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賢王親自出戰,對於匈奴的將士來說是極大的刺激,左賢王可是匈奴部落的勇士,昔日率領匈奴部落的騎兵,在戰場上取得了一場場的勝利。
現如今跟隨在左賢王的身後征戰,對於匈奴的將士來說,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手起刀落,一名康居士卒尚且沒有抬起手中的兵刃,就為左賢王直接斬殺,幹脆利索的出手,讓衝殺而來的匈奴士卒振奮不已。
這就是他們部落的勇士,就算是康居的大軍在最後的關頭,進行著拚死的抵抗,這樣的抵抗,又會有著多少的意義呢,最終還是要在匈奴大軍的進攻下承受失敗的。
接連斬殺三名康居的士卒之後,左賢王的臉龐上滿是鮮血。
戰爭,激起了左賢王內心的鬥誌,他是匈奴部落的勇士,在麵對戰爭的時候,從來沒有過退卻,現如今也是如此,必須要讓康居的將士在這場交戰中感受到匈奴人的厲害。
這樣一來的話,以後匈奴人統治康居的時候,就不會有著更多的反抗,與晉軍治理敵軍城池的手段不同,匈奴人崇尚的是強者,在他們看來,反抗之人就要受到相應的懲處,最好是讓這些人有著更多的死傷,這樣的話,才能讓他們更加的服帖。
理念的不同,他們選擇的方式就會有著諸多的不同之處。
血腥的殺戮,能夠在治理地方的時候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但是一味的殺戮,並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治下子民的反感,當這樣的反感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就會爆發叛亂。
晉軍在進攻敵軍的時候是凶猛的,但是在治理城池的時候,卻是有著溫柔的手段。
強硬與溫柔結合在一起之後,治理城池會更加的迅速。
當然,這等時候,晉國的官員不會告知匈奴人如何更好的治理地方。
匈奴人與康居人之間是有著仇怨的,之前戰爭的進行,讓匈奴多少部落遭受到了損失,讓更多的康居士卒在這樣的過程中付出代價,是有著很大的必要的。
左賢王親自率領大軍衝鋒,在更大程度上鼓舞了匈奴將士的鬥誌,他們在應對敵軍的時候,有著更為瘋狂的表現,最為明顯的結果就是康居將士不斷的倒下。
一名名士卒的身死,讓塔坨沒有更多的畏懼,這場交戰開始之前,他就已經心存死誌,隻要還有一口氣在,就不會任由敵軍將士在城內任意妄為,就算是付出性命的代價又有何妨,讓敵軍明白康居的尊嚴是不容踐踏的。
有些時候,死亡並不可怕,關鍵是這樣的死亡之後,會有著什麽樣的結果。
對戰敵軍,拚死奮戰,讓敵軍能夠感受到己方的頑強鬥誌,甚至對於以後的交戰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兩軍交鋒之前,為何軍中的將領要鼓舞軍中將士,就是因為他們的鬥誌會在接下來的交戰中,產生很大的幫助。
如果當前高鹽城內的守軍,沒有為康居王抽調的話,塔坨是有著足夠的信心阻擋匈奴大軍的進攻的。
軍中雖說補充了青壯,並且經過了簡單的訓練,想要他們在作戰的過程中有著更加頑強的鬥誌的話,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當戰事陷入到比較艱難的時候,這些青壯是很容易出現逃跑的情形的。
再說這樣的狀況,放到普通將士的身上,想要從戰場上離開是很正常的。
匈奴大軍的凶猛進攻,給康居的守軍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
能夠在這種時候人,仍舊選擇在戰場上頑強堅持的將士,是不會輕易的退卻的。
塔坨手持長槍,亦是加入了戰鬥。
雙方不斷有將士倒在血泊之中,總體上來說,卻是康居方麵處於弱勢。
四目相對,塔坨和左賢王從彼此的目光之中看到的是熊熊燃燒的鬥誌,從對方的裝束上,他們能夠感受到的彼此身份的不凡。
無論是塔坨還是左賢王在家進攻的時候,周邊都是有著不少軍中將士的保護的,如此一來的話,身份上的事情,很容易就能判斷的。
左賢王緊了緊手中的長刀,向著塔坨快步而來。
塔坨的長槍微微一抖,迎戰左賢王。
不少將士將目光投向了兩人交戰的地方,如果塔坨能夠獲得勝利的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擋匈奴大軍的進攻,當然,說的是一定程度,並非是阻擋住匈奴大軍的攻勢。
戰爭進行到現在,其實結果已經注定了,就算是塔坨有著再英勇的表現,想要將匈奴大軍從城內趕出去,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兩軍的主要將領,在這等時候對戰,吸引的是更多將士的關注,他們希望己方的將領能夠在這樣的對戰中取得勝利。
兩人的戰意,在前行的過程中不斷的攀升,左賢王乃是匈奴猛將,塔坨在康居軍中也是有名的將領。
長槍與長刀碰撞在一起,迸濺點點火花,迅速分開之後,長刀和長槍分別向著對方的胸膛而去。
不管是左賢王還是塔坨,都是從征戰中磨練出來的將領,他們的招式或許沒有什麽太過高明的地方,但是這樣的招式,在戰場上往往是最為實用的,能夠以最為簡短的方式解決敵軍的性命,才是最為有效的手段。
左賢王從塔坨的神色間看到是堅定和瘋狂,微微一愣之後,當即收刀,阻擋住了長槍的攻勢,康居的大軍如今已經陷入到了危險的境地,隨時有可能為匈奴大軍攻破,但是左賢王的處境就不同了,他在匈奴軍中是赫赫有名的存在,地位崇高,可不想在對陣敵軍將領的時候身死。
而塔坨擺明了是心存死誌,與這樣的將領對戰的時候,一身實力往往發揮不出八成。
拚命之人,在作戰的時候是不會畏懼死亡的,在這一點上,左賢王已經輸了三分。
長刀與長槍不斷的碰撞,招式的變化越來越快,簡單明了的招式,在兩人的手中仿若蘊含了無窮的力道一般。
塔坨暗中深吸一口氣,與左賢王的對戰,給了他很大的壓力,左賢王的一招一式,可是蘊含著很強悍的力道,稍有不慎,就會為左賢王手中的長刀將長槍蕩開,這樣的交鋒中,一旦長槍被蕩開之後,會出現什麽樣的情景是能夠想象的。
長槍的招式變化,比之長刀要更加的精妙一些,但左賢王豈會是易於之輩,仗著力道上的優勢,與塔坨不斷的遊鬥,消耗著塔坨的體力。
在之前的對戰中,塔坨就曾不止一次的出手,力量上的消耗還是比較大的,此時對戰左賢王,肯定是有著劣勢的。
轉眼之間,兩人已經交手超過了三十合。
塔坨的麵色漲紅,但仍舊堅持與左賢王的戰鬥。
左賢王看向塔坨的目光中,亦是有了一絲敬佩,不管塔坨處於什麽樣的情景,又是有著什麽樣的想法,僅僅是塔坨展現出來的武藝,都是值得稱道的。
匈奴軍中有著不少的勇士,但是能夠與左賢王對戰如此多招式而不落敗的將領是屈指可數的。
然而左賢王明白,想要在這等時候招攬塔坨進入匈奴軍中,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從塔坨的表現來看,分明是對康居有著絕對的忠誠,得到這樣的將領的效忠,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既然如此,左賢王也就沒有留手的必要了,隻要將塔坨殺死,這場攻城戰就能宣告結束了。
暴喝一聲,左賢王手中的長刀直接蕩開了塔坨的長槍,而後長刀以無可匹敵之態勢直接劈砍向塔坨的胸膛。
刀光一閃,塔坨身上的鎧甲,沒能阻擋住長刀進攻的時候所帶來的威勢,直接裂開,塔坨的長槍和左賢王的長刀,皆是百煉鋼鍛造而成,鋒利程度可想而知。
血如泉湧,塔坨以長槍駐地,堅持不倒,看向左賢王的神色滿是仇視。
左賢王喝道:“進攻,不需要俘虜。”
匈奴大軍進攻康居的城池,就是外來的入侵者,肯定會遭受到康居將士的拚死反抗,在這等時候,更多的斬殺康居的將士,對於以後城池的穩定是有著好處的,而匈奴大軍進入城內之後,能夠縱情的劫掠,這也是許多匈奴的將士最為希望看到的情景。
劫掠的物資之中,有著不少是歸屬他們自己所有的,有了這些財富之後,回到匈奴部落之後,他們能夠過上比較安逸的生活,甚至會讓所在的部落得到更多的好處,尤其是匈奴軍中的將領,更加喜歡的就是在敵軍的治下進行劫掠了。
長刀帶起一抹鮮血,塔坨的頭顱,直接為左賢王一刀劈砍而下。
塔坨仍舊保持著站立的姿勢,想要在匈奴大軍進攻的時候,做出抵抗的動作已經不能。
“將此人的屍體收斂起來,厚葬。”左賢王道。
不管怎麽說,塔坨是為了康居城池的穩定而戰,塔坨在交戰中表現出來的氣勢和意誌,讓左賢王頗為認同,這種認同,是不會有著陣營的分別的,純粹是武將對於武將的欣賞。
塔坨戰死之後,康居軍中的將士雖說仍舊有著不少的堅持,但是在如狼似虎的匈奴士卒麵前,他們的抵抗是脆弱的。
康居的主力被消滅之後,匈奴大軍一擁而入,他們要在高鹽城內,盡情的狂歡,釋放戰爭所帶來的壓力。
高鹽城內的康居子民,此時正在經受著巨大的挑戰,雖說不少的子民正在逃離高鹽城,但是他們的逃離在匈奴將士的麵前,顯得是那般的不堪一擊,走出家門的百姓率先受到了攻擊。
攜帶出來的物資,直接為匈奴的士卒瓜分。
當城門被清理幹淨,晉軍將士進城之後,呂布的耳邊縈繞著喊殺聲,街道上隨處可見屍體,這些屍體之中,不僅有著康居士卒的,還有著普通百姓的。
這就是殘酷的戰爭,如果不能阻擋住敵軍的進攻的話,就意味著己方的城池將會遭受敵軍的劫掠。
匈奴人的行徑是殘忍的,這就是敵人攻破城池之後帶來的危害。
晉軍之中的將領對於這一切表現的比較冷漠,征戰疆場多年的將領,見識過太過殘酷的戰爭,但是晉軍的士卒,對於匈奴大軍的行徑有些不恥,以往晉軍攻破城池之後,可是不會有著如此的舉動,他們在對待城池內的百姓的時候,也是比較和善的,當然,如果有敵軍治下的子民站起來反抗的話,軍中的將士是不會有絲毫的猶豫的。
“告知匈奴單於,高鹽城到王城的三座城池,歸屬晉軍所有。”呂布道。
典韋得令而去,呂布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要告訴匈奴人,在進入城內之後,不要太過放肆,以後高鹽城是屬於晉軍的。
雖說這樣的舉動有些霸道,這也是強悍的實力所帶來的,如果匈奴人有所不滿的話,大可以前來詢問呂布,晉國的皇帝會給他們滿意的答案的。
晉軍將士征戰多年,什麽樣驕傲的敵軍沒有見到過,當初晉軍與烏孫大軍合作的時候,受到烏孫騎兵的挑釁,晉軍的騎兵給予了烏孫騎兵狠狠的教訓,讓烏孫騎兵見到晉軍騎兵的時候,不敢有絲毫的放肆。
絕對的實力所帶來的好處,是尋常軍中的將士難以想象的,晉軍將士的驕傲,也是如此。
多少殘酷的戰爭中,晉軍將士走了過來,麵對敵軍的時候,晉軍將士的驕傲,更是不會容許他們有著絲毫的後退。
如果有敵軍攻入晉軍的城池,感受到的將會是晉軍的瘋狂抵抗和晉國子民的對於軍中將士的支持。
匈奴將士在城內瘋狂的劫掠,這樣穩定勝利,對於軍中的將士來說有著很大的刺激,仿若通過這樣的劫掠,能夠讓他們在戰爭中帶來的壓力得到徹底的釋放一般。
典韋率領百名親衛騎兵來到匈奴軍中,並沒有受到絲毫的為難,而今匈奴大軍與晉軍是聯盟的關係,並且在聯盟的過程中,晉軍的將士是有著不低的地位的,所以匈奴將士在麵對晉軍的時候,是比較慎重的。
()
現如今跟隨在左賢王的身後征戰,對於匈奴的將士來說,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手起刀落,一名康居士卒尚且沒有抬起手中的兵刃,就為左賢王直接斬殺,幹脆利索的出手,讓衝殺而來的匈奴士卒振奮不已。
這就是他們部落的勇士,就算是康居的大軍在最後的關頭,進行著拚死的抵抗,這樣的抵抗,又會有著多少的意義呢,最終還是要在匈奴大軍的進攻下承受失敗的。
接連斬殺三名康居的士卒之後,左賢王的臉龐上滿是鮮血。
戰爭,激起了左賢王內心的鬥誌,他是匈奴部落的勇士,在麵對戰爭的時候,從來沒有過退卻,現如今也是如此,必須要讓康居的將士在這場交戰中感受到匈奴人的厲害。
這樣一來的話,以後匈奴人統治康居的時候,就不會有著更多的反抗,與晉軍治理敵軍城池的手段不同,匈奴人崇尚的是強者,在他們看來,反抗之人就要受到相應的懲處,最好是讓這些人有著更多的死傷,這樣的話,才能讓他們更加的服帖。
理念的不同,他們選擇的方式就會有著諸多的不同之處。
血腥的殺戮,能夠在治理地方的時候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但是一味的殺戮,並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治下子民的反感,當這樣的反感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就會爆發叛亂。
晉軍在進攻敵軍的時候是凶猛的,但是在治理城池的時候,卻是有著溫柔的手段。
強硬與溫柔結合在一起之後,治理城池會更加的迅速。
當然,這等時候,晉國的官員不會告知匈奴人如何更好的治理地方。
匈奴人與康居人之間是有著仇怨的,之前戰爭的進行,讓匈奴多少部落遭受到了損失,讓更多的康居士卒在這樣的過程中付出代價,是有著很大的必要的。
左賢王親自率領大軍衝鋒,在更大程度上鼓舞了匈奴將士的鬥誌,他們在應對敵軍的時候,有著更為瘋狂的表現,最為明顯的結果就是康居將士不斷的倒下。
一名名士卒的身死,讓塔坨沒有更多的畏懼,這場交戰開始之前,他就已經心存死誌,隻要還有一口氣在,就不會任由敵軍將士在城內任意妄為,就算是付出性命的代價又有何妨,讓敵軍明白康居的尊嚴是不容踐踏的。
有些時候,死亡並不可怕,關鍵是這樣的死亡之後,會有著什麽樣的結果。
對戰敵軍,拚死奮戰,讓敵軍能夠感受到己方的頑強鬥誌,甚至對於以後的交戰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兩軍交鋒之前,為何軍中的將領要鼓舞軍中將士,就是因為他們的鬥誌會在接下來的交戰中,產生很大的幫助。
如果當前高鹽城內的守軍,沒有為康居王抽調的話,塔坨是有著足夠的信心阻擋匈奴大軍的進攻的。
軍中雖說補充了青壯,並且經過了簡單的訓練,想要他們在作戰的過程中有著更加頑強的鬥誌的話,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當戰事陷入到比較艱難的時候,這些青壯是很容易出現逃跑的情形的。
再說這樣的狀況,放到普通將士的身上,想要從戰場上離開是很正常的。
匈奴大軍的凶猛進攻,給康居的守軍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
能夠在這種時候人,仍舊選擇在戰場上頑強堅持的將士,是不會輕易的退卻的。
塔坨手持長槍,亦是加入了戰鬥。
雙方不斷有將士倒在血泊之中,總體上來說,卻是康居方麵處於弱勢。
四目相對,塔坨和左賢王從彼此的目光之中看到的是熊熊燃燒的鬥誌,從對方的裝束上,他們能夠感受到的彼此身份的不凡。
無論是塔坨還是左賢王在家進攻的時候,周邊都是有著不少軍中將士的保護的,如此一來的話,身份上的事情,很容易就能判斷的。
左賢王緊了緊手中的長刀,向著塔坨快步而來。
塔坨的長槍微微一抖,迎戰左賢王。
不少將士將目光投向了兩人交戰的地方,如果塔坨能夠獲得勝利的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擋匈奴大軍的進攻,當然,說的是一定程度,並非是阻擋住匈奴大軍的攻勢。
戰爭進行到現在,其實結果已經注定了,就算是塔坨有著再英勇的表現,想要將匈奴大軍從城內趕出去,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兩軍的主要將領,在這等時候對戰,吸引的是更多將士的關注,他們希望己方的將領能夠在這樣的對戰中取得勝利。
兩人的戰意,在前行的過程中不斷的攀升,左賢王乃是匈奴猛將,塔坨在康居軍中也是有名的將領。
長槍與長刀碰撞在一起,迸濺點點火花,迅速分開之後,長刀和長槍分別向著對方的胸膛而去。
不管是左賢王還是塔坨,都是從征戰中磨練出來的將領,他們的招式或許沒有什麽太過高明的地方,但是這樣的招式,在戰場上往往是最為實用的,能夠以最為簡短的方式解決敵軍的性命,才是最為有效的手段。
左賢王從塔坨的神色間看到是堅定和瘋狂,微微一愣之後,當即收刀,阻擋住了長槍的攻勢,康居的大軍如今已經陷入到了危險的境地,隨時有可能為匈奴大軍攻破,但是左賢王的處境就不同了,他在匈奴軍中是赫赫有名的存在,地位崇高,可不想在對陣敵軍將領的時候身死。
而塔坨擺明了是心存死誌,與這樣的將領對戰的時候,一身實力往往發揮不出八成。
拚命之人,在作戰的時候是不會畏懼死亡的,在這一點上,左賢王已經輸了三分。
長刀與長槍不斷的碰撞,招式的變化越來越快,簡單明了的招式,在兩人的手中仿若蘊含了無窮的力道一般。
塔坨暗中深吸一口氣,與左賢王的對戰,給了他很大的壓力,左賢王的一招一式,可是蘊含著很強悍的力道,稍有不慎,就會為左賢王手中的長刀將長槍蕩開,這樣的交鋒中,一旦長槍被蕩開之後,會出現什麽樣的情景是能夠想象的。
長槍的招式變化,比之長刀要更加的精妙一些,但左賢王豈會是易於之輩,仗著力道上的優勢,與塔坨不斷的遊鬥,消耗著塔坨的體力。
在之前的對戰中,塔坨就曾不止一次的出手,力量上的消耗還是比較大的,此時對戰左賢王,肯定是有著劣勢的。
轉眼之間,兩人已經交手超過了三十合。
塔坨的麵色漲紅,但仍舊堅持與左賢王的戰鬥。
左賢王看向塔坨的目光中,亦是有了一絲敬佩,不管塔坨處於什麽樣的情景,又是有著什麽樣的想法,僅僅是塔坨展現出來的武藝,都是值得稱道的。
匈奴軍中有著不少的勇士,但是能夠與左賢王對戰如此多招式而不落敗的將領是屈指可數的。
然而左賢王明白,想要在這等時候招攬塔坨進入匈奴軍中,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從塔坨的表現來看,分明是對康居有著絕對的忠誠,得到這樣的將領的效忠,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既然如此,左賢王也就沒有留手的必要了,隻要將塔坨殺死,這場攻城戰就能宣告結束了。
暴喝一聲,左賢王手中的長刀直接蕩開了塔坨的長槍,而後長刀以無可匹敵之態勢直接劈砍向塔坨的胸膛。
刀光一閃,塔坨身上的鎧甲,沒能阻擋住長刀進攻的時候所帶來的威勢,直接裂開,塔坨的長槍和左賢王的長刀,皆是百煉鋼鍛造而成,鋒利程度可想而知。
血如泉湧,塔坨以長槍駐地,堅持不倒,看向左賢王的神色滿是仇視。
左賢王喝道:“進攻,不需要俘虜。”
匈奴大軍進攻康居的城池,就是外來的入侵者,肯定會遭受到康居將士的拚死反抗,在這等時候,更多的斬殺康居的將士,對於以後城池的穩定是有著好處的,而匈奴大軍進入城內之後,能夠縱情的劫掠,這也是許多匈奴的將士最為希望看到的情景。
劫掠的物資之中,有著不少是歸屬他們自己所有的,有了這些財富之後,回到匈奴部落之後,他們能夠過上比較安逸的生活,甚至會讓所在的部落得到更多的好處,尤其是匈奴軍中的將領,更加喜歡的就是在敵軍的治下進行劫掠了。
長刀帶起一抹鮮血,塔坨的頭顱,直接為左賢王一刀劈砍而下。
塔坨仍舊保持著站立的姿勢,想要在匈奴大軍進攻的時候,做出抵抗的動作已經不能。
“將此人的屍體收斂起來,厚葬。”左賢王道。
不管怎麽說,塔坨是為了康居城池的穩定而戰,塔坨在交戰中表現出來的氣勢和意誌,讓左賢王頗為認同,這種認同,是不會有著陣營的分別的,純粹是武將對於武將的欣賞。
塔坨戰死之後,康居軍中的將士雖說仍舊有著不少的堅持,但是在如狼似虎的匈奴士卒麵前,他們的抵抗是脆弱的。
康居的主力被消滅之後,匈奴大軍一擁而入,他們要在高鹽城內,盡情的狂歡,釋放戰爭所帶來的壓力。
高鹽城內的康居子民,此時正在經受著巨大的挑戰,雖說不少的子民正在逃離高鹽城,但是他們的逃離在匈奴將士的麵前,顯得是那般的不堪一擊,走出家門的百姓率先受到了攻擊。
攜帶出來的物資,直接為匈奴的士卒瓜分。
當城門被清理幹淨,晉軍將士進城之後,呂布的耳邊縈繞著喊殺聲,街道上隨處可見屍體,這些屍體之中,不僅有著康居士卒的,還有著普通百姓的。
這就是殘酷的戰爭,如果不能阻擋住敵軍的進攻的話,就意味著己方的城池將會遭受敵軍的劫掠。
匈奴人的行徑是殘忍的,這就是敵人攻破城池之後帶來的危害。
晉軍之中的將領對於這一切表現的比較冷漠,征戰疆場多年的將領,見識過太過殘酷的戰爭,但是晉軍的士卒,對於匈奴大軍的行徑有些不恥,以往晉軍攻破城池之後,可是不會有著如此的舉動,他們在對待城池內的百姓的時候,也是比較和善的,當然,如果有敵軍治下的子民站起來反抗的話,軍中的將士是不會有絲毫的猶豫的。
“告知匈奴單於,高鹽城到王城的三座城池,歸屬晉軍所有。”呂布道。
典韋得令而去,呂布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要告訴匈奴人,在進入城內之後,不要太過放肆,以後高鹽城是屬於晉軍的。
雖說這樣的舉動有些霸道,這也是強悍的實力所帶來的,如果匈奴人有所不滿的話,大可以前來詢問呂布,晉國的皇帝會給他們滿意的答案的。
晉軍將士征戰多年,什麽樣驕傲的敵軍沒有見到過,當初晉軍與烏孫大軍合作的時候,受到烏孫騎兵的挑釁,晉軍的騎兵給予了烏孫騎兵狠狠的教訓,讓烏孫騎兵見到晉軍騎兵的時候,不敢有絲毫的放肆。
絕對的實力所帶來的好處,是尋常軍中的將士難以想象的,晉軍將士的驕傲,也是如此。
多少殘酷的戰爭中,晉軍將士走了過來,麵對敵軍的時候,晉軍將士的驕傲,更是不會容許他們有著絲毫的後退。
如果有敵軍攻入晉軍的城池,感受到的將會是晉軍的瘋狂抵抗和晉國子民的對於軍中將士的支持。
匈奴將士在城內瘋狂的劫掠,這樣穩定勝利,對於軍中的將士來說有著很大的刺激,仿若通過這樣的劫掠,能夠讓他們在戰爭中帶來的壓力得到徹底的釋放一般。
典韋率領百名親衛騎兵來到匈奴軍中,並沒有受到絲毫的為難,而今匈奴大軍與晉軍是聯盟的關係,並且在聯盟的過程中,晉軍的將士是有著不低的地位的,所以匈奴將士在麵對晉軍的時候,是比較慎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