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總兵姓陳,與那雲南的沐家有一點點的舊情,聽說是祖上跟著那沐王爺征戰到此,後來就留下來鎮守這鳥不拉屎的山區。
這高州地處內陸,雖然在很多年以前,也曾經作為一個重要的統治中心存在過,但現在隻算是一個府,在政治上的地位並不那麽重要。
但得益於曾經的統治中心的存在,雖然現在不是軍事重鎮,但曆經千年建設,卻是城高牆厚。
這也是那五鬥米在高州為禍多年,卻沒敢輕易攻城的原因。
那黃府台對陳總兵說道:“陳總兵,你對那綠水書院自稱總督府有什麽看法?”
“這總督府?我們上頭不是有一個兩廣總督嗎?你為何不行文去詢問一番?”陳總兵也不是傻子,這明顯是試探的話語,他怎麽會聽不出來呢。
當然也不鹹不淡的把話給推了回來。
“聽說那總督東南諸省府也行文去了兩廣總督府那裏,朱總督也不表態,這天下亂紛紛,誰看得清呢。”黃府台說道,他也是老油條了,當然不會真的行文去詢問,這怎麽說的清呢。
“是啊,這天下也不知怎麽了,南京小朝廷也沒個準話,各地各行其事。”陳總兵說道。
“聽說那左良玉從武昌順江而下,打出要清君側的名號,這是要內鬥的節奏啊。”黃府台也是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但又有多少成真?多少成假,真真假假也說不清呢。
“聽說是太子如左良玉去的呢?”也不知真假,陳總兵說道。
“誰弄的明呢?朱總督那裏有對你指示什麽意見沒有?”黃總兵又試探著說道。
“黃大人,你不用總試探我。你一個府台,朱大人都沒個準話跟你說。我不過是一個掛名的總兵,這手下的人馬,能不能打,有多少人手,你比我還清楚,朱大人會把我放在眼裏嗎?”陳總兵說道。
要說沒有爭天下之心,那是假話,在這亂世,誰還沒個活絡的心思。
可總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那本錢的,他一個內陸的小小掛名總兵,與那些手握重兵的總兵不是一回事。
想那左良玉之流,也是總兵,那可是號稱擁兵百萬的總兵,那是自己這一個隻兩千餘人的總兵能比的。
何況自己的部下連個流賊都打不動,龜縮在這高州城裏,保高州城不失都不容易了。
化州城裏,李奇也得到了消息,那左良玉順江而下,大有直逼南京之勢。
南京小朝廷忙調江北四鎮應對,江淮防線空虛。
李奇一想,就知道這曆史還是如前世那般,南京朝廷本就戰略失誤,戰術又準備不足,政策也是搖擺不定,這時內部生亂,更是給了建奴順利一擊的機會。
南京小朝廷不久矣。
當抵定粵西,盡快揮師北上,總要做點什麽,也許直麵滿清鐵軍還沒勝算,但總要試一下。
“傳令,二團,三團揮師高州,海軍陸戰隊和神電營部登船逆江而上,直抵高州城下。”李奇說道。
盡快攻下高州,不管那黃府台作何選擇,如果不聽號令,那就動兵,不打一打,有的人不會服氣。
“陳總兵,那綠水書院的人來了。”高高的城牆上,那黃府台與陳總兵並排站在那裏,指著遠處源源不斷的大軍說道。
“看這軍容,果然是天下強軍,怪不得那流賊在他們手下,沒有一合之力。”陳總兵說道。
“要是那綠水書院又拿那總督府的名頭來號令,該如何處之?”陳總兵問道,他們軍隊雖然不一定要聽從高州府的指揮,但現在這態勢,這高州府知府的態度還是很重要的,要是不行,該逃的話就要快逃。
“早一段時間,化州知縣倒是給我修書一封,他已經聽從那總督的號令。”高州知府說道。
“府台大人是早有打算?”陳總兵警惕的望著黃知府。
“那倒沒有,我沒有回複,我隻想看看,這天下強軍的樣子是怎麽樣的。”黃知府說道。
這天下的文人就是這樣,總是搖擺不定,跟那南京小朝廷的作為也差不了多少。
高州城下,旌旗招展,綠海書院的軍隊早已直抵城下,也不圍城,就東麵和南麵駐軍。
李奇認為重點在於威嚇,能讓那知府聽從命令最好,如果不能,那就隻攻一個方向,讓他們潰逃,再展開追擊,順勢把那羅定州也收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李奇派出使者,高舉著那紅底黃龍旗,還有那紅底日月旗,在城門下高聲喝道:“總督東南諸省府總督奉先皇遺命,平定高州流賊,現到高州城下,請高州知府速開城門迎接。”
“流賊作亂,不宜開門迎接,請大軍繞道平賊。”那黃知府也不露麵,就派了衙役出來應對。
“總督府令,沿途府縣,須配合綠水書院新軍平叛,你高州府不聽號令,是否已經從賊。”李奇的使者高聲喝道。
“不必多說,還請大軍繞道。”城牆上的衙役高聲回應,這是鐵了心不想開城門了。
看來這高州府的黃知府是不準備奉李奇的命令了。
那陳總兵站在那高高的城牆上,陰著臉,也不知在想什麽。
他也不說話表態,他手下的兵丁也不知他是想打還是不想打。
李奇見這城下陷入了僵局,想來非要打一仗不可了。
但這高州城牆曆經千年建設,堅固異常,不是那麽好打的,這次出來征戰,也沒有多少攻堅器械。
軍隊多帶的是迫擊炮,用來殺傷人員可以,但要想轟擊城牆,卻是威力不夠。
船上倒是有艦炮,可那鑒江離高州城卻還有一段距離,艦炮也不見得能轟到城牆這裏來,更別說把城牆給轟倒了。
李奇隻能先派人在外麵展開心理攻勢,那宣傳隊的人拿著大喇叭在城外大聲的喊著:“總督府派兵平叛,擊殺流賊五鬥米。”
“總督大人在城外,高州府不聽號令,意圖謀反。”
“不開城門,總督府的大軍不日將攻城。”
“凡跟從黃知府謀反者,一律捉拿歸案。”
“聽從總督府號令者,過往不究。”
可這黃知府和那陳總兵率眾曾擊退流賊五鬥米,在城內倒也有那麽幾分威信,這些宣傳並沒有起到什麽效果。
城外,李奇召集胡有財,朱大超,張又鳴一起商議。
這高州地處內陸,雖然在很多年以前,也曾經作為一個重要的統治中心存在過,但現在隻算是一個府,在政治上的地位並不那麽重要。
但得益於曾經的統治中心的存在,雖然現在不是軍事重鎮,但曆經千年建設,卻是城高牆厚。
這也是那五鬥米在高州為禍多年,卻沒敢輕易攻城的原因。
那黃府台對陳總兵說道:“陳總兵,你對那綠水書院自稱總督府有什麽看法?”
“這總督府?我們上頭不是有一個兩廣總督嗎?你為何不行文去詢問一番?”陳總兵也不是傻子,這明顯是試探的話語,他怎麽會聽不出來呢。
當然也不鹹不淡的把話給推了回來。
“聽說那總督東南諸省府也行文去了兩廣總督府那裏,朱總督也不表態,這天下亂紛紛,誰看得清呢。”黃府台說道,他也是老油條了,當然不會真的行文去詢問,這怎麽說的清呢。
“是啊,這天下也不知怎麽了,南京小朝廷也沒個準話,各地各行其事。”陳總兵說道。
“聽說那左良玉從武昌順江而下,打出要清君側的名號,這是要內鬥的節奏啊。”黃府台也是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但又有多少成真?多少成假,真真假假也說不清呢。
“聽說是太子如左良玉去的呢?”也不知真假,陳總兵說道。
“誰弄的明呢?朱總督那裏有對你指示什麽意見沒有?”黃總兵又試探著說道。
“黃大人,你不用總試探我。你一個府台,朱大人都沒個準話跟你說。我不過是一個掛名的總兵,這手下的人馬,能不能打,有多少人手,你比我還清楚,朱大人會把我放在眼裏嗎?”陳總兵說道。
要說沒有爭天下之心,那是假話,在這亂世,誰還沒個活絡的心思。
可總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那本錢的,他一個內陸的小小掛名總兵,與那些手握重兵的總兵不是一回事。
想那左良玉之流,也是總兵,那可是號稱擁兵百萬的總兵,那是自己這一個隻兩千餘人的總兵能比的。
何況自己的部下連個流賊都打不動,龜縮在這高州城裏,保高州城不失都不容易了。
化州城裏,李奇也得到了消息,那左良玉順江而下,大有直逼南京之勢。
南京小朝廷忙調江北四鎮應對,江淮防線空虛。
李奇一想,就知道這曆史還是如前世那般,南京朝廷本就戰略失誤,戰術又準備不足,政策也是搖擺不定,這時內部生亂,更是給了建奴順利一擊的機會。
南京小朝廷不久矣。
當抵定粵西,盡快揮師北上,總要做點什麽,也許直麵滿清鐵軍還沒勝算,但總要試一下。
“傳令,二團,三團揮師高州,海軍陸戰隊和神電營部登船逆江而上,直抵高州城下。”李奇說道。
盡快攻下高州,不管那黃府台作何選擇,如果不聽號令,那就動兵,不打一打,有的人不會服氣。
“陳總兵,那綠水書院的人來了。”高高的城牆上,那黃府台與陳總兵並排站在那裏,指著遠處源源不斷的大軍說道。
“看這軍容,果然是天下強軍,怪不得那流賊在他們手下,沒有一合之力。”陳總兵說道。
“要是那綠水書院又拿那總督府的名頭來號令,該如何處之?”陳總兵問道,他們軍隊雖然不一定要聽從高州府的指揮,但現在這態勢,這高州府知府的態度還是很重要的,要是不行,該逃的話就要快逃。
“早一段時間,化州知縣倒是給我修書一封,他已經聽從那總督的號令。”高州知府說道。
“府台大人是早有打算?”陳總兵警惕的望著黃知府。
“那倒沒有,我沒有回複,我隻想看看,這天下強軍的樣子是怎麽樣的。”黃知府說道。
這天下的文人就是這樣,總是搖擺不定,跟那南京小朝廷的作為也差不了多少。
高州城下,旌旗招展,綠海書院的軍隊早已直抵城下,也不圍城,就東麵和南麵駐軍。
李奇認為重點在於威嚇,能讓那知府聽從命令最好,如果不能,那就隻攻一個方向,讓他們潰逃,再展開追擊,順勢把那羅定州也收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李奇派出使者,高舉著那紅底黃龍旗,還有那紅底日月旗,在城門下高聲喝道:“總督東南諸省府總督奉先皇遺命,平定高州流賊,現到高州城下,請高州知府速開城門迎接。”
“流賊作亂,不宜開門迎接,請大軍繞道平賊。”那黃知府也不露麵,就派了衙役出來應對。
“總督府令,沿途府縣,須配合綠水書院新軍平叛,你高州府不聽號令,是否已經從賊。”李奇的使者高聲喝道。
“不必多說,還請大軍繞道。”城牆上的衙役高聲回應,這是鐵了心不想開城門了。
看來這高州府的黃知府是不準備奉李奇的命令了。
那陳總兵站在那高高的城牆上,陰著臉,也不知在想什麽。
他也不說話表態,他手下的兵丁也不知他是想打還是不想打。
李奇見這城下陷入了僵局,想來非要打一仗不可了。
但這高州城牆曆經千年建設,堅固異常,不是那麽好打的,這次出來征戰,也沒有多少攻堅器械。
軍隊多帶的是迫擊炮,用來殺傷人員可以,但要想轟擊城牆,卻是威力不夠。
船上倒是有艦炮,可那鑒江離高州城卻還有一段距離,艦炮也不見得能轟到城牆這裏來,更別說把城牆給轟倒了。
李奇隻能先派人在外麵展開心理攻勢,那宣傳隊的人拿著大喇叭在城外大聲的喊著:“總督府派兵平叛,擊殺流賊五鬥米。”
“總督大人在城外,高州府不聽號令,意圖謀反。”
“不開城門,總督府的大軍不日將攻城。”
“凡跟從黃知府謀反者,一律捉拿歸案。”
“聽從總督府號令者,過往不究。”
可這黃知府和那陳總兵率眾曾擊退流賊五鬥米,在城內倒也有那麽幾分威信,這些宣傳並沒有起到什麽效果。
城外,李奇召集胡有財,朱大超,張又鳴一起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