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纓蹙眉,“他腿腳不便,可能看出是哪邊腿腳?”
於彬仔細想想,“右腿,應該是右腿,看他總往右邊趔,必定是右邊的腿腳有疾病難以承力。”
秦纓看向謝星闌,謝星闌道:“今夜便可作出那凶相之人的畫像。”
錢維在旁欣然道:“他們三人同路,若能做出兩人畫像,那便好通緝多了,如今隻在慈山通緝還不夠,屆時可廣發楚州城和其他州府,他們再會掩飾蹤跡,也難逃法網。”
秦纓歎道:“他們四處流竄,以畫像通緝是最有效的法子。”
言畢,秦纓又看向於彬道:“後麵還要請你過來,你辛苦幾日,待案子破了,便令縣衙嘉獎於你。”
於彬連忙應好,“若真幫得上忙,那是小人的功德。”
秦纓命人將於彬送出,這時錢維看向謝星闌身前書案,“謝大人隻憑這些,便可畫出凶徒畫像,是大人作畫?”
謝星闌應是,錢維微訝道:“沒想到大人還擅丹青。”
謝星闌不多解釋,隻問:“錢大人在楚州可有政務要忙?”
錢維歎了口氣,“自然是有的,但是趙大人身死,我作為他的主官,不能坐視不管,如今慈山縣沒了父母官,朝中也還未下派遣,我這一月大半時間都在此。”
謝星闌略作沉吟,“如今我們來了,大人不必久留此地,人手我們亦足,隻需幾個本地人做向導便可。”
錢維頷首,“那自然極好,所幸此去楚州城路途極近,我再留一日看看進展,至於本地人,黃捕頭便是本地人,這外麵的衙差也皆是。”
見夜色已深,錢維朝外看了一眼道:“這縣衙太小,我給諸位定了一處客棧供你們歇息,就在不遠處的橫街上,白日裏來此辦差也十分方便。”
謝星闌和秦纓無異議,自出門往客棧去,上馬車走了不到半盞茶的功夫,便到了錢維所言之地,乃是一家名叫“半枝蓮”的客棧,這客棧門樓兩層,飛簷錯落,氣象恢宏,裝飾更是風雅富麗,一看便是這縣城中極矜貴的所在,客棧掌櫃在門口熱情相迎,又紛紛請秦纓眾人入房中歇息,錢維和趙明安一並住在此處。
稍作安歇,秦纓帶著李芳蕤去了謝星闌房中,一進門,便見筆墨紙硯齊備,謝星闌已開始作畫,而京中送來的卷宗名單也一並在此。
秦纓拿了名單看,李芳蕤則看到了崔慕之的手書,便道:“纓纓,崔大人還給你寫了一封信,你可要看看說了什麽?”
秦纓此時才想起,接過信封打開,很快道:“就說這些名目和案卷隻是其一,若得了新的,六七日之後繼續送來,令我們等著便是。”
李芳蕤聞言湊過來,卻一眼看到末尾還有幾句,不由道:“還囑咐你秋涼添衣呢,他如今倒是與從前大不相同了!”
秦纓莫名覺出兩分尷尬,將信紙一合放回了信封之中,“客套話而已。”
不遠處,謝星闌落筆的手微頓,掃了一眼秦纓方才繼續作畫,李芳蕤似笑非笑的搖了搖頭,又看著秦纓手中名目道:“難道嫌疑人在這裏麵?”
秦纓搖頭,“不確定,如今雖得了目擊證詞,但這幾人的身份還難定,而他們此前謀害的對象多為衙差,我還是堅持他們其中有獲罪被囚之人。”
李芳蕤略作思忖,“能花這麽多功夫殺這樣多衙差,也的確是有深仇大恨了。”
秦纓應是,又往謝星闌的方向走了兩步,“刑部送來的名冊有百多人,按照於彬的說法,這三人年紀最大的,也才三十出頭,因此這名冊上大半人都可排除在外了,所幸崔慕之此番還算細致,何年何地因何入罪都寫得十分清楚。”
秦纓翻看著紙張,又道:“凶手裏有人會些許拳腳功夫,又會刻畫之技,還熟悉水路,其中兩人長相偏南越人,膚色黝黑,高個那人駝背,矮個那人則精壯粗蠻,但他們隊伍之中還有第三人,此人並非南越人長相——”
秦纓說著,目光留在了名單上的某一頁,又走到謝星闌一側,拿了紙筆自己寫起來,李芳蕤見二人專心致誌,返身出了門。
這客棧兩層,他們皆住二樓,此刻大堂內燈火通明,兩個夥計正在堂中分一籃紅果,李芳蕤眨了眨眼,快步下了樓,等走到近前,才見籃子裏是茱萸果。
夥計見她來連忙行禮,李芳蕤擺了擺手道:“這是做什麽?”
一夥計道:“重陽已過三日,不過我們這裏有習俗,要將茱萸在家中掛上月餘,年輕的公子小姐們,也會將茱萸放入香囊戴在身上月餘,以求避禍消災,小人們也正要將此物製成香囊贈與客人——”
李芳蕤微微點頭,又打量起客棧來,很快道:“你們客棧倒是不小。”
答話那夥計笑道:“您有所不知,這客棧是建在從前一家大戶人家的宅邸上的,在這廣丹街上,是獨一處的所在,沒有別家客棧有我們這裏闊達了。”
李芳蕤好奇起來,“好好的大戶人家,怎讓你們建起了客棧?”
夥計不知想到什麽,有些唏噓道:“這便說來話長了……”
謝星闌房中,秦纓花了兩盞茶的功夫寫滿了一頁名目,目光一錯,便見謝星闌也已畫出了那凶相之人的雛形,她不由驚喜,“已經有六分形狀了!明日讓於彬過來看,再多加改動,便可能張榜通緝了!”
她又看向謝星闌,“你父親是文臣,又擅丹青,那你幼時當是被教養著走科舉的路子,而非令你做武官吧?”
謝星闌看她一眼,“確是如此。”
秦纓又去看畫,“你父親當年是替陛下做畫像的,足見他是文臣中的丹青第一流,而你這些年極少動筆,畫技卻未落下,足見你承了你父親的天賦,你可有想到,有朝一日,竟然會為了破案重拾畫筆?”
謝星闌筆尖未停,溫聲道:“自未想到,幸你想出了這般妙計。”
秦纓牽唇,正要答話,門外傳來陣腳步聲,一轉頭,便見李芳蕤風風火火走了進來,李芳蕤興衝衝道:“纓纓,原來這慈山縣出禦醫是真的!”
秦纓挑眉,“你聽到了什麽?”
李芳蕤深吸口氣,“四十多年前,這慈山縣在肅宗一朝出過一位大禦醫,當時帶著整個慈山名聲大作,不過好景不長,還沒到十年,這位大禦醫便出了事,你更想不到,我們住的這客棧,便是建在他們被抄家後的宅邸上。”
秦纓一訝,“抄家?”
第123章 線索
“這是一戶薑姓人家, 是慈山縣世代醫家,起初隻在慈山小有名聲,後來因醫術精湛, 整個楚州都來找他們看病,再後來, 名聲不知怎麽就傳到了京城去,連肅宗陛下都知道慈山薑氏了,肅宗陛下患有頭疾, 遍尋良醫也難愈,聽聞慈山有神醫, 便派人將當時薑家的家主薑仲白接入了京中。”
“說來這薑大夫也真是妙手回春, 不過兩月, 肅宗陛下的頭疾便好了, 得此神醫,肅宗哪肯放走?自那以後,薑家家主便被留在宮中做了禦醫, 而後連家小也接入了京城,並且四年之後得拔擢,坐到了太醫院院判之位。”
李芳蕤一口氣說完, 隻覺嗓子眼發幹, 連忙招呼謝堅倒茶,謝堅聽在興頭上, 忙不迭送上茶水來,又問:“後來呢?後來怎麽被抄家了?”
李芳蕤飲了口茶, 隻瞧對麵的秦纓也滿眸好奇, 隻一旁的謝星闌,畫筆未停, 好似對這舊事奇聞全無興趣。
李芳蕤撇撇嘴,放下茶盞繼續道:“這位薑神醫入京是在乾元二十年,七年之後,肅宗病逝,岱宗登基,就在岱宗陛下登基的第一年,宮中出了一件謀害皇嗣的案子。”
聽見謀害皇嗣,謝星闌筆尖終於一頓,謝堅、白鴛幾個更倒抽一口涼氣。
李芳蕤見他們神色,愈發起了說書人的做派,竟還賣起了關子,“你們也知道,咱們大周立朝曆代的皇室,子嗣上都不寬盈,但凡妃嬪有孕,後宮都是極其重視的——”
她語聲一沉,終於說至正題,“薑神醫得肅宗看重,一直穩坐太醫院院判之位,到了岱宗朝,岱宗也令薑神醫照顧當時唯一有孕的後妃明嬪,明嬪是岱宗尚在東宮時便納在身邊的貼心人,她若誕下皇子,那便是皇長子,薑神醫那是提起萬分的小心看顧,如此看顧到懷胎七月,眼看著就快要生了之時,薑神醫竟一時大意用錯了藥,直令那快足月的皇嗣胎死腹中,明嬪自己也血崩而亡,岱宗怒不可遏。”
謝堅驚道:“大名鼎鼎的神醫怎會用錯藥?”
李芳蕤蹙眉,“這誰能知道?這都是事發之後,宮裏慢慢流傳出來,又傳到坊間的,後來薑家被抄家,薑神醫夫妻被斬頭,他們的女兒也被充入掖庭為奴為婢,其他人流放的流放,充軍的充軍,連慈山這祖宅都被抄了。”
“薑神醫接家小入京之時,整個慈山縣的藥農與醫家都去送行,稱他是慈山的英雄,因為他,那幾年慈山的藥材全不愁銷路,本地的醫家也聲名大噪,還有人為他立了祠堂,說他是慈山出去的藥王活神仙,那時慈山縣城一度比楚州城還熱鬧。”
說至此,李芳蕤語氣忽然唏噓起來,“後來他家宅被抄,百姓們也聽到了流言蜚語,那些藥農與醫家都覺得他玷汙了慈山聲名,忙不迭搗毀了祠堂,在薑家被抄兩月之後,不知是誰夜裏放了一把火,好好的宅邸被燒成一片殘垣斷壁,這才有了如今的半枝蓮。”
頓了頓,李芳蕤又歎道:“當時薑家的宅邸已充公,被燒毀後也難追責凶徒,唯剩下一片焦土無人來買,本地人都覺得晦氣,但半枝蓮的東家早年在薑大夫那裏看過病,因此對薑大夫頗為感激,並不忌諱這些,便買下這塊地建了客棧,而這‘半枝蓮’本是藥材之名,當年薑家自己的藥田便是種半枝蓮的,這東家不敢明著祭奠,便起了這名字算做個念想。”
秦纓聽得心緒陳雜,“薑神醫是以謀害皇嗣之罪處置的?”
李芳蕤頷首,“應該是,謀害皇嗣是重罪,但薑神醫並非故意,因此隻判了斬刑,隻是牽累了妻女族人。”
白鴛忍不住道:“若是故意,隻怕就是誅九族的重刑了,實在是可惜,那樣好的醫術,怎麽會用錯藥呢?莫不是……莫不是有何古怪吧?”
李芳蕤搖頭,“應當不會,若是有別的內情,岱宗陛下怎不處置?”
事發在永泰元年,距離如今已經過了四十年,再加上是宮廷秘事,外人就更難知真相如何,白鴛不敢多言,一旁謝堅則道:“薑大夫被處置尚在法理之間,但這慈山縣人實在叫人不齒,連人家的祖宅都燒了,真可謂是牆倒眾人推。”
李芳蕤搖頭,“不是所有慈山縣人都是如此,樓下的夥計說,那些被薑家醫治過的尋常百姓對薑神醫十分感念,也不信什麽謀害皇嗣的大罪,反倒是那些藥商和有了名望的醫家,生怕自己被牽累,這些年坊間還流傳著薑家的事,多是好話。”
秦纓歎道:“公道自在人心。”
話音剛落,門外又響起腳步聲,卻是適才那兩個夥計,他們捧著二十來個香囊送了過來,進門後道:“這是我們本地才有的習俗,即便重陽節過了,也要佩戴茱萸香囊,如此可消災避禍,若是不佩戴,那也要掛在床頭床尾的,這些香囊是小人們剛做好的,全當客棧眾人的一份心意,還請貴人們莫要嫌棄。”
秦纓上前拿起一隻香囊把玩,很快展顏道:“茱萸辛香,香囊也別致,你們有心了。”
李芳蕤亦捧場地拿了香囊細看,又道:“重陽插茱萸,端午掛艾草,過年貼福字,在你們這裏,什麽節日都要延續月餘嗎?”
夥計笑著應是,見李芳蕤實在親和,便又打開了話匣,“小姐一語中的,我們這裏每一年節都比別處繁雜些,端午我們掛艾草,還要製艾香、縫艾枕,還要用艾草沐浴,如此消災辟邪一整歲,過年就更不用說了,除了眾所周知的習俗,我們這裏還有‘扔愁帽’,大年三十晚上,要將戴過的帷帽、頭巾,或是女子發簪、絹花等飾物扔到家宅角落去,待二月初一將這些掃出與其他雜物一並燒掉,如此便可拋舊愁換新喜。”
李芳蕤笑意漸深,先挑了個香囊自己收下,又吩咐沁霜打賞,夥計連聲言謝,等白鴛接過裝著香囊的籃子方才退下,秦纓在籃子裏挑了挑,挑出一個鴉青繡福字香囊,又吩咐白鴛,“去分給大家,不願戴的掛在床頭便好,也算個好意頭。”
白鴛笑著應好,秦纓一轉身將手中香囊扔給了謝堅,謝堅反應迅速,穩穩接住,見是秦纓扔來,還當是秦纓專門挑一個賞給自己的,他喜形於色,正要謝恩,卻不想下一句秦纓便道:“去給你公子掛在床頭,替他避一避災禍。”
謝堅尷尬地抓了抓腦袋,忙轉身往內室去掛香囊。
見他入內室,秦纓滿意地轉過了身來,剛一轉身,卻對上謝星闌的目光,顯然謝星闌早就在看著她,秦纓一愣,“怎地了?”
謝星闌牽唇,“你來看看。”
秦纓快走兩步到了畫案旁,隻見不知何時,謝星闌竟已作好了畫像,她驚喜道:“正是於彬形容的那樣,芳蕤,你也來看看——”
李芳蕤忙至近前,下一刻也麵露驚豔,“真是於彬說的那般,此人雖未瞪眼,可凶戾之色躍然紙上,謝大人,你這是師承哪位大家?”
秦纓笑道:“他父親便是丹青好手。”
李芳蕤反應了兩瞬才想明白秦纓所言是謝星闌生父,她也知謝星闌生父母早逝,便識趣地不再多問,隻看著畫像道:“作畫學問可大了,畫山水花鳥與畫人便大不相同,我幼時父親母親還尋了厲害的夫子教我,可我全無天份,氣走了五位夫子才算讓父親母親死了心,依我看,謝大人便是不為朝官,也能靠賣畫掙銀子。”
李芳蕤性子活泛熱忱,並無郡王府嬌小姐架子,這一路行來,謝星闌也看在眼中,見她說得如此誇張,他也忍俊不禁,“明日一早便將於彬帶來此處,修改之後,越快張榜越好,城中月餘未探得那三人下落,我懷疑他們已不在城中。”
此言令秦纓和李芳蕤心腔一沉,麵上亦輕鬆不再,李芳蕤憂心忡忡道:“若已不在城中,那便要費一番大功夫追緝了……”
有謝星闌之令,第二日天色剛剛大亮,於彬便被請到了客棧來,一見謝星闌昨夜所作之畫,於彬驚道:“正是此人,大人畫得當真傳神!”
錢維幾人也一早到了客棧,聽聞此言,皆是麵色一振,此案耽誤月餘,一日不結案他們便一日不得安生,如今又得第二嫌疑之人的畫像,尋得下落便隻是時間問題。
謝星闌容色卻不放鬆,“你看仔細,有何改動之處,定要說來。”
於彬心神微定,眯著眸子研看,不多時道:“右側眉梢處,小人記得他此處生有一痣,眉眼之距也更靠近些,還有嘴巴,他上唇微凸,下唇薄……”
於彬心知這是要通緝殺人凶徒的畫像,並不敢藏著掖著,一番琢磨後,要修改之處果真不少,足足兩個時辰之後,於彬方才道:“小人所有能想起來的細節都說了,再沒有別的可修改之處了,大人的畫像沒有十分,也有九分像,尤其將此人氣韻畫得十分傳神,但凡見過留有印象之人,必定認得出來!”
謝星闌放了心,秦纓也鬆了口氣,“那便憑此畫張榜吧。”
謝星闌應是,又看向錢維,“縣城之中可有畫技好的畫師?如今有兩人畫像,要盡快臨摹出張榜之用,好備各處通緝。”
錢維立刻道:“有的有的,慈山書院之中便有數個擅丹青的夫子,我這便派人去請他們來!”
錢維正待下令,卻見一個州府衙門差役從外快步而來,錢維蹙眉,“生了何事?”
差役步伐更快,進門後氣還未喘勻便道:“大人,有人見過凶手!”
眾人聽得一驚,差役激動道:“今天早晨,慈山碼頭上,有人看到張榜的畫像認出了凶手,說那人在七月與他同船自京城南下——”
第124章 目擊
午時過半, 張勳身著靛藍錦袍,在黃義的帶領下走進了慈山縣縣衙,一入公堂, 便見堂中華服錦衣的貴人滿坐,其中竟還有兩個瓊姿玉貌的年輕女子。
黃義拱手道:“兩位大人, 這便是今晨揭榜之人。”
黃義示意張勳上前,張勳便拱手道:“小人張勳,拜見兩位大人, 小人家住楚州城中,乃是做綢緞生意的, 今晨去楚州碼頭接貨之時, 忽然看見了碼頭上貼的官府告示, 那告示上之人, 小人此前見過——”
錢維出聲道:“仔細說來!”
張勳應是,“七月初小人去京城辦貨,二十三那日, 從南滄渡口登船,一路南下回楚州,當時正是在慈山碼頭下得船, 路上走了十三日, 同行者有七八十人,畫像上那人給小人留有幾分印象, 此人似叫宋梧,住在最底層船艙, 正好靠近小人裝貨的貨倉, 小人與他打過照麵,因此小人不會認錯。”
於彬仔細想想,“右腿,應該是右腿,看他總往右邊趔,必定是右邊的腿腳有疾病難以承力。”
秦纓看向謝星闌,謝星闌道:“今夜便可作出那凶相之人的畫像。”
錢維在旁欣然道:“他們三人同路,若能做出兩人畫像,那便好通緝多了,如今隻在慈山通緝還不夠,屆時可廣發楚州城和其他州府,他們再會掩飾蹤跡,也難逃法網。”
秦纓歎道:“他們四處流竄,以畫像通緝是最有效的法子。”
言畢,秦纓又看向於彬道:“後麵還要請你過來,你辛苦幾日,待案子破了,便令縣衙嘉獎於你。”
於彬連忙應好,“若真幫得上忙,那是小人的功德。”
秦纓命人將於彬送出,這時錢維看向謝星闌身前書案,“謝大人隻憑這些,便可畫出凶徒畫像,是大人作畫?”
謝星闌應是,錢維微訝道:“沒想到大人還擅丹青。”
謝星闌不多解釋,隻問:“錢大人在楚州可有政務要忙?”
錢維歎了口氣,“自然是有的,但是趙大人身死,我作為他的主官,不能坐視不管,如今慈山縣沒了父母官,朝中也還未下派遣,我這一月大半時間都在此。”
謝星闌略作沉吟,“如今我們來了,大人不必久留此地,人手我們亦足,隻需幾個本地人做向導便可。”
錢維頷首,“那自然極好,所幸此去楚州城路途極近,我再留一日看看進展,至於本地人,黃捕頭便是本地人,這外麵的衙差也皆是。”
見夜色已深,錢維朝外看了一眼道:“這縣衙太小,我給諸位定了一處客棧供你們歇息,就在不遠處的橫街上,白日裏來此辦差也十分方便。”
謝星闌和秦纓無異議,自出門往客棧去,上馬車走了不到半盞茶的功夫,便到了錢維所言之地,乃是一家名叫“半枝蓮”的客棧,這客棧門樓兩層,飛簷錯落,氣象恢宏,裝飾更是風雅富麗,一看便是這縣城中極矜貴的所在,客棧掌櫃在門口熱情相迎,又紛紛請秦纓眾人入房中歇息,錢維和趙明安一並住在此處。
稍作安歇,秦纓帶著李芳蕤去了謝星闌房中,一進門,便見筆墨紙硯齊備,謝星闌已開始作畫,而京中送來的卷宗名單也一並在此。
秦纓拿了名單看,李芳蕤則看到了崔慕之的手書,便道:“纓纓,崔大人還給你寫了一封信,你可要看看說了什麽?”
秦纓此時才想起,接過信封打開,很快道:“就說這些名目和案卷隻是其一,若得了新的,六七日之後繼續送來,令我們等著便是。”
李芳蕤聞言湊過來,卻一眼看到末尾還有幾句,不由道:“還囑咐你秋涼添衣呢,他如今倒是與從前大不相同了!”
秦纓莫名覺出兩分尷尬,將信紙一合放回了信封之中,“客套話而已。”
不遠處,謝星闌落筆的手微頓,掃了一眼秦纓方才繼續作畫,李芳蕤似笑非笑的搖了搖頭,又看著秦纓手中名目道:“難道嫌疑人在這裏麵?”
秦纓搖頭,“不確定,如今雖得了目擊證詞,但這幾人的身份還難定,而他們此前謀害的對象多為衙差,我還是堅持他們其中有獲罪被囚之人。”
李芳蕤略作思忖,“能花這麽多功夫殺這樣多衙差,也的確是有深仇大恨了。”
秦纓應是,又往謝星闌的方向走了兩步,“刑部送來的名冊有百多人,按照於彬的說法,這三人年紀最大的,也才三十出頭,因此這名冊上大半人都可排除在外了,所幸崔慕之此番還算細致,何年何地因何入罪都寫得十分清楚。”
秦纓翻看著紙張,又道:“凶手裏有人會些許拳腳功夫,又會刻畫之技,還熟悉水路,其中兩人長相偏南越人,膚色黝黑,高個那人駝背,矮個那人則精壯粗蠻,但他們隊伍之中還有第三人,此人並非南越人長相——”
秦纓說著,目光留在了名單上的某一頁,又走到謝星闌一側,拿了紙筆自己寫起來,李芳蕤見二人專心致誌,返身出了門。
這客棧兩層,他們皆住二樓,此刻大堂內燈火通明,兩個夥計正在堂中分一籃紅果,李芳蕤眨了眨眼,快步下了樓,等走到近前,才見籃子裏是茱萸果。
夥計見她來連忙行禮,李芳蕤擺了擺手道:“這是做什麽?”
一夥計道:“重陽已過三日,不過我們這裏有習俗,要將茱萸在家中掛上月餘,年輕的公子小姐們,也會將茱萸放入香囊戴在身上月餘,以求避禍消災,小人們也正要將此物製成香囊贈與客人——”
李芳蕤微微點頭,又打量起客棧來,很快道:“你們客棧倒是不小。”
答話那夥計笑道:“您有所不知,這客棧是建在從前一家大戶人家的宅邸上的,在這廣丹街上,是獨一處的所在,沒有別家客棧有我們這裏闊達了。”
李芳蕤好奇起來,“好好的大戶人家,怎讓你們建起了客棧?”
夥計不知想到什麽,有些唏噓道:“這便說來話長了……”
謝星闌房中,秦纓花了兩盞茶的功夫寫滿了一頁名目,目光一錯,便見謝星闌也已畫出了那凶相之人的雛形,她不由驚喜,“已經有六分形狀了!明日讓於彬過來看,再多加改動,便可能張榜通緝了!”
她又看向謝星闌,“你父親是文臣,又擅丹青,那你幼時當是被教養著走科舉的路子,而非令你做武官吧?”
謝星闌看她一眼,“確是如此。”
秦纓又去看畫,“你父親當年是替陛下做畫像的,足見他是文臣中的丹青第一流,而你這些年極少動筆,畫技卻未落下,足見你承了你父親的天賦,你可有想到,有朝一日,竟然會為了破案重拾畫筆?”
謝星闌筆尖未停,溫聲道:“自未想到,幸你想出了這般妙計。”
秦纓牽唇,正要答話,門外傳來陣腳步聲,一轉頭,便見李芳蕤風風火火走了進來,李芳蕤興衝衝道:“纓纓,原來這慈山縣出禦醫是真的!”
秦纓挑眉,“你聽到了什麽?”
李芳蕤深吸口氣,“四十多年前,這慈山縣在肅宗一朝出過一位大禦醫,當時帶著整個慈山名聲大作,不過好景不長,還沒到十年,這位大禦醫便出了事,你更想不到,我們住的這客棧,便是建在他們被抄家後的宅邸上。”
秦纓一訝,“抄家?”
第123章 線索
“這是一戶薑姓人家, 是慈山縣世代醫家,起初隻在慈山小有名聲,後來因醫術精湛, 整個楚州都來找他們看病,再後來, 名聲不知怎麽就傳到了京城去,連肅宗陛下都知道慈山薑氏了,肅宗陛下患有頭疾, 遍尋良醫也難愈,聽聞慈山有神醫, 便派人將當時薑家的家主薑仲白接入了京中。”
“說來這薑大夫也真是妙手回春, 不過兩月, 肅宗陛下的頭疾便好了, 得此神醫,肅宗哪肯放走?自那以後,薑家家主便被留在宮中做了禦醫, 而後連家小也接入了京城,並且四年之後得拔擢,坐到了太醫院院判之位。”
李芳蕤一口氣說完, 隻覺嗓子眼發幹, 連忙招呼謝堅倒茶,謝堅聽在興頭上, 忙不迭送上茶水來,又問:“後來呢?後來怎麽被抄家了?”
李芳蕤飲了口茶, 隻瞧對麵的秦纓也滿眸好奇, 隻一旁的謝星闌,畫筆未停, 好似對這舊事奇聞全無興趣。
李芳蕤撇撇嘴,放下茶盞繼續道:“這位薑神醫入京是在乾元二十年,七年之後,肅宗病逝,岱宗登基,就在岱宗陛下登基的第一年,宮中出了一件謀害皇嗣的案子。”
聽見謀害皇嗣,謝星闌筆尖終於一頓,謝堅、白鴛幾個更倒抽一口涼氣。
李芳蕤見他們神色,愈發起了說書人的做派,竟還賣起了關子,“你們也知道,咱們大周立朝曆代的皇室,子嗣上都不寬盈,但凡妃嬪有孕,後宮都是極其重視的——”
她語聲一沉,終於說至正題,“薑神醫得肅宗看重,一直穩坐太醫院院判之位,到了岱宗朝,岱宗也令薑神醫照顧當時唯一有孕的後妃明嬪,明嬪是岱宗尚在東宮時便納在身邊的貼心人,她若誕下皇子,那便是皇長子,薑神醫那是提起萬分的小心看顧,如此看顧到懷胎七月,眼看著就快要生了之時,薑神醫竟一時大意用錯了藥,直令那快足月的皇嗣胎死腹中,明嬪自己也血崩而亡,岱宗怒不可遏。”
謝堅驚道:“大名鼎鼎的神醫怎會用錯藥?”
李芳蕤蹙眉,“這誰能知道?這都是事發之後,宮裏慢慢流傳出來,又傳到坊間的,後來薑家被抄家,薑神醫夫妻被斬頭,他們的女兒也被充入掖庭為奴為婢,其他人流放的流放,充軍的充軍,連慈山這祖宅都被抄了。”
“薑神醫接家小入京之時,整個慈山縣的藥農與醫家都去送行,稱他是慈山的英雄,因為他,那幾年慈山的藥材全不愁銷路,本地的醫家也聲名大噪,還有人為他立了祠堂,說他是慈山出去的藥王活神仙,那時慈山縣城一度比楚州城還熱鬧。”
說至此,李芳蕤語氣忽然唏噓起來,“後來他家宅被抄,百姓們也聽到了流言蜚語,那些藥農與醫家都覺得他玷汙了慈山聲名,忙不迭搗毀了祠堂,在薑家被抄兩月之後,不知是誰夜裏放了一把火,好好的宅邸被燒成一片殘垣斷壁,這才有了如今的半枝蓮。”
頓了頓,李芳蕤又歎道:“當時薑家的宅邸已充公,被燒毀後也難追責凶徒,唯剩下一片焦土無人來買,本地人都覺得晦氣,但半枝蓮的東家早年在薑大夫那裏看過病,因此對薑大夫頗為感激,並不忌諱這些,便買下這塊地建了客棧,而這‘半枝蓮’本是藥材之名,當年薑家自己的藥田便是種半枝蓮的,這東家不敢明著祭奠,便起了這名字算做個念想。”
秦纓聽得心緒陳雜,“薑神醫是以謀害皇嗣之罪處置的?”
李芳蕤頷首,“應該是,謀害皇嗣是重罪,但薑神醫並非故意,因此隻判了斬刑,隻是牽累了妻女族人。”
白鴛忍不住道:“若是故意,隻怕就是誅九族的重刑了,實在是可惜,那樣好的醫術,怎麽會用錯藥呢?莫不是……莫不是有何古怪吧?”
李芳蕤搖頭,“應當不會,若是有別的內情,岱宗陛下怎不處置?”
事發在永泰元年,距離如今已經過了四十年,再加上是宮廷秘事,外人就更難知真相如何,白鴛不敢多言,一旁謝堅則道:“薑大夫被處置尚在法理之間,但這慈山縣人實在叫人不齒,連人家的祖宅都燒了,真可謂是牆倒眾人推。”
李芳蕤搖頭,“不是所有慈山縣人都是如此,樓下的夥計說,那些被薑家醫治過的尋常百姓對薑神醫十分感念,也不信什麽謀害皇嗣的大罪,反倒是那些藥商和有了名望的醫家,生怕自己被牽累,這些年坊間還流傳著薑家的事,多是好話。”
秦纓歎道:“公道自在人心。”
話音剛落,門外又響起腳步聲,卻是適才那兩個夥計,他們捧著二十來個香囊送了過來,進門後道:“這是我們本地才有的習俗,即便重陽節過了,也要佩戴茱萸香囊,如此可消災避禍,若是不佩戴,那也要掛在床頭床尾的,這些香囊是小人們剛做好的,全當客棧眾人的一份心意,還請貴人們莫要嫌棄。”
秦纓上前拿起一隻香囊把玩,很快展顏道:“茱萸辛香,香囊也別致,你們有心了。”
李芳蕤亦捧場地拿了香囊細看,又道:“重陽插茱萸,端午掛艾草,過年貼福字,在你們這裏,什麽節日都要延續月餘嗎?”
夥計笑著應是,見李芳蕤實在親和,便又打開了話匣,“小姐一語中的,我們這裏每一年節都比別處繁雜些,端午我們掛艾草,還要製艾香、縫艾枕,還要用艾草沐浴,如此消災辟邪一整歲,過年就更不用說了,除了眾所周知的習俗,我們這裏還有‘扔愁帽’,大年三十晚上,要將戴過的帷帽、頭巾,或是女子發簪、絹花等飾物扔到家宅角落去,待二月初一將這些掃出與其他雜物一並燒掉,如此便可拋舊愁換新喜。”
李芳蕤笑意漸深,先挑了個香囊自己收下,又吩咐沁霜打賞,夥計連聲言謝,等白鴛接過裝著香囊的籃子方才退下,秦纓在籃子裏挑了挑,挑出一個鴉青繡福字香囊,又吩咐白鴛,“去分給大家,不願戴的掛在床頭便好,也算個好意頭。”
白鴛笑著應好,秦纓一轉身將手中香囊扔給了謝堅,謝堅反應迅速,穩穩接住,見是秦纓扔來,還當是秦纓專門挑一個賞給自己的,他喜形於色,正要謝恩,卻不想下一句秦纓便道:“去給你公子掛在床頭,替他避一避災禍。”
謝堅尷尬地抓了抓腦袋,忙轉身往內室去掛香囊。
見他入內室,秦纓滿意地轉過了身來,剛一轉身,卻對上謝星闌的目光,顯然謝星闌早就在看著她,秦纓一愣,“怎地了?”
謝星闌牽唇,“你來看看。”
秦纓快走兩步到了畫案旁,隻見不知何時,謝星闌竟已作好了畫像,她驚喜道:“正是於彬形容的那樣,芳蕤,你也來看看——”
李芳蕤忙至近前,下一刻也麵露驚豔,“真是於彬說的那般,此人雖未瞪眼,可凶戾之色躍然紙上,謝大人,你這是師承哪位大家?”
秦纓笑道:“他父親便是丹青好手。”
李芳蕤反應了兩瞬才想明白秦纓所言是謝星闌生父,她也知謝星闌生父母早逝,便識趣地不再多問,隻看著畫像道:“作畫學問可大了,畫山水花鳥與畫人便大不相同,我幼時父親母親還尋了厲害的夫子教我,可我全無天份,氣走了五位夫子才算讓父親母親死了心,依我看,謝大人便是不為朝官,也能靠賣畫掙銀子。”
李芳蕤性子活泛熱忱,並無郡王府嬌小姐架子,這一路行來,謝星闌也看在眼中,見她說得如此誇張,他也忍俊不禁,“明日一早便將於彬帶來此處,修改之後,越快張榜越好,城中月餘未探得那三人下落,我懷疑他們已不在城中。”
此言令秦纓和李芳蕤心腔一沉,麵上亦輕鬆不再,李芳蕤憂心忡忡道:“若已不在城中,那便要費一番大功夫追緝了……”
有謝星闌之令,第二日天色剛剛大亮,於彬便被請到了客棧來,一見謝星闌昨夜所作之畫,於彬驚道:“正是此人,大人畫得當真傳神!”
錢維幾人也一早到了客棧,聽聞此言,皆是麵色一振,此案耽誤月餘,一日不結案他們便一日不得安生,如今又得第二嫌疑之人的畫像,尋得下落便隻是時間問題。
謝星闌容色卻不放鬆,“你看仔細,有何改動之處,定要說來。”
於彬心神微定,眯著眸子研看,不多時道:“右側眉梢處,小人記得他此處生有一痣,眉眼之距也更靠近些,還有嘴巴,他上唇微凸,下唇薄……”
於彬心知這是要通緝殺人凶徒的畫像,並不敢藏著掖著,一番琢磨後,要修改之處果真不少,足足兩個時辰之後,於彬方才道:“小人所有能想起來的細節都說了,再沒有別的可修改之處了,大人的畫像沒有十分,也有九分像,尤其將此人氣韻畫得十分傳神,但凡見過留有印象之人,必定認得出來!”
謝星闌放了心,秦纓也鬆了口氣,“那便憑此畫張榜吧。”
謝星闌應是,又看向錢維,“縣城之中可有畫技好的畫師?如今有兩人畫像,要盡快臨摹出張榜之用,好備各處通緝。”
錢維立刻道:“有的有的,慈山書院之中便有數個擅丹青的夫子,我這便派人去請他們來!”
錢維正待下令,卻見一個州府衙門差役從外快步而來,錢維蹙眉,“生了何事?”
差役步伐更快,進門後氣還未喘勻便道:“大人,有人見過凶手!”
眾人聽得一驚,差役激動道:“今天早晨,慈山碼頭上,有人看到張榜的畫像認出了凶手,說那人在七月與他同船自京城南下——”
第124章 目擊
午時過半, 張勳身著靛藍錦袍,在黃義的帶領下走進了慈山縣縣衙,一入公堂, 便見堂中華服錦衣的貴人滿坐,其中竟還有兩個瓊姿玉貌的年輕女子。
黃義拱手道:“兩位大人, 這便是今晨揭榜之人。”
黃義示意張勳上前,張勳便拱手道:“小人張勳,拜見兩位大人, 小人家住楚州城中,乃是做綢緞生意的, 今晨去楚州碼頭接貨之時, 忽然看見了碼頭上貼的官府告示, 那告示上之人, 小人此前見過——”
錢維出聲道:“仔細說來!”
張勳應是,“七月初小人去京城辦貨,二十三那日, 從南滄渡口登船,一路南下回楚州,當時正是在慈山碼頭下得船, 路上走了十三日, 同行者有七八十人,畫像上那人給小人留有幾分印象, 此人似叫宋梧,住在最底層船艙, 正好靠近小人裝貨的貨倉, 小人與他打過照麵,因此小人不會認錯。”