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
穿成對照組後,我進大院躺贏[五零] 作者:東邊小耳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萬裏也早就回到了北平,一直沒住在家裏,自然就不知道季葦生的事情。
等到劉夫人說了以後,劉萬裏也很重視。他尋思著不對啊,認識這麽些年,也不知道季葦生愛吃豆腐,而且季葦生雖然是農村出來的,可是人特別機靈,就是有時候性格裏還是有點局促,可能是因為見的世麵不夠,但是無傷大雅,作為朋友沒有那麽多需要衡量計較的。
再聽劉夫人的形容,劉萬裏就覺得季葦生不會是遇上事了吧,要不然怎麽每天回去的反應也不對。
可憐劉萬裏這些年忙於打仗,不是在前線,就是在醫院,就沒有過春心萌動的時候,多聰明的一個人,壓根沒想到季葦生可能是有喜歡的姑娘了。
於是,當天晚上劉萬裏就去找季葦生了。他沒有一開始就詢問季葦生怎麽回事,也怕季葦生會有什麽難言之隱,到時候閉口不談。所以劉萬裏就找了家小飯館,帶著季葦生去,隻說是敘舊,然後旁敲側擊的問起他最近在楊璋玉家裏住的習慣嗎,北平適不適應,老家的親戚都還好不好呀,之類的事情。
季葦生也不知道是因為他最近老是買一堆的豆腐往家裏帶,引起了劉夫人這個有著深厚人生閱曆的農村婦女的警覺。他都老老實實的回答了,畢竟劉萬裏問的這些,看起來也都是在關心他。
在四個人裏麵,劉萬裏的年紀最大,經常關心他們,所以他一點也沒覺得不對。
劉萬裏也奇怪,問了一圈,家裏人沒事,季葦生在北平也沒遇到事,總不能是有人敢脅迫人民解放軍買東西吧。
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劉萬裏索性就直接問了,“你最近怎麽換口味了,天天買豆腐回家?”
季葦生這時候也察覺到不對勁了,感情剛才問那麽多,就是為了問這個。
破天荒的,季葦生紅了臉,攝攝半天都說不出個囫圇話,惹得劉萬裏都等急了,“到底是怎麽回事,你倒是說話,真有什麽事,我們一群人都在北平呢,你怕什麽?”
季葦生被他逼問得心一橫,直接脫口而出,“我有喜歡的姑娘了。”
“什麽?”正準備放狠話的劉萬裏愣了愣,挺大個人了,也跟著結結巴巴,“那、那還挺好啊。”
說著,劉萬裏情緒又跟著起來,他在兄弟幾個裏麵年紀最大,所以處處照顧關心他們,習慣了以後,遇到這種事情肯定要多問幾句,“是哪家的姑娘啊?住哪呢?家裏做什麽的?”
他想起季葦生這段時間總是往家裏帶豆腐,又有些了然,“那姑娘家裏是賣豆腐的?我說你好端端的怎麽成天往家裏帶豆腐,現在隔著我家三百米開外,都能聞到豆腐香,大院裏的人這幾天豆腐是熱了又吃,吃了又熱。
不過這是好事啊,你怎麽一點口風都不透。”
季葦生脖子根都是紅的,“還不知道人家姑娘喜不喜歡我呢,說多了不是敗壞她的名聲嗎?”
厚重如劉萬裏,都忍不住笑出聲,“感情你這麽多天的豆腐都白買了,不會連話都沒跟人家搭上吧?”
看季葦生偏黑的臉孔上一片扭捏神色,劉萬裏就知道恐怕是真的了。作為兄弟幾個裏最年長的,他覺得自己很有必要引導一下季葦生的感情問題。雖然他也沒追求過哪個姑娘,可沒吃過豬肉還能沒見過豬跑?
劉萬裏一下就有了主意,他給季葦生支招道:“你天天這麽買豆腐回家,就算買到對方嫁人,也不見得能記得你……”
“可我總不能上去就和人家說喜歡她,這不是輕薄人嗎?”沒等劉萬裏說完,季葦生就急著道。
劉萬裏的脾氣很好,被打斷了也不生氣,他就像老媽子一樣,是個天生愛操心的命,擺了擺手,繼續說道:“哎,你先聽我說完。”
季葦生遂倒了杯茶,殷勤地遞到劉萬裏麵前,就等著他往後說。
知道季葦生心急,劉萬裏也不賣關子,“要我說啊,你追求人家,肯定不止要買東西,你還要送東西,還要勤快的去幫忙。那位姑娘家裏是賣豆腐的不是,每天擺攤肯定有不少活,你去買東西的時候,看到重的難的,就主動去搭把手,經常找點活做,一來二去不就熟了?每次再帶份點心,吃的喝的,隻說旁人送多了,也拿去送給人家。
你要記得,這種時候,心要端正,眼睛別到處亂瞥,免得人家覺得你輕薄。
等她對你也有好感的時候,就去和她表明心意。這樣一來,多半就成了。”
季葦生一臉受教的點頭,“要當麵說嗎?”
劉萬裏跟著想了想,搖搖頭,“還是不要了,我記得璋玉以前在外頭求學的時候,就追過女孩子,寫了情書,要我說,你到時候就寫情書好了。”
季葦生有些尷尬的撓頭,“可我鬥大的字都不認識一籮筐。”
仔細一想,好像是這麽回事,劉萬裏也尷尬了,“那不然表明心意的事情後麵再說……”
“成,我明天繼續去。”季葦生也下了決心。
於是,兩個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人,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敲定了追求姑娘的辦法。
隻能說,一個敢說一個敢聽。
慘的依然是大院裏的幾戶人家,連著兩三個月都沒斷過豆腐。
李文畔胡若弗,甚至是江父、楊父這些人還好,他們工作忙,經常吃食堂,倒也不至於頓頓吃。至於劉長征的爹媽,他們從前是過慣了苦日子,一朝乍富,過上了好日子,也不至於忘本,豆腐就豆腐了,有什麽不好的,他們曾經還連地瓜都吃不上過呢。
隻苦了下麵幾個小的,李明宛想起自己晚飯裏的煎豆腐,就忍不住走出她家的院門,想出去透透氣,迎麵撞見同樣苦著臉的楊良玉。
兩人互相對視,都從對方的眼裏看見了恐懼。
李明宛心想,她或許下輩子也不想吃豆腐了。
就在大院裏的眾人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結束這暗無天日的吃豆腐生涯時,邊疆告急,不論是江平之、楊璋玉,還是劉長征和季葦生,他們都被召回部隊。不僅如此,全國上下都陷入緊張氛圍,農民更加賣力的耕耘天地,學生們開展匯演,籌錢籌物,上下一心。
在所有人都提著一顆心的時候,戰事打響。
李明宛住在大院裏,比旁人更加能感受到不同。從宣告戰事前,她就發現大院裏的大人們時常緊皺眉頭,經常和不同的人會麵,原本就忙碌的人,行色愈發匆匆。
到了宣告之後,她甚至有時候經過窗戶,還能聽到溫和博雅的李文畔隔著電話大聲斥責人的聲音。
因為舉國上下都陷入緊張的氛圍,全國人民熱火朝天的為前線運送物資,時間的流逝反而不那麽明顯。
李明宛也不知道過去了多久,直到某一天,大人們的神色凝重,連秘書們走路都悄然放輕,她隱隱知道,應該是出了什麽事。
各家各院,幾戶都有人在前線上。
她慢慢的往家裏走,心卻被懸起來,每一步都走的惴惴不安,這裏麵的任何一個人,不管是誰,她都曾經和他們打過招呼,他們都對她散發善意,他們任何一個人,都是那麽年輕,英姿勃發,充滿朝氣,是東升朝陽,有著無限的可能。
她在經過一處拐角的時候,悄然停下,那是劉長征的家,上麵懸掛白布,意味著裏麵有人去世。而劉長征悲傷憤怒的聲音隔著院子,清晰的傳進李明宛的耳朵,“我也要上戰場,為我哥報仇,隻要這片土地上還有一個人站著,就不能讓那群雜碎踏過……”
她的眼淚一下子就掉了下來,怎麽也止不住。
原來是劉萬裏。
她是見過劉萬裏的,劉萬裏回來之後並不住在大院,隻是偶爾回來。那是個寬厚的大哥哥,穿著軍裝,特別高大,但是因為在大院裏一直都是最大的那個,所以對底下的弟弟,還有院子裏的妹妹都很照顧,他沒有任何花錢的愛好,卻總是會在回大院的時候提前買好糖,看到大院的小孩就分上一兩個。
李明宛還記得她第一次見到劉萬裏的樣子,那是一個下午,天氣晴朗,午後的風還帶著一絲幹燥。劉萬裏一看到她,就露出一口白牙,喊她的名字,還任她挑選最喜歡的糖,並且承諾有機會要帶她去吃全北平最好的館子。
再後來,還沒來得及兌現承諾,他們就全都上了戰場。
而曾經的承諾,再也沒有兌現的機會了。
李明宛不自覺走進劉家的院子,劉夫人坐在椅子上,怔怔的抱著劉萬裏的遺書,旁邊是趕來幫忙的胡若弗和楊良玉的母親。
最上首是劉萬裏的照片,上麵整齊的擺放著他的軍裝。
劉夫人神情呆滯,這個在農村呆了很多年,又因為丈夫投奔的隊伍原因,而曾經不得不躲躲藏藏許多年的精明女人,這一刻好像徹底麻木,比起李明宛第一次見到她時的精明幹勁,好像一瞬間老了十多歲,頭上多了許多白發。
其實,不僅是劉萬裏,就連劉父也去了戰場,按劉父的地位,如果他想的話,絕對能把劉萬裏送去安全的地方,至少不那麽前線,至少不是死的屍骨無存,和無數的戰士一起,屍首裹挾山穀,連個碑都不知道該立在哪裏。
可他沒有。
一視同仁,最驕傲自豪的兒子死在了戰場上。
李明宛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好似和眼前的悲壯相比,以往的糾結都顯得那麽不堪一擊。她仿佛間有些懂得那些先輩的心境,懂得了他們的不屈與堅守。
她是旁觀者,又成了參與者。
從劉萬裏犧牲之後,整個大院破天荒的寧靜下來,不管是貪玩耍賴的劉長征,還是驕傲自滿的楊良玉,大院裏最不懂事的小孩們,好像都在一瞬間成長起來。
可是戰爭沒有結束,犧牲也不會停止。
江平之所在的部隊在某場戰役中遭遇轟炸,生死未明。
這是大人們以為李明宛已經入睡,李文畔才同胡若弗說的,畢竟江家隻剩下父子二人,江平之的母親過世多年,江父雖然和江平之並不親厚,可江平之卻是他的獨子。
不知道又過了多久,也許是幾個月,也許是一年,在李明宛去找楊良玉一起上學的時候,撞見楊母正在收拾季葦生的東西。
戰事從開始到現在,過了這麽久,楊母還是一直保留著季葦生的房間,和楊璋玉的房間一樣,時時打掃。當初是為了結個善緣才把人留下來,好好照顧,但是相處久了,卻是真的有感情。
李明宛知道,如果不是發生了什麽事情,楊母是不會把季葦生的東西單獨收拾出來的。
果不其然,在看到楊良玉母親搬出來的箱子上,李明宛看到了季葦生的遺照,和劉萬裏當初的一樣,他們同樣都是笑著的,正當年華,不同的是季葦生笑的露出了牙,他應當不怎麽拍照,所以笑容明亮又靦腆。
大概他當初拍照的時候,也想不到這會成為他和人世間最後的聯係。
在李明宛晃神的片刻,也許是心情沉重,搬著箱子、穿著高跟鞋的楊母,不慎向旁邊傾倒,好在李明宛眼疾手快,及時把楊母扶住。
人雖然沒有摔倒,但是季葦生的遺物掉了出來。
李明宛幫著撿起來,卻看到一封信。
信封上寫著君華親啟。
看得出來寫信的人字寫的並不好看,字沒有字形,但是卻是一筆一畫,努力寫到最端正。
在李明宛拿著這封信愣神的時候,上首傳來楊良玉母親惋惜的聲音,“這信是在葦生走了以後,收拾衣服的時候翻到的,信裏是他向一個姑娘表白呢,看底下的日期,應該是兩年前就寫好的,估計是趕上回部隊了嘛,沒有送去。真是可惜,上麵沒有地址。
這封信大概是沒有送出去的機會了。也不知道他的心意,對方知不知道。
唉,也許不知道也是件好事。”
楊母被歲月偏愛的秀美麵龐上浮現一絲愁色與遺憾,或許連季葦生都不清楚,這封信沒能送出去,究竟是遺憾還是慶幸。
春去秋來,四季輪轉,當楊璋玉站在家門口的時候,整個人消瘦得脫了形,比當初的李明宛還要駭人。
他回家的時候,正好撞見李明宛和楊良玉放學。
經過胡若弗的悉心照料,李明宛長得很快,他們發現當初接回李明宛的時候,或許她就不止七八歲,但是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看起來年紀小了很多。所以在吃飽穿暖的情況下,李明宛的身高一下就起來了,雖然不能準確算出,但是看身高,大致估量李明宛當初就有九歲或者十歲。
所以當時李明宛跳級到三年級,才是她的年紀剛好應該讀的年級。
後麵明宛又跳了一次級,直接和楊良玉成了同班同學。兩邊家長都很高興,互相之間也能有個照應。
於是,她倆現在一起念初一。
兩人更是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在看到楊璋玉的那一刻,剛剛還對明宛有說有笑的楊良玉,一下就停了下來,目光片刻不離自己的親哥哥。
良久,她才咬著唇,眼淚不受控製的往下掉,開口就是哭腔,哽咽著說:“哥,你可算回來了。”
然後,這個驕傲自重的小姑娘,一下子撲進楊璋玉的懷裏。也許是因為瘦了太多,以往這個厚實寬廣的懷抱,在此刻竟然向後踉蹌了兩部,但還是接住了楊良玉,“都知道我回來了,還哭什麽,這麽大人了還哭鼻子。”
要是換成幾年前,楊良玉肯定毫不猶豫的反唇相譏,不落下風,但是到了今時今日,她就隻是抱著楊璋玉哭。
這幾年,劉萬裏走了,季葦生走了,那些鮮活的生命隻留下黑白的相片和遺書……
見多了離別,重逢便顯得尤為可貴。
好不容易哄住愛哭的妹妹,楊璋玉才敢踏進家門,大概是近鄉情怯,他剛剛站在家門口,想到母親或許會因為他而愁容滿麵,便不敢踏進門。可在看到楊良玉以後,這種情怯,反而變作思念,席卷而來。戰場上的疲憊,霧霾霾的塵土和鮮血,讓他迫不及待的想看見家人,洗盡炮火的塵埃,重歸寧靜。
也許是骨子還有自幼受到的教養影響,他在這樣激動的情形下,也仍然記得顧全他人,還能同明宛打招呼,“你是明宛吧,長這麽大了。”
李明宛知道接下來應該是他們一家人團聚的時候,所以她沒有打擾他們,隻是笑著喊了聲,“璋玉哥哥。”
然後就主動提出回家,讓楊璋玉可以帶著妹妹進家門。
她不知道楊母是什麽反應,可終於,他們苦苦等到的不再是冰冷的訃告,而是重逢,是活生生、身體溫熱的親人。
等到李明宛回到自己房間的時候,心情依舊很好,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
她看到窗台的牆縫中,顫顫巍巍的長出一朵紫色的小野花,生長的艱難,卻還是向陽而生,迎接著希望和曙光。
等到劉夫人說了以後,劉萬裏也很重視。他尋思著不對啊,認識這麽些年,也不知道季葦生愛吃豆腐,而且季葦生雖然是農村出來的,可是人特別機靈,就是有時候性格裏還是有點局促,可能是因為見的世麵不夠,但是無傷大雅,作為朋友沒有那麽多需要衡量計較的。
再聽劉夫人的形容,劉萬裏就覺得季葦生不會是遇上事了吧,要不然怎麽每天回去的反應也不對。
可憐劉萬裏這些年忙於打仗,不是在前線,就是在醫院,就沒有過春心萌動的時候,多聰明的一個人,壓根沒想到季葦生可能是有喜歡的姑娘了。
於是,當天晚上劉萬裏就去找季葦生了。他沒有一開始就詢問季葦生怎麽回事,也怕季葦生會有什麽難言之隱,到時候閉口不談。所以劉萬裏就找了家小飯館,帶著季葦生去,隻說是敘舊,然後旁敲側擊的問起他最近在楊璋玉家裏住的習慣嗎,北平適不適應,老家的親戚都還好不好呀,之類的事情。
季葦生也不知道是因為他最近老是買一堆的豆腐往家裏帶,引起了劉夫人這個有著深厚人生閱曆的農村婦女的警覺。他都老老實實的回答了,畢竟劉萬裏問的這些,看起來也都是在關心他。
在四個人裏麵,劉萬裏的年紀最大,經常關心他們,所以他一點也沒覺得不對。
劉萬裏也奇怪,問了一圈,家裏人沒事,季葦生在北平也沒遇到事,總不能是有人敢脅迫人民解放軍買東西吧。
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劉萬裏索性就直接問了,“你最近怎麽換口味了,天天買豆腐回家?”
季葦生這時候也察覺到不對勁了,感情剛才問那麽多,就是為了問這個。
破天荒的,季葦生紅了臉,攝攝半天都說不出個囫圇話,惹得劉萬裏都等急了,“到底是怎麽回事,你倒是說話,真有什麽事,我們一群人都在北平呢,你怕什麽?”
季葦生被他逼問得心一橫,直接脫口而出,“我有喜歡的姑娘了。”
“什麽?”正準備放狠話的劉萬裏愣了愣,挺大個人了,也跟著結結巴巴,“那、那還挺好啊。”
說著,劉萬裏情緒又跟著起來,他在兄弟幾個裏麵年紀最大,所以處處照顧關心他們,習慣了以後,遇到這種事情肯定要多問幾句,“是哪家的姑娘啊?住哪呢?家裏做什麽的?”
他想起季葦生這段時間總是往家裏帶豆腐,又有些了然,“那姑娘家裏是賣豆腐的?我說你好端端的怎麽成天往家裏帶豆腐,現在隔著我家三百米開外,都能聞到豆腐香,大院裏的人這幾天豆腐是熱了又吃,吃了又熱。
不過這是好事啊,你怎麽一點口風都不透。”
季葦生脖子根都是紅的,“還不知道人家姑娘喜不喜歡我呢,說多了不是敗壞她的名聲嗎?”
厚重如劉萬裏,都忍不住笑出聲,“感情你這麽多天的豆腐都白買了,不會連話都沒跟人家搭上吧?”
看季葦生偏黑的臉孔上一片扭捏神色,劉萬裏就知道恐怕是真的了。作為兄弟幾個裏最年長的,他覺得自己很有必要引導一下季葦生的感情問題。雖然他也沒追求過哪個姑娘,可沒吃過豬肉還能沒見過豬跑?
劉萬裏一下就有了主意,他給季葦生支招道:“你天天這麽買豆腐回家,就算買到對方嫁人,也不見得能記得你……”
“可我總不能上去就和人家說喜歡她,這不是輕薄人嗎?”沒等劉萬裏說完,季葦生就急著道。
劉萬裏的脾氣很好,被打斷了也不生氣,他就像老媽子一樣,是個天生愛操心的命,擺了擺手,繼續說道:“哎,你先聽我說完。”
季葦生遂倒了杯茶,殷勤地遞到劉萬裏麵前,就等著他往後說。
知道季葦生心急,劉萬裏也不賣關子,“要我說啊,你追求人家,肯定不止要買東西,你還要送東西,還要勤快的去幫忙。那位姑娘家裏是賣豆腐的不是,每天擺攤肯定有不少活,你去買東西的時候,看到重的難的,就主動去搭把手,經常找點活做,一來二去不就熟了?每次再帶份點心,吃的喝的,隻說旁人送多了,也拿去送給人家。
你要記得,這種時候,心要端正,眼睛別到處亂瞥,免得人家覺得你輕薄。
等她對你也有好感的時候,就去和她表明心意。這樣一來,多半就成了。”
季葦生一臉受教的點頭,“要當麵說嗎?”
劉萬裏跟著想了想,搖搖頭,“還是不要了,我記得璋玉以前在外頭求學的時候,就追過女孩子,寫了情書,要我說,你到時候就寫情書好了。”
季葦生有些尷尬的撓頭,“可我鬥大的字都不認識一籮筐。”
仔細一想,好像是這麽回事,劉萬裏也尷尬了,“那不然表明心意的事情後麵再說……”
“成,我明天繼續去。”季葦生也下了決心。
於是,兩個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人,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敲定了追求姑娘的辦法。
隻能說,一個敢說一個敢聽。
慘的依然是大院裏的幾戶人家,連著兩三個月都沒斷過豆腐。
李文畔胡若弗,甚至是江父、楊父這些人還好,他們工作忙,經常吃食堂,倒也不至於頓頓吃。至於劉長征的爹媽,他們從前是過慣了苦日子,一朝乍富,過上了好日子,也不至於忘本,豆腐就豆腐了,有什麽不好的,他們曾經還連地瓜都吃不上過呢。
隻苦了下麵幾個小的,李明宛想起自己晚飯裏的煎豆腐,就忍不住走出她家的院門,想出去透透氣,迎麵撞見同樣苦著臉的楊良玉。
兩人互相對視,都從對方的眼裏看見了恐懼。
李明宛心想,她或許下輩子也不想吃豆腐了。
就在大院裏的眾人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結束這暗無天日的吃豆腐生涯時,邊疆告急,不論是江平之、楊璋玉,還是劉長征和季葦生,他們都被召回部隊。不僅如此,全國上下都陷入緊張氛圍,農民更加賣力的耕耘天地,學生們開展匯演,籌錢籌物,上下一心。
在所有人都提著一顆心的時候,戰事打響。
李明宛住在大院裏,比旁人更加能感受到不同。從宣告戰事前,她就發現大院裏的大人們時常緊皺眉頭,經常和不同的人會麵,原本就忙碌的人,行色愈發匆匆。
到了宣告之後,她甚至有時候經過窗戶,還能聽到溫和博雅的李文畔隔著電話大聲斥責人的聲音。
因為舉國上下都陷入緊張的氛圍,全國人民熱火朝天的為前線運送物資,時間的流逝反而不那麽明顯。
李明宛也不知道過去了多久,直到某一天,大人們的神色凝重,連秘書們走路都悄然放輕,她隱隱知道,應該是出了什麽事。
各家各院,幾戶都有人在前線上。
她慢慢的往家裏走,心卻被懸起來,每一步都走的惴惴不安,這裏麵的任何一個人,不管是誰,她都曾經和他們打過招呼,他們都對她散發善意,他們任何一個人,都是那麽年輕,英姿勃發,充滿朝氣,是東升朝陽,有著無限的可能。
她在經過一處拐角的時候,悄然停下,那是劉長征的家,上麵懸掛白布,意味著裏麵有人去世。而劉長征悲傷憤怒的聲音隔著院子,清晰的傳進李明宛的耳朵,“我也要上戰場,為我哥報仇,隻要這片土地上還有一個人站著,就不能讓那群雜碎踏過……”
她的眼淚一下子就掉了下來,怎麽也止不住。
原來是劉萬裏。
她是見過劉萬裏的,劉萬裏回來之後並不住在大院,隻是偶爾回來。那是個寬厚的大哥哥,穿著軍裝,特別高大,但是因為在大院裏一直都是最大的那個,所以對底下的弟弟,還有院子裏的妹妹都很照顧,他沒有任何花錢的愛好,卻總是會在回大院的時候提前買好糖,看到大院的小孩就分上一兩個。
李明宛還記得她第一次見到劉萬裏的樣子,那是一個下午,天氣晴朗,午後的風還帶著一絲幹燥。劉萬裏一看到她,就露出一口白牙,喊她的名字,還任她挑選最喜歡的糖,並且承諾有機會要帶她去吃全北平最好的館子。
再後來,還沒來得及兌現承諾,他們就全都上了戰場。
而曾經的承諾,再也沒有兌現的機會了。
李明宛不自覺走進劉家的院子,劉夫人坐在椅子上,怔怔的抱著劉萬裏的遺書,旁邊是趕來幫忙的胡若弗和楊良玉的母親。
最上首是劉萬裏的照片,上麵整齊的擺放著他的軍裝。
劉夫人神情呆滯,這個在農村呆了很多年,又因為丈夫投奔的隊伍原因,而曾經不得不躲躲藏藏許多年的精明女人,這一刻好像徹底麻木,比起李明宛第一次見到她時的精明幹勁,好像一瞬間老了十多歲,頭上多了許多白發。
其實,不僅是劉萬裏,就連劉父也去了戰場,按劉父的地位,如果他想的話,絕對能把劉萬裏送去安全的地方,至少不那麽前線,至少不是死的屍骨無存,和無數的戰士一起,屍首裹挾山穀,連個碑都不知道該立在哪裏。
可他沒有。
一視同仁,最驕傲自豪的兒子死在了戰場上。
李明宛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好似和眼前的悲壯相比,以往的糾結都顯得那麽不堪一擊。她仿佛間有些懂得那些先輩的心境,懂得了他們的不屈與堅守。
她是旁觀者,又成了參與者。
從劉萬裏犧牲之後,整個大院破天荒的寧靜下來,不管是貪玩耍賴的劉長征,還是驕傲自滿的楊良玉,大院裏最不懂事的小孩們,好像都在一瞬間成長起來。
可是戰爭沒有結束,犧牲也不會停止。
江平之所在的部隊在某場戰役中遭遇轟炸,生死未明。
這是大人們以為李明宛已經入睡,李文畔才同胡若弗說的,畢竟江家隻剩下父子二人,江平之的母親過世多年,江父雖然和江平之並不親厚,可江平之卻是他的獨子。
不知道又過了多久,也許是幾個月,也許是一年,在李明宛去找楊良玉一起上學的時候,撞見楊母正在收拾季葦生的東西。
戰事從開始到現在,過了這麽久,楊母還是一直保留著季葦生的房間,和楊璋玉的房間一樣,時時打掃。當初是為了結個善緣才把人留下來,好好照顧,但是相處久了,卻是真的有感情。
李明宛知道,如果不是發生了什麽事情,楊母是不會把季葦生的東西單獨收拾出來的。
果不其然,在看到楊良玉母親搬出來的箱子上,李明宛看到了季葦生的遺照,和劉萬裏當初的一樣,他們同樣都是笑著的,正當年華,不同的是季葦生笑的露出了牙,他應當不怎麽拍照,所以笑容明亮又靦腆。
大概他當初拍照的時候,也想不到這會成為他和人世間最後的聯係。
在李明宛晃神的片刻,也許是心情沉重,搬著箱子、穿著高跟鞋的楊母,不慎向旁邊傾倒,好在李明宛眼疾手快,及時把楊母扶住。
人雖然沒有摔倒,但是季葦生的遺物掉了出來。
李明宛幫著撿起來,卻看到一封信。
信封上寫著君華親啟。
看得出來寫信的人字寫的並不好看,字沒有字形,但是卻是一筆一畫,努力寫到最端正。
在李明宛拿著這封信愣神的時候,上首傳來楊良玉母親惋惜的聲音,“這信是在葦生走了以後,收拾衣服的時候翻到的,信裏是他向一個姑娘表白呢,看底下的日期,應該是兩年前就寫好的,估計是趕上回部隊了嘛,沒有送去。真是可惜,上麵沒有地址。
這封信大概是沒有送出去的機會了。也不知道他的心意,對方知不知道。
唉,也許不知道也是件好事。”
楊母被歲月偏愛的秀美麵龐上浮現一絲愁色與遺憾,或許連季葦生都不清楚,這封信沒能送出去,究竟是遺憾還是慶幸。
春去秋來,四季輪轉,當楊璋玉站在家門口的時候,整個人消瘦得脫了形,比當初的李明宛還要駭人。
他回家的時候,正好撞見李明宛和楊良玉放學。
經過胡若弗的悉心照料,李明宛長得很快,他們發現當初接回李明宛的時候,或許她就不止七八歲,但是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看起來年紀小了很多。所以在吃飽穿暖的情況下,李明宛的身高一下就起來了,雖然不能準確算出,但是看身高,大致估量李明宛當初就有九歲或者十歲。
所以當時李明宛跳級到三年級,才是她的年紀剛好應該讀的年級。
後麵明宛又跳了一次級,直接和楊良玉成了同班同學。兩邊家長都很高興,互相之間也能有個照應。
於是,她倆現在一起念初一。
兩人更是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在看到楊璋玉的那一刻,剛剛還對明宛有說有笑的楊良玉,一下就停了下來,目光片刻不離自己的親哥哥。
良久,她才咬著唇,眼淚不受控製的往下掉,開口就是哭腔,哽咽著說:“哥,你可算回來了。”
然後,這個驕傲自重的小姑娘,一下子撲進楊璋玉的懷裏。也許是因為瘦了太多,以往這個厚實寬廣的懷抱,在此刻竟然向後踉蹌了兩部,但還是接住了楊良玉,“都知道我回來了,還哭什麽,這麽大人了還哭鼻子。”
要是換成幾年前,楊良玉肯定毫不猶豫的反唇相譏,不落下風,但是到了今時今日,她就隻是抱著楊璋玉哭。
這幾年,劉萬裏走了,季葦生走了,那些鮮活的生命隻留下黑白的相片和遺書……
見多了離別,重逢便顯得尤為可貴。
好不容易哄住愛哭的妹妹,楊璋玉才敢踏進家門,大概是近鄉情怯,他剛剛站在家門口,想到母親或許會因為他而愁容滿麵,便不敢踏進門。可在看到楊良玉以後,這種情怯,反而變作思念,席卷而來。戰場上的疲憊,霧霾霾的塵土和鮮血,讓他迫不及待的想看見家人,洗盡炮火的塵埃,重歸寧靜。
也許是骨子還有自幼受到的教養影響,他在這樣激動的情形下,也仍然記得顧全他人,還能同明宛打招呼,“你是明宛吧,長這麽大了。”
李明宛知道接下來應該是他們一家人團聚的時候,所以她沒有打擾他們,隻是笑著喊了聲,“璋玉哥哥。”
然後就主動提出回家,讓楊璋玉可以帶著妹妹進家門。
她不知道楊母是什麽反應,可終於,他們苦苦等到的不再是冰冷的訃告,而是重逢,是活生生、身體溫熱的親人。
等到李明宛回到自己房間的時候,心情依舊很好,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
她看到窗台的牆縫中,顫顫巍巍的長出一朵紫色的小野花,生長的艱難,卻還是向陽而生,迎接著希望和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