做不到。


    這參將隻聽他上麵的總兵的,至於那總兵會聽誰的?還是自聽自話?還是不聽人話?那就不知道了。


    事實是這時候的總兵已經沒人能製的住了,大多是高度自立,那裏能找到錢往那裏去,那裏富庶往那裏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江牡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江牡丹並收藏南明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